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0598积分
  • 博客访问:176,629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1219
  • 赠出金笔:5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私密博文现有金笔200支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作词传世竹茹入药清心

(2023-04-15 04:42:00)

摘自2023-4-14中国中医药报
吕晓艺 王意嘉 彭天敏 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四君子梅兰竹菊,竹居其一;岁寒三友松竹梅,竹又在其中。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无不仰慕竹之高风亮节,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有人看到了竹的清秀典雅,王庭筠有《绝句》:“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古代医家则挖掘了竹的药用功能,譬如中药竹茹即取自于竹。
竹茹由禾本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制成。经过伐竹、锯段、除杂、去皮、劈裂等一系列步骤,将竹子的中间层刮成细丝,揉成小团,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前者称为“散竹茹”,后者为“齐竹茹”。根据后续炮制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生竹茹、姜竹茹、醋制竹茹、玫瑰制竹茹、麦麸制竹茹等。药店里最常见的是生竹茹和姜竹茹。生竹茹经中间层刮成细丝后揉团阴干即得;而姜竹茹则是取干净竹茹加入姜汁拌润,待姜汁被吸尽后,文火烙至两面微黄,取出晾凉,如此便可用生姜的辛热缓解竹茹的寒性,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更好。
竹茹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效。《本草备要》记载“(竹茹)泻上焦烦热,凉血”,《本草纲目》记载竹茹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竹茹取材方便,药效显著,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就喜用竹茹治疗温病,其医案所录方剂里的中药,竹茹使用频率最高。竹茹最早入药使用见于汉代《金匮要略》之竹皮大丸方,该方常用于治疗妇人产后阴血亏虚而虚烦不安伴呕逆者,可调节气血,又有橘皮竹茹汤,是治疗哕逆的名方。
竹枝之风雅兮,可以作诗文;竹茹之效灵兮,可以救疾苦。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竹与诗,竹与药,竹与人,千年的中医药传承,维持自然与人和谐统一。

“竹家四兄弟”的鉴别应用

 (2023-01-08 13:26:46)[编辑][删除]


时间:2020-07-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曹俣

  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皆出于竹,都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世人称之为“竹家四兄弟”。它们有何不同的药用价值?临床如何鉴别应用?笔者通过整理古代医药文献,希望可以厘清四者的关系,供临床参考。

  竹叶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之叶,嫩而有力者良,鲜品效佳。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生于竹身中半以上,故治疗上焦疾患。

  竹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治温以清。”竹叶可凉手少阴经,清心气,使心经热血分解,味淡利窍,生津液,利小水,以泻南方之火;气清入肺,能清气分之热者,非竹叶莫属。《神农本草经》载竹叶“主咳逆上气”,阳明客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故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二十一,用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者,盖因风从外受,病邪在表,故发热头痛,但面赤而喘乃虚阳上越之象,遂用人参、附子以固里之脱,回其阳;大枣、生姜、甘草调其气,令之平;仗飘萧、轻举、洒然之竹叶,率葛根、桂枝、防风、桔梗之辈解外邪,散其阴。

  《伤寒论》第397条,以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伤寒大病愈后,郁热未尽,阴津损耗,气虚羸弱,用石膏、甘草,辛甘化苦令气宁;人参、麦门冬、粳米,滋阴益气安其中;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竹叶轻清辛寒,气味俱轻,上解阴翳而散阳明之邪热,总取其清肺胃虚热之义。

  黄宫绣在《本草求真》曰:“竹叶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及一切中风惊痫等症。”

  竹茹

  取竹之茎秆,除去青色皮一重,刮出青白之交的中间层为竹茹,此竹气可通上彻下,透表及里。虽与竹叶同本,但其得土气颇多,味甘而淡,气寒而滑,竹之皮入肺,故可开胃土之郁,能清肺金之燥,甘寒又能凉血清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作呕呃,竹茹专清胃腑之热,直降肺胃中上逆之气以令下行,因邪热客肺、肺金失养而致烦渴不宁、膈噎呕逆、恶阻呕吐、吐血衄血等症者,皆以肺胃之热论,当服此为治。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二十一中治疗产后中虚、烦乱呕逆,用竹皮大丸,竹皮即竹茹。妇人产后育儿哺乳,乳汁所去为多,中焦虚乏,上不能入心化血,下不足以安胃和气,故胆热必犯其胃,其热亦甚,症见呕逆烦乱。用石膏、白薇除胃热、敛浮阳以降胃逆;竹茹凉胆以清其源,但虑中州虚冷,唯恐难任寒药,故加桂枝甘温以肥之;重用甘草者,意在安中益气;桂枝得甘草,辛甘化苦令气宁;枣肉补益中气,和丸者,取缓调之意。

  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称:“竹青而中空,与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相似。”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温和相宜,故黄芩为清少阳经热之药,竹茹为治少阳腑热之药。

  竹沥

  取鲜竹茎秆,经火烤后所沥出的汁液为竹沥。竹沥者,即竹中之水,竹沥行中有节,直达中空,其抽水土之力甚巨;竹之液,犹如人身之血,极能补阴,况阴之不足,由火烁所成。竹沥长于清火,则血得其养,补阴亦由火清而致,故《神农本草经》治筋急,专取竹沥之润以濡之。

  竹沥味甘性寒,滑而流利,走窍逐痰,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最宜,为中风要药。盖中风之证,多由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结而成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服此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气道通,经脉流转,则外症自远。凡小儿惊风抽搐、阴虚发热口噤、胎产血晕、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服之立能见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用竹沥、生葛汁、生姜汁合成竹沥汤,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中风口噤之症。

  杜文燮在《药鉴》中称:“竹沥气寒,味苦辛平,为痰家之要药,须佐以姜汁,方可横遍经络,故痰在四肢者,非竹沥不能开;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加姜汁不能除;痰在胸间者,当用竹沥,风痰亦用。能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立醒。”

  天竺黄

  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竹节间贮积的分泌液,经干涸而凝结成块。始生于天竺国,今各地竹子皆可得。

  天竺黄乃竹之津液气结而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大同小异,皆能豁痰利窍,但天竺黄入手少阴经,可清心泻少阴之火,热清而惊自平,且无寒滑之患。植物之灵,凝结其中,可入藏以治结;其空达之性,可使风木自平,故主风木太过所致之诸风热炽、痰涌惊痫、邪急癫狂。张景岳认为天竺黄味甘辛、性凉,善开风痰、降热痰,治中风失音、痰滞胸膈、烦闷、癫痫,可醒脾疏肝,能清心火、镇心气、明眼目、安惊悸。

  天竺黄性和缓,可用于治疗小儿痰热、急惊抽搐、夜啼不眠等,临床使用时常配胆南星、朱砂、青黛等物以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方如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之利惊丸、抱龙丸等。天竺黄合犀角、朱砂,可养心除热,热清则惊悸顿平;配胆星、贝母,能利窍豁痰,痰消而癫痫立止。《施今墨对药》称:“天竺黄、半夏曲二药配伍使用,能清热除湿、化痰止咳,最宜用于小儿痰热交织、消化不良或风痰将作、目睛呆滞之候。”

  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同属一类,竹叶轻于竹茹,可凉心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能清心亦可理胃;竹沥重于竹叶、竹茹,可清心兼能补阴、透经络,有寒滑之功,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及筋络四肢者,非竹沥不能化;天竺黄性缓,清心解热,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风撼庭中萧萧竹

——诗词中的竹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19-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竹和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和梅、松并称“岁寒三友”。苏轼爱竹,赋诗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有人将竹比喻为玉,如白居易《秋霖即事联句》:“竹沾青玉润,荷滴白珠圆。”有人则将竹和龙、凤相提并论,如董天吉《竹》:“近日孙枝殊圣长,风天雨夜学龙吟。”

  后世诗人将竹的品格进一步细化:一是用竹比喻高风亮节,如朱淑真《咏直竹》:“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二是用竹比喻谦虚的品格,如叶剑英元帅《题竹》:“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三是用竹比喻坚韧不拔的毅力,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四是用竹比喻凌云壮志,如张正见《赋得阶前嫩竹》:“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五是用竹表现闲适隐逸的君子之风,如杜牧《题刘秀才新竹》:“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六是用竹抒发自己忧愤的家国情怀,如孟郊《闲怨》:“妾恨比斑竹,下盘烦怨恨。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

  竹不只是诗人托物言志的对象,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竹可以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笋是人间美味,竹茹、竹沥、天竺黄、竹叶等则是常用的中药材。

  竹茹清心除痰热

  “英威肃如在,文物杳成空。竹皮聚寒径,枌社落霜丛。”(唐代李百药《谒汉高庙》)竹茹为竹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味甘,性微寒,归肺、心、脾、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烦热惊悸、胃热呕呃、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的治疗。《本经逢原》载:“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

  “丛林富笋茹,平野绝虎豹。嗟哉此乐乡,毋乃姜子教。”(苏轼《留题峡州甘泉寺姜诗故居》)竹茹甘寒入血,能清热凉血、止血,可治疗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属血热妄行者。《世医得效方》单用竹茹治小便出血;《圣济总录》用竹茹与生地黄治鼻衄。

  竹沥涤痰性滑寒

  “凤尾森森半已舒,玳文滴沥画难如。虚心不贮相思恨,还作风流向绮疏。”(宋代方士繇《竹》)竹沥是竹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具有清热降火、滑痰利窍、定惊的功效,用于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的治疗。《本草衍义》载:“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本草选》载:“竹沥乃阴虚有大热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

  天竺黄定惊性稍缓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发侵。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天竺黄是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又名竹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的功效,用于小儿惊风、癫痫、中风痰迷、热病神昏、痰热咳喘的治疗。《本草纲目》载:“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本草经疏》载:“天竺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

  竹茹、竹沥、天竺黄均来源于竹,性寒,均可清热化痰,治疗痰热咳喘。竹沥、天竺黄又可定惊,治疗火热或痰热所致的惊风、癫痫、中风昏迷、喉间痰鸣。竹茹长于清心除烦,多用于治疗痰热扰心的心烦失眠,并能清胃止呕,可治疗胃热呕逆;竹沥性寒滑利,清热涤痰力强,多用于治疗惊痫中风,肺热顽痰胶结难咯;天竺黄化痰之力较缓,但清心定惊之力较好,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及热病神昏抽搐。

  竹叶清火除渴烦

  “竹叶影繁笼药圃,桃花香煖映芝田。吟余池畔聊欹枕,风雨萧萧吹白莲。”(宋代古成之《五仟观二首》)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小肠经,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的治疗。《本草经疏》载:“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无非假其辛寒散阳明之邪热也。”《药品化义》载:“(竹叶)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南宋陆游《咏东湖新竹》)淡竹等卷而未放的幼叶名为竹叶卷心,味苦、甘、淡,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心除烦、利尿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烧烫伤的治疗。与竹叶相比,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作用更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萧萧翠竹,体现出郑板桥勤政爱民、为民解忧的济世情怀;萧萧翠竹,一枝一叶都散发出浓郁的药香,全身上下都是济世救民的良药。(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采来花蔓菁补肝眼目明

 (2023-04-29 08:04:27)[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芜菁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4-28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
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这首《减字木兰花•诸葛菜》是清末民初地方志学家陈作霖的作品,通过诸葛亮种植芜菁以资军粮的典故,抒发对其崇敬之情。芜菁又名蔓菁,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因曾被诸葛亮大力推广种植,故又名诸葛菜。《本草纲目》引刘禹锡嘉话录曰:“诸葛亮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田则易寻而采,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比诸蔬其利甚博。至今蜀人呼为诸葛菜,江陵亦然。”
在古代,芜菁既可作蔬菜和主粮,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芜菁充饥解肿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经•邶风•谷风》)采来萝卜和蔓菁,怎能扔掉那根茎?婚约情话莫违背,发誓与你同死生。在先秦时期,蔓菁被称为“葑”,该诗以采来蔓菁和萝卜,却将食用的根茎扔掉起兴,抒发女子被丈夫抛弃时的悲愤心情。蔓菁的肉质根茎近似球形,味道甘甜中略有辛苦味道,可用来充饥。蔓菁性温,笔者年幼时,在寒冷的冬季,家乡人常蒸蔓菁食用,以抵御寒气。《本草图经》载:“(蔓菁)通中益气,令人肥健。”《广群芳谱》说:“人久食蔬,无谷气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独否。”如同萝卜一样,蔓菁的根茎是其“精华”所在,诗中以采来蔓菁、萝卜却抛弃根茎为喻,说明丈夫抛弃自己另寻新欢是错误的,同时希望丈夫明白事理,眷念旧情,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古代民间常广泛种植蔓菁以度饥荒,《后汉书•孝桓帝纪》载:“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本草纲目》引苏颂曰:“芜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时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谓之薹子),秋食茎,冬食根。河朔多种,以备饥岁。”蔓菁除充饥外,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蔓菁的根或叶入药,名为芜菁,味辛、甘、苦,性温,具有消食下气、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咳嗽、疔疮痈肿等的治疗。
苏轼喜欢食用蔓菁养生,写过多首描写蔓菁的诗词。《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苏轼喜欢食用蔓菁粥,后来因条件限制不能食用,常因此叹息。《春菜》曰:“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在众多春菜中,苏轼最喜欢的是蔓菁嫩叶,其微辣清香的味道,常令诗人回味不已。《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曰:“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用猪肉烧芜菁,配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待客,想想都流口水,苏轼居然说“拙厨膳”,也是过谦了。《望江南•暮春》谓:“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因为喜欢食用芜菁,苏轼认为在万紫千红的春景中,芜菁最为美丽。《南歌子•湖景和前韵》写道:“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乘坐一叶扁舟,看到岸上大片的蔓菁田,苏轼浮想联翩,陷入了沉思。
蔓菁具有抑制甲状腺素合成的作用,故甲状腺疾病患者不宜食用蔓菁。《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蔓菁)不可多食,令人气胀。”
明目敛疮芜菁花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鄘风•桑中》)采来芜菁花艳黄,沫邑东边好地方。我的心中把谁想?美丽姐姐庸姑娘。这句诗以娇艳的芜菁花起兴,赞美意中人的美丽,期待双方约会的美好时光。芜菁每年三四月间开花,娇黄明艳,与油菜花相似。蔓菁花开的时候,也是有情人约会的时候。唐代元稹《村花晚》:“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子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暮春时节,村中女子将蔓菁花和棠梨花插到头上,散发出青春的气息,诗人看到后,心中也泛起一丝波澜。
“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狂风簸枯榆,狼藉九衢内。”(节选自唐代韩愈《感春三首•其二》)芜菁花味辛,性平,归肝经,具有补肝明目、敛疮的功效,可用于虚劳目暗、久疮不愈的治疗。《太平圣惠方》载,蔓菁花三分(三月三日采,曝干)、赤小豆三分、黄连一两(去须),共捣为末,敷于疮上,日三用之,可治累年脚疮。
养肝利水芜菁子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唐风•采苓》)采来葑子眼目明,葑子长在首阳东。那人造谣说胡话,请您明辨莫听从。这句诗以采摘具有明目功效的蔓菁子起兴,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切勿听信他人制造的谣言。蔓菁五六月间果实成熟,将其荚果晒干,即可打下种子。蔓菁子入药历史悠久,《名医别录》载其“主明目”。古人还将蔓菁子榨油点灯或食用,《本草纲目》引寇宗奭曰:“采撷之余,收子为油,燃灯甚明,西人食之。”
“懒服芜菁子,从教蒜发新。寿须归老母,闲莫让仙人。病去桃花喜,贫来燕子嗔。岁寒无雨雪,争得见阳春。”(明末清初屈大均《己巳腊尽作•其一》)芜菁子味苦、辛,性寒,具有养肝明目、行气利水、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青盲目暗、黄疸便结、小便不利、疮疽等的治疗。李时珍说:“蔓菁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解毒,其功甚伟。”蔓菁子还具有美容功效,古人将年壮而发白者,称为蒜发,《食疗本草》载其:“压油,涂头,能变蒜发。又研子入面脂,极去皱。”
阅读(67)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