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天士是清朝年间非常了不起的医生,很受人们尊崇。叶天士被巨大的虚名包围,渐渐变得自大起来,非常瞧不上同行,尤其是一位叫薛雪的大夫。他们二人有着不同的医学观点,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累倒了。
全身冒汗,脸色红润异常,并且伴随着口干舌燥的病症。叶天士为母亲治疗,可是总不见起色。其实叶天士知道白虎汤可以治疗母亲的疾病,但是他怕这碗药攻击性太强,母亲的病反而会因为喝了这药更严重。薛医生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叶老夫人本就得的是需要用白虎汤治疗的病,那就应该对症下药。药只要下对了就不需担心药效是否会过猛。叶天士听说了这番言论就给母亲使用了白虎汤,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
事后,叶天士亲自拜访薛雪,并向他虚心求教。薛雪也十分动容,两人成为了至交好友。叶天士拜师谦学的故事自此在世间流传。叶天士也开始明白人外有人,再也不敢用轻蔑的态度对待同行,开始谦虚学习医术。有一次,叶天士得知一位刘姓大夫针灸非常高超,他便托人介绍隐姓埋名到刘医师那里学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叶天士为了救治一位难产的孕妇展现了自己高超的医术。刘医生很惊讶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个小徒弟竟是大名鼎鼎的叶天士。刘医生被叶天士谦学的行为彻底感动了,将自己的医术全部传给了叶天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一年秋天,浙东有一位举人与同伴一起赴京赶考。船至苏州,举人因感冒上岸看病被叶天士断言“必患消渴症,无药可救,寿不过一月耳。脉象巳现,速归,后事尚及料理也。”
回到船上,举人愁眉苦脸准备和同伴告别回家,而同伴却认为这是医生骗财的惯用伎俩,劝举人不要理会。在同伴的怂恿下,举人又与大家一起继续北上。
船行至镇江,逆风大作,船不能渡,只好停泊金山寺边的河岸。有人提议游览金山寺,举人也随同前往。只见山门前挂一块“僧医馆”牌子,举人想请和尚再诊一下,以决吉凶。于是到访禅房,和尚诊视后问举人:“居士欲何往?”举人回答:“进京赶考。”和尚皱着眉头说:“恐怕来不及了!此去登陆走旱路,消渴症就要发作,寿命不过一月,你为什么还要远行呢?”举人不禁泪下如雨道:“真的被叶天士言中了!”和尚问:“叶天士怎么说?”举人云:“无药可救。”和尚道:“荒谬!若药物不能治病,圣贤又何必留下这些岐黄之术呢!”举人听岀了弦外之音,立即上前跪地求救。和尚将举人搀起并交代:“你到了王家营,将当地所产秋梨,满载一车,口渴时以梨代茶,饥饿时将梨蒸熟做饭,食过百斤,消渴症就好了。”举人感动而泣,再拜而退。
船继续扬帆北上,行至清河县舍舟登陆时举人果然渴病大作。按和尚所嘱,梨尽病愈。举人虽然考试落榜,但却捡回了一条命。回乡途中,举人拿20两银子和土特产去金山寺酬谢和尚。和尚说:“你不要酬谢我。应该酬谢叶天士。是他先看出了你的病,你才来找到我的。”
过苏州举人再访叶天士并请其复诊,叶天士言“君无病,治什么?”。举人复以上次叶天士之言询问,天士早已忘记了,便叫徒弟查阅医案,果然相符。天士惊诧道:“你莫非遇到神仙了?”举人说:“不是神而是佛。”并说岀金山寺和尚来。天士道:“原来如此,请先生回家静养,我将停业往金山寺求师去了。”随即摘掉医匾,遣散了徒弟,换上雇工的服装,改名换姓,驾轻舟往金山寺而去。
“僧念其虚心向往”便收为徒弟。学成后和尚“与一册而遣之。自是天士学益进,无棘手之症。”从此天士誉满江南。
《本草纲目》在其附方首条单用秋梨一味治消渴饮水。并云:“陶隐居言梨不入药,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用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和尚深得其旨,以梨消渴喜得高徒。而叶天士一生拜师多人,博采众长,从不囿于门户之见。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如今又添一位和尚,可谓“师门深广”;而且“已成名手,犹耻不及人而精益求精”,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传世极鲜的叶天士遗像
摘自2022-1-19中国中医药报
图为《名医叶天士遗像》局部,现保存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明清留传下来的名贵字画很多,但以医者为主角的名画极少,《名医叶天士遗像》就是其中一幅稀世珍品。
《名医叶天士遗像》原名《天士先生尊像》,现名系后人所起,沿用至今。此画的价值在于,由名家所绘,绘的对象是名医,又由知名人士收藏,所以极其罕见。著名画家刘海粟赞此画“传世极鲜”“神采如生”。
名家绘名医
《名医叶天士遗像》系清代知名画家王晋所作。叶天士(1666—1745),清代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此画像绘于乾隆四年(1739)中秋,叶天士时年73周岁。王晋,江苏昆山人,清代知名画家,其人物画因生动逼真而备受后人推崇。叶天士的家乡吴县与王昆的家乡昆山相距不过百里,二人算是同乡。
除乾隆四年(1739)给叶天士画像外,王晋还为同时代与叶天士齐名的温病学家薛雪画过一幅《炼丹图》。
《名医叶天士遗像》系纸本,立轴,高不足90厘米,宽36厘米有余。画中左侧两株古松苍劲高耸,叶天士于松下盘腿而坐,面容清癯,目光炯炯,黑须下垂,一徒左前侍坐。叶天士身着右衽长袍,伴以灵芝、拂尘,背后列书籍、宝剑(剑柄),颇有道家之风。此画影响甚广,先后有十六位名人题跋,其中既有医者亦有画者。
从画作上来看,年过七旬的叶天士须发仍黑,并不像寻常的老者模样。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叶天士乃名医大家,注重养生、保养得当所致。
此画面世以后,后人所用叶天士画像遂多以此像为基础,或改装束或涂色彩,叶天士相貌并无大的变化。
名家藏名画
1943年,《名医叶天士遗像》由近代医史名家宋大仁(1907—1985)收藏,1982年捐献给广州中医学院。宋大仁也被称为海煦楼主人,倾心于医史文物收藏,有“医林怪杰”之称。宋大仁既是画家也是收藏家,深知《名医叶天士遗像》的价值,得画后题跋于上:“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江苏吴县人,生于康熙六年,卒于乾隆十一年,医名籍甚,二百余年大江南北言医者莫不奉为宗师。先生不欲以医自名,不欲以医传后。言医者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否则以药治人,实以人试药也。平生少着(著)述,有坊间不下十余种之多,皆后人惜妄假托高名,惟《幄征指南》与《温证论治》差堪为研究先生学术思想之重心。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二,中山宋大仁识。”这段题跋显示,宋大仁得画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二月,即1943年农历二月。在题跋的十六人中,宋大仁的题跋字数多达167字,但没有介绍此画来历,好在擅画山水花卉的知名画家吴徵略微弥补了这一缺憾。
吴徵(1878—1949),字待秋,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民国时期著名山水、花卉画家,晚年曾参与上海美术馆的筹建。吴徵的题跋是:“曩谓庐秘笈中曾藏有叶天士医方数张,丁丑之乱,寄留清溪戚串家,悉被荧劫,良可惜也。海煦楼主人于无意中获此名医遗像,珍若拱宝。虽不同遗墨之可把玩,而对此道貌仙风,仿佛与三百年精,物之得失岂偶然!……嘻图之无恙,兼喜此图之所遭也。癸未夏六月裹镛居士昊擞。”
题跋中的“丁丑之乱”是指“七七卢沟桥事变”,“海煦楼主人”即宋大仁,因其所藏之物均藏于海煦楼,故以此代之。这段题跋的大意是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大仁收藏的几份叶天士的医方,寄存在亲戚家时被抢劫而丢,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宋大仁又于偶然中得到《名医叶天士遗像》这幅名画。
宋大仁得画四个月后,吴徵题跋于上,其对战乱中此画无恙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但吴徵只是提到宋大仁“无意中获此名医遗像”,至于到底是如何得到,则无详说。近现代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也说,“是像为吾友海煦楼主宋先生于无意中得之”,二人的题跋彼此应照。
宋大仁作为医史收藏家,从题跋中可以看出,他对叶天士的生平贡献是非常了解的,故给予叶天士很高的评价,称200年间“大江南北言医者莫不奉为宗师”。因叶天士“医名籍甚”故“后人惜妄假托高名”“坊间不下十余种之多”,但叶天士“不欲以医自名,不欲以医传后”,所以“平生少着(著)述”。题跋中提到的《幄征指南》《温证论治》皆系伪作,叶天士真正的著作仅《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数本传世。
众名人题跋
因此画难得,宋大仁视之如宝,遍邀名医、名家观画题咏,先后多达16位名人题跋于上。除宋大仁、吴徵以外,还有范行准、刘海粟、钱崖(钱瘦铁)、马敦伦、叶恭绰、沈恩孚、叶纫秋、胡朴安、丁福保、庞元济、郑午昌、陈道隆、钱振煌,另有一人有题跋但未署名。
这些人中,范行准、丁福保、陈道隆等从事医药相关工作,以同行或后辈身份对叶天士的医技医德给予赞赏。刘海粟、吴徵、钱崖、庞元济、郑午昌等系知名画家,或称道叶天士医术,或赞王晋画艺精湛。沈恩孚、马敦伦等则是近代教育家或知名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题跋,多誉美之言。如教育家马敦伦题跋,“昔闱故老言叶天士逸事,皆起将死者而生之,盖扁仓之亚也”,认为叶天士有“起死回生”之技,仅次于神医扁鹊。
范行准(1906-1998),名适,字天磬,浙江汤溪人,近现代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从事医学史研究及医学杂志编辑,著有《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国医学史略》等。其题跋曰:“画像最难遇,而医家之像遇之尤难。余为大中国医学史插图,访求各家遗像,十数年中,竞(竟)无所遇,盖以画像多出庸手,不为人重。而其子孙虽贫,亦未忍遣乏以易晨炊也。图像难得,殆以此乎?是像为吾友海煦楼主宋先生于无意中得之,名画家而绘名医,犹顾虎头之写殷荆州,岂可以寻常名医之像视之哉!”范行准认为医家之像难得,而名家绘名医画像则更为难得,不吝赞美之词,并用了晋代顾恺之(一字虎头)为殷仲堪(曾任荆州刺史)作画的典故,此典故《晋书》有载。
值得一提的是,范行准此处提到了《大中国医学史》一书,即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于1986年正式出版的《中国医学史略》。该书主要介绍博大精深的医学历史以及各科医学疾病的讲解,虽仅20余万字,但内容涉及医药、本草、经方、临床等,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微言大义,影响深远。
丁福保(1874—1952),字仲佑,江苏无锡人,近代中西兼通的医学家,曾被清政府委派到日本考察医学。其题跋曰:“诚哉,非天资敏慧,读破万卷书者,不足以为医,但操术虽仁,而无仁心以济之,则为仁亦仅。叶天士先生声誉之隆,举世无两,其存心未必不仁,然而若子若孙未闻绳其业者,古谚有云:药医不死病,病死无药医,予将不敢言医矣!”丁福保认为“非天资敏慧”者不足以为医,无仁心亦不可为医,自己不敢和叶天士相提并论。但丁福保的这段题跋有一处疏漏之处,“药医不死病,病死无药医”这句话严格来讲不是古谚,而是出自张南庄《何典》一书。张南庄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晚于叶天士近一个世纪。
近现代沪上名医陈道隆(1903—1973)的题跋是“景之仰之,何敢赞一词。陈道隆拜观补题”。在陈道隆眼中,叶天士属于高山仰止般的存在,除了敬佩,夫复何言!
在几位知名画家里,刘海粟的题跋更具特点。1943年5月,刘海粟题跋曰:“叶天士为清初名医,传略见大仁先生题记,黄不赘。王晋画不拍先轨,自发胸臆,传世极鲜,是帧运线方法坚劲挥霍,色泽奇古,神采如生,此种写实风尚乃学仇实父,而远窥李龙眠者。夸归海煦楼秘笈,可谓物得其所矣。癸未五月刘海粟。”刘海粟没有人云亦云地称赞叶天士的出色医技,而是从绘画的专业角度分析了作者王晋的画法与技艺,认为其不拘泥于古,其写实风格如明朝绘画大师仇英(字实父)和宋代杰出画家李公麟(号龙眠),故此画“传世极鲜”“神采如生”。
在这些题跋人中,叶纫秋的身份比较特殊——叶纫秋系叶天士后人,宋大仁得画后为求其真伪,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夏天专程拜访叶纫秋。叶纫秋认为“先生仪容笑貌,未见家乘记载,既无事实印证,更无反证为定”。表示无法确认,并将宋大仁求其确认真伪而其无法确认的经过详题其上,这种不图虚名、实事求是的态度令人称道。(韦钦国)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摘自2022-1-19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吴祝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其原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组方功效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由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组成,辅料为生姜、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党参、炙甘草、炒白术,补气健脾,共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既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又升提下陷之气。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证,症见饮食减少,体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脉虚。也可用于治疗中气下陷导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另外,对气虚发热,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者也有较好效果。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对于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因为它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抗菌、抗病毒、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胃溃疡、胃肠道黏膜损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外,它还具有增强心肌功能、促进代谢、抗肿瘤、抗基因突变的功效。
服用禁忌
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丸剂,味微甜、微苦、辛。口服,空腹或饭前服为佳。水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浓缩丸一次8~10丸,一日3次。不同剂型服用剂量需参照说明书。
服药期间忌烟酒、生冷、辛辣刺激之品;本品不适合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后脘腹胀满实证者;不宜和感冒类药及藜芦或其制剂同时服用;高血压患者应慎服;儿童、年老体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出现头痛头晕、皮疹、血压上升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药前需咨询医师。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不管什麼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後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後踵門求教過的名醫,就有十七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於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可惜的是,當他十四歲,父親就死去。他幼孤且貧,為了維持生活,只好一面開始行醫應診,一面拜父親的門生朱某為師,繼續學醫。不多久,在醫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朱老師。但他毫不自滿,孜孜不倦,又去尋找別的老師求學去了。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天士很想去學,只苦於沒人介紹。一天,恰巧有位姓趙的病人,是那位名醫的外甥,因為舅舅沒法治好他的病,特地來找葉天士醫治。葉天士專心診治,給他服了幾帖藥就好了。姓趙的很感激。葉天士趁機請他介紹去拜姓劉的那個名醫做老師。這個要求得到允諾。葉天士就改名換姓去當學生。他在姓劉的名醫那裡,每逢臨症處方,都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就診。姓劉的醫生候脈後,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琢磨,發現孕婦因為臨產,胎兒不能轉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於是,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兒果然產下。姓劉的醫生很驚奇,便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早已名震遠近的葉天士。葉天士接著便把如何要向他學習的苦心如實說了出來。姓劉的很受感動,終於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路過蘇州,請葉天士診治。葉天士診其脈,問其症。舉人說:「我無其他不適,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時日已久。」葉天士便勸那位舉人不要赴考,說他內熱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舉人雖然心裡疑懼,但是應試心切,仍然啟程北上。走到鎮江,他聽說有個老僧能治病,就趕去求治。老僧的診斷和葉天士的診斷一模一樣。可是,葉天士當時還拿不出辦法,而老僧卻能把防治的方案具體地告訴了舉人說:「既有其病,必有治方。從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為生,口渴吃梨,餓了也吃梨,堅持吃一百天,自然會好。」舉人按囑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無事。當他衣錦回家時,在蘇州又遇見葉天士,便把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葉天士知道老僧的醫術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窮人模樣,到廟裡拜和尚為師,並改名叫張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擠時間精心學醫。老僧見他勤奮好學,很喜歡他。每次出診,必帶他一起去。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葉天士把老僧的醫術全部學到手。有一天,老僧對葉天士說:「張小三,你可以回去了,憑你現在的醫術,就可賽過江南的葉天士了。」葉天士一聽便跪下自認自己是葉天士。老僧很受感動。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葉天士樂於傾聽同道的意見,那怕是「名未著」的醫生,他也虛心吸取其診病立方的長處。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療總是無效,又遍請縣城內外有名的醫生治療,也沒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劇,葉天士很憂慮,便向僕人說:「本城還有沒有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生?」僕人說:「後街有個章醫生,平日總是誇耀自己的醫術比你高明,但是上門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葉天士吃驚地說:「敢如此大言不慚,應當會有真才實學的,快去請來!」僕人奉命去請。章醫生詳細詢問病情。僕人說:「太夫人服藥無效,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著「黃連」二字。」章醫生心中有所領悟,便到葉天士家。診視葉老太太后,又拿過去的藥方子細看,沉吟很久說:「原藥和症相合,照理應當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熱邪鬱於心胃之間,藥中必須加黃連,才能治癒。」葉天士一聽,不覺一躍而起,說道:「我早就想用這味藥,因為考慮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醫生說:「太夫人兩遲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症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天士表示贊同。結果,服藥一劑,病情就大有好轉,再服一劑,病就好了。葉天士喜出望外,踵門拜謝,並致厚酬。章醫生推辭說:「只是我的見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謝?」以後,葉天士經常對病人說:「章醫生的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可見,葉天士具有虛懷若谷,謙遜向腎的美德,因此,能夠擺脫「文人相輕」的陋習,從而醫道日益長進。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有一年,蘇州發生大溫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個「打更」的人,全身浮腫,又黃又白,病情十分險惡。別的醫生看了,都說沒得救。葉天士經過細緻診察,只用兩劑藥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個人患一種慢性病,經常復發,十分苦惱。他找葉天士診治。葉天士開了一個方,囑他按方服一百劑,就不會復發了。病人服了八十劑,病已好了一個多月,他就再不服藥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復發。葉天士對他說:「我叫你服一百劑,你才服八十劑,當然復發了。從今天開始,你聽我的,再服四十劑,病就永不復發。」事情果真如他說的一樣。
葉天士活了八十歲,臨死時,還諄諄告誡他的孩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沈德潛《香巖傳》)。
葉天士去世後,由他的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取名《臨證指南醫案》。此書刊於一七六六年,內容包括內科雜病、婦科與兒科,體現了葉天士治病辨證細緻,善於抓住主證,對症下藥。其中以溫病治案尤多。
縱觀葉天士的一生,無論是從他的醫學理論,還是他的治學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他的治學態度,以及他那種敏而好學,更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所以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不可計量的財富。
王晓鸣介绍,小儿抽动症病机之本为肝旺脾虚,病之标为风痰上扰。小儿肝常有余,加之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而致肝气郁滞,肝失疏泄,引动肝风而出现抽动症状;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失运化,津液停聚,出现痰湿、食滞等兼挟证。治疗以调和肝脾、息风止动为总则。王晓鸣自拟调和止动方,药物包括天麻、钩藤、蝉衣、僵蚕、远志、郁金、柴胡、白芍、枳壳。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