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六个维度

(2023-03-31 04:40:14)

摘自2023-3-30中国中医药报
陈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讲清楚中医理论的命脉之源、存续智慧、价值体现、发展之基、自新之阶和未来之路,进而切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进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与建设的重要维度。
•承续道统并非只是回顾过去、还原历史,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中医理论的创造性更主要地体现在临床实践中。
中医理论根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临床医疗实践,又在与外来文明及现代科学的交流中,适时延展、深化和表达自身学术内涵。讲清楚中医理论的命脉之源、存续智慧、价值体现、发展之基、自新之阶和未来之路,进而切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进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与建设的重要维度。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医理论的命脉之源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周易》思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学说,以及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等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还融合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学、农学及物候学等多门类科学知识。中医理论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与调摄的认知基础,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学者葛兆光曾引用德国学者埃利亚斯的说法,认为“‘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引自葛兆光2015年6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相比,最具原创性的特征就是以气、阴阳、五行作为宇宙、社会与人生的认知架构根柢——最为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刘长林在《中医哲学是具元创性的科学哲学》(《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5月17日)一文中写道:“阴阳五行一类的哲学范畴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它们有能力概括天地万物,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当它们运用于具体事物时它们又有可能容纳和显示该种具体事物的特殊关系,成为关于该种具体事物之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种两重性,通过阴阳五行范畴,又可以将那些具体事物与天地整体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事物的自然整体的观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认知路线,使得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血脉相连,命运相同;在中医学内部的理、法、方、药各个范畴,也充分贯穿这一主线,使得“理足”才能“方效”的实践理性与原创特色充分彰显。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学是朴素的前科学阶段;中医要现代化,就需要把中医学里面与哲学有关的概念剥离,还原其自然科学本色。这种认识是将西方抽象哲学与西医学的分离状态直接套用于中医学,忽略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
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与建设,需要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理论的滋养作用。重视传统文化不是抛弃现代、回到古代,而是发掘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去丰富和阐释中医理论,通过现代表达实现古今相融、中外相通。
2 转化先进文明成果是中医理论的存续智慧
与传统文化能够反映民族原创特色不同,文明体现的是各取所长、交融和合。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史中,能够适时根据自身的需求,吸收先进文明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其能够不断自新发展的生存基础。
中医理论在形成之初,即充分借鉴中华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近现代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中曾说:“西周之后,中国的哲学历史开始出现阴阳、五行这两个素朴的哲学名词……以医家来说,在没有阴阳说之前,医家可能看到表证而没有联系内部里证的一面,也可能看到寒证而没有联系到另一面的热证。但在扁鹊时,他已能很精熟地运用此等辨证法则,分析病情……当时已能把病人的气血、寒热、缓急、邪正、内外、虚实等看作相对的名词而加以区别运用。……(医家依据五行)把有史以来丰富的治病经验,推演其原因,归为五个大类,这好像一屋子的散钱得到钱串一样,把他们贯穿起来,成了有系统的理论。”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每一次的学术思潮涌现,都是源于新旧文明的碰撞、博弈与融合,并广泛波及中国传统各个学科,中医学也是其中之一。
在与外来文明交流中,中医理论自身也得到了局部的延展与深化。如陶弘景引佛教“四大成病”论入《补阙肘后百一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吸收印度医学麻风病诊疗理论,实现中印医理汇通;具有“龙树”“龙木”“耆婆”“婆罗门”等字样反映印度医学特点的内容,在唐代医学文献中亦多见。但是文明碰撞与交融,需要灵活制宜、实事求是。且不说《千金方》将五行与“四大”的硬性捏合、汪昂谈及“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学权赞赏西医解剖知识、王宏翰提倡“四元行论”“四液总论”等,对中医理论发展与提升临床水平作用有限;就是近百年来中医科学化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形式上照抄照搬和套用其他医学的经验和做法,没有顾及两种医学理论各自在文化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是行不通的。
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医学在临床应用层面的协同配合,治疗危急重症和常见多发疾病,是完全可能的。这一点在新冠疫情的救治实践中已然得到了充分体现。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和文化特点,促进中医、西医临床协同配合,能够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积极效应。在此基础上,提炼与总结针对现代疾病中医诊疗的理论认知,对于丰富现代中医理论内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不同时代文明、地域文明、民族文明之间,如何互学互鉴,互尊互信?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中写道:“只有用中道,才能辩证地去看各种文化中的异同,才能让各种文化相互间取长补短。在取长补短中再相互推动发展,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又是你,我又是我,这是最圆满的结果。”今天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建设,要看我们自己的传统,要看我们怎样从历史一路走来,让中医理论能够跟西医学交流与对话,而不是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与特色,与西医学合而为一。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建设,不是要丢掉传统本色,而是要在与现代文明的博弈与交融中,更好地体现和发展传统。
3 实践首位、执道取效是中医理论的价值体现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个性。中医学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科学一样,是以实践性、有效性为其立身根本。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说:“中国实用理性主要与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即兵、农、医、艺有密切联系……兵、农、医、艺涉及极为广泛的社会民众性和生死攸关的严重实用性,并与中国民族的生存保持直接的关系。”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序》中说:“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中医理论的实践性,充分体现在“与造化相维”,从“道”即自然整体层面、时间流变视角,系统、全面地收集、把握和处理信息,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而获效。
从哲理分析,中医理论的实践有效,反映出古人有关道与技的认知关系。执“道”与取“效”是具有必然联系的。在臻于“道”的目标上,各门类的知识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王前在《“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一书中写道:“‘道’对‘技’的引导并不是提供关于‘技’的任何具体途径、手段和方法,而是在谈如何去了解和把握合理的、最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形而上’层次上的引导。”“形而上”的层次,就是指理论思维而言,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必然描述的是合理的途径和方法,而后者反过来又决定了实践的最优效果。今后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与建设,着重需要讲清楚中医理论思维方法和临床思维法则,在如何基于理论引导临床有效性实践方面,以及临床有效性实践的规律总结和提炼升华为新的理论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和研究。
4 传承精华、融汇通识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之基
中医理论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融汇通识的过程。通识,不仅指中医理论自身的深厚积淀和创造性共识,而且还应包括其他学科对中医理论发展有益的各类知识。《素问•著至教论》:“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示从容论》谈及医学的研习,认为应“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
从中医经典的内容来看,中医理论自形成之初,就充分体现出其融百家之言、成一贯之理的发展特点。《黄帝内经》诸篇章之间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学脉的观点差异,如“九脏”(《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三部九候论》)、“十一脏”(《素问•金匮真言论》)、“十二脏”(《素问•灵兰秘典论》)即是不同时期学术观点的汇集。汉末张仲景撰成《伤寒杂病论》,也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的结果。从后世医学的流传来看,中医理论的体系化建设,也是择善而从,在融汇通识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出新的意涵。中医理论乃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遵循“新故相资而新其故”的基本规律。中医理论的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基本范畴早已相对稳定,即使后世有所发展,也是在此框架上的丰富与完善;基于中医理论形成的临床应用规律性认知,由于医家主体面对临床问题的特异性,及其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各有偏重,而呈现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验、观点和学说,有其特殊的使用境遇、人文背景或地域环境,甚至今人学习、理解和运用起来,很难得心应手。但是,这些内容仍然需要在继承中慎重对待,而不能将其轻易断定为“糟粕”。楼宇烈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讲:“尽管我们常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精华’部分到了无能的后辈手上也会变成糟粕的,所谓‘糟粕’到了有智慧的后辈手里也会变成精华的。”从古今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案例中,发掘、提炼新的理论认知,提炼上升为理论共识,进而实现中医理论主体发展,是中医理论现代研究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此外,现代科学,特别是科学学、西医学以及医学理论人文化的成熟经验和结论,也应是推进中医理论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在坚持中医理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将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为我所用,丰富中医临床救治策略和手段,制定中西医临床相互配合的实践方案,是中医理论研究值得探讨的重要领域。
5 主体表达、规范阐述是中医理论的自新之阶
今天我们强调回归传统,而传统的特征之一就是规范。前文曾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共通性的时空认知结构。如《礼记•礼器》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夏必因川泽。”意思是,古人从事祭祀活动时的先决条件是顺应天时,在东西方向祭祀日月春秋,在圜丘之上冬至祭天,在方泽之中夏至祭地。这一规范,直至今日,也可以在北京天地日月四坛建筑方位得以体现。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说:“作为秩序象征的礼仪,实际上有一个很广阔、很深厚的背景在支持它,作为它不言自明的依据,这一背景就是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宇宙是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来源。”正是因为天地秩序的规范性,所以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应具有对应的秩序。中医学早期的理论建构,亦遵循这一规范。《黄帝内经》中“言天验人”的规范表达,几乎随处可见。
毕竟人体与天地自然不同,有其生命现象与功能结构的特殊性,单纯依赖于类比方法总结人体生命规律是片面的。这就必须对中医理论进行不断反思,对其合理性进行时常规范,以保持其反映生命规律的真实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这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经典意涵的理解、阐发、更新与补充,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与延展。历史上,中医理论的规范化尝试很多,特别是国家政府主导的中医理论规范化行为影响至深。较早如《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河平三年,“(上)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整个“工程”由刘向负责。这项国家图书整理规范的基本特点,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序》中总结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秦汉间医药类书籍,被分为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4类36家。如对于医经类文献的纳入规范是其内容“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再如,北宋政府对医药学发展的有力推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李经纬曾总结为十条,其中“征集、校正、普及医学书籍”“改革与普及医学教育”“举办买药所、药局”“修订、颁布本草”“御撰医方医理著作颁行天下”等5项具体措施,大致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规范化工作。其中,校正医书局整理的《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11部医籍,成为“宋以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孟永亮《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医生的考试,也以对这些典籍内容掌握和临床运用,作为主要考试内容。
尽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一宗”,但中医理论在基本范畴及其表述的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南宋、金元医学的发展,均受到北宋医学理论规范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优势还是弊端。比如,中医理论有关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认知,有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有关藏象、经络、气血津液、防治原则的范畴内涵等以阐述真理性认知为主的基本理论,与在应用中随机变化、灵活多样、以阐述技术操作为主的临床应用理论相比,是相对稳定和具备共识的,可以称为“形散神不散”,是可以被规范表述的。
当前,中医理论的规范表达,主要集中在术语研究方面,包括基础、诊断、临床各科、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刮痧按摩等领域。术语规范化研究,有利于学科分化、多学科交流和国际化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中文概念内涵的丰富性、灵动性、意象性和贯通性,难以在名词术语规范成果中得到充分展现,反而容易造成术语内涵的狭隘和僵化,以及术语之间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中医理论远非一个个术语的堆砌。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提及汉语语义特点时说:“中国的逻辑是语境逻辑。一定语境的次序就决定了概念的性质,而不是脱离了语境来抽象地分析某个词。”“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言不尽意,一句话里可能会包含无穷多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2006年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将“阴阳”含义规范为“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与阴阳相关的术语共26个,400余字。除了编号,几乎看不出“阴阳”与其下位概念的内在思想关联。且不说阴阳定义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如何,但就其文字内容来讲,与《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的思想意蕴相比,可谓霄壤之别。但具备丰厚思想性的理论内涵,能否实现规范表述?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前文所述的道、儒、法、墨诸家,后世的经学、理学等,即使在中医学内部的方技四家、学术流派等,均有其立论与实践的根本法轨。至于如何规范表述、表述的形式与内容,从学术产生之时起,就始终伴随着学术的发展而存在,是理论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什么是好的科学理论?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一书中给出了五项标准,即“理论应当能精确地预言,应当是自洽的,应当有广泛的覆盖面,应当能以有序、一致的方式呈现现象,应当能有效地预见新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关系”。参考此要求,在充分理解和领悟中医理论自身渊源、内涵与价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其理论内涵的规范表述。我们还必须在多元科学观的视角下,立足中医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的特点,对规范化工作的思路、实施路径、研究方法到具体形式等环节,进行全面反思和自主创造,并形成内涵表述的规范共识。此项工作本身,也是中医理论不断自新的重要内容。
6 理论自信、承续道统是中医理论的未来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在《关于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思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四届学术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医理论研究的道统思维非常重要,要梳理脉络系统,形成可溯源、可传承、可发展的脉络;中医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西医不一样,然后再谈嫁接和沟通。”“要不忘本来,坚守中医药理论的‘道统’”;“坚守‘道统’就是守住中医经典之‘正’,遵循中医药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规律”;“坚守‘道统’,应当以守正清源为正道,以‘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为准则;讲清楚中医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科学文化背景和临床实践基础,讲清楚不同历史时期中医药理论演化脉络的发展与创变”。
在中医理论研究与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承续道统”实践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首先,能够促进自觉反思和追问、解释和澄清中医学的合法性根据及其理论根柢。其次,能够主动承担总结、提炼和回答中医临床实践与中医药事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使命。最后,汲取、概括、提炼和升华临床实践重要成果,累积丰厚的学术传统,并基于此提出创新性理论认知,进一步完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内涵,使其基本框架更加合理、层次结构更加清晰、概念表述更加规范,更加切合于临床实践理解和运用。
因此,承续道统并非只是回顾过去、还原历史,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中医理论不是没有创造性,其创造性更主要地体现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新发、突发疾病,从非典、甲流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应用而取效,就是典型实例。

中医整体观念与临床五辨

 (2023-03-18 04:32:24)[编辑][删除]

摘自2023-3-17中国中医药报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整体观念:第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第二,天人合一,三观并重;第三,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中医思维在诊断过程中体现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五个方面,即为五辨。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掌握病情资料,对患者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的过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前辈们总结历代中医诊断相关知识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果学完之后不能直接将其用于临床,造成所谓的理论和临床脱节,其教学就失去了意义。通过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可以对中医思维原理有更准确的把握,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的全过程。
中西医临床思维有别
中医和西医都是解决人的疾病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都是“看病”,但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是有区别的,二者关注点不一样。中医更多从整体、宏观上看,所以关注的往往是“病的人”,关注人身体的变化,观察人和自然之间相适应的过程。西医更关注病本身,所以西医关注的是“人的病”。西医诊断就像通过指纹认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有特异性,通过指纹就能找到这个人。而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关注整体特征来认人,就像我们平时认人不必去测量对方的嘴巴、鼻子的尺寸,但是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是谁,就是因为这种认人的方式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果把某个局部放大很多倍,反而会认不出这个人。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在思维上的区别。
医者诊治疾病,就是观察患者是什么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在通常情况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一定的水平上动态变化,这种状态就叫“平”。阴阳是动态平衡的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阴阳平等或阴阳平均。当这种平衡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失衡,使原本的状态脱离正常轨道,这种状态就叫“偏”,就是疾病状态。
中医关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趋势或先机,叫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这个先机。而西医更关注证据,通过观察证据、测量证据来诊断疾病。假设一个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处于平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但存在一些潜在的致病因素,当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以后,这个状态脱离了正常的轨道,疾病就发生了。对于这样的情况,中西医的治疗方式是不同的。西医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精准诊断疾病。而中医主要是通过截断引起疾病出现的相关因素,来减少或者抑制疾病发生。
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治疗原理亦不相同,正是源于此,有些方面西医比中医效果更好,但有些方面西医解决不了,因为它没法从根本上、病因上解决问题,而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达到一定效果。
中医整体观念的涵义
如何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提高临床诊疗能力,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桥梁就是思维,中医诊断学实际上体现了中医的思维。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整体观念:第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第二,天人合一,三观并重;第三,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这个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局部和整体的统一。比如人脸上长痘痘,本身是局部的问题,但从中医角度来看,长痘痘往往跟热邪有关系,这是整体的热反映在局部,而痘痘长在不同的部位又可以反映不同脏器的问题。所以,虽然是局部的问题,但反映了内脏功能的失调,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其次,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中医叫作“司外揣内”,“有诸内者,必行诸外”,中医通过望闻问切采集疾病或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表现在体表的一些外部表征,就可据此推断内部问题,进行诊断。比如买西瓜,可以切开尝一下,也可以切一块西瓜进行化验,看其含糖分是多少,以此判断西瓜的好坏。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这么买西瓜,我们买西瓜通常是通过观察西瓜的外形、问西瓜的产地、敲敲听听,这就叫望闻问切。通过对西瓜望闻问切,就可以了解西瓜是好是坏、是甜还是不甜,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主观和经验成分,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在保留了整个事物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外部表征了解了事物内部的信息。最后,中医非常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叫形与神俱。一个人的生命开端是“两精相搏谓之神”,生命就是“神”,这个生命的躯壳就是“形”,一个健康人要形神统一。
天人合一,三观并重 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统一,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天对人的影响。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季节、节气等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影响的,这叫自然对人的影响。第二方面,人可以能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比如诊脉,一年四季脉象会有相应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是人对自然适应的过程。除此以外,中医学非常重视借助天地之间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和规律。这点是中医特有的,我们研究中医,必须把人的健康和疾病放在天地之间,借助天地的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这叫“取象比类”。正是因为人和自然的统一,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的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即象思维。
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时空统一,即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现在研究健康,更多关注的是结构和功能的问题,比如体检中影像学的检查关注的主要就是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实际上生命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不管怎么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最终是活着,所以时间的概念非常重要。中国人特别关注时间概念,平时见面打招呼“请问贵庚”“请问高寿”等问候语都是在说时间,很少有人见面打招呼时问别人身高体重,这个身高体重反映的是空间结构的问题。包括人去世之后,讣告上写“享年98岁”,很少写“享重98斤”,说明中国人对时间概念的重视。中医认为一个人从出生、生长、发育、衰老到死亡,是一个时序的连续过程,我们叫生长壮老已。讨论健康、疾病,就必须考虑到时间因素,但现在很少有人在看病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比如体检的时候,80岁的人和20岁的人用同一套标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在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
中医临床“五辨”
中医思维在诊断过程中体现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第一个是“辨症”,中医叫“症”,实际上是相当于西医的症状和体征;第二个是“辨证”,即辨证论治的“证”,这个“证”是对于机体在特定阶段的病理状态的概括;第三个是“辨病”,即疾病发展全过程的概括;第四个是“辨人”,即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第五个是“辨机”,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思维全过程,合而称之为“五辨”。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十三五”和“十四五”教材里都有“五辨”的内容,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近几年更多关注的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中医整个临床诊疗体系不仅包括“辨证论治”,也包括对症处理,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要针对病机施治,所以中医诊断思维应该包括这五个方面。只有把握中医思维,将“五辨”真正应用于临床,才能真正认清我们所治疗的“人”。

文明互鉴新时期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023-03-17 04:41:43)[编辑][删除]

摘自2023-3-16中国中医药报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我们生活在物质、精神、人群社会三维动态时空的复杂巨系统中,现今中医药学科、事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思考与新挑战,中医中药学人必须以历史范畴正视科技文明的进化。医学是仁学,中医学人尚须儒道互补、明德良知。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须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团队,中医中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巩固既有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做的事,一定要求索新领域的延伸,重点是积极慎重思考论证创新的多维度多元化研究方向。
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是具有华夏民族优秀传统、全面系统继承从未断裂的医药学。重始源,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当是针灸学、本草学的端始。华夏文明以黄帝为标志,赞誉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原流域文化经胡人汉化与向东南方涵化普及中华大地,从夏商周代始历五千年。主体是农耕文明,以象数易气神混沌的一元化哲学为根本,中医中药以天人合徳整体观治未病、辨证论治体现疗伤治病的医药学。
不同国家、民族、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文明,文明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中国哲学历来倡导“和而不同”,执中对话、互鉴互动,美美与共。回首二百年来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外侮侵略,晚清洋务运动摆脱传统追逐西化而国学势微,丧失了东西文化和而不同的交流对话。文明的冲撞、矛盾、斗争曾发展到数典忘祖,废除国医国药,中医教育漏列案的惨烈情况。
当今世界自然社会环境复杂,既有竞争矛盾又有合作共生。就经贸、科技、学术研究论全球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高概念大数据技术的协同发展仍在历史进程之中。知识界学者感受到国家意义上的民族、学派与个人都需要保持自身文明的特色与传承的优势,也同时开放吸收其他民族的科技文明成果,应当是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结合。华夏民族具有“尚一”“尚同”的基因。全球同样朝着文明互鉴、和而不同的对话合作向前迈步。总之,国医国药惟国是,国“是”乃华夏民族深邃哲理指导基础理论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根本。
“象数易气神”一体是中医基础理论本体
象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也是中医药学具有特色的主要思维,对基础理论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象思维之“象”有原象、具象之分。原象即太虚、即混沌、即无而无生有、即藏真之气;气散为无形之大象,即一即道而道通于一揆度奇恒。原象是初始化混沌、整体流转,具创生时空之象。太虚原象体现天人合德,物我合一,一气之有气聚成形,形立神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 物,万物为形而下之“器”,当是物象、具象,还包括心理状态感知折射的镜象、心象与意象。原象与具象可以互相转化,具象以显明的方式呈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可以幽隐而远、泯灭心物的方式回归到太虚原象。就文明互鉴的来临,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互用,综合归纳与还原分析整合互动的方法学正在逐步同向发展的新趋势渐次形成。
学习宋明理学周敦颐、邵雍、张载先生论“象数易”的联结互用阐述得简明易懂。邵雍著《皇极经世书》谓“太极一也不动,一生二,二则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将神数象器合一,即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身为阴阳太极、至极、无极之整体,寓有象数,易变混沌为道。基数“二”与“三”的易变。“二”之变,两仪、四象、八卦、四季、二十四节气、六十花甲引入中医,论人之生命健康,阴阳、动静、刚柔、邪正、顺逆、显隐,亦此亦彼,同步消长,互根互用,既对立又关联的辩证统一,非常重视天地时空与生命健康的节律。“三”为基数,天地人识其“大”者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论中医学三因制宜、开合枢、精气神,六经九气取象运数,观象议病辨证为理法方药之指归,易理医理相通,当是中国哲学间性论的智慧,明理正纲是求索幽玄隐喻病因病机的要领,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指导临床诊疗提升共识疗效为根本。回顾2003年SARS肆虐,主病在肺,以毒、火、瘀耗阴灼血、亡阳而厥脱病逝,论其病机当是水火不济之大疫。笔者参加尸检,病理解剖见肺叶焦枯,胸腔大量血水。仔细思考,毒火重笃伤耗阴液非只限于肺金,金水相生必累及于肾,肾阴烁伤毒火上灼于心,水火相激内潜神明心主应是隐喻病机。再论武汉新冠肺炎大疫之病机,以肺为主,轻证普通型寒湿阻肺失于肃降,于卫分、卫气同病可治;重证则土生金,金克木,木侮金而成,其症喘促气短之外,乏力不仅在胸膈肌群,全身四肢乏力凸显。病在肝为罢极之本,疏肝调气有效,误补则助邪。
“象数易气神”一体化一元论,中医基础理论重气与气化,重神与神机。气为精微细小颗粒,具质量、能量、信息属性,神以脑为元神之府以神机为用,气神为中医药学主体本体。当今在“中西医并重”国策指引下,深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经验重建与现代诠释深化理论研究
医学是人学,社会人群永远融汇在大自然中,古贤哲称“不务农难成明医”,意在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中医学历来重视生活环境与疗伤治病的经验积淀。通过传承经验重建擢升为理论基础与知识科学,即前科学的载体。
经验重建是深化理论研究的门径
中国技术哲学主张实在论与建构论的执中和合。中医药学通过人用临床经验与文本调研归纳,通过医案医话的梳理汇总形成重要的文献资料实施传承精华;通过基础理论总结并指导临床诊疗。回顾中医学术发展史,与华夏民族的两次百家争鸣密切关联,先秦“轴心时期”中医学理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内涵,以《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为标志,以儒道互补为主体兼蓄阴阳家、墨家等学说,渐次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医学学术体系。学术传承以家学继承、授徒亲炙为范式,重经验积淀以医案及医经注解为实用的方法,基础理论在演化发展过程中。隋唐以降五代十国战乱灾疫,经济凋敝,民众苦于水火受难,知识界为寻求思想出路,思潮涌起玄学大帜第二次的百家争鸣,论其学术影响对宋金元时期中医中药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学派书院医学教育的关注,纳入国家官学系统,创建校正医书局,汇集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收集、整理、考证、校勘并刊行,其文献存储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创造条件十分重要。金元明代出现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的创新学说,改变着“泥古不化”,打破了因循守旧,在学理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为中医药学术交流争鸣与理论研讨开创出良好的学风文风。中医药学是国学的组成部分,蕴寓着全面深刻的国学内涵,以整体观天人合德、一元正气、形神共俱、取象运数指导诊疗实践,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己任而嘉惠医林。
现代诠释学创新基础理论研究
自上世纪中期诠释学从文本解释、理解为主朝向延伸到学科创新的内涵发展,以实践哲学层面并赋予了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论。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所强调的理解和解释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品格与创
造品格,其影响迅速涉及人文哲学和自然科学,这标志着解释中有什么新事物产生,新见解、新观点的提出均可为临床诊疗与基础理论研究寻求创造性继承创新性研究的方法。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融会互鉴的新时期,医案学研究与临床医师真实的辨证论治诊疗病例资料梳理汇总,无疑是非线性的大数据。如何从中进行发掘并求索理论性研究?当今高概念信息化数字化的激活数据学、孪生数字模型数据库的应用,将可能推动描述性研究向系统化研究转轨。千年来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系辨证论治总则,其“知犯何逆”的机理,多被认为是难以破解的黑箱。当今天体物理学对环宇黑洞的辐射信息研究提出了信息守恒定律,将对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有新认知;量子态勿须重复与复制,单光量子不可分割其运行翻转1/2向前推进的“信息比特”是可计量运算的生物体所具备的物质性的表述。联系中医药学“象数易气神”混沌一体化的本体,有利于破解知犯何逆的病因病机,尤其是隐喻致病的因素,可能为临床基础理论研究拓宽时空创造新的机遇。全息证候与复方配伍两个系统的链接与机理,进入网络、模块、区块链做复杂性分析,不能停步于多组分多靶点的研究结果。笔者肯定它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成就,然而这别于西医化药的靶点效应。它具备复杂系统的研究特征,关乎原象创生性的思维,精思必专、纯思必素而向思能旨;关乎药材的道地性,关乎气与神身心的联结、病灶与证候的联结等均涉及中医学原理的现代诠释与开放兼容多学科交叉研究,必须完善多元化多维度多模式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以适应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
文明互鉴重视引进兼容前沿科技成就,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深化中医药学理论研究。
中华格致学引领明医之路
明医者,是以人学顺自然,深谙国学原理,司苍生性命的中医药学者。我们走在明医之路上,首先倡导学习中华“格致学”,它是人类认知智慧系统的精髓,属于科技文明的历史范畴。中医学、中药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的深邃哲理,延伸诠释高概念科学与人文、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哲学美学以及生命科学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与交流。当下文明互鉴的机遇期,为深化中医理论的研究创造了重要理念和方法学条件。
我们生活在物质、精神、人群社会三维动态时空的复杂巨系统中,现今中医药学科、事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思考与新挑战,中医中药学人必须以历史范畴正视科技文明的进化,华夏民族的宇宙观太空寥廓幽玄,既有光明伟大亦有幽暗玄远,正负逻辑相辅,辩证统一,阴阳、动静、刚柔、顺逆、显隐易变和合执中是生命力的表达,以明知识信息化探索暗知识。医学是仁学,中医学人尚须儒道互补、明德良知。格物即正事,欲事立、事上炼、事功成。无论是中医临床还是中医理论研究,破解其中难题均须刻苦攻艰精神。崇仁德、重教化,学为人师而行为示范;顺应自然,无朴纯素,以恻隐之心视事疾苦而感同身受,博极医源而造福民生。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须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团队,中医中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巩固既有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做的事,一定要求索新领域的延伸,重点是积极慎重思考论证创新的多维度多元化研究方向,执中和合广结缘的思路与作风十分重要。在团队项目运作中允许失败而蓄力重整;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强国战略民族复兴殚精竭虑、奋斗不息。
明医之路需要吾辈为后学者营造宽松治学、执教的环境,将未完成的学术问题传于学生,体现明医之路与道传薪火。当值的学科带头人要强化华夏美德,蕴寓守黑知白、守辱知荣的胸怀,立志为民族复兴、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奋斗终生。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 年1月第29卷第1期)

中医整体观念与临床五辨

 (2023-03-18 04:32:24)[编辑][删除]

摘自2023-3-17中国中医药报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整体观念:第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第二,天人合一,三观并重;第三,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中医思维在诊断过程中体现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五个方面,即为五辨。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掌握病情资料,对患者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的过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前辈们总结历代中医诊断相关知识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果学完之后不能直接将其用于临床,造成所谓的理论和临床脱节,其教学就失去了意义。通过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可以对中医思维原理有更准确的把握,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的全过程。
中西医临床思维有别
中医和西医都是解决人的疾病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都是“看病”,但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是有区别的,二者关注点不一样。中医更多从整体、宏观上看,所以关注的往往是“病的人”,关注人身体的变化,观察人和自然之间相适应的过程。西医更关注病本身,所以西医关注的是“人的病”。西医诊断就像通过指纹认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有特异性,通过指纹就能找到这个人。而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关注整体特征来认人,就像我们平时认人不必去测量对方的嘴巴、鼻子的尺寸,但是看一眼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是谁,就是因为这种认人的方式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果把某个局部放大很多倍,反而会认不出这个人。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在思维上的区别。
医者诊治疾病,就是观察患者是什么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在通常情况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一定的水平上动态变化,这种状态就叫“平”。阴阳是动态平衡的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阴阳平等或阴阳平均。当这种平衡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失衡,使原本的状态脱离正常轨道,这种状态就叫“偏”,就是疾病状态。
中医关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趋势或先机,叫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这个先机。而西医更关注证据,通过观察证据、测量证据来诊断疾病。假设一个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处于平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但存在一些潜在的致病因素,当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以后,这个状态脱离了正常的轨道,疾病就发生了。对于这样的情况,中西医的治疗方式是不同的。西医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精准诊断疾病。而中医主要是通过截断引起疾病出现的相关因素,来减少或者抑制疾病发生。
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治疗原理亦不相同,正是源于此,有些方面西医比中医效果更好,但有些方面西医解决不了,因为它没法从根本上、病因上解决问题,而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达到一定效果。
中医整体观念的涵义
如何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提高临床诊疗能力,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桥梁就是思维,中医诊断学实际上体现了中医的思维。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整体观念:第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第二,天人合一,三观并重;第三,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这个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局部和整体的统一。比如人脸上长痘痘,本身是局部的问题,但从中医角度来看,长痘痘往往跟热邪有关系,这是整体的热反映在局部,而痘痘长在不同的部位又可以反映不同脏器的问题。所以,虽然是局部的问题,但反映了内脏功能的失调,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其次,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中医叫作“司外揣内”,“有诸内者,必行诸外”,中医通过望闻问切采集疾病或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表现在体表的一些外部表征,就可据此推断内部问题,进行诊断。比如买西瓜,可以切开尝一下,也可以切一块西瓜进行化验,看其含糖分是多少,以此判断西瓜的好坏。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这么买西瓜,我们买西瓜通常是通过观察西瓜的外形、问西瓜的产地、敲敲听听,这就叫望闻问切。通过对西瓜望闻问切,就可以了解西瓜是好是坏、是甜还是不甜,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主观和经验成分,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在保留了整个事物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外部表征了解了事物内部的信息。最后,中医非常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叫形与神俱。一个人的生命开端是“两精相搏谓之神”,生命就是“神”,这个生命的躯壳就是“形”,一个健康人要形神统一。
天人合一,三观并重 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统一,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天对人的影响。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季节、节气等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影响的,这叫自然对人的影响。第二方面,人可以能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比如诊脉,一年四季脉象会有相应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是人对自然适应的过程。除此以外,中医学非常重视借助天地之间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和规律。这点是中医特有的,我们研究中医,必须把人的健康和疾病放在天地之间,借助天地的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这叫“取象比类”。正是因为人和自然的统一,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的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即象思维。
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时空统一,即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现在研究健康,更多关注的是结构和功能的问题,比如体检中影像学的检查关注的主要就是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实际上生命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不管怎么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最终是活着,所以时间的概念非常重要。中国人特别关注时间概念,平时见面打招呼“请问贵庚”“请问高寿”等问候语都是在说时间,很少有人见面打招呼时问别人身高体重,这个身高体重反映的是空间结构的问题。包括人去世之后,讣告上写“享年98岁”,很少写“享重98斤”,说明中国人对时间概念的重视。中医认为一个人从出生、生长、发育、衰老到死亡,是一个时序的连续过程,我们叫生长壮老已。讨论健康、疾病,就必须考虑到时间因素,但现在很少有人在看病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比如体检的时候,80岁的人和20岁的人用同一套标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在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
中医临床“五辨”
中医思维在诊断过程中体现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第一个是“辨症”,中医叫“症”,实际上是相当于西医的症状和体征;第二个是“辨证”,即辨证论治的“证”,这个“证”是对于机体在特定阶段的病理状态的概括;第三个是“辨病”,即疾病发展全过程的概括;第四个是“辨人”,即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第五个是“辨机”,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思维全过程,合而称之为“五辨”。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十三五”和“十四五”教材里都有“五辨”的内容,体现了较为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近几年更多关注的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中医整个临床诊疗体系不仅包括“辨证论治”,也包括对症处理,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要针对病机施治,所以中医诊断思维应该包括这五个方面。只有把握中医思维,将“五辨”真正应用于临床,才能真正认清我们所治疗的“人”。

文明互鉴新时期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023-03-17 04:41:43)[编辑][删除]

摘自2023-3-16中国中医药报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我们生活在物质、精神、人群社会三维动态时空的复杂巨系统中,现今中医药学科、事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思考与新挑战,中医中药学人必须以历史范畴正视科技文明的进化。医学是仁学,中医学人尚须儒道互补、明德良知。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须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团队,中医中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巩固既有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做的事,一定要求索新领域的延伸,重点是积极慎重思考论证创新的多维度多元化研究方向。
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人文双重属性,是具有华夏民族优秀传统、全面系统继承从未断裂的医药学。重始源,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当是针灸学、本草学的端始。华夏文明以黄帝为标志,赞誉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原流域文化经胡人汉化与向东南方涵化普及中华大地,从夏商周代始历五千年。主体是农耕文明,以象数易气神混沌的一元化哲学为根本,中医中药以天人合徳整体观治未病、辨证论治体现疗伤治病的医药学。
不同国家、民族、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文明,文明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中国哲学历来倡导“和而不同”,执中对话、互鉴互动,美美与共。回首二百年来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外侮侵略,晚清洋务运动摆脱传统追逐西化而国学势微,丧失了东西文化和而不同的交流对话。文明的冲撞、矛盾、斗争曾发展到数典忘祖,废除国医国药,中医教育漏列案的惨烈情况。
当今世界自然社会环境复杂,既有竞争矛盾又有合作共生。就经贸、科技、学术研究论全球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高概念大数据技术的协同发展仍在历史进程之中。知识界学者感受到国家意义上的民族、学派与个人都需要保持自身文明的特色与传承的优势,也同时开放吸收其他民族的科技文明成果,应当是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结合。华夏民族具有“尚一”“尚同”的基因。全球同样朝着文明互鉴、和而不同的对话合作向前迈步。总之,国医国药惟国是,国“是”乃华夏民族深邃哲理指导基础理论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根本。
“象数易气神”一体是中医基础理论本体
象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也是中医药学具有特色的主要思维,对基础理论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象思维之“象”有原象、具象之分。原象即太虚、即混沌、即无而无生有、即藏真之气;气散为无形之大象,即一即道而道通于一揆度奇恒。原象是初始化混沌、整体流转,具创生时空之象。太虚原象体现天人合德,物我合一,一气之有气聚成形,形立神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 物,万物为形而下之“器”,当是物象、具象,还包括心理状态感知折射的镜象、心象与意象。原象与具象可以互相转化,具象以显明的方式呈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可以幽隐而远、泯灭心物的方式回归到太虚原象。就文明互鉴的来临,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互用,综合归纳与还原分析整合互动的方法学正在逐步同向发展的新趋势渐次形成。
学习宋明理学周敦颐、邵雍、张载先生论“象数易”的联结互用阐述得简明易懂。邵雍著《皇极经世书》谓“太极一也不动,一生二,二则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将神数象器合一,即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身为阴阳太极、至极、无极之整体,寓有象数,易变混沌为道。基数“二”与“三”的易变。“二”之变,两仪、四象、八卦、四季、二十四节气、六十花甲引入中医,论人之生命健康,阴阳、动静、刚柔、邪正、顺逆、显隐,亦此亦彼,同步消长,互根互用,既对立又关联的辩证统一,非常重视天地时空与生命健康的节律。“三”为基数,天地人识其“大”者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论中医学三因制宜、开合枢、精气神,六经九气取象运数,观象议病辨证为理法方药之指归,易理医理相通,当是中国哲学间性论的智慧,明理正纲是求索幽玄隐喻病因病机的要领,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指导临床诊疗提升共识疗效为根本。回顾2003年SARS肆虐,主病在肺,以毒、火、瘀耗阴灼血、亡阳而厥脱病逝,论其病机当是水火不济之大疫。笔者参加尸检,病理解剖见肺叶焦枯,胸腔大量血水。仔细思考,毒火重笃伤耗阴液非只限于肺金,金水相生必累及于肾,肾阴烁伤毒火上灼于心,水火相激内潜神明心主应是隐喻病机。再论武汉新冠肺炎大疫之病机,以肺为主,轻证普通型寒湿阻肺失于肃降,于卫分、卫气同病可治;重证则土生金,金克木,木侮金而成,其症喘促气短之外,乏力不仅在胸膈肌群,全身四肢乏力凸显。病在肝为罢极之本,疏肝调气有效,误补则助邪。
“象数易气神”一体化一元论,中医基础理论重气与气化,重神与神机。气为精微细小颗粒,具质量、能量、信息属性,神以脑为元神之府以神机为用,气神为中医药学主体本体。当今在“中西医并重”国策指引下,深入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经验重建与现代诠释深化理论研究
医学是人学,社会人群永远融汇在大自然中,古贤哲称“不务农难成明医”,意在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中医学历来重视生活环境与疗伤治病的经验积淀。通过传承经验重建擢升为理论基础与知识科学,即前科学的载体。
经验重建是深化理论研究的门径
中国技术哲学主张实在论与建构论的执中和合。中医药学通过人用临床经验与文本调研归纳,通过医案医话的梳理汇总形成重要的文献资料实施传承精华;通过基础理论总结并指导临床诊疗。回顾中医学术发展史,与华夏民族的两次百家争鸣密切关联,先秦“轴心时期”中医学理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内涵,以《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为标志,以儒道互补为主体兼蓄阴阳家、墨家等学说,渐次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医学学术体系。学术传承以家学继承、授徒亲炙为范式,重经验积淀以医案及医经注解为实用的方法,基础理论在演化发展过程中。隋唐以降五代十国战乱灾疫,经济凋敝,民众苦于水火受难,知识界为寻求思想出路,思潮涌起玄学大帜第二次的百家争鸣,论其学术影响对宋金元时期中医中药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学派书院医学教育的关注,纳入国家官学系统,创建校正医书局,汇集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收集、整理、考证、校勘并刊行,其文献存储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创造条件十分重要。金元明代出现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的创新学说,改变着“泥古不化”,打破了因循守旧,在学理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为中医药学术交流争鸣与理论研讨开创出良好的学风文风。中医药学是国学的组成部分,蕴寓着全面深刻的国学内涵,以整体观天人合德、一元正气、形神共俱、取象运数指导诊疗实践,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己任而嘉惠医林。
现代诠释学创新基础理论研究
自上世纪中期诠释学从文本解释、理解为主朝向延伸到学科创新的内涵发展,以实践哲学层面并赋予了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论。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所强调的理解和解释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品格与创
造品格,其影响迅速涉及人文哲学和自然科学,这标志着解释中有什么新事物产生,新见解、新观点的提出均可为临床诊疗与基础理论研究寻求创造性继承创新性研究的方法。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融会互鉴的新时期,医案学研究与临床医师真实的辨证论治诊疗病例资料梳理汇总,无疑是非线性的大数据。如何从中进行发掘并求索理论性研究?当今高概念信息化数字化的激活数据学、孪生数字模型数据库的应用,将可能推动描述性研究向系统化研究转轨。千年来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系辨证论治总则,其“知犯何逆”的机理,多被认为是难以破解的黑箱。当今天体物理学对环宇黑洞的辐射信息研究提出了信息守恒定律,将对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有新认知;量子态勿须重复与复制,单光量子不可分割其运行翻转1/2向前推进的“信息比特”是可计量运算的生物体所具备的物质性的表述。联系中医药学“象数易气神”混沌一体化的本体,有利于破解知犯何逆的病因病机,尤其是隐喻致病的因素,可能为临床基础理论研究拓宽时空创造新的机遇。全息证候与复方配伍两个系统的链接与机理,进入网络、模块、区块链做复杂性分析,不能停步于多组分多靶点的研究结果。笔者肯定它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成就,然而这别于西医化药的靶点效应。它具备复杂系统的研究特征,关乎原象创生性的思维,精思必专、纯思必素而向思能旨;关乎药材的道地性,关乎气与神身心的联结、病灶与证候的联结等均涉及中医学原理的现代诠释与开放兼容多学科交叉研究,必须完善多元化多维度多模式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以适应基础理论研究的需求。
文明互鉴重视引进兼容前沿科技成就,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深化中医药学理论研究。
中华格致学引领明医之路
明医者,是以人学顺自然,深谙国学原理,司苍生性命的中医药学者。我们走在明医之路上,首先倡导学习中华“格致学”,它是人类认知智慧系统的精髓,属于科技文明的历史范畴。中医学、中药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格物致知和致知格物的深邃哲理,延伸诠释高概念科学与人文、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哲学美学以及生命科学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与交流。当下文明互鉴的机遇期,为深化中医理论的研究创造了重要理念和方法学条件。
我们生活在物质、精神、人群社会三维动态时空的复杂巨系统中,现今中医药学科、事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思考与新挑战,中医中药学人必须以历史范畴正视科技文明的进化,华夏民族的宇宙观太空寥廓幽玄,既有光明伟大亦有幽暗玄远,正负逻辑相辅,辩证统一,阴阳、动静、刚柔、顺逆、显隐易变和合执中是生命力的表达,以明知识信息化探索暗知识。医学是仁学,中医学人尚须儒道互补、明德良知。格物即正事,欲事立、事上炼、事功成。无论是中医临床还是中医理论研究,破解其中难题均须刻苦攻艰精神。崇仁德、重教化,学为人师而行为示范;顺应自然,无朴纯素,以恻隐之心视事疾苦而感同身受,博极医源而造福民生。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亟须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团队,中医中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巩固既有的研究方向是需要做的事,一定要求索新领域的延伸,重点是积极慎重思考论证创新的多维度多元化研究方向,执中和合广结缘的思路与作风十分重要。在团队项目运作中允许失败而蓄力重整;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强国战略民族复兴殚精竭虑、奋斗不息。
明医之路需要吾辈为后学者营造宽松治学、执教的环境,将未完成的学术问题传于学生,体现明医之路与道传薪火。当值的学科带头人要强化华夏美德,蕴寓守黑知白、守辱知荣的胸怀,立志为民族复兴、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奋斗终生。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 年1月第29卷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