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心仁术护生命

(2023-04-08 04:49:24)
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仁心仁术,佑护生命;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赤胆忠诚,甘于奉献”有深厚中医底蕴和儒雅气质,同时又有着精湛的医术和睿智的创新思维;深耕中医经典,在治疗慢病时提倡“和望、静闻、轻问、定切”法则,不断提出内分泌领域诊治新思想、率先运用新技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坐拥云起时,心容大江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凭借高超的中医技术和一心为民众解忧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往圣继绝学’最能体现传承经典的重要性,对中医而言,传承尤其重要。若舍弃传承而只谈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时代,我们中医人应保持谦卑态度,不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创新是中医院发展和生存之命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才能有发展。”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与西医治疗疾病有着各自的优势。”在刘元献看来,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创新性解决一些临床难题。目前, “三部一教一术”还运用到儿童鼾症、腺样体肥大、耳鸣耳聋、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收到很好的疗效。
“寻求古训,博采众长,并平脉辨证”(《伤寒杂病论》中医成才“四大要素”总结为:寻求古训,博采众长,临证实践,接纳新知。不临证无以论理论之价值方药之疗效。

韩涛,2013年年届五十,作《江城子·天命之年予自述》:人生难得几回赢,趁年轻,有雄心,物超外然,把酒述生平。为报中华恩德重,天下事,未辞频。一腔心血献烝民,继仓公,拜桑君,古训勤求,研读内庭经。效法神医张仲景,天敢治,地敢拧。 

“中医不是‘慢郎中’,只要治疗对证,对很多疾病可以做到覆杯而愈、效如桴鼓。”“每开好一剂方药,就好像完成一个精心的作品。得知患者服下去疗效很好,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在中医圆润、通透理念下浸润的人生,无疑是纯粹和圆满的,为患者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荫。也在中医的世界里不断收获着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点燃患者生命之光。躬耕杏林六十载,一片丹心护众生,生命的希望之光,生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临证半百,研阅百卷,精心探究,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步履不辍,力行躬身,从未懈怠。疫情泛滥,白衣为甲,砥砺深耕,守护健康。


每当春风抚慰着大地时,怀念一位走过五十年杏林春秋的老中医。耕耘杏林五十载 医心不渝度春秋

在1981年施今墨百年诞辰之际,父亲曾满怀深情地作诗一首,缅怀恩师:
祖国医学感云天,先师阐教几十年。中西汇通早倡导,救死扶伤犹华扁。
百周今朝齐相聚,讴歌丰碑在人间。神州桃李千秋颂,天长地久万古传。
写道:“吴君兆祥,冀之沧州人。先世以耕读积庆,学术文章,渊源可叙。君尝攻经史,文藻颇有可观,倜傥卓荦,凛然有豪气。其心其志,唯期拯救平民,于是锐心医道,而于小儿科尤为登堂入室。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君斯有之。君年长于全班,而品学又为吾侪冠,故同学辈咸以哥哥称之。”
博采众家之长,父亲的医术得到长足提高。
救死扶伤诊务忙,整理医案传后人,学海无涯,医无止境。父亲已去世多年,他那高大的身躯、凝神定智为患者诊病的风采,仍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德艺双馨的好大夫。医者仁心 无私奉献
基于“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征,提出“补肝体,强肝用”的学术思想。自古有“肝多实少虚”“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述。而五脏皆有阴阳,明代医家赵献可《医贯•阴阳论》言:“阴阳又各互为其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长。”肝体阴用阳,肝阴肝阳亦互根互用。肝阳是肝主升发、疏泄、温煦、藏魂、藏血等的动力;《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寓一阳生生之气。肝主疏泄,又赖阳气之温煦。医者多见肝火而清之,见肝郁而用行气破气之品,均可伤及肝阳,遏其升发、疏泄、温煦、藏血之性,而致肝阳虚。故而张瑞霞提出“补肝体,强肝用”,突破了“肝无补法”之说。
初心如磐,把对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液里,为“除去百姓疾苦”一生辛劳;
他精研经典,师承大家,学验俱丰,效如桴鼓;他,扶掖后学,倾囊相授,为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呕心沥血,含辛茹苦造就中医人才。但为良医志不渝,术研岐黄解沉疴,研习岐黄。踏入杏林后,熟读经典,拜名师勤临证,承新安医学精华,崭露头角,向老师请教其中的机理,领悟辨证论治的奥妙,形成“脾胃为先,固元护本;调和致中,通胃运脾”的学术思想。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法活机圆,方灵效专,善于诊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倡导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提出“脾胃病治疗十法”,即温、清、消、补、和、疏、润、升、降、通。
杏林传道扬中医,躬耕杏林六十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岐黄薪火代代相传。诫弟子:“中医经典著作和理论是几千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中医学的基础与精华所在。只有熟读和精思,奠定扎实中医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达到学术上炉火纯青的境界。”,为中医药发展鼓与呼。我的志愿很简单,就是想好好学医,给人治病。能传承发扬中医药,解决百姓疾苦,是我一生的追求与初衷。”
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修医德、重品行、行仁术,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在浩瀚的医学星空熠熠闪耀,其医药学理论和实用典方泽被苍生、造福人民,其济世情怀和惊人毅力激励着我。 勇于担当 光耀千秋“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勤奋隐忍、意志坚强,智力支持作用。只有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形容自己的心路历程。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我们才能无愧于古人,对得起来者”。
在大剂量激素使用的首始期,病人多表现为阴虚火旺证,减量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维持量期多表现为阴阳两虚证。范永升参考西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将该病分为轻重两型:轻型中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可归为风湿痹证,继而可根据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以辨其寒痹、热痹等;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伴体倦辨为气血亏虚证;以低热、脱发等为主,可辨为阴虚内热证。重型中临床表现为以红斑皮疹、高热为主的,为热毒炽盛证;以心悸为主,检查可见心包积液等,为饮邪凌心证;以胸闷、气喘为主,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或肺部感染等,为痰瘀阻肺证;以胁部胀滞不舒为主,伴肝功能受损等,为肝郁血瘀证;以四肢浮肿为主,伴大量尿蛋白的,为脾肾阳虚证;以眩晕头痛、抽搐为主,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为风痰内动证。“二型九证辨治法是把现代医学的诊断和中医学四诊合参的辨证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实践,无疑对提高临床诊治大有裨益。”“从毒瘀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构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药相协同,以解毒祛瘀滋阴方为基础,针对不同证候、症状、指标进行药物化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治疗方案。   范永升在整理研究《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时发现,其中“阴阳毒”“温毒发斑”的论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十分相似,于是,他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表现高热、红斑、口腔溃疡等热毒症状外,所出现的红斑、皮疹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存在浓、黏、凝聚状态和微循环障碍等均与瘀血有关;其次,患者多有遗传倾向,并伴有脱发、月经不调等症,与肾虚阴亏直接相关。对此,范永升在国内最早提出热毒、血瘀、阴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主要病机,解毒祛瘀滋阴为主要治法,将经方“参麻鳖甲汤”与“犀角地黄汤”相结合,创立了解毒祛瘀滋阴的基本方,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医药发展

 (2023-04-09 03:25:26)[编辑][删除]

摘自2023-4-5中国中医药报
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医学史展厅里展陈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复制品。这幅画大名鼎鼎,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民俗风情,那它为何会出现在中医药博物馆里呢?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幅名画,看看它与中医药的关系吧。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师张择端绘制。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就是用这种绘画技法,准确、细致、生动地再现宋代的都市街景,逼真地呈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
由于对建筑、车船、人物的描绘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研究北宋民俗生活、工商贸易、建筑形制、交通工具的重要史料。北宋时期是社会稳定繁荣、医学大发展的时代,仔细端详画卷,也不难寻觅中医中药的踪迹。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多处药铺和诊所,其中描绘最翔实的是画卷末端的“赵太丞家”。“太医丞”是宋代宫廷医官的名称,很显然是以“御医”为号。当时的东京开封是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有“香山药海”之称,而上等的药铺大多是官宦人家或宫廷御医开设的。这家药铺门前竖立的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丸”及“大里中丸劳伤胃丸”“五劳七伤回春丸”等字样,完全可以作为离它不远处的“孙羊店”这类大酒家的支援,酒客喝多了,有前太医院御医在此,酒伤无妨。这里所说的“大里中丸”和“集香丸”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北宋时裴宗元、陈师文、陈承等奉诏将官药局所收医方校订后编成的,是当时官药局的制剂规范,收录了大量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名方和成药,如逍遥散、藿香正气散、至宝丹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中成药。大理中丸和集香丸出现在画中,可见其流传应用之广。宋代还是香药大量应用的时代,集香丸使用麝香、丁香、木香、香附、白豆蔻等多种芳香药物,也反映了宋代医药发展的一大特点。屋内有一招牌写有“赵太丞理男妇儿科”,屋内坐着一位怀抱小儿的妇女,她旁边还站着一位妇人。在二人面前有一人正审视着妇女怀中的小儿。可见“赵太丞家”不仅制售药品,还有医生坐堂诊病。宋代儿科有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钱乙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儿科专家。画中给小儿看病的场景,可谓逼真生动。
与赵太丞家相隔不远处,“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的招牌十分抢眼。如前所述,在宋代香料用途十分广泛,从熏衣、合药、美容、防腐到食用,从贵族、文人到平民百姓,都有使用。香料主要由海外进口,多达百余种。焚香在宋代文人雅士中尤为流行,他们崇尚理性自悟,追求心灵淡泊、洁身自好、清静雅趣的生活,喜欢焚香、弹曲、作画、写诗,找寻一份属于自己的高雅清洁之美。
除此以外,《清明上河图》中尚有刘家药店、杨家诊所及药摊等与医药相关的场景,可见医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为市井之必备。宋代医药产业的繁荣和鲜明特色也由此可见一斑。
             中医药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

中西医药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检验后,相比之下,已明显地显示出中医药的优点。中医药一旦被世界人认识,必定成为世界医药的主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全面正确

作为医学,必须要首先全面正确认识生命和生命产生存在的原因,才能正确全面认识生命体的疾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生命及其产生原因就有不同的认识,西方现代医学站在物质这一角度认识生命和生命产生的原因,以及生命体的病,因此,认为生命体的病因是物质。中医站在太阳看地球,从阴阳这角度去认识生命,认为土(即大地物质)为万物之根本,阴阳为万物之父母。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者大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这就是说,阴阳牵引和限制着一切物质变化和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因此无阴阳作用就无物质变化,无生命产生,所以阴阳是物质变化,生命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中医根据古阴阳学对物质变化,生命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认识,认为五味物质是生命的基础,阴阳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何为阴阳?我在《阴阳学论》和《中医阴阳和五行》中已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和论证。阴阳,就是指自然界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然力,阴力就是指冷力,阳力就是指热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是自然物质、物体变化、生命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没有力的作用,物质不能变,生命不能产生。阴力能使物变,阳力也能使物变,但是作为生命,必须要阴力和阳力交替作用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故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因此,生命力是由阴力和阳力构成。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力,缺一就是失去生命的非生命力,而且这两力必须相等平衡,生命才正常,生命体中的阴阳力一平衡,病毒细菌就无法分割生命体,自然生命所以能在病毒、细菌的世界上生存发展,就是因为阴阳这一生命力的作用。中医根据阴阳学对生命产生存在发展的认识观点,认为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也是生命体疾病的基础,阴阳是生命的决定因素,也是疾病的决定因素。很明显,中医药是站在力的角度去整体认识生命的生命体的病。

对生命的整体认识上,西方认为生命就是一个物质整体。黄帝内经中说:“论人的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论人身的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这个人无疑是指生命,人身指生命体,显然,中医认为生命有外部天力和内部物质这两部分构成。这内外两部分,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无生命。外部天力和内部物质体,对生命来说,都起决定作用,但是在这两者之中,外部天力对生命来说,是主要作用。故以外为阳,内为阴。

由于中、两医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生命和生命产生存在的原因。因此观点不一,造成世界医学出现中西各自为政的局面。谁的认识全面正确就靠实践检验。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依据十分科学

中医谁都知道,是以阴阳和阴阳五行原理为依据去辨证论治。因此要切实把握中医的病理,道德要精通阴阳原理和五行原理。何为五行?现代专家学者把金木水火土解释为五种原始物质,这是极为错误的解释。五行创造于五帝以前,那时候的字是物之形,文是物之象,根本无物质概念。木为少阳之象,火为太阳之象,金为少阴之象,水为太阴之象,土为大地之象,很明显,五行就是用来象征比喻说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和大地,对自然生命的不同作用的五种物。少阳木是说少阳对生命起着木因素的作用,木因素的作用就是春天的作用。人体失去木,就是失去春天。这就是五行的本义。木火金水是象征说明四种不同程度的阴阳对自然生命的不同作用,土是自然物质的总体,土的作用就是大地物质的作用。五行学中,太阳统五行以生万物,太阳为五行之统帅。金木水火土是替太阳行政施令于万物的候官,故称五行。先天八卦图是一个生命的整体图,五行是先天八卦的化身,因此,五行就是生命体。所以一切生命体统称为五行体。人体也就是一个生命体。人体的最高统帅是精神体,五脏六腑等机体组成的物质整体为五行体。五行体,就是有各种各样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机体构成,就像金木水火土构成五行一样。五行中的金木火水土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同属、比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生命体内部各机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直接联系着生命力和生命,这个关系必须相等平衡各机体才能正常发挥作用,一旦失去相等的平衡各机体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各种各样的病,关系一调整好,病马上消失。因关系失衡造成的病是当今医学无法医治的恶病。

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是由各种各样功能不同的组织机体构成,这些组织机体之间存在着互相牵连、互相克制、共同存在、共同作用的现象,这与五行学的认识是一致的。各机体之间的关系,一旦失去相等平衡,就阻碍各机体的功能,导致整体阴阳力失调。这些机体中有一个机体因病毒损害或因所需物质不足而功能衰弱,或者有一机体因所需物质供应过多,或物质刺激致功能亢进,整体关系就马上失去相等平衡。这就是病,是最普遍的病。中医就是根据五行这一原理去认识病。去进行医治,病毒侵害者清,物质不足者补,亢者泻,把关系调整平衡。如果病毒不清,不足者泻,亢者加补必然造成机体间的关系悬殊。人体中各机体之间的关系直接联系着人的生命力和先生。就是病毒细菌没有了,机体间的关系悬殊也足以夺人生命。五行原理就是生命体内部的组织原理和各组织体间的关系原理。所以中医以阴阳和五行的原理为依据去辨证施治十分科学。问题是几十年来受物质思想的冲击,阴阳五行等传统学说被禁锢,因此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和使用已经出现断层。现代学者对阴阳和五行的理解和解释已经不是本义。

三、中医选用自然药物十分科学

作为医药,正确认识病症才能对症下药,选用什么药才对症呢?这是最关键的一着。人体是个复杂的自然五行体。人体中有各种各样性质不同,组织不同,功能不同的机体构成。这些机体之间又存在着生、克、同属、比的关系。机体间的关系又直接关系着生命力和生命。而且各机体是相通的,因此一处得病,病毒必然污及其他机体,而且一体得病,必然引起整体功能的关系失去相等的平衡,所以就是一处生病,也要整体同时治理。如果头痛医头,头好了,往往肝或肺又因药物刺激相互间关系失衡而产生更可怕的病。

人体是有各种各样性质、组织、功能不同的机体构成。由于性质、组织、功能不同,所需的物质也就不同,正如炉灶,因结构不同,用途不同,需要的燃料也就不同,因此要一剂药同时治整体中的病,就要复杂的药物同时使用,才能达到处处皆到,病病皆治的整体治疗目的。自然生成的自然药物,本身就含有复杂的自然物质成份,再加上复方,就更全面复杂。因此中医选用复方自然药物去治疗人体中复杂的病,去保健身体,是最科学的选择。凡是经过科学提炼的药物或食物都失去了自然本性和复杂的成份。因此不能达到整体治理,整体保养的目的。如果药物偏激,偏补某一部分,必然引起某机体功能亢进,某机体功能衰弱,造成整体关系悬殊,病毒细菌没有了,但是这个生命也因整体内部各机体间的关系悬殊而造成更可怕的病,甚至丧失生命。西药所以有副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四、中医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

世界上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医药是中医药。中医药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经过几千的实践检验,积累下来的,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生命之宝。许多现代医药不能彻底医治的癌症,肝硬化,肝肿大等恶性疾病,根据中医药积累的经验去治疗,疗效之高,速度之快使人难以置信。比如我根据中医药和民间医药的经验方剂组成的消癌根方剂,对那些凡是未动手术,未放疗,未介入,以及未用中草药行政严重错医过的各种中后期癌症,皆可一剂止痛止血,九剂彻底。肝木春,对各种顽固性肝病,一剂消清水,九剂彻底。二十多年前,我亲眼见过一位中草药医生治脑膜炎三倒,皆是医院认为是极后期的,三粒药丸,不到十克药粉就马上彻底好转而且无一点后遗症。由此可见,中医药积累了民间及大雅之堂上的经验,如果被世界理解认识,对世界医药发展必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对生命和生命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认识,对病因病理的认识,对药物的选用以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都是超前的。因为超前,所以很难被目前世界人所接受。真理到底是真理,迟早会被世界人理解认识,中医药必定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医药的主流。

目前中医药要向世界发展,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大胆自我完善

中医药从宏观和大道理入手去认识生命和生命体中的病,所以能治大病、恶病,现代西医药从微观入手去认识生命和生命体中的病。大病恶病必定牵涉整体,现代医药因为没有整体观念的整体认识,因此不能用药治恶病。中医药因为把握了整体大道理,所以能成为世界医药的主体。但是中医对生命和生命体疾病,没有深入细致的微观认识,因此未能达到彻底的境界。现代医药正好填补了中医药这一不足之处。如果中医药站稳立场,正确认识自己,大胆从现代医药吸收所长,补足自己,完善自己,中医药就成为把握宏观道理,又把握了微观认识的完整的医药学。

中医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普及甚广,家喻户晓。上层医药经验和方剂有白纸黑字,但是广阔的民间医药,经验和方剂一直秘密地在民间使用。一方一药都是从千百次的实践检验中来,十分珍贵。我治癌的消癌根方剂和治肝病的肝木春方剂,主药全部是从民间方剂中提取所得。因此中医药放手去收集研究民间医药,去丰富自己则非常必要。

二、对世界人正确解释说明阴阳和五行原理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依据来自远古时代,那时候是象形文字时代,那时的字是物之形,文是物之象,是通过用物去说明问题,表达意思。不了解当时的文字及语言表达方式方法,就不可能理解阴阳、五行、八卦、易经等远古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和文字表达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使这些远古文化遗产,越来越难以理解,因此出现不少误解错解。现代世界人所以不接受中医,就是因为不了解阴阳和五行是什么东西,不理解中医的立场观点是什么,不知道中医是怎样应用阴阳和五行的原理认识生命,认识生命体内的关系以及生命体中的疾病。

比如: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阴盛阳衰,肾为水,肝为木是什么意思?不但世界人不明白,就是国内很多中医生也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中医药要向世界发展,首先要向世界人正确解释说明这些问题。使世界人彻底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世界观。

誉满京城施今墨【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11 07:19:03

 

 今墨(1881年-1969年),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13岁跟随舅父习岐黄之术,熟读古典医籍及历代名医著作,20岁左右已经通晓中医理论,可独立行医。1921年在北京宣武门内开办诊所,1923年施老精湛医术已誉满京城。

  施老是最早倡导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医学家之一;他重气血辨证,创立十纲辨证;崇尚脾胃学说,重视后天之本;精于组方配伍,创施氏对药。作为教育家,他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其门徒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佼佼者,如祝谌予、哈荔田、董德懋、李介鸣、李辅仁等,均为当代中医学界之栋梁;作为改革家,他素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毕生致力于中医之革新。

  施老的贡献影响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时期。他当年提出的许多发展中医的主张和建议,都已成为现实:中医有了自己的大学,中医有了统一的教材,也有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由于施今墨诊务繁忙,无暇整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祝选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均由其门人整理出版。

  耕耘杏林  中西兼授

  为振兴中医,施今墨于1930年同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萧龙友任院长,施今墨与孔伯华同任副院长。1931年再同魏建宏、刘肇甄、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主办《文医半月刊》。自1935年后,华北国医学院每年招生,每届40人。该院办学长达18年,共招生17班次,入学人数636人,为北平及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中医人才。1941年,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成立。施今墨出任董事长,创办校刊《复兴中医》。此后,施今墨在北平、上海、山西、察哈尔等地协办或资助创办中医学院、中医讲习所、函授班、研究班以及用传统方式收授生徒多人,多渠道地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博采众长  独辟蹊径

  施老毕生致力于临床实践,认为中医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施今墨说:“我辈中医从事临床时,所遇每一个病症,必须经过辨证的理论,科学的诊断,确效的方剂,本草的普选……”

  在临床上,施今墨不分中医、西医,不分经方、时方,只要利于治病,均随手拈来。施今墨的治疗思想和遣方用药,与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最为契合,在当世自成一格。由于来找他诊治的多为疑难怪病或久治不愈的顽症,为加强药力,照顾全面,施今墨处方往往药味众多,常见二三十味之多,但多而有制,配伍精当,主次分明,照顾全面,君臣佐使的安排法度严谨。即使为攻下之剂,也能令患者不觉攻下之苦,素以组方用药平稳而能除疾著称。其方药味虽多,但毫无繁乱冗赘之感,反倒彰显其华贵大方,非常人能及之气度,常令中医药界的行家交口赞叹。施今墨在处方上的风格,后人难以模仿,没有广博的理论素养和深厚的医学功底,贸然模仿,必不得要领,漏洞百出。

  施今墨的中医理论造诣很深。善于博采众长,既对经方收放自如,又长于时方的化裁,使用温病学派的方剂也得心应手。其处方多由古今数个方剂化裁而成,时用原方,时采其意,药味虽多而不乱。主次分明,配合巧妙,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往往数剂即见功效。

  施今墨十分擅用“对药”,世称“施氏对药”,亦称“药对”。祝谌予随他学医时,发现老师处方中往往是双药并书。如老师根据前人方意,制订清解药对:豆豉伍山栀、芥穗,薄荷配银花、连翘,麻黄伍石膏,黄芩伍芥穗等,临床使用时得心应手。祝谌予留心收集,整理出100多对药,向老师请教。施今墨说,阅读古方书时,他发现古方中有许多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往往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降,或一气一血,或一散一收……有的互相配合,增强疗效,有的互相制约,防止偏胜,非常符合中医“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原则,起到正反双向调节的作用。

中医文化核心【草根一生】

2015-01-11 07:42:09

                                                                                                                                                             中医文化的核心即是“和”。养生求的是脏腑调和而不病;治病求的是阴平阳秘而康复;医者重视修心养性,以求心和神静;大医治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其中即是身心和谐的体现。儒家讲中庸,道家讲大道自然;佛家讲平常心;此三者皆是“和”,且皆与中医理论相通。学习中医需从三家中体悟“和”的精神。

延续中国传统【草根一生】

                                                                                                                                                            近一百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江河日下,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侵蚀和传统学问的失传。

    由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缺失,中医的很多思想越来越让现代人无法接受、无法理解。人们一面哀叹中医的失传,一面排斥中医的思维方式,要求把中医量化、规范化、机械化,把中医之路越走越窄,直至作茧自缚。

    延续中国传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充满温情和敬意的人,就是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与血统、国籍无关。

 

                                             李时珍治学启示录【草根一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宋代陆游所作《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名句。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成功无不是亲身实践,我国古代许多医药学家也是如此,李时珍和赵学敏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其著作《本草纲目》规模之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药物学著作,被称为“东方医学的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该书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李时珍阅读了丰富的相关著作,更得益于他大量的亲身实践。

  李时珍23岁随父行医,当他发现以往的本草著作颇多谬误和缺陷,以及许多新增药物在前代本草著作中未有记载,便决心重写本草。在太医院,李时珍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等书籍进行了详细阅读,涉猎之广可见一斑。在撰写过程中他发现,古人书籍里记载的许多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往往模糊不清,有的甚至互相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实践,亲自进行实物考察。

  在考察中,每遇有不认识的草药,李时珍就向当地居民请教,如从药贩子那儿买的“白花蛇”和药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真正的白花蛇是什么样的呢?李时珍便跟当地人亲自上山捉白花蛇,将其与药书上的描述对照,以确定正误。为寻找曼陀罗,他跋山涉水,最后在武当山发现了它;为了验证“笑采其花酿酒饮,令人笑,舞采其花酿酒饮,令人舞”的记载是否真实,他喝下了用曼陀罗花浸泡的药酒:“饮酒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的真实感受。为验证大豆的解毒效果,他又做试验:“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这个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没有解毒作用的,需加上甘草才有良好效果,可见其观察之细致。如此之例在《本草纲目》中俯拾即是,既表明李时珍对实地考察的重视,又说明他实地考察取得了诸多成效。

  李时珍野外考察的足迹不仅踏遍了湖北的角角落落,而且遍布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的山山水水,走过了数万里路,请教了数万个人,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正是他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艰苦的亲身实践,为《本草纲目》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换言之,如果没有李时珍的“纸上得来”和“躬行此事”,就不可能会有《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功。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清代赵学敏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个著名的医药学家,其《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药物学的又一集大成者。赵氏酷爱医学,“读书自《灵》《素》《难经》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铜人内景图》而下,更及《太素》《奇经》;伤寒自仲景之外,遍及《金鞴》《木索》。本草则《纲目》以外,远及《海录》《丹房》”。他又阅得邻人“所藏书万余卷”。由此可见,赵学敏阅读医书之多、医药知识之广。不仅如此,赵氏也特别注意实践:其一,他开辟出一块土地,称之为“养素园”,和弟弟亲自在园里种植药材,观察药物的生长状况。如《百草镜》中记载一种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落得打”“八月开花,苗叶如菊艾”。为弄清“落得打”的外形和效用,他亲自栽培并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叶子细碎如蒿艾”。用该药治瘀血证,验证了其实际功效。其二,向走方游医求教。走方铃医赵柏云颇有水平,赵氏便“录其所授,重加艾订”;他还多方请教于“某仆”“某妪”“山村人”“土人”“渔海人”正是因为赵学敏的躬身实践,才使《本草纲目拾遗》收录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新药物,而且订正了《本草纲目》中的部分错误,对研究明代以来药物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赵在治学上既重视前人成果又重视社会实践的做法,是古代医药学家优秀治学品质的集中体现,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当代每一个医药学工作者继承、弘扬和学习。

  正如冰心先生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他们的成功告诉后人:治学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丹溪云:“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于医乎?”                                  按:可见,医生除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往往需要一些奇思妙想才能看透疾病本质,应对付临床上各种千奇百怪的疾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