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3-3-23中国中医药报
从明末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南京人沿着长江中下游经营中药材生意,星罗棋布,蔚然成观,形成了当时声震业界的“南京帮”。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辉煌无比的“南京帮”已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现今很少被人提及。鉴于此,笔者多方收集、挖掘及整理相关史料而撰成此文。
历史悠久的南京药匠
江宁(南京的旧称之一)地方特色古籍文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龙都之民善卖药。”据查证,龙都(今江宁区湖熟街道)的庞家桥、刘家汾前村,曾有50%以上的人家开药店,他们上祖传下代,亲戚带朋友,同乡带同乡,外出做药工。溯长江西至芜湖、九江、汉口,顺流而下到镇江、苏州、上海,从城市到乡镇,都有江宁药匠从事中药业。
除江宁外,从事中药业经营的还有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人,其中以柘塘、乌山、群力等地人为多。过去这些乡域内的多数村庄都有人在外地学徒、帮工或者开店从事中药业,中药业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溧水人外出谋生,发财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由江宁、溧水的药匠们所共同构成的“南京帮”,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浙、皖地区一带经营中药业,形成了包括中药材加工、零售、批发等环节在内的庞大产业链,并创造了许多知名药号。
“南京帮”的发展模式
“南京帮”到外地经营中药业,一般是先出去学徒,三年满师后留店当店员,几年工作下来,有才干的逐步提升为管账,直到管事(经理)。有些管账、管事积聚了些钱财后,在同乡同行资助下,几人合伙在本埠或外埠,或者到县城以下小集镇又开设新的中药店。这样,“南京帮”在外地从事中药行业的人便越来越多。
“南京帮”在外地经营中药业存在三种形式:一是中药店,以配方销售饮片及丸、散、膏、丹成品药为主;二是药材行,专门经营不加炮制的原药材做批发生意;三是参号,主要在大城市专卖高丽参、人参、西洋参、花旗参以及银耳、燕窝、鹿茸等滋补药品。有的中药店零售与批发兼营。三种形式以第一种居多,后两种主要在大城市且资金雄厚方能经营。
如遇同乡同行途经本地,到同乡中药店食宿是不成问题的,不论三五天还是一两个月,一般不会下逐客令。如果是同乡同行失业来此,还能通过推荐、介绍,为其代谋职业;万一不成,临行时,店主和店员还能赠其回乡的路费,使其途中免受饥饿而顺利返乡。
“南京帮”创建的知名药号
汉口叶开泰
湖北武汉著名中药老店叶开泰始于1637年,是来自溧水柘塘的叶文机在汉口经营的最大中药店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自制名药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名闻遐迩,远销海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汉口叶开泰,就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齐名,号称中国四大中药房。该店从管事(即经理)、管账到店员、学徒和勤杂工,绝大多数是溧水人。叶氏在汉口经营中药店致富后,曾回故里柘塘多次续修叶氏宗谱、修缮叶氏宗祠。
芜湖张恒春
1800年,溧水人张宏泰在安徽芜湖十里长街的状元坊口,始创“张恒春”药号,寄“恒昌久远,妙手回春”之志。张恒春药号前店后坊、批零兼营、深购远销,先后开设十余家分号,代办点分设云、川、鄂、沪多地,一时间声名鹊起。该店从业人员都是溧水和江宁两地之人,药店制作的“全鹿丸”和专治小儿疾病的“回春丹”颇有名气,并研制生产了许多疗效甚佳、价格低廉的中药,广受民众喜爱。1898年,当股份制模式还在思想萌芽时,“张恒春”药号在店内另设同人合股店“公和兴”,是中国医药史上较早的股份合作制药号。
合肥寿春堂
清末民初时期,南京人在合肥前大街(今长江中路)成立的寿春堂名气非常大,药店坐北朝南,六间大瓦房,主要经营中药材和自行配制的丸、散、膏、丹以及香、卤料和曲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寿春堂”药号得以恢复。除了寿春堂外,清末民初南京人在合肥还开了许多家药材店,如种德堂、春和义等商号。(刘洵)
游绍兴老街,览越医文化
(2023-03-26
04:20:39)[编辑][删除]
摘自2023-3-24中国中医药报
刘林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位于绍兴龙山后街的“三六九”伤科诊所。位于绍兴石门槛的“徐氏儿科”老宅。
位于绍兴石门槛的“老钱家妇科”。位于绍兴偏门直街上的震元堂国药馆。
浙江绍兴之魅力,在于慕名而来的人无论是醉心于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还是向往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喜爱诗词歌赋的修身养性,还是偏好来一壶小酒的怡然自乐;或如我一般想在市井街巷里寻觅“越医千年”的风采,都能够得到满足。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绍兴,但对于其千年古城的名号并不陌生。绍兴建城于春秋时期,秦朝时名会稽郡,唐朝又名越州,两宋时期定名为绍兴。细数下来,绍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历史,是吴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以府山作为屏障,借府山南麓缓坡修建城市建筑,今日的越城区便是因此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和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如今的越城区周边一带。
到达绍兴的当天,我在府山直街与司狱使前的交叉口下了车。沿着府山直街走向司狱使前的路上,途经府山社区服务中心,猛然发现这小小的社区服务中心竟“卧虎藏龙”——发源于南宋时期的三六九伤科传承人傅乃骞、发源于清朝的顾氏伤科第八代传承人顾步青与王氏外科第三代传承人王伟玲,这几年依然在这里行医。全国各地前来看诊的人络绎不绝。
我漫步前行,不知不觉到了仓桥直街上的石门槛,脚下的路逐渐变成了青石板路,街道两旁是明清时期的老民居建筑,一条河流与石桥映入眼帘。车水马龙的嘈杂消失无影,传入耳中的是哗哗的水流声。我的越医文化寻觅之旅,从石门槛拉开了帷幕。
在石门槛的入口处是一家叫“黎记药膳酥”的糕点铺。店里的药膳酥多以药食同源的本草为制作原料,芝麻芡实糕、桂花糕、橘红糕等,店内的墙上也贴着红枣、腰果、枸杞等食材药用价值的介绍,往来的游客,不仅能够吃到可口的药膳酥,还能够了解一些养生知识。在这条小街上,我还看到了几家参茸店。或许是得到了越医文化的滋养,中医药养生理念深入绍兴当地人的生活,无论是药膳点心还是中药材店,都是我在其他城市的商业街区不曾遇到的。
在黎记药膳酥的旁边,有一扇不起眼的门,走近才发现是石门槛徐氏儿科所在地。门口木板上的文字是对于石门槛徐氏儿科历史的介绍:“石门槛徐氏儿科,历史悠久……第十一代徐静川(字溶)即由项里迁入城里石门槛(今仓桥直街)悬壶行医,录诊者甚众;传至第十二代徐仙槎,因医理渊博,经验丰富,因而门庭若市,名噪一时,享誉浙东……”据说徐氏儿科第十四代传人离世后再无传人,再看看如今门可罗雀的徐氏老宅,多少有几分唏嘘。
距离徐氏儿科没两步路,有一家“老钱家妇科”,石门槛名称的来源还与它相关。南宋时期,宋高宗的后妃每每染疾,都会传钱氏女科进宫诊治。渐渐地,钱氏女科的名声便传了出去,慕名来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钱氏女科定下规矩:当天只收治站在石门槛之内的病人。“石门槛”便由此得名。过了石门槛,沿着仓桥直街往北走,就看到了初创于清乾隆十七年的中华老字号震元堂老药铺,我没过多停留,继续往前走。当我跟着导航试图绕回偏门直街、却在龙山后街遇见了“三六九”伤科的时候,一刹那的惊喜之情真是无法言喻。我不好意思进去打扰,就站在门口观望了一会儿。恰好身后走过一对年轻情侣,男生对女生说:“这儿很有名,我大伯以前骨折就来看过。”你看,一个中医流派在当地的传承,家喻户晓。
大街小巷寻越医文化之旅,结束于偏门直街。在这里,我遇见了震元堂国药馆,站在侧面望去,还能隐隐望见“千年越医,百年震元”八个大字,很有气势。紧挨着震元堂,有一个大门紧闭的越医博物馆,我没来得及进去参观,留着我下次来绍兴时再瞻仰吧!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医药发展
(2023-04-09
03:25:26)[编辑][删除]
摘自2023-4-5中国中医药报
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医学史展厅里展陈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复制品。这幅画大名鼎鼎,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民俗风情,那它为何会出现在中医药博物馆里呢?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幅名画,看看它与中医药的关系吧。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师张择端绘制。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就是用这种绘画技法,准确、细致、生动地再现宋代的都市街景,逼真地呈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
由于对建筑、车船、人物的描绘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研究北宋民俗生活、工商贸易、建筑形制、交通工具的重要史料。北宋时期是社会稳定繁荣、医学大发展的时代,仔细端详画卷,也不难寻觅中医中药的踪迹。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多处药铺和诊所,其中描绘最翔实的是画卷末端的“赵太丞家”。“太医丞”是宋代宫廷医官的名称,很显然是以“御医”为号。当时的东京开封是全国的药材集散地,有“香山药海”之称,而上等的药铺大多是官宦人家或宫廷御医开设的。这家药铺门前竖立的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丸”及“大里中丸劳伤胃丸”“五劳七伤回春丸”等字样,完全可以作为离它不远处的“孙羊店”这类大酒家的支援,酒客喝多了,有前太医院御医在此,酒伤无妨。这里所说的“大里中丸”和“集香丸”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北宋时裴宗元、陈师文、陈承等奉诏将官药局所收医方校订后编成的,是当时官药局的制剂规范,收录了大量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名方和成药,如逍遥散、藿香正气散、至宝丹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中成药。大理中丸和集香丸出现在画中,可见其流传应用之广。宋代还是香药大量应用的时代,集香丸使用麝香、丁香、木香、香附、白豆蔻等多种芳香药物,也反映了宋代医药发展的一大特点。屋内有一招牌写有“赵太丞理男妇儿科”,屋内坐着一位怀抱小儿的妇女,她旁边还站着一位妇人。在二人面前有一人正审视着妇女怀中的小儿。可见“赵太丞家”不仅制售药品,还有医生坐堂诊病。宋代儿科有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钱乙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儿科专家。画中给小儿看病的场景,可谓逼真生动。
与赵太丞家相隔不远处,“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的招牌十分抢眼。如前所述,在宋代香料用途十分广泛,从熏衣、合药、美容、防腐到食用,从贵族、文人到平民百姓,都有使用。香料主要由海外进口,多达百余种。焚香在宋代文人雅士中尤为流行,他们崇尚理性自悟,追求心灵淡泊、洁身自好、清静雅趣的生活,喜欢焚香、弹曲、作画、写诗,找寻一份属于自己的高雅清洁之美。
除此以外,《清明上河图》中尚有刘家药店、杨家诊所及药摊等与医药相关的场景,可见医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为市井之必备。宋代医药产业的繁荣和鲜明特色也由此可见一斑。
济世活人德行术先【草根一生】
(2014-12-30
08:15:43)[编辑][删除]
高官百姓,传诊千家,一样眉慈目善;
难症风寒,调理百草,多能药到病除。
医者,德行术先,非有志于解黎民之疾苦,愈万家之病痛者,终不得医道之真,此学医之最为重者。我国现代医学中西医并举,虽术有不同,各有所长,但于医德无二致。西医所尚之“希波克拉底誓言”与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皆当为行医者共铭。为医而尚德,以病人之疾苦若己受,始能千方百计搜求愈病之法,久而行之,其术必日瑧完备,于疑难病症尤有着力而出新意。倘使以医技仅为谋生计,持偶中之药或惜售之方以糊口,愈小恙而矜能,见疑难则推诿,其技必不能有所长进而渐衰。
杏林坡岭绿苔中,九月重阳晚节红。
神州芬芳何处来,独有野菊傲西风。
深林龙泉飘花瓣,迪哥喝水沁心菲。
郊外晴空遍地黄,倩妹吟曲细欣赏。
冬至霜雪北风扫,叶落花凋迎晨笑。
松柏伸手致问好,灵芝做客常来往。
林海道旁叹寂寥,杏林道上把尔颂。
清热解毒疗疔疮,眼疾肿瘤领风骚。
北国的杏 【草根一生】
(2014-12-29
14:46:42)[编辑][删除]
迎风傲雪的气质,拼搏向上的激情。
潇洒飘逸的神态,温馨灿烂的笑容。
在没有红梅的北国,担负起报春的使命。
《菖蒲》诗联想【草根一生】
(2014-12-29
15:50:50)[编辑][删除]

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______ <石菖蒲> 曾几
20岁的南宋大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没想几个月后,唐琬却患了尿频症,被折磨得形消神脱。陆游十分着急,遍寻医生诊治,却总不见效。一天,名医好友郑樵来访,诊病后,开了方,将石菖蒲、黄连各等份,研为细末,每天早晚各以黄酒冲服6克。唐婉服了几天,豁然痊愈。陆游十分感谢郑樵,对石菖蒲赞誉有加,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菖蒲》诗:“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石菖蒲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水石间,叶片“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能“忍冬寒,安淡泊,不待泥土而生”之特性而倍受古今人们所喜爱。入药用其根茎,是《神农本草经》的上品中药,性味辛苦而温,归心、胃经,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效,常用来治疗癫痫抽搐,湿阻中焦之脘腹胀闷等,还用于声音嘶哑、风湿痹痛等病证,尤擅长开心窍、去湿浊,醒神志。故事中郑樵使用的方药,出自《范汪方》,主治心火郁热,下扰膀胱之遗尿症,应合当年唐婉之病机。也许受此方之启迪,清初名医傅青主变通后,用菖蒲3克,黄连6克,水煎服治疗口舌生疮,可立竿见影。
为人处事恭谦和,救死扶伤需尽力;
重道遵规勤砥砺,传承敬业未蹉跎。
临床善断疑难症,用药尤能细琢磨;
济世归来霜菊晚,杏林翘楚映山河!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
行悬壶漫路,掘传统瑰宝,疗今人顽
疾
扬岐黄妙法,传济世圣术。秉继承创新
拓杏林圣地,谱岐黄华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