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天士运用吴茱萸、川楝子对药经验

(2023-03-11 14:41:55)


时间:2019-04-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姚鹏宇

 

  吴茱萸与川楝子配伍应用十分广泛,《得配本草》有“(川楝子)得吴萸,疗气痛囊肿”,“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之症”的导气汤(《医方简义》)亦有二药配伍。二药配伍,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有行气降逆,开郁散结的功效,可用于肝郁气逆的疝气、头痛、腹痛、胁痛等病。此对药亦为叶天士临证常用,兹举例介绍如下。

  对药介绍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其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临床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月经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病证。《神农本草经》言:“(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辛则行散,热则消寒,故能温中、暖肝、助阳、解表、通经、散结、走络,用于阳虚、寒伤内外诸症。苦主降,肝逆则见厥、眩、吐酸,脾胃逆则呕恶、呃逆,肾逆则喘、奔豚、不得卧,肝、脾、肾、胃四者逆气上冲,皆可平之。《药典》吴茱萸规定用量为2~5g。《临证指南医案》载吴茱萸以五分、七分、八分、一钱为多,入丸剂用一两。《未刻本叶氏医案》则以三钱、五钱为多。

  叶天士喜用淡吴茱萸,《临证指南医案》有“滚水泡洗十次”记载,目的是减轻其辛苦燥烈的作用,《脾胃论》有“汤洗去苦烈味”的论述。吴茱萸大剂量应用可导致中枢兴奋,故曰其有毒,一般用量应以15克以下为宜。

  川楝子为棟科植物川棟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金铃子。其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本草求真》言:“惟计古方茴香、川楝,历为治疝千古俎豆”,故川楝子为治疝专药。叶天士将川楝子入汤剂常用一钱。《药典》规定用量为5~10g。《得配本草》对吴茱萸的炮制论述最详,言:“清热,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川楝子的毒性成分主要在于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等,临床多因将其误用为苦楝子导致中毒。与吴茱萸一样,川楝子临床也应以小剂量、短期服用为宜。

  叶氏治验

  吴茱萸与川楝子对药散见于叶氏医案中,《临证指南医案》共有26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共有6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共有4案,被广泛用于腹痛、痞、便闭、木乘土、痢、痉厥、疝、胁痛、呕吐、瘕、肝火等病。《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言:“医用吴萸、川楝,苦辛温佐苦寒降泄不安。”

  少腹瘕聚,痛甚带下。

  泡淡吴萸三钱、紫石英二两、黑豆皮一两、桂心三钱、乌贼鱼骨一两、小茴香五钱、胡芦巴七钱、茯苓一两、粗当归片一两、巴戟天一两、川楝子五钱、白薇一两、明润琥珀三钱。(《未刻本叶氏医案》)

  《诸病源候论》言:“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妇人瘕聚,病位在少腹,少腹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证治准绳》载:“少腹痛厥阴也。”以方测证,此证当为阳虚肝寒,兼有湿证,法当温肝散寒,行气止痛,故以吴茱萸、紫石英、桂心、葫芦巴、巴戟天温肝散寒,川楝子、吴茱萸、琥珀行气止痛,黑豆皮、当归养血柔肝,茯苓、白薇燥湿渗湿以治带下,乌贼骨为消癥瘕积聚之专药。全方以温通为主,兼化湿,疗瘕聚而理带下。

  王,五五,哕逆举发,汤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据云左胁内结瘕聚,肝木侮胃,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

  川楝子皮、半夏、川连、姜汁、左牡蛎、淡吴萸。(《临证指南医案》)

  《外台秘要》曰:“病源呕哕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消所为也。”呕哕病位在胃,病机为肝木侮胃,虽有胃虚,然“非纯补可知”。叶天士立法泄木安土,木分肝胆,土有脾胃,泄厥阴肝木,和阳明胃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苦能降胃泄肝,合腑之性,制肝之用;辛能宣通,解肝之郁,畅胃之气。方中川楝子、吴茱萸辛开苦降,为调肝之对药;半夏、黄连、姜汁取法张仲景生姜泻心汤之意,清代医家邵新甫曾总结叶天士治法,言:“呕逆不纳者,宗半夏泻心法”,泻心法为调胃之法。方中牡蛎一味咸以软坚,有消瘕降逆之用。

  沈女,腹痛少减,呕逆已止。上焦热,下焦冷,肝阳尚未和平。拟进当归龙荟法。

  当归、龙胆草、川楝子、芦荟、川连、吴萸、大茴。(《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当归龙荟丸的医案有十余则,医案言当归龙荟法,可知此为叶天士师此方治法特点,而不固守其方药组成,这是叶氏运用古人成方的特点。叶天士立方仅取当归龙荟丸中当归、龙胆草、芦荟、川连四味,降逆平肝。考虑此患者有上热下寒之证,兼肝阳未平之因,故加用吴茱萸、川楝子、大茴。大茴香又称八角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四经,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功效,《临证指南医案》共见13次。吴茱萸、大茴香配伍温阳散寒,暖肾温肝,并能开郁散结,温下焦,二药配合川楝、当归理气活血止痛。

  施,四八,立冬前一日寒战后热,属厥阴,食蟹咸寒沉坠,浮肿囊大,溲溺甚少,至晚肿胀愈加,显然阳微浊聚。治从气分,开泄冷湿。粗桂枝、吴萸、川楝子、茯苓、生牡蛎、泽泻,磨青皮汁十匙。(《临证指南医案》)

  疝,《说文》谓:“腹痛也”,《医碥》载:“睾丸连小腹急痛,曰疝……张子和谓此为肝经之病”。此案为疝,兼有寒热见证,病属厥阴无疑,然其病甚有时,“至晚肿胀愈加”。叶天士十分重视发病、病重时间,入夜为阴主时,阳虚,故病情加重。病机属阳虚寒湿,辨卫气营血属气分,立法开泄冷湿。苓桂剂是后世总结张仲景方剂中很重要的一类,茯苓、桂枝配伍能够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牡蛎泽泻散亦为仲景方,此方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者”。叶天士言:“苓桂术甘汤劫饮,牡蛎泽泻散止遗逐水”,二者合用温阳化饮治湿。吴茱萸、川楝子对药为疝病专药组合,辛开苦降,消疝于无形,配青皮汁增加行气作用。

  吴茱萸、川楝子皆有小毒,临床当慎用,重视炮制,保证药物质量,随证用量要在规定范围内,如此方可减毒增效。(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节后脾胃闹脾气中医调理有妙招

 (2023-02-02 03:28:01)[编辑][删除]

摘自2023-1-30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春节假期刚刚过去,很多人刚回到工作岗位就被腹胀、胃痛、胃口差、恶心、腹泻、便秘等脾胃不适症状折磨得不轻。节后脾胃为啥“闹脾气”?这与春节期间不节制、不规律的吃吃喝喝有关,尤其是“阳康”后尚有脾胃症状的人群,一旦沉醉于春节美食而忘记顾护脾胃,就更容易遭受脾胃病痛的暴击。针对这一问题,本版从推拿、药膳、中成药等方面来解锁中医调理脾胃的日常妙招。
安抚“受伤”的脾胃 试试中医药膳
摘自2023-1-30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常常聚会,吃得过多、喝酒过多、连续熬夜都可能导致或加重脾胃不适。针对不同情况,特推荐以下药膳茶饮来安抚“受伤”的脾胃。
伤食
春节期间很容易因吃得过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舌苔厚腻、没有食欲等不适症状,此时需要吃点清淡食物,让脾胃得以休息。下面推荐两款药膳。
白萝卜山药粥
材料:大米100g,白萝卜100g,山药50g,山楂10g,盐适量。
做法:大米淘洗干净;山药润透,洗净,切片;白萝卜洗净,切小块;山楂洗净,去核切片。把大米、白萝卜、山药、山楂同放锅内,加适量水和盐,置旺火上烧沸。小火煮30分钟即可。
功效:白萝卜山药粥能健脾益胃,也能促进消化。山药滋补脾胃,对食少腹胀、腹泻便溏等症状都有良好预防和调理作用。另外,此粥中的白萝卜还能理气通便,其含有的丰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体内垃圾排出,对缓解腹胀和便秘有明显效果。
陈皮三仙饮
材料:陈皮10g,焦山楂15g,炒麦芽、炒谷芽各10g。
做法:上药用沸水冲泡,浸泡10分钟,代茶饮,每剂冲2~3次,每日1~2剂。
功效:消食除胀、健脾和胃。适用于因过食肉类或面类而出现的腹胀不舒、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
酒醉
春节期间难免推杯换盏,多饮酒必然加重脾胃负担,带来诸多不适。喝酒后可多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些简单的药膳也可解酒醒神、缓解不适,下面为大家介绍两款解酒食疗方。
葛花菊花解酒茶
材料:葛花10g,菊花15g。
做法:将二者择净,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浸泡15分钟后饮用。每日一剂,可反复冲泡。
功效:和胃止呕。适用于酒醉呕吐、津伤口渴、头目眩晕、小便短赤等症。中医认为,葛花性凉味甘、辛,可入脾经和胃经,有和胃解酒、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饮酒过度后出现的胸膈饱胀、不思饮食、呕吐酸水等症状。
甘蔗汁
材料:新鲜甘蔗400g。
做法:将甘蔗切碎,加适量水,煮至沸腾,去渣,趁热饮服。
功效:解酒止呕,清热生津。适用于醉酒后干呕、口干者。
熬夜
春节假期是熬夜的高峰期,作息时间很容易被打乱,进而造成失眠,失眠除了引发头晕脑胀外,也经常导致或加重脾胃不适。那么中医有什么好的方法进行补救,加速身体恢复呢?下面介绍两款膳食方。
夏枯草煲瘦肉
材料:夏枯草10g,猪瘦肉50~100g,盐适量。
做法:夏枯草、猪瘦肉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共煲,肉熟后加盐少许调味,吃肉喝汁,每日1次。
功效:清泻肝火。适宜熬夜后肝火旺、肝木乘脾者。
莲子百合煲瘦肉
材料:莲子(去芯)20g,百合20g,猪瘦肉100g,盐适量。
做法:莲子、百合、猪瘦肉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同煲,肉熟烂后盐调味食用,每日1次。
功效:清心润肺,健脾安神。适宜熬夜后不思饮食并出现干咳、心烦等症者。
孩子积食怎么办?中医内外兼调有妙法
摘自2023-1-30中国中医药报
赵霞 江苏省中医院
有句古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意思是要想孩子身体健康、少生病,就不能吃得过饱、穿得过暖。逢年过节,免不了吃吃喝喝,吃了大鱼大肉后脾胃却“不堪重负”。尤其是对于消化能力还比较弱的小朋友来说,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积食。小儿积食有哪些“蛛丝马迹”?为什么小朋友容易积食?积食了又该怎么办?下面就来详细讲讲。
识别积食要尽早
积食主要是指小儿饮食过量,损伤脾胃,进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胃肠功能疾病。积食既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也是诱发其他疾病的常见病因,危害甚大。
对于年龄尚小、不能很好表达自己感受的小朋友,家长更要留心观察其日常表现。若孩子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口臭、夜寐磨牙、趴着睡、大便不调并夹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等症状,很可能就是积食了。家长尽早识别、尽早干预,有利于防止疾病发展,可有效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小儿积食原因多
“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是小儿积食形成的主要内在因素。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与“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形成矛盾,造成小儿容易被乳食所伤。食物不能及时消化,便形成积食,即所谓“积因脾虚”。
喂养不当、调护不周是小儿积食的外因。小朋友往往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如果遇上“心大”的家长,喂养不当导致饮食过饱也容易引起积食。春节假期,美食不断,长辈们见到许久未见的小宝贝更是宠爱有加,殊不知过度饮食是造成积食的“第一元凶”。
此外,中医认为,小儿外感证多与积食有关,古人称之为“夹食伤寒”。《幼科释迷•食积》记载:“小儿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春节期间正处寒冬,小朋友在室外玩耍的过程中,会因为衣物增减不当、汗出当风等导致感冒。生病时,小儿本就不足的脾胃消化功能会比平常更弱,如果此时饮食不节,就更容易出现积食。
中医调理有办法
内服法
积食为有形的食物停留在胃里不消化,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主,对于平素脾虚的孩子,还应配合健运脾胃。
“消”即消除停滞的饮食物,如用山楂、麦芽、神曲等药食同源之品以助消化。食物从口而入,经脾胃运化,吸其精华,输其糟粕,六腑以通为用,因此消积之外还必须导滞,让宿食从大便排出。枳实、槟榔等是常用的通导下行之品。此外,积食内停容易郁而化热,所以导滞又常兼清热。如治疗积食的代表方保和丸中用神曲、山楂消积,莱菔子、陈皮行气导滞,连翘清热解郁。
外治法
如果小朋友不爱吃药或者症状较轻,家长可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试一试推拿手法。
清大肠经
大肠经位于小儿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操作时,一手持小儿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由小儿虎口推向食指尖,推100~500次,有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的作用。
揉板门
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从虎口到腕横纹桡侧端画一直线,取其中点即是。操作时,以一手持小儿手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端揉板门,揉50~100次,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推四横纹
四横纹位于掌面食、中、无名、小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一手将患儿四指并拢,另一手拇指螺纹面在四横纹处来回推动,推100~300次,有调中行气、和气血、清胀满的作用。
分腹阴阳
操作时,小儿仰卧,家长用两拇指指端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 100~200次,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健胃消食片:消食化积 脾胃之友
摘自2023-1-30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春节期间,大鱼大肉上桌,很多人会忍不住多吃,若平素脾胃功能较弱,饱食一顿后很容易感觉肚子撑胀。这种情况,可以吃点健胃消食片来消食安胃。
组成与功效
健胃消食片脱胎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健脾丸。原方由人参、炒白术、木香、黄连、砂仁、陈皮、炒麦芽、山药、山楂、枳实、肉豆蔻等药组成,原书称其“治一应脾胃不和,饮食劳倦”。中成药健胃消食片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精减,选用人参(由太子参代替)、陈皮、山药、炒麦芽、山楂五味药,加蔗糖、糊精等辅料制成。
本药的主要功能是健胃益气、消食化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虚弱等。药理学研究证明,本药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蛋白酶活性等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消化、消解食积的效果,能有效改善胃动力不足。本药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于上述证候者,尤其适用于素体脾虚、饮食不节的儿童。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若脾虚则气滞湿生食停,出现脘腹胀满诸症。方中太子参甘、微苦而性平,可补气健脾生津,为君药。山药甘平,益气健脾养阴;陈皮辛、苦而温,擅长理气健脾燥湿,共为臣药。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化积,尤善消油腻肉食之积;麦芽甘平,消食健胃,尤善消米面薯芋之积,共为佐药。五药相配,既健脾益气阴以治本,又消食化积以治标,如此补消兼施,而使脾自健,胃自和,食滞消,诸症悉平。
服法及禁忌
健胃消食片为淡棕黄色的片或薄膜衣片,也可为异形片,薄膜片除去包衣后显淡棕黄色;气略香,味微甜、酸。每片重0.5g或0.8g(薄膜衣片),成人一次4~6片,一日3次,儿童减量。口服,可以咀嚼。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有严重慢性病患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药。服药3天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冬吃山药补脾胃

  (2024-12-24 05:00:52)[编辑][删除]
冬吃山药补脾胃
摘自2024-12-23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山药,是薯蓣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蓣的块茎,以河南焦作(怀庆府)一带所产者品质最佳,故又称“怀山药”。山药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是一味重要的滋补食材,且营养丰富、口味颇佳,既可做主食,又可做菜、做汤、做甜品。

山药进补益处多

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神农本草经》谓之“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补阴时,山药宜生用;麸炒山药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等症。山药与其他药物配伍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山药与黄芪、党参等配伍可以补气养血,山药与熟地黄、山萸肉等配伍可以滋阴补肾。此外,药理学研究表明,山药多糖可刺激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对黑色素瘤细胞和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山药入馔风味佳

山药入馔,可煎、炸、烹、烩、蒸、煮、炒、烧、拔丝、熘等,都不失为佳肴。下面为大家推荐4款养生膳食方,以供参考。

山药粥

材料:鲜山药50克,大米200克,盐适量。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切成片,与洗净的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熬至熟烂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补肾固精。

山药蔗梨汁

材料:山药60克,甘蔗汁50毫升,梨汁100毫升,鸡蛋1个。

做法:山药去皮、切片,加水煮沸,调入鸡蛋搅匀,再加入甘蔗汁、梨汁,煮沸即可。

功效:补肾健脾,滋阴生津,益肺止咳,清热泻火。

山药羊肚汤

材料:山药、羊肚各200克,生姜、葱、料酒各适量。

做法: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羊肚洗净,切成小块。以上二物共放入铁锅内,加生姜、葱、食盐、料酒和水适量,大火烧沸,用小火炖熬羊肚至熟即成。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山药土茯苓瘦肉煲

材料:山药100克,土茯苓20克,猪瘦肉250克,盐适量。

做法:山药、土茯苓洗净,沥干水分,备用。猪瘦肉切丝焯水备用。将适量清水放入砂锅内,加入全部材料,待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半小时,然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山药进补有禁忌

山药性平,食用时一般无明显禁忌,但以下3点亦值得注意。

1.山药皮中的黏液含有植物碱,部分人接触会引起过敏而全身发痒,在处理时应当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2.山药养阴而助湿,故湿盛中满者忌服。

3.山药可涩精止带,具有收敛作用,故感冒、便秘者忌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胃苏颗粒

  (2024-12-24 05:04:10)[编辑][删除]
理气消胀 和胃止痛
胃苏颗粒
摘自2024-12-2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42岁的刘女士因工作忙、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近段时间经常胃痛、腹胀,遇到情绪波动时更难受。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但吃了几种西药都不太管用。她求诊时问笔者有没有适合的中药,笔者推荐了胃苏颗粒。吃了一段时间,她感觉症状好多了。
组成与功效
胃苏颗粒是根据当代名医董建华教授的一首临床验方所研发出来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本药由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炒鸡内金8味药组成,辅料为糊精、甜菊素、羧甲基淀粉钠。
本药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之功,主治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抗酸、抗溃疡、增强胃动力、促进消化液分泌、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故临床上也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症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强调肝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泌泄胆汁,促进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阻滞,则影响脾气升清,致脾失健运;或影响胃气降浊,致胃失通降,从而引起胃痛、胃胀、嗳气、大便不畅诸症。本方的立意就在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中紫苏梗入胃经,可顺气开郁、和胃止痛;香附入肝经,可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二者合而为君药。陈皮理气和胃化湿,宣通疏利脾胃;枳壳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解胃脘之胀满;槟榔调和脾胃,行气消滞,共为臣药。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宽中;佛手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鸡内金消积化滞,健运脾胃,共为佐药。全方配伍侧重于疏肝理气,兼以消食导滞,以达到健脾和胃、消胀止痛之目的。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浅棕色的颗粒,味微苦,每袋装15克;或为浅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苦(无蔗糖),每袋装5克。1次1袋,1日3次,开水冲服,搅拌至全溶。若放置时间长有少量沉淀,摇匀即可。15天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建议保持情绪稳定,忌恼怒,同时少吃生冷及油腻难消化食物。胃痛属脾胃阴虚或肝胃郁火者不适宜。孕妇慎用。年老体弱者及有严重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须在医师指导和家长监护下使用。服药3天症状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