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化浊解毒饮

李佃贵教授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
浊毒学说是李佃贵教授在50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和动态观的医学思想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治方法,逐步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中医浊毒论》一书受到业内同行的热列欢迎,并得到王永炎、吴以岭两位院士,路志正、孙光荣、张大宁、李士懋四位国医大师重点推荐。该书的出版,势必为浊毒证研究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推动本研究的深入,对推动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创新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最后,李佃贵教授向社会呼吁,通过非典和这次疫情,我们要吸取教训,加强对野生动物捕杀行为的管理力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随后他公布了针对防治疫情的中药配方
“藿香化浊解毒饮”:
藿香12g 大青叶15g 金银花15g 厚朴12g 黄芪12g 甘草6g 知母12g 黄芩12g 大黄6g(后下) 葛根15g 柴胡12g
(水煎服,除了舌红少苔者禁用,其他无明显禁忌)
预防代茶饮:黄芪12g 金银花15g 藿香10g 防风10g;
佩戴香囊: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128/39c9289ba4724c87b00eb6063ee78863.jpeg
中医认为,寒冷是百病之源,而灸自古就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现代大量临床实践验证,艾灸可激活内脏功能,协调物质代谢,改善机体功能紊乱,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护机体免疫力的平衡。现代中医根据古法思想,结合现代养生观念,已推出阴阳调理灸法,如脐灸、督灸、药饼灸、药艾灸等。
艾灸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配合养元铺灸、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摘自2023-2-27中国中医药报
陆树萍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连花清瘟”常被人误写为“莲花清瘟”,然“连花”不同于“莲花”,“连花”指该药物组成中的连翘和金银花。此二药均具清热解毒功效,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连花清瘟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到抑制作用。《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指出:“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组成和功效
连花清瘟颗粒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组成。该组方在两张古方(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及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中治疫病用大黄的用药经验基础上形成。
连花清瘟颗粒具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方中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为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为君,宣泄肺热,又因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使宣肺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二者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方中连翘、银花、薄荷脑为银翘散中药物,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透散表邪。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合用,可卫气同治、表里双解。方中又大黄通腑泄热逐毒秽,红景天益气养阴清肺热,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清热解毒,广藿香化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之功。纵观全方,以解表药佐以清热药,可治疗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感冒,但更侧重于清里,所以在外邪由外入里的病情中后期阶段更为适宜。
服法和禁忌
连花清瘟颗粒为棕黄色至棕褐色颗粒,味微苦,气微香。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市售还有胶囊等剂型,按照说明书用量服用即可。平素脾胃功能较差的患者,建议饭后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连花清瘟颗粒适用于风热患者,症状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咽干咽痛、舌苔红,不适用于表现为流清涕、畏寒、舌苔白的风寒患者。连花清瘟颗粒不能与滋补性中药同服。因方中含有麻黄,使用不当可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故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连花清瘟是在络病理论“肺络证治”指导下研发的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功效的创新中药,其组方融汇三朝治疫名方,以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疏散外邪,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证用大黄通腑泄肺、涤荡邪毒的经验,又创新性地加入藿香、红景天顾护脾胃,提升人体免疫力,巩固整体治疗效果。全方兼顾扶正祛邪,综合发挥中医药早期干预、整体治疗、防治结合的优势。《络病学》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多所高等院校开课,其中本科开设33所,研究生开课10所。河北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将《络病学》纳入必修课程。该课程在高校累计授课达3万余人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我国开展对外交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中医络病学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在理论创新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和慢病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强化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实现新跨越、铸就新辉煌,谱写健康中国建设新篇章。 (窦颖 李婷)
周少梅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春季开学后,“神兽们”都已归笼,家长本以为终于可以歇会了,却发现不少孩子出现了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原来罪魁祸首就是诺如病毒。
什么是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重要致病因子之一。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包括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的传播,以粪口传播多见,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易于引起幼儿园、学校、养老院等暴发流行,所以又被称为胃肠型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每月都可能发生,但每年1~3月、11~12月为发病高峰期。
诺如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0~50小时,所以多表现为急性发病。典型症状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其他症状,如头痛、 肌肉痛等。患者24小时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排泄物多为稀水样便。此症状一般在1天后会缓解,症状持续1~3天左右可自愈。各年龄段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但是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可能症状加重,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情况,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如何应对诺如病毒
第一,要做好预防工作。勤洗手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在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仔细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清洗30秒。需注意,酒精和含酒精的消毒湿巾、免洗洗手液不能杀灭诺如病毒,故不能代替洗手;含氯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有抑制效果。
第二,不食生肉,不喝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食物烧熟烧透后再进食。
第三,正确处理呕吐物、排泄物。厕所马桶可倒入足量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以上。清洁使用的抹布、拖把等工具,需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彻底冲洗再使用。
不小心中招后怎么办
首先放松心态,不过度紧张,不要滥用抗菌药物。诺如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如症状较轻,对症处理即可。如出现发热,予退热(物理降温、药物退热);出现呕吐、腹泻,予清淡、半流质、易消化、少渣饮食,少食多餐,必要时予益生菌、蒙脱石散等口服对症处理。同时需注意患儿的小便量、精神状态,若出现小便减少、嗜睡、口唇干燥、烦渴等表现,需警惕脱水可能,建议及时就医。
当然,往往呕吐后很多药物都无法口服,小朋友肚子又很难受,家长心急如焚,那么这种情况下,不妨试试非药物治疗。可采用中医穴位贴敷、小儿推拿、中药封包、针灸、中药泡脚等手段,以缓解患儿症状、缩短病程。
泡脚
3岁以下的患儿可以使用泡脚方法治腹泻。具体方法是:取葎草20g(最好用新鲜葎草30g)、石榴皮10g(或鲜石榴皮30g),水煎后趁温热泡脚,每次泡20分钟左右,一日两次。
葎草和石榴皮都是中药,具有收敛作用。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吸收效果较好。用这两样药泡脚,可通过皮肤吸收和水的温热作用,起到涩肠止泻效果。
穴位贴敷
受凉引起的腹泻大便带沫,可以用肉桂、丁香各3g研成细面,用醋调和后,贴敷在肚脐上,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换。对胶布过敏者,可用3层干净纱布缝包,将调和好的药装进去,再用绷带绕脐固定。
小儿推拿
此法适用于出生后3月(含)至6周岁(含)的轻度以下脱水的呕吐腹泻患儿,中医辨证属于伤食、风寒、湿热、脾虚者。医生治疗本病时常选用以下区域进行推拿:脐、腹、七节骨、龟尾,根据具体情况可辨证配伍以下穴位及手法,呕吐者配板门穴,风寒型配推三关,湿热型配退六腑、清大肠,伤食型配中脘、天枢穴,脾虚型配补脾经。需要注意的是,小儿推拿治疗一定要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中药热敷
此法将表面温度加热至45左右的中药包敷于患病部位或特定部位,使药力及热力自体表透入经脉,直达病灶,达到祛湿散寒、温通经络、止痛解痉的作用。此法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是治疗虚寒性疾病的常用疗法。
摘自2024-7-11中国中医药报
黄洁春 广东省中医院 黄洁丽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
苦酒汤是张仲景传世名方,该方由半夏、鸡蛋清、苦酒三味药搭配而成,功效在于润肺利咽止痛,清少阴之伏火。临证时,不少医者顾虑其药味太少,且生半夏有毒性,多惧而不用。然如深入理解该方立法之规矩,药物之性味,临证时就不会踌躇不前。近期,笔者从少阴伏火角度入手分析此方,有所体悟,临床运用疗效确切。现整理一则验案如下。
陈某,男,61岁,2018年8月20日就诊。主诉:咽喉疼痛伴堵塞不适5年。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咽喉疼痛伴堵塞感,当时患者未重视,未系统诊治。此后咽喉疼痛情况反复发作,曾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考虑咽喉炎,先后予阿莫西林胶囊、黄连上清片、蒲地蓝消炎胶囊、复方金银花颗粒、蓝芩口服液等口服以及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咽炎片等含服处理,治疗效果欠佳。后于多家医院就诊,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仍未见缓解,故来诊。刻下:神清,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咽喉疼痛伴堵塞等情况逐渐加重,咽喉散在数个溃疡,声音嘶哑,说话久则容易出现发声难出,颈部紧绷感,与进食无关,发作无季节、时间规律,咽喉疼痛影响生活作息,口干口苦,无心悸胸闷、鼻噻流涕等不适,胃口可,大小便调,睡眠差,睡眠差。舌淡红,苔中黄白腻,脉弦滑细数,右寸关明显。既往病史:既往咽喉息肉手术史。
诊断:喉痹(少阴证)。
治法:润肺利咽,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处方:苦酒汤。半夏(洗、打,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加入苦酒于蛋壳中)。
煎服方法:放蛋壳于火上慢煮,煮沸后数次后,少量频频含服。2剂,每日1剂。
预后:患者服药1剂后咽喉疼痛、堵塞感、声音嘶哑等不适感缓解,停后服,随访无特殊不适。
按 咽喉痛归属于中医“咽痛”“喉痹”“喉喑”等范畴,“喉痹”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含义较广,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为特点的多种咽喉部急、慢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现代中医一般专指急、慢性咽炎等,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急性咽炎又可称为“风热喉痹”或“风寒喉痹”;慢性咽炎多归于“肺胃热盛”“阴虚内热”等。本案患者咽喉疼痛伴咽喉溃疡、声音嘶哑5年,病因考虑为年老下元亏虚,加之因咽喉不适数服苦寒败胃之品,更耗元气,导致虚火上炎,故见咽中生疮、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声难出、颈部紧绷感等。病机为少阴阴虚,虚火上炎,伏热咽痛。病位在少阴,病性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伤寒论》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制备苦酒汤的方法为“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右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神农本草经》言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长沙药解》言鸡蛋清“味甘,气腥,微寒,入手太阴肺经。疗咽喉之肿痛,发声音之喑哑”。可见,鸡蛋清有养阴清热、润肺利咽、清热解毒之效。《本草经解》言苦酒“气温,味酸,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综上可见,苦酒汤所治咽痛属寒热错杂,少阴亏虚于下,伏火上扰于上。该方药少力专,治法独特,疗效确切,主治少阴阴虚、虚火上炎之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音不出等,具有润肺利咽、清热解毒之效。有不少人认为生半夏有毒,需要久煎以去除其毒性,甚至用姜半夏、法半夏等炮制之品代替,以使其减毒或者无毒。该方及《伤寒论》中半夏散及汤、半夏干姜汤等方的煮服方法无疑是有力的回击。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溪源新腊后。见数朵江梅,剪裁初就。晕酥砌玉芳英嫩,故把春心轻漏。前村昨夜,想弄月、黄昏时候。孤岸峭,疏影横斜,浓香暗沾襟袖。
尊前赋与多材,问岭外风光,故人知否?寿阳漫斗。终不似,照水一枝清瘦。风娇雨秀,好乱插、繁花盈首。须信道,羌笛无情,看看又奏。
这首《玉烛新》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描写冬日梅花景色。词牌《玉烛新》因《尔雅》“四时和,谓之玉烛”之句而得名,调名本意即歌咏太平盛世。在漆黑的夜晚,蜡烛温润明照,带来一片光明,恰似四时和气,故古人常用“玉烛”形容太平盛世。唐宋以前,人们用蜂蜡、油脂等制作蜡烛,质量较差,李时珍说:“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宋辽金元时期,人们开始用虫白蜡制作蜡烛,制烛工艺得到明显提升。
止血生肌虫白蜡
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载:“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该书还记载了用白蜡虫制取白蜡的基本过程:“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蠛蠓,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虫)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剥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我国是利用虫白蜡最早的国家,养殖白蜡虫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白蜡虫是蚧科白蜡蚧属昆虫,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资源昆虫。白蜡虫春季孵化,雄性幼虫在树枝上固定不动,可以分泌蜡丝。随着生长,蜡丝不断增加结成蜡花,最后,虫体完全被蜡花包埋,远远看去整个枝条像被白雪覆盖一般。传统白蜡加工为水煮压榨法,劳动强度大,功效低,含渣质。现在一般用蒸汽治蜡法,操作简便,功效高,生产安全且蜡质好。
白蜡虫多寄生于白蜡树、女贞树上面。在明代的时候,我国已经广泛种植白蜡树养殖白蜡虫,制取虫白蜡。明代孙蕡《酬王道原》:“柳色迎征棹,薇香忆盛年。讼庭栽白蜡,官路到红船。”反映出广泛种植白蜡树的情况。汪广洋《初夏》:“小树暮天收白蜡,平芜晴日放新鹅。南州高士亭前客,尤爱沧浪第一歌。”描写了人们采收虫白蜡的情景。清代颜启芳《蜡虫》:“蜡虫生树谁最多,越嶲以南生山阿。邛都虫子嘉州蜡,如红画玉龙腾梭。正当三月四月期,楚南虫客纷奔肥。穿宕越岭人如蚁,正是虫生得意时!”该诗描写了当时四川人民养殖白蜡虫的盛况,至今四川仍是虫白蜡的道地产区,生产的虫白蜡产量大,品质佳。虫白蜡不仅能生产优质蜡烛,还可广泛应用于医药、纺织印染、机械、电子、日化、造纸等行业。
“白蜡外科之要味,禀金收敛坚凝气,生肌止痛续骨筋,补虚治痨益脾肺。”(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白蜡》)虫白蜡又名白蜡、虫蜡、木蜡、树蜡、蜡膏,为白蜡虫的雄虫分泌的蜡质经精制而成。虫白蜡味甘、淡,性温,具有止血、生肌、定痛、敛疮的功效,用于金疮出血、尿血、便血的治疗。朱丹溪说:“白蜡属金,禀受收敛坚强之气,为外科要药。与合欢皮同入长肌肉膏中,用之神效。”《本草求真》载:“虫蜡,味甘气温。按甘益血补中,温能通经活络,故书载能止痛生肌,补虚续绝,与桑螵蛸同有补虚之意,可为外科圣药。”此外,虫白蜡还常作为药物的赋形剂,制丸、片的润滑剂使用。
清热明目话秦皮
“春风飞扬大道旁,不惜高楼绣纹巧。绛脂无力泪长流,白蜡能干香暗收。”(节选自明代沈一贯《邯郸词》)白蜡树为木犀科白蜡树属植物,因树上能放养白蜡虫而得名。在发明虫白蜡之前,白蜡树被称为梣树,因“其木小而岑高”得名。古人常用梣皮制墨和入药。陶弘景说:“而水渍以和墨书,色不脱,微青。”宋代制墨家叶茂实制墨时,会加入梣皮、木贼草等中药,其墨坚实如玉,光泽如漆,为传世名墨。明代袁华《赠刘宗永》:“却扫烟煤开瓮牖,梣汁和胶审时候。”就是描写用梣皮汁、阿胶等中药制墨的工艺。梣皮又名秦皮、秦白皮、蜡树皮等,很早就用来入药。《淮南子》云:“梣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神农本草经》将秦皮列为中品,载其:“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
“梣高木小最堪夸,误作秦皮辗转差。合制丹方寻道士,常留墨色觅书家。妇人崩带功能奏,儿辈惊痫力可拿。性滞益精还有子,煎汤洗去眼中花。”(清代赵瑾叔《本草诗·梣皮》)秦皮为木犀科白蜡树属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是常用的清热燥湿类中药。秦皮味苦、涩,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肺热气喘咳嗽的治疗。李时珍说:“梣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少阳胆经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补也。”
“秦皮苦寒解热痢,清肝主风寒湿痹,补精止带洗惊痫,点赤眼肿除翳泪。”(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秦皮》)秦皮苦涩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配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可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如《伤寒论》之白头翁汤;配伍黄柏、泽泻等,可治疗湿热下注之带下。
“秦皮苦寒可兼涩,补肾平肝目自明。崩节痫惊热痢愈,益精填髓亦多情。”(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秦皮》)秦皮归肝经,清热之中,能泻肝火、明目退翳,单用煎水洗眼,或配伍栀子、黄连、夏枯草等煎服,可治疗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目生翳膜;配伍木贼、谷精草、桑叶等,可治疗肝经风热、目赤生翳。秦皮具有保肝作用,配伍茵陈、蒲公英、黄柏、大黄等,可治疗急性肝炎。
“秦皮苦寒,明目涩肠,清火燥湿,热痢功良。”(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秦皮》)秦皮具有平肝止痉功效,配伍茯苓、甘草等,可治疗小儿发热惊痫。秦皮具有抗致病菌和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现代临床用其制成喷雾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良好疗效。虫白蜡和秦皮皆归肝经,虫白蜡性味甘温,有补益功效,能强筋止血生肌,为外科圣药;秦皮性味苦寒,能平肝清热明目止痉,可治疗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小儿发热惊痫。秦皮味涩,尚能止痢止带,功用良多。
除湿不伤津 祛邪不损正
清热祛湿颗粒
清热祛湿颗粒是现代研发品种,其前身为清热祛湿冲剂,该药选用党参、茵陈、岗梅根、黄芪、苍术、野菊花、陈皮七味中药,制成了颗粒剂。
本药有清热祛湿、益气生津之功,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身热不扬、口干口黏、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具有抗炎、抗病毒、护肝、利尿、抗疲劳、调节免疫等作用,临床也用于治疗中暑轻症、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肠胃炎、痤疮、湿疹、皮炎等见上述证候者,并可调理盛夏季节或潮湿环境引发的亚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后夏至日为病暑”,意即夏至后至立秋前以暑邪致病为主。暑邪伤人,一方面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耗气伤津,引起身热、疲倦、口干等;另一方面暑多挟湿,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困阻中焦,引起脘痞、纳呆、大便不爽等。因此,治疗上当围绕“暑(热)、湿、气、津”来遣方使药。方中党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茵陈苦寒清热、祛湿利胆,二者共为君药。黄芪益气健脾、固表利水;岗梅根为岭南草药,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泻火。三者助君药清热祛湿、益气健脾,共为臣药。苍术苦温燥湿、健脾和胃,并制约清热药之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并制约补药之滞,共为臣药、佐药之用。诸药相配,健脾与祛湿并重,扶正与祛邪兼顾,且补气不助湿,除湿不伤津,祛邪不损正,是一款针对性强、配方温和、服用方便的清热祛湿剂。
每袋装10克。口服,一次10克,一日2~3次。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也不宜与其他清热祛湿类中成药同用。糖尿病患者禁用。素体脾胃虚寒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患者及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本药不宜久服,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邓桂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类方药成果有如浩瀚银河,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而“牛黄清心丸”就是这条大河中璀璨的一颗,从宋代开始就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牛黄清心丸始于宋代,最早出处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由官方编写的成药标准),算起来,牛黄清心丸已经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历经千年而不衰,可见其临床的实用性。其主要成分为:牛黄、黄芩、川芎、当归、山药、甘草等,整体药性寒凉,主治清心化痰,镇静祛风。用于痰热上扰引起的胸中郁热、惊悸虚烦、头晕目眩、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痰涎壅盛等。而其治疗的典型征象为急火攻心导致的头晕目眩、神志不清。
看到这,再结合“牛黄清心丸”的名字,大家应该注意到,我们着重的就是一个“心”字。那么,牛黄清心丸真的可以去心火、治心烦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作为人体的最高统帅,主管着人的神志。若是心火亢盛,燔灼津液,会出现胸中郁闷不舒,惊悸虚烦;心火上炎头目,会出现头目眩晕;若心火与上亢的肝阳相结,中于经络,则会出现我们所知的中风的症状。牛黄清心丸清的就是心火。
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就是在一副方药对主要症状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牛黄清心丸中的牛黄在此方中为君药,药性苦凉,归心、肝经,善于清心、肝大热,功效为凉肝息风,清心豁痰解毒;黄芩泻心肺火,除烦热,也可以增加牛黄清心火解毒的功效;川芎活血行气,疏散郁结;方中也有雄黄、朱砂等金石类药物,以镇心安神、劫痰解毒,以上药物相配伍,清热泻火,豁痰解毒,则心火自去,烦热自除。
“是药三分毒”,牛黄清心丸虽重可治病,轻可养生,但其成分含有朱砂、雄黄等药物,不可长期服用,以免产生毒副作用。且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是其证才用其药,牛黄清心丸只适用于中风阳闭证或后遗症,而不能用于所有类型的中风。此外,特殊患者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若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师。(邓桂明)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