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经验
(2023-03-04 08:43:38)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经验体会
医案一
张某,女,19岁。以“畏寒、发热2天”为主诉,于1992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突然畏寒,发热,伴头痛,腰痛,次日畏寒消失,高热不退,今晨体温39.9而来院就诊。刻下:高热,微汗,口渴欲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2日未解),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小便短赤。查体:体温40.3,脉搏10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g,精神萎靡,神志清楚,面红目赤,颈胸潮红,皮肤黏膜隐有少量出血点,心率102次/分,心律齐,两肺(-),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两侧肾区触痛(+),叩击痛(++)。舌质红,苔黄燥,脉小数。化验检查:白细胞8600/mm3,中性71%,淋巴20%,异型淋巴细胞9%,血红蛋白130g/L,红细胞380万/mm3,血小板46000/mm3,尿常规蛋白(++++),血尿素氮85mg/dl,血肌酐14mg/dl。
诊断:(气分证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
治则:清气解毒、通腑泄热、凉血活血。
方剂:白虎承气汤加减。
方药:清瘟口服液,由银花、大青叶、生石膏(先下)、知母、大黄、赤芍、白茅根、鸭跖草等组成,1次10ml,1日4次口服。药后1小时45分钟,大便1次,体温降至40.1,药后3小时50分钟,大便1次,体温降至39.9;药后6小时大便1次,体温降至39。
二诊(1992年11月19日):患者头痛、眼眶痛、全身痛、腰痛减轻,口渴,纳谷不香,疲劳乏力。体温39.2,精神萎靡,面红目赤,颈胸潮红,皮肤黏膜有少量出血点,昨日24小时尿量1800ml,大便3次。舌质红,苔黄燥,脉小数。继予清瘟口服液,1次10ml,1日4次,口服,连用2日。
三诊(1992年11月21日):体温37.5,稍有头痛、腰痛,食欲略增,疲劳乏力,精神委靡,面红目赤,皮肤黏膜少量出血点,肾区叩击痛(+)。昨日大便2次,24小时尿量2000ml。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200/mm3,中性72%,淋巴28%,红细胞380万/mm3,血红蛋白138g/L,血小板6.8万/mm3,血尿素氮18mg/dl,血肌酐2mg/dl。尿常规:蛋白(++)。药用清瘟口服液1次10ml,1日3次口服,连用2日。
四诊(1992年11月23日):昨日24小时尿量2300ml,大便2次,体温降至正常。刻下:腰膝酸软、无力,头昏目糊,干涩,口干,体温36.8,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恢复正常。证属肝肾阴虚,治予调补肝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茯苓15g,枸杞子10g,制首乌10g,川石斛10g,玄参10g,丹皮10g,怀牛膝10g,5剂。
患者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直接进入恢复期,于1992年11月28日治愈出院。
按:对温热病气分证的治疗,必须遵循“到气才能清气”的原则,不应妄投凉营之品,以免凉遏太早,导致邪热内陷入里。但就疫斑热来说,由于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阶段甚至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因此到气就可气营两清,只要见到口渴,面红目赤,或肌肤黏膜隐有皮疹,舌红,少津等症,就须在清气的同时,加入凉营泄热、凉血活血之品,以防病邪进一步内陷营血。本例在发热早期应用清气凉营剂,故能明显缩短病程,使其越期而过。
医案二
李某,男,34岁。患者于1984年11月20日,以“突起畏寒、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8)4天”为主诉来诊。刻下:头痛、眼眶痛、腰痛、周身骨节酸痛,神疲乏力,口干口渴,恶心呕吐频作,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2日未解。体检:体温39.2,呼吸24次/分,血压135/90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V”字胸,口腔黏膜及腋下出血点密集,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9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全腹压痛明显,肾区有触痛、叩击痛(++),四肢无浮肿,神经系统阴性。舌质红绛、苔黄干燥,脉细滑数。血常规: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10.5×109/L,中性粒73%,淋巴27%(异淋2%),血小板60×109/L。
诊断:(气营同病,热毒炽盛,阳明腑实,阴液耗损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
治则:清气泄热、凉营解毒。
方药:大青叶30g,生石膏50g,金银花30g,知母、赤芍各15g,生大黄10g(后下),白茅根30g,配合西药支持疗法。药后2小时身出微汗,体温开始下降,解稀便3次,26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服药5剂,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渐增,尚有口干口渴,尿量增多,继以养阴清余热之剂调治。1周后诸症均除。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2×109/L,中性粒68%,淋巴32%,血小板120×109/L,于1984年12月5日痊愈出院。
按:本例患者处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气营同病,热毒炽盛,阳明腑实,阴液耗损,周仲瑛施以清气泄热、泻火解毒、凉营化瘀方法,及时控制高热,中止病情传变,缩短病程。故效若桴鼓,用药仅26小时体温正常,大便得通,5剂后恶心呕吐亦除,食欲渐增,尿量增多,继以养阴清余热之剂调治,诸症霍然而愈。全案理法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疗效显著。
医案三
葛某,女,35岁。患者1983年12月31日入院,1984年1月17日出院。6天前突起畏寒发热(体温在38.5以上),头痛,眼眶痛,腰痛,周身骨节疼痛,神疲乏力,口干口渴,恶心呕吐频作,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2日未行,小便量少,尿闭1天,适值经期,经来量多,色鲜红。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少尿期,收治入院。体检:体温37.4,呼吸20次/分,血压150/105mmHg。神志清晰,精神萎靡,面色潮红,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V”字胸,口腔黏膜及腋下出血点密集,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全腹压痛明显,肾区叩痛(++),四肢无浮肿,神经系统阴性。舌质红绛,苔黄干燥,脉细滑数。血常规:血红蛋白140g/L,白细胞18.5×109/L,中性83%,淋巴17%(异淋1%),血小板 60×109/L。尿常规:尿蛋白 (+++),脓细胞(+++),红细胞少,血尿素氮20.6mmol/L,肌酐380μmol/L。
辨证:营血同病,瘀热里结阳明,壅阻肾与膀胱,耗伤阴液,且有热入血室之虑。
治则:泻下通瘀,清热凉血,佐以滋阴利水。
方药: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分冲),枳实、桃仁、丹皮各10g,生地30g, 麦冬15g,白茅根30g,猪苓15g,日1剂。
药后3小时即见二便通利,解稀便2次量多,腹胀腹痛显减,翌日24小时尿量为1400ml。服药4剂,恶心呕吐消失,食欲见增,热退脉静,尚有口干而渴,舌红苔少,尿量增至每日4000ml,继以增液汤加味调治,1周后诸症均除。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0×109/L,中性71%,淋巴29%,血小板140×109/L,血尿素氮7.0mmol/L,肌酐132μmol/L,尿蛋白阴性,痊愈出院。(本文摘自《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经验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医案四则
医案一
曹某,女,56岁。以“头痛发热腰痛4天”为主诉,1983年12月9日入院,初诊。入院时恶寒轻,发热重,少汗,头痛,腰痛,纳差,恶心欲吐,大便2日未解。查体:体温40,脉搏115次/分,呼吸26次/分,急性面容,面红目赤,口腔上腭见针尖样网状出血点,腋下皮肤见针尖样出血点,腰部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4×109/L,中性80%,淋巴12%,尿蛋白(+++),并有管型。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中医辨证为瘟疫(卫气同病),治以辛凉透卫、清气解毒、凉血化瘀法。方药如下:银花10g,连翘10g,薄荷3g(后下),生石膏30g(先煎),生知母10g,生地10g,丹皮10g,赤芍10g,丹参10g,板蓝根15g,大黄5g。上药每日2剂,连服2天。药后5小时体温降至39.8,9小时体温降至39.2 ,药后12小时解大便1次,自觉症状缓解。
二诊(1983年12月11日):体温37.8,稍有头痛,腰痛。胃纳一般。上腭黏膜及腋下皮肤出血点增多。白细胞9.6×109/L,中性78%,淋巴22%。尿常规:尿蛋白(+)。治以清气泄热、凉营化瘀。方药如下:大青叶15g,银花12g,野菊花15g,知母10g,生地10g,丹皮10g,赤芍10g,大黄5g。1日2剂煎服,连服3剂。寒热顿挫,头痛腰痛得除。第12病日查血象,白细胞7.3×109/L,中性72%,淋巴28%;尿检无异常,越过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进入多尿期,因其舌红、苔黄、尿多,以滋肾清利法善后,20日痊愈出院。
按:本例为疫斑热发热期患者,虽以卫气同病为主,但已波及营分,故症见口腔上及腋下皮肤有出血点、面目红赤等候,治疗辛凉透表,清气解毒,并参以清营凉血化瘀之品,透热转气,佐以通腑泄热,取得表里双解之效。
医案二
严某,男,26岁。1981年11月20日入院,初诊。3天前突然畏寒、发热、头痛、腰痛,体温持续在39.5以上,伴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乏力,口渴,口苦,心烦不寐,胸闷,大便3日未解,小便量偏少。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收治入院。查体:体温39.7 ,呼吸24次/分,血压90/60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烦躁,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颈胸部充血,口腔黏膜及背腋部见散在性出血点,心率120次/分,律齐,各心瓣膜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腹部略隆起,满腹轻度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肝脾肋下未及,两侧肾区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肢末不温,舌质红绛,苔薄黄,脉细数。血常规:红细胞4.06×1012/L,血红蛋白154g/L,白细胞19.2×109/L,中性61%,淋巴39%,血小板50×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11/HP,白细胞2~3/HP,管型1~3/HP。血尿素氮8.2mmol/L。从瘟疫重症、气营两燔治疗。方药:清气凉营注射液(大青叶、银花、大黄、知母、淡竹叶)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入院后2小时血压降至40/0 mmHg,烦躁不安,不能入睡,肢末凉,压指试验5分钟,发热、低血压休克两期重叠并见。立即静推低分子右旋糖酐200ml,低分子右旋糖300ml快速静滴,5%碳酸氢钠250ml快速静滴。抢救40分钟后血压仍未上升,证属邪毒内陷、热深厥深夹瘀之候,遂用升压灵(陈皮)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推,10分钟后血压上升至60/40mmHg,继取升压灵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3小时后,血压上升至90/40mmHg,再用升压灵15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5小时后,血压恢复正常,稳定在120/70mmHg左右。7小时后停用升压灵,血压未再下降,药后4小时体温开始下降。
二诊(1981年11月22日):体温1天半降至正常,继用清气凉营注射液静滴。
3天后自觉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越过少尿期及多尿期,直接进入恢复期。12月6日治愈出院。
按:本案为疫斑热发热期。瘟疫重症,表现气营两燔,热毒炽盛,内陷心营,热深厥深夹瘀之候,故取清气凉营、凉血化瘀解毒之品与理气通脉、宣郁开闭之剂并用,气行则血行,脉道通利,血压复升,身热下降,越期而愈。
医案三
蒋某,男,35岁。1981年12月27日入院,初诊。5天前突然畏寒,继则发热,不恶寒,频繁恶心呕吐,面颈潮红,目赤且有出血斑,口渴唇裂,口秽喷人,上腭、胸、腋密集红疹,呈条索状,头痛目痛,腰痛拒叩,唇紫,舌苔黄,舌质红绛,脉小数。入院时体温36.7,血压60/40mmHg。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经扩容纠酸,血压升至130/80mmHg,但皮肤红疹进行性增多,臀部出现瘀斑,烦躁谵语,扬手掷足。血检:白细胞2.18×109/L,血小板8.4×109/L;凝血象:凝血酶时间大于正常对照61秒,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大于正常对照78秒,纤维蛋白原144mg%;血尿素氮49mg/dl。尿检:蛋白(++)。此乃热毒犯营,势将动血,瘀热蕴结,内闭心包,病情重笃,亟先清心凉营,开闭防脱,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1日2次。
二诊(1981年12月28日):神志仍然欠清,时有谵语,眼结膜见出血瘀斑,尿少,舌面芒刺,舌苔焦黄、舌质深绛。治拟凉血化瘀、养阴解毒、清心开窍。方药如下:鲜生地60g,玄参10g,丹皮10g,赤芍10g,水牛角30g(先煎),石斛15g,麦冬10g,连翘10g,生军15g,龙胆草3g。另用牛黄清心丸1粒,1日3次。
三诊(1981年12月30日):连投前法2日,神志转清,尿量较多,皮肤潮红仍然明显,红疹甚多,舌质光绛,守前法续清其邪。方药:生地15g,玄参15g,水牛角30g(先煎),丹皮10g,紫草10g,赤芍15g,生军10g,茅芦根各30g。
四诊(1981年12月31日):逾日进入多尿期,皮疹减少,他症亦轻,再予凉血化瘀、养阴解毒。
经6日进入恢复期,各项检验恢复正常,症状消失。1982年1月10日痊愈出院。
按:本例热毒入营,势将动血,营血热盛,内闭心包,瘀热搏结之象明显,故治予凉血化瘀,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因热郁阴伤,伍以增液汤,养阴生津。毒瘀营血,加连翘、大黄、龙胆草、紫草,泻火解毒。热陷心包,故配用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药证合拍,从而避免了由闭转脱的危候。
医案四
陈某,男,52岁。1982年12月23日入院,初诊。5天前形寒发热,全身酸痛,继之身热加剧,体温高达40,头痛,身疼,恶心呕吐,呃逆。在乡医院拟诊为流行性出血热,采用西药补液、纠酸、抗感染、激素等治疗。一天来热退神萎,腰痛明显,尿少,每日400ml左右,小便短赤,口干口苦,渴而多饮,大便5日未行,舌苔焦黄、舌质红绛,脉细滑。因病情加重,转来住院治疗。査体:体温36.9,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4/96mmHg,呈急性病容,神萎倦怠,颜面潮红,双睑轻度浮肿,球结膜下出血,胸、背、两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两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80次/分,心音稍低钝,无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两肾区有叩击痛,神经系统(-)。血检:白细胞5.8×109/L,中性49%,淋巴14%,异型淋巴细胞36%,血小板21×109/L,血红蛋白13.5g/dl,尿素氮40mmol/L。尿检:色黄,蛋白(+++),脓细胞少,红细胞少。舌质红绛,苔薄黄,脉细数。临床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证属瘀热水结证,治宜泻下通瘀、养阴利水。方药:生大黄30g(后下),芒硝24g(分冲),桃仁12g,怀牛膝12g,鲜生地60g,大麦冬20g,猪苓30g,泽泻12g,白茅根30g,配合西药支持疗法。
二诊(1982年12月25日):药后大便日行6~7次,小便随之增多,呃逆亦除。原方去芒硝,加车前子15g(包)。继服4日,小便日行5600ml,渴喜冷饮,寐差多言,烦扰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50/90mmHg。血检:白细胞6.9×109/L,中性62%,淋巴38%,血小板66×109/L,尿素氮23.2mmol/L。
三诊(1982年12月29日):证属热毒劫阴,心肾两伤,治予滋肾清心、养阴清热。方药如下:北沙参、石斛各15g,生地30g,玉竹、怀山药、山萸肉各12g,丹皮、知母各10g,龙骨30g,覆盆子15g,莲子心3g,白茅根30g。
四诊(1983年1月3日):服上药4天后烦渴已解,神情安宁,尿量递减至每日2206ml,尿检(-)。血检:白细胞6.2×109/L,淋巴40%,中性60%,尿素氮10mmol/L。转予滋阴固肾善后。于1983年1月6日出院。
按:本例系感受瘟疫热毒所致,就诊时病已第5天,高热已退,而尿量减少,进入少尿期。此时热毒传变入里,内及营血,毒壅血凝,瘀热互结,阳明腑实,壅塞下焦,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致血瘀水停,下焦蓄血与蓄水并存;且热毒伤阴,瘀阻气不化津,阴津亏损。故治用重剂桃仁承气汤合猪苓汤加减,重在泻下通瘀,合以养阴利水,以达到泻下热毒、攻逐腑实、凉血祛瘀、通利小便、滋阴生津、疏通下焦瘀热壅结之病理状态,恢复气化功能的目的。药后二便通利,病情随之减轻,继则转以滋养心肾、养阴清热法,复其阴津,以竟全功。(本文摘自《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 热实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