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立国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用药经验

(2023-03-04 05:03:00)

摘自2023-3-3中国中医药报
庄明辉 于杰 冯敏山 银河 陈忻 梁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岐黄学者朱立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清宫正骨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孙树椿教授,在“病证互参、以血为先”的辨证思想影响下,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于中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SDD)的遣方用药等有着独到而精准的理解。现总结朱立国临床常用药对,为中医治疗SDD遣方用药提供有益的参考。
临证治方
朱立国围绕SDD,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总结,形成一组经验方及加减规律。针对不同的疾病常用的基础方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号方,主要药物组成:威灵仙、羌活、川芎、桂枝等9味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颈椎号方,主要药物组成:延胡索、川芎、葛根、天麻等9味药物;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益肾养髓方,主要药物组成:巴戟天、熟地黄、丹参、鬼箭羽等9味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柱号方,主要药物组成有:延胡索、川芎、狗脊、独活等8味药物。
朱立国深受清宫正骨流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在“病证互参、以血为先”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现代科学和医学技术手段,实践出“辨病为先,临证加减”的治方原则。《兰台轨范》曰:“欲治病者, 必先识病之名, 能识病之名, 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 又当辨其所生之因各不同, 而症状所由异, 然后考虑其治之法”,朱立国在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上,参照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充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再根据诊断选择对应的基础方,此为“辨病为先”;在选定的基础方上,结合患者舌象兼症等,进行辨证加减,此谓“临证加减”。在方药的化裁加减上,朱立国有着独到的见解,常将两味药或多味药以药对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减,或将两味相似的药物根据临床辨证进行活用加减。
常用药对
当归与地龙 在古籍文献中,当归和地龙两味药常被同时运用于治疗中风后气虚血滞、经络不利或痹证血脉不畅等病症,旨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兰室秘藏》载有地龙散“治腰脊痛日久……恶血停留太阳经中,而见腰脊痛,或胫、腨、臂中痛不可忍”,朱立国临证时认为颈、腰疼痛,并伴有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的根本原因可归根于“久病必虚”“久病入络”,其发病病机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失于濡养,故见肢体疼痛麻木,在治疗用药上取当归、地龙两味药,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滞的作用,常以21的比例组成药对,运用于颈、腰疼痛伴有肢体疼痛麻木,舌象见舌淡或舌黯。
路路通与枳壳 路路通“大能通十二经穴”,既能祛风湿,又能舒筋络,通经脉,善治风湿痹痛,麻木拘挛者;枳壳“主风痒麻痹也”,风寒湿入于肺胃二经,故见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本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药入经,风散则关节自通利。《医学传心录》曰:“风寒湿气传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朱立国将两者合用,目的在于:在路路通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基础上,配伍枳壳破气、胜湿化痰,以求气化则湿化,加强祛湿的疗效。该药对主要运用于由痰湿痹阻经脉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且舌象多见舌苔腻。
秦艽与威灵仙 秦艽、威灵仙两者均功善祛风湿、通络止痛,其中秦艽质偏润而不燥,祛风湿而不伤阴,为风药中之润药,而威灵仙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为治风湿痹痛要药,朱立国将其两者合用,增加祛风通络之功,且有活血荣筋之效,主要针对风寒湿痹阻引起肢体疼痛、功能障碍,尤其是下肢疼痛。中医学并无SDD之名,根据其发病机制及症状,主要将其归为痹证,据统计显示:治疗SDD的药物多具有补肝肾、强筋骨、补气活血、祛风胜湿、温经通络等功效,可见其发病多与风、寒、湿、瘀、虚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与《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谋而合,风寒湿痹阻,当以祛风散寒除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秦艽与威灵仙配伍,可明显降低风寒湿痹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达到止痛的效果。
杜仲、川断与桑寄生 杜仲、川断、桑寄生三者皆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主治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诸病源候论》指出:“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盖腰为一身之要,是人体活动之枢纽,故易产生劳损,过劳则伤肾,导致肾气不足,肾府失养,从而出现腰腿痛。朱立国常将三者联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无力等,兼肾阳虚者,采用巴戟天、肉苁蓉等补阳药。现代药理学证实:杜仲、川断、桑寄生皆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神经等作用,其中杜仲可改善微循环,延缓椎间盘退变,川断能够防治骨质疏松。
丹参与鹿角胶 丹参功善通行血脉,祛瘀止痛,为调理血分之首药,《本草便读》曰:“丹参……能祛瘀以生新,善疗风而散结。”鹿角胶善助阴中之阳,为补阴要药。朱立国在治疗椎管狭窄症时,通常运用丹参和鹿角胶这两味药,以滋阴补肾,活血生新。《太平圣惠方》云:“夫肾主腰脚……阴病者不能仰。”“治风虚气滞腰痛。强直不能俯仰。宜服杜仲丸方。”腰腿疼痛而不能仰,与椎管狭窄症后伸受限的临床特征相似,而在治疗上朱立国在古籍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中丹鹿通督片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化裁演化出丹参与鹿角胶这一药对。
临证活用
羌活与独活 临床上两者可单独运用,各有侧重,羌活善治于上,独活善治于下,亦可两者同时运用。羌活具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善治风寒湿痹,祛风湿、止痛作用较强,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尤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多用;独活具有祛风湿、止痛、解表的功效,善治风寒湿痹,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下肢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
桂枝与桑枝 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善治寒凝血滞诸痛证,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麻木者;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善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尤宜风湿热痹,肩臂、关节酸痛麻木者。两者皆善通经脉,引药入经,对于改善四肢疼痛麻木症状有着良好的作用,临床中需根据两者的药性进行选用,桂枝性辛温多用于风寒证,桑枝性苦平多用风热证。
苍术与白术 脾虚湿盛是痹证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治法以燥湿健脾为主。湿可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一为标实,一为本虚。苍术、白术皆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其中苍术辛香,长于祛湿,善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者,痹证湿胜者尤宜;白术长于补气以复脾运,善治脾虚中阳不振,痰湿内停者,但如遇湿胜或湿证化热等,不宜补益,以防滋腻。
治方思路
朱立国认为中药治疗骨科疾病时,无外乎疼痛、肿胀、麻木、功能障碍等,临床辨证当以先辨气血,再辨虚实,后参六淫七邪。治方思路大致可为先辨别患者发病的本因是伤气还是伤血,以伤气为主当以“气”从治,以伤血为主当以“血”从治;再则辨病性的虚实,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则,如脾虚引起的痰湿,当以健脾为主,可选参苓白术散等,而在痰湿实证时,当以祛痰化湿为主,可选苍术、厚朴等;后则合参六淫七邪,参考“同病异治”,相同的症状,根据其发病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如在治疗肢体麻木时,血瘀痹阻者,以活血通络为主,当选当归与地龙这一药对;风湿痹阻者,以祛风除湿通络为主,可选路路通和枳壳这一药对。
朱立国强调:中医骨科临床诊疗,需基于临床查体,结合患者的症状,参考客观的影像学检查,与中医四诊合参,方能药到病除;在选方用药时,当辨证施治,灵活变通,勿生搬硬套;在治疗方案上,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最优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多种治疗手段相互结合,例如中药与手法相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等,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特色。

胸膛挺直背不驼

 (2023-03-03 16:41:41)[编辑][删除]


时间:2021-01-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温长路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湖北民歌

民歌赏析

歌越唱越熟,路越走越顺,刀越磨越快。作者用唱山歌、走路、磨刀来比喻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从而引出背越挺越直的道理。这首湖北民歌用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睿智和对人生的透彻认知,其中也不无医学道理。

健康话题

人的背虽然在生理上呈S形,但基本是挺直的,文学家们常用“腰板笔直”来形容一个人的健壮。骆驼的背是向上凸的,好像一座山峰,故称“驼峰”。当多种原因引起人的背部变形,使平直的背向上凸起时,与骆驼的驼峰在外表上有某些形似之处,于是,人们习惯上就把它称为“驼背”了。

驼背的原因

驼背,是常见的一种脊柱畸形病变。按生理学分类,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按发病时间分类,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之别。生理性驼背,主要是指老年人脊柱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属于自然衰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人的体质、营养、锻炼等情况不尽一致,表现出的轻重程度也不一样。

脊椎关节的长期磨损、增生或骨刺的形成,骨质密度由紧密到疏松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椎体的变化。常见的如因骨小梁受到破坏而导致的椎体楔形改变、椎间隙前后宽度的改变导致的脊柱变形等,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驼背就出现了。病理改变越大,表现出驼背的程度也就越明显。有一种说法叫“人老变矮”,事实上说的就是人体的这种变化。据测定,人体的这种变化进入30岁后就开始了,40岁后变得明显,老年后更为严重。有人对534名老年人进行了长达8年的观察,发现男性老人平均降低了3.77厘米,女性老人降低了3.9厘米,最多的降低了13厘米,正是脊椎退行性变化的结果。

病理性驼背,基本是后天才出现的,既可是一些疾病的产物,也可是一些疾病的病因。常见的病理性驼背有累及脊柱、中轴骨骼和四肢大关节的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多个椎体、造成患者仰卧站立都困难的骨关节结核,特发性脊柱侧弯等。脊柱的这些异常变化,不仅影响人的外观美,而且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工作,严重时甚至影响到人的寿命。医学上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或手术达到彻底矫正、局部矫正或控制症状发展的目的。其一般规律是,发现得越早,采取的措施越得力,治疗的效果就越理想。

挺起你的胸

实践证明,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挺胸收腹的姿势,是矫正驼背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有可能出现的老年性驼背。这种锻炼应该从青壮年时期就开始,并且要持之以恒。锻炼的方法很多,有一种“倒行退步法”简单易行,不妨一试。方法是,每天坚持15~20分钟的倒步走,走时胸脯挺直,两目平视,双手叉腰,拇指向后,其他四指向前,拇指可按住腰部的肾俞穴。这样锻炼,可以使腰部的肌肉有规律地进行收缩和松弛,有利于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因此,腰是人体的生命源。加之腰处于身体活动的枢纽部位,腰部的劳损是很难避免的。临床上,除驼背外,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疾患也时时困扰着不少人。久坐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大于其他姿势,容易引起腰部的相关疾患。因此,经常扭扭腰背、转转脚腿、摆摆屁股、晃晃肩膀、动动脖子、握握手指,可有效缓解腰部不适,防止腰部劳损病变。(温长路)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朱立国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用药经验 (2014-12-29 05:41:15)[编辑][删除]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证脉是辨证灵魂【草根一生】

   经方鉴别【草根一生】 (2014-12-28 20:00:30)[编辑][删除]

 证脉是辨证灵魂【草根一生】


   每个证,都须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

    以脉定证,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俯拾皆是,如《伤寒论》首列《辨脉法》与《平脉法》两篇。脉阳证阳,脉阴证阴。在每篇标题中,皆明确指出,“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意为以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在辨证论治总纲中又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就是平脉辨证。

    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90%。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而不存在舍脉从症的问题。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虚实则是脉之总纲。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要学会动态诊脉。

    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平脉辨证;首分虚实;动态辨证;崇尚经方。

  医圣首先将百病依据《内经》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风,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辨体论治浅说  【草根一生】

    证脉是辨证灵魂【草根一生】 (2014-12-28 14:10:17)[编辑][删除

     病情庞杂,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总难收效。但若从辨体论治,着眼于整体,或温其阳,或补其阴,或益其气,或养其血,而对病的一面,如有咳嗽可不用止咳药,看似不对症,却往往可收到良好疗效,这就是体质辨治。实则是《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即“治病必求于本”之意。

  症状千奇百怪,并非书本上记载有证可辨,有方可依,有的病人会查不出什么病,医者用药很难下手,有时药用下去却难以收效,这种病人攻之不得,补之无益,病人多表现为阴阳俱虚之象,其:“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如此病人临证之时,只可治其体,不可治其病。如治一妇人,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目糊,食不知味,胸闷纳呆,情绪激动,畏寒畏热,时有汗出,周身肢体痛麻不适,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舌体胖大,病已三载,检查无异常发现,服药罔效。实属阴阳俱虚,令医者茫然难以施治,但观其实乃气虚痰湿体质,即立方以益气汤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炙黄芪15克,焦白术12克,柴胡5克,当归15克,竹茹9克,枳实5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服药7剂后,诸症减轻,后续原方随证加减,症状消失。

    此外有的患者久病痼疾,百孔千疮,用药难以顾全,可据体质辨治,使正气足而邪自退。如有一患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周身乏力,蛋白尿,此患者脾虚体质明显,治以健脾益气升阳立方,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生黄芪30克,升麻5克,葛根6克,柴胡5克,意在健脾化源,升阳益气,药后水肿日渐消退,尿蛋白日渐下降,症状向愈。

    总之,体质辨治即是治疗整体,实乃中医之特色,但临证之时并非所有疾病都从体质辨治,假若慢性病而患感冒,即需治其新感,即以治病为主。

张锡纯曲直汤治疗肝虚腿疼案
摘自2025-3-19中国中医药报
金振国 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
余某,女,75岁,2022年7月4日初诊。自诉从2021年9月始,因生活琐事而致心情不畅,继而右下肢膝关节疼痛,3天后左膝关节亦开始疼痛。疼痛处无红肿,无畏寒喜暖感,唯疼痛难忍,其疼如针刺状。不能转侧,活动则加重,日甚一日,无奈只好卧床休息。经某医院CT检查提示“双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右侧髌上囊、双侧关节腔内积液”。口服药物(补钙类药)、针灸、穴位封闭、理疗、静点“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等方法治疗,收效甚微。于2022年6月13日,在家人陪护下到北京某某医院诊治,专家诊为骨质疏松,建议服补钙剂治疗,并适当活动。现来笔者处治疗。刻下:症状如患者所述。诊见形体中等匀称,面色荣润、神清、语言流畅。活动以拐杖代步,行动不便利,痛苦貌。胸闷,善太息,口干,大便3日一行,舌质红,无苔,脉沉弦细数。
诊断:腿痛(肝虚腿痛)。
治则:补肝泻热,调畅气血。
方用张锡纯曲直汤加味:山萸肉30g,知母8g,当归15g,丹参15g,乳香10g,没药10g,牛膝20g,白芍3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
7月11日二诊:药进7剂,双下肢夜间疼痛得减,睡眠改善,该证治宜缓图,难能急收近功。舌质红,无苔,脉沉弦细数。守上方加乌梅15g,继服7剂。
患者服药14剂,夜间双下肢疼痛消失,诸症大减,已丢弃拐杖,自行活动,甚感欣慰。药尽28剂,已能步行下楼到超市购买商品,因时至中伏,天气炎热,停服中药汤剂,予丸剂以缓图建功。
按 张锡纯云:“脾虚可令人腿疼”“至肝虚可令人腿疼,方书罕言。”(《医学衷中参西录》)《黄帝内经》云“过怒则伤肝”,所谓伤肝者,乃伤肝经之气血,非必郁肝经之气血也,气血伤则虚弱随之。“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作热作痛”。该患者因情志不遂,伤及肝经气血,郁滞经络,乃致下肢作疼。药用“(山萸肉)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壮旺肝气”的山萸肉;知母滋阴壮水以清热。当归、丹参、乳香、没药者,乃活络效灵丹。张锡纯云其可“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牛膝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利关节,以治腰膝关节疼痛。白芍、甘草二药相伍乃芍药甘草汤,芍药酸苦,养营和血;甘草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营养血和,阴复而筋脉得养,关节得利。用乌梅者,以增山萸肉、芍药甘草汤敛肝之功。乌梅有补肝敛肝之殊效。肝敛则脾舒,敛肝舒土,精气自益,筋脉得养,而腿疼自安。诸药相伍,敛肝养阴,强筋健骨,气血调畅,关节自利,故正复自安。

骨刺膏【草根一生】

 朱立国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用药经验 (2015-01-25 08:09:18)[编辑][删除]

 

                                 骨刺膏【草根一生】


     各种骨刺:干皂角为面加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20分钟, 一日二次。

足骨质增生浴足方【草根一生】

  骨刺膏【草根一生】 (2015-03-17 20:27:3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足骨质增生浴足方【草根一生】


      威灵仙,川芎各20克,米醋400毫升。将威灵仙、川芎捣碎后与米醋一起放入锅内,加入清水1000毫升,熬煮10分钟后,倒入盆内泡足,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此方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

颈椎病验方【草根一生】

   足骨质增生浴足方【草根一生】 (2015-03-27 20:07:27)[编辑][删除]
                              http://upload.cbg.cn/2014/0627/1403838407743.jpg                                    
    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方:炙黄芪24克,桂枝、白芍、当归、姜黄、制川乌、制草乌、鹿角胶(烊化)、乌梅、仙茅各12克,乌梢蛇9克,葛根、淫羊藿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15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3个疗程可愈。

张锡纯的姜胶膏【草根一生】

    颈椎病验方【草根一生】 (2015-02-27 05:47:1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张锡纯的姜胶膏【草根一生】


  行痹、痛痹、着痹或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皆可选用姜胶膏贴之。

    方药:牛皮胶150克,姜汁300毫升,花椒油100毫升,乳香、没药、独活、当归各20克,麝香0.5克。

    用法:前3味入锅加热溶化,再将乳香、没药、独活、当归粉入锅搅匀,离火待稍温时,将麝香末拌入收膏。每日或隔日取适量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

    体会:本方由《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姜胶膏(牛皮胶、姜汁)加味而成,该书中说:“凡因受寒肢体疼痛,或因受寒肌肉麻木者贴之皆可治愈。”“鲜姜之辛辣开通,热而能散,故能温暖肌肉,深透筋骨,以除其凝寒痼冷而涣然者冰释也。”加花椒油温热止痛,“散寒湿,解郁结”(《本草纲目》);加乳香、没药辛散温通,行气散滞,“散血消肿,定痛生肌”(《本草纲目》);加独活散寒除湿,加当归活血止痛,加麝香活血散结,消肿止痛,“开经络,透肌骨”(《本草纲目》)。诸药合之,外用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麻木,止痛迅速,疗效卓著。

立足特色下功夫——《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评析

 (2019-10-16 04:18:16)[编辑][删除]

 


  中医特色是中医学所表现出的独特色彩、风格、特征,是由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中医学所独有的。这个特色,既表现在学科整体层面的构架上,也表现在构成中医学科的多个细节成分上,二者间密不可分:前者是纲、是骨架,具有决定学科方向、定位的功能;后者是目,是血肉,具有丰满学科内涵、能力的作用。

  对某一疾病治疗方法上体现出的特色,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防治思维、措施、技巧等综合实施过程的经验结晶,是中医学宏观特色与微观特色完美结合的产物,是维持中医学生生不息、一往无前的雄厚基础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剑勇、娄玉钤主编的《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是一本学术价值较高的专业性著作,值得中医界尤其是风湿免疫领域的医者关注和研读。

 

围绕中医思维寻特色

  思维是学科的灵魂。中医的正确思维,是保证中医学系统性、权威性、先进性、实用性、延续性的法宝。《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一书,围绕中医学的思维寻特色,从中医的整体认知观、天人相应观、防治并重观、病证协调观、通常达变观、三因制宜观、医药一体观等基本特点入手,通过鞭辟入里的解析,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书中介绍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20种疾病,较为系统地阐释病因病机、列举临床表现、提出认识见解、制定防治路径、完备中医防治方法,一病一板块,众病一系统,殷殷的中医情,浓浓的中医味,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在把握和处理与西医相关知识的关系上,作者并不采取规避态度,而是在严格遵循“守本不护短,开放不离宗”的主旋律,在突出主线、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必要的西医检查手段和防治方法,以丰富自我,适应时代。“智不甚相远,苟积学也,理无不可相及,顽固老辈之蔑视外国,与轻薄少年之蔑视本国,其误缪正相等。质而言之,弊在不学而已。”(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坚持中医特色,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颠覆,而是使相异医学在交流中共同推动人类医学的进步。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应该正确处理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一书,在渲染中医学思维特色和处理中西医关系上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适当的和可行的,对同类著作的创作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参考作用,诚可赞矣。

瞄准中医疗效求特色

  疗效是医学的生命。中医学能够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保持完美形态和不朽价值,最要紧的就是可靠的疗效。“风湿病具有致病因素多样、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之特点”(娄多峰《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序),要取得好效果本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中医的防治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其具有特色的疗法和经得起检验的疗效。

  从本书作者对20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思路看,大体是在分辨病因的风、寒、湿、热的基础上从两个途径切入的。

  一是针对患者表现最突出、最典型、最痛苦的症状入手,以点促全,通过局部突破去疏通整体。譬如患者存在比较普遍的“痛”“麻”“障”三大特点:痛如虫齿鼠咬、来去如风的痛风,炘热疼痛的结节性红斑,肌肤尽痛的多发性皮肌炎,周身掣痛麻木的纤维肌痛综合征,肿胀僵痛、骨骼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肤紧肿胀麻木的系统性硬化症,四肢拘挛的骨关节炎,不能俯仰的强直性脊柱炎等,中医都有自己一一应对的拿手方案。

  二是针对患者身体的整体状态入手,以全盖点,通过整体突破以调整局部。按照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法则,针对患者表现比较普遍的“瘀”“痰”“虚”三大特点,灵活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补益气血等独到的治疗手段攻坚解难。这些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气血兼顾、标本同治的治疗特色,有的来自于古代医家的经验荟萃,有的来自于现代名医的经验总结,有的来自于作者及其团队的实践体会,他们把这些财富尽数搜罗、汇总,最终择其要者揉为一体,经过沉淀、滤过、发挥、创新,变成特色明确的参考文本,部分精华甚至成为被学界公认和推广的标准,功莫大焉。

针对中医技能出特色

  技能是医者诊病的技巧和能力。风湿类疾病“单靠一药一方之治疗,多疗效不彰,难以控制。”(娄多峰《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序)因此,从事这一专业的医生既需要熟练掌握本专科的技能,也需要借助相关专科医生的帮助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

  以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为例,按照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湿热痹阻、热毒痹阻、寒湿痹阻、寒热错杂六种辨证治法是常法,远不能适应不同患者表现出的变化多端的征象,作者又从历代医家的临证经验中筛选出大量的常法之外的变法,以满足疾病的不同需求。

  书中诸如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木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这样的专方,雷公藤多甙片、正清风痛宁片、寒痹停片、湿热痹片等这样的成药,鲜生地消肿止痛、虎杖根清热解毒等这样的单方,毫针、耳针、皮肤针、刺血疗法等这样的针灸治法,拔罐、刮痧、外洗、热熨、敷贴、浸蜡等这样的外治法,臭氧、麻醉、超声波等特殊疗法等,对准一盾之的,集中多矛之长,围而攻之,聚而歼之,命中率、杀伤力自然就不同寻常了。

  这种“杂合以治”的特色疗法,被《黄帝内经》称为“圣人之治”。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从每一个诊疗的细节上下功夫,把20种风湿免疫疾病的前因后事梳理得明明白白,所引用的古今文献资料多达193处,涉及古今著名医家数十人,用心良苦也。

  《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一书,本着“‘详于治疗方法,略于基础理论’的组稿原则,所选择内容以体现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为主”(邓铁涛《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序),是一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切实可用的中医治疗风湿免疫类疾病的临床用书。相信它的面世一定会对中医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特色优势的研究工作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也因此会受到读者欢迎的。(温长路)

针刺水沟治尾骨痛

  (2019-09-25 03:15:23)[编辑][删除]

标签: 

董氏奇穴针灸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尾骨痛当与风、寒、湿邪客于经络,或劳作时用力不当,跌、倒、碰、闪、扭等外伤牵掣尾骶部肌肉韧带受损,致局部督脉受伤、气血不通,出现“不通则痛”表现。

尾骨痛是指由于跌倒后尾骨着地碰撞硬物,使尾椎骨折、脱位等外伤;或妇女产伤因素引起骶尾关节及骶尾韧带扭伤、骶尾关节半脱位;或不明原因的尾骶骨下部及骶尾骨周围部位的自发性持续性钝痛、隐痛或烧灼痛,偶向臀部及腰骶部扩散(尤以坐硬椅凳、硬床、咳嗽或排便等更为明显,站立或平卧时减轻)的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女性,且疼痛持续时间往往很长,有的可达数月甚至半年之久,用一般药物或封闭或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及失败率。


体格检查时可见患者的尾骶部压痛明显,X线拍片可见大多数病人骶尾椎弓形生理弧度出现变异,尾椎向前呈近似直角弯曲。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尾骨痛当与风、寒、湿邪客于经络,或劳作时用力不当,跌、倒、碰、闪、扭等外伤牵掣尾骶部肌肉韧带受损,致局部督脉受伤、气血不通,出现“不通则痛”表现。


令患者松解腰带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尖向鼻根方向刺水沟穴,约0.5寸深,施以小幅度重雀啄手法,至患者自述鼻酸、医者见患者流泪为度,待患者自觉疼痛感消失(明显缓解)后起针。每日1次。


水沟又称人中,位于上唇人中沟上三分之一折点处,为手足阳明与督脉交会穴。《通玄指要赋》云:“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玉龙歌》言:“强痛脊背泻人中。”阳明经分布于面部,督脉上巅入络脑,旁合于手足太阳,行于脊背之中。遵“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下病上取”之训,独取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水沟穴,针刺近则醒脑开窍,远则舒筋利脊,大则升阳通气。留针时再配以患者自行缓慢、大幅度活动腰骶部(患部)可以鼓动气血,使督脉疏通,气血调和,尾骨痛自除。\


老针家传针灸治痛绝招——谢氏止痛四穴(续)

  (2019-09-24 04:17:43)[编辑][删除]

 

转载自 老针 2011年05月23日 11:25 阅读(43)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老针父亲常说:“针刺治痛,当取骨节与筋肉交界处,通关过节,正当经络中枢机之所在,尤以骨突之旁最佳。”这种针刺方法,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关刺”。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非常聪明,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功效卓著的关刺法,《灵枢.官针》载:“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尽筋上”即筋肉的尽端,筋肉会于骨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附着于关节旁,针刺此处,名为关刺。关刺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其中大有玄机,奥妙无穷。关刺不仅可近取,还可远取。近取与远取常配合应用或交替使用。关刺法老针每日必用,颇有感悟。
1.       谢氏止痛四穴实际上就是关刺的远端取穴法,谢氏止痛四穴中,三间位于第二掌指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后溪位于第五掌指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太白位于第一跖趾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束骨位于第五跖趾关节骨突旁的骨肉交界之际。傍骨缘下方针刺,针入1寸深,病痛较重者,再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谢氏止痛四穴的针刺方法: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斜刺2寸深,虚症不宜深刺,仅针半寸深即可,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直刺一针加上斜刺一针,即两针法,是多针法的一种,属于《灵枢.官针》所记载的傍刺,也就是关刺法加傍刺法。很多远端骨突旁的关刺穴位均有一定疗效,谢氏止痛四穴是从中经过反复临床验证而筛选出来的最佳选择。

2.       四肢痹痛,可在痛处旁或直上直下方关节边缘与筋肉交界处关刺。(试以拇指按压此处,疼痛常可立即明显减轻或消失。)如膝关节或下肢阳明经部位疼痛,可在足三里上方与骨交界处关刺;肩周炎可根据疼痛部位在肩关节骨突下骨肉交界处关刺;肘关节疾患可在曲池外侧骨肉交界处关刺;前臂麻木疼痛,常可在桡骨小头下方关刺;腕关节疾患可在外关下方与骨交界处关刺;三叉神经痛可在下关至颧聊之间颧弓下缘排针关刺;跷脉疾患可在申脉、照海下方骨肉交界处关刺,疗效远超申脉、照海。关刺仅针局部及临近,一般病痛可愈,如遇顽症,疗效常不持久,为了实现高效、速效、久效,必须与谢氏止痛四穴配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关刺近部取穴与关刺远部取穴相结合。

3.       脊柱相关疾病,即脊柱源性疾病,均可在脊椎骨旁关刺之,可以说,针华佗夹脊也属关刺法。自古以来,在华佗夹脊关刺疗效确切,功效卓著,但椎旁浅刺则疗效甚差,针刺深度必须到位,病重者用多针法一穴2-3针。颈椎病还可在枕骨下缘与颈肌交界之际关刺,如颈性头晕头痛可在颈枕之间横行排针关刺(此法治疗头脑五官疾患及偏瘫效佳)。记住,颈肩疾患一定要在肩胛区明显压痛点用多针刺法,腰腿疾患一定要在髂骨上部(即髂骨翼,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起点,)明显压痛点多针刺,老针每日必用,常见奇效,屡奏奇功。如遇顽疾效难持久,须与谢氏止痛四穴配合使用或交替使用。

4.       脐周四边穴:若是虚症,谢氏止痛四穴不宜深刺,仅针半寸深即可,止痛四穴必与脐周四边穴相配合。(脐周四边穴是老针父亲所发现。)定位:脐旁左右旁开一寸,脐上一寸(水分),再左右旁开一寸,脐下一寸(阴交),再左右旁开一寸,加关元、气海共10穴,均用补法针之。因脐周、脐下乃丹田元气所聚之处,善治一切虚证。

5.       关刺法常与多针法交替使用。多针法来自《灵枢.官针》篇,即傍刺、齐刺、扬刺。多针法能明显提高针灸疗效,功效卓著,老针多年来极为重视多针法,曾在《中国针灸》1992年5期发表了《多针法治疗关节痛117例疗效观察》一文。1996年学习了针刀之后,老针认为多针法与针刀有相近之处,均可解除粘连,减张减压,必须把针刀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引用到针灸上来。此后,老针临床应用多针法更为普遍,从一穴2至3针逐渐增加,治顽症可增加至一穴7至8针甚至于十余针,成为了密集针,针刺前可少量注射0.5%利多卡因皮下麻醉,以减轻多针法的针刺痛感。较顽固的慢性局部疼痛,有粘连、挛缩、结疤者,用多针法关刺之,也可用多针法直接针治痛处,近似于针刀的疗效,是一种以针代刀的好疗法,一般用于针刀适应症但畏惧针刀者。如有一颈椎病患者,颈痛项强,头晕头痛,椎旁有一花生米大结节,压痛明显,三年来久治不愈,建议针刀,因畏惧而被其拒绝,遂用关刺加多针法治之。老针在其结节上每次针入十针,0.6-0.7寸深,每周一次,5次大减,8次而愈,结节消失,其中有两次加用谢氏止痛四穴以巩固疗效。有一左侧骶骨下缘疼痛已五年,疼痛颇剧,甚为痛苦,曾经针灸数十次无效,建议针刀,因畏惧而被其拒绝,遂用关刺加多针法治之。老针在其骶骨下缘发现明显压痛,遂用关刺加多针法深刺之。一次针入15针,针距仅2mm,隔三日一次,2次大减,6次而愈,其中三次加用了谢氏止痛四穴。

转载自:老针家传针灸治痛绝招——谢氏止痛四穴(续)_老针:针灸.针刀.浮针.埋线_百度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