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国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用药经验
摘自2023-3-3中国中医药报
庄明辉 于杰 冯敏山 银河 陈忻 梁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岐黄学者朱立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清宫正骨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孙树椿教授,在“病证互参、以血为先”的辨证思想影响下,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于中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SDD)的遣方用药等有着独到而精准的理解。现总结朱立国临床常用药对,为中医治疗SDD遣方用药提供有益的参考。
临证治方
朱立国围绕SDD,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总结,形成一组经验方及加减规律。针对不同的疾病常用的基础方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号方,主要药物组成:威灵仙、羌活、川芎、桂枝等9味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颈椎号方,主要药物组成:延胡索、川芎、葛根、天麻等9味药物;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益肾养髓方,主要药物组成:巴戟天、熟地黄、丹参、鬼箭羽等9味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柱号方,主要药物组成有:延胡索、川芎、狗脊、独活等8味药物。
朱立国深受清宫正骨流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在“病证互参、以血为先”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现代科学和医学技术手段,实践出“辨病为先,临证加减”的治方原则。《兰台轨范》曰:“欲治病者, 必先识病之名, 能识病之名, 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 又当辨其所生之因各不同, 而症状所由异, 然后考虑其治之法”,朱立国在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上,参照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充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再根据诊断选择对应的基础方,此为“辨病为先”;在选定的基础方上,结合患者舌象兼症等,进行辨证加减,此谓“临证加减”。在方药的化裁加减上,朱立国有着独到的见解,常将两味药或多味药以药对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减,或将两味相似的药物根据临床辨证进行活用加减。
常用药对
当归与地龙 在古籍文献中,当归和地龙两味药常被同时运用于治疗中风后气虚血滞、经络不利或痹证血脉不畅等病症,旨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兰室秘藏》载有地龙散“治腰脊痛日久……恶血停留太阳经中,而见腰脊痛,或胫、腨、臂中痛不可忍”,朱立国临证时认为颈、腰疼痛,并伴有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的根本原因可归根于“久病必虚”“久病入络”,其发病病机为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失于濡养,故见肢体疼痛麻木,在治疗用药上取当归、地龙两味药,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滞的作用,常以21的比例组成药对,运用于颈、腰疼痛伴有肢体疼痛麻木,舌象见舌淡或舌黯。
路路通与枳壳 路路通“大能通十二经穴”,既能祛风湿,又能舒筋络,通经脉,善治风湿痹痛,麻木拘挛者;枳壳“主风痒麻痹也”,风寒湿入于肺胃二经,故见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本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药入经,风散则关节自通利。《医学传心录》曰:“风寒湿气传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朱立国将两者合用,目的在于:在路路通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基础上,配伍枳壳破气、胜湿化痰,以求气化则湿化,加强祛湿的疗效。该药对主要运用于由痰湿痹阻经脉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且舌象多见舌苔腻。
秦艽与威灵仙 秦艽、威灵仙两者均功善祛风湿、通络止痛,其中秦艽质偏润而不燥,祛风湿而不伤阴,为风药中之润药,而威灵仙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为治风湿痹痛要药,朱立国将其两者合用,增加祛风通络之功,且有活血荣筋之效,主要针对风寒湿痹阻引起肢体疼痛、功能障碍,尤其是下肢疼痛。中医学并无SDD之名,根据其发病机制及症状,主要将其归为痹证,据统计显示:治疗SDD的药物多具有补肝肾、强筋骨、补气活血、祛风胜湿、温经通络等功效,可见其发病多与风、寒、湿、瘀、虚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与《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谋而合,风寒湿痹阻,当以祛风散寒除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秦艽与威灵仙配伍,可明显降低风寒湿痹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达到止痛的效果。
杜仲、川断与桑寄生 杜仲、川断、桑寄生三者皆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主治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诸病源候论》指出:“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盖腰为一身之要,是人体活动之枢纽,故易产生劳损,过劳则伤肾,导致肾气不足,肾府失养,从而出现腰腿痛。朱立国常将三者联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无力等,兼肾阳虚者,采用巴戟天、肉苁蓉等补阳药。现代药理学证实:杜仲、川断、桑寄生皆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神经等作用,其中杜仲可改善微循环,延缓椎间盘退变,川断能够防治骨质疏松。
丹参与鹿角胶 丹参功善通行血脉,祛瘀止痛,为调理血分之首药,《本草便读》曰:“丹参……能祛瘀以生新,善疗风而散结。”鹿角胶善助阴中之阳,为补阴要药。朱立国在治疗椎管狭窄症时,通常运用丹参和鹿角胶这两味药,以滋阴补肾,活血生新。《太平圣惠方》云:“夫肾主腰脚……阴病者不能仰。”“治风虚气滞腰痛。强直不能俯仰。宜服杜仲丸方。”腰腿疼痛而不能仰,与椎管狭窄症后伸受限的临床特征相似,而在治疗上朱立国在古籍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中丹鹿通督片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化裁演化出丹参与鹿角胶这一药对。
临证活用
羌活与独活 临床上两者可单独运用,各有侧重,羌活善治于上,独活善治于下,亦可两者同时运用。羌活具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善治风寒湿痹,祛风湿、止痛作用较强,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尤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多用;独活具有祛风湿、止痛、解表的功效,善治风寒湿痹,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下肢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
桂枝与桑枝 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善治寒凝血滞诸痛证,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麻木者;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善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尤宜风湿热痹,肩臂、关节酸痛麻木者。两者皆善通经脉,引药入经,对于改善四肢疼痛麻木症状有着良好的作用,临床中需根据两者的药性进行选用,桂枝性辛温多用于风寒证,桑枝性苦平多用风热证。
苍术与白术 脾虚湿盛是痹证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治法以燥湿健脾为主。湿可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一为标实,一为本虚。苍术、白术皆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其中苍术辛香,长于祛湿,善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者,痹证湿胜者尤宜;白术长于补气以复脾运,善治脾虚中阳不振,痰湿内停者,但如遇湿胜或湿证化热等,不宜补益,以防滋腻。
治方思路
朱立国认为中药治疗骨科疾病时,无外乎疼痛、肿胀、麻木、功能障碍等,临床辨证当以先辨气血,再辨虚实,后参六淫七邪。治方思路大致可为先辨别患者发病的本因是伤气还是伤血,以伤气为主当以“气”从治,以伤血为主当以“血”从治;再则辨病性的虚实,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则,如脾虚引起的痰湿,当以健脾为主,可选参苓白术散等,而在痰湿实证时,当以祛痰化湿为主,可选苍术、厚朴等;后则合参六淫七邪,参考“同病异治”,相同的症状,根据其发病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如在治疗肢体麻木时,血瘀痹阻者,以活血通络为主,当选当归与地龙这一药对;风湿痹阻者,以祛风除湿通络为主,可选路路通和枳壳这一药对。
朱立国强调:中医骨科临床诊疗,需基于临床查体,结合患者的症状,参考客观的影像学检查,与中医四诊合参,方能药到病除;在选方用药时,当辨证施治,灵活变通,勿生搬硬套;在治疗方案上,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最优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多种治疗手段相互结合,例如中药与手法相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等,充分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特色。
前一篇:口疮的内治法
后一篇: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经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