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行性出血热(疫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2023-03-03 13:39:20)


浏览:862编辑:牵手   来源:养生之家   发表时间:2020-02-26 00:54:54
养生之家导读: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流行地区冬春两季为高发季节,临床发病急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流行地区冬春两季为高发季节,临床发病急,恶寒高热起病以“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酒醉貌(即颜面、结膜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眼球结膜和眼睑,均有水肿)及皮肤黏膜出血淤点(多在软腭结膜有起血点腋窝下,胸背部有播抓样条痕样出血点)为特征,患者尿变化明显,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并随病程而增多,少尿期达高峰时有小便可排出膜样组织,外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类中淋巴细胞多,可有类常淋巴细膜,血红蛋白量上升,而血小板计数下降,免疫检查1gml抗体和1g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由正气不足,湿热邪毒侵袭机体而致整个病程中有湿热,毒淤等病理因素存在,邪毒初感,正邪相争迅速传入气分,邪结阴明脏腑;继而内蕴营血,可导致邪毒内闭,淤浊壅滞,甚可出现阳衰欲脱之危象;若邪毒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可见热灼肾阴,津枯无尿,或肾阳衰败气化失司诸症。邪气渐退而正气渐复,则有肾阴亏损肺胃,阴虚气阴两伤之不同。

【辨证论治】

临床上可依据病程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分型论治。

(一)发热期

1.湿热遏伏型

症状:壮热憎寒,汗出热不退,头身腰痛身重,心烦,腰脘痞闷,呕恶不食,腹胀,大便不爽,小便短赤或身有斑疹,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

治法:燥湿清热,透邪渗利。

方药:甘露清毒丹加减。

处方:黄芩10克,藿香、连翘各12克,薄荷6克,白豆蔻(后下)草果、石菖蒲各6克,茵陈30克,六一散(包煎)苡仁各30克。

见斑疹者加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

2.卫气同病型

症状:高热恶寒,汗出口渴,面红目赤,颈胸潮红,头痛腰痛,眼眶痛,苔黄燥脉红大而数。

治法:清气泄热透表散邪。

方药:白虎汤合银翘散加减。

处方:生石膏(先煎),芦根各30克,知母、黄芩各1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薄荷(后下),生甘草各6克,板蓝根30克。

3.气营两燔型

症状:壮热引饮,头痛欲裂,面目俱赤,烦躁时有谵语斑疹或鼻血,呕血,咯,,

血,便血等,舌红绛,苔燥或焦黑脉洪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先煎)水牛角(先煎)各3克,知母、黄芩、丹皮,赤芍,紫草,大黄(后下)各10克,川黄连6克,生地黄15克,半边莲30克。

(二)低血压休克期

1.热厥夹淤型

症状:壮热面赤淤斑衄血,渴欲冷饮,心烦肢冷,血压下降,舌红黄燥,脉沉数。

治法:养阴益气,解毒化淤。

处方:人参10克(另炖),麦冬15克,黄精5克,五味子10克,生石膏30克,山栀子12克,大黄10克,枳实10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板蓝根15克。若伴有尿少肢肿,舌红而肿,可加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

2.阳衰欲脱型

症见:胃寒肢冷,神疲气微,蜷卧,面白唇青,舌淡脉微弱。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方取参附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15克,人参15克(另炖)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枳实10克。

(三)少尿期

淤热蕴结下焦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量少,甚或尿闭不通,尿血、便秘或便黑,或有谵语,舌紫绛脉沉实。

治法:活血化淤,通下泄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

处方: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桃仁牡丹皮、赤芍、紫草各10克,生地黄、车前子,滑石各30克,白茅根30克。

2.肾阴亏耗型

症状:唇焦齿稿,皮肤干燥,烦渴引饮,恍惚或谵语,尿少尿闭,舌红,苔黄燥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母地黄汤加减。

处方:知母、黄柏、牡丹皮、山茱萸各12克茯苓、泽泻、麦冬各15克,生地黄、山药、白茅根各30克,西洋参10克。

(四)多尿期

1.肺胃燥热型

症状:小便频多,多饮善饥,干咳,少痰,口舌干燥,舌红,荅黄而干,脉沉细数。

治法:清肺胃热,养阴生津。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处方:淡竹叶5克,西洋参10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麦冬、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15克。

2.肾虚不固型

症状:尿频清长,夜尿尤多,口渴多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补肾固摄。

方药:右归丸合缩泉丸加减。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各15克,枸杞子、牡丹皮、杜仲熟附子各10克,益智仁,桑螵蛸各15克,乌药6克,黄芪30克。

(五)恢复期

症状:多见肾阴亏虚表现,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佐以清火。

方药:方取加减复脉汤。

处方:生地15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阿胶10克(烊化)、白芍15克,枣皮10克,女贞子15克、山药20克,茯苓12克,知母15克,若余邪未净,可加淡竹叶10克,黄柏10克,清除余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中医治疗

家庭医生在线 2014/2/20 11:09:59

流行性出血热以热疫毒邪为主因,故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顾护津液。本病病急证验,病初切忌辛温助阳发汗,也不可固执一法而终,应中西医结合运用多途径给药,以防变生险证。

1、发热期

(1)邪郁卫分: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邪。常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板蓝根解毒清热;薄荷透表;桔梗甘草轻宣肺气;鲜芦根生津止渴;黄芩清上焦之火;丹皮、丹参凉血化瘀;白茅根利尿祛湿,凉血清热。恶寒甚,卫表症状重加荆芥穗、豆豉、牛蒡子;渴甚加天花粉;壮热面赤如醉,脉洪为卫气同病,可加石膏;腰痛者加杜仲、知母;面红赤,胸腋瘀点外露,为“卫营”并见,加生地、赤芍、白薇等。

(2)热在气分:治法:辛凉清气,滋阴解毒。常见白虎汤加减。石膏清泻里热;知母清热生津;加双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加麦冬、元参生津滋阴;竹叶清热利尿;大黄通腑泄热。

(3)热入营血:治法: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气分大热;犀角(或水牛角代)、生地、丹皮、玄参清营凉血解毒;黄芩、栀子、银花清热泄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大黄通腑泄热;甘草调和诸药。出血重加三七粉、大小蓟;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痉厥抽搐加钩藤、僵蚕、羚羊粉等。

2、低血压期

(1)热厥:治法:清气凉营。益气生津,扶正祛邪。常用生脉散合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生地清营凉血;银花、连翘、黄连清热解毒;元参、麦冬滋阴生津;合用人参益气养阴。兼口渴、舌绛苔黄躁加用石膏、板蓝根;昏谵显著加安宫牛黄丸一丸化服;顺逆者加柿蒂10个,枳实6g;出血明显者加三七粉6g冲服。

(2)寒厥:治法:回阳救逆。常用方生脉散合参附汤。方中人参、附子回阳益气;麦冬、五味子生津止渴敛汗。汗出不止者加煅牡蛎、煅龙骨;正气衰者加用黄芪等;昏谵者加至宝丹化服。

3、少尿期

(1)热瘀阻闭:治法:凉血化瘀,通下利尿。常用方药有犀地猪苓汤加减。犀角、生地清热凉血;赤芍、丹皮凉血散血;猪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湿,大黄清热降火等。

(2)肾阴衰竭:治法:补益气阴,滋肾利水,常用加味知柏地黄汤。配用导泄药,番泻叶15~30g,2次分服。此期可用中药透析一号:大黄30g、丹参30g、黄芪30g、槐花20g、红花20g、板蓝根12g,制成1000m1,结肠透析,每日6~8次。

(3)湿热犯肺:治法:泻肺利水,化瘀导滞。常用葶苈大枣泻汤合承气汤加减。痰多加竹沥、天竺黄、栝蒌。瘀滞严重加丹皮、桃仁、赤芍。

少尿期其它配用方药:

(1)导泻逐水疗法: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霜各400mg,冲水口服。大黄、芒硝导泻:大黄30~60g、芒硝15g,泡水口服。番泻叶导泻:番泻叶15g泡开水500m1,每小时1次,连服2~3次。或番泻叶15~30g煎至100m1,日分2次。

(2)中药结肠透析疗法。

(3)肾区热敷法:适用于肾失化气行水,膀胱无尿尿闭者。方药组成:丹参30g、桃仁15g、佩兰15g、赤芍15g、木香12g、细辛5g、忍冬藤15g、车前子20g、桂枝15g。每日两剂,加水适量煎30分钟,装入布质药袋,置于双肾区,持续湿热敷,冷则再行蒸热使用。

4、多尿期:肾气不固。证见尿频量多,入夜尤甚,倦怠无力,头昏耳呜,口渴多饮,舌红苔少而干,脉虚大。严重者可因正气过损,再度虚衰。治以补肾固摄,育阴生津。常用右归丸加减。津液耗损明显,加用生地、玄参、麦冬育阴生津。

5、 恢复期:气血两虚。证见头晕,腰酸、困倦无力,苔少舌质淡,脉虚软。治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常用八珍汤加菟丝子、制首乌、鸡血藤、陈皮、谷芽等。

(责编:吴敏 )


组方: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芙蓉花叶15g、白花蛇舌草15g。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排脓
主治:疔、疮疡、疖、痈、无名肿毒、蜂窝织炎、甲沟炎、深部脓肿,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
用法:水煎后取煎好的浓缩药水浸药纱布外敷患处,一天多次加药水湿润纱布,直到红肿束到一起箍穿脓头后排脓。如脓肿部位深可制成纱条用作疮口引流。重症者可同时结合此药方水煎二次,一日一剂,早晚饭后服 。
注意事项:阴疽、阴疮者不可用。脾胃虚寒者慎服用。
方解:方中重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疮、疔肿,为君药。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功擅清热解毒散结。金银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三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为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五药合用,气血同清,三焦同治,兼能开三焦热结,利湿消肿。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共为臣药,这七味药的作用相似,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且可清热凉血、散结消肿,是治疗痈疮最常用的药物。(此方为朱曦琴中医师原创首发)芙蓉花叶在全方中起着力拔千斤的作用。芙蓉花叶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收根束毒、可箍疮出头,早期能消肿、止痛、促进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溃排脓,为佐药。诸药合用,功专力宏,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疖、痈之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