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cview01.pomoho.com/photos/20120526/m_14_634736423430781250_17584762.jpg “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口内症状,一般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又因口内津液,通于五脏,故脏气偏胜,便有不同味觉反应于口,口中味觉异常,常常是辨证的依据和参考。近代名医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对口证叙述甚详,可供临证参考应用,学习归纳如下。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宜龙胆泻肝汤,方书曰:“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总之,口苦一内热多见,偏于肝胆二经。一般不作为主证治疗,热泻则口苦自除。现今临床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中多伴见口苦一症。
口甘——口内常觉味甜,饮白开水也甜,系脾经湿热,《内经》称之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前人认为:“盖瘅者,热也,宜泻黄散、三黄汤”治之。故经常口甘味甜,以清热化湿为主,从脾论治。
口酸——口中常有酸味,并非泛酸口苦所致。方书云:“肝热则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甚者当归龙荟丸。”
口咸——秦伯未曰:“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口中终有咸味,饮白水也咸,常属肾中虚火,当滋阴清热,引火归原。现多选用六味地黄丸,或酌加知母、黄柏、肉桂等品。
口辣——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上有麻辣感,皆属肺热。古人云:“肺热则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甚而喉腥者,宜加减泻白散。”故以桑白皮、桔梗、地骨皮、黄芩、麦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等清泄肺热。
口淡——口淡无味,纳谷不馨。外感引起的,以祛邪为主;内伤多有脾胃虚弱或病后运化不健的,以调运中焦、健脾和胃为治。一般不作为主症,若胃虚夹有湿浊,恶心泛泛,可于主方中加入芳香和中之品。
天然口香糖的妙用【草根一生】
(2015-04-25
19:37:33)[编辑][删除]
丁香,别名公丁香、母丁香、丁子香。夏秋季开花,浓香扑鼻。在古代,它曾用于治疗口臭。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疗效甚佳。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
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公丁香气味较浓而力优,母丁香则气味较淡而力薄,故处方中大多使用公丁香。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下面介绍几则以丁香为主药的良方。
胃寒呃逆
丁香、柿蒂各18克,高良姜、炙甘草各9克,共研细末,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治疗单纯性膈肌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炎及胃或食道手术后引起膈肌痉挛属胃寒者。
口腔溃疡
丁香15克,打碎,以冷水浸过药面,经约4小时后,取药液涂于口腔溃疡表面,每日6次。
心痛不止
丁香15克,桂心30克,为细面,每顿饭前以热酒调服约3克。或用丁香、肉桂各6克,樟脑3克,麝香0.3克,先将前二味药物碾成细粉,加入樟脑、麝香研匀,遇心绞痛时,急开瓶盖对鼻孔嗅之,心绞痛可得缓解。
肠梗阻
丁香50克左右,研细面,用75%酒精适量调膏。外敷于肚脐及脐周,固定。对麻痹性肠梗阻,一般用药2小时后即有肠鸣音,数小时后可逐渐排气、排便。
小儿遗尿
丁香和肉桂等量,也可以用单味的药,研成细末,调成膏饼,贴在肚脐,每晚上用一贴,连续用7次。
小儿疝气
取母丁香粉适量,撒在独角莲膏药上,贴于患处。每隔2天换1次,至病愈为止。
鼻流清涕
公丁香3克,荜茇3克,五倍子5克。研成细粉。将药用棉薄裹如球状,塞入鼻孔内嗅其气。每日早晚各塞1次。
口臭
丁香5克,厚朴4克,薄荷2克。冲入沸水并加盖焖15分钟,含漱,每次漱3分钟后吐出即可。
牙痛
公丁香10粒,研成粉末,牙痛时将药末纳入牙缝中,一般数秒即能止痛,重者连续用3次。
四季口味诗【草根一生】 春月少酸易食甘,冬季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聊减苦,秋可少辛但加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