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验案看麻黄类方治新冠之效
(2023-03-01 04:41:32)摘自2023-2-27中国中医药报
邓舒群 河南省信阳市妇幼保健院
伤寒之解表,贵在一个“早”字。医者要在病邪初聚,正气未伤,正气抗邪于表时,顺应病势,从表而解,给病邪以出路。治之如法,可一服而起,截断扭转,缩短病程,避免后期出现“刀片嗓”“大白肺”等。慎不可一见鼻息气热、咽痛即误以为“热”,妄用苦寒清热,以免引邪内陷三阴。
本轮疫情首批感染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咽痛、咳嗽、发热、头疼、身痛、乏力。除“咽痛”外,几乎均为麻黄汤的条文证。现将近期据证应用麻黄类方诊治新冠病毒感染的体会总结分享如下。
典型医案
案一 李某,男,21岁,2022年12月7日初诊。患者就诊前一日外出活动受凉,当晚即发热咳嗽、身痛、咽喉不适,口渴,纳可,便稀。核酸检测阳性。刻见:患者体型中等偏瘦,肤白。发热、咽痛、身痛,时干咳,无口渴。右脉弦数,左脉弦缓,舌淡。诊为:太阳表实证。处方:麻黄15g,桂枝18g,赤芍18g,甘草12g,杏仁16g,葛根45g,大枣5枚,生姜5片,藿香15g,桔梗12g。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身热不退者日4服。
患者当天取药至家,体痛、身冷加重,体温骤升至40。来电询问高热如何处理,笔者建议其服中药后,加盖衣被或自然状态,食粥、热饮助汗,使微微汗出以达退热目的。其家人却心有顾虑,商询用“布洛芬”暂时退热,笔者同意减量服用,叮嘱仅此一次,注意勿过汗。
12月9日:体温37.7,偶干咳;12月10日体温正常,轻度鼻音,继用余药,不再助汗,注意避风。午后体温正常、诸症皆无,遂停药。
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麻黄汤主之。”该患者主证,可谓麻黄汤条文证。咽痛、舌淡,乃由风寒外束,玄府郁闭,热郁肺之门户——咽喉所致,因合桔梗汤,协麻黄宣腠理、散寒湿、利咽喉;寒湿闭表,大便稀,有下利之势,遂合葛根汤。复方联用,因势利导,发汗解表,不使病邪内趋、腹泻迁延,药未尽而愈。麻黄剂原本“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因天时寒冷、热势较急,故变通作汗,总以微似汗出、体温渐降为佳。
案二 李某,男,40岁,2022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晨起出现口咽干、头昏懵、肩背沉,午后症状加重;吸气费力,头疼、身冷、颈部僵痛不敢转动,全身疼痛,腿如棍击,体温39。抗原检测阳性。舌淡,无口渴,食纳一般,二便可。辨为太阳伤寒证,处麻黄汤、葛根汤合方,药用:麻黄15g,桂枝15g,杏仁15g,甘草12g,葛根30g,赤芍15g,大枣5枚,生姜4片。2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嘱药后盖被,微微汗出,汗后避风,证已则停药。
12月10日:上午9点反馈,昨晚服药后卧床休息,夜透汗两次,翻身活动较前自如,刻下体温37.3,额头、小腿仍有微痛,左鼻塞。嘱继用余药。下午5点反馈,热退身爽,询问能否外出,为避免复感,嘱其清淡饮食,居家静养数日。
按 李某素体壮实,因聚餐染疫,酒后又汗出当风,病起呼吸不畅,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35条)为麻黄汤证;颈背僵痛,合葛根汤,解肌发表、散寒、通营卫。
伤寒初愈,“如法将息”(养护),是保障疗效、防止病症反复的重要因素。麻黄汤、葛根汤方后均要“如桂枝法将息”,“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正是此意;《素问•热论篇》对“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发),多食则遗(发热反复)”亦早有明训。李某热病初愈,急于应酬,显不合宜。因嘱其居家清淡饮食、慎避风寒,静养数日,以免汗后复感,劳、食复发。
案三 余某,女,38岁,2022年12月13日以“咽痛”2日来诊。患者自述因家人感染新冠病毒,前后服侍,自己于12月11日晚始觉口咽干,次日早醒后更觉咽痒、咽痛、口鼻息热。就诊时少许清涕,咽痒、痛欲咳,身冷无汗,体温38.7,两脉弦数,舌咽淡、舌尖有细小樱红点。辨为风寒表实、卫阳郁闭、渐有郁热之象,处麻黄汤合半夏散、桔梗汤加连翘。药用:麻黄16g,桂枝16g,杏仁15g,甘草12g,半夏15g,桔梗12g,连翘18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嘱药后覆被出微汗,热退、证已则停药。
12月14日:12月13日服药1天,药后遵医嘱,令出微汗,当晚则觉咽痛明显减轻,身热退;今早已无咽痛,仍咽痒,偶呛咳。嘱其继用前药2~3次,咽痒、咳止停药;素食静养2~3日,食勿过饱,慎烦劳,以免汗后重感。
按 本案症状以“咽痒、咽痛、发热身冷”为主,诊见口鼻息热,少许清涕、舌淡,舌尖散在樱红点,此乃风寒束表,郁闭时久,渐生郁热之象。治疗仍从麻黄解表,合半夏散、桔梗汤散寒湿郁结以利咽,加连翘清透,顺从病势,治仍从表,给邪气以出路。不用苦寒之山豆根、玄参类药,以免影响方药从外、从表之势,而引邪内陷,使病症迁延。
案四 季某,女,36岁,2022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今早醒后,咽干痛,头疼、发热,全身骨节、肌肉酸痛不能活动,午后发热、身酸痛加重,体温38.9。食纳一般,大便黏滞,1~2日1次。刻见:体态中等、偏胖,脉左三部中取缓大,右中弦缓,舌淡、苔薄白。辨为太阳伤寒、寒湿闭表。予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苡甘汤。药用:麻黄10g,杏仁10g,甘草9g,桂枝10g,白术12g,薏苡仁25g。中药颗粒剂,6剂。嘱开水冲泡,每日1剂,温服3次。嘱覆被出微汗,汗出避风,证已停药。
12月15日:昨日中午、晚上服药2次,加盖衣被卧床休息,夜半、凌晨全身透汗两次,身体酸痛明显减轻。晨起头昏懵,体温37.3,食纳一般,大便1次,质软。嘱续用前药至身酸痛止,午、晚体温正常则停药;慎避风寒,食勿过饱,素食静养2~3日。当晚随访,患者诸证已,遂停药。
按 疫病相染,证多相似,体质不同,各有偏重。本案患者病起“发热、全身酸疼、骨节疼痛,午后加重”。《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两方均治“发热、身痛”。患者身烦痛,用麻黄加术行表里之湿;发热、身酸痛,午后加重,遂合麻杏苡甘汤。
临证心悟
笔者在2022年12月疫病高发期内,先后诊治新冠病毒感染者300余例,回顾诊疗所见,总结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应注意以下要点。
抓准主证,直捣黄龙
本期首批感染主要症状多为咽痛、咳嗽、乏力、发热、身痛,部分伴有或继发呕吐、腹泻。其中以发热、身痛为主证,咽痛、咳嗽、乏力、呕恶、大便稀为兼证。临床中对轻度兼证无需单独处理,症状会随主证消失而解除。
寒湿在表,汗之宜缓
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除典型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麻黄汤证外,复有恣食生冷厚味、缺乏运动,素体寒湿,即仲景所谓“湿家”者,为外感引动、内外合邪,病发“一身尽疼”“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之“湿痹”候(《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麻黄汤、葛根汤方后均要“覆取微似汗”,意在微汗之下,邪气与汗同出。“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12条)。对寒湿闭表的湿痹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汗解方法,指出“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但风气迅而易动,湿气滞而难除,遂强调若发其汗,须微微似欲出汗,可使风、湿俱去,不可汗大出,否则只是风气去,湿气尤在。可见准确辨证施方外,如法取汗,对外感伤寒的快速向愈,避免因过汗或汗之不及引发变证、后遗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表宜早,慎用苦寒
伤寒之解表,贵在一个“早”字。前人有“走马看伤寒”之说,是说伤寒证会随主动、被动干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影响而快速变化。医者要在病邪初聚,正气未伤,正气抗邪于表时,顺应病势,从表而解,给病邪以出路。治之如法,可一服而起,截断扭转,缩短病程,避免后期出现“刀片嗓”“大白肺”等。慎不可一见鼻息气热、咽痛即误以为“热”,妄用苦寒清热。苦寒类药,药性趋下、向内,与伤寒外感气血浮盛于表的抗邪之势相悖,用之则悖逆病势,甚或引邪内陷三阴,治成坏病。是皆有违前人治伤寒“宁出三阳、勿入三阴”救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