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膏方用胶的讲究

(2023-03-01 08:19:43)

膏方用胶的讲究

时间:2015-12-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施仁潮

 

    江南名医叶熙春治翁某疮疡经久不愈,其膏方既用黄芪、当归、生地资益,又用忍冬藤、紫地丁、黄柏清泄,选用龟板胶、阿胶收膏。

    案述:翁某,男,22岁。禀质先天不足,精血本亏,发育迟缓。自幼足踝外疡,流脓出血,当时失治,至今十余载不得收敛,时流稠水,步履不健。足踝乃三阴经交会之处,下焦精血荟萃之地,成此身中漏扈,以致形体不丰。三阴俱虚则生内热,劫灼津液,晨起每吐黄稠之痰浊,胃纳亦不甚充旺,脉来缓而无神。治外者必求之内,治内者可求于外,能将内之三阴滋补,或将外之隙漏填塞,亦当有济也。

    膏方用药:黄芪、当归、忍冬藤、紫地丁、萆薢、炒党参、白术、淮山药、生地、熟地、山萸肉、茯苓、苡仁、黄柏、苍术、丹参、丹皮、制首乌、天冬、麦冬、枸杞子、杜仲、川断、桑葚、白芍、浮海石、海蛤壳、潼蒺藜、橘红、清炙草、莲子肉、红枣、黑枣、核桃肉、龟板胶、阿胶、冰糖。

    叶氏尝谓,膏方不专于滋补,尚可调治太过与不及,诸如虚实夹杂,病后失调之顽症痼疾者,如劳损、痰饮、咯血、胃病、关格、遗滑、痿痹、疮毒,以及月经不调、不孕、产后、崩漏与带下等,均能恰当地于滋补之中寓以调治而获良效。本案之疮疡膏方即是其实践之明证。

    先天精血不足,复以疮疡脓血,阴虚津耗,治在滋养,故用黄芪、当归、炒党参、白术、淮山药、生地、熟地、萸肉、制首乌、天冬、麦冬、枸杞子、杜仲、桑葚、白芍等,重在补益;疮疡不敛,时流稠水,并吐黄稠之痰浊,又当清泄,故有忍冬藤、紫地丁、萆薢、黄柏、苍术之选;从清、滋并用出发,考虑到收膏需要,胶类药用了龟板胶和阿胶。

    胶,通常是膏方的重要原料,其选用关乎膏的功用。 分析叶氏对胶的应用,阿胶几乎每方必用,用量以90克为多,营血内虚者加至180克,肝肾阴虚者用110克左右,兼有胃病而中脘痞胀者减至60克,个别痰多黏稠者不用,改为其他胶类。一般选用两种,少数患者用一种或三种。通常在阿胶的基础上,阴虚加龟甲胶,阳虚加鹿角胶,阴阳两虚者龟甲胶、鹿角胶同用;日晡潮热者加用鳖甲胶。

    阿胶、龟甲胶、鹿角胶和鳖甲胶,分别由驴皮、龟甲、鹿角、鳖甲熬制而成。由于基本原料同属动物类,所以均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且有黏稠之性,可供收膏使用。但原料不同,功用有别。

    阿胶 性平,味甘,功能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多用于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燥咳,虚风内动之痉厥抽搐。《汤液本草》更是肯定其补肺之功:“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

    龟甲胶 性平,味甘、咸,功能滋阴潜阳,益肾健骨,补血止血,常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门不合、筋骨不健、腿脚痿弱等,并用于妇科崩漏下血等。

    鹿角胶 性温,味甘、咸,功能补肾,益精,补血,主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倪朱谟《本草汇言》盛赞其温补功用,称是壮元阳、补血气、生精髓、暖筋骨之药。

    鳖甲胶 性平,味咸,功能补肾滋阴,破瘀散结,滋养中兼能祛瘀,除用于肾阴不足,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外,还用于肝脾大、肝硬化、闭经等。

    笔者体会:鹿角胶与阿胶相比,前者温阳补肾,后者滋补阴血。鳖甲胶与龟甲胶均有养阴清虚热之功,前者兼通血脉,破瘀散结有专功,动脉硬化、脂肪肝、肝硬化、癌症患者最为对症;后者强健筋骨,骨质疏松可以选用。另有用黄牛皮熬制的黄明胶,功用阿胶相类,但由于原料资源充足,价格要便宜得多,欲养阴补血又嫌价高者,则成首选。在诸胶中,黄明胶补益之力稍逊,但无滋腻之嫌,所以在各种调治补益膏方中多用之。

慈禧服用的“五味子膏”

时间:2015-11-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施仁潮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述了慈禧服用五味子膏案。书中介绍:“光绪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加蜂蜜收膏。”

    五味子膏在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和明代医家李梴的《医学入门》中有介绍。

    《本草衍义》载:“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医学入门》用治梦遗虚脱,熬膏方法与寇氏相同,服用方法,“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

    御医用的是沿裘古法,对于主治及病证记录不详。从功用分析,五味子具五味,对五脏都有调养补益的作用。《新修本草》:“其果实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

    虽谓补五脏,但毕竟性温、味酸涩,长于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本草汇言》说:“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羸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同时强调它的补益肺肾功用:“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现代多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研究发现,五味子含有五味子素、枸橼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并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所以,五味子及五味子膏可用于养心安神,健脑益智,保肝护肝。

    国医大师、中科院院士陈可冀等对慈禧服用五味子膏案评议:“西太后此方制于六月,为补益和安神而用。”

    从补益来说,肺虚咳逆、短气、虚羸,肾虚遗精、盗汗、失眠,肝病胁痛、虚烦、胫软,笔者常以五味子为主药,或配生晒参、黄芪、山药、百合、炙紫菀补肺益气,或配生地、天冬、萸肉、制黄精、枸杞子补肾益精;或配麦冬、女贞子、灵芝破壁孢子粉、新鲜铁皮石斛养阴护肝,能收良效。

    典型病案:杨某,男,46岁,2014年1月19日初诊。高血压(142/92mmHg)。多饮酒,多熬夜,劳损过度,头晕,神疲,面色暗滞,两眼干涩,肩颈酸胀,腰膝酸软,睡眠差,多梦,时有遗精,盗汗,口干,胃纳差,大便两三天一行,易感冒,遇风寒即十天半月不愈,咽燥,咳嗽缠绵。苔白腻,舌红质胖,脉弦细。要求膏方进补,拟健脾补肺,滋肾益精。用药山参、炙黄芪、生白术、茯苓、制黄精、五味子、枸杞子、沙蒺藜、楮实子、金樱子、覆盆子、菟丝子、新鲜铁皮石斛、淮牛膝、野生灵芝、九制首乌、大枣、萸肉、天冬、炙紫菀、龟板胶、鹿角胶。上药熬膏,分60天服用。另用破壁灵芝孢子粉,于睡前取1包(1克)与膏一起冲服,效果明显。


缪氏资生方——慈禧健脾膏

时间:2015-1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施仁潮

 

 

    资生丸出自明代名医缪仲醇,是用于消食健脾的调补方。“饥者服之饱,饱者服之饥。”另外,膏方一般都会用到胶类药,使能黏稠成形。本膏则不同,用的是蜂蜜。这正是御医们精心巧思后的选择。

    曾治天台姚女士,形体消瘦,纳差,进食稍多则胃中不适,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长年不能吃主食;睡眠差,梦多;行走无力,稍走则疲乏需要坐下来休息;手足不温,背冷,大便不爽,长年尿隐血。舌苔薄,舌质暗,脉细数。辨为劳损之甚,调治从脾胃着手,以资生丸为主方加减。

    资生丸出自明代名医缪仲醇,是用于消食健脾的调补方。明代医家王肯堂曾在《证治准绳》介绍:“余初识缪仲淳时,见袖中出弹丸咀嚼,问之,曰:得之秘传,名资生丸,饥者服之饱,饱者服之饥。”

    王肯堂在一次酒足饭饱后试着服用,第二天确实一点积滞的感觉都没有。于是,他对资生丸特别信服,将它作为父亲晚年的保健用药。光绪年间,御医以此方为基础,给老佛爷拟订了资生健脾膏。

    原方载:光绪 年三月二十三日,老佛爷资生健脾膏。党参二两,于术一两五钱(炒),广砂仁一两(小粒,研),木香一两(研),茯苓二两(研),陈皮一两二钱,柏子仁一两五钱(炒),三仙四两(炒黄),山药一两,紫姜朴一两,小枳实一两二钱(炒,研),炙甘草五钱。上药以水熬透,滤去滓,再熬浓,加炼蜜为膏,每用四钱,白术水冲服,瓷罐收盛。

    分析处方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味甘,用于补脾;砂仁、陈皮、厚朴、三仙、枳实味辛,用于调胃;更用柏子仁润下通滞,使全方能补能运,成为平和的调补脾胃良方。

    膏方一般都会用到胶类药,使能黏稠成形。本膏则不同,用的是蜂蜜。一是蜂蜜与胶类药同样有黏稠和合的作用,但能避免胶性的腻滞;二是蜂蜜还有很好的调补脾胃的作用。宫廷用药首先是求稳,膏方调补重要的是不伤胃。用此方,并用蜂蜜,正是御医们精心巧思后的选择。

    虚劳多及五脏,表现为脏腑精气的损伤,但并非纯属虚证,多因脾胃虚弱,运化不及,饮食积滞。食积中焦,气失周流,而有雍满痞塞之征;气阻则运亦馁,脏腑功能受损。治宜调理脾胃:消食、祛湿、行气,祛除束缚之邪,助其健运;径用补益,可使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脏腑精气均得资益,复康强健可期。

    在姚女士的处方中,用药一是消食,用神曲、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姜半夏、砂仁;二是健脾,选用山药、炒党参、炒白术、茯苓、炒苡仁;更用山萸肉、炒当归、五味子、鸡血藤补益五脏精气。

    两周后二诊:胃口好转,精神变好,原方出入再进。三诊诉多年来不能吃的年糕也可以吃一点了,能静心安睡,人感到有力气。前方改作膏剂,以健脾养胃为主,消食和中为辅,配用补益心脾,滋补肝肾。两月后告知,睡眠、饮食均基本恢复正常,怕冷症状消除,手足温热,体重增加。

百岁老中医的慢性咳喘膏

时间:2015-12-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施仁潮

 

 

    百岁老中医钟一棠,系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首任院长,1915年生,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钟一棠老先生治咳喘,创有慢性咳喘膏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偶有咳嗽,或气喘,动则更甚,或平时无明显症状但时时发作者。

    钟一棠老先生立意,慢性咳喘病人,因长期咳嗽,伤肺之气阴,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而致肾之真元损伤。治法宜益肺气,养肺阴,补肾阴,用南沙参、北沙参、党参、瓜蒌皮、款冬花、杏仁、紫菀益肺气、养肺阴、润肺止咳;煅牡蛎、炙五味子敛肺气,覆盆子、巴戟天、甜苁蓉、菟丝子补肾助阳,鹅管石温肺化痰,用猪肺取“以肺补肺”之功。诸药加冰糖共熬成膏服用。

    膏方处方: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党参25克,瓜蒌皮15克,紫菀15克,款冬花10克,杏仁15克,煅牡蛎15克,炙五味子10克,鹅管石10克,覆盆子15克,甜苁蓉20克,巴戟天15克,菟丝子15克,猪肺1具,冰糖500克。

    做法:将猪肺洗净,放锅中,加水煮熟,捞出猪肺不用,待汁水冷却后,将其他药物放入,煎半小时,取药汁,再加水煎一汁;然后,将两次药汁混合,用纱布过滤,再加冰糖,边煎边搅拌,待药汁成黏液状为止。服法:每次1匙,每日2~3次,饭前或饭后均可,用开水冲服。

    病例介绍:钟一棠治陈某,男,68岁,工人。1987年10月21日初诊。慢性咳嗽、咳痰十余年,每于冬春之季发作,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症状仍反复发作,甚为痛苦。近来自觉症状尚可,偶有咳嗽,痰少,但气喘时作,动则更甚,伴有腰酸,夜尿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肺肾两虚,用上方制膏服用。连服4个月,其中有半个月因轻微咳喘发作而停服。后两年又于10月初起连服两个月。1991年随访,自觉良好。

    笔者在调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以此膏方作为基本方,去猪肺,冰糖视患者胖瘦不用或减量,配用紫河车、枸杞子、山萸肉、核桃肉、破壁灵芝孢子粉补益肺肾,山药、陈皮、姜半夏、砂仁健脾益胃,用龟板胶、鹿角胶收膏,补益之力可得提升,更具补养之功。

“三才”补膏 补益肺脾肾

时间:2015-11-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施仁潮

 

 

    天冬、地黄、人参,三味中药各取一字,即天、地、人,三药同用就有了“三才”的名字。传世三才方有三才汤、三才膏、三才大补膏、三才固本膏、三才封髓丹等,这些医方大受后人推崇,均具影响。

    天冬补肺生水,地黄补肾养阴,人参补脾益气。天、地、人三才益肺脾肾,补气阴津,性较平和,或三药成方,或配伍他药,均甚相宜。中医膏方,往往针对多方面的调治补益要求,多方同用,天冬、地黄、人参是常用之药,“三才”是常用的基础方。

    清代冯楚瞻编著的《冯氏锦囊秘录》一书,以天冬、地黄、人参三药熬膏,取名三才膏,治疗虚劳不足,骨蒸潮热,面色萎黄。

    明代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中载有三才固本膏,用药是天冬、麦冬、熟地、当归、白术、人参、黄芩和杜仲,熬制时还加用人乳、牛乳、羊乳、蜂蜜等,其组方是从妇科的调补出发,主治病证是妊娠胎瘦不长。

    明代龚信编写的《古今医鉴》中载有三才大补膏,方中除了人参,另一特点是生地与熟地同用,天门冬与麦门冬同用,还用了枸杞子、牛膝和何首乌。据载,为刘太府传方,其妙在于火候,自煎至煮,但用桑柴火,故能味美而功著,有延年益寿之功。其中还强调一点,调节好心情,节欲固精,深居简出,这是服用膏方时要注意的。

    药有天地人之名,补有上中下之分。笔者通常将天冬、地黄、人参“三才”作为调补、调治膏方的主方,补肺重用天冬,配用麦冬、玉竹、百合、阿胶;补脾重用人参,气虚用生晒参,阴虚用西洋参,阳虚用红参,配用白术、山药、大枣;补肾重用熟地,配用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鹿角胶。而制黄精、九制首乌、枸杞子、灵芝或破壁灵芝孢子粉、茯苓、陈皮、砂仁不分肺脾肾多用之,前四药补益,后三药助众补益药运化,发挥补益药效。

    笔者曾治仙居县张女士,56岁,2011年12月21日就诊。干燥综合征,阴虚症状明显,口干咽燥,两眼干涩,苔光舌红,脉细数,且有阳气不足之症,手足不温,雷诺现象严重。治法:滋阴润燥,益气温阳。用药:生晒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白芍、赤芍、当归、川芎、炙黄芪、枸杞子、山药、大枣、龟甲胶、鹿角胶、冰糖。2012年11月12日,张女士告知,去年服用膏方后,各种症状都有明显改善,要求继续服用膏方。续以补益气阴,养血温阳,“三才”仍是主药。

    陈氏三才固本膏中有人乳、牛乳、羊乳和蜂蜜,是“以血补血,同气相求之义”。笔者仿其意,在给仙居张女士开膏方时交代,服法上,每次取牛奶一包,煮沸后用来冲膏,烊化后服下,效果显著。

燮理十全膏平补阴阳

时间:2015-09-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施仁潮

 

    患者许先生曾找笔者开膏方,许先生来自萧山农村,当地有冬令进补吃大补药的习俗。他问有没有补膏,想用补膏来进补。在把脉问诊的过程中,笔者想到了王学权的燮理十全膏。

    王学权为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的曾祖父,著有《重庆堂随笔》。燮理十全膏就记载在这本书中。原书介绍,燮理十全膏:平补阴阳,调和气血。人参(潞党参、西洋参酌宜代用)、炙黄芪各三两,白术六两,熟地八两,归身、白芍、川芎各二两,炙甘草一两。上八味,熬膏将成,入鹿角胶四两,龟板胶三两,收之,盛瓷器内,害去火气,每开水调服数钱。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药同用,即四君子汤,为补气代表方,主治气虚劳损。方中茯苓改用黄芪,补气作用得到加强,适宜于气虚证。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同用,即四物汤,为补血代表方,主治血虚不足。

    与此同时,燮理十全膏配用了鹿角胶和龟板胶。两胶均是血肉有情之品,益精良药,前者偏于温阳,后者更擅益阴,两胶同用,能收阴阳兼补之功。医家评价说,鹿禀乎刚健之用,动而补阳通督脉,龟禀乎柔顺之体,静以滋阴通任脉。八味合二胶,平补阴阳,调和气血,阴阳两虚者服之,无偏胜无不及。

    王孟英对此方大为推崇,称是培养元气之方,组方且简且纯,简则脏腑易承,气血易行,纯则温厚和平,可以补偏救弊,俾自相灌注,循环无端,生生不已,以合其先天所赋流行之道。

    患者许先生有劳损史,多熬夜,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腰膝酸软,慢性鼻炎易发,头晕目糊,口干心烦,心悸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汗出,时遗精,大便时干时溏,苔薄腻,舌淡,脉细。证属肺脾虚弱,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膏方以燮理十全膏为主方,其中人参用生晒参150克,边条红参30克,补气益五脏。另用刺五加、破壁灵芝孢子粉、大枣补气安养心神,萸肉、枸杞子、仙灵脾、补骨脂补肾益精,山药、黄精、芡实补益肺脾肾;配用茯苓、陈皮、半夏助脾运,利枢机,使诸药补益之功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责任编辑:高继明

单方治病

 (2018-09-03 09:33:48)[编辑][删除]


苍术治胃下垂

苍术味辛、苦,性温而燥,能除湿健脾、升发胃中阳气、逐痰饮水气而消胀满,对属于脾虚气陷的胃下垂疗效甚好。取苍术15g,水煎2次,取2次煎液混合均匀,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火麻仁治慢性咽喉炎

火麻仁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肺与大肠相表里,以火麻仁通腑润肺,除肺脏虚火。取火麻仁50g。加水330ml,浸泡1小时,小火煎取药液150ml,第二次加水煎煮,取药液150ml,两次煎液混合,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连服5~7剂。

丝瓜藤治慢性鼻炎

丝瓜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痰、通络之功效。慢性鼻炎多由于外邪犯肺,上逆鼻窍凝滞鼻腔,郁而化热,热腐化脓而致。取霜打后丝瓜藤,离地20cm的主藤,阴干后研成细粉,每次取10g水煎,取丝瓜藤液,分早晚各1次空腹服用。5日为1个疗程,休息5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老年口干症验方

  (2018-09-01 08:36:22)[编辑][删除]

 


 

五味子10g,山药30g,茯苓15g,玄参15g,沙参15g,太子参20g,黄芪20g,麦冬12g,玉竹12g,乌梅15g。用文火水煎2次,再合并2次药汁,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对老年人脾胃阴虚而致的口干症疗效甚好。


   西瓜皮
250g,加水2碗煎煮至1碗,加入少许冰糖,冷服。西瓜皮有清暑解热的功效,能很好地缓解喉舌疼痛;冰糖性平,能够益气化痰。《本经逢原》中记载:“患口疳者,细嚼冰糖辄愈”。称冰糖有除去湿热凝滞的功效。一般情况下,服用此汤3天左右,咽喉疼痛可缓解。

贫血二方

  (2018-09-02 10:50:19)[编辑][删除]

 


缺铁性贫血:大枣、绿豆各50g,红糖适量,将前两位药放锅内,加适量水煮,煮至绿豆开花时,加红糖调味食用,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再生障碍性贫血:大枣30枚,黑木耳30g,红糖适量,将黑木耳加水浸泡30分钟取出,和大枣一起炖熟,加红糖调味食用。每日1剂,常服。

慢性阑尾炎方

  (2018-09-02 10:53:04)[编辑][删除]

 

慢性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认为是由于寒温不适,或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或暴急奔走,跌仆损伤,或情志不畅,暴怒忧思等因素,导致肠胃受损,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败瘀留积,蕴于肠道而成。

治则:软坚散结、清热凉肝。

方药:夏枯草红藤汤:夏枯草、红藤各30g,枳壳、木香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方中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有清肝明目,散结解毒,降血压之功效。红藤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能活血凉血、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藤能明显提高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且有解热、镇痛作用。枳壳味苦、酸,性微寒,归肺、脾、大肠经,可理气宽中、行滞消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能拮抗乙酰胆碱、组胺,能缓解痉挛性疼痛。木香辛行苦泄,既能行气止痛,又能疏肝利胆。诸药合用,共奏软坚散结、清热解毒、解痉镇痛之功效,对慢性阑尾炎有较好的疗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