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猪拱雪辞旧岁,金鼠报晓迎新年。新春将至,也揭开了新一轮养生序曲,美好的生活从健康养生开始。养生的方法很多也很简单,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中医历来重视节气养生,如何根据节气来调整养生方案?请看我们为您制作的“2020鼠年养生月历”。
农历一月
【养生节气】 立春 雨水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门诊副主任中医师孙刚介绍,中医认为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春季养生要重视养肝,远离烟酒,少熬夜。这个月从雨水节气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增多,也会遇到“倒春寒”,注意春捂要“捂”的恰到好处,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
【养生家常汤】猪肝枸杞子汤
主料:猪肝100克,枸杞子30克。
制法:猪肝与枸杞子一起煲汤,调味即可。
功用:补肝、养血、明目。
【养生穴位】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太冲穴,能平肝熄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农历二月
【养生节气】 惊蛰 春分
“春雷响,万物长”,“九九”艳阳天正好在惊蛰节气的区间内,由于“春雷惊百虫”,因此外出踏青要穿长袖衣和长裤。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皮肤有红斑,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麻痹大意。这个月的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是“春困”的高发时段,但也是人们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
【养生家常菜】清炒油麦菜
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这个月容易失眠的人适合吃点油麦菜。油麦菜有“凤尾”之称,有防治神经衰弱、清燥润肺等功效,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适量食用,有助于睡眠。
【养生穴位】玉枕穴
玉枕穴: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左右各一。该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有助于防治春困。
农历三月
【养生节气】 清明 谷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前后,各地气温开始回升,降雨增多,空气湿气大,要注意排湿排毒。预防“湿邪”要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多晒太阳,适当运动。
【养生家常菜】荠菜煮鸡蛋
民谚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荠菜煮鸡蛋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降压的功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王元钊主任中医师提醒,荠菜有助宽肠通便,便溏者慎食。体质虚寒者少食用荠菜。
【养生穴位】中脘穴
位于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按摩此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农历四月
【养生节气】 立夏 小满
这个月温度逐渐攀升,因为高温、多雨等原因,人体的湿气会增加,情绪也会更加烦躁,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因此受损。此外,热天人们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喝冷饮等,易受寒湿之邪而伤阳。
【养生家常菜】 立夏“三鲜菜”
立夏节气,不少新鲜的果蔬纷纷上市,民间节俗有谚曰:“立夏尝三鲜。”三鲜分为水中、田里和树头。水中的三鲜是螺蛳、河虾、鲥鱼;地里出产的三鲜分别是苋菜、蚕豆、豌豆糕;树头上长的三鲜是樱桃、青梅、香椿头。
【养生穴位】 推拿“五经”穴位
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中医称之为“拿五经”。“拿五经”可刺激头部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农历五月
【养生节气】 芒种 夏至
这个月的芒种节气也常与黄梅时节连在一起,蚊虫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增加,让人感到四肢乏力、困倦、萎靡不振,还容易导致痰湿内聚。饮食上要少吃“肥甘厚腻”。民谚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节气之后,天气时而炎热、时而闷热、时而湿热,人的情绪也会难免会受到影响,要注意养心。
【养生家常菜】粉丝炒豆芽
豆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利小便,帮助排出体内的热毒。其中黄豆芽偏于利湿,绿豆芽偏于清热。此外,大家不妨喝些薏苡仁粥或者冬瓜鲫鱼汤,有助于健脾胃,祛痰湿。
【养生穴位】曲池穴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按摩此穴既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
农历六月
【养生节气】 小暑 大暑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中最热的中伏通常是在这个月的大暑节气。这个节气高温闷热,且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要注意防暑祛湿。
【养生家常菜】河蚌炖豆腐
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的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1、B2。但是,河蚌买回家后,用清水养2~3天,待其吐尽泥沙后再吃。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河蚌汤味道清淡,汤汁鲜美;但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养生穴位】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眼”。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
农历七月
【养生节气】 立秋 处暑
到了立秋节气之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进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的热量过低,易导致肥胖。
【养生家常菜】银耳百合莲子羹
银耳可以补肺益气,养阴润燥。百合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莲子可以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养生穴位】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农历八月
【养生节气】 白露 秋分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白露节气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再多露身了,以免夜里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诱发疾病,起居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可防止收敛太多。
秋分后,气温渐凉,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节。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这个时候的暖胃护胃佳品。
【养生家常菜】银杏鸡丁
银杏即白果,有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等功效。白露时节的适宜膳食还有莲子百合粥、山药等,这些饮食有清肺润燥、止咳平喘、补养气血、健脾补肾的功效。
【养生穴位】百会穴
秋季脱发是很多人的困扰,日常头部穴位按摩有助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对头发的护养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按摩百会穴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农历九月
【养生节气】 寒露 霜降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柿子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软坚、止渴生津、健脾等功能,但一天最好不要食用超过一个,不要空腹食用。霜降节气以后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很多人以为是受凉引起的,但是如果总是在早晨的时候腹泻,便要注意是不是肾阳受损导致的晨泻。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避免受凉,尤其要注意腰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养生家常菜】南瓜粥
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这个时候的暖胃护胃佳品。早餐煮粥时放几块南瓜,或者在晚餐桌上加一道南瓜粉丝汤,简单方便,营养美味。这个月空气会变得渐渐干燥,眼睛容易干涩,皮肤也不容易保养,南瓜中含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6,有益于眼睛健康和护肤。
【养生穴位】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按摩大椎穴有助于扶阳驱寒,温暖全身。
农历十月
【养生节气】 立冬 小雪
立冬节气前后,要注意防“五寒”:防颈寒,薄围巾立领装出门穿;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烦;防肺寒,温肺散寒来碗神仙粥;防腰寒,双手搓腰肾阳暖;防脚寒;家庭足浴赛灵丹。
小雪节气之后有的人可以生吃萝卜熟吃梨。对于燥热咳嗽型患者,熟吃梨能增加止咳的效果。生吃萝卜可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脾胃虚寒者不要生吃萝卜,最好煮熟以后吃,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养生家常菜】神仙粥
“立冬”之后,常见风寒感冒。症状比较轻的不妨食疗,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是不错的治疗风寒感冒初期的食疗方。正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神仙粥”歌诀说: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养生穴位】足三里
足三里:到了这个月,寒冷的天气更加明显,防寒保暖是很重要的。中医著作《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按揉足三里穴有益于护阳、补中益气。该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农历十一月
【养生节气】 大雪 冬至
江南民谚有“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的说法。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大雪节气之后更要注意“养藏”。从饮食养生的角度来说,熟吃雪藕是不错的选择。熟吃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功效。
“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应注意养阳护阳。
【养生家常菜】莲藕粥
在大雪节气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此外,很多地方这个节气还有冬至吃饺子的民俗,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
不怕身上起冻疮”。
【养生穴位】耳穴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这三种按摩耳部穴位的方法有利于这个节气的保健。
农历十二月
【养生节气】 小寒 大寒
民谚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对于气虚、阳虚、血虚这三类人群这个时候最怕冷。以上三类人群不妨试试以下三种汤品驱寒取暖: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大寒节气,加上年底应酬较多、工作繁忙,室内外温差较大,一不小心就感冒了。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颜延凤主任中医师介绍说,冬季所患的感冒大致分为三个类型:风寒、燥邪和气虚,都可通过常见的食材来进行初步的调理:风寒感冒可以试试神仙粥暖身散寒;燥邪感冒可以试试冰糖饮清肺润燥;气虚感冒可以试试麦胚饼固肾益气。
【养生家常菜】桂圆红枣汤
用去籽红枣和桂圆放在一起炖出来的汤汁,不仅口感甜美而且食疗效果上佳。桂圆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等功效。对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人群有较好的食疗效果。红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适合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燥等人群食用。阴虚火旺的人要少吃这种汤品。
【养生穴位】涌泉穴
涌泉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搓揉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干燥的冬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症状,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杨璞)
固肺卫强体质冬令养肺有五招
(2023-01-29
07:44:57)[编辑][删除]
固肺卫 强体质冬令养肺有五招
时间:2019-12-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充足营养增强体质
注意卫生避免感染 耐寒锻炼强身健体
药贴按摩养肺护肺
中医认为,气候寒冷,人体肌肤腠理不固,卫外机能不全,故很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而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防治疾病顺应天气和时节变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在冬天三九天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成药膏,贴于天突、膻中、肺腧等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抵抗力。
另外,按摩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分别位于脊柱两旁第一胸椎、第二胸椎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两边各一个)也可以预防呼吸道系统疾病。由于这三对穴位在后背上,操作时需要别人帮助,被按者坐着或趴着均可,每天一次,每次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按压时,力度适中偏大,以局部酸胀发红为度。
时以营提醒,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误诊和耽误治疗。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更要注意外界气候变化对自身的影响,身体一旦出现不适时,应迅速到正规医院就诊。(王碧辉)
时间:2020-0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胡献国
生姜,又名鲜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入药。生姜捣汁名姜汁,取皮名姜皮,煨熟名煨姜,切片晒干名干姜。
生姜为调味佳品,除入食之外,入药疗疾亦堪称上品。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本品辛温走散,有发汗散风散寒解表之功,民间常有饮姜糖水治感冒的做法,但其药力较慢,故单用于风寒轻症,但本品有良好的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作用,有“呕家圣药”之称,适用于多种呕吐。《本草纲目》言其“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或喉痹”。《名医别录》言其“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日用本草》言其“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及菌蕈诸物毒”。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梓醇等成分,生姜煎剂能促进胃液分泌;少量姜辣素对口腔黏膜有轻微刺激作用,可增进食欲;姜酮及姜酮混合物有镇吐作用,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脏;生药有发汗及升高血压作用。现介绍三则生姜粥疗方,供选用。
生姜粥:生姜20克,大米100克,葱白适量。将生姜、葱白择净,切细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葱白、姜末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可发汗解表,温胃止呕,温肺止咳。适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等。
干姜粥:干姜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干姜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可温中健脾,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肺虚寒,心腹冷痛,恶心呕吐,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纳差乏力,肠鸣腹泻,咳嗽痰稀,形寒背冷等。
二姜粥:高良姜、干姜各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二姜洗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时调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可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恶心呕吐,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纳差乏力,肠鸣腹泻,形寒背冷等。(胡献国)
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2023-01-28
07:43:03)[编辑][删除]
时间:2020-01-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叶勇
我国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为什么民间说艾灸足三里与吃老母鸡有同等功效呢?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及闭经、月经量少等辅助治疗。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很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我国古人发现灸足三里具有和吃鸡肉类似的作用等这些宝贵经验都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得出的,而且都是行之有效的,故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
作为胃经要穴的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大要穴,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重视。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有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改善心脏功能,调节血糖,有效增强抗病能力,保持旺盛精力等。所以民间有“肚腹三里留”“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这些说法。
民间还有一句谚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可采用瘢痕灸的方法,即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灼伤皮肤后,使之起疱流水保持湿润,甚至化脓,最后常留有瘢痕,以形成对穴位的持久刺激。这种方法,留有瘢痕,影响美观,同时也有增加感染的风险,现在已经较少使用。
现在灸足三里的方法:将艾条点燃,燃头对准足三里穴,距离以皮肤感到温热为度,反复在穴位上方做环转运动,或上下如雀啄般的运动,每次10~15
分钟,待穴位皮肤出现红晕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当然,假如一时没有艾条或艾柱,还可以采用点按的方法刺激穴位:以大拇指端用力点压足三里,可加上揉动,至局部产生酸麻沉胀的感觉,每次3~5
分钟,此法方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叶勇)
长寿穴位足三里 常灸可治11种疾病
足三里被称之为长寿穴位也不是没有依据,因为它可以治疗11种疾病。
|
长寿穴位足三里已得到科学认证
灸足三里穴有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卓越效果,是全身治疗和预防保健的最好灸位。
有些人认为,灸使艾草的成分进到体内而发生了治疗作用,因此为了让更多的艾草成分进到体内,艾炷做得很大,这是不清楚灸疗的原理所致。施灸是为了给予皮肤小的烧伤,而艾草燃烧的温度正好适合人体,此时灸米粒大小的艾炷能给人体带来最适度的烧伤,并且对经穴产生刺激而具有治疗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灸疗也是一样,是一个细致而持久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见效。笔者的心愿是天下所有的人一起做灸疗,预防疾病,度过愉快的人生。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取穴技巧】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
【穴位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灸足三里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能使人长寿。这是因为灸足三里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并且能延缓衰老。在日本,最为长寿的万平一家,祖孙三代中活到100岁以上的有六人,他们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灸足三里。
常灸足三里穴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结核、肋膜炎。
2、泌尿系统疾病 肾炎、浮肿、肾硬化、肾结核。
3、代谢性疾病 贫血、甲状腺肥大、糖尿病、脚气病。
4、运动系统疾病 关节炎、肩周炎、风湿病、腱鞘炎。
5、外科系统疾病 日射病、热射病、冻伤、结核性淋巴结炎、骨结核、痔疮、湿疹、红斑性肢痛。
6、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痴呆、半身不遂、语言障碍、脑缺血、癫痫、脊椎炎、震颤麻痹、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头痛、头重、肩痛、眩晕、失眠、口眼?斜、坐骨神经痛、打嗝、三叉神经痛。
7、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心内膜炎、心脏神经症、心悸、心绞痛、心源性哮喘。
8、消化系统疾 食道狭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无力症、胃痉挛、食欲不振、胃酸缺乏症、胃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腹痛、泄泻、便秘、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胰腺炎、腹膜炎、腹水、鼓胀。
9、妇科疾病 带下病、子宫后屈、不孕症、性冷淡、寒冷感、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胎位不正、乳汁不足。
10、耳鼻喉科疾病 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衄血(鼻出血)、无嗅觉、咽喉炎、急性喉炎、牙痛、牙龈炎、牙槽脓溢。
11、眼科疾病 结膜炎、沙眼(传染性慢性结膜炎)、结膜干燥症、角膜实质炎、鼻泪管闭塞、泪瘘、虹膜炎、白内障、慢性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弱视、老花眼。
此外,足三里这个位置进行按摩或者是针灸具有很好的补中益气的效果,非常适合那些中气不足的患者进行。我国的针灸名著中具有记载,对足三里穴进行针灸,能够很好的强壮身体,同时还具有保健的效果。
|
按揉地筋放松全身
(2023-01-28
10:46:14)[编辑][删除]
时间:2020-01-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范亚国
在人体足底上有一条“地筋”,按揉“地筋”可以疏肝养血、活血通络等。怎样找到“地筋”呢?正身端坐,将一脚放于另一腿上,脚底面向自己,把脚趾向脚背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地筋的状态,多反映肝脏和肝经的病变。
中医认为,肝主筋。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脏在身体主要发挥着疏泄和藏血等功能。肝疏泄条达,使全身气机运行畅通,脏腑功能正常。如果肝疏泄失职、经脉不通,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
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地筋”的状态也不一样。脾气暴躁、眼睛酸涩、肢体抽搐、血管硬化、湿气较重的人,“地筋”一般较硬,用拇指拨动时如按琴弦;面色少华、心情郁闷、失眠多梦、恐惧多疑、肢体麻木乏力、经血不足的人,“地筋”一般软弱无力,甚至难以摸到;50岁以上男士、平素嗜酒、房劳过多、性功能低下的人,“地筋”往往粗大而绵软,像没绷紧的麻绳。
根据不同状态的“地筋”也可分别采取不同手法进行按揉。若“地筋”较硬,用手的大拇指自脚跟向大脚趾依次进行弹拨;“地筋”难以摸到时,先用手的拇指指腹沿脚掌内侧自脚跟向大脚趾用力推摩,反复多次,直到“地筋”抻开后,再改用拨法;“地筋”软如麻绳,可用手反复扳脚趾,对“地筋”进行拉伸,继而用手拇指按摩。每晚睡觉前,用拇指按揉这条硬筋15分钟,可达到濡养肝脏、放松全身的功效。
除了用手揉按的方法,也可以两脚并拢直立,反复踮起脚跟,对“地筋”进行拉伸;或采取蹲位,踮起脚跟,往前行走;或两膝跪地,臀部坐于脚跟,匀速向前行走。每次泡脚后牵拉揉按“地筋”,效果更好。
此外,人体很多部位与“筋”相关。膝为“筋之府”,需要经常行走来养筋;胆经上的阳陵泉穴为“筋之会”,可经常拨动来缓筋;脊椎督脉上有“筋缩”,可以多用掌根揉按来抻筋;膀胱经上有“承筋穴”,可握拳点按以散筋。(范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