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阎兆君
志意辨证是在《灵枢·本脏篇》:“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理论指导下,通过整理、修复中医典籍中已存在的有关志意证治方药的文献,进而建立适用于精神动作行为病证类属的辨证方法体系之一。通过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君相辨证路径,将精神动作行为疾病表现出的目的性、指向性、能力、勇敢性、控制力、自觉能动性或注意、记忆、臆度推测的广度强度的维持、分配、转移、意识、感知等方面症状,改变类分为志有余、志不足、志不定以及意有余、意不足、意任、魄有余、魄不足、魂有余、魂不足、精亢、精弱、神越、神不足等证候类型,确立相应的治法方药,并应用临床实践。笔者从2004年至今,通过志意辨证理论指导抽动、多动、自闭、恐惧、失眠、焦虑、抑郁、强迫等精神行为异常的临床治疗,验证其确切疗效。
精神行为病需重视志意辨证理论体系修复与重建研究,理由主要有四方面:
其一,辨证思维和方法的模糊,是影响精神行为病证诊疗技能和疗效提高的可能瓶颈。生命体和谐状态的被打破产生了不同的病证类属,如人体自身失和谐状态产生的内伤病,人体与自然界失和谐状态产生的外感病,人体与社会失和谐状态产生的精神动作行为病。中医对于不同病证类属的辨病、辨证方法应该有所区分和选择。与形体病最相宜的辨证方法未必和精神动作行为疾病也最相宜。精神动作行为类疾病是以精神动作行为状态的异常为核心,而不是形体结构损伤为主。那么,与精神行为病相适宜的辨证方法是什么?有没有与精神动作行为疾病相宜的辨证理论?我们需要探索与探究精神动作行为病证相适宜的辨证方法与理论体系。
其二,中医学曾经使用和试图探寻志意辨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例,但并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笔者2005年博士论文《多发性抽动症志意辨证理论构设与研究》,2006年《志意辨证论裁》已率先构设重建了志意辨证路径架构及其方药体系。我们通过梳理中医学志意证治理论学说与源流,发现《内经》较早认识到该病证类属,并有区分志意病、形体病类别及选择各自相宜辨证论治方法的取向,如:“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此为神有余、神不足、志有余、志不足的分类雏形。《神农本草经》里有志、意、魂、魄、精、神病证药治的体例萌芽。南北朝、唐、宋时期,中医学志意证治理论发展并应用于临床。金明以降,随着情与志概念渐趋模糊而混同,志意辨证雏形渐渐丢失。
其三,中医学精神动作行为调控理论的特点和科学内涵的恢复及其概念的理清界定,是突破临床思维和诊疗技能提高瓶颈的可能切入点。情、欲、性、五志生理概念具有异质性特点,情与志不同,五志有别,七情当辨。精、神、志、意、魂、魄、君、相,对精神动作行为的调控呈现非线性特征,而志意是比精神、魂魄、适应性、七情更高层次的调控。《灵枢·本脏篇》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此说早已领先于西方精神心理学层次架构清晰的科学理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能丢失中医学的这一优势特色,要传承发扬中医学固有的证治理论体系。为此,我在整理中医学志意证治理论学说与源流及整理有关方药文献基础上,通过研读秦汉至明清近百种有关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的著作,整理与总结了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中志意观、魂魄观、精神观并将其引入中医领域。进而修复和创建了志意辨证方法体系,并将其用“志意辨证”命名。
其四,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发现并提出,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病证,存在病理演变的阶段性规律。初起是禀赋五志不等、气血未病、五藏安定的精、神、志、意、魂、魄有余或不足的本证。进而发展为魂、魄、意、志、精、神异常,气血紊乱,五藏不安,心身病证。最后演变成气血、脏腑形体损伤的病证。初起宜志意辨证;发展时宜志意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并用;脏伤形损时方宜脏腑辨证。
精、神、志、意、魂、魄病证,既包括精、神、志、意、魂、魄本身有余、不足、异常的本证,又包含他们之间失和谐的合证,及脏腑异常的兼证。同样属于精神动作行为的病症,病因、病理各异,精、神、志、意、魂、魄病证的本证、合证、兼证有别,其辨证与治疗的方法的亦应有主次侧重的取舍选择。
志意辨证适宜于多动、抽动、癫痫、躁狂、焦虑、抑郁、孤独、自闭、攻击、自残、成瘾、依赖、强迫、恐惧、癔症、排泄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病症。志意辨证不适用单纯的形体器质性疾病、外感病证。(阎兆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经方合用治顽固性失眠
(2016-07-11
18:53:50)[编辑][删除]
毕华剑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医院
|
张母,53岁,于2016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失眠多梦20余年,夜难寐,入睡尤难,诸梦纷纭,易醒,每夜仅睡3~4小时。其人面色少华,心烦急躁、夜甚,口苦口干,易出汗,常有畏寒畏热,视物不清,舌红苔少,根部苔黄,脉弦、细。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降压物药物(具体不详),血压控制不稳定,在150/110mmHg左右波动。
处方:炒酸枣仁15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炙甘草10克,柴胡8克,黄芩8克,白芍10克,夜交藤10克,茯神10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灵磁石30克,栀子10克,黄柏10克,远志10克,枳壳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2次分服。
2016年3月19日(其子电话复诊):失眠多梦刚有起色,然每日凌晨3~5时均会有鼻衄,当时笔者十分诧异,急追问病史,乃知患者近20年来均会有此症状,且出血时间固定,均为每日凌晨3~5时,只是昨日服药后出血量较前为多,色鲜红。因考虑出血量多后果严重,嘱其暂缓服药,注意观察。
2016年3月24日复诊,表示近5日出血量减少,且上述症状较服药前明显改善,要求继续服药。刻诊:睡眠、心烦较前明显好转,容易入睡,且睡眠时间延长,畏寒畏热、易出汗等均较前缓解,多梦症状略有改善,舌红苔少,根部仍有少许黄苔,脉弦、细。处方较前方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白芍加量至15克。5剂,用法同前,并密切观察鼻衄血量多寡,若有不适及时就诊。
5日后电话复诊,诉失眠基本缓解,容易入睡,睡眠时间进一步延长,多梦较前明显改善,心烦、寒热、出汗、口干口苦等症已除,且颜面渐复红润之色,其子追问是否需要继续服药,嘱其效不更方,二诊原方再进5剂。
1月后随访其子,总共服药15剂,诸症悉除,睡眠质量明显提高,每夜能入睡6~7个小时,偶而有梦,无心烦、寒热往来,口苦口干、汗出等不适,且持续多年之鼻衄已除,血压平稳,服用原降压药后保持在130/80mmHg左右。
按:从辨证思路分析,本案症状颇多,抓其主症失眠,则可纲举目张。初诊时患者失眠多梦,心烦,视物不清,首先想到条文“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故用酸枣仁汤原方加夜交藤、远志养肝血以安心神,除虚烦以助睡眠,以茯神易茯苓,更奏其功;患者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脉弦,则当兼有小柴胡汤证,故加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心烦不寐,《伤寒论》有言“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仿其意加主药栀子一味除其烦,脉弦,心烦,多梦,又高血压病史多年,结合辨病,考虑当有阳亢之嫌,故加白芍疏肝柔肝,及灵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之品,以潜其肝阳,摄其心神;舌苔根部稍有黄苔,加黄柏清利湿热。本方既补肝养血,又清利湿热,故斟加枳壳行其气,既能使补而不滞,又可使气行湿化。二诊知其鼻衄多年,更佐证兼有肝阳上亢之机,故加大白芍用量,并仿天麻钩藤饮意加其主药天麻、钩藤,合白芍以增平肝、养肝、疏肝之力。三诊效不更方,再进5剂以收功。
二诊时,其子(针灸推拿医生)曾追问鼻衄似有加重,能否去方中升散劫肝阴之柴胡?答曰不用!偶有出血量多未必是柴胡所致,《名医别录》云柴胡“性微寒”,其劫肝阴之说尚待商榷,且本方中柴胡为少阳证所设,是小柴胡汤之君药,断不能去,况有黄芩之寒,白芍之收,灵磁石、龙骨、牡蛎之重镇药相伍,更不足虑!
从经方合方合用谈,本案实际上是由经方酸枣仁汤、小柴胡汤、栀子豉汤以及后世名方天麻钩藤饮组成的合方,诸方组成虽未一一具备,但所用均为各方主(君)药,对相应病机极具针对性,故能取效迅捷。这也说明中医临证多变,运用经方合方的机会远多于单方,经方合方运用得当,果真效如桴鼓。(毕华剑)
改善失眠的食物 【草根一生】
(2016-06-06
20:15:53)[编辑][删除]
http://img4.imgtn.bdimg.com/it/u=4177472380,3281112604&fm=21&gp=0.jpg【草根一生】"
TITLE="改善失眠的食物 【草根一生】" />
食疗是改善睡眠的好帮手。如:莲子:养心、安神,补益脾气,对心悸、失眠、腹泻等病症都有一定的疗效。
百合:可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特别是对那些病后体虚、神经官能症导致的失眠者有很好的改善功效。每天喝一碗红枣莲子百合粥。
金针菜:又名忘忧草、黄花菜,有清热利湿、凉血之效,无论是烧菜还是煲汤均可。
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可助眠安睡,因为牛奶中还含有丰富的乳糖、氨基酸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物质,能缓解脑细胞的紧张状态。
红枣:营养丰富,有养胃健脾、补中益气的效果。失眠者可用30克,加白糖少许,煎汤,每晚睡前服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