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阴清热止鼻衄

(2023-02-25 12:19:22)


时间:2019-05-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郭天颖

 

  雷某,男,67岁,诉于201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衄血,约1周1次,出血量每次约5ml,2017年鼻腔出血频率增加,1日1次,凌晨1~2点鼻衄多发,可自行止血,此期间辗转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就诊,辅检提示:鼻窦CT示鼻中隔左偏,上颌窦炎;鼻咽纤维内镜示:鼻中隔黏膜糜烂,予鼻中隔黏膜划痕术等治疗后,仍断续出血,疗效欠佳。2019年1月4日因鼻腔出血无法止血,来我院五官科就诊。患者诉鼻咽干燥,伴干咳,偶有少量白色黏痰,喜热饮,饮后渴稍解,寐差,大便不成形,口黏,舌暗红,干燥,苔少,舌体边缘有齿痕,脉沉数。查体:双侧利氏区黏膜糜烂伴毛细血管扩张,无活动性出血,左侧利氏区可见血痂附着,口腔未见出血点,肺部CT示:右肺感染伴胸膜黏连。辨证:脾气不足之体,营阴不足、虚热内生、迫血妄行、上扰清窍等是根本原因。治以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兼以化湿健脾。清营汤加减:水牛角20g,生地20g,金银花15g,连翘15g,玄参15g,黄连15g,淡竹叶15g,丹参10g,麦冬20g,白术15g,茯苓15g,白茅根15g,北沙参15g,苍耳子10g,辛夷10g,细辛3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

  2019年1月8日二诊:患者诉服药期间,鼻出血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仅清晨出血2次,量约1ml,咽部症状缓解,仍觉干痒,睡眠明显改善,大便成形,继续原方不变,加厚朴10g,栀子10g,牛蒡子10g,5剂,继续服用。患者诉无鼻腔出血症状。

  按:鼻衄即鼻中出血,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而命名,如《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临床上,鼻衄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一般有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逆、肝肾阴虚、脾不统血等分型,治疗上需辨证论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内治、外治相互配合,加强预防养护,审证求因常能获得较好疗效。患者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伴见鼻咽干燥且喜热饮,多饮不解渴,结合舌红苔少、沉数脉之象,考虑营阴亏虚而虚热内生。血得热行、得寒凝,虚热生则血易妄行,上扰清窍则衄血;口中黏腻,大便不成形,舌苔胖有齿痕,则脾虚之象显。故以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加白茅根生津止血;北沙参滋养肺肾;并伍以白术、茯苓健脾渗湿;苍耳子、辛夷、细辛祛风解表通鼻窍,兼以引诸药入鼻。二诊患者鼻腔出血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咽干、大便已成形、睡眠改善,故继续维持原方,并加用厚朴健脾燥湿;栀子清三焦之火热,避免血热妄行;牛蒡子利咽解毒以善后;患者服方调理而安。(郭天颖 湖北省枣阳市中医医院)

补肝血解目倦

 (2023-02-24 16:49:50)[编辑][删除]


时间:2015-11-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吕波

 

    目倦,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视疲劳,临床极为常见。笔者跟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段富津教授出诊,见其治疗目倦疗效显著,举例如下。

    谭某,女,39岁。

    患者双目不耐久视4年余,久则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头痛,眼胀,神疲无力,偶有乳房胀痛,舌淡红,苔白,脉虚。

    中医诊断:目倦,证属肝血不足。

    处方:柴胡15克,炒白芍15克,熟地25克,当归15克,山药20克,石斛20克,生甘草15克,枸杞子20克,菊花15克,白蒺藜20克,女贞子20克,蝉蜕10克,蔓荆子15克。

    10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二诊,已能久视读书而未见头痛,不适,舌淡红,苔白,脉弱。

    处方:上方加车前子15克,菟丝子20克,继服7剂。

    服药后目倦感消失,读书后未见头痛,诸症减轻,疾病告愈。

    【按】:《素问》有:“肝受血而能视”,“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该患素喜读书,因“久视伤血”,而致“肝血不足,目失濡养,故难久视”。方中以熟地补肝血为君药,配当归,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等养肝血补肝阴,配柴胡调达肝目,蔓荆子药性升发,清利头目;菊花、蒺藜、蝉蜕等均为凉肝明目之药而为佐

慢性鼻炎传世方【草根一生】

 养阴清热止鼻衄 (2014-12-31 08:14:16)[编辑][删除]

 

  慢性鼻炎传世方【草根一生】


   处方:鱼腥草30克,金银花30克,藁本9克,白芷9克,辛夷6克(包煎),细辛3克,野菊花15克,连翘15克,浙贝15克。

    本方具有疏风清热、辛宣利窍之功,治疗慢性鼻炎有效果理想。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以半个月为1个疗程。

巧用苍耳治鼻炎【草根一生】

  慢性鼻炎传世方【草根一生】 (2013-02-01 15:46:29)[编辑][删除]
         取苍耳 40个,轻轻捶破去皮取仁,加香 油 1两,小火煮开,去仁,待冷却后,用滴管滴鼻腔内 2-3 次,两周为一疗程、我用此法治疗慢性鼻炎近千例,效果好,无副作用。

别忽视你的舌痛

 (2023-01-09 05:24:31)[编辑][删除]


时间:2020-07-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傅慧婷

  最近天气越发闷热,不少患者因为“舌痛”来到了中医科就诊。患者们的情况各有不同,或灼痛、辣痛、麻痛、涩痛等,舌痛的部位有舌尖、舌边、舌心、舌根或全舌之别。一些患者表示舌痛的症状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一开始没当回事,以为过段时间自然会好,实在疼痛难忍才来医院就诊。

  舌痛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症状,但在临床上却是比较难治的口腔疾病之一,严重的会影响患者进食、说话等日常生活,对患者的身心都会造成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那么,舌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如何应对呢?

为什么会舌痛

  中医认为,舌痛好发于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多由气血运行涩滞,局部脉络受阻;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肝火上扰;或因体弱多病,气血虚弱,无以濡养舌之筋脉等因素引起。总结起来,与虚、瘀、火有关。虚有阴阳之别,或虚火上炎,或血行不利,络脉瘀阻;火有心、肝、胃火之异,内脏之火均可上炎于舌;瘀则贯穿始终。

  现代医学表明,老年人舌痛多是由于舌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炎症造成。另有研究发现,引起舌痛与灼口综合征、吸烟、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另与萎缩性舌炎、地图舌、沟纹舌、舌乳头炎等有关。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以及局部因素如牙齿问题、大量饮酒、长期嚼服含有大量薄荷油的口香糖等局部物理化学刺激均有可能引起顽固性的舌痛,精神因素在舌痛的发病中也不可忽视。

舌痛的防治措施

  临床上,不明原因舌痛症的发生往往是人体脏腑失调在舌体上的表现。在中医看来,舌痛的原因不外乎虚、瘀、火。如果问题不严重,对生活的没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先在家自我调养,但需要注意。

  1.避免过度疲劳,休息是最好的治疗。

  2.关注口腔卫生与健康,少烟少酒,减少口腔局部理化刺激。

  3.注意清火降火,特别是夏季,空气闷热,注意解暑降温,以平心气,疏肝郁,降肝火。

  如若经过以上调理,舌痛症状持续还不能缓解,可至正规中医院就诊,通过中医药的辨证治疗,以期解除病痛。如经过1~2个疗程的中医药治疗,舌痛的症状仍然威能缓解,可再进行相关详细的检查,以详其因,伏其主。(傅慧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温法治疗口涎自流(转)【草根一生】

  (2015-10-30 16:46:1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温法治疗口涎自流 

李要轩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
 

甘某,男,72岁。“食管癌放疗后半年余”入院。患者于2014年8月份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哽噎,以干食明显,后进食哽噎渐加重,于2014年10月10日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行食道吞钡摄片示食道下段狭窄,长约75px。于2014年10月11日在该院行胃镜活检病理示:食管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胸部CT示上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于2014年11月07日至2014年12月19日在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放疗科行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放疗后进食哽噎好转。目前患者精神可,半流质饮食顺畅,口淡无味,喜温喜按,口涎较多,饮食差,睡眠安,二便正常。体胖,舌淡红,苔薄滑,脉弦滑。

辨证:该患者年纪较大,脾胃功能虚弱,加上放疗后更伤津耗气。中阳不足,寒从中生,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涎。故口涎较多,口淡无味,喜温喜按,舌淡红,苔薄滑,脉弦滑。辨为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摄涎。

方药:理中丸为主方加减。干姜9克,党参18克,白术15克, 炙甘草9克,金樱子15克,炒麦芽15克,建曲15克, 茯苓15克。

患者口服7剂后口涎自流明显好转。去金樱子后巩固7剂。

按:《伤寒论》中《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故以理中丸为主方进行加减。方以干姜为君,温脾阳,祛寒邪。党参为臣,健脾益气,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胃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以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为佐。口涎自流,以金樱子健脾固摄涎;饮食差,以炒麦芽、建曲健胃消食为佐。以炙甘草为使,寓意有二:一为和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二为调和诸药,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临床中涎宜与唾进行仔细鉴别。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脾精、脾气化生并传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出自两颊,可自口角流出。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多从口中唾出。故临床治疗口角流涎多从脾治,唾多频出多从肾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