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法治疗疑难病验案三则
(2023-02-23 04:47:58)
卢永兵主任医师是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著名中医老年医学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卢永兵从事活血化瘀法研究40多年,曾参与血瘀证、活血化瘀药讨论审定,临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疑难病很有心得,现举临床验案3则。
气虚血瘀头痛
黄某,女,31岁。头痛1个月,在某医院治疗无效,到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诊断为瘀血导致的脑血管走行异常。医师对患者说,此病西药没有特效药,开些药给你治疗,若没有疗效,只能手术治疗。服药半月未见明显疗效。经他人介绍找卢永兵治疗。病者面色晦暗,头痛经常发作,以刺痛为主,严重影响睡眠、生活,近期无法参加工作,神疲体倦乏力,胸胁闷痛,纳少,月经不定期,量少夹有血块。舌淡,尖边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缓。血压正常。
处方:黄芪50g,党参1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0g,桂枝10g,白芷10g,葛根15g。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给药7剂。
二诊:头痛减轻,头痛持续时间较短,睡眠稍改善。效不更方,给药7剂。
三诊:头痛明显减轻,睡眠明显改善,胸胁闷痛减轻,神疲体倦乏力有改善。上方黄芪增至100g,去党参,改用红参15g。服10剂。
四诊:头痛明显减轻,微晕,睡眠基本正常,胸胁闷痛基本消失,神疲乏力减轻。月经准期,量增多,不夹血块。上方再服10剂。
五诊:头痛头晕基本消失,纳增,神疲体倦乏力减轻,面色正常,舌上瘀点,瘀斑色泽变淡,脉缓。血压正常。上方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均减至5g。服10剂。
六诊: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已参加工作。上方再服10剂。
七诊:身体正常,正常工作。上方服10剂后,到李嘉诚医院检查。
八诊: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报告显示原来走行异常的脑血管消失,感到中医药效果很惊奇。嘱上方每2天服1剂,给15剂。
九诊:身体正常。上方3天服1剂,给10剂。
一个月后电话报告身体正常。
按:本例为气虚血瘀头痛。面色晦暗,头痛固定,舌瘀、胸胁闷痛。月有血块,为明显血瘀证。神疲体倦乏力、纳少、月经量少,此为气虚血少。治法应是益气活血化瘀为主。方中以大剂量参芪大补之气,促进血运,诸活血化瘀药改善血循环,消除血瘀证。头痛、胸闷痛减轻,月经正常以后,诸活血化瘀药减量。症状消失后,间断服药,巩固疗效。
冠脉阻塞
王某,男,69岁。患者平素有高血压病史,半年前因胸闷、心慌、心悸在某综合医院住院检查治疗。心脏造影发现一冠脉阻塞,医师建议到广州做手术治疗。出院后经朋友介绍找卢老治疗。病人面色晦暗,胸部常闷痛、心悸、头晕,失眠,神疲体倦,多汗,动则心慌、气急,纳差,二便基本正常。舌边有多处瘀斑,少苔,口苦、干,脉细、结。血压145/90mmHg。
处方:黄芪30g,西洋参15g(另炖),麦冬12g,丹参12g,五味子10g,生地10g,丹皮10g,赤芍10g,田七10g,桃仁10g,红花8g,郁金10g,瓜蒌10g,炙甘草15g,浮小麦30g,大枣20g。日煎服1剂,每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银杏酮脂丸,日服3次,每次6丸。给药7剂。
二诊:胸闷痛稍减,睡眠改善、口苦口干减轻。血压正常。效不更方,给药7剂。
三诊:胸闷痛消失,心慌、心悸减轻,睡眠基本正常,神疲体倦,多汗明显减轻,纳增,面色正常。给药7剂。
四诊:胸无闷痛,心慌、心悸基本消失,睡眠正常,多汗消失,体力恢复正常,时有手指稍麻木,舌上瘀斑基本消失,苔薄白,脉缓。上方去生地,加当归10g,桂枝10g。给药7剂。
五诊:自觉身体基本恢复正常。中药2天煎服1剂,银杏酮脂丸依法用。给药7剂。
六诊:身体无不适,室内外活动恢复正常。给药15剂,依前法用。服药15天后心脏造影检查。
七诊:心脏造影检查,未见冠脉阻塞,上方上法服1个月。
八诊:自觉身体正常。上方中药3天服1剂,银杏酮脂丸依上法用。2个月后电话报告身体正常。嘱每天用西洋参25g,田七15g,煎液,连煎3次,煎得药液混合,分3次温服,每次送服银杏酮脂丸5丸。3个月后电话报告身体正常。
按:本例为气阴两虚血瘀,方用卢老的名方“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合生脉散、甘麦大枣汤,加瓜蒌、郁金。银杏酮脂丸为银杏叶提取物,对改善心脑血液循环有良好功效,本例以益气活血贯始终。
顽固失眠
黄某,男,75岁。半年前骑摩托车被汽车撞倒,在某综合医院住院治疗七天,脑部未发现明显病变出院。出院后头部左侧常刺痛,经常失眠,严重则彻夜不眠,记忆力减退,神疲乏力。在三家医院治疗3个月,现面色晦暗,舌尖密布瘀点,苔薄白,精神焦虑,头部左侧常痹痛、头晕、失眠多梦,一般每夜睡1~2小时,有时昼夜不眠,神疲体倦乏力,胸闷,不思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脉细涩。血压正常。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脑动脉硬化,血流减慢。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0g,田七10g,桃仁12g,红花8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2g,水蛭8g,蚯蚓8g,花生叶30g,含羞草30g,浮小麦30g,大枣20g,炙甘草15g。日煎服1剂,每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银杏酮脂丸,日服3次,每次5丸。给药7剂。
二诊:头痛头晕改善,每晚睡眠2小时,仍多梦。有效,不更方。给药10天。
三诊:头痛头晕明显减轻,每晚睡眠3小时,神疲乏力减轻,记忆力稍改善,胃纳、二便正常。上方上法服10天。
四诊:无头痛、头晕,每晚睡眠约4小时,记忆力基本恢复,体力基本恢复,面色舌色恢复正常,脉缓。上方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水蛭、蚯蚓均减至5g。给药10天。
五诊: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每夜能睡5小时左右,少梦。上方上法再服10天。20天后电话报告睡眠恢复正常,每晚睡眠6小时左右,生活、工作正常。
按:此例顽固性失眠,为创伤瘀血滞留所致。治当活血化瘀为主,结合益气、通络、养心安神。方用卢永兵名方“益气活血通络汤”加甘麦大枣汤与养心安神之花生叶、含羞草。心主神明,头为元神之府,心脑共治,瘀去脉通则神安。临证见有明显血瘀证的失眠,用活血化瘀法多有奏效。清代名医王清任亦以活血化瘀治疗顽固性失眠获奇效。(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揭阳市中医院卢永兵传承工作室)
储全根从相火论治甲亢
摘自2025-6-27中国中医药报
秦贺菲
胡慧 吴婧 安徽中医药大学储全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由于甲状腺腺体过度活跃,导致甲状腺激素生成和分泌过多,进而引起机体代谢亢进,功能紊乱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症。甲亢多发于20至50岁人群,好发于女性,多见心悸、失眠、烦躁、畏热、多汗、消瘦、食欲亢进、腹泻、肢颤等症状。其诱因与自身免疫、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甲亢依靠单纯药物治疗的治愈率仅有50%左右,复发率高达50%~60%。如果没有妥善治疗,长期控制,严重者可造成多种并发症。
储全根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载,擅长治疗各科疑难病证,针对甲亢提出“柔肝泻火,阴阳并补”的治疗思路。“生病起于过用”,储全根指出现代人群生活习惯较以往不同,过食温燥、情志过极、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皆可导致相火妄动,是甲亢多发的重要原因。朱丹溪《格致余论》言:“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充养,肝肾阴亏则相火无以寄,相火离位扰动脏腑,阳浮于外则可见“阳有余”之象。相火幡灼,煎熬津液,灼伤脉络,则可见痰、瘀、毒等病理产物。“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阴虚则阳无以附,甲亢后期浮阳耗尽,又可见“阴不足”之象。储全根认为甲亢的病机属相火(阴火)内郁,有肝肾阴虚,也可兼有阳虚。通过补益肝肾之阴,补充阴精,镇摄浮越虚阳,使上亢阳气得以潜藏,同时清肝火解肝郁,分消亢盛之火。临证常以柔肝泻火、阴阳并补、补泻并施为治。现将储全根治疗甲亢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梁某,女,61岁,2024年7月17日初诊。患者消瘦近5公斤,双手发抖已有数年,双臂疼痛,口干,眼突,情绪烦躁,舌淡,苔白略腻,脉弱,纳食一般,二便正常。甲状腺功能五项查得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9.5pmol/L,三碘甲状原氨酸3.57nmol/L,甲状腺素241.18nmol/L,促甲状腺激素0.012uIU/ml。
辨证:肝肾阴阳俱虚兼有郁火。
治则:疏肝泻火,阴阳并补。
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六味地黄丸化裁:北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郁金10g,牡丹皮10g,山栀10g,当归10g,熟地黄15g,山萸肉15g,怀山药15g,牡蛎20g,龙骨20g,龟板10g,天冬10g,玄参10g,大枣15g,炙甘草10g,鹿角霜10g,熟附片10g。28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8月14日二诊:服药后效果明显,各项症状有所减轻,精神较前改善。睡眠不佳,守上方加炒枣仁10g。28剂,煎服法同上。
9月18日三诊:效果进一步改善,精神稳定。守上方28剂,煎服法同上。
10月30四诊:患者因处外省,就诊不便,视频通话问诊。右臂疼痛减轻,自觉轻微心悸手抖,大便偏干,2~3日一行,纳食正常,睡眠佳,舌暗苔白。10月16日甲状腺功能五项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1.42pmol/L,三碘甲状原氨酸3.84nmol/L,甲状腺素168.3nmol/L,促甲状腺激素<0.005uIU/ml。各项异常指标均明显降低,守上方去鹿角霜、熟附片,加浙贝母10g、夏枯草15g。60剂,煎服法同上。
按
患者有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心烦、口干等热象表现,但同时存在消瘦、脉弱等虚象,且舌淡苔白略腻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阳气不足,辨证为肝肾阴阳虚损兼有郁热。甲亢患者常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扰心神,故烦躁易怒。甲亢患者代谢亢进,中医认为属“胃火亢盛、阴虚内热”,火热灼伤阴液,导致肌肉失养,故体重下降。肝主筋,肝阳亢盛或阴血不足,均可导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表现为肢体震颤。长期耗气伤阴,可因阴损及阳,导致阳气不足,故脉弱、舌淡苔白腻。储全根采用疏肝解郁、阴阳并调之法,方以加减丹栀逍遥散疏肝气,清肝热,养肝血;以六味地黄丸之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之阴;以香附、郁金疏肝理气药物可疏泄肝郁之实邪,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用熟附片、鹿角霜温补肾阳;以天冬、玄参、龟板、龙骨、牡蛎滋补肾阴,镇摄浮阳,体现了寒热并用,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思路。以大枣、甘草健脾益胃,调和诸药。服药收效明显,故守方化裁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