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遍西池,梅子青时。尽无端、尽日东风恶,更霏微细雨,恼人离恨,满路春泥。
应是行云归路,有闲泪、洒相思。想旗亭、望断黄昏月,又依前误了,红笺香信,翠袖欢期。
这首《好女儿》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作品,描写闺中女儿的相思之意。南朝宋鲍照《代北风凉行》诗有“北风凉,雨雪雱,京洛女儿多妍妆”句,词牌《好女儿》因此而得名,调名本意即咏好女子。中药之中,也有一味“好女子”,名为女贞。
女贞文化含诗韵
女贞树姿态优美,树形端庄,经冬不凋,古人比之于有贞守之操的女子,因而得名。晋代苏彦《女贞颂》说:“女贞之树,一名冬生,负霜葱翠,振柯凌风,故清士钦其质,而贞女慕其名。或树之于云堂,或植之于阶庭。”李时珍也认同这个观点,他在《本草纲目》中说:“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女贞树因贞女而得名,反过来诗人常以女贞树比喻贞洁的女子,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贞女引》:“借问怀春台,百尺凌云雾。此有岁寒松,南临女贞树。庭花对帷满,隙月依枝度。但使明妾心,无嗟坐迟莫。”还有人将女贞树看作贞洁女子的化身,如沈约《贞女引》:“贞女信无矫,傍邻也见疑。轻生本非惜,贱躯良足悲。传芳托嘉树,弦歌寄好词。”
因为女贞树象征贞洁的女子,它的花语是永远不变的爱,古代婚礼时女贞是必备的礼物之一,具有对新婚妇女品性德行进行规导的教育意义,《郑氏婚礼谒文赞》曰:“女贞之树,柯叶冬生。寒凉守节,险不能倾。”古代诗词中因此也常用女贞比喻爱情,如明代张以宁《倦绣篇为云中吕遵义作》:“女贞枝上燕双栖,夜合花前思欲迷。停针嘿嘿无人会,但觉春山两叶低。”
女贞四季婆娑,枝干扶疏,枝叶茂密,树形整齐,自古便是园林中常用的观赏树种,或植于庭院,或种于道旁,如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欃檀木兰,豫章女贞。”陆游《秋夜自近村归》:“江头浩歌天宇宽,刺船归来清夜阑。女贞林黑月未上,姑恶声悲村已寒。”炎夏时节,女贞树繁花竞放,仿佛青翠的树上笼着一层淡淡的雪花,散发出桂花般的馥郁清香,在强烈的日光下越发显得洁白无瑕,给人带来丝丝凉意。王国维《阮郎归》词曰:“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阴阴帘幙万家垂。穿帘双燕飞。”
女贞树的名称,还可能来源于秦代的巴寡妇清。据《史记》记载,巴寡妇清是巴郡(现重庆长寿区)人,家族从事丹穴业(采炼丹砂)牟利。丈夫死后,巴寡妇清守着家族企业,凭雄厚财力保卫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相传巴寡妇清善于医药养生,尤其喜欢一种负霜葱翠的树木,喜欢这种树木花开清香,喜欢用这种树木的果实养生。因为巴寡妇清生前被封为贞妇,在她去世后,埋葬她的地方被称为女贞山,而她喜欢的葱翠树木,也被称为女贞。宋代刘攽有《女贞花》一诗吟咏其事:“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诗中的“楰”,指的便是女贞。《毛诗注析》曰:“楰,今名女贞。”《诗经直解》曰:“楰,鼠梓,又名大女贞、冬青树、蜡树。”《小雅·南山有台》是一首祝寿宴饮诗,之所以用女贞起兴,可能来源于女贞子的良好药效,《神农本草经》载:“(女贞子)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
女贞子滋阴补肝肾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李白《秋浦歌》)女贞子是女贞的果实,又名女贞实、冬青子、爆格蚤、白蜡树子、鼠梓子,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的功效,用于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的治疗。《本草经疏》载:“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本草新编》载:“女贞子缓则有功,而速则寡效,故用之速,实不能取胜于一时,而用之缓,实能延生于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现代研究证明,女贞子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抑制乳腺癌细胞等药理作用,经常服用对老年常见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女贞子能增强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黑色素的形成,具有乌发作用。此外,女贞子还有保肝、调节免疫、广谱抗菌等药理作用。
“石楠间女贞,青士依苍官。纷纷杂花卉,栽植日以繁。岂独秀春融,未应凋岁寒。凭栏试游目,皎皎万虑宽。”(宋代喻良能《为何盐狱题种德堂》)女贞子善于滋补肝肾又能清虚热,补中有清。女贞子配伍墨旱莲,可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内热消渴、骨蒸潮热等,如二至丸;配伍生地黄、石决明、谷精草可治疗阴虚有热,目微红畏光,眼珠作痛;配伍生地黄、天冬、山药可治疗肾阴亏虚、内热消渴;配伍生地黄、知母、地骨皮可治疗阴虚内热、潮热心烦。
女贞树上满药珍
“青青女贞树,霜霰不改柯。托根一失所,罹此霖潦多。高枝委为薪,落叶掩庭阿。弱柳对门植,秀色一何佳。物性固有常,变幻其奈何。”(明代张羽《杂言》)女贞不但树形美丽,而且它的叶(女贞叶)、树皮(女真皮)、根(女贞根)也均可入药。
女贞叶
女贞叶又名冬青叶、土金刚叶、爆竹叶,味苦,性凉,归肝经,具有明目解毒、消肿止咳的功效,用于头目昏痛、风热赤眼、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疮肿溃烂、水火烫伤、肺热咳嗽的治疗。女贞叶配伍玄参、麦冬水煎服,可治疗口疮、牙龈肿痛;鲜女贞叶捣烂外敷,可治疗疔疮肿毒。
女贞皮
女贞皮又名女贞树皮,味微苦,性凉,归肝经,具有强筋健骨的功效,可用于腰膝酸痛、两脚无力、水火烫伤的治疗。女贞皮切碎水煎,去渣加糖服用可治疗慢性气管炎。
女贞根 女贞根味苦,性平,归肺、肝经,具有行气活血、止咳平喘、祛湿化浊的功效,可用于哮喘、咳嗽、经闭、带下的治疗。
“女贞乃木之佳讳兮,鸿亦非偶而不翔。睹微物之清淑兮,生与俪而休有光。”(明代葛高行文《望洽阳》)古人将女贞称为佳木,这既源自于女贞的文化意义,也源自于女贞的良好药效。(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合谷太冲四关穴【草根一生】
(2014-10-10
15:41:28)[编辑][删除]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
方义: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的总称。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四总穴之一。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这些病都是“堵”出来的!5个疏通穴,一按就有效,速看~qi转载
中医堂 昨天
气郁——气“堵”了
气郁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易怒善哭、胸胁胀闷、腹部胀满、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女性可能还会有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表现。
膻中穴
膻中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如果出现胸闷、心郁的情况,按摩膻中穴就可以驱散心中的郁闷之气,让心情变得愉悦。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位置。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或端坐位,用中指的指腹点揉穴位,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点揉。力度适中、手法均匀,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3~5分钟即可。
血瘀——血“堵”了
血瘀皮肤上易现淤青、脸上容易长斑、牙龈易出血、口唇乌紫、小便少且颜色深等都是血瘀的表现。
快速查验法:平躺,两腿屈膝,将双手放在两侧。
请别人把手轻轻放在自己的腹部,若轻压无疼痛感,慢慢加重力道后有拒按的情况,有时甚至还能摸到一些包块,就说明自己体内可能有血瘀证。
合谷穴
合谷穴又称“万能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缓解便秘,能预防老年痴呆等病症。
位置:五指并拢后,虎口处凸起的最高点就是合谷穴,按压时会有轻微发麻、肿胀的感觉。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早中晚各3次。
湿邪——湿“堵”了
湿邪伤人隐蔽,初期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但渗透力强,可逐渐使人五脏失调,引发各种疾病。头发爱出油、脸色黯黄易起痘、大便粘滞不畅、小便浑浊、胸闷乏力、嗜睡肢肿、小肚子变大、体型变胖是体内湿气重。
足三里穴
足三里有通经活络、疏风化湿、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功效,同时还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位置: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再往下约4指宽(3寸)处。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待局部有酸胀感时则为有效。
热毒——热“堵”了
热毒是指火热郁积在体内堵塞经络,像浑身发热、皮肤红肿热痛、起痤疮、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等都是热毒的主要症状。热毒未能及时排出体外,大多是因为肝功能受损所致,所以肝脏受损也是热毒的一个典型症状。
曲池穴
曲池穴隶属手阳明大肠经,而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故此穴既可清外在之风热,又能泻内在之火邪,是表里双清的要穴,对于关节疼痛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位置:轻抬手臂,屈肘后将手臂内弯,此时手肘关节的凹陷处即是曲池穴。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住曲池穴,有酸痛感后再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钟再继续。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即可。
这个穴位揉一揉,皮肤干涩、便秘干咳、喉咙头痛、统统解决!这个穴位就是曲池穴:它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曲池穴的取穴方法:曲肘的时候,在肘部的横纹末梢。按压的时候酸痛。这个穴位可以按住、点按,也可以把手伸直用另外一只手进行局部摩擦,擦热擦红。
【主治病症】肠炎、腹部绞痛、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皮肤瘙痒、结膜炎、眼睑炎、荨麻疹、高血压,齿槽出血、甲状腺肿、上肢瘫痪等。缓解治疗外感发热,咳嗽,气喘,腹痛,吐泻,齿痛,湿疹,痤疮,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白癜风等。
【功效作用】疏风清热、调和营卫、清热和营、理气和胃、降逆活络。
【日常保健】按摩此穴,在收紧肌肉的同时,可美化臂部皮肤,改善干燥粗糙的状况,使你的手臂光滑动人。
【现代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艾炙曲池可使胃蠕动弛缓,针刺曲池又可调节肠道蠕动、空肠、回肠蠕动弱者可即时性增强,强者可使之减弱。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曲池穴,可防治肩臂肘疼痛。(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穴,每次1~3分钟。)。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改善肘痛、上肢痹痛等。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曲池穴3~5分钟,可缓解治疗便秘、头痛、发热、咽喉肿痛等。
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产,孕妇禁用。
养生保健
1、缓解湿疹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利湿、疏风止痒之效。中医认为,皮肤湿疹病症,多由于湿热之邪郁结在肌肤所致;若湿疹瘙痒无定时,多兼夹风邪。故取曲池穴,清利体内湿热,兼可疏散风邪,而达到止痒护肤的功效。
按摩法:用指柔法,将拇指指腹点按于曲池穴上,其余四指抓住肘关节固定,按揉力度以酸痛感可耐受为宜,每次按揉10-15分钟,每日可多按数次。对于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群,按揉曲池穴也可以起到缓解手臂酸痛的效果。
2、改善上肢瘫麻、哮喘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每次1~3分钟,可改善上肢瘫麻、哮喘。
3、预防高血压
每日按压曲池穴1~2分钟,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当血压骤升时,可通过按曲池穴来放松神经系统,使呼吸逐渐均匀,心气平和,血压便可逐渐恢复正常。曲池穴的降低血压作用已被证实,且远期疗效较好。
平时也可在每天上午6-10点,下午3-5点高血压容易发作的二个时段,按压曲池穴来平稳血压,达到预防高血压的效果。将右手手掌摊开,左臂微微弯曲,用右手的掌侧敲打左手手肘的曲池穴处,左右交换重复多次,便可保持血压平稳。
4、清热解毒、抗击过敏性鼻炎
曲池穴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开通肺气"的作用,可治疗鼻、咽喉部位的病症。
患有过敏性鼻炎者,一遇到冷空气或尘蹒便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而且鼻子会非常的痒,还容易流眼泪。过敏性鼻炎为鼻咽喉科常见病,掐按曲池穴可刺激经络穴位,使体内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的效果。
曲池穴取穴非常方便,平时就可以多按一按,降压、痛点、去湿疹都有很好的效果。一定要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
寒邪——寒“堵”了
如果身体受寒过重,淤堵在体内,就会伤及阳气,出现畏寒腰冷、四肢冰凉、面色发白、易拉肚子等症状。
内关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是中医治疗胃痛和腹泻的常用穴位。
位置:腕横纹向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
按摩方法:大拇指垂直按压在内关穴上,其余四指握紧手臂下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没有心脏病的人每日两次,每次按压两分钟左右即可。
丰隆阳陵泉 【草根一生】
(2014-10-11
19:42:26)[编辑][删除]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足三里与三阴交【草根一生】
(2014-10-08
20:17:49)[编辑][删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中脘足三里 【草根一生】
(2014-11-11
14:16:52)[编辑][删除]

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瞬间降压【草根一生】
(2014-10-07
04:33:40)[编辑][删除]

取太阳穴上一指再后一指的地方,按压此点一分钟(用力),血压下降,若不降,再顺时针方向按揉百会穴36圈,血压明显下降,可防止出现脑血管意外。
引起高血压的风统称为肝风内动,但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又分为很多,春夏季节,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因此肝阳上亢型比较多见。此外,夏季桑拿天就是中医说的“湿热”,湿邪明显,在湿热环境中,大家感觉非常不舒服,体内也容易滋生痰浊,因此痰浊上蒙型高血压,也是在这个季节多发。

决明子不仅可以辅助降压,也辅助治疗、缓解眼底动脉硬化,平肝熄风、润肠通便。苦涩的味道起到敛汗的作用。很多病人因为用力排便而引起脑中风,常服用决明子对高血压患者可谓是一举四得。石决明敛汗驱风效果比草决明明显,如果出汗较重的,配合用石决明炖鲫鱼汤的方法,辅助缓解症状。

一分钟治打嗝 【草根一生】
(2014-10-18
05:40:06)[编辑][删除]
用大拇指的指关节按压双眉头的攒竹穴一分钟,打嗝即止。
![[转载]396 <wbr><wbr><wbr><wbr><wbr><wbr>神奇的一分钟治病!对不起各科医生了啊! [转载]396 <wbr><wbr><wbr><wbr><wbr><wbr>神奇的一分钟治病!对不起各科医生了啊!](//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说本草之海洋本草
刘景曾 山东省青岛市杏林书画院
海蛤,又名蛤壳,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碾碎的贝壳。蛤壳味咸,性平,无毒,入心、肾二经,有清热、利水、化痰、软坚之功效,可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海蛤肉亦可入药。
在古代,海蛤一般指多种蛤,如《梦溪笔谈》记载:“海蛤今不识,其生时但海岸泥沙得之,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黄白或赤相杂,盖非一类。”
古代物候学专著有对海蛤的介绍。如《逸周书•时训解》:“鸿雁来宾,过五日,(寒露二侯)雀入大水为蛤。”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变为潜物也。”秋蛤花纹似雀,疑为已迁走之黄雀,也就是说,古人曾误把海蛤当成物候学的观察标志。引得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作诗讥笑:“雀老既然成海蛤,转教为雀可飞腾。”
海蛤的鲜美味道常溢于诗人的笔端。如唐代皮日休:“何事晚来还欲饮,隔墙闻卖蛤蜊声。”宋代晁公溯:“蛤蜊含浆自有味,蟹螯斫雪仍无肠。”明代王夫之:“瑶柱肌清存海蛤,肉尖软触笑麒麟。”明代李东阳:“肥烹饫庖羊,错荐繁海蛤。”明代胡俨:“海蛤羊蹄都谢却,不贪五味谷神清。”明代凌义渠:“投身栖海蛤,倾盖护潭龙。”清代刘玉麟:“盈盎湘海蛤,堆杆脍河鲤。”
此《海蛤图》,题款为:海蛤,日华子云,此是雁食鲜蛤粪出者(出《本草纲目•四十六卷》)。(刘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