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口服液
(2023-02-17 04:33:45)疏风解表 清热解毒
摘自2023-2-16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别名双花)、黄芩、连翘三味药加辅料蔗糖制成,取三药首字而命名。本药的主要功能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痰黏或黄、咽痛、头胀痛、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双黄连可用于治疗“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的新冠感染者。
方中金银花为君药,其性味甘寒,芳香疏散,善解肺中热邪,又可清心胃之热毒,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良药。黄芩苦寒,长于清肺热与上焦实火,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翘味苦,性微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透表达邪,长于清心火而散上焦之热,二者共为臣药。全方药少而力专,以寒性药直折邪热,突出辛凉解表、清热泻火,是《黄帝内经》“热者寒之”治法的具体运用。
药理学研究证实,本药含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汉黄芩素等活性成分,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如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流感病毒)作用。现代还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急性咽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服法及禁忌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味甜、微苦。每支装10mL,口服一次2支,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合剂、颗粒、胶囊、片剂等多种剂型,请按说明书服用。糖尿病患者可选不含糖的剂型。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也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服。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适宜服用本药。过敏体质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发热体温超过38.5°C者及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者,应去医院就诊。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年老体弱者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仝小林:黄连是“消渴的第一圣药”
摘自2025-9-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张 霄)“黄连自古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消渴,是消渴的第一圣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古籍依据、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多维度,揭示了这味传统中药的时代价值。
仝小林介绍,黄连作为“消渴圣药”的地位早有典籍支撑。《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黄连丸”是治疗消渴病的名方;《太平圣惠方》中,黄连是治疗消渴病177首方剂的常用药物之一,居前三味;《近效方》记载的“冬瓜黄连丸”更是专治消渴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之症。现代研究进一步印证其降糖实力:以大柴胡汤合黄芩、黄连、大黄等药组成的“糖敏灵丸”,是国际上首个取得独立降糖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中药复方。
“苦酸制甜”是黄连治疗消渴的自然之理。仝小林表示,自然界中苦味是甜味的天然对立,酸味是甜味的天然中和。对应到代谢病治疗,便是将黄连等苦寒药与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酸味药配伍,通过“苦降”清除体内糖浊,通过“酸收”敛气敛阴。同时,针对黄连“苦寒败胃”的痛点,提出“姜类为黄连天然绝配”的解决方案。“经长期实践,我们确定黄连与干姜常用比例为6:1,与生姜为4:1;脾胃虚弱者可将比例调整至2:1甚至1:1,实现‘去性存用’。”仝小林介绍,大量的临床数据也证实,连姜配伍后可减轻黄连苦寒败胃之弊,缓解临床患者胃肠道副反应,具有减毒存效之功。
剂量把控也是黄连发挥药效的关键。“不同用量可达到不同效果,临床使用时应随病施量、因症施量。”仝小林在报告中明确黄连的“量效规律”:调理脾胃常用1.5~6克;清热解毒需短程应用15~30克;降糖治疗常用15~30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短期最大用量可达120克。
“黄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当今代谢病时代的第一大药。不仅有药用价值,更有改善肠道菌群等保健潜力,其花、须、叶等部位或可成为药食同源开发的突破口。”仝小林介绍,矫去苦味是扩大黄连临床应用的关键。为此研发了“中药益生菌发酵”技术,发酵产生的纤维素酶可促进药效物质溶出,产生的乳酸等酸味物质能提升小檗碱溶解性,产生的乙酸乙酯则可以改善口感以达到矫味,缓和苦寒药性,增强功效等效果。黄连发酵或可成为黄连炮制新方向,“酵连”有望成为新一代黄连饮片,推动黄连从“药用”向“药食同源”拓展。
“当前,黄连产业正处于蓄势待发、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仝小林表示,黄连未来发展,要结合现代疾病特点,拓展经方应用边界,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摘自2025-9-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张 霄)“黄连自古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消渴,是消渴的第一圣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古籍依据、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多维度,揭示了这味传统中药的时代价值。
仝小林介绍,黄连作为“消渴圣药”的地位早有典籍支撑。《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黄连丸”是治疗消渴病的名方;《太平圣惠方》中,黄连是治疗消渴病177首方剂的常用药物之一,居前三味;《近效方》记载的“冬瓜黄连丸”更是专治消渴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之症。现代研究进一步印证其降糖实力:以大柴胡汤合黄芩、黄连、大黄等药组成的“糖敏灵丸”,是国际上首个取得独立降糖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中药复方。
“苦酸制甜”是黄连治疗消渴的自然之理。仝小林表示,自然界中苦味是甜味的天然对立,酸味是甜味的天然中和。对应到代谢病治疗,便是将黄连等苦寒药与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酸味药配伍,通过“苦降”清除体内糖浊,通过“酸收”敛气敛阴。同时,针对黄连“苦寒败胃”的痛点,提出“姜类为黄连天然绝配”的解决方案。“经长期实践,我们确定黄连与干姜常用比例为6:1,与生姜为4:1;脾胃虚弱者可将比例调整至2:1甚至1:1,实现‘去性存用’。”仝小林介绍,大量的临床数据也证实,连姜配伍后可减轻黄连苦寒败胃之弊,缓解临床患者胃肠道副反应,具有减毒存效之功。
剂量把控也是黄连发挥药效的关键。“不同用量可达到不同效果,临床使用时应随病施量、因症施量。”仝小林在报告中明确黄连的“量效规律”:调理脾胃常用1.5~6克;清热解毒需短程应用15~30克;降糖治疗常用15~30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短期最大用量可达120克。
“黄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当今代谢病时代的第一大药。不仅有药用价值,更有改善肠道菌群等保健潜力,其花、须、叶等部位或可成为药食同源开发的突破口。”仝小林介绍,矫去苦味是扩大黄连临床应用的关键。为此研发了“中药益生菌发酵”技术,发酵产生的纤维素酶可促进药效物质溶出,产生的乳酸等酸味物质能提升小檗碱溶解性,产生的乙酸乙酯则可以改善口感以达到矫味,缓和苦寒药性,增强功效等效果。黄连发酵或可成为黄连炮制新方向,“酵连”有望成为新一代黄连饮片,推动黄连从“药用”向“药食同源”拓展。
“当前,黄连产业正处于蓄势待发、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仝小林表示,黄连未来发展,要结合现代疾病特点,拓展经方应用边界,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前一篇:临床常用药对
后一篇:阳康”后月经困扰多中医调理有妙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