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治性面瘫针灸临床治验

(2023-02-15 14:33:46)


时间:2019-07-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韩颖 王莹莹 焦玥 王文艳

 

  周围性面瘫,又称“口眼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面瘫患者经积极治疗,多在发病1~3个月内痊愈,但仍会有15%~ 20%的患者迁延难愈。

  基于临床实践经验,以3个月作为诊断难治性面瘫的时间节点,面瘫3个月未痊愈者即可界定为“难治性面瘫”。难治性面瘫患者病程长、病情重,易留有面肌萎缩、面肌痉挛、联动、口角倒错、“鳄鱼泪”等后遗症,影响面容,甚至造成患者心理障碍,故为临床难治病症。

  难治性面瘫诊断

  周围性面瘫早期治疗时机延误,或治疗失当,易发展成难治性面瘫。现代医学认为,面瘫症状轻重取决于面神经损害平面的高低以及轴突变性的程度,面神经损伤平面越高、轴突变性程度越高则越难治愈。

  根据面神经的走行,将周围性面瘫的损伤平面分为4个节段,面神经的损伤节段越高,症状越多,越难以治愈。面神经的损伤节段由低至高依次为:(1)茎乳孔以外:临床表现为同侧口眼斜;(2)鼓索与镫骨肌之间:临床表现为口眼斜,伴有味觉丧失;(3)镫骨肌与膝状神经节之间:临床表现为口眼斜,伴味觉丧失及听觉过敏、听力下降;(4)膝状神经节:临床表现为口眼斜,伴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听力下降,泪多、无泪,或伴眩晕。

  有接诊难治性面瘫时,还应考虑是否伴发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哮喘、贫血等疾病。

  还要诊察患者身体状态,如高龄患者、妊娠期或产后、手术后等情况。中医辨证为脾虚型、阴虚型、痰瘀型等体质者。

  难治性面瘫辨证分型

  难治性面瘫多由于失治迁延日久,面部筋脉长期失于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或者因为正气不足、素体脾胃虚弱所致气血生化不足,或者因为阴虚风动,或者因为邪气入深,津液不行,壅遏为痰,痰瘀搏结,缠绵难愈,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顽疾。

  气虚血瘀 面部肌肉松弛,或有面肌萎缩,面色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患者素体虚弱,或大病、手术之后,或产后、哺乳期,或过度劳累等因素。舌淡,或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弱。

  阴虚风动 口眼歪斜日久,患侧面部板滞不舒,患侧眼裂变小,或有面肌萎缩,或有口唇倒错,遇冷或劳累后症状加重。舌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痰瘀阻滞 口眼歪斜日久,面部肿胀,或有压痛。患者形体肥胖,或素嗜烟酒,或嗜肥甘厚味。舌质暗,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难治性面瘫选穴特点

  辨证选穴

  气虚血瘀型,治疗时可配合气海、足三里、脾俞等穴,并可加用灸法,以健脾益气、行气活血。阴虚风动型,治疗时可配合风池、三阴交、太冲等穴,以养阴柔肝、熄风通络。痰瘀阻滞型,治疗时可配合丰隆、中脘、阴陵泉等穴,并可加用灸法,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对症选穴

  口角歪斜:以手足阳明经、督脉、任脉穴位为主,如地仓、水沟、承浆、口禾髎、夹承浆、下关、合谷、中脘、后溪等穴。可以配合健侧取穴。

  闭目无力:取阳白、上睛明、四白、申脉等穴。阳白、上睛明、四白为局部取穴, 有助局部行气活血。《灵枢》记载,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以通调太阳之脉;同时申脉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阳跷脉主人体运动,司眼睑的开合,故在治疗眼部前额恢复困难时,申脉一穴通两脉以疏通眼周经络气血,促进上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

  面肌痉挛、联动:面肌痉挛、联动为难治性性面瘫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瘈疭”“抽搐”。临床针灸治疗时,头面部腧穴宜浅刺、轻刺激,局部可选用双侧下关穴,远端可以配伍列缺、照海、合谷、太冲,以调和阴阳,行气活血。

  难治性面瘫刺灸方法

  局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又称“浅刺多穴法”,是包括刺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浅刺” 就是用毫针刺入穴位较浅,一般仅有两三分深。“多针”,或“多穴”,是指治疗时选穴较多,或在病变部位刺针较多。临床应用时把二者结合起来,称之为“多针浅刺法”或“浅刺多穴法”,多用于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可增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常用穴位:根据难治性面瘫患者的病情,酌取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头维、太阳、上迎香、四白、迎香、口禾髎、水沟、颧髎、地仓、夹承浆、下关、颊车等穴,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配合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针刺方法:选取面部穴位,用一寸毫针,刺入穴位1~2分深,然后留针15~20分钟。面瘫后期病证已虚,若继续采用泻法治疗,势必耗伤气血,致使面瘫迁延日久不能彻底痊愈。如果采用“浅刺多穴法”扶正祛邪,多能收到满意效果。而且,在面瘫后期采用此法治疗,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如面部发紧、肌肉抽动、联带动作等。

  隔姜灸温通法

  施灸时,取新鲜生姜切成直径3厘米、厚0.5厘米的薄片,用毫针或牙签刺几个小孔,贴于患侧的穴位处,将艾绒捏成蚕豆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以持久温热到达穴位为宜,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夹起。然后,继续灸下一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周灸3次,每次施灸2~3个穴位,每穴各3壮。施灸时,针灸针可以保留在穴位上,也可以先做隔姜灸法、然后针刺治疗。

  穴位注射疗法

  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选择患侧面部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药物: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2毫升,甲钴胺注射液(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造,卫材(中国) 药业有限公司分装)1毫升。穴位:攒竹、阳白、太阳为第1组;迎香、颧髎、下关为第2组;地仓、颊车、承浆为第3组。每次选一组穴位,每周注射3次。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外感风邪造成面部筋脉弛缓不收而发病。病之初期多为邪气壅实,多以针刺泻法祛其邪气。病之后期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治宜补法为主,兼以通络,扶正以祛邪。难治性面瘫为面瘫迁延不愈,病程一般都在3个月以上。由于邪气羁留经络,局部肌肉筋脉长久失于气血荣养,已属虚证,此即“久病多虚”。根据《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治宜补法。又因邪气未尽,经络未通,“久病多瘀”,亦当辅以祛邪通络之法。“多针浅刺法”结合隔姜灸温通法、穴位注射疗法,扶正以祛邪,增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故用于面瘫后期和难治性面瘫的治疗较好。(韩颖 王莹莹 焦玥 王文艳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针罐配合治周围性面瘫

时间:2023-01-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拓然 韩颖 霍金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麻痹,为临床常见脑神经单神经病变。本病发病初期,正气不虚,病机特点表现为正邪相争,以邪实为主,故治疗以祛邪为首务。本病迁延至后期,正气衰少,络脉瘀阻,病机特点则表现为正邪不争,治疗则以通经络、行气血为主,以达通经扶正之功。针对本病特点,宜分期治疗,根据各期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在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式的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拔罐法,疗效甚佳。

患者女,65岁,2022年1月5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歪斜2天。患者5天前因外出受寒出现左耳后乳突区疼痛,服止痛药未见缓解,2天前晨起出现刷牙漏水,眼睑闭合不全,左耳后疼痛加剧。刻诊见患者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口角右偏,左眼闭合不全,抬眉无力,额纹消失,鼓腮漏气,舌麻,味觉减退,纳少,寐差,舌淡、苔白,脉浮紧,寸脉尤甚。

诊断:面瘫病(风中经络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治法:远端取穴针刺,配合背部膀胱经闪罐治疗。针刺治疗取百会、风池、合谷、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令患者取仰卧位,75%乙醇棉球局部擦拭消毒,采用0.25mm×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避开血管,百会平刺10~15mm,风池、合谷、支沟、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均直刺10~15mm,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出针不留针,每周治疗3次。拔罐治疗取大杼经风门至肺俞穴,令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上背部,选用3~5号玻璃罐,分别于大杼经风门至肺俞穴沿督脉循行线交替闪罐,至皮肤微微发红患者自觉不烫为度,于每次针灸治疗后进行操作,每周治疗3次。

1月19日二诊:针灸治疗2周后,患者耳后疼痛消失,口眼歪斜程度较前略好转,舌麻、味觉减退消失,纳可,寐可,舌暗苔薄白,脉细涩,尺脉沉。诊为面瘫病(气虚络瘀证),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治疗依旧采取局部电针配合复合拔罐法:针刺治疗,取阳白、攒竹、丝竹空、听宫、四白、迎香、下关、颧髎、牵正、颊车、地仓、合谷、太冲穴,常规消毒后进针,面部穴位采取透穴针法,攒竹平刺透向丝竹空,阳白透向鱼腰,地仓透向颊车方向,颊车平刺透向下关方向,牵正向前斜刺,丝竹空、听宫、四白、迎香、下关、颧髎、合谷、太冲均直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然后于丝竹空—颊车、攒竹,地仓—颊车,阳白—颧髎、下关—大迎进行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拔罐治疗,首先对患侧面部、额部、颧部及翳风穴进行闪罐,于每处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拔上马上取下,不断反复,每次闪罐2分钟;后于面部涂上刮痧油,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后,手指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推拉,地仓—颊车(牵正)—下关—太阳由下到上,下关—颧髎—四白横向由外到内,每次走罐1分钟;最后在阳白、翳风、承浆留罐1分钟。以上操作均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患者耐受为度,每周治疗3次。

2月5日三诊:患者额纹出现,口角不偏,疲乏缓解,诸症皆消。

按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取穴规律为先远端、后局部,针法规律为先浅刺、后透针,留针规律为先不留、后宜留。周围性面瘫发病初期,正邪相争强烈,面神经局部以炎症、水肿变化为特点,故针法宜先浅后深;拔罐疗法亦以远端治疗为主,常可取背部闪罐以调畅气血运行,以达疏散外邪之功。周围性面瘫进入恢复期以后,正虚邪恋,面神经炎症、水肿大多消除,治疗则以局部为主,运用电针以增强面神经兴奋性,配合面部走罐、拔罐疗法,用以鼓动经气,托邪外出。(王拓然 韩颖 霍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透刺太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2例
孙朝辉
1 临床资料
   82例患者均为1999年3月—2007年5月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33例,女49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个半月,最长20余年,平均3年。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紧箍感,大部分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少数患者头顶部或全头部疼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激动、生气、失眠、焦虑、寒冷刺激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患者不仅具有肌肉、神经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多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经CT、MRI、脑电图检查无病理改变,并排除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鼻窦炎所致头痛。
    2 治疗方法
   取穴:太阳、头维、颊车、大迎。 操作:视患者情况取坐位或仰卧位,皮肤消毒后用直径0.45mm或0.38mm、长75mm针灸针,若以两颞侧疼痛为主取患侧或双侧太阳透刺头维,以偏头痛伴见耳鸣、听力减退者太阳透颊车或大迎,依据患者胖瘦、体质进针45~60mm,边进针边询问患者感觉,切忌刺破颞骨或刺入口腔。留针30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视疼痛部位每次透刺1个穴位,7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3天;留针期间行针2次,只捻转,手法宜轻,一般不行提插补泻。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者配太冲、太溪;痛连项背、恶风寒者配风池、百会;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者配丰隆、阴陵泉;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者配血海、三阴交。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暂时停服药物,调畅情志,注意保暖并积极锻炼身体。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为症状、体征消失,完全脱离药物,头脑轻松,计46例,占56.1%;显效为头痛、头皮发紧等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不用药物或休息后可缓解,计27例,占32.9%;好转为头痛、头皮发紧等症状稍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必要时仍需服药,计5例,占6.1%;无效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计4例,占4.9%。临床痊愈46例中,治疗1个疗程者12例,2个疗程者17例,3个疗程者17例。
    4 体会
   太阳穴系治疗头面部疾病常用经外奇穴,该部位肌肉薄,神经、血管网丰富,尽管取穴方便,但针刺时易致皮下出血或血肿,影响美观,甚则引起患者不满。笔者在洞悉该处解剖层次的基础上,把握针刺深浅应以针下得气且不伤及组织器官这一原则,透刺该穴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每获良效。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患者对较长的针灸针心存恐惧,应做好解释工作,且手法宜轻柔。如果进针困难,切记不可盲目进针,应审慎避开骨骼、血管;如果患者感觉疼痛、剧麻甚至放电样不适,应迅速退针,调整方向,避开神经。进针时,除询问患者感觉外,还应仔细观察患者表情变化,以及时调整对策,防止晕针。根据笔者临床观察,透刺太阳穴时还可通过减少行针次数以减少患者痛苦,通过延长留针时间以增强疗效。

针灸中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最全收集作者:闲在居士

 [转载]针灸中各种疾病常见鈥湻从Φ汊澴钊占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荟萃
头面躯体痛证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 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 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痢疾: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妇科病证不孕症: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急性乳腺炎:同侧前臂有敏感点(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胀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探及2一3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个别阳性点在肩胛区以下。反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间)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节处。
皮外骨伤科病证
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痔疮: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 “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 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五官科证
麦粒肿: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 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花粉症: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其它:
戒断综合征: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压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神经官能症: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有第4、第8 胸椎棘突下压痛)。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
逐渐减轻。

面瘫膏【草根一生】

 难治性面瘫针灸临床治验 (2015-11-06 19:37:52)[编辑][删除]


用穴如用药(转)【草根一生】

 难治性面瘫针灸临床治验 (2015-03-01 08:00:3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知柏地黄丸.

阴亏阳就亢,灼伤头发.

杞菊地黄丸,管脱发()!

绝骨穴治掉发,加太溪.

桑葚的用途!滋肝\补肾.

太溪(熟地黄)>肾.

太白>脾.

太冲>肝.

肾经,脾经,肝经.源穴.

大都

然谷

行间

只用三个补穴即可.

最终只选一个太溪穴!六选三,三选一!程莘农

太溪+照海=知柏地黄丸(在脚上,知母,黄柏;清虚热,阴虚)

知柏泻下焦湿热!

 

十大补气穴位 十、悬钟穴 悬钟又叫髓会和绝骨。顾名思义,它和骨、髓都关系密切,专管人体骨髓的汇集,对与骨和髓有关的疾病都有治疗作用。它是会穴,会穴的特点就是一穴连着数条经络,地位至关重要。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难治性面瘫针灸临床治验 (2019-10-10 05:35:26)[编辑][删除]
[转载]《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马丹阳撰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穴道数量在历代的发展中,慢慢地累积,到明朝的《针灸大成》,就已经记载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有六十七个穴道,心经、心包经最少,各有九个穴道。穴道的数量那么多,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

       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穴道,在《针灸大成》中称之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针灸大成》里面收录编成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1] 它的总诀是这样写的,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的处方正确,就什么病都能治了。而且还说治病有如神灵,应手即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还说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传授的。因此,针一扎进穴道,连金锁都可以打开。在这个歌诀里面还有:古人传授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的,所以歌诀说: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只能够教给那些好的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这十二个穴道中,有八个是在膝至足,四个在肘至手。

       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只要对针灸有一点概念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道,可用以保养,也可用以治病的重要穴道。歌诀里说“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就是说三里穴的位置,膝眼又叫“犊鼻”,在膝盖上有两个相当大的洞,长得有点像牛鼻子,外侧的叫“外犊鼻”,内侧的叫“内犊鼻”。足三里就在外犊鼻之下三寸,离膝胫骨棱一个拇指寸远,也就是在两筋之中。主要功用治“胃中寒”,也可用以治疗心腹胀。胃中寒的症状,例如肠鸣,有“幽幽……”似水走动的声音,并且腹泻。《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就是说只要是胃肠的病都可以找三里穴。外科方面,可以用治腿肿、膝、胻(胫骨)酸。内科方面,伤寒型的感冒,以及羸瘦、劳损,都是因为慢性病,而肠胃功能已经很差了,变得羸瘦,还有“气蛊”,气蛊就是腹部因为消化不良以及水份不能良好地排泄而发生鼓胀的样子。还有,它还是一个很好的养老用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针灸三里穴眼睛变宽,会看得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形成所谓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远,不能看近。常扎这个穴就会变得很好,但是取穴要精确。针入八分或艾灸三壮。依据我自己的经验,假如经常地针灸这个穴道,不但可以养老,而且假如要走远路,或要爬山,步行的能力也会比较好得多。还有这么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三里要经常用艾灸,烧出灸疤来,甚至于让它经常都是湿淋淋的,让它常有出脓的现象,可以治疗老年性的病,例如血压高之类的毛病,经常灸它,可获得很好的血液循环,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它在脚的第二指、第三指的中间的这个脚丫子上五分,最主要可用以治疗四肢冰冷的现象,可以用治喜爱安静而不喜欢声音的“胃经热象”,长风疹块的瘾疹现象,咽喉痛,呵欠频数及牙疼。其实频频呵欠就是缺氧了,牙疼在中医的概念上面,认为牙属于阳明,下牙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牙属足阳明胃经,这里的牙疼就是上牙疼。另外虚极而不能吃东西,针这个穴立刻就好了。

       曲池穴:是在手肘上面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找寻的方法是:手臂稍微弯曲起来,把手掌对着自己的心脏,手臂上最高的这一条经络线就称之为“手阳明大肠经”,在这个经络上面的手肘弯弯处的穴道就叫做“曲池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曲池拱手取”,拱着手找寻;“屈指骨边求”,在骨头的边缘可以找到它;它的作用是“善治肘中痛”,可用以治疗肘的疼痛。又能治疗“偏风”,也就是中风半身不遂症状,还有手不能弯曲、不能收回来,表示这个手已经没有力,神经功能差了,不能拉弓射箭了,因此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说“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要拉弓射箭,必须要用到这条大肠经的肌肉的劲,却使不上力了。大肠经发生问题时也会“筋缓莫梳头”,扎曲池穴也有治疗的能力,还可以用治“喉痹促欲死”,就是喉头的血液循环差了,好像不能吸到气了,又治疗发热、全身性蕁麻疹、瘾疹,由这点来看曲池穴还有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气驻留的穴道,是在身体上的一个非常大的穴道,位置在大拇指跟食指的中间这个虎口,虎口开叉的上面一寸。它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在《四总穴歌》里头,有这么一句 “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打摆子症状。也可治齿龃及鼻衄,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膝盖的后面,大腿与小腿交会的腿弯弯处,又叫做“膕”的横纹正中央。可以用来治疗腰痛不能站直起来,而且引到背脊梁都沉重不堪,筋也不能够舒展开来,“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四总穴歌》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用法。又可以治疗“风痹复无常”,什么叫风痹呢?痹就是血液不通,古时候把痹病分为三大类叫做风、寒、湿三痹,风痹是会走动的又叫做“行痹”,寒痹是会很痛的所以又叫做“痛痹”,湿痹是重着而不动的所以又叫“着痹”,风痹是于风所引起的血液脉络的不通,因此叫他做“风痹”或叫做“行痹”,为什么讲“无常”?就是因为它痛不固定一处,到处跑着痛。“膝头难屈伸”也可用这个穴治疗,不能够弯屈、也不能够伸展,那么“针入即安康”,可是必须注意这个穴道不可以使用艾灸,因为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血管。

       承山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道,在现代医学称之为腓肠肌的下方,古人叫做腨,也就是小腿肚,这个地方长得像鱼的腹部,所以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里头,就叫它“鱼腹”,它位于腨肠分肉间,善于治疗腰痛,又可以通大便,用来治疗痔疾、大便难,又能治“脚气并膝肿”。如果肢体的“展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剌便安”,扎了针就会痊愈了。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的俞穴,也是肝经的原穴,在足大趾二指之间的脚丫子直上大约二寸的地方,这个穴道最主要的作用,可用以判断以及了解人的生死,在这个穴下方有一个动脉经过,如果量测发现这儿的血脉不动了,这个人生命就垂危了。这个穴也能医“惊痫风”,惊痫是什么呢?就是被惊吓而发生抽筋、口吐白沫、眼睛向上翻等等这种现象,中医把突发的病叫做风,所以称之为“惊痫风”。太冲也可以治疗咽喉的毛病以及心脏病,由于肝经主筋,所以它还能治两足走路不方便。并且还可用以治七种疝气中的“偏肿坠”现象,也就是从一边的阴囊或者从大阴唇穿出来,太冲穴就是个很好用的穴道。除了用太冲穴以外,还有一个穴叫做“三角灸”,在肚脐的下方,而左偏坠可以灸右边,右偏坠可以灸左边,再加上太冲穴,效果非常的好。另外太冲也可以治疗眼目似云朦,就是眼睛前面朦朦的,好像盖了个东西似的。它又能够治疗腰痛,而且还“针下有神功”。

       昆仑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当中有3个膀胱经的穴道,委中承山还有昆仑,位置在足外踝的后方与足跟筋的中间,它可以用来治疗足抽筋,腰和臀部疼痛。也被用来治暴喘满冲心,也就是突然的发喘,心区满胀;又可以用来治疗举步行不得,一动就疼得呻吟,如果想要求得安乐,可考虑用昆仑穴治疗。昆仑委中用来治疗腰背痛效果非常的确实。


       环跳穴:是在胆经的穴道,在臀部腰下头胯的枢纽上侧边,是一个满大的穴道,环跳穴上面的肌肉非常的肥厚,要用很长的针才能扎到穴位,有的时候甚至要用到六寸长的针。取穴的方法比较特殊:侧卧,底下的腿弯曲,上面的腿伸直。它可以治疗“折腰莫能顾”,就是腰像是被折了似的,不能够弯腰也不能回头。对风、寒、湿三痹都有效;又可治从胯部连到小腿肚的疼痛;转身的时候又重又痛,根本就难以忍受的,扎环跳穴也很快就可以好了。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膝的前下方有一条骨叫胫骨,胫骨后面的一条骨,现代医学叫做“腓骨”而中医学叫做“辅骨”,辅骨的茎突也就是一个小骨头,这个小骨头的前下方,有个洞,就称之为阳陵泉。《难经》有所谓的“八会穴”,其中有一个叫“筋会”,就是阳陵泉穴,筋就是肌腱或者是比较粗的肌肉束,阳陵泉就主治筋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讲,“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就是在膝的下方外侧一寸的地方,可治“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膝肿、麻木、疼痛,以及叫做偏风的半身不遂、而“举足不能起”,只要扎针深入六分,极其神妙。凡是扭伤了足踝、膝,或扭伤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筋之会,阳陵泉”来治疗。

       通里穴:是心经的络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也就是神门上一寸的位置,此穴可以治疗 “欲言声不出”以及懊恼怔忡这一类的心理层面的毛病。假如病人体质实,就有四肢重以及头、腮、面颊红的情况;如果病人虚就不能吃东西,暴瘖,突然地哑了,或脸面没有颜色而且不光泽;都可以使用此穴治疗。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叉交大拇指与食指,而食指指到在手腕的上侧的挠骨边缘就是这个穴,可用以治偏头痛,还可以治疗遍身麻痹,痰涎向上涌出,牙齿咬紧的口噤,如果能补泻得宜,应手就可以好了。《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就是说只要头部的与颈项的病都能用此穴治疗。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为马丹阳所撰。马丹阳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人仪,字宜甫,又名钰,扶风(今属陕西)人。金代道家、针灸家。大定七年(1167年),抛弃巨大家业,皈依重阳君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医名为道名所淹。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于嘉泰甲子岁(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

[转载]《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马丹阳撰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承山配,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其一: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其二: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针三分,灸三壮。


其三: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实时瘳(针五分,灸三壮)。


其四: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壮)。


其五: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针五分,禁灸)。


其六: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针七分,灸五壮)。


其七: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针三分,灸三壮)。


其八: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针五分,灸三壮)。


其九: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针二寸,灸五壮)。


其十:阳陵居膝下,外腨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灸三壮)。


其十一: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针三分,灸三壮)。


其十二: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针三分,灸五壮)。

悬钟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别名] 绝骨,髓会。
  [穴义] 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