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室秘藏》血证诊疗特色

(2023-02-15 05:45:12)


时间:2019-07-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佳乐

 

  《兰室秘藏》刊行于公元1276年,共3卷,21门,内容涉及临床各科,是李东垣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提要》载:“其治病分二十一门,以饮食劳倦居首,他如中满腹胀,如心腹痞,如胃脘痛诸门,皆谆谆于脾胃,盖其所独重也。”《兰室秘藏·衄血吐血门》虽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笔者认为李东垣诊治血证颇有特色,提出血证多由脾虚不摄所致,临证用药紧扣病机。

  治血证不离脾胃

  血证病机多责气虚不摄或血热外迫。《素问·太阴阳明论》载:“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长期过食不仅损伤脾胃,而且食物不化,郁积生热,热邪下迫大肠,亦会引发肠风下血,“大肠主津,本性燥,清肃杀之气,本位主收”,李东垣上承《黄帝内经》学术思想认为:“夫肠澼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泒,如桶涌出也。今时值长夏,湿热大盛,正当客气胜而主气弱也,故肠澼之病甚”。在内水谷气血不合,脾虚不摄,在外湿热伤脾,因而肠澼,李东垣提出“足阳明为中州之土,若阳衰亦殒,杀万物,故曰:万物生于土,而归于土者”。李东垣认为血证失血,多伤及脾胃,因此诊治时多顾护脾胃,多以燥湿、养血、益气为主,常用当归、黄芪药对和血益气。

  当归合黄芪补气养血

  在《兰室秘藏》血证六方中,每方中都有黄芪,当归出现5次,黄芪、当归配伍出现5次。李东垣在方中多将归尾和归身分开用,常用归身,取其养血和血之意,符合失血患者的病情。《卫生宝鉴·湿化成》载:“当归气温,味甘,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黄芪补气生血,《本草新编》认为黄芪:“专补气……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方中黄芪和当归配伍大都是2:1,先补气益气,气旺血自生。

  仔细分析黄芪、当归配伍的方剂,尤以人参饮子为例,李东垣提出其“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仿当归补血汤之意,重用黄芪,黄芪与当归配伍3:1,黄芪与人参相须为用,补气生血,对于失血日久的病人,疗效颇佳。

  血证可用外治法

  李东垣对于外治法的运用,可谓独到,认为诊治吐血久不愈,可用三棱针针刺气街出血,血出病愈。气街即气冲穴,现代研究表明,气冲穴可治胃气上逆证。这一经验值得认真思考,李氏认为“治鼻血久不止,素有热而暴作者,诸药无验”,可以“大纸一张,作八褶或十褶,于水内湿,置顶中,以热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纸干”,则鼻衄立止。笔者认为,将湿纸至于顶上,即百会之处,加热,意仿温灸百会之法,但换成湿纸,即“降气不必降火”之意,此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值得后学认真思考。

  《兰室秘藏》所阐述血证的理、法、方、药常为后世医家所效仿,如明代医家孙一奎在其《赤水玄珠》血证一门中引用人参饮子,黄芪芍药汤等方药。李东垣提出黄芪和当归配伍的药对,对于血证的现代化诊疗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创立的三黄补血汤和黄芪芍药汤等方药作为内科血证的有效治疗方剂,值得后学认真研究。(张佳乐 中国中医科学院)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品味《老匋读医随笔》

 (2023-02-19 13:50:05)[编辑][删除]


时间:2019-06-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吴力强

 

  《老匋读医随笔》(以下简称《随笔》)系新安王氏医家王乐匋先生所著,全书引用医家、古籍颇多,其中明清医家超过30位,古籍不下50本,可知王乐匋一生致力于新安医学的研究、临证和教书育人。笔者从书中五大部分各选取一切入点,来领略王乐匋的医术、医风及治学精神。

  医验撷秀

  谈到眩晕证治,王乐匋认为此症虽为临床常见,然一般较顽固,实不能以一套用之方来总结其疗效,一般多本《素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而从肝论治。通过两则病案分享,将治疗思路呈现给读者,案1中患者肾气不衡,风阳夹痰上扰时,在照顾肾气、息风涤痰中求治,待症状显减之后,再以阴阳平补的丸剂缓图。与案1不同,案2则为肾阴失坚,水不涵木所致,在治疗时如何一步步进行柔肝潜阳做了示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精于辨证,分层论治,在示人以规矩的同时,也在展示变化中的巧妙之处。

  方药阐微

  “一贯煎”这首方剂出自魏玉璜的《柳州医话》,王乐匋认为此方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功效在于养阴疏肝。在临床上遇到阴虚气滞之证最难用药,处理不当,不是耗液便是增壅。而一贯煎方在调整阴虚与气滞之间考虑得较为周全,方之妙可用“滋水涵木,润养肺金”来概括,“滋水涵木”是重点,“润养肺金”也不能忽视。养金能使金水相生,肾水足则肝血源源不断,养金又足以制木。王乐匋通过分析病机,用五行生克理论来指导用药。在谈到近代医家张山雷对于魏氏用此方较多而颇有看法时,王乐匋这样比喻:“这也许正如画家陈衡格先生评梅瞿山画松那样,‘盖得意之笔,时时流露’吧?”

  医理钩玄

  《随笔》中又谈及在温病治疗中,养阴与化湿是难点——养阴易增湿,化湿则伤阴。护阴与化湿是吴鞠通论治温病的两大纲领,也是《温病条辨》的精华所在。在用药方面,吴氏在温热与湿热病上进行了概括:“温病之不兼湿者,用药忌刚喜柔;其兼湿者,则相反,忌柔喜刚。”如在温热类中,对于阳明病在腑者,王乐匋总结了吴氏的四个论点:

  第一,如热结在里,尚可假手于“承气”一下;但如阴干液涸,半虚半实之证,承气不可混施,可与增液法。

  第二,下后邪气复聚,必须时时刻刻顾护津液,如不得已,可与增液,不可轻易投以承气。

  第三,阳明与心包俱病,攻下必同时开其窍。

  第四,已下之后,如何复其阴,可选益胃汤,意在胃阴复则气降得食,且可免液亏燥起。

  如此,王乐匋对温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层层深入分析,并示人以“可与”“不可与”之法。

  诊余漫录

  王乐匋说到新安医家为学方法时,用“求实、学博、探幽、返约”来概括。前辈们运用此方法,为后人打开医学知识的宝库。

  王乐匋通过学习《新安医学史略》,深感艰难任远,强调必须善自努力,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前人,同时也要敢于超越前人,为医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并肯定了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的《医述》一书,曰:“程氏以一人之力,读新安诸家藏书,而成《医述》这样的巨著,其本身十足感人。这种敢于突破,大胆创新,是新安历代医家的传承精神所在。”

  治学门径

  《随笔》中对中青年为医者在读书、跟师及动笔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不要盲目地去用功,功夫是下了,也只能事倍功半,故学医之初了解目录学很重要,如此才知道前人在这方面已做过哪些努力,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东西,才不致是重复前人的劳动。”在跟师临证学习方面,王乐匋指出:目前实习医院安排上采用轮转的方法,愿望是很好的,但也有可能学的不扎实,形成走过场,浮光掠影的弊端。至于动笔,也就是读书还要做到“手到”,这非常必要,是一个思考、点滴积累、集腋成裘的过程。

  总之,初读《随笔》,文中旁征博引、融古通今,犹如走近一位长者、师者,亦如挚友、知己;再读《随笔》,可以了解一个流派,领略一种文化,学习一种精神;三读《随笔》,让笔者这样的青年中医再也找不到不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理由。慢慢品读,书上散发着阵阵清香,潜藏着王乐匋的良苦用心。(吴力强 江苏省

太仓市中医医院)

咳血吐血家传方【草根一生】

 《兰室秘藏》血证诊疗特色 (2015-11-04 19:31:47)[编辑][删除]
             咳血吐血家传方【草根一生】
敷和汤验案三则
摘自2025-10-31中国中医药报
段尚勤 山西省河曲县人民医院

敷和汤出自《三因司天方》,由半夏、五味子、枳实、茯苓、诃子、炮干姜、陈皮、炙甘草、枣仁等组成。原书曰:“巳亥之岁,厥阴司天,少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民病中热……耳鸣,掉眩……宜敷和汤。”笔者临床用此方治疗眩晕、泄泻、牙齿酸困病例,均获良好疗效,兹分述如下。

案一 眩晕

刘某,男,1959年11月28日出生,2025年6月4日初诊。主诉:眩晕2月余。患者于2025年3月31日无明显诱因突发眩晕致跌倒,次日眩晕甚,不能转头。入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做头颅CT及核磁、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未见异常,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肌酶、甲功、电解质均未见异常。对症治疗10天症状未改善,后又去某医院住院一周,亦未改善。患糖尿病10年。刻下:眩晕,失眠,乏力,大便秘结,溲频色黄。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诊断:眩晕(风阳上扰清空,气血逆乱)。

治疗:佐金平木。

方用敷和汤加减:生、熟酸枣仁各15g,五味子9g,枳实10g,诃子9g,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12g,紫菀15g,炙甘草9g。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6月10日二诊:眩晕大减,效不更方,又进5剂。眩晕止。

按 患者生于1959年(己亥年),卑监之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故属脾虚风火内盛体质,就诊于2025年(乙巳年)6月4日三之气时段,其运气气化特征为火乘自馁之肺金,木失金制,客主之气为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遂使内外之邪相合,风阳上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眩晕作矣。故选敷和汤加紫菀,佐金平木,适中病机,眩晕立止。

案二 泄泻

邬某,男,1994年10月28日出生,2025年6月16日初诊。主诉:腹泻2月余。患者2月前出现腹泻,水样便,日5~6次,曾服用乳酸菌素片、布拉氏酵母菌散2周,大便仍不成形,现日3次,起床即便,肠鸣,大便急迫,腹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右弦,左弦滑。

诊断:泄泻(肝气乘脾,寒湿内盛)。

治则:抑肝扶脾。

方用敷和汤加减:陈皮10g,茯苓15g,干姜10g,枳实6g,诃子10g,熟酸枣仁15g,法半夏10g,五味子9g,炙甘草9g。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

6月23日二诊:大便稀,日1次,肠鸣减轻。舌淡苔薄白,脉右弦,左弦滑,效不更方,又进5剂。腹泻肠鸣止。

按 患者生于甲戍年,土湿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偏寒湿体质,又逢乙巳年,岁金不足,木失金制,肝气偏亢,且厥阴风木司天,遂使肝木克伐本就虚弱之脾土,则水湿不运,则大便溏泄,肝疏太过,则肠鸣频作,腹痛时发,泻下急迫。方用敷和汤扶土抑木则泄止。

案三 牙齿酸困

李某,女,1951年5月23日出生,2025年7月22日初诊。主诉:下牙齿酸困2年余。2023年1月患者因新冠住院治疗半月,随后出现下牙齿酸困,曾做头颅核磁等相关相查无异常,且服用过六味地黄丸、中草药(药物不详)数十剂无效且逐渐加重。现下牙齿酸困尤以困甚,偶有阵发性晕厥伴有睡眠差易醒,心前区出汗,身困乏力,夜尿多,后背发热,下肢冷,易出汗,大便时溏时秘。舌暗红苔薄腻,舌下络脉瘀滞,脉左沉细,右寸关沉尺浮。

诊断:牙齿酸困(肝失疏泄,大肠传导失职,气机升降失常)。

治则:调肝理肠。

方用敷和汤加减:法半夏9g,生、熟酸枣仁各15g,五味子9g,枳实10g,茯苓12g,诃子9g,干姜6g,陈皮10g,浮小麦(先煎)30g,丹参15g,炙甘草9g。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7月28日二诊:牙齿酸困已明显缓解,余症略有改善,效不更方,又进7剂。

8月5日三诊:牙齿酸困已愈。余症亦明显减轻,嘱服原方7剂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发。

按 《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是动则病齿痛颈肿。”《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医学入门•脏腑》中提出脏腑间非表里关系的功能互通机制“肝与大肠相通”,从这可以看出足厥阴肝与手阳明大肠同处于六气气化状态的“阖”,所以厥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也可影响阳明大肠的传导功能,从而发生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牙齿酸困)。故方选敷和汤以调肝理肠,疏通经络,恢复气机升降,则牙齿酸困随药而愈。
益气养血法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樊鹏菲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高某,女,80岁,2025年3月30日初诊。主诉: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自理能力较差,常常冷暖不知,时常感冒。3小时前,患者例行体检完善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5.29×109/L,红细胞计数3.53×1012/L,血红蛋白114g/L,血小板53×109/L。其血小板减少原因不明,建议前往血液科进一步诊疗,但是患者家属考虑到患者配合差,来我处要求带中药回家调理。刻下:神志清楚,面色虚浮少华,自诉容易疲倦,容易汗出,容易反复外感,纳食差,夜间休息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断为血证。
辨证:气血不足,正气亏虚。
治则:益气养血扶正。
方用八珍汤:仙鹤草60g,黄芪30g,党参片30g,麸炒白术18g,茯苓18g,甘草片6g,陈皮12g,熟地黄30g,川芎6g,白芍18g,鸡血藤30g,大枣24g,制何首乌12g,酒女贞子30g,炒酸枣仁18g,当归15g。3剂,日1剂,分3次温服。
4月2日二诊:服药后虚浮面容改善,仍面色少华,自诉进食量增加,疲乏感缓解,余症同前。药渐奏效,守原方3剂继续调理。
4月5日三诊:进食量进一步改善,疲乏感进一步减轻,但是复查血常规仍提示血小板为53×109/L。舌脉同前。考虑到患者症状持续改善,治疗有效,故继服原方7剂调理,并调整仙鹤草为90g,嘱煎汤代水再以此熬制其他中药。
4月14日四诊:自诉症状完全消失,“为最近两年最好的状态!”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为96×109/L。前法已经显著奏效。且温补类药物使用并无上火征象,故调整为生血汤合三仙汤以益气温阳,养血填精。处方:仙鹤草90g(煎汤代水煎煮其他药),仙茅9g,淫羊藿12g,生地黄30g,黄芪30g,当归15g,熟地黄15g,川芎9g,白芍18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30g,麸炒白术18g,大枣24g,阿胶6g(烊化)。7剂,日1剂,分3次温服。
4月30日五诊:来诊时面色荣润,精神饱满,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为156×109/L。嘱停药观察,随访1个月,诸症向愈,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告愈。
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出血、皮肤瘀斑、瘀点等。其病因繁琐,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现代医学如果不能明确其病因病机,则治疗上往往缺乏有效方案,而中医药从症候入手,采取辨证论治方法,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案患者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且伴有面色虚浮少华、容易疲倦、容易汗出、容易反复外感及纳食、夜间休息差等气血不足的症候表现。综合其舌脉,辨证为气血不足,正气亏虚,拟定益气养血扶正之治法,首诊时选用八珍汤为主进行治疗。方中党参片、熟地黄相配益气养血;黄芪、麸炒白术、茯苓健脾助党参片益气补脾;当归、白芍、鸡血藤、制何首乌、大枣养血和营,助熟地黄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行气,陈皮理气健脾,两药应用使诸药补而不滞。同时选用仙鹤草、酒女贞子补虚;炒酸枣仁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达到益气养血扶正之功。且药理研究也证实,黄芪、制何首乌、仙鹤草、鸡血藤、女贞子均有提升血小板的作用。
三诊时患者虽然血小板未见提升,但是其症状已经得到缓解,综合评估辨证准确,治疗有效。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仙鹤草剂量以增强益气扶正之力。
四诊时患者血小板明显升高,且应用温补类药物使用并无上火征象,联想到《景岳全书》所载“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调整选用中医大家祝谌予的生血汤合三仙汤以益气温阳、养血填精。方中仙茅、淫羊藿补肾阳;仙鹤草、黄芪、麸炒白术、大枣益脾气;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川芎、白芍、制何首乌、女贞子、阿胶滋阴血。诸药合用,滋阴血、益脾气、补肾阳,相互资生,共促复常。随访1个月,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三七粉5克,米汤送下,每日2次。

 2、百草霜(釜脐墨炒过),研末,每次冲服10克。连吃三付。

  3、 葎草100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