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石恩骏,1953年出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黄芪12克,炒白术12克,黄连3克,黄柏10克,金银花15克,厚朴10克,藿香6克,土茯苓15克。
功效:益气利湿解毒。
主治:多种气虚湿热证,如胁痛黄疸,小便涩痛,下痢里急,关节肿痛,疮疡,高热表情淡漠,湿热弥漫三焦,妇女白带多而浊臭或经来淋漓等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方解:石恩骏认为,黔中湿热偏胜,湿热浊邪,固然伤阳,但首先耗气。阳气衰则湿中之热往往已尽,气虚则湿热常常并存。湿热病的治疗,多用芳香苦辛、苦寒淡渗,易损元气。湿热蕴于肝胆,或聚于膀胱,或浸渍于关节,或弥漫三焦,迁延不愈者,元气多有耗伤。益元气可助三焦气化,托毒利湿,与苦寒淡渗合方,顺应邪气向外趋势。
方中黄芪、炒白术益脾胃之元气;黄连、黄柏清利下焦之湿热;金银花清血分热毒;土茯苓分利下焦湿毒;厚朴、藿香运脾,善治中下焦水湿肿毒。连、柏虽苦寒,适量用之又能健脾醒胃,朴、藿伍芪、术则脾胃健运而不滞;黄芪托疮利尿,助土茯苓以利湿,助连、柏、银花以解毒。此方虽扶正与祛邪合剂,宗旨为益气利湿解毒。
临床加减:气虚甚加泡参;湿毒盛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热毒重加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水肿去黄连,加茯苓;腰痛去藿香,加续断、苏梗;肾虚加杜仲、桑寄生;血虚加当归、仙鹤草;肢冷脉迟加附子;胸痞加法半夏、枳实、石菖蒲;瘀血加当归、三棱、莪术;湿盛则津液不潮,口舌干燥,少加石解、太子参等。
石恩骏认为,湿热浸渍,脏腑不调,重在利湿解毒药之变换。胁痛黄疸,湿热在肝胆,宜金钱草、茵陈;小便涩痛,湿热在膀胱,宜石韦、萹蓄;下痢里急,湿热在大肠,宜马齿苋、地榆;白带多而浊臭或经来淋漓,湿热在胞宫,宜皂角、胆草;关节肿痛,湿热在经络,宜石见穿、百部;疮疡,湿热在血脉,宜青蒿、千里光;高热表情淡漠,湿热弥漫三焦,本方去术,加莲子、滑石、地榆等。(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
多发性疖肿辨治【草根一生】
(2015-11-03
19:18:02)[编辑][删除]
|
http://www.med126.com/photos/UploadFiles_4912/200810/2008102305551549.jpg
多发性疖肿多为内蕴湿热,外感毒热之邪,热毒不得外泄,阻于肌肤而发病。
辨证施治
1.湿热型
主症:体表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刺痒、疼痛;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白鲜皮15克。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毒;茯苓、薏苡仁、防己、车前草健脾除湿;白鲜皮、防风疏风止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2. 气阴两虚型
主证:素体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纳差,口干舌燥,躯干、四肢散在炎性丘疹或脓疱,痒痛不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生芪,党参,生地,天冬,麦冬各10克,银花,连翘,野菊花各15克,地丁,板蓝根各10克。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干生地、二冬养阴益气;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地丁、板蓝根清热解毒。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6克或化毒丸6克,每日2次。
外治法: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等,洗净捣烂外敷每日2次。成脓欲溃则用黑布化毒膏或化毒散软膏。
按:中医辨证治疗而论,病位多偏于卫分、气分,治疗上以清解为主;若在治疗时配合火针,通过灼烙腠理腧穴开启经络之外门,给邪以出路,可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另外,患者要注意忌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局部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附:西医治疗
1. 外用药物治疗:涂莫匹罗星软膏或聚维酮碘溶液,也可用夫西地酸乳膏,一日2次。未化脓者,可热敷或外敷20%鱼石脂软膏;并配合局部用红外线照射治疗。对已化脓破溃者,需手术切开排脓引流。切忌挤捏和早期切开。尤其是对发生于鼻孔及上唇等“危险三角区”者,严禁挤压,以免导致细菌随血流进入海绵窦,而引起颅内感染。
2. 系统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或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疗程14日。必要时应静脉给药。
淋巴结胀痛用公英【草根一生】
(2015-11-03
10:56:33)[编辑][删除]
验案:王某,男57岁,2015年7月18日就诊。主诉颈部淋巴结胀痛,牙龈肿痛,口角疼痛,感冒初愈,咽痛咽痒,咳嗽,清涕转为黄涕,便秘,舌红苔黄,脉细弦。处方:蒲公英60克,6剂。水煎服。
本案患者诸症皆为胃经火盛并循经肆虐所致,属于热毒炽盛。蒲公英清热解毒,故效佳。
《疡医大全》引火汤
处方:熟地黄30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5g,玄参30g,五味子6g,白芥子10g,肉桂3g。
用方心得:本方以六味地黄丸去泽泻、牡丹皮,其中熟地黄滋肾,山药、茯苓健脾渗湿,山茱萸补肝,再加玄参滋阴降火、白芥子利气豁痰、五味子益肾固精、肉桂温肾纳气。全方共奏补肾温阳、降火化痰、引火归原之功。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为阳虚于下、火浮于上、痰火互结,故其口疮症,除了面红、足冷等上热下寒证之外,当有咽喉疼痛、喉中有痰梗塞等。如无咽喉有痰梗塞之症,当用《疡医大全》另外一首引火汤(熟地黄90g,巴戟天10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此方中引火下行并未用肉桂,而用巴戟天。笔者在临床不喜用肉桂,因为肉桂不同品种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上等肉桂,也称上桂、油桂,质地沉着,富含油脂,香气浓郁,入口味甜,但价格较高。此外,肉桂只能研末冲服,不可煎煮,如此才能起到引火归原的作用。否则,汤药下咽,口舌疼痛必定加剧。这不是方剂之过,而是医生不识药性之过。笔者年轻时,欲用肉桂引火归原反致火升的教训不少,后来发现,傅青主等很多医家早已经认识到巴戟天可温肾阳、暖冲任、引火归元,且无动火伤阴之弊。从《疡医大全》所载以上两首引火汤来看,用巴戟天替代肉桂是完全可行的,故凡须用肉桂之处,笔者常代之以巴戟天。
导阳归肾汤(邹云翔创制方)
处方:生地黄10g,玄参10g,麦冬15g,石斛10g,黄柏3g,黄连1g,龟甲10g,甘草3g,肉桂6g,蒲黄10g。
用方心得:本方以生地黄、玄参滋肾阴,黄柏清肾中之火;以麦冬、石斛养胃阴,黄连泻胃中之热;甘草和中。从阴虚湿热着手,立意与前面的黄连阿胶汤、甘露饮并无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在于,本方再以龟甲潜阳,肉桂引火下行,蒲黄活血、消肿、止痛,使得全方具有应对复杂病机的能力,故对于湿热久羁、阴损及阳、虚火上浮所致肿痛不消的口腔溃疡比较适合。
验案举隅
曾某,女,69岁,2006年1月22日初诊。患者患口腔溃疡30余年,近几年反复发作,每月两三次,每次7天以上才逐渐痊愈,隔几天又复发,1个月之内难得几天舒适。称服过的中西药物无数,无一有效。最近1年,溃疡疼痛延伸到咽喉,凡食辛辣、油煎、干硬的食物,都使溃疡疼痛加剧,大部分时间只能吃清淡的蔬菜和稀饭等半流质食物。察其面色红润,体格尚强,舌偏红,中心有黄腻苔,舌边尖有两三个小疱,上颌至咽喉红肿,疼痛剧烈,右上颌前半部有1cm×0.5cm大小的橄榄形溃疡,溃疡面上充满蛋黄色、质地致密的脓液,口不渴,大便秘结,脉细滑。
治则:清热解毒,引火下行。
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30g,生地黄30g,怀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芥子10g,巴戟天10g,玄参30g,板蓝根30g,土牛膝30g,虎杖30g。7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1月30日二诊:服上方后,咽喉疼痛消失,舌边尖疼痛未减轻,服药时大便通畅,停药后大便仍然干结,上颌部红肿、溃疡及脓液仍在,舌脉同前。宜滋阴清热,方用甘露饮加减:生地黄30g,熟地黄10g,麦冬15g,天冬10g,黄芩12g,石斛25g,茵陈15g,枇杷叶10g,人中白(布袋包煎)10g,胡黄连10g,蒲黄(布袋包煎)10g。7剂,煎服法同前。
2月7日三诊:服上方后,舌边尖疼痛好转,脉舌同前,继续治疗上颌部脓肿。方用汤剂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15g,浙贝母10g,乳香10g,没药10g,天花粉10g,赤芍10g,白芷5g,皂角刺10g,甘草10g,玄参30g,石斛10g,大黄3g,虎杖30g。7剂,煎服法同前。再用醒消丸加减制胶囊剂:麝香1g,牛黄1g,乳香10g,没药10g,明雄黄3g,胡黄连5g,人工熊胆5g,冰片3g,儿茶10g。研末,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
2月14日四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有时日三四次,胃部有时不舒,口渴,舌边尖疼痛稍微减轻,上颌红肿消退,溃疡部脓液减少,已经出现凹陷,舌微红,苔薄黄,脉细缓。仍用前法,汤剂、胶囊剂并进。汤剂处方:金银花15g,浙贝母10g,皂角刺10g,甘草10g,天花粉10g,生地黄30g,玄参30g,石斛15g,神曲(布袋包煎)10g。10剂,煎服法同前。胶囊剂处方:麝香10g,牛黄10g,乳香10g,没药10g,明雄黄3g,冰片3g,朱砂3g,人工熊胆4g,胡黄连10g,儿茶10g,白及10g。服法同前。
2月26日五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口渴减轻,胃部未见不适,舌痛也有所减轻,前几日正逢过年,尝试吃一点硬物,不见复发,上颌溃疡部脓液只剩下绿豆大小,暴露出大约0.2cm深的凹陷,色黯红,舌淡苔薄黄,脉细缓。汤剂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30g,生地黄30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5g,玄参30g,五味子6g,白芥子10g,肉苁蓉30g,巴戟天10g。7剂,煎服法同前。胶囊剂守上方,加白蔹10g、琥珀10g、三七10g、血竭10g。服法同前。
随访,称自从服此方后,口腔溃疡两年多未发。
按
本案患者咽喉疼痛、口腔溃疡、上颌脓肿并见,一诊时,见咽喉疼痛突出,先用引火汤加玄参、板蓝根、土牛膝等,使得咽喉疼痛得以迅速消除,二诊以甘露饮加减治疗口腔溃疡,三诊专门针对上颌部脓肿,此脓肿因火毒所致,日久恐变生癌症,故用仙方活命饮合醒消丸,汤剂、胶囊并投,迅速见效。四诊继续排脓解毒,五诊则在四诊的基础上敛疮生肌。
该案有笔者两处用药心得:其一,严重的口腔溃疡在对证药方中可选加人中白、胡黄连,此二味药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专药,尤其是人中白。其二,咽喉疼痛属于火热者,常采用民间验方,以大剂量玄参、板蓝根、土牛膝加入对证方中,降火解毒止痛,见效很快。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