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宁提出心—肾轴心系统学说
(2023-02-14 17:02:32)国医大师张大宁医话(7)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是国医大师张大宁在1966年初提出来的。当时他将自己撰写的“试论心、肾、命门关系与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论文,寄往《天津医药杂志》,该杂志主编在审稿后告知当年十月份发表,但此杂志后来因文革停刊。1973年张大宁将该稿呈送天津医学院院长、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朱宪彝教授审阅,朱院长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科学家,他阅后对张大宁说:“我不懂中医,但文章涉及一些内分泌的前沿,所以我很仔细地看了,觉得有道理”。至今,张大宁仍保留着当时在方格纸上一笔一画写的原稿和杂志编辑部寄来的意见。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张大宁和弟子们不断实践、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认可。
心、肾、命门概念及关系
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内所有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所谓:“心者,五脏六腑大主也。”(《灵枢·邪客》)“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等都表明此观点。
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是体内的又一重要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中精气的旺盛与否影响着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异常,肾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难经》特别提出了“命门”的概念,即:“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其气与肾通。”(《难经·三十九难》)张大宁认为“命门在字义上,是生命之门户。《难经》所言者,意喻强化提高肾之重要性,就其临床所用而言,无外乎突出肾阳即命门火之功能,实则肾也。”
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和“生命之本”的肾,二者关系对于人体尤为重要。心属火,为离卦,居上;肾属水,居下,为坎卦。《素问·六徽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唐代医家孙思邈更将其运用于心肾之间的关系,提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火下降,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心火得肾水之滋而不亢,心肾的这种关系即称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周易》中的阴阳八卦理论和道家的养生学说提出的观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心肾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张大宁提出了“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概念。“心—肾系统”表示在心为主导的前提下,心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对平衡的关系;“轴心”则表示该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益寿中起着重要的轴心作用。
心肾关系不仅显示在身体的“轴心”作用中,还表现在精与神的关系上。心主神,肾藏精,精能养神,神能御精,精与神的互养是心肾关系的物质基础,是反映一个人整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体现。所以滋肾填精、补血安神是治疗人体整体的基本大法。
此外,心与肾的关系还表现为肾阳与心阳相互温养、相互促进。心为君主之官,故心阳又称为心火、君火,一身之中只有一个君主,故肾的功能再重要,亦只能称为相火。君火、相火相通互助,则一身阳气充盛。具体而言,肾阳命门火旺盛则可温养心阳以推动心血运行;而心阳君火充盛,血脉流畅,则充养肾阳。若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心阳,则可导致心阳虚弱,心血瘀阻。所以,在治疗心血瘀阻时,常用补肾助阳之品。同时,肾阳不足,阳虚水泛,亦可导致水气凌心,当以温补心肾之阳治之。临床上治疗心衰的参附汤即是峻补心肾阳气、回阳救逆的有效方剂。
在养生、延年益寿方面,中医药虽然有着数不胜数的方法和药物,但张大宁认为,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即是“心—肾系统”的正常运转。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的现代研究
中医学的心大体包括现代医学的两个方面:一是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功能,即“心主神明”;二是实质上的心脏,即“心主血”。
张大宁认为中医学概念里心的第一种功能中包括大脑皮层及下中枢的功能,既是思维意识中心,调节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而中医学的肾的实质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垂体—性腺轴、垂体—甲状腺轴和某些系统的功能。故心—肾轴心系统是指大脑皮层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垂体—性腺轴、垂体—甲状腺轴的控制。其中“心火下降,下交于肾”是指神经中枢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而“肾水上升,上达于心”是指内分泌系统对神经中枢的反馈机制。心—肾轴心系统学说不但朴素地综合了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
不仅如此,张大宁还分析了 “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和现代医学应激学说的关系,提出致病因子的激原在作用于人体后,会产生两种反应,一为特异性反应,即疾病的个性;二为机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即疾病的共性。医学上往往重视疾病的个性,重视疾病鉴别诊断,而忽视疾病的共性,即机体的非特异性反应。而“心—肾轴心系统”功能的失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即疾病共性。这些反应包括致病因素的损伤,也包括机体的抗病措施。应激即是功能活动与致病因子引起的全部非特异性变化的综合,包括了恢复和重建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的生理现象。从心—肾轴心系统功能的失调角度讲,在这种反应中,首先出现的是肾阴虚、心火旺的应激抵抗期,然后进入肾阳虚、心肾阳俱虚的应激衰竭期。
有些研究发现肾阴虚患者尿17—羟排泄有上升趋势,肾阳虚患者17—羟排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以上观点。
有关肾和植物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发现,肾阳虚为副交感神经兴奋,肾阴虚为交感神经兴奋。张大宁认为,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轴心的心—肾系统,从侧面体现了机体对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的非特异性反应,即反映出疾病的共性。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医辨证看病时,认为许多病证都有肾虚的情况存在。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中医处方最后都常用甘草的道理。中医认为甘草调和诸药。药理学证实甘草有类固醇作用。那么,这个调和作用就包含了治疗疾病的共性,即甘草在心—肾系统中发挥作用。
关于心的第二个功能,即现代医学心脏的功能。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心衰患者,常使用滋补心肾、温阳益肾的方法,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心—肾系统”在人体内的轴心作用。(张勉之 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
国医大师张大宁医话(6)
张大宁治慢性肾病六药
慢性肾脏疾病是目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一组疾病,现代医学尚无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但中医治疗此疾病有独特优势。国医大师张大宁在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其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常用六味中药体会。
黄 芪
当代大部分中医著作都把黄芪作为“健脾补气,补肺固表”的药物,如《中药学讲义》记:“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气固表、利尿、托腐生肌。”张大宁认为这种论述并没有真正表达出黄芪的功效。考《神农本草经》载:“黄芪……补虚”,这里并没有讲补什么虚,而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则明确指出:“黄芪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益气,利阴气”,也就是说,黄芪为可治疗“五劳赢瘦”的大补之药,又可逐五脏间恶血,即可活血祛瘀。
医圣张仲景以其临床实践为后世树立了使用黄芪的典范。诸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都可谓肺、脾、肾并补,且有活血之力的典型方剂。明清之后的医药著作中,如《药性论》云:“黄芪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下补五脏”;《本草纲目》中,称黄芪为“补药之首”;清代张璐《本经逢源》中也特别提出:“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清代王清任在补阳还五汤中大剂量使用黄芪,树立了黄芪补气活血的典范。
张大宁认为,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包括急性发作时),从中医学角度看,大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从这点考虑,黄芪补益中兼活血、利尿的功效,非常适合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有许多西医在治疗该病时也大量使用黄芪制品。
张大宁临床多用生黄芪,且遵循王清任的实践经验,使用剂量较大,一般在60~120克。
附 子
附子在《本经》中列为“下品”,《中药学讲义》载:“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慢性肾脏疾病属于中医学水肿中“阴水”的范畴,虽然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兼证,但脾肾阳虚是贯穿整个病程的病机。作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附子实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尤其在病程的中后期。翻阅仲景之作,以附子为主药的方剂达二三十之多,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丸、大黄附子汤等,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后世医家用附子方者甚多,主要系仲景之传,如《正体类要》之参附汤、《景岳全书》之右归丸、《和济局方》之附子理中汤、《严氏济生方》之济生肾气丸等。正如清代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所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动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起死之殊功。”亦如《本草正义》所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络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交经络,诸脏诸腑,果有其寒,无不可治。”
张大宁认为慢性肾脏疾病从开始到晚期尿毒症,脾肾阳虚、血瘀气滞、水湿浊毒贯穿着整个病程,肾阳虚为最重要的病机,故附子在治疗中有重要位置。
川 芎
川芎是活血化瘀药中一味有特殊功能的药物,有“血中气药”之称,张大宁认为其特殊之处在于既可行血中之气,又可行气中之血。《日华子本草》云:“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血,破癥结宿血,养新血,消瘀血”;《本草汇言》云:“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 ,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慢性肾脏疾病日久,则易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故“行血中气、气中血,又可破癥瘕积聚”的川芎,实为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常用药物。
张大宁临床使用川芎剂量较大,每剂30克左右。
雷公藤
雷公藤首见于清代医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原载:“雷公藤,蒸酒服,治风气”,其功效是从祛风湿、通经络。
从药物学看,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苦、辛、寒,有大毒,入肝、肾经,功效除风祛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化学成分多达70多种,包括雷公藤碱、雷公藤宁碱、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雷公藤红素,以及卫矛醇、卫矛碱等,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免疫系统表现为抑制作用,抗炎、镇痛、抗肿瘤、影响生育,还有降低血液黏滞性、抗凝、改善微循环及降低外周血阻力的作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效果。
张大宁曾以中药饮片雷公藤5~10克先煎2小时后,再置入群药中煎服,治疗慢性肾炎,对蛋白尿有一定疗效。现在临床上雷公藤多苷片剂治疗蛋白尿有一定效果,但有肝损害、伤及生殖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部不适等副作用。张大宁多在汤剂中加入五味子、石斛、当归、三七、佛手等以减少雷公藤的副作用。
此外,应该指出的是,植物学中同科的植物在成分、功效及副作用上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为卫矛科的昆明山海棠和鬼箭羽等,对于肾炎蛋白尿的治疗也是有效的。昆明山海棠出自《滇南本草》,性味、归经、功用、主治、成分及副作用等,基本上等同于雷公藤,所以制成成药后也可用于蛋白尿病人。鬼箭羽有长久的应用历史,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又名鬼见愁、卫矛,云“味苦寒,除邪,杀鬼毒”。言卫矛者,谓其逐瘀之力尤强。张大宁常以该药作为治疗蛋白尿的特异性中药加入方剂之中,副作用小,疗效较佳。
大 黄
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中后期,肾功能逐渐下降,体内代谢废物不能以排出而蓄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调节障碍,肾脏的一些内分泌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人体整体的内环境紊乱。用中医学的理论分析为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浊毒上扰,虚、毒、瘀为主要病机。《神农本草经》云:“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所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功效中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可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非常适用于尿毒症病人。
张大宁临床还经常使用大黄炭,粉碎成100目左右,既可口服,又可掺入灌肠液中使用,疗效很好。
升 麻
升麻作为主药应用于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为张大宁的一大特色。《本经》记载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似与慢性肾脏疾病无关。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始于补中益气汤、普济消毒饮等方剂中使用升麻做升提之用。张大宁基于此功能,用该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
蛋白尿、血尿是慢性肾疾病的两大病症,二者均可视为精血的流失,一般中医治疗常用固涩之品,如芡实、金樱子、沙苑子、仙鹤草、茜草、三七等,效果常不佳。张大宁提出以“升提与固涩同用”,在固涩药中加入升麻治疗蛋白尿和血尿,疗效明显提高。
此外,慢性肾脏疾病每遇外感或内火上炎时易反复或加重,升麻可解表、清热、解毒,适应于此类症状。(张勉之 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
国医大师张大宁医话(5)
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
“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是张大宁提出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大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大宁在对大量不同年龄组的患者人群和健康人群进行了随机抽样的中西医结合检测,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虽然性别、年龄不同,所患病症不同,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肾虚血瘀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于此,张大宁进一步制订了“肾虚血瘀证”辨证的客观标准,并提出了“补肾活血法”。几十年来,这一治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大量基础实验证实,补肾活血法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达到治疗各种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延缓衰老的目标。
肾虚血瘀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张大宁对天津市和河北省1000余例随机抽样的20岁以上不同年龄组的人群进行了中西医方法的辨病、辨证、体检、分析,发现虽然不同人群健康状况不同,但从中医学角度辨证分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证型,即“肾虚血瘀证”,而且随着年龄的升高,百分比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100%呈现不同程度的肾虚血瘀证。
肾为人体生命之本,任何一种病症在出现特异性表现时,都或多或少会有肾虚的表现。肾中精气的强弱,是影响人体衰老的重要物质基础。“久病血瘀”,各种慢性疾病都可以见到血瘀的表现,加之肾气为一身阳气之本,肾精为一身精血之源,肾中精气虚弱,亦可导致血运不畅,而加重血瘀。另外,血瘀则精血不能输达,又可加重肾中精气的虚弱,所以肾虚、血瘀互为因果,导致疾病的不断加重和人体的衰老。明代医家张景岳云:“凡人之气血,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读医随笔》中“阳虚血必凝,阴虚血必滞”;以及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到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等论述均说明了这点。在此基础上,张大宁提出了“肾虚血瘀论”是各种慢性疾病与人体衰老的共性病理表现和基础。
补肾活血法分类
补肾活血法是将补肾法与活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补肾促进活血,应用活血加强补肾,两者相互协同,达到改善肾虚血瘀的病理变化,使机体阴阳平衡、邪祛正存的一种治疗法则。从西医角度讲,补肾活血法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治疗各种慢性病、老年病及延缓衰老的方法。
临床上,补肾活血法以其病症的对象不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分为七大类:
滋肾活血法
定义:此法为在滋肾阴的同时加用一些活血之品,以改善肾及体内的血运,活跃微循环,促进肾所需物质的吸收和运行。
适应证:肾阴虚兼血瘀者。
常用药物:生熟地、枸杞、龟板、首乌、桑椹、女贞子、旱莲草、芡实、山萸肉等加丹参、川芎、赤芍、藏红花等。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合活血化瘀药。
填精活血法
定义:填精即填补肾精,此法属于滋肾阴范畴。精血同源、精血互化,填精往往与养血同用,通过养血以填精。血以通为用,养血必活血,血行则精血自补。
特点:本法适应证多因禀赋薄弱、先天不足、早婚多育、房室不节、劳欲伤肾、年高体弱、久病失养等导致肾精亏损、精血不足无以生髓、髓海空虚、骨骼失充、精少精冷等。常见于小儿五迟、五软和成人眩晕、虚劳、耳鸣、耳聋、不孕、不育等。
适应证:适于肾精不足兼有血瘀者。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桑椹子、紫河车、何首乌、龟板胶、海狗肾等,加当归、牛膝、川芎、赤芍、丹参等。
常用方剂:左归丸加减或河车大造丸加减。
温肾活血法
定义:温肾可激发人体活力,治疗肾病处于衰退或衰竭状态者。病因为肾阳素虚、命门火衰、房劳过度、久病不愈、阴寒内生、寒湿内盛等,常伴有瘀血证候。
适应证:具有肾阳虚兼有血瘀证者。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鹿茸、鹿胶、杜仲、仙灵牌、仙茅、阳起石、巴戟天、葫芦巴等,加川芎、丹参、莪术、红花、灵脂、鸡血藤等。
常用方剂:八味地黄汤、右归饮、二仙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加减,辅以上述活血药物。
益气活血法
定义:即补肾益气。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若脾虚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气充养于肾,则肾精亏损;肾精不足,则化气乏源。故这里的“益气”含有“补益脾肾之气”之意。此外,脾肾与气血的关系密切,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运无力而致瘀。
适应证:用于肾气虚血瘀证。临床上的各类慢性病,如:糖尿病、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炎、肾病、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等病中出现的“肾虚血瘀”证,大多在本法治疗范围之内。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人参、山药、冬虫夏草、菟丝子、补骨脂、蛤蚧、甘草、白术、丹参、川芎、赤芍、当归、红花、郁金等。
常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活血药或补阳还五汤等。
补肾活血法
定义:补肾有补益肾阴和补益肾气双重含义。
适应证:用于肾气、肾阴两虚兼有血瘀者。常见于素体气阴两虚或慢性病日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并见血瘀证的患者。
常用药物:前述滋肾活血、温肾活血、益气活血药物或兼用之。
常用方剂:参芪地黄汤、人参固本汤、补阴益气煎等加活血化瘀药。
壮阳活血法
定义:“壮阳”一般作为激发或增强功能的专用语,活血化瘀又能改善其微循环。此法属于温肾活血法,由于其在男科病治疗中的独特地位,故单列。
适应证:具备肾阳虚或肾经虚寒兼有血瘀者。本法尤其适于素体阳虚及老年患者之阳痿、早泄、滑精、不育或妇女带下日久、性功能衰退等。中年阳痿患者中一般以肾阴虚合并湿热居多,此类患者如用壮阳药,不但无效反而使症状加重,故使用本法当先辨证,切勿滥用。
常用药物:鹿茸、阳起石、韭菜子、九香虫、雄蚕蛾、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蛇床子、川芎、全蝎、蜈蚣、鹿鞭、牛鞭、海狗肾、驴肾等。
常用方剂:阳起石丸、人参鹿茸丸、三鞭壮阳丸加活血温经通络之品。
固精活血法
定义:固精即指固涩精液。肾主藏精,精液或津液的流失,常由于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所致,固精是通过补肾益气来加固肾藏作用。此类病人病证常兼有血瘀,故此固精活血法。
适应证:肾气不足、精气不固兼有血瘀证者。本法主要治疗肾气不固或冲任不固引起的虚劳、遗精、遗尿、带下、崩漏等,尤其适用于发病较缓及用一般补肾疗法无效者。
常用药物: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牡蛎、金樱子、桑螵蛸、益智仁、川芎、丹参、三七等。
常用方剂:金锁固精丸加减,或缩泉丸加减,加活血化瘀之品。
补肾活血法的临床应用
补肾活血法作为一种治疗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非特异性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仅举慢性肾脏疾病为例。慢性肾脏疾病自始至终贯穿着肾虚血瘀的病机,只是在不同阶段,兼有不同的病症表现,如早期兼有脾虚湿盛、水湿泛滥,中期兼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晚期兼有精血虚弱、浊毒上扰的病症等。治疗上可在补肾活血的同时,加用健脾、祛湿、利水、平肝、潜阳、泻火、填精、补血、降浊、排毒等方法,往往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张大宁在大样本流调中发现,肾虚血瘀的轻重还直接影响人体衰老的状况。所以他临床常使用补肾活血类方剂作为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基本方剂。常将西洋参、石斛、太子参、田三七、丹参、女贞子、旱莲草作为基础方剂,配合选择平和的补肾药和温性活血补血药。在治疗、预防、养生时,无论是针灸、推拿、食疗,若以补肾活血法为基本原则,灵活使用,均可收到良好疗效。(张勉之 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
国医大师张大宁医话(4)
肾为人体生命之本
“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是国医大师张大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涉及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论述。张大宁认为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都与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肾中的精气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古人对肾重要性的认识
“肾”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较为全面的论述。随着医学的发展,关于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入。《黄帝内经》对于“肾”功能重要性的认识,是独具慧眼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论述脏腑时,对肾的功能给予“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定位。“作强”,即“强于工作”之意,指人的“体力”;“伎巧”即“技巧、灵巧、聪慧”之意,指人体的“智力”。即言,人体体力和智力是由肾来负责的,再加上肾中精气影响人体寿命的论述,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可见一斑。
《难经》中特别指出了“命门”的概念,“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张大宁认为命门的内涵实质是肾,“命门”是肾的一个组成部分。命门的提出为后世“命门之火主司肾阳”理论奠定了基础。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全方位地论述了临床常见的肾系病症,并制定了有效的治法与方药,著名的八味肾气丸即出于此。
再后来,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钱乙《小儿要证直诀》、朱丹溪《格致余论》、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历代著作中,对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病理认识越发深入,对临床各种常见肾虚病证的辨证施治越发全面。宋代钱乙根据“肾主虚,无实也”和“时时处处顾忌阴液”理论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成为中医学中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传古至今,名誉海内外。
明代医家赵献可在系统研究中医学历代经典书籍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提出新的理论,将肾与命门提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位置,并著成《医贯》。赵献可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是“命门的水火”,即“真阴真阳”,实则就是“肾阴、肾阳”,临床上肾阴不足,即命门水不足,当以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肾阳不足,即命门火之不足,当以仲景八味肾气丸。
肾为人体生命之本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前者来源于父母,后者来源于食物水谷,经脾胃运化而得,二者俱藏于肾,相互为用,相互依存,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精化气,肾精属阴,肾气属阳,从一定意义上讲,肾精与肾阴,肾气与肾阳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临床辨证的使用上有所差别。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所以,肾中精气构成中医学肾功能整体的物质基础。
为了系统说明中医学肾的功能,张大宁将肾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肾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
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源于肾中精气的盛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明确地指出了人体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密切关系。肾中精气旺盛则年轻长寿,精气不足则未老先衰。所以,临床上治疗未老先衰以及养生延年的方法都要从补养肾中精气入手。
肾与呼吸功能有关
人体的呼吸功能要靠肺肾两脏来完成,呼固然靠肺,但空气的吸入则与肾关系密切。 肾主纳气,《难经·四难》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清代林佩琴在《类症治裁》中言:“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临床上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的病人出现呼多吸少、喘息、张口抬肩、气不得续等,多用补肾纳气方药,如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等。
肾与消化功能有关
人体的消化主要靠脾胃,但亦与肾有关。肾阳可以温煦脾胃,促进水谷的消化,如同要煮熟一锅稀粥,既要有锅(胃主收纳),又要有勺(脾主运化),还要有火(肾阳命门火的温煦),三者缺一不可。若脾肾阳虚,命门火衰,则可出现慢性腹泻、五更泻、饭后泻。张大宁自创的“三联法”,即早一丸人参健脾丸,中午一丸补中益气丸,晚上一丸四神丸,治疗此类泄泻,疗效显著。
肾与人体水液代谢有关
《黄帝内经》有“肾者水脏”“肾者主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等经文,详细、全面地论述了肾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肾主水液代谢主要依靠肾阳(肾气)的三个作用完成的。一是肾阳对于肺、脾的蒸腾温煦作用;二是肾对于“清中之浊”再次分利;三是肾司“尿之开合”,所谓“气化则能出焉”。所以临床上尿少、尿多、遗尿、无尿、尿余沥,以及水肿、腹水等,都可以从肾论治,方选金匮肾气丸、真武汤。
肾与人体生殖功能有关
中医学中肾的生理功能包含人体生殖功能。临床上男子性功能减退,阳痿、遗精、早泄、不育,以及女子性淡漠、不孕等,大都属于肾虚范畴,方用二仙汤、赞育丹、斑龙丸等。
肾与人体脑功能有关
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骨为骨髓,髓聚于脑为脑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肾精充足,髓海有余,则灵巧聪慧;髓海不足,则脑失所养,智力减退。故临床健脑益智多用补肾填精之品,如益智仁、胡桃肉、滋肾益脑丸等。
肾与人体骨、齿、腰有关
人体骨髓为肾精所充养,骨髓的发育与健壮与肾有直接的联系,《黄帝内经》中“肾主骨”“肾生骨髓”等论述均说明了这点。肾精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坚固有力;肾精虚少,骨髓生化不足,骨骼脆弱,不能久立。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张大宁曾以六味地黄丸加龙骨、牡蛎,名为龙牡地黄汤,制成口服液,用于治疗骨折患者,加速了骨折的愈合。
“齿为骨之余”,齿骨同源,均为肾精所养,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谓:“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临床上,成人牙齿松动、脱落,以及小儿牙齿生长迟缓,多以补肾填精为治。
《素问·脉要精徽论》曰:“腰者,肾之府”,肾中精气充盛则腰脊有力,转动轻巧,人老则骨精亏虚,腰失所养,可见腰背屈曲、酸痛无力等。
肾与毛发、耳、二阴及唾液有关
人体毛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中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互化,即:“肝肾同源,乙癸同源”“发为血之余”,精血旺盛则毛充发润,反之则白发、脱发,临床上,七宝美髯丹即是补肾、填精、养血,治疗白发、脱发的有效方剂。
耳是人体的听觉器官,《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所闻五音矣”,肾虚则耳鸣、耳聋、听力减退,临床常以耳聋左慈丸补肾治疗。
二阴指前后阴,负责人体的排尿、排便、生殖等功能。尿液的排泄在膀胱,但排尿正常与否,须依靠肾的气化功能,所以称为“气化则能出焉”。临床上尿频、遗尿、尿少、尿闭等均从肾而治。男子遗精、早泄或女子白淫,大多以补肾方药治疗。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津液亏损,水乏舟停,可以出现大便秘结,治疗当以“增水行舟”之法,益肾填精,润肠通便,正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中所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
此外,肾与人体唾液有关,古人有“保唾养精”之说,气功中常用吞咽唾液的方法养肾。
肾与人体卫外功能有关
一般认为,人体的卫外功能由肺负责,即“肺主皮毛”。但实际上,“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盛则肺气盛,卫外功能正常,反之,肾气虚弱则卫外功能不足,容易感受外邪。2003年在抗击非典时,张大宁观察了“肾气强弱”在正邪相争中的重要作用,为健康人群开出补肾固表中药,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的理念,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所涉及,但明确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明代医家李士材。他在《医宗必读·肾脾先后天根本论》中有一段论述:“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指出肾的强弱受先天父母的影响,又直接影响下一代。这从遗传学角度论述了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中医学的肾功能之多,意义之广,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张大宁为此提出“肾为人体生命之本”的理论,高度的概括了肾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中医学“肾为人体先天之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
中医学肾的现代研究
中医学肾的功能与范围是现代医学泌尿系统“肾脏”所不能概括的。多年来,现代医学从诸多方面对中医学的肾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上海沈自尹等发现七种不同的疾病(支气管哮喘、红斑性狼疮、神经衰弱、冠心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毒血症、硬皮病)在同时见到肾阳虚时,其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量均显著低于正常人,但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在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以升至与正常组一样的水平,显示了其反应的时间延迟。在使用中医补肾助阳方药治疗后,可达到正常组水平。这一重要发现,显示了中医学的肾与现代医学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密切关系,在而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发现得到多次重复实验的证实。
20世纪70~80年代,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瑞金医院等单位中西医学者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发现肾阴虚火旺患者有的尿儿茶酚胺升高,有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有的同时升高,心肾不交者尿17-羟皮质类固醇降低,而儿茶酚胺升高,从而推测出阴虚心火旺为下丘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机能亢进,阴虚肝火旺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这不仅将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上升到下丘脑,而且还揭示了肾与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的关系。
此外,上海瑞金医院对于中医学肾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关系研究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研究等,均证实中医学肾的功能包括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甲状腺轴、性腺轴及下丘脑—垂体—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等重要内分泌系统。
还有不少学者从肾与免疫功能、微量元素、能量代谢、环核苷酸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其中有许多联系。张大宁也对其中不少结论从临床及实验方面进行了重复研究,经全面概括后认为中医学的肾是一个包括现代医学泌尿系统的肾脏、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功能的庞大系统,其功能既是多方面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将其称为“人体生命之本”,是完全准确和科学的。(张勉之 天津市中医肾病研究所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