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78年,我考上首届中医研究生

(2023-02-12 04:01:24)

开栏的话 新中国走过的70载岁月里,中医人谱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留下了一幕幕值得追思的重要历史画面。回忆中医发展70年间的那些感人往事,既是对中医历史的尊重,也是奋斗中医未来的基石。现开设“中医药70年·老照片的故事”专栏,讲述老照片背后的中医药故事。


时间:2019-04-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陆寿康

 

  翻开一张珍藏41年已经泛黄的旧报纸,又打开一本红色的纪念册,看到照片上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庞,我心潮起伏,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那动人心弦的1978年。

  报考过程终生难忘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招生。1978年,全国进行研究生统一考试,初定报名截止期限为2月底。

  我于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进入安徽安庆卫校当老师,毕业后一直没有机会继续深造,面对这个机会,跃跃欲试。当时我成家不久,孩子年幼,需人照顾。因此,刚开始妻子不同意我继续求学,报考一事就卡在这个节点上。等到3月1日,招生报名时间延长,我终于鼓起勇气,瞒着妻儿,偷偷地拿了户口本到安庆市教育局报了名。

  对于报考中医研究生一事,我内心有自己的思量。在教育部的招生目录中,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学院联合招生项目特别吸引我。导师有著名中医岳美中、王文鼎、赵锡武、钱伯煊、王伯岳、赵心波、方药中、郭士魁等,考试科目是政治、医古文和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不考外语。当时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由苏叔阳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丹心谱》。剧中有一位老中医丁文中,由著名演员于是之主演。这不就是说的中医研究院的岳美中、王文鼎吗?如果考上中医研究生班,我就能在“丁文中”身边学习了,对此,我浮想联翩……

  从报名到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备考时间。除了夜以继日熟读和背诵四大经典之外,还着重看中医研究院主编的《常用中医名词简释》。考试是在一个小学教室里进行的,先考政治,后考专业。在考“医古文和中医基础”时,要求对《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一段原文断句和译成现代汉语。第三场考“中医临床”,最后一道题是“任选一个你满意的病例,详述病史、临床症状、中医诊断、诊断依据、治疗方药及效果,并以理法方药加以分析”。我写了一个在1975年治疗阴黄的验案,理法方药一一分析,答题后信心满满,想来可得高分。

  6月初试发榜,通知我7月8日去北京,到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复试。到了西苑医院打听后得知,这次初试有1168人,复试是102人,然后从中择优录取。还得知,在复试的考生中主要是1966年前入学和1970年入学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此外则是中医带徒和自学中医者,还有几个是西学中者。后来才知道,是我们的班主任岳美中(1900—1982)多次向中央呼吁建造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基地,并制订了不拘一格的招生方针和措施,以四大经典为考试内容,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他是中医研究生班的创建者,可以说没有岳美中就没有中医研究生班。

  7月10日,面试分四组进行,我分在第四组。主考席上,是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师,长圆面庞、皮肤较黑。旁边还坐着两个人记录。主考老师先让我回答桂枝汤煎服法,我一口气答了出来,接着老师又问了两个小问题。回答完毕,老师说可以了。我向门边走时问了一句:“老师,您贵姓?”老师答道:“姓时。”啊!他是大名鼎鼎的时振声,我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

  1978年9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配发了短评(照片二)。文中强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中医研究生,是创造我国新医药学的重要步骤。大约在9月中旬,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有幸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中医研究生中的一员。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90429/IMG00e04c45e1a45065060782.jpg

1978年9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的报道。

  求学之路苦中有乐

  1978年9月底,首届中医研究生班正式开学。开学前,西苑医院几个领导多次来宿舍探望新生。著名老中医赵锡武、耿鉴庭等多次参加师生座谈会。赵锡武说:“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中医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能解决一些临床实际问题。”话虽不多,但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耿鉴庭以医史学家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说:“招收首届中医研究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载入中医药历史。”时任西苑医院副院长许云浓兼任研究生班书记,他经常到同学们的宿舍里嘘寒问暖,还多次提出要把首届研究生班办好,打造成为“中医的黄埔军校”。首届研究生大都来自临床基层,有深厚的临床功底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吃苦耐劳,有求学的迫切心情和坚韧毅力。方药中老师按学生的考分排序分组,男女搭配,按照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带徒生和自学成才者组合成学习小组,从而形成了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

  10月6日,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会场上气氛热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代表卫生部向全体新生表示祝贺,并对同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时任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恩厚、院长季钟朴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季院长特别强调招收中医研究生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并正式宣布中医研究生班的老师名单:班主任岳美中,副班主任任应秋、刘渡舟、董建华、方药中。此外,陈可冀代表中医研究院全体职工向新生表示热烈祝贺,并谈了自己对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工作的体会。

  开学第一学年,教室在西苑医院大门口左边楼房四层,对面的教室还满满当当地坐着全国来的进修生。

  首届中医研究生班的师资队伍强大,除了四位副班主任分别主讲外,还力邀全国各地的名师来上课,并配以中年业务骨干,组成老中搭配的师资队伍。当时大家团结和谐,思想单纯,极大地发扬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对四大经典的学习方法是以自学为主,配以必要的辅导、答疑和讲座。通读、精读、熟读,反复精思,咀嚼消化。而后对经典详尽注评,作为课程考试的主要依据。我们学得通,想得深,用得上,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日后学业精进提供了新颖的模式。

  先开的是任应秋老师主讲的《黄帝内经》,用4个月通读162篇,方药中老师不时穿插一些讲座和答疑。《灵枢》有关针灸经络的篇章,则由针灸研究所程莘农老师主讲。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刘长林从方法论研究《黄帝内经》藏象经络学说,南京大学天文系卢央的“《黄帝内经》中的天文历法”,国家气象局张德二的“《黄帝内经》与气象的理论原理”等,都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另外,王洪图讲的《素问·汤液醪醴论》,旁征博引,立论精辟,考证有据。于天星老师作《内经》各篇的提要勾玄,为以后的注评提供了门径。最后每个同学都分到对《素问》《灵枢》各2篇作详细注释和评议的任务。后来这些资料汇编后称为《中医经典注评本》,于2011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

  《伤寒论》的课程进行了10周,由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老师主讲,他常常结合经方应用经验讲课,令人心悦诚服。江西万友生老师辅讲,力主“寒温统一”,他抑扬顿挫的南昌口音,至今犹在耳边。课程最后,王岱老师作了“《伤寒论》方剂分析及临床应用”讲座,分析《伤寒论》“去性取用”的配伍用药,自出机杼,发人深省。课程将结尾时,时振声老师布置了《伤寒论》相关条文的注评任务。《金匮要略》课程进行了2个月,由方药中、李今庸老师主讲。赵锡武老师讲其中的《胸痹心痛篇》,介绍用宣痹通阳法治疗冠心病的经验。上海的金寿山老师对《五藏风寒积聚篇》的“邪哭”进行详尽考证,令人印象深刻。

  《温病条辨》用了2个月,除了董建华、方药中老师是主讲外,还邀请了黄星垣、孟澍江、邓铁涛、潘澄濂、胡焕章等临床名家,各有特点。董建华老师高度评解《温病条辨》的三焦分证理论,并明确提出要在临床上重视温病三大治疗原则。孟澍江老师讲课系统全面,作开篇“温病学发展概况”,认为三焦分证实际是以脏腑为核心,简介寒温之争和统一,详介“伏邪”的临床意义。黄星垣老师观点鲜明,有针对性地提出春温、风温等病名不甚贴切,温病学要突破以季节命名;认为“伏邪”概念已无存在必要,而三焦作为辨证纲领似过于笼统;力倡温病学应以卫气营血为主进行辨证。他还作了“卫气营血在内科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讲座。而方药中老师却在上课时力主三焦辨证,认为三焦辨证把温病分为三类,可归纳疾病的性质,并系统介绍了三焦证治。如此反复问难质疑,加上同学精读并咀嚼消化,几个回合后,我们的学问自然见长。

  我在临床上常运用《金匮要略》黄疸篇之经方治疗黄疸。但读到《温病条辨》:“惟罗谦甫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仲景寒湿之旨出茵陈四逆汤而化裁之……间有始则寒湿,从太阳寒水之化,继则因人阳气尚未十分衰败,得燥热药数帖,阳明转燥金之化而为阳证者,即从阳黄例治之。”联系到自己临床遇到的案例,不禁击节叹赞:“吴鞠通先得我心,洵不我欺也。”以后我将自己对黄疸、痹证等吴鞠通杂病心法加以分析,成文并发表在《中医杂志》上。

  此外,研究生班还特别开设了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医古文、日语等课,医史所的马继兴、余瀛鳌老师为同学进行医史文献讲座。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学术视野,成为今后同学开拓学术领域的增长点和润滑剂。

  第二学年是随师学习,整理各位老师的临床经验。老师们是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赵锡武、钱伯煊、王伯岳、耿鉴庭、方药中、赵树仪、付方珍,以及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赵金铎、董德懋、路志正、谢海洲、刘志明、朱仁康、韦文贵、张舜丞等临床家。通过随师学习,同学们的临床功夫得到了长足进步。

  1979年下半年,中医研究院在东直门举行中西医结合学术报告会,由邝安堃、沈自尹、侯灿、周金黄、陈泽霖、匡调元、黄星垣等专家在会上作专题报告,使我们获益匪浅。

  师友温情永记心间

  将要毕业了,时任卫生部钱信忠部长为我班亲笔题词:“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为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岳美中和四位副班主任、带教导师都纷纷为研究生班送来了充满真挚感情的题词。我们特地收录领导、老师和50位同学的照片和题词,印制成毕业纪念册,以资纪念。因为需要学位评定,原来的二年学制延长。经过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1981年2月16日,首届中医研究生正式毕业。1982年8月28日,我被授予医学硕士学位。遗憾的是,研究生班没有拍毕业合影照片。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190429/IMG00e04c45e1a45065061133.jpg

从左至右,第一排肖德馨、陈士奎、胡兆垣,第二排陆寿康、魏子孝、高铎、何绍奇,第三排孟庆云、郭正权、卢丙辰。   

  2月28日,我们几个同学相邀为离京的胡兆垣、卢丙辰送行,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一)。这张照片整个一个“混搭”:肖德馨是北京中医学院1964届毕业生,是班上的老大哥,进校已40岁了;高铎最小,进校26岁,是自学成才,和我在研究生第二年同室,无话不谈;陈士奎、孟庆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是“西学中”,孟庆云和我在复试和研究生第一年都是同室好友;何绍奇、胡兆垣是中医学徒出身,我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郭正权、魏子孝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卢丙辰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这张照片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源情况。

  “食其果者而思其树,饮其水者而思其源”。40多年来,我从一个普通的卫校老师成长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又是德国莱法州正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学术上,我在2012年首先提出本于《灵枢》而切合针灸临床的“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补、泻、温、劫;研究针刺手法25年,出版了《针刺手法一百种》《中国针灸技术方法》等一系列著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在此,我要感谢两位老师的深情厚谊:

  第一位是副班主任方药中(1921—1995)。岳美中老师病倒后,研究生班招收和教学重担全部落在方药中身上。他和岳美中制订的以四大经典为主的考试和教学计划,保证了首届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和研究生学制在中医研究院的逐步发展。他嗓音洪亮,学问渊博,“通吃”四大经典,他那纵横捭阖的演讲风格,永远是我教书育人的标杆。

  第二位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董德懋(1912—2000),他是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高足。他热情帮助我,细心爱护我,努力培养我,对我如子如弟,教我做人从医。他从李介鸣处借来施今墨尚未出版的医案供我抄阅,使我步入施今墨流派之室;他向《中医杂志》推荐我写的程门雪医话,使之得以发表;他在临床以脾胃中土为主、喜用平和王道方药治疗,直接影响了我以后的医学道路。

  毕业后,我们50位同学分别被分配到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河北、河南、甘肃、新疆、贵州等地。如今已经成为中医界的领军人物,在学术建树、临床传承、教书育人、国际传播和著述编撰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四大经典就是中医学术进步的源头活水,也只有用这样的活水反复浇灌,才能让一棵幼小的树苗逐渐长成经得起风雨的参天大树,才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向祖国母亲交上一分满意的中医成绩单。(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方药中的中医研究生教学思想

 (2022-10-15 14:09:1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9-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陆寿康

方药中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在中医学术理论方面多有建树,对中医研究生教育领域起到了开拓先河的重要作用。值此方药中先生诞辰百年之际,笔者就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的举办、招生、教学、毕业过程,作扼要回忆,并从中总结方药中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以缅怀他对中医研究生教育事业所作的重大贡献。

别具一格的“四大经典”考卷

1978届中医研究生班的初试分两场举行。医古文、中医基础试卷以四大经典术语、原文注释和理论阐述为内容,重点测试考生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大经典学习、记忆、理解的深度。中医临床则以某一类方(加减方)、某一类病(痰饮病)和个人临床实际病案分析,测试考生对四大经典证治方药学习、记忆、理解的深度和辨证论治的临床实际水平。

闭卷笔试论文的考题是从《论“证候”和“辨证施治”》《论“瘀血”和“活血化瘀”》《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中任选一题,写成约1500字的论文,重点测试考生的论文水平和文思深度。口试以临床试题为主,着重考核其随机应答情况。

“百家齐放”的教学思路

以《温病条辨》为例,课程时间是2个月。除董建华、方药中主讲外,还邀请了其他温病医家,讲课内容各有特点。董建华先生评解《温病条辨》,指出三焦理论是将温病分为三个不同的病理和传变过程,并须重视温病三大治疗原则(即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等)和明确方药特点。孟澍江认为三焦分证实际是以脏腑为核心,简介寒温之争和统一,详介伏邪的临床意义。黄星垣观点鲜明,针对性地提出春温、风温等病名不甚贴切,温病要突破季节命名,并对伏邪概念和三焦辨证纲领提出辨惑,认为温病学理论应以卫气营血为主。而方药中力主三焦辨证,认为三焦分证把温病分为三类,可归纳疾病的性质,并系统介绍了三焦证治。经过师者如此反复问难质疑,加上的精读咀嚼消化,学问自然见长。

方药中的教育管理和教学风范

方药中制定的以四大经典为主的教学和考试计划,保证了首届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和研究生学制在中医研究院的逐步发展。学生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名医临床带教,最后3个月毕业论文答辩。三个阶段逐步递进、层次井然,对20世纪80年代中医研究生培养有“开其先河”的实践示范作用。

方药中学问渊博,中西贯通,学术观点鲜明,理论体系突出。从阴阳五行学说评述,到《素问》病机十九条;从《百病始生篇》谈中医病因论,到伤寒温病学派之争,他都能娓娓道来。当时因岳美中先生患病在床,不能前来讲《伤寒杂病论》讲座,所以每节课都有方药中先生的身影。其他授课老师因故缺席时,临时代课必是方药中先生。他嗓音洪亮、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演讲风格令人记忆犹新。

方药中不怕苦,不怕累,管理、教学一把抓。他热情邀请各地名师,并亲自安排每位教师从教时的食宿接待。在第二学年和论文答辩时期,他一人要带12个研究生。开题、撰文、审稿、答辩,每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可想而知其工作繁重的程度。

方药中先生倡导以脏腑辨证定病位,结合八纲、病因辨证定病性为主要形式的“辨证论治七步法”。第一步,脏腑经络辨证定病位;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病性;第三步,定位与定性合参;第四步,必先五胜,以确定是何脏腑何病性起主导作用;第五步,各司其属,即在治疗上作相应归属,确定相应治法;第六步,治病求本,确定治疗重点;第七步,发于机先,从五脏有余或不足时所胜、所不胜的相关他脏进行兼治。他的《辨证论治七讲》在研究生班首轮开讲,此书也早就成为班里每个研究生的必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每门课的终末,方药中和教研室的其他老师,都会安排四大经典“注评”式开卷考试,每个同学选取《黄帝内经》中的两篇加以注评,直至后来正式出版,成为中医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成果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读经典、跟名师、搞临床,逐步成为中医界培养后继人才的共识,实际上早在1978年首届中医研究生班,早已成为一种固定模式,这和方药中先生负责中医研究生班有着密切关系。

研究生教育顶层设计

在师资队伍方面,因为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初创时间最早,当时的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给予了大力支持,方药中又从各地邀请名师上课,组成老中搭配的师资队伍。

当时,首届研究生大都来自基层,有深厚的临床功底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吃苦耐劳,有求学的迫切心情和坚韧毅力。值得称道的是,方老按考分排序分组,男女搭配,并由中医高校毕业生(包括少量的西学中医生)、中医带徒生和自学成才者组成学习小组,形成了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求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以自学为主,配以必要的辅导、答疑和讲座。通过对经典的通读、精读、熟读,反复精思,咀嚼消化,再加上第二学年的临床跟师,力促理论和实践结合。方药中培养学生学得通、想得深、用得上的良好习惯,为日后学业精进提供坚实基础。

研究生的学术成就

毕业后,50位研究生被分配到全国各地。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不少人已经成为中医界的领军人物。

其中,国医大师王琦的中医体质学说、全国名中医周铭心对西北燥证的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白。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孟庆云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研究,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是中医理论专家。许家松和方药中合作完成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研究”的科研成果,于198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当时研究院不少老师年龄偏大,在带教过程中或其后不久病逝,如赵锡武、韦文贵、王伯岳等。不少研究生成为他们的“关门”弟子。因此,中医研究生班的及时设立,为中医药事业学术遗产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

今天,我们纪念方药中先生,回顾他在教育上的重大贡献和学术上的重要建树,就是要发扬他不懈努力、永远前行的崇高精神,把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下去,把在中医研究生班、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办好。(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本别开生面的方药书籍
摘自2023-3-15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琦
在中医药学术发展进程中,医不离药,药不离方,相互依托,并臻其用。但现今之中医药书籍中,尚少将药物、方剂、历代医家、现代临床综合陈述的书。有鉴于此,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陆寿康编著的《本草药对与方药纵横》一书,以中药主治、药对配伍、主要药方、医家经验为内容,合为一体,对比互参,系统阐述,别开生面,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对中药和方剂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该书总论详述药对配伍、引经药引、增效减毒、用方规矩、大小剂量成方、汤剂煎服、选药精当和方药风格等内容,尤其对施今墨成药制方精义的论述颇具理论指导意义。各论叙述155味中药,药物按功用分类。每味药的内容,包括中药药性、药效、药对、药方、方药治疗、医案、医家经验、方药效用评述等方面。
药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分析单味药药性药效和相应方剂组成意义的基础。该书以532个药对为主,精选古今药对方和临床经验加以详述。在“方药效用评述”项中,又对药性、药方和药对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探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追寻药性效用基础和药物配伍规律。由此出发,可使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方药网络化的联想式思维习惯。
历代医家方药经验是中医药学的精华。该书将此项内容特别列出,进行详细叙述,可作为学用各家学说的重要参考,是有别于他书的特色之一。此外,书中还有选择地阐明祖方与类方加减的内容,揭示相关经方、时方、新方组成的本草药性基础。少数药物还设有专论,如小剂量麻黄用于温病、《温病条辨》用玄参等,对临床应用有启迪作用。作为一本中医药物方剂参考书,该书还具以下特色,兹简述于此。
古今历史厚重感:书中将古代代表性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张景岳、傅青主、叶天士、王清任)的用药经验、常用药对、成方组成、方源学术思路作重点陈述,并选择性地采集近现代医家(如张锡纯、章次公、施今墨等)的医案和配伍药对、方药应用经验进行阐明,从而凸现其独特的方药风格和临床擅长。如此,则在某药相应部分形成古今名家的方药临床经验雅集,如“乌梅”药物下的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刘鸿恩、祝谌予,“百合”药物下的张仲景、张石顽、程门雪、魏龙骧等,是该书不同于一般中药、方剂书籍的重要特色。
临床经验实用性:书中对中医方药应用的陈述,可使读者既得前贤之规矩,复开自己之生面。该书从临床实用出发,叙述古方加减、药对损益和常用中药主治、古今医方源流和各家流派用药用方经验,使读者从药物、药对、药方、药证等方面形成多个知识节点的联想思维。如百合和百合病,百合、苏叶和失眠,百合、乌药和胃痛、腹痛,百合滑石代赭石汤和小便时眩晕等。如此,让每味药都能成为临床活用药、方、证的联想思维和知识系统,而不致各自分隔、呆板枯燥。
学术理论纵深度:每味药物以药对和药治、药方等内容前后呼应,有点有面,形成系统,反复阐明单味、药对(二味为主)、成方(药对组方)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以提高读者对古今方药应用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而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益的知识源泉。此外,还从理论上揭示君臣佐使、大小剂量组方,药量大小主治和配伍增效减毒等内容。综观全书,古今荟萃,收罗宏富,返本归源,启迪临床。阅后如沐春风,故乐以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