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热解毒“五兄弟”顺应“脾气”好效用

(2023-02-07 15:05:34)

中成药具有携带方便、服用简便等特点,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更是常用药,以下五类药各有异同,应正确使用——


时间:2019-08-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刘绍贵

 

  三伏天很容易上火,出现牙龈肿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很多人马上想到该吃点清热解毒药了。但是我们清热解毒药有五个兄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长,使用时也需顺着“脾气”来,否则反而可能伤身。

牛黄解毒片

  主要由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等8味药组成,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自己去药店把药买回家来吃就行。

  其实,中医所说的“上火”按五脏分,有肝火、心火、肺火、胃火、肾火等,结合实际情况又有实火、虚火之别。牛黄解毒片多用于因实火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头晕目赤和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等情况。病因常为情绪激动、中暑、受凉、伤风、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缺少睡眠等。但是脾胃虚弱、大便稀溏的患者不宜吃,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孕妇与儿童忌用。此外,牛黄解毒片里面含的矿物药雄黄,有砷的成分。长期大量服用,会导致砷蓄积中毒。除了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药物性肝病等不同系统损伤,所以不宜久服和大量服用。

黄连上清丸

  黄连上清丸也叫上清丸,被《药典》归于口腔疾患用药,界定的功效为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之邪侵袭人体。一般出现心火亢盛型口腔溃疡,即舌尖碎痛、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舌质红赤起刺等的患者,可以选用黄连上清丸来治疗。但黄连上清丸药性偏寒凉,容易引起腹泻,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服用7天症状还未缓解就需就医。并且,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服用黄连上清丸,会进一步加重脾胃功能失调,引起食欲不佳、腹泻等症状,建议慎用。此药也不适合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患者等,因为这可能会让病情加重。

三黄片

  出现湿热火盛引起的眼睛红肿热痛、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的人可以用三黄片来缓解。其由大黄、黄连、黄芩等组成,主要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由于三黄片里面含有泻下作用较强的大黄,故孕妇禁用。服用时要注意忌食荤腥、油腻食物。另外,出现急性胃肠炎、痢疾这些症状时,患者不易自我判断,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故以此为主要适应症时,需凭处方,在处方药柜台购买。

银翘解毒片

  外感风热可能会引起风热感冒,患者可能出现舌尖红、舌苔薄黄或微白,伴有恶寒轻、发热重、头痛且胀、咽喉红肿胀痛、口干渴、咳嗽、咯痰黄稠等症状,这时可能需要银翘解毒片来帮忙。其由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等组成,主要功效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要注意的是,风寒感冒患者不要服用银翘解毒片。服用时,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风寒感冒患者多出现舌苔薄白,伴有面色发白、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多稀白痰、口不渴等症状。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普通感冒通常在5~10天内就可恢复,若感冒症状持续10天以上,最好停药去医院就诊。这是因为,流脑、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急性肾炎等很多疾病的初始症状和感冒类似。如果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后2~3天,患者开始高热,很可能得了流行性感冒,也应就诊。

清热解毒口服液

  在生活中,饮酒过度或者食用温燥的药、辛辣的食物等都可能导致肠胃积热,进而引起便秘。这会出现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干口臭等症状。甚至会伴随有面红身热、心烦睡不着、时常想要喝冷饮、小便量少、颜色偏黄等症状。中医上,主要通过泻热导滞来润肠通便,这时可选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来治疗。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等是主要组成成分,有清热解毒、凉血等主要功效。

  另外,有时清热解毒口服液还被用于外感风热、热毒壅盛的感冒,这种情况下,患者会有突然恶寒、高热、周身酸痛、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并且,对上呼吸道感染等也有较好疗效。但口干体瘦、潮热盗汗即阴虚发热的人禁用。

  还需提醒的是,中成药由多种中药组方而成,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可随意加大用量、延长疗程。药品和保健品不同,需根据医嘱,依据病情等选用,不可自行用中成药来保健,否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刘绍贵)

攘外必先安内

 (2023-02-06 03:42:26)[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邓玉霞

 

  成语“安内攘外”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后多用在治国理政上,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成语引申到中医有两个层次的意思。

  中医治法 安内攘外也体现了中医治法理论的精华。在治疗疾病时,一个高明的医生,首先要懂得在祛除外邪之时,一定要调理身体的内环境。只有体内正气内存,祛除邪气才能事半功倍。“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有这个意思。

  甘草之功 张仲景之所以说甘草有“安内攘外”之能,源于甘草甘平的品质。甘草是方剂里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功能。它还能调和诸药,所以,它也有中药“和事佬”和“国老”的美誉,在中药中的地位相当高。

  尽管甘草有这么多功效,但如果长时间过量使用甘草,也会有毒副作用。所以,不要因为甘草品性温和,就可以随便使用。

  现代医学对甘草的研究发现,甘草中含有糖皮质激素样物质。这种物质有调节免疫、增强抵抗力的功效,但长期大量使用,可以损伤脾胃功能致胃肠疾病,兴奋神经系统致精神焦躁失眠,水钠潴留致向心性肥胖,升高血压血糖致药物性高血压、糖尿病,也可能扰乱体内激素平衡,产生药物依赖等。因此,有安内攘外之功的甘草,也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否则它不仅不能安内攘外,反而还有害健康。(邓玉霞)

心病须得明医治

——王辉武《心病条辨》评介

时间:2019-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玉霞 陈露

 

  《心病条辨》出版了,这是王辉武老师的第6部医学专著。书的外形干净、清爽,内容丰富、实用。王老师发现如今的人“心病”很多,“花样”更繁,“治愈”更难,写此书是想把自己几十年关于“心病”诊治的心得分享出来,对“心病”的概念、理论思考、临证经验等作系统阐释。旨在唤起医者对“心病”的重视,引发医界对“心病”理论及临证诊治的探讨,提升中医整体治愈“心病”的能力。

  笔者将《心病条辨》一书的特点归纳如下:

  医学专著,“心病”之百科全书 全书从哲理、医理、神识、情志、血脉、杂病、文论、验案实录到超药物疗心法,围绕一个“心”字,融哲学、易学、国学、文学、医学于一体,自成体系。王辉武淡定从容,娓娓道来,将人体之“心”、哲学之“心”、国学之“心”、医学之“心”、圣人之“心”、凡人之“心”融会贯通,开创“心病”著作之先河。

  条例有序,辨中升华 王辉武收集整理“心病”之说142条,分门别类,逐一辨析。其辨析谈古论今,博大精深,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厚度。例如在对“养尊处优者、年老或劳心之人等,易顽痹不仁、虫行、烧灼等难以言表之不适感……”进行辨析时,他引用了《金匮要略》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的理论,并进一步辨析道:“劳心多而劳力少,体力运动不足,必然筋骨弱而肥胖多脂,年老、产后供奉太过,失于活动,均可导致血痹不通。症状如风痹,但又不全为风邪所致,或身体肢节有风游走不定,凉冷畏风,不仁之状难以言表,当与心神有关。”这与西医学对躯体障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谋而合。而在治法上,王辉武对用黄芪桂枝五物加当归汤方治疗此证也有独到认识,特别强调生姜和桂枝在方中的重要作用及用法用量,并佐以情趣闲法、助人乐己法通痹。纵观全书,条辨之中彰显精华,深刻了“心病”之辨证,创新发展了“心病”的理论和证治体系。

  文论闪耀智慧,启迪心智 书中,王辉武抛出了九篇有关心神的文论,均是其临证与读书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论及岐黄医学之生命观,王辉武一语道破:“人的生命,就是既有生长壮老己,又有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生命过程。”论及苦难,王辉武说“苦难源于纠结”,而纠结是一种轻重不一的心病,是心思过度在作怪,并开创性地提出 “富贵生闷”,他把“闷”加入传统“七情”之中,指出富贵之人较之常人更易出现闷的异常情志。

  “心病”验案,自创方药 王辉武无私传授心病验案实录,这对临证医生来说是最好的指导。比如:对阳虚使道不通之漏汗案,王辉武分析得当,用方讲究,使20余年出汗患者一月之中见效,其用方用药值得借鉴和推崇。心病验案实录里,收集了王辉武治心神病的11例验案,每案的证析和用药都有新意可寻。

  思维和治法与时俱进 王辉武是开明之人,对待事物总是客观而公正的,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心病条辨》里,王辉武创立和总结了35种超药物疗心法。应该说,是目前我看到的最齐全的心神病的辅助疗法。暗示、催眠、气功、交友、发呆冥想、静心观息、明德养心、甜睡……每种疗法有理论出处,有实操细节,有分析总结。有些疗法是未曾有人提到过的,比如“却忙正心法”“辛味通心法”等,为心神病的治疗拓宽了渠道。其实,现代医学对一些神经症的防治,除了使用药物,更多使用的正是王辉武所说的超药物疗法,但远没有《心病条辨》里罗列得系统和齐全。

  《心病条辨》置案头已两月有余,时常翻阅,每有联想。心病的治疗需要明医。当我搁笔时,感觉自己并没有把《心病条辨》内在的灵魂写深透。若想真正体悟到此书的丰富内涵,还有待时日去细细研读。(邓玉霞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陈露 重庆市江津区德感中心卫生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