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滋肾解毒汤
(2023-02-06 09:40:38)
时间:2019-08-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石恩骏,1953年出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山萸肉9克,山药15克,熟地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
功效:养阴清热,引火归元。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见口腔黏膜或舌边,有散在性溃疡,小则如豆,大则如铜钱,偶有脓苔覆其上,溃疡周边微红肿,疼痛灼热,流涎,反复发作,迁延多年难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方解: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疳”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口腔乃诸经交汇之处,五脏病变均可影响。口腔溃疡属于火气上炎,然火有虚实之分,虚火不宜泻。若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客于口腔舌面,导致溃疡疼痛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或舌边,有散在性溃疡,小则如豆,大则如铜钱,偶有脓苔覆其上,溃疡周边微红肿,疼痛灼热流涎,进食说话皆受影响,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多年难愈。因传统多认为此系胃火上炎,故多服清热解毒剂,抑或以阴虚火旺证视之,亦多拘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以养阴清热类方,亦非其所宜,有医者以口溃散之类外用,也仅能取一时之效,均非良法。朱丹溪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上冲无制,用理中汤,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丹溪虽言中焦土虚,但又言附子、官桂,此应有肾虚阴火上行无疑。西医学也认为此疾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关系,并不提倡抗生素治疗。故石氏认为,本病病机特点实为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治疗宜养阴清热,引火归元为法,如此则阴虚得养,浮火得降,痼疾得愈。
本方为六味地黄汤去泽泻加少量附子、干姜并加大剂量生甘草。去泽泻者,嫌其苦寒而渗利,恐伤肾气,若疑有湿,可加车前子或土茯苓。
考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可平息虚火之上浮,而少量附子、干姜,在此并非温补肾阳,而在于引火归元。甘草既能除逆上之阴火而止痛,又可解金疮肿疡之热毒以消炎,并可愈长久溃疡之黏膜,为本方君药,须用30克左右的大剂量。若能选用生甘草皮,疗效更好,量减为甘草的三分之一。
临床加减:若临床见热毒稍重者,可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此类药性淡寒,可以清热解毒而不伤正,也可增强免疫功能。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也有火热邪毒灼伤阴液而致者,其多伴有齿龈、舌、颊及咽喉等部位红肿溃烂,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头痛目赤,脉弦数而舌红苔黄,甚者体温增高。可用五味消毒饮加上述剂量之生甘草或生甘草皮。石氏认为即使表现热毒为甚者,也实有肾阴虚损之本质,致上浮之虚火与外感之热毒并行于上。待热毒稍平,仍需用滋肾解毒汤。
典型案例:饶某,女,45岁,教师。反复口腔黏膜及舌边溃痛10余年,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用清热解毒或养阴清热中药内服,屡治乏效。刻诊:口腔粘膜及舌边溃烂疼痛,溃疡周边微红肿,口干燥,齿牙松动,常鼻衄、龈衄,夜寐不安,舌光红,脉弦细。此肾阴不足,火不归元证,当滋肾养阴清热,引火归元,予滋肾解毒汤原方。连服5剂,口腔黏膜及舌边溃烂疼痛大减,溃疡周边已无红肿,口稍干燥,齿牙松动减轻,夜寐已安,舌红,脉弦细。药见显效,仍遵前法。继服半月,上证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
石恩骏,1953年出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黄芪12克,炒白术12克,黄连3克,黄柏10克,金银花15克,厚朴10克,藿香6克,土茯苓15克。
功效:益气利湿解毒。
主治:多种气虚湿热证,如胁痛黄疸,小便涩痛,下痢里急,关节肿痛,疮疡,高热表情淡漠,湿热弥漫三焦,妇女白带多而浊臭或经来淋漓等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方解:石恩骏认为,黔中湿热偏胜,湿热浊邪,固然伤阳,但首先耗气。阳气衰则湿中之热往往已尽,气虚则湿热常常并存。湿热病的治疗,多用芳香苦辛、苦寒淡渗,易损元气。湿热蕴于肝胆,或聚于膀胱,或浸渍于关节,或弥漫三焦,迁延不愈者,元气多有耗伤。益元气可助三焦气化,托毒利湿,与苦寒淡渗合方,顺应邪气向外趋势。
方中黄芪、炒白术益脾胃之元气;黄连、黄柏清利下焦之湿热;金银花清血分热毒;土茯苓分利下焦湿毒;厚朴、藿香运脾,善治中下焦水湿肿毒。连、柏虽苦寒,适量用之又能健脾醒胃,朴、藿伍芪、术则脾胃健运而不滞;黄芪托疮利尿,助土茯苓以利湿,助连、柏、银花以解毒。此方虽扶正与祛邪合剂,宗旨为益气利湿解毒。
临床加减:气虚甚加泡参;湿毒盛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热毒重加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水肿去黄连,加茯苓;腰痛去藿香,加续断、苏梗;肾虚加杜仲、桑寄生;血虚加当归、仙鹤草;肢冷脉迟加附子;胸痞加法半夏、枳实、石菖蒲;瘀血加当归、三棱、莪术;湿盛则津液不潮,口舌干燥,少加石解、太子参等。
石恩骏认为,湿热浸渍,脏腑不调,重在利湿解毒药之变换。胁痛黄疸,湿热在肝胆,宜金钱草、茵陈;小便涩痛,湿热在膀胱,宜石韦、萹蓄;下痢里急,湿热在大肠,宜马齿苋、地榆;白带多而浊臭或经来淋漓,湿热在胞宫,宜皂角、胆草;关节肿痛,湿热在经络,宜石见穿、百部;疮疡,湿热在血脉,宜青蒿、千里光;高热表情淡漠,湿热弥漫三焦,本方去术,加莲子、滑石、地榆等。(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
名医名方
清相火解毒方
石恩骏,195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地肤子、茵陈、土茯苓各15克,白茅根30克,炒栀子、连翘、赤芍、薄荷、麻黄、薏苡仁、生甘草10克,牡丹皮、骨碎补、红花各6克。
功效:清泄相火,化痰活血。
主治:痤疮,发于面部、胸背等皮肤脂液分泌较多部位,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
用法:冷水浸数小时,大火煎煮开后细火煨10分钟,离火候温,不宜久煎、重煎,每剂日分3服。
方解:翻阅文献,历来医家多认为痤疮病因为寒热、风湿、痰毒郁滞肌表,闭阻经络,病机为肺胃伏火,治疗多以解毒、清热、泻火之法。石恩骏亦曾长期沿用,临床固有取效者,但多数病例疗效欠佳,反复思考方知现代认识痤疮病机与古人有不同。他认为,痤疮为病,表面视之固然与肺胃伏热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病机是游离于肝、肾、三焦的相火上浮。
相火与君火是相对而言的,均源自命门,流行于肝、胆、三焦,温养脏腑,是全身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与今之内分泌激素系统类似。若有饮食不洁、嗜食辛辣厚味、抽烟、饮酒、长期睡眠不足、情绪紧张、化学物质长期刺激等因素影响,则相火失调,溢出三焦、肝、胆经脉之外,与体内素有湿热、痰、瘀等相结,发于面部、胸背等皮肤脂液分泌较多部位,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石恩骏所论与西医所谓雄性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菌增殖等病因论略有相似之处。
本方以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痰药为主。栀子苦寒,丹皮微寒,虽为寻常清热解毒药,但其味微辛,有透达之力,既入肺、胃去实火热毒、凉血化瘀,又入三焦、脾、胃、胆经,清泄过旺的相火和浮热。骨碎补虽为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药,但亦能温养下元,使升浮于表的相火回归下焦。因其性微温燥,故一般10克以内为宜。又痤疮者,乃正邪搏结,卫阳闭阻,卫气郁滞必然导致皮脂津液运行不畅,气血痰火郁于内外,隐于皮下,故当重视运用宣发郁滞之药。麻黄味辛,微苦,温,宣肺气,助三焦气化通调,在方中可用至15克左右。其轻淡之气味与开破散结之力可使药力既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对证治疗痤疮郁滞的病机,与清热药相伍,则无燥热动火的弊端。临证显示,本方若不用麻黄则疗效大减。
临床加减:若热重者,多见炎性丘疹及脓疱,自觉痛痒,性格急躁易怒,或有口臭便秘,本方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生石膏、知母、黄柏、熟大黄。湿重者苔腻,加车前子、萹蓄。局部结节瘢痕较重,加浙贝、元参、莪术软坚散结。血虚瘀滞较重者,面色暗晦,形体消瘦,脉涩,女性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加当归、川芎、益母草。病程较长,神疲乏力,纳呆食少,精神不振,舌淡脉弱属脾胃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山药、扁豆。饮食停滞,口浊臭,大便稀溏不畅,舌苔黄腻厚浊者,加谷麦芽、炒山楂、神曲、藿香、佩兰、苍术清脾胃湿气。
典型案例:万某,女,24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颜面满布痤疮,屡进清热解毒中药乏效。刻诊:颜面垢腻,满布红色丘疹,挤压后有皮脂样物溢出,瘙痒甚,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渴口苦,大便秘结,3~4天一行,小便黄赤,月经提前,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此肝胆疏泄失常,相火妄动,兼夹痰热瘀血上蒸头面,当清泄相火,化痰活血,予清相火解毒方加味。
处方:红花6克,地肤子15克,炒栀子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茵陈15克,白茅根30克,牡丹皮6克,土茯苓15克,薄荷10克,麻黄10克,薏苡仁10克,骨碎补6克,紫花地丁20克,熟大黄10克,莪术10克,生甘草10克。
服药7剂,诸症减轻,瘙痒除,大便通畅,小便转清,但仍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渴口苦。上方加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淡豆豉15克,7剂。药后颜面垢腻明显减轻,皮疹基本消失,余症逐渐好转。二诊方稍事增损,继服半月,诸症悉退。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