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周益新
至宝丹首载于宋代沈括的《灵苑方》,由生乌犀屑、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麝香、龙脑、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组成,具有清热开窍、化浊解毒的功效,主治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适用于症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此方功效卓著,屡用屡效,后被收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列为开篇第一方,故又名局方至宝丹。
清代温病学说兴起,温病四大家之一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将此方略去雄黄、金银箔,并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合称为“凉开三宝”,是凉开剂中的常用代表方。吴瑭说:“此方荟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共成拨乱反正之功。”《汤头歌诀》编歌诀为:“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至宝丹作为治疗卒中昏厥的常用药,疗效良好,不仅医家人尽皆知,信手拈来,而在一般士人中亦广为人知,耳熟能详。说来有趣,北宋诗坛竟以这首方剂之名冠以一种诗风,称为“至宝丹体”。
至宝丹中药物多为珍惜难求之动物、矿物和树脂香类药材,价昂而功效著,贵重无比,故以“至宝”名之。取譬比类,当时便把以王珪为典型的、创作以镶金嵌玉、辞藻富艳著称的诗文称为“至宝丹体”。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宋仁宗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郇国公、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恭”。他从登翰林到掌制诰者近二十年,朝廷的高文典册多出其手,文翰有名当时,时称“三旨相公”。他的诗流传至今约260余首,几乎全是近体律绝,由于他的诗风多“镶金嵌玉、雕润典丽”,富丽精工,故被人调侃为“至宝丹体”。
宋元人评其诗多有记载,宋代王直方《归叟诗话》云:“王禹玉诗,世号至宝丹,以其多使珍宝,如黄金必白玉对。”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禹玉为词臣则摛藻细润,典雅劲健,未有后来全句长句之病,时号为至宝丹,以多用金玉锦绣之类。”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之《诗病》专立“至宝丹”条,转引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的内容:“王岐公诗喜用金玉珠碧,以为富贵。而其兄谓之至宝丹也。”连王珪的兄长都讥之为“至宝丹”,故此事广为流传,时人竟干脆将王珪的诗便称为“至宝丹体”。
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王珪为官一直在京城,侍奉皇帝左右,触目皆是北宋统一帝国的富丽堂皇气象和皇家奢侈豪华的生活,其一生未曾迁谪,沉沦下僚,接触贫厄。梅尧臣有诗状其况:“金带系袍回禁署,翠娥持烛侍吟窗。人间荣贵无如此,谁爱区区拥节幢。”可见其富贵逼人。故其赋诗多富贵气,自然流露出了富丽华艳、秀雅高贵的气质风貌。正如《北宋人小集跋》曰:“禹玉弱冠甲科出欧公之门,许光凝撰集序谓其‘不出都城致位宰相’。”其诗喜用金玉珠碧,以为富贵,故其兄讥为至宝丹。予谓岐公诗多富贵语,唯如此富贵人能为之。”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也曰:“人言居富贵之中者,则能道富贵语,亦犹居贫贱者工于说饥寒也。王岐公被遇四朝,目濡耳染,莫非富贵,则其诗章虽不富贵,得乎?”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医方名来命名诗体的“至宝丹”现象,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虽然贬抑的成分多一些,但其诗确有特色,聊备一格,丰富了灿烂多姿的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趣闻,了解到至宝丹这个名贵方药在宋代之影响深远,反映了中医药已深入到文人仕宦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中去了。(周益新
山西省大同市新建康医院)
时间:2019-08-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单健民
“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是宋代诗人怀念范仲淹的诗句。此诗句除了像冯玉祥题范公祠碑联“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那样歌功颂德外,还有一段感人的范公井故事。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他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到山东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到任第二年就病逝了。青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青州城西修建了范公祠,千百年来,香火不绝。祠内有一井,名为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此井水清冽有加。传说范仲淹利用工余时间,用井水调成丸药,就是青州白丸子,以生半夏七两、生川乌五钱、生南星三两、生白附子二两,共为末盛于绢袋内,置井水盆中摆揉绢袋,使药粉渗出以尽为度。将药置瓷盆里,日晒夜露,每日换清水搅之。如此3~5日,去水晒干,制成糊丸或水泛丸,如绿豆大,每服5~15丸,用生姜汤或薄荷水送服。青州白丸子可治风痰壅盛而致的呕吐涎沫、手足瘫痪和小儿惊风等。由于此丸炮制合理,疗效好,后被载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发散风寒 解热止痛
摘自2023-2-9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正柴胡饮一方首见于《景岳全书》,明代名医张景岳善用柴胡,在《景岳全书》中著有柴胡饮六张,其中一柴胡饮、二柴胡饮、三柴胡饮、四柴胡饮和五柴胡饮均是适用于体质有所偏颇的患者,而正柴胡饮注为解表平散代表方,“伤寒之宜平散者,以其但有外证,内无寒热,而且元气无亏也,宜以正柴胡饮为主治”。因其适用于气血平和之人,故以“正”字命名,以示后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中指出,“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推荐药物中就包括正柴胡饮颗粒。
组成与功效
正柴胡饮由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喉痒咳嗽、恶寒发热、四肢酸痛等。方中君药柴胡辛散表邪,《本草纲目》称其“主时疾内外热不解”,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臣药防风祛风寒止痛,《本草纲目》赞“其功疗风最要”,可散风邪,治一身之痛。陈皮为脾肺气分之辛散药,可宣通五脏。《本经逢原》记载:“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芍药一味,《神农本草经疏》云其“禀天地之阴,而兼得甲木之气。”总之,生姜辛温发散,助柴胡、防风解表透邪;陈皮疏畅气机,以助祛邪外出;芍药益阴和营,防辛散太过而伤阴,三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虽有柴胡、芍药之苦寒,防风、陈皮、生姜之辛温,皆为气平而味薄者。本方组方严密、配伍精当、药力平和,具有辛凉散风而不得寒、辛温散寒而不助热之优点,无解表过汗之虑,对于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较轻者颇宜。
服法与禁忌
正柴胡饮颗粒为红棕色颗粒,味微苦。每袋装10g或每袋装3g(无蔗糖),均为一次一袋,一日三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开水冲服。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风热感冒者不适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摘自2023-2-10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初春时节是流行性感冒的多发季,许多中成药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疗效确切,受到众多百姓的青睐。如桑菊感冒片就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性药物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中指出,“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推荐药物中就包括桑菊感冒片。
组成与功效
桑菊感冒片原方取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原文曰:“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原方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组成。
中成药桑菊感冒片由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芦根、桔梗及甘草组成,辅料为蔗糖、硬脂酸镁。其主要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以咳嗽、身热不甚、头痛、口微渴、咽痛、苔薄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桑叶善走肺络,菊花疏风透邪,共为君药。薄荷辛散,助桑叶、菊花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共为臣药。连翘清心泄热,芦根甘寒生津止渴为佐药。生甘草甘缓和中,清热解毒,合桔梗清利咽喉为使药。全方辛甘化风,辛凉微苦,取“辛以散邪,苦以降气”之意,遵《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并且用药清轻灵动,突出“轻可去实”“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方特点。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淡棕色至棕褐色的片或糖衣片,糖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淡棕色至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一次4~8片,一日2~3次。
本药主治风热感冒初起之症,属于风寒感冒者不适用。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以免闭门留寇。服用本药期间要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此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