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桂雄斌
带状疱疹多有局部疼痛,疼痛区域逐渐出现红斑、红疹,并迅速转变为水疱,状似珍珠,疱液透亮,数个或更多的水疱,组成簇集状,呈单侧带状分布,是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多发于腰腹部、胸背部、额枕部、四肢等。发病前一周有疲劳、感冒、失眠等诱因。发病后一周左右,疮液变浑浊,或部分溃破、糜烂、渗液,最后干燥结痂,皮损脱落,后遗留瘢痕,大多患者遗留神经痛,可达数月、数年甚或伴随终生。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因无法忍受长期持续剧烈的疼痛,而患上躁郁症,甚至自杀。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前现代医学多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和止痛为主,而其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极其有限,甚至采用神经阻断或神经摧毁,不尽如人意。多年临床实践表明,运用壮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现将其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治疗方法
壮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毒滞肌肤,气血瘀阻,道路不通而发。治疗上灵活运用壮药外洗,结合壮医针灸,达到解毒祛瘀、通路止痛的效果。
壮药外洗:壮医排毒汤(拦路蛇、水杨梅、金银花、七叶莲、金耳环、两面针、大力王、六耳苓、黄糖等)水煎外洗患处,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壮医针刺治疗:
取穴:取脐内环穴(心、肾),莲花穴,腕关、曲池、血海均为双侧。
疗程: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5次为1疗程。
壮医药线点灸:
取穴:取穴长子、葵花、百会、足三里(双侧)。
操作方法:整线。把经浸泡后松散的药线搓紧。备火。点燃酒精灯。持线。右手食指和拇指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酒精灯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吹灭,只需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施灸。将有炭火星的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即起为一壮,一般每穴点灸1~3壮。收线。将用过的药线整理好放回储线瓶。
疗程: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5次为1疗程。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
取穴:背廊穴、莲花穴。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相应穴位,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度为限,每穴叩刺20次,以局部微微渗血为宜。在叩刺穴位上拔罐,留罐5~10
分钟。出罐,用无菌纱布拭擦干净,再用碘伏消毒叩刺区域。
疗程:隔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典型病例
谭某,男,78岁。2018年5月14日初诊:诉右额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年余。患者自诉2014年4月于右额部出现带状疱疹,经外院住院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疱疹基本消除而出院,出院后右额部仍剧烈疼痛。4年期间,曾于多地三甲医院寻求中医、西医诊疗,均无效,遂求壮医治疗。症见右额部疼痛,呈刀割样、持续性,接触或风吹患处皮肤,甚至路人从旁边经过,均使疼痛加剧难忍。疼痛影响饮食、睡眠,右额部见少量色素沉着。舌尖红,舌质淡,苔白腻。治疗以壮医排毒汤外洗,结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及壮医针刺术。
治疗:
1.壮医排毒汤外洗,每日1次。
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背廊穴和莲花穴,每周2次。
3.壮医针刺,选穴:脐内环穴(心、肾),莲花穴,腕关、曲池、血海均为双侧。与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交替使用。每周治疗3~4次。
2018年5月21日二诊:经过壮医排毒汤外洗7次,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2次和壮医针刺3次治疗后,患者诉疼痛稍有减轻。予停用壮医排毒汤外洗,仅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和壮医针刺治疗。
三诊、四诊患者病情无变化,治疗同二诊。
2018年6月11日五诊:患者经过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8次和壮医针刺20余次治疗后诉右额部疼痛明显减轻,仍有微痛,能忍受,夜寐转佳。予停用壮医针刺治疗,仅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每周2次。
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2月后,疼痛基本消失。
一年后回访,疼痛全部消失,未见反复。
壮医外治法具有解毒祛瘀、调气止痛的功效,可极大地降低后神经痛的发生率,减轻疼痛程度。其中壮医排毒汤可解毒通路止痛,适用于带状疱疹任何时期;急性期配合壮医针刺及药线点灸解毒祛瘀;后遗神经痛期配合壮医针刺及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调气止痛。壮医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因其具有“简、便、验、捷”,易学习操作及安全可靠的特点,受到医患的高度认可。(桂雄斌)
时间:2019-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马建国
郭某,男,43岁。2017年4月9日初诊。双手背出现5×4cm2以及双小腿有8×6cm2大淡褐色皮损,阵发性瘙痒已2年余,每于晚间及安静时痒感加剧,搔抓后有时渗出少许黏液。期间在几家医院诊断为湿疹,服抗组织胺药、激素、钙剂等,外用数种激素类霜、膏,只能止痒当时,过后仍痒如故,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查见上述部位皮损干燥肥厚、苔藓样变、皮纹增宽等,伴抓痕鳞屑、色素沉着、边缘不清、触之灼热等。诊断:慢性湿疹。为湿邪蕴聚于肌肤腠理,兼受风浸,化燥所发。
治则:除湿止痒、润燥疏风。
方药:苍术50g,薏苡仁50g,苦参50g,土茯苓50g,玄参50g,玉竹50g,知母50g,黄柏50g,五倍子50g,白蒺藜30g,防风30g,白鲜皮30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上药水煎约2500ml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用纱布蘸药液频洗患处,或置药液中浸泡,每次20分钟,日2~3次,3日用药1剂。忌食腥辣之物。
8天后二诊:用药8剂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皮损已趋消退变薄,并有润感。方中苍术、薏苡仁、苦参、土茯苓减为30g,续用8剂。8天后三诊:皮疹全部消退,痒感消失,皮肤恢复原状,诸症获愈。5个月后随访再未发。
按语:慢性湿疹属于中医湿毒疮范畴,本例诸症辨属湿邪久蕴肌肤腠理,感受风侵化燥所致。唯取较大剂量除湿止痒,兼有润燥疏风作用中药直接外用,使药效直达病变部位,为较好疗法。药中苍术辛苦性温,芳燥能化湿浊,现代研究其含挥发油,及大量维生素A等;薏苡仁甘淡性寒,功能清利湿热;苦参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止痒;土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湿导热,治疗慢性湿疹效佳;玄参苦咸微寒,功能滋阴润燥;玉竹甘寒,功能养阴润燥;知母苦寒,功能清热滋阴,现代研究其含有烟酸;黄柏苦寒沉降,清湿热治湿疹;五倍子酸咸寒,功能收敛降火,治湿热疮癣;白蒺藜辛苦温,祛风止痒;防风辛甘,散风胜湿;白鲜皮苦寒,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蛇床子辛苦温,祛风除湿止痒;地肤子辛苦寒,清湿热止痒。诸药水煎后外用直至病所,的确可显示出较好治疗效果,使湿除痒止,风疏肤润,皮损消退。(马建国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湿疹效佳
时间:2019-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琳琳
杜鹃
湿疹又称湿疮,属于癣疮范畴,是一种呈多形性皮疹倾向、湿润、剧烈瘙痒、易于复发和慢性化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病情的长短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陈枫教授在长期临床中以针药并用治疗湿疹,临床疗效显著。
由于该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医中药尤显其独特的优势,中医对湿疹早有认识和记载,最早记载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确提出了皮肤疮疡发生的病因。湿疹的病位主要在心、脾、肝,湿疹的发生与风、湿、热、瘀都有关系,特别是“湿邪”尤为突出,湿邪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湿为阴邪,湿性黏滞,具有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因此湿疹易发展为慢性疾病。
病例:王某,女,66岁。2018年3月13日就诊于望京医院针灸科。诉湿疹8年余,近2月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引起右下肢外侧湿疹发作,患处皮肤粗糙,局部发红,有轻微渗液,伴抓痕,患者因湿疹日久曾反复就诊于北京多家三甲西医院,病情时轻时重,近期湿疹复发,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到我处治疗。患者形体偏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湿疮(湿热脾虚)。
口服处方:蒲公英15g,茯苓10g,白术9g,当归6g,白芍9g,桑白皮6g,生甘草6g,连翘6g,苍术6g,桂枝6g,连翘6g。6剂,水煎服,2次/日。
患者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据“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湿热症状明显,方中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疖为君药;连翘清热解毒,增强蒲公英的清热解毒作用;茯苓健脾益气祛湿,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苍术燥湿健脾,共为臣药。白术补气健脾,顾护脾胃。因脾主运化,脾喜燥恶湿,脾虚则运化水液失司,引起水湿停滞,风湿热毒蕴阻肌肤发为湿疹。桂枝通阳化气,使湿热之邪得阳气的温煦得以运通,同时可以制约连翘、蒲公英的寒凉之性。患者病史较长,伤气伤血伤阴,当归、白芍养血滋阴润燥;桑白皮宣肺止痒,共为佐药;生甘草补益脾胃,缓急止痛,为使药。通观全方,清热之中有补益,清热而不寒凉,治标而兼顾治本。
针灸治疗:风池,完骨穴,中脘,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上、下巨虚,太白,内庭。诸穴常规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风池、完骨疏风通络;中脘穴为腑会交会穴,为胃之募穴,其位处中焦,沟通上下焦;阳陵泉理气健脾,调理气机;太白为脾经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补脾健脾功效;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治内腑,二穴配伍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患者病程较长,兼虚兼瘀;血海活血通络养血止痒;上、下巨虚、内庭等穴,清热通腑,泻火通络。诸穴合用,健脾祛湿,调理气机,活血养血,通络止痒。
患者针药并用治疗6天后,右下肢湿疹处瘙痒明显减轻,7天后瘙痒感消失,局部皮损渗液减轻,2个疗程后,患者明显好转,3个疗程后基本痊愈。(朱琳琳
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杜鹃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时间:2019-12-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提起芦荟护肤霜,很多爱美的女性都不陌生。其中的主要成分芦荟是一种古老的天然药物。如今很多人乔迁新居前,也喜欢买上几盆放到新家中,除了有一定的除甲醛的作用外,因其一年四季常绿,开的花也较有观赏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芦荟来到中国要归功于丝绸之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芦荟:“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
作为中药的芦荟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的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全年可采,一般先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然后倾入容器,冷却凝固后药用。
止渴生津散瘰疬
芦荟主要用于治疗热结便秘、小儿疳热虫积、癣疮、痔瘘、瘰疬。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陈超介绍,蛔疳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原出自《太平圣惠方》,这种病症因生蛔虫日久而成的疳疾。患儿多形体羸瘦、精神不安、腹中作痛、皱眉多啼、夜间磨牙、容易饥饿。芦荟可驱蛔虫的功效在很多医书的方剂中都有体现,比如《医宗金鉴》《成方便读》《赤水玄珠》等古代医书中都记载了一种叫“芦荟肥儿丸”的方剂,虽然组方不同,但都有芦荟的加入。需要指出的是,芦荟治疗小儿疳蛔、疳热,需要与其他中药配伍,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由于芦荟性味苦寒,因此清热祛火的功效也比较明显。比如宋代的《开宝本草》记载芦荟“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清代的《本草再新》中记载芦荟能“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此外,芦荟还可以利水祛湿。宋代《本草图经》记载芦荟可以“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匿齿。”清代《得配本草》则记载了芦荟可以“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等功效。
需要提醒的是,孕妇不宜服用芦荟,脾胃虚寒者也不适宜服用芦荟,比如《本草经巯》中记载“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芦荟的阳台种植技巧与要点
芦荟一般要分株繁殖,可结合早春换盆进行。方法是将植株从盆内磕出,去掉老株,选取基部分生的小苗另行上盆;栽植深度以稳固苗株为度,少浇水并将分株苗置于温暖湿润的地方,在保证植株不萎蔫的情况下,4~5天后向叶面、盆土表面喷水,10~15天后再浇透水。
芦荟喜欢光照,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芦荟不宜晒太阳,过10天后再逐渐增加光照。家庭盆栽,春、秋季节放在阳台或室外窗台上接受阳光直射则生长健壮;夏季移至通风良好的半阴处;冬季放室内光照充足的地方,室温不低于10为宜。春季气温上升后,芦荟恢复生长,可略增加水分供给,盆土以湿润偏干为宜。气温较低时,芦荟处于半休眠状态浇水不宜多,以盆土干而不燥为宜。若要促进植株向四周伸展,可以把中心部生长过密的叶子均匀地切去一些,这样做也不使植株在强光照射下,由于叶子的密度过大而出现霉烂。(杨璞)
那年在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管理培训结束时,带回了当地产的“芦荟护肤霜”,赠送给同事,用后感觉不错。事实上,芦荟不仅仅是美容护肤的佳品,还是被古罗马奉为“万能药草”的良药,其作为药用植物已经有3500多年历史。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医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最早记载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以及芦荟的多种处方。考古发现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置有芦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应用芦荟治疗疾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书中记载了使用芦荟治疗不同病症的具体处方。此后,芦荟的效用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承认。
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木部记载了芦荟:“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解巴豆毒。主小儿诸疳热。研末,敷齿。”李时珍对芦荟还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功专于杀虫清热。”
《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用“芦荟丸”治小儿疳积,面目萎黄,头发成穗,鼻痒口干,脘腹虚胀,青筋暴露,四肢壮热;用“芦荟散”治小儿鼻疳,痒痛不止者等药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芦荟具有杀菌、抗炎、湿润美容、健胃下泄、强心活血、免疫和再生、免疫与抗肿瘤、解毒、抗衰老、镇痛、镇静、防晒等作用。
芦荟中含的多糖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营养、滋润、增白等美容作用。能使皮肤收敛、柔软化、保湿、消炎、漂白,还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伤痕的作用。具有防止小皱纹、眼袋、皮肤松弛、保持皮肤湿润、娇嫩的作用,且对皮肤炎症、粉刺、蝴蝶斑、雀斑、老年斑、痤疮以及烫伤、刀伤、虫咬等亦有很好的疗效。面部美容可用芦荟鲜叶汁早晚涂于面部15~20分钟,具有保持面部皮肤光滑、白嫩、柔软的作用。
芦荟属于寒性药物,人到中年气血逐渐亏虚,像芦荟这样寒性重的植物要慎用,最好先咨询医师,否则用清实热泻实火的芦荟就会使病症加重,伤阴劫津,损伤阳气。服用芦荟产生副作用多缘于它大寒的特性,表现主要是过食寒凉导致的阳虚气虚:如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痛肾痛、嗜睡无力、凌晨腹泻、夜尿频多、身浮肿、记忆力及性功能减退等。孕妇忌服,脾胃虚弱者禁用。(顾掌生)
芦荟说
(2017-02-15
05:50:57)[编辑][删除

芦荟被古罗马奉为“万能药草”的良药,其作为药用植物已经有3500多年历史。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医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最早记载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以及芦荟的多种处方。考古发现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置有芦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应用芦荟治疗疾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书中记载了使用芦荟治疗不同病症的具体处方。此后,芦荟的效用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承认。
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木部记载了芦荟:“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解巴豆毒。主小儿诸疳热。研末,敷齿。”李时珍对芦荟还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功专于杀虫清热。”
《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用“芦荟丸”治小儿疳积,面目萎黄,头发成穗,鼻痒口干,脘腹虚胀,青筋暴露,四肢壮热;用“芦荟散”治小儿鼻疳,痒痛不止者等药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芦荟具有杀菌、抗炎、湿润美容、健胃下泄、强心活血、免疫和再生、免疫与抗肿瘤、解毒、抗衰老、镇痛、镇静、防晒等作用。
芦荟中含的多糖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营养、滋润、增白等美容作用。能使皮肤收敛、柔软化、保湿、消炎、漂白,还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伤痕的作用。具有防止小皱纹、眼袋、皮肤松弛、保持皮肤湿润、娇嫩的作用,且对皮肤炎症、粉刺、蝴蝶斑、雀斑、老年斑、痤疮以及烫伤、刀伤、虫咬等亦有很好的疗效。面部美容可用芦荟鲜叶汁早晚涂于面部15~20分钟,具有保持面部皮肤光滑、白嫩、柔软的作用。
芦荟属于寒性药物,人到中年气血逐渐亏虚,像芦荟这样寒性重的植物要慎用,最好先咨询医师,否则用清实热泻实火的芦荟就会使病症加重,伤阴劫津,损伤阳气。服用芦荟产生副作用多缘于它大寒的特性,表现主要是过食寒凉导致的阳虚气虚:如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痛肾痛、嗜睡无力、凌晨腹泻、夜尿频多、身浮肿、记忆力及性功能减退等。孕妇忌服,脾胃虚弱者禁用。
内服外用穿心莲治汗腺炎
(2023-02-06
10:00:58)[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马建国
李某,男,36岁。2018年7月2日初诊。述其左腋部患化脓性汗腺炎一年半,期间经数种抗生素注射内服,外用数种抗生素软膏,红外线、超短波照射,在省、市医院做过两次手术,但仍反复而发,缠绵未愈。查见上述部位呈现出约核桃大包块,明显隆起,皮肤红肿,与皮肤黏连,近来疼痛,尤其左手臂活动时疼痛加剧。每次复发时感觉周身不适,伴有发热。询其平时有经常饮酒食腥辣嗜好。综合上述症状表现,辨为热毒未得彻厎清解,加之过食膏粱厚味,蕴结于腋窝,酿成脓肿。治应清热解毒,消炎散结。单以中药内服外用,处以穿心莲一味,每日15g,水煎服。外用穿心莲粉入凡士林中调成20%软膏涂敷,日2次。嘱其一定要忌口。
二诊:治疗15天后炎性结节缩小,皮色由红变淡红,触之无灼热感,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左上肢活动较为自如轻松。效不更方,穿心莲内服减为每日10g,外用膏同上。
三诊:续治疗15天后,皮损已大部分消退,稍微高出皮面,诸症更轻,不用服药。又外敷15天,结果包块全部消退,皮肤变平,无任何症状告愈。
4个月回访未再发。
按:化脓性汗腺炎,中医称“腋疽”。《外科真铨》:“生于肐肢窝之中,初起其形如梭,渐次肿大坚硬,皮色如常,按之疼痛,日久内脓已成”。《医宗金鉴》:“腋疽,漫肿坚硬,皮色如常,日久将溃,色红热痛也”。本例迁延时间较长,注射内服抗生素数种,做过2次手术仍未治愈。中医辨为毒邪蕴聚,未得彻厎清解所发。从多年临床实践中认为,穿心莲治疗此病有较好疗效及优势。因为从中药性味功能药理作用而言,本品味苦性寒,含穿心莲脂及其甙类、酚类、生物碱类物质。内服外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因汗腺皮脂腺均是药物吸收通道,药物至病变部位后,可充分发挥较强的清热解毒消炎散结抗感染功效。尤其对皮肤化脓性疾病,消炎解毒,清热退肿,且无任何副作用,因而治疗化脓性汗腺炎,效果显著,可谓中药广谱抗生素。(马建国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带状疱疹效方二则【草根一生】
(2015-03-29
17:22:32)[编辑][删除]
http://www.yulin.gov.cn/website/UploadedFiles/content/20091201165228.jpg 1
,大青叶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大青叶汤金银花,黄芩党参板蓝根,紫草防己延胡索,白芷甘草白藓皮。
【组成】大青叶12克,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党参12克,板蓝根15克,紫草6克,延胡索6克,防己6克,甘草6克,白藓皮9克,白芷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大青叶、金银花、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党参益气健脾;紫草凉血清热;防己祛风湿;白芷、白藓皮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2、板蓝根汤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板蓝根汤用虎杖,丹皮蝉蜕草赤芍,清热凉血祛风湿,带状疱疹一扫痊。
【组成】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虎杖祛风除湿;蝉蜕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加减】若发热者,加葛根、黄芩;若继发细菌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
瘙痒症效方五则【草根一生】
(2015-03-29
20:13:57)[编辑][删除]
1
益气凉血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益气凉血用黄芪,归地桑叶黑豆皮,山栀蝉蜕苍耳子,橘叶杭菊白藓皮。
【组成】生黄芪10克,当归6克,生地10克,桑叶10克,苍耳子10克,黑豆皮10克,栀子皮10克,蝉蜕10克,白藓皮10克,杭菊花10克,橘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可连服数剂。
【功效】益气凉血,清热祛风。
【方解】方中用黄芪补气,生用重在走表而外达肌肤;橘叶行气,消肿散毒;生地、当归凉血散血以去血分之热;桑叶、苍耳子、黑豆皮、栀子、蝉蜕、白藓皮、菊花等有疏风清热之功。药用皮而不用实,取其轻能上升,偏于宣散,用于皮肤之疾,效果更佳。
【主治】瘙痒症,甚至数年不愈者。
2、六味止痒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六味止痒用苦参,黄柏花椒地肤投,再加甘草蛇床子,一方两用效堪奇。
【组成】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3次。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头煎、三煎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内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
【加减】偏湿热者,加生苡仁30克。
3、止痒散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止痒散中露蜂房,丹参地肤熟地黄,苦参蝉衣乌梢蛇,研末为用日三服。
【组成】熟地黄、露蜂房、丹参、地肤子、苦参各100克,蝉衣、乌梢蛇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密闭备用。用时,每取药末4克,日服3次。1周为1疗程。直至痊愈止。
【功效】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熟地黄、丹参滋阴活血;苦参清热利湿;地肤子、蝉衣、乌梢蛇、露蜂房祛风止痒,且露蜂房还有解毒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皮肤瘙痒症。
4、石膏浮萍汤
【来源】《中医杂志》(12)1965年(丁荣川方)
【歌诀】石膏浮萍生地黄,丹皮黄芩与连翘,苍耳山栀生甘草,赤芍蝉衣白藓皮。
【组成】生石膏30克,浮萍6克,生地12克,丹皮9克,黄芩6克,白藓皮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山栀10克,蝉衣5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痒,凉血除湿。
【方解】方用生石膏、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浮萍祛风湿;苍耳子、白藓皮、蝉衣散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散风止痒之功。
【主治】疥疮 、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脓疱疮多因风湿挟热所致。
5、润燥祛风汤
【来源】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歌诀】润燥祛风大胡麻,当归生地制首乌,荆芥防风乌蛇肉,苦参藓皮板蓝根。
【组成】大胡麻9克,当归9克,制首乌12克,生地12克,板蓝根15克,白藓皮9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苦参9克,乌蛇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剂为1疗程。
【功效】润燥祛风。
【方解】“风瘙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瘙痒症”。《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这对于全身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说得比较清楚。瘙痒是一个症状,并不是一个特异的疾病,因为许多皮肤病都可引起瘙痒,所以“瘙痒病”,仅指皮肤有痒感,而无原发病变者而言。治宜润燥祛风。故方用当归、制首乌、生地、大胡麻养血滋阴润燥;板蓝根清热解毒;苦参清热利湿;荆芥、防风、白藓皮,乌梢蛇祛风之痒。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养血,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脂溢性皮炎验案析【草根一生】
(2015-03-31
08:41:25)[编辑][删除]
http://d06.res.meilishuo.net/picdetail/a/a7/59/c8df9fb1d70e1f42bc66f6df8830_603_340_1_1.jpeg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面油风”。清·邹岳《外科真诠》曰:“面游风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流黄水,风燥盛者流血,痛楚难堪,由于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
华某,女,36岁,2012年11月22日初诊。
主诉:部反复出现红斑、 黄色鳞屑2年,加重2个月就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颊部大片淡红斑,在红斑基础上被覆油腻性鳞屑,伴瘙痒,多口服抗组胺药、增强免疫药及中药治疗,未见缓解,近两个月皮疹加重。
刻诊:鼻翼、鼻唇沟及面颊部见大片界限清楚的潮红斑,油腻性鳞屑、黄痂,炽热、瘙痒剧烈,口渴,心烦易怒,纳可,失眠,小便调,大便秘结、臭秽,三五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油风。
中医辨证:三焦火盛,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处方:荆芥连翘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60克,黄连5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大黄10克,栀子12克,连翘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赤芍30克,桔梗10克,白芷5克,薄荷3克,柴胡10克,薏苡仁30克,炒枳壳10克,紫草10克。3剂,制成中药配方颗粒,水冲服。
二诊:服上方后未见新发皮疹,面颊部炽热瘙痒症状减轻,潮红斑变淡,鳞屑稍消退,口渴稍改善,大便两日一次,生地黄增至80克;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黄柏减至8克,黄芩减至8克,大黄减至8克,栀子减至8克;续前方3剂,水冲服。
三诊:诸症悉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守上方,生地黄减至60克,黄连减至3克,黄柏减至5克,黄芩减至5克,熟大黄减至5克,栀子减至5克,续服7剂。
嘱其节制饮食,后随诊2个月,未见复发。
按
湿热久蕴,薰灼肌肤,重用生地黄,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口渴,大便干,脉滑数,故重用生地滋阴而不敛邪,以养代清。湿热阻遏气机,致使升降失调,宜辛开苦泄,用枳壳、桔梗辛以开湿郁,黄连、黄芩、黄柏苦以泄三焦实热;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而去;湿热郁积,化燥积滞于阳明大肠,大便秘结,用大黄釜底抽薪,荡涤肠腑有形实热之邪,使湿热从大便排出体外。气机郁滞,则肝气失于疏泄,必气郁化火,予柴胡、枳壳疏理肝气,桅子、黄芩泻肝散热。湿热毒邪化火蕴结面部,以连翘、薄荷清头面郁热。用薏苡仁健脾渗湿,以防热去湿恋。病久必瘀,用赤芍、紫草凉血活血祛瘀;脱屑多加当归、白芍、川芎补血活血,同时防止热邪耗血之余。诸药合用,流通气血郁火,方证相合,药达病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