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振华,男,1975年生,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作为副主编编写络病理论专著3部、创新教材1部;发表文章70余篇,SCI收录9篇。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我国心血管患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高居首位,占居民死亡构成的40%以上,防控形势刻不容缓。美国专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指出其为高危因素导致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发生心梗、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衰至死亡的过程,表现出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这一概念提出带来防治理念由单因素、单环节向整体全程干预思维转化,目前针对单病种的治疗措施无法根本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链。亟须开辟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有效新途径以应对心血管病防控的严峻形势。
既往参与吴以岭院士主持的两项973计划项目,构建中医脉络学说,形成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系统理论。提出脉络学说核心—营卫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探讨“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关键环节相关性,揭示“调其营卫”治法与代表药物的系统干预优势,对根本遏制心血管事件链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笔者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为主要内容,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单位专家,进行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并获批立项,以期发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的指导作用,开辟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有效新途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关键科学问题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体现的“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关键环节相关性,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今相关医案的辨证用药规律,形成临床治疗方案;吸取中医学治未病思想,采用国际公认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脉络学说代表方对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的临床疗效,揭示其“治本病,防未病”——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特色优势,并阐明其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结合的疗效机制。
研究思路
以“传承经典、基于临床、系统干预、阻抑事件”为指导思想,传承创新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探讨心血管事件链病机传变及辨证用药规律并制定临床治疗方案,选择脉络学说代表方津力达颗粒、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开展循证医学评价,实验研究揭示疗效机制,佐证脉络学说营卫理论的科学价值。
研究内容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病机传变及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整理历代医家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探讨心血管事件链“凝” →“壅” →“塞”
→“不通”病机传变规律;基于古今代表性医案分析,通过回归、关联、聚类分析、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析方法等数据挖掘技术揭示其辨证用药规律,制定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临床方案。
脉络学说代表方系统干预心血管系统链循证医学及疗效机制研究
围绕“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之“凝”与高危因素血液凝聚状态,“壅”与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塞”与急性心梗,“不通”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心衰,选择脉络学说代表药物津力达颗粒(糖尿病前期)、通心络胶囊(动脉硬化/冠心病)、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芪苈强心胶囊(慢性心衰),遵循国际规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中心实验室检测、第三方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脉络学说代表方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获得高质量循证证据。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从“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角度设定指标,评价通络药物对心血管事件链防治结合的系统干预作用。实验研究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不同水平探讨其疗效机制。
创新性分析
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综合防治观点
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指出心血管病表现出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带来其防治理念由单因素、单环节向整体全程干预转化,针对单病种治疗措施无法根本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链。
本研究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结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病瘥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提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观点:治本病、防未病,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系统干预观点的提出突破了目前针对心血管病单病种干预的局限,有助于制定寓防于治、防治结合、阻抑事件的综合干预方案,从根本遏制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揭示心血管事件链
“凝”→“壅”→“塞”→“不通”病机传变及辨证用药规律,制定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的临床方案
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之“凝”→“壅”→“塞”→“不通”,揭示心血管事件链发展演变规律,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法,系统整理心血管事件链古今相关医案,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医案信息中潜藏的用药频次、治疗剂量、功效治法、药对组方,探讨药物之间的最佳配伍;挖掘用药规律与证候要素、疾病病机的相关性,建立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的系统干预临床治疗方案。体现了源于经典、基于实践、创新理论、指导临床的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脉络学说营卫理论。
循证评价与疗效机制揭示“调其营卫”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科学内涵
“凝”→“壅”→“塞”→“不通”病机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关键环节具有相关性,选择上述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重大疾病,遵循国际循证医学研究规范,建立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疗效评价方法,为脉络学说代表方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佐证脉络学说营卫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贾振华
河北以岭医院)
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治心悸
(2023-01-27
08:01:27)[编辑][删除]
编者按: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病种,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临床诊疗经验。现辑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悸等的经验。
时间:2020-0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薛寒梅
任晓芳
任晓芳在继承黄元御学说基础上,运用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法治疗心悸(室性早搏),效果很好,记录如下。
姚某,女,47岁。
2019年07月06日初诊
室性早搏半年余。刻诊: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
辨治要点:心阴不足则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胆木冲逆则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肝木郁陷则见骨蒸潮热,盗汗;舌脉均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陷于肾水之象。
治则:燥土暖水,升达木气。
处方: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琥珀3克,牡蛎先煎20克,茯神10克。
方义:党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苦参、泽泻燥土泻湿;沙参、玄参清热养阴,益胃生津;丹参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琥珀、茯神、牡蛎止惊悸、安魂魄;丹皮、栀子清肝木;浙贝佐金平木,平肝木之气逆;白芍养阴柔肝体;青皮、陈皮行气以解肝木之郁。7剂,每日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14日二诊
自诉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较前缓解,仍有纳食不佳,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调方如下: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14剂,每日
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27日三诊
自诉纳食可,心悸、失眠、骨蒸、口干基本消失,偶有潮热、盗汗、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涩。用下方以巩固: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
之后以上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加减变化,服用后疗效较好。
按:本例为中年女性,初诊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等,病位在心、肝、脾、肾,给予补益心阴,燥土祛湿,升达木气后症状改善,后调方,酌加暖水之品,症状明显缓解。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此治法源于黄元御之《四圣心源》,书中指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病焉,以肾主骨也。”盖肝木源于肾水,春气始,肾水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夏气至,“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则神安邪火不生,反之则心悸、病骨蒸。骨蒸、五心烦热可见于:“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纳食不佳者,源于“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
见心悸之“阴虚火旺”证时,不可“以为阴虚,率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细查其证,重视“肝”在其中“枢机”的作用,调和心、肝、脾、肾诸脏,其证自消。加减随证,不拘于方。(薛寒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 任晓芳 西安市中医医院)
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治心悸
(2023-01-27
08:01:27)[编辑][删除]
编者按: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病种,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临床诊疗经验。现辑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悸等的经验。
时间:2020-0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薛寒梅
任晓芳
任晓芳在继承黄元御学说基础上,运用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法治疗心悸(室性早搏),效果很好,记录如下。
姚某,女,47岁。
2019年07月06日初诊
室性早搏半年余。刻诊: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
辨治要点:心阴不足则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胆木冲逆则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肝木郁陷则见骨蒸潮热,盗汗;舌脉均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陷于肾水之象。
治则:燥土暖水,升达木气。
处方: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琥珀3克,牡蛎先煎20克,茯神10克。
方义:党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苦参、泽泻燥土泻湿;沙参、玄参清热养阴,益胃生津;丹参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琥珀、茯神、牡蛎止惊悸、安魂魄;丹皮、栀子清肝木;浙贝佐金平木,平肝木之气逆;白芍养阴柔肝体;青皮、陈皮行气以解肝木之郁。7剂,每日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14日二诊
自诉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较前缓解,仍有纳食不佳,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调方如下: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14剂,每日
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27日三诊
自诉纳食可,心悸、失眠、骨蒸、口干基本消失,偶有潮热、盗汗、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涩。用下方以巩固: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
之后以上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加减变化,服用后疗效较好。
按:本例为中年女性,初诊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等,病位在心、肝、脾、肾,给予补益心阴,燥土祛湿,升达木气后症状改善,后调方,酌加暖水之品,症状明显缓解。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此治法源于黄元御之《四圣心源》,书中指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病焉,以肾主骨也。”盖肝木源于肾水,春气始,肾水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夏气至,“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则神安邪火不生,反之则心悸、病骨蒸。骨蒸、五心烦热可见于:“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纳食不佳者,源于“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
见心悸之“阴虚火旺”证时,不可“以为阴虚,率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细查其证,重视“肝”在其中“枢机”的作用,调和心、肝、脾、肾诸脏,其证自消。加减随证,不拘于方。(薛寒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 任晓芳 西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