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调律汤

(2023-02-06 07:47:47)


时间:2019-08-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吴林鹏,主任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北京中医学院、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医专二附院等单位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来刻苦钻研,临证经验丰富。擅长内科、儿科疾病,尤在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

  组成:刺五加15克,当归10克,玄胡10克,酸枣仁15克,黄连10克,炙甘草15克。

  功能:益气活血,宁心调律。

  主治:气虚血瘀,心脉失养,胸闷心痛,惊悸怔忡。即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刺五加益气安神,活血通络,《长白山植物药志》云其主治“神经衰弱,气虚乏力......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当归其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延胡索温通活血,理气止痛。《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酸枣仁宁心安神,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本草汇言》云:“酸枣仁,均补五脏,如心气不足,惊悸怔忡,神明失守”。黄连泻火解毒,清心安神,《本草通玄》曰其“去心窍之恶血,消心积之伏梁”。《本草汇言》记载:“惊悸怔忡,烦乱恍惚而神志不宁……黄连为必用也”。炙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日华子本草》曰:炙甘草“安魂定魄,治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 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常重用炙甘草,如《伤寒论》炙甘草汤。

  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实,刺五加不仅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还能使心室晚电位由阳性转为阴性,从而抑制与猝死密切相关的危重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当归能增加冠脉流量,对抗心律失常,治疗心房纤颤。酸枣仁的镇痛、镇静、降脂、降压、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作用也得到确认。延胡索的抗冠心病作用主要是由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氧所致,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其拮抗Ca2+有关。临床研究显示,单味延胡索对房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黄连对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以及心肌缺血复灌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炙甘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优于生品。

  加减: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脉迟无力,四肢厥冷者,去黄连加人参、附子、桂枝温通心阳,强心救逆。舌青紫有瘀斑,脉涩滞者加川芎、赤芍、红花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口渴烦躁,舌红少苔者,加知母、生地、麦冬等,养阴清热,安神宁心。

  医案:郑某,女,62岁,2016年12月20日首诊。自述气短乏力,胸闷心悸,烦躁焦虑,失眠多梦一年余。曾在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最近两周频繁发作,诸症加重。当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21次/分,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心房纤颤。T波V4-V6倒置。S-T段压低。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数细、结代。治当补气活血,安神调律。方用调律汤原方加赤芍15克,珍珠母30克。服药三剂,诸症明显减轻,治疗一周复查心电图,心动过速、房早、房颤已不存在。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吴林鹏名医工作室吴军 崔爽 李清纪整理)

名医名方

强心方

时间:2019-12-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png/site2/20191211/IMG00e04c45e1a45260303482.png

  吴林鹏,主任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临证经验丰富,擅治内科、儿科疾病,尤在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

  组成: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丹参15克,枳实10克,葶苈子10克。

  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主治:气短乏力,胸闷心悸,喘咳痰壅,动则加重,尿少浮肿,畏寒肢冷等症。如冠心病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解: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五味子益气生津,宁心安神;党参主治脾虚胃弱,气短乏力。茯苓,《神农本草经》曰:“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泽泻功善利水渗湿。桂枝温心阳,通经脉,化寒湿。擅治胸痹、心悸、痰饮等症,《得配本草》曰:“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丹参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邪气……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枳实,《名医别录》曰:“除胸胁痰痹,逐停水,破实结,消胀满、心下急痞痛。”葶苈子,《心印绀珠经》曰:“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现代研究证实,黄芪能加强心脏收缩功能,还有利尿、降压和改善心肌损伤等作用。党参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量,增加冠脉和脑血流量,还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等功能。五味子能调节心脏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脏泵血功能,还有镇静安神、止咳平喘、抗肝损伤等作用。桂枝能使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茯苓提取物有增强心肌收缩和加快心率的作用。泽泻的利尿、降脂、降压作用亦得到药理和临床研究的验证。丹参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收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葶苈子能使心脏收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枳实能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输出量,明显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病案:孙某,男,74岁。自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尿少,下肢浮肿。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级)住院一月余,疗效欠佳。患高血压、糖尿病20余年,冠心病心绞痛10余年。刻下见患者口唇轻微发绀,舌有条索状瘀斑,苔白腻,脉细数,偶结代。证属心肾阳虚,水饮泛滥,凌心射肺,治当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用强心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人参15克、制附子15克(先煎)、肉桂10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葶苈子10克、五味子10克、枳实10克。7剂,水煎服,分两次服,日1剂。

  服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两周后病情改善。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吴林鹏名医工作室 崔爽 吴军 李清纪整理)

保护心脏先需关注心脏功能

 (2023-02-07 09:57:03)[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鸿飞

 

  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了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占心衰发病原因的40%~60%。1/3的急性心衰患者曾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衰的患者大多处于高危状态,早期死亡率及长期预后较无心衰患者明显更严重。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将大幅度增加;其中7500万属于心肌梗死,这为心力衰竭的发生提供了更大的人群基础。到2020年,心力衰竭的发病将明显增加。所以,心力衰竭的患者会越来越多。心梗后有多重因素参与导致发生心力衰竭的发生,如心肌细胞肥大、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纤维化、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炎症因子大量释放等。

  如何预防或延缓心梗后心衰的发作?首先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干预,戒烟,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均可延缓心衰发作并延长生存。

  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对预防或减轻心衰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积极有效地纠正缺血是心梗后心衰的预防前提与根本。阻断或延缓心肌重塑是预防心梗后心衰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有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中医药治疗心肌梗死为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干预,并且具有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预防和延缓对心梗后心衰。《急性心梗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推荐心肌梗死后伴有心功能不全、心衰患者、气虚血瘀患者,可以使用天士力芪参益气滴丸。芪参益气滴丸可以进一步提高心脏功能,改善气短乏力、胸闷胸痛等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心衰的发生发展。而且安全性好,与西药共同使用安全有效。(张鸿飞)

关注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时间:2020-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鸿飞

 

  21世纪,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传染病和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最为凶险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国家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随着“绿色通道”及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心梗患者入院后尽早接受标准化治疗已备受关注和重视。但一个误区一直存在,即只要血管通了就等于治愈,甚至认为进入了“保险箱”,由此忽视了后续药物维持治疗,对规范化药物治疗重视不够,致使很多患者在心梗后3个月内因心肌重塑,梗死心肌变薄并形成室壁瘤、心脏扩大,随之发生心功能不全、心衰,临床此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急性期,更常发生于心梗后3~4个月。目前研究证实,心梗后约有56%的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下降,而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又是介入治疗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素。

  就心脏而言,只要血管堵住了,肯定有一部分心肌发生坏死,如果坏死细胞多了,肯定影响心脏功能。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全身各个器官得到血供减少,生活质量肯定下降,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胸闷气短、疲劳乏力、无法劳动,甚至无法正常生活,这都是整个心脏功能下降的表现,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

  2010年6月,历时5年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二等奖,其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等效。证实了芪参益气滴丸在心梗患者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2014年《急性心梗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心梗后患者推荐使用芪参益气滴丸防治疾病发展,尤其是患者伴心功能不全,首选应用芪参益气滴丸。

  天士力芪参益气滴丸适合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现代中药。芪参益气滴丸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经科学配伍精制而成的现代中药滴丸剂型。经国内外上百篇文献证实其具有多靶点保护心脏,提高心脏功能的药理作用。

  芪参益气滴丸重用黄芪,取其大补元气,显著提高心功能与肺功能,可以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胸痛伴胸闷、气短、乏力、水肿等多种临床症状;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且黄芪、丹参、三七均为上品中药、药食同源,安全性高,最适合长期使用。对于防治心梗及心衰均显示了肯定的临床效果和卓越的安全性。

  心梗患者,心脏功能下降明显。芪参益气滴丸显著提高心功能、改善胸痛、喘憋、乏力等的多种临床症状,延缓心梗患者心脏损伤的发展。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最适合长期使用,并可和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心肌梗死,提高疗效。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中药的代表药物,已经收录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老年冠心病、心梗、慢性心衰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具气虚血瘀证的治疗中,以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命质量。(张鸿飞)

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心脏功能

时间:2019-08-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天士力供稿

 

  心力衰竭是一类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常见结局。引起心衰的原因很多,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老年人各器官和功能逐渐老化且常合并心、肺、肾等其他系统疾病,更易发生心衰。由于心衰早期症状不明显,故不少患者是在心衰急性发作后,才被发现。

  老年人是心衰高危人群,在我国成年人中,心衰的患病率约为0.9%(男性0.7%,女性1.0%)。随着年龄增长,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55岁以上人群心衰的患病率为2%~3%。65岁以上老年人心衰患病率则高达4%~6%。70岁以上发病率达10%。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慢支、肺气肿、心肌炎、贫血、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老年人,更是心衰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尽管心衰的诊疗技术有了更大进步,但心衰的预后仍不乐观,多数患者死于心衰恶化或并发症,少数为猝死。据统计,严重心衰患者2年死亡率约为30%,5年死亡率高达50%(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同时,心衰的医疗费用也相当惊人,为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日益了解,心力衰竭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心衰患者的就诊率、住院率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由于心衰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都是在心衰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才去医院就诊,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

  大多数心衰并不难诊断,一张X光片或一次心脏彩超检查,就可以得到结论。如何能早期发现心衰,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呢?很多老年人困惑于这个问题。其实,心衰往往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以留心,并不难发现。当发现自己有以下症状时,往往说明已有心衰迹象,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不明原因的咳嗽,咳出白色黏痰。从事原先觉得轻松的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爬楼梯或是慢跑后气短,且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夜间平卧时感觉胸闷或憋气,需要将枕头垫高。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或轻微恶心。尿量偏少,下肢浮肿。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芪参益气滴丸是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经科学配伍精制而成的现代中药滴丸剂型,是非常适合慢性心衰、心梗后心功能不全、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的现代中药。经国内外上百篇文献证实其具有提高心脏功能的药理作用,芪参益气滴丸重用黄芪,取其大补元气,显著提高心功能与肺功能,可以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胸痛伴胸闷、气短、乏力、水肿等多种临床症状;具有改善血流变,降低血粘度的作用;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且黄芪、丹参、三七均为上品中药,安全性高,最适合长期使用。对于防治慢性心衰、心梗等均显示了肯定的临床效果和卓越的安全性。

  芪参益气滴丸显著提高心功能、改善气短、乏力、胸闷、胸痛等多种临床症状,延缓心脏损伤的发展。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最适合长期使用,并可和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来提高疗效。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中药的代表药物,已经收录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并得到《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急性心梗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慢性心衰中医诊疗指南》等推荐,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慢性心衰、心梗、老年冠心病等具气虚血瘀证的治疗中,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生命质量,重回健康生活。(天士力供稿)

复方丹参滴丸可以长期服用吗?

时间:2019-06-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金勇

 

  复方丹参滴丸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治疗心肌缺血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然而也经常有人会问到复方丹参滴丸可以长期服用吗?如果长期服用,会不会等心脏病发作时急救用就不好使了?其实这里存在一个用药误区。

长期服用可保护血管内皮

  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具有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具有剂量小、服用方便、溶出速度快、起效迅速、可直接经黏膜吸收入血、生物利用度高、疗效高及无胃肠刺激、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复方丹参滴丸是我国心血管领域中不可多得的集预防、治疗、急救于一体的现代中药。该药由于疗效确切被认定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疗保险药物目录,是中医急救必备药物。

  复方丹参滴丸的预治功效在于长期服用它可以有效地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能够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改善心脏微循环,从而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大量临床病例分析显示,长期使用复方丹参滴丸的病人,发生猝死、心肌梗死、死亡、需要做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比例明显减少。它的急救功效在于该复方有效成分纯度高,分散均匀,溶出速度快,可直接经黏膜快速吸收入血,无肝脏首过效应,大大提高生物利用度,所以当冠心病人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迅速舌下含服10~15粒滴丸,3~8分钟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快速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胸闷胸痛的心绞痛症状,起到急救作用,若症状未缓解时可以在5分钟内重复服用一次。

  复方丹参滴丸是中成药,常服并不会产生耐药性及依赖性,亦不会影响日后的急救效果。在日常服用复方丹参滴丸保护血管的基础上,血管对于药物的扩张反应才能保持正常,急救时再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效果其实更好。长期规律地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项毒理学研究证明安全性

  研制时,天士力为了确保复方丹参滴丸的安全可靠,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研究管理规范,对复方丹参滴丸进行了系统的急毒、长毒、致癌等毒理学研究。从动物实验到人体试验,一步一步,踏踏实实,通过数据说话,证明其安全性。

  天津市药物研究院进行的复方丹参滴丸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证实, 小鼠口服本药相当于成人临床用药量的700倍, 皮下注射为成人临床用药量的350倍, 无1例动物死亡。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证实, 复方丹参滴丸经过6个月的长期服用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进行的复方丹参滴丸致突变毒理学试验研究显示复方丹参滴丸没有遗传毒性,无助致癌作用,对药物代谢无明显影响。

  天津中医药大学进行的冰片安全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证实,冰片属非常低毒药品,无明显长期毒性作用,冰片安全剂量相当于复方丹参滴丸中冰片剂量的200倍,而且无明显致突变和明显生殖毒性作用。

  生产时,天士力以标准化为突破口,采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对复方丹参滴丸从中药材种植、药材质量规范化、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限量、中药提取、药物制剂、质量标准、基础药理、临床疗效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从药物研发、药材种植、中间提取、制剂生产到市场经营各个环节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般心绞痛患者,可以每次服10粒,一日3次,3个月以上为一疗程治疗,尤其在天气寒冷的时候需预先服用以预防心绞痛的发生,多注意保暖、防止病发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遇冷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栓塞等。饮食规律、进补适度,不应暴饮暴食或大量进食补品,否则很容易造成血脂异常,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建议冠心病高风险人群随身携带复方丹参滴丸应急。(金勇)

脉络学说指导干预心血管事件链

 (2023-01-28 08:22:15)[编辑][删除]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16)贾振华


时间:2020-01-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贾振华

 

  

  贾振华,男,1975年生,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作为副主编编写络病理论专著3部、创新教材1部;发表文章70余篇,SCI收录9篇。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我国心血管患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高居首位,占居民死亡构成的40%以上,防控形势刻不容缓。美国专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指出其为高危因素导致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发生心梗、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衰至死亡的过程,表现出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这一概念提出带来防治理念由单因素、单环节向整体全程干预思维转化,目前针对单病种的治疗措施无法根本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链。亟须开辟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有效新途径以应对心血管病防控的严峻形势。

  既往参与吴以岭院士主持的两项973计划项目,构建中医脉络学说,形成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系统理论。提出脉络学说核心—营卫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探讨“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关键环节相关性,揭示“调其营卫”治法与代表药物的系统干预优势,对根本遏制心血管事件链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笔者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为主要内容,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单位专家,进行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并获批立项,以期发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的指导作用,开辟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有效新途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关键科学问题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体现的“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关键环节相关性,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今相关医案的辨证用药规律,形成临床治疗方案;吸取中医学治未病思想,采用国际公认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脉络学说代表方对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的临床疗效,揭示其“治本病,防未病”——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特色优势,并阐明其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结合的疗效机制。

  研究思路

  以“传承经典、基于临床、系统干预、阻抑事件”为指导思想,传承创新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探讨心血管事件链病机传变及辨证用药规律并制定临床治疗方案,选择脉络学说代表方津力达颗粒、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开展循证医学评价,实验研究揭示疗效机制,佐证脉络学说营卫理论的科学价值。

  研究内容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病机传变及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整理历代医家文献记载及现代研究,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探讨心血管事件链“凝” →“壅” →“塞” →“不通”病机传变规律;基于古今代表性医案分析,通过回归、关联、聚类分析、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析方法等数据挖掘技术揭示其辨证用药规律,制定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临床方案。

  脉络学说代表方系统干预心血管系统链循证医学及疗效机制研究

  围绕“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之“凝”与高危因素血液凝聚状态,“壅”与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塞”与急性心梗,“不通”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心衰,选择脉络学说代表药物津力达颗粒(糖尿病前期)、通心络胶囊(动脉硬化/冠心病)、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芪苈强心胶囊(慢性心衰),遵循国际规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中心实验室检测、第三方数据分析等方法,开展脉络学说代表方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获得高质量循证证据。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从“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角度设定指标,评价通络药物对心血管事件链防治结合的系统干预作用。实验研究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不同水平探讨其疗效机制。

  创新性分析

  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综合防治观点

  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指出心血管病表现出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带来其防治理念由单因素、单环节向整体全程干预转化,针对单病种治疗措施无法根本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链。

  本研究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结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病瘥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提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观点:治本病、防未病,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系统干预观点的提出突破了目前针对心血管病单病种干预的局限,有助于制定寓防于治、防治结合、阻抑事件的综合干预方案,从根本遏制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揭示心血管事件链 “凝”→“壅”→“塞”→“不通”病机传变及辨证用药规律,制定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的临床方案

  基于“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之“凝”→“壅”→“塞”→“不通”,揭示心血管事件链发展演变规律,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法,系统整理心血管事件链古今相关医案,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医案信息中潜藏的用药频次、治疗剂量、功效治法、药对组方,探讨药物之间的最佳配伍;挖掘用药规律与证候要素、疾病病机的相关性,建立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的系统干预临床治疗方案。体现了源于经典、基于实践、创新理论、指导临床的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脉络学说营卫理论。

  循证评价与疗效机制揭示“调其营卫”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科学内涵

  “凝”→“壅”→“塞”→“不通”病机传变规律与心血管事件链高危因素引起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心梗后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关键环节具有相关性,选择上述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重大疾病,遵循国际循证医学研究规范,建立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疗效评价方法,为脉络学说代表方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佐证脉络学说营卫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贾振华 河北以岭医院)

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治心悸

  (2023-01-27 08:01:27)[编辑][删除]

编者按: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病种,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临床诊疗经验。现辑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悸等的经验。


时间:2020-0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薛寒梅 任晓芳

 

  任晓芳在继承黄元御学说基础上,运用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法治疗心悸(室性早搏),效果很好,记录如下。

  姚某,女,47岁。

  2019年07月06日初诊

  室性早搏半年余。刻诊: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

  辨治要点:心阴不足则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胆木冲逆则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肝木郁陷则见骨蒸潮热,盗汗;舌脉均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陷于肾水之象。

  治则:燥土暖水,升达木气。

  处方: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琥珀3克,牡蛎先煎20克,茯神10克。

  方义:党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苦参、泽泻燥土泻湿;沙参、玄参清热养阴,益胃生津;丹参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琥珀、茯神、牡蛎止惊悸、安魂魄;丹皮、栀子清肝木;浙贝佐金平木,平肝木之气逆;白芍养阴柔肝体;青皮、陈皮行气以解肝木之郁。7剂,每日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14日二诊

  自诉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较前缓解,仍有纳食不佳,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调方如下: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14剂,每日 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27日三诊

  自诉纳食可,心悸、失眠、骨蒸、口干基本消失,偶有潮热、盗汗、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涩。用下方以巩固: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

  之后以上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加减变化,服用后疗效较好。

  按:本例为中年女性,初诊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等,病位在心、肝、脾、肾,给予补益心阴,燥土祛湿,升达木气后症状改善,后调方,酌加暖水之品,症状明显缓解。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此治法源于黄元御之《四圣心源》,书中指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病焉,以肾主骨也。”盖肝木源于肾水,春气始,肾水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夏气至,“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则神安邪火不生,反之则心悸、病骨蒸。骨蒸、五心烦热可见于:“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纳食不佳者,源于“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

  见心悸之“阴虚火旺”证时,不可“以为阴虚,率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细查其证,重视“肝”在其中“枢机”的作用,调和心、肝、脾、肾诸脏,其证自消。加减随证,不拘于方。(薛寒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 任晓芳 西安市中医医院)

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治心悸

  (2023-01-27 08:01:27)[编辑][删除]

编者按: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病种,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临床诊疗经验。现辑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悸等的经验。


时间:2020-0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薛寒梅 任晓芳

 

  任晓芳在继承黄元御学说基础上,运用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法治疗心悸(室性早搏),效果很好,记录如下。

  姚某,女,47岁。

  2019年07月06日初诊

  室性早搏半年余。刻诊: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

  辨治要点:心阴不足则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胆木冲逆则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肝木郁陷则见骨蒸潮热,盗汗;舌脉均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陷于肾水之象。

  治则:燥土暖水,升达木气。

  处方: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琥珀3克,牡蛎先煎20克,茯神10克。

  方义:党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苦参、泽泻燥土泻湿;沙参、玄参清热养阴,益胃生津;丹参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琥珀、茯神、牡蛎止惊悸、安魂魄;丹皮、栀子清肝木;浙贝佐金平木,平肝木之气逆;白芍养阴柔肝体;青皮、陈皮行气以解肝木之郁。7剂,每日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14日二诊

  自诉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较前缓解,仍有纳食不佳,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弦细结。调方如下: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14剂,每日 1剂,水煎 400毫升,早晚分温服。

  2019年07月27日三诊

  自诉纳食可,心悸、失眠、骨蒸、口干基本消失,偶有潮热、盗汗、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涩。用下方以巩固:党参10克,玄参10克,苦参10克,北沙参10克,丹参15克,牡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浙贝母10克,牡蛎先煎2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姜9克,桂枝6克,佩兰12克,荷叶12克。

  之后以上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加减变化,服用后疗效较好。

  按:本例为中年女性,初诊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不欲饮食等,病位在心、肝、脾、肾,给予补益心阴,燥土祛湿,升达木气后症状改善,后调方,酌加暖水之品,症状明显缓解。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此治法源于黄元御之《四圣心源》,书中指出“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病焉,以肾主骨也。”盖肝木源于肾水,春气始,肾水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夏气至,“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则神安邪火不生,反之则心悸、病骨蒸。骨蒸、五心烦热可见于:“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纳食不佳者,源于“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

  见心悸之“阴虚火旺”证时,不可“以为阴虚,率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细查其证,重视“肝”在其中“枢机”的作用,调和心、肝、脾、肾诸脏,其证自消。加减随证,不拘于方。(薛寒梅 陕西中医药大学 任晓芳 西安市中医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