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食膏粱厚味与脾胃病

(2023-02-06 08:41:18)


时间:2019-08-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宝恒 程美霞 李善玲

 

 《素问·通评虚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病,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叶天士亦云:“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如今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阻脾胃之疾已成为临床多发、常见病。

  《脾胃论》,那是一个饥困劳役、致伤脾胃的年代。故东垣老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并创立了脾胃学说饥荒而致脾胃衰败,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丰衣足食,过食肥甘,脾胃之气壅盛。《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如今致使脾胃伤的病因、病机、病证、治法、处方、用药、药量,已都发生了根本的差异。所以临床必须要重新认识现代之脾胃病,要紧跟时代的脉搏,去辨证治疗现时代的脾胃病,对过食肥甘所致脾胃病之常见证型,略陈管见如下。

  寒热错杂

  其人脾胃素弱,复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致使脾胃功能失调,寒热之邪错杂于中。寒热之邪蕴久生湿,湿蕴生热,湿热蕴结,损伤脾胃;寒热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寒热之邪停滞胃脘,而现中焦痞满。症见胃脘痞满,纳呆,口黏腻,或呕逆,或下利,或灼心反酸,或嗳气,或疼痛等症。治宜辛开苦降,和中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芩、连苦寒泄热,姜、夏辛温散寒,更佐以参、草、枣补益中宫,以助健运。若湿热蕴结中焦,症见口黏腻,呕恶、痞满者,可去人参、干姜、炙甘草、枣,加藿香、防风、白豆蔻、薏米等化湿之品以祛湿;灼心,反酸者加吴茱萸(黄连配吴萸乃左金丸)、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制酸;脘腹胀满者加炒枳实、厚朴、大腹皮、炒麦芽之属,以消胀满;嗳气、呕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刀豆诸品以镇冲降逆止呕;疼痛者加五灵脂、蒲黄、元胡以化瘀止痛。临证时药随症变,灵活加减,以取其效。

  湿热中阻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而内湿为湿从内生。叶天士云:“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吴瑭云:“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尔今人们过食肥甘,脾胃壅滞,而湿热中阻之症,每为临床多见。过食肥甘,易致脾胃壅盛,湿阻中焦,聚湿生热,湿热蕴结,阻滞气机。症见脘腹胀满,纳呆、乏力、口黏腻,或口有甜味,或口苦、口干,或有低热,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治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选三仁汤化裁。方中杏仁苦辛,轻宣上焦,开宣肺气,白豆蔻苦辛,宣畅中焦,行气化湿,薏米甘淡,渗利下焦,淡渗利湿。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消痞,滑石、竹叶、通草清热利湿,使湿去有通道。若舌苔黄腻,当选藿香、防风、羌活、佩兰、石菖蒲等品,以芳香透化湿邪;心烦、欲呕,口渴加栀子、石膏、连翘以清热透邪;湿热消除后,若舌质红、口干者,可选加葛根、石斛、玉竹、天花粉、沙参之属,以养阴清热。湿热壅盛时,且记不可妄用滋腻养阴诸品。“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湿热壅盛时,可加苦寒燥湿之芩、连以清热燥湿。临证用药,莫忘治湿必给湿以出路。

  若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症见脘腹胀满,身困重,乏力,纳呆,舌苔白腻,水滑,脉濡滑。治宜芳香化湿,方选平胃散或霍朴夏苓汤化裁。药用芳香、苦温、淡渗诸品,更应配伍温运脾阳之味,以助阳燥湿,药如附子、干姜等品。

  肝胃郁热

  其人情志不舒,肝气不得疏泄,复因过食膏粱厚味、嗜酒无度,日久聚湿生热,湿热蕴蒸于中。症见胸闷太息,口苦,口黏腻,纳呆,大便黏而不爽,或胃胀或嗳气,或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和胃,方选大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舒肝清热,大黄、枳实泻阳明之热,白芍助柴、芩以清肝胆,半夏和胃降浊,以治呕逆,生姜、大枣,助半夏和胃止呕,药用可去大枣之甘,生姜之辛,以防其助湿生热,令人中满。舌苔黄腻加瓜蒌皮,杏仁开宣肺气,加藿香、防风、佩兰、薏米以去湿邪;口苦加龙胆草、川楝子以清泄肝胆之热;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麦芽以消除胀满;嗳气、呕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柿蒂以降逆止呕。临床时应随症加减,灵活用药,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热伏脾胃

  热伏脾胃,有人称为脾胃伏火。其人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辛辣,或饮酒无度,或过食膏粱厚味,致使湿热之邪蕴蒸于中,湿热蕴久化热,热伏脾胃。症见口黏腻,口臭,或有异味;口干,或烦渴;口唇干,小便短赤;大便干,或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舌中部干,或舌面散布红点,或现中剥,脉数。治宜清泻脾胃之伏热,方选泻黄散加减。方中石膏、栀子清泄脾胃之伏火,防风疏散脾之积热,藿香芳香行散,化湿和中,并助防风以疏散脾胃之湿热,甘草和中泄火,调和诸药。口黏腻者加佩兰、薏米以清热利湿;口苦者加龙胆草、川楝子以清肝胆之热;心烦、小便短赤而涩者,加生地、木通、竹叶以清心泄火。若舌面见中剥,口干、口黏腻,苔黄腻者,切不可早投滋腻之养阴诸品。待邪热消退,方可投以养阴之品。切记湿性黏滞,养阴诸品黏腻,“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温病条辨》)

  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饮酒无度,日久化热而致的脾胃病尚多。若胃火炽盛,胃热阴虚等证,亦为临床常见之证。前者可用李东垣之清胃散。方中黄连苦寒,直折胃腑之火,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当归养血活血,升麻升散,清热解毒,诸药共成清胃凉血之效。胃火炽盛,加石膏以增清胃热之功;便秘加大黄以导热通便;牙衄加牛膝以引热下行,降火止衄。

  胃热阴虚者,可用张景岳之玉女煎。方中石膏清泄胃火,熟地滋肾水之不足,知母助石膏以泄火清胃,麦冬滋养胃阴,协熟地以滋肾阴,牛膝引热下行,诸药共奏清胃滋阴之效。阴虚火盛而致牙痛、牙衄者,当重用石膏、牛膝,加镇逆降胃之代赭石。若胃阴伤,症见舌质红绛而干,或中剥,或舌呈镜面无苔,可加沙参、石斛、玉竹、天花粉等味,以养胃阴、生津液,治宜缓图。

  过食膏粱厚味,而致脾胃壅盛,临床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湿热中阻,脾胃壅盛,如今已成为临床之多发病、常见病,是当今流行的时代病。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着,易阻遏气机,变化多端。临床对湿邪为患的治疗,须观其脉症,察其虚实,视其寒热。观湿之深浅,热之强弱,辨阴液耗伤之轻重,要辨证施治,以证立法,方随法变,药因症异,有的放矢,其效乃彰。(刘宝恒 程美霞 李善玲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腹泻日久脾胃阴津大伤验案

 (2018-07-16 05:13:22)[编辑][删除]


  李某,女,88岁,2017年3月20日诊。患者形体消瘦,行动疲惫无力,动则心慌,无食欲感,不欲进食,面色萎黄,皮肤松软无弾性,脉沉而无力,舌体痩,舌两边有齿痕,舌质暗红,干燥无津,舌面有小裂纹而疼。患者素来形体较瘦弱,正气不足,腹泻日久,伤津耗液,脾胃阴津大伤,不能敷布津液,口舌干燥无津,致舌面光剥无苔和小裂纹而疼。

  治则:补脾胃生津液。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太子参20g,白术15g,茯苓20g,炒扁豆30g,莲子20g,怀山药20g,黄芪30g,制附子15g,干姜12g,砂仁12g,山萸肉15g,黄精20g,炙甘草20g。每剂水煎3次混合,取澄清液约1200ml,每次服300ml,日服4次。

  二诊:上方药连服10剂,腹泻基本控制,自觉较前有力,舌质、色较前有好转,有食欲感,但舌面仍无苔。治疗为原方去干姜,加石斛20g,麦冬15g,生地15g,玉竹20g。10服。服法同前。

  三诊:自觉身体较前有力,大便溏不成形,1日1次,口舌干燥有好转,有食欲感,能进若干食物。脉沉缓较前有力,舌质淡红,舌面部分区域有薄白苔,治疗同二诊处方继服10服,服法同前。

  四诊:舌边齿痕仍存在。治疗同上方增损继服5服,以巩固疗效。全程共服中药35服。

  此患者素来形体瘦弱,正气不足,复遇腹泻日久,损伤脾胃,阴津大伤,不能敷布津液以营养四肢百骸(营养极度缺乏症)。方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太子参、山药、茯苓、黄精、黄芪、山萸肉,健脾胃、生津液、益胃阴、补元气,补而不腻而治其本;白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止泻治其标;炙甘草健脾和中;干姜性温,守而不走而止泻;用附子随补气药温补脾胃之阳,随补血药以滋补脾胃之真阴。二诊时,脾胃之阳基本恢复,腹泻基本控制。加石斛、麦冬、生地、玉竹,以增强滋生脾胃之阴。况且太子参、玉竹、黄精、山萸肉四者相辅相成,增强补脾益气、养胃生津,使脾胃阴复则病除。随访三月身体健康无异常。(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

徐景藩:治腹泻案

  (2017-03-21 19:51:55)[编辑][删除]


 作者:时乐 铉力

  •“痰泻”之名,见于明代《医学入门》,一则大便黏液鱼冻样在形态上似痰,二则从病理因素认识为痰湿作祟,治法亦从痰入手。

  何某,男,43岁。下黏液鱼冻样便7月余。患者7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少腹隐痛,腹部怕冷,肠鸣辘辘,受寒辄甚,大便日行1次,夹有黏液,有时如鱼冻,泡沫多。查大便常规示黏液(++),白细胞(-),脓细胞(-),曾予抗炎药、肠道益生菌等治疗后症状可缓,但停药即发。后行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虑西医治疗效果欠佳,遂求治于国医大师徐景藩处。

  刻诊:大便日行1次,质地稍溏,黏液较多,有时如鱼冻样,色白,未见脓血,偶下腹隐痛,受寒则诸症加重,纳谷欠馨,体重未减。平素工作压力较大,应酬频繁。查体:腹软,下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不亢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根微腻,脉细弦。证属肝郁脾虚、痰湿内停之证,予抑肝健脾、温化痰湿治之,先予痛泻要方合二陈汤加减治之,以观后效。

  处方:炒白术10克,炒白芍15克,防风6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藿香15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黄连2克,焦山楂15克,焦神曲15克,高良姜5克,莱菔子15克,炙甘草3克。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服药2周后,药后恙减,大便黏液不显,日行1次,腹鸣、少腹痛均减,但受凉或外出进食后偶见黏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中有裂纹,脉细濡。治从原法,佐以健脾气养脾阴之药。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6克,炙甘草5克,煨木香6克,藿香10克,黄连2克,炙鸡内金10克,佛手10克,车前草20克,生薏苡仁30克,乌梅10克,焦山楂15克,焦神曲15克。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服药半月,大便正常,日行1次,未见黏液,腹鸣腹痛消失。在此基础上,稍事加减,1剂服2天,症情平稳,并嘱改善生活方式,条畅情志,减少外出应酬,避免受凉。

  按:该患者经肠镜检查未见结肠器质性病变,当属肠易激综合征之病。该病属中医“泄泻”之范畴,因大便带有黏液如鱼冻样,可诊为“痰泻”一病。“痰泻”之名,见于明代《医学入门》,一则大便黏液鱼冻样在形态上似痰,二则从病理因素认识为痰湿作祟,治法亦从痰入手。该患者平素应酬频繁,酒食不节,脾胃受戕,脾运失司,故湿邪内生,聚而成痰,蕴于肠道,传导失司,则大便溏稀,夹有黏液;而痰湿的生成与脾关系密切,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一说。加之患者工作压力较大,肝气失疏,横逆犯脾,则腹鸣腹痛。故此案当辨为肝郁脾虚、痰湿内停之证,病位在肠,与肝脾密切相关。痰、湿为阴邪,属寒,“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多用温中化湿之法。故本案当拟抑肝健脾、温化痰湿之法。患者腹部怕冷、受寒加重,舌淡、脉细为脾阳不足、痰湿内蕴。又有少腹隐痛、脉弦等表现,《医方考》云:“痛责之于肝,泄责之于脾,肝责之于实,脾责之于虚。”所以,有肝郁气滞的一面,处方要标本兼顾。

  方中用痛泻要方疏肝健脾止泻,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焦山楂、焦神曲、莱菔英健脾助运,高良姜温化痰湿,薏苡仁、冬瓜子健脾化痰,反佐黄连,以制诸药之温燥。二诊时痰湿已去大半,肝气亦平,故转投健脾养脾,太子参、煨木香、乌梅、鸡内金等品以期固本培元。

  徐景藩治疗痰泻常用陈皮、半夏、薏苡仁、冬瓜子、桔梗、茯苓等药,运脾与健脾相结合,常用方剂为平胃二陈汤。该案患者痰与湿相较,痰多而湿气不著,故未用苍术、厚朴等燥湿之品。徐景藩喜用薏苡仁、冬瓜子治疗痰泻,薏苡仁健脾止泻,冬瓜子化痰排脓,合用善治内痈诸症,如《备急千金要方》中治肺痈之苇茎汤中同时使用两药,而痰泻之症状常与内痈之痰相近,用之对减少大便黏液的症状效果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防风的使用,痛泻要方中防风虽为抑肝,然也寓久泻参用祛风之意。防风为祛风之药,辛温而燥,燥能胜湿。如李士材言:“地上淖泽,风之即干。” 徐景藩常引此法,治久泻效果佳。现代研究表明大便黏液、黏冻等多因结肠慢性炎症所致,可能为大肠分泌黏液过多或食物过敏因素导致,防风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并能调整肠道平滑肌功能作用。总之,治疗痰泻一病,以健脾、抑肝、化湿、祛痰等法为主,结合具体辨证,总能随证治之。

 老年人慢性腹泻多属于中气不足或脾肾阳虚,脾胃功能失常,脾胃受损,湿邪内生,导致腹泻迁延不愈,成为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慢性腹泻以健脾益气、理湿止泻为原则,收效显著,故介绍如下。

  方药:苍术、茯苓、党参各10g,干姜、黄连、炒山楂、陈皮、炙甘草各6g。

  加减:水泻频繁,茯苓可加至30g,加炒升麻10g;腹胀、食欲差,陈皮加至20g,加神曲15g;大便失禁干姜加至12g,加乌梅炭15g;肛门脱出加黄芪20g,党参加至20g。

  用法:以上水煎,取药液,分3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禁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

 

  方中党参、甘草,取其甘味健脾以治本;黄连、苍术、茯苓取其味苦燥湿,淡味利湿以治标;辅以山楂酸味之收敛;干姜、陈皮辛味之运湿,全方共奏健脾胜湿、收涩止泻之功。(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中医认为泄泻有五种诱因,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灸疗时因人因症辨证出方。

灸疗虽不如针刺普及,但它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效果确定,尤其对腹泻、水肿、痛经等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一些针灸治疗腹泻的手法。

腹泻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腹泻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腹泻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腹泻灸法4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腹泻灸法5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腹泻灸法6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孙氏清热利肠汤

   徐景藩:治腹泻案 (2017-03-20 04:44:04)[编辑][删除]
清火不忘养阴
曾斌芳治疗肝胃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米合尔奴尔·米吉提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根据其症状可归为中医“胃脘痛”“胃痞”“嘈杂”“呃逆”等范畴,其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不调、素体脾虚等有关。因肝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故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思想在于整体辨证与调和阴阳,其治则立足于脾胃功能的整体性以及与五脏六腑的关联性。本病病机本质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最终导致胃络失和。因此,治疗上应注重“通降为顺”,以恢复胃气通降之性为根本。新疆地区因气候干燥、风沙较多、昼夜温差大,易导致燥邪偏盛,耗伤人体阴液,尤其易损伤肝阴和胃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教授认为,一贯煎作为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剂,恰能通过滋养肝胃之阴、清泄虚热、疏达肝气而达到治疗目的,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续名医类案》中,魏之琇用一贯煎治“肝血燥”之胃痛,《医方絜度》也记载一贯煎主肝血衰少、脘痛。《黄帝内经》提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阐明肝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气郁结可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一贯煎通过养肝阴、疏肝气,恢复肝胃协调。《临证指南医案》强调“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一贯煎以北沙参、麦冬滋胃阴,生地黄、枸杞子养肝血,川楝子疏肝而不伤阴。胃喜润而恶燥,曾斌芳教授论治肝胃阴虚型胃痛,以一贯煎为主方加减治疗,且多以左金丸合一贯煎,两者并用,清火与养阴兼顾,肝柔而胃自和,体现了其“肝体阴用阳,清火不忘养阴”的独特学术思想。现总结一例曾斌芳教授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以详述之。

毛某,女,35岁,2025年1月16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反复发作2月,嘈杂吐酸1周。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情绪急躁,嗜酒和辛辣之味。既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3年,近2月来胃脘部灼热疼痛,伴反酸烧心、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手足心热,纳差,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质较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胃痛(肝火犯胃兼肝胃阴虚)。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法:清肝泻火,柔肝滋阴。

方用左金丸合一贯煎加减:黄连6g,吴茱萸3g,北沙参15g,麦冬12g,当归10g,生地黄15g,枸杞子9g,川楝子6g,炙甘草6g,莪术6g,鸡内金9g,郁金9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嘱其尽量少喝酒,忌食辛辣烧烤等食物,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熬夜。

1月24日二诊:患者胃脘痛减轻,现轻微隐痛,反酸减少,仍感口干咽燥,睡眠欠佳,大便稍干。舌红减轻,苔薄黄,脉弦略数。一诊方基础上去左金丸,加白芍12g、酸枣仁15g。7剂,煎服法同前。

2月2日三诊:患者诉胃脘痛消失,其他症状均有所减轻,现多涎唾,时有呃逆。舌面津液增多,苔薄黄,脉弦略数。处方:吴茱萸3g,干姜6g,党参15g,黄连6g,木香6g,丁香2g,厚朴15g,法半夏9g,茯苓20g,杏仁6g,炙甘草3g。7剂,煎服法同前。

2月9日四诊:胃痛基本消失,无反酸,睡眠改善,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守方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 本例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急躁,精神抑郁,气郁日久必化火伤阴,加之酗酒、嗜食辛辣而致燥热伤阴,胃失濡润,从而出现上述诸症。阳明燥土,若燥热过盛则胃土焦枯,失于和降,表现为胃热、口干、便秘等,此时需阴液的滋润涵养,才能缓和燥性,恢复通降,故曰“得阴自安”。初诊患者胃脘部灼热疼痛,伴反酸烧心,以左金丸泻肝火、降胃逆为主。既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3年,病程延绵,予一贯煎顾护肝胃阴。患者纳差,大便偏干,加鸡内金、莪术等消食化积,配合郁金疏肝活血止痛,以减轻胃脘疼痛不适。

二诊患者胃脘灼痛减轻,仍有轻微隐痛,反酸减少,舌红减轻,苔薄黄,脉弦略数,此时肝火基本已退,主要以肝胃阴虚为主,故而去左金丸,以一贯煎养肝阴、润胃燥。方中生地黄、枸杞子为君,共奏滋阴养血之效;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润燥,缓解口干咽燥;当归、川楝子并用调和气血,既防滋阴药壅滞,又可疏肝泻热缓解胃痛,滋阴的同时配伍行气药,使补而不腻;配合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补中,缓急止痛;患者睡眠欠佳,加入酸枣仁宁心安神的同时可补养肝血,益阴安神。诸药合用,起到滋阴养血,柔肝止痛之功。

三诊患者隐痛消失,舌红减轻,舌面津液增多,肝胃阴虚郁热较前基本缓解。此时出现多涎唾、时有呃逆,为寒饮内生、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所致,治以吴茱萸汤加连朴二陈之类温中降逆、化湿和胃,再予丁香、木香辛开苦降,降逆止呃,恢复胃气通降。诸药合用,起到温中化痰、理气降逆之效。

肝主疏泄,胃主和降,曾斌芳教授认为,肝气郁结可横逆犯胃,导致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肝郁化火或肝阴不足均可形成肝火犯胃或肝胃阴虚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初,可由于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而致胃脘胀痛、胁肋胀痛等症状,“气有余则为热”,肝胃气滞,日久化热,肝胃郁热则造成胃脘灼痛或嘈杂不适、心烦易怒等症状。脾胃健运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濡养,肝胃阴虚,则出现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饮食、口干舌燥等。曾斌芳教授治疗此类病证以“肝体阴用阳,清火不忘养阴”理论为纲‌,动态辩证,结合清肝泻火、柔肝滋阴之法,以左金丸合一贯煎配伍,既清肝胃实火,又滋养已损之阴,形成治疗肝火犯胃型胃炎的经典组合,临床灵活化裁,疗效显著。
名医名方
温肾补脾止泻方
摘自2025-9-8中国中医药报
张景祖,男,1959年8月出生。河南省长垣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河南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分会副会长。
临证40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慢性结肠炎、各种胃炎、胃溃疡、糖尿病、急慢性肾病、肿瘤术后调理等内科疑难杂症。编著《张华甫临证经验与学术传承》等1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56篇。
组成:炮附片9g,炮姜3g,巴戟天12g,补骨脂12g,五味子6g,党参15g,麸炒白术15g,炒白扁豆12g,麸炒山药15g,炒甘草3g。
功能:温补命门,培土健脾。
主治:五更泻,亦称黎明前腹泻。其病程较长,常见于脾肾阳虚症状明显的患者,其主要表现为泄泻滑脱、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完谷不化等。
方解:五更泻,又称“鸡鸣泻”“晨泻”“肾泻”,是一种具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泄泻类型,表现为每天黎明五更时分(约凌晨3~5点),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大便溏薄或完全不化,常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五更泻的本质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体内虚寒之气肆虐,运化固摄功能失常所致。病位主要在脾、肾与大肠,病性属里、虚、寒。经典治法为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该方紧扣五更泻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运化失司,固摄无权的核心病机,立法原则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健脾益气为辅,兼以涩肠止泻。方中补骨脂、巴戟天、附子温肾壮阳,补火生土以治本。其中,补骨脂为君药,入肾脾经,善补命门之火,温脾阳以止泻,是治疗肾阳虚衰泄泻的要药;巴戟天辅助补骨脂补肾阳、强筋骨、散寒湿,增强温肾壮阳之力;附子大辛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与补骨脂、五味子、巴戟天协同收敛固涩,直击命门火衰的根本。党参、麸炒白术、麸炒山药、炒白扁豆、炮姜健脾益气,温运中焦以固本。其中,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健运中焦脾胃之气,恢复其运化水谷的功能;麸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与党参配伍,增强补脾益气之力;麸炒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麸炒后增强健脾止泻作用,既能助党参、白术补脾益气,又能兼顾脾阴;炒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炒用增强健脾止泻之功,助白术健脾化湿,清除因脾虚产生的内生湿浊;炮姜温中散寒,善入中焦脾胃,温脾阳,散寒凝,止冷痛冷泻,是温运中焦脾阳的关键药物,与附子温下焦肾阳形成呼应。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久泻导致滑脱不禁、泻下无度者,加赤石脂、禹余粮、煨肉豆蔻涩肠固脱、收敛止泻;若肾阳虚衰较甚、形寒肢冷者,加用肉桂、吴茱萸引火归元、温肝暖肾;若腹痛明显、肠鸣辘辘者,加木香、砂仁行气调中止痛、温中化湿;若兼有湿浊内阻、苔白厚腻者,加苍术、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若兼有肝气不舒、情志抑郁或紧张时加重者,加痛泻要方(白芍、陈皮、防风)疏肝理脾、升清止泻;若兼有肾虚精亏、腰膝酸软者,加生芡实、淫羊藿、炒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益精填髓。
(河南省长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晨晨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