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岩针法临床应用
(2023-02-04 16:44:20)舍岩针法源自韩国,是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正格”“胜格”是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配穴法——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到的针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正格”“胜格”配穴法。实际上,“正格”和“胜格”二词并未出现在《舍岩正五行》中,是《芝山医案》将《舍岩正五行》中重复出现的针灸处方归纳总结,并命名为“正格”和“胜格”。有关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参见《中国中医药报》9月4日四版《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
“正格”与“胜格”的形成和配穴法,因没有更多的理论阐释,在临床上应用有难度。笔者在临床上用舍岩针法的时候多参考《芝山医案》。医案是临床的实际记录,《芝山医案》中的124个医案是用舍岩针法的唯一临床记录。为了使读者更多了解舍岩针法,这里节选《芝山医案》中运用正格和胜格的医案,并加笔者的按和个人治案,供读者参考。
《芝山医案》运用正格、胜格治验
肺经正格: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
【案11】白屑出于头上,自百会至前发际,如一大霜,其厚如张纸,肉色浓厚,难曰燥症。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
按:此案为肺经正格用于燥症,但是从脱屑的症状看芝山先生也不能确定是燥症,但试以肺经正格治疗有效。乃因肺主皮毛,或金属燥,故肺经正格治之。
【案39】常作虚汗,元气荡失……用肺经正格,有效。
按:此案为肺经正格用于虚汗过多,元气虚脱之症。肺主一身之气,用肺经正格则肺气充实,皮毛固密,汗液不外泄。
【案75】右边阴囊偏坠,大如一拳……右胁痛,有肺候,故治之。
【案99】右膝痛酸,用诸数条,不效。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一度余快。
按:上述两个医案为肺经正格用于右侧病症,如右侧疝气或胁痛、右膝酸痛等。因左肝右肺,故右病多用肺经正格。
【案119】已鼻塞者十余年,言红疹后触风云,故用肺经正格,一度而效。
按:肺开窍于鼻,用肺经正格,肺经经气通达,鼻窍亦通。
大肠正格:三里、曲池补,阳谷、阳溪泻
【案9】全身浮肿而两眼微开……诊项有大肠结核,用大肠正格。
【案54】初作腹痛,或有腰痛……诊左项大肠分,多有结核。故治大肠正格而已。
按:此案以外许多医案中,如腹痛或腰痛、小腹痛、牙齿疳蚀、腰痛、痿症、单蛾、噎嗝等病症伴有大肠结核,皆以大肠正格治疗。大肠结核即瘰疬,“项有大肠结核”指的是颈部大肠经分有结核,相当于颈部淋巴结肿大。《芝山医案·腰痛》云,“或生瘰疬,自肩前陷中,至耳珠下,又回颔下,如贯珠者”。若有大肠结核,先考虑大肠正格治疗。
胃经正格:阳谷、解溪补,临泣、陷谷泻
【案24】常患哕气数月,间作胃脘痛十数日,几死回生。以胃哕治之,数度而已快。
按:哕症在《舍岩正五行》云,“哕者,胃虚也。阳谷、解溪补,临泣、陷谷泻,”是胃经正格。
【案103】右目黑睛,如粟米半粒者,微白。在黑睛者,当曰肝病而方,外眦尤赤。故用胃经正格,有效。
按:目外眦胃经所处,胃经虚阴火上乘,故目外眦红,用胃经正格。
脾经正格: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
【案10】误食南草田蔓青叶,为菜毒,痿黄,几死。用脾经正格,有效。
【案15】自脐上至心下,如胀满,冷气如扇,似痛非痛。虽拥衾,常觉腹寒,部分之居中胀满之气。皆属脾候,寒是虚。故用正格,即止。此血脉衰残,温阴土而平木。
【案25】每夏善吐或泻,频作,几死。用脾经正格,数度而已。
按:上述三个病案,都是饮食内伤引起的疾病,以脾经正格治疗。
心经正格:大敦、少冲补,阴谷、少海泻
【案32】当夏末秋初,卒生浮胀,面目、四肢、胸腹、阴囊、阴茎绷胀,两眼合而不开。时当夏月,初意心经受邪,而用正格。一次微开,四五次浮气快痊。更诊心下有伏梁,复治数月,快痊苏醒。
按:心积伏梁是古代病名,《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主要症状是积形大如臂,伏于上腹部,像房梁一样而得名。
【案61】常痛心下,用火郁方,有效。火郁,虽似心下牵症,吸而欲绝者,心下牵也。微微隐痛者,火郁也。
按:此案与心绞痛相似。火郁方是心经正格中少海穴代曲池穴,曲池是活血之要穴。
小肠正格:后溪、足临泣补,足通谷、前谷泻
【案94】左手小指钩,左边手臂细而小力,小指内外侧麻木。初用心经正格,久而不验。用脉痹方,有效。然则心经本无麻木也。
按:脉痹方,《舍岩正五行》云:“脉痹,小肠弱,后溪、临泣补,通谷、前谷泻”,是小肠正格。小指本属于心经,但“心经本无麻木”是心经之病而代替小肠正格治的根据。此句选择治法的时候应参考。
【案55】一妇人,年可三十。尚未行经,每作腹痛,一望少止,而诊其血虚作崇。故临泣、三间补,通谷、前谷泻。一度行经,腹痛渐减。
按:血虚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前腹痛,经血少,小肠主血,此案小肠正格配三间。
膀胱正格:商阳、至阴补,三里、委中泻
【案91】全身痛痒,其色暗赤而浮白,始自尾骶骨前后,至阴囊前及毛发际,曲腘下亦甚……虽未至骨痹,知以阳水不足,故用膀胱正格,有效。
【案95】右足束骨以上至踝骨下有麻木……内外踝下,是膀胱分。故用骨痹方,有效。
按:上述二个医案都按骨痹治疗。《舍岩正五行》云:“骨痹,膀胱弱,商阳、至阴补,三里、委中泻”,是膀胱正格。膀胱经之痒痛、麻木,用膀胱正格。
肾经正格:经渠、复溜补,太白、太溪泻
【案31】全身肿张,外候尽清,阴茎、阴卵亦然。此是,夏月心虚之同症,而方以痢疾余症,肾水泛溢。故经渠、复溜补,太白、太溪泻。一日效,一度快已。
按:夏月容易伤心气,心虚则肾水乘之,故全身肿胀。肾经经气不调则肾经虚,故用肾经正格。
【案40】一男子,年可三十。或作梦泄,或作遗精,已十余年。用肾经正格,有效。
按:肾不藏精则遗精,肾精亏耗,肾经气虚,故用肾经正格。
【案58】恒患小腹痛,每有晨朝冷泄。用肾经正格,有效。
按:五更泄是肾阳不足引起的,故用肾经正格。
肝经正格: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
【案13】肉色痿黄,眼睛浮靡,大小腹浮而坚,两胁章门之下痛,不忍近手……以木郁治之,二度而效。意木郁者,胁下近手而痛,治之快祛。
按:《舍岩正五行·郁症》云:“木郁达之,虚也”,是肝经正格,胁肋属肝经。
【案56】腹痛欲死,十数日少减之后,亦饮食不下,如食滞,又有泄泻间作,多有左边之症。故治以肝郁,数日效,二度快已。
按:左肝右肺,左侧病症多用肝经正格。
【案42】产后失摄,一日五六度泄泻者,已近数十年。肥肤瘦瘠,仅行门庭而已。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一日止,四五日快祛。
按:产后泄泻,产后肝血不足,故用肝经正格。
【案105】屡年眼赤,上下胞亦赤,乍歇乍剧,黑白珠丝暗赤如肝热,故用正格,有效。
按:《舍岩正五行·目病》云:“睛瞳属肝木之气”,血丝穿越黑睛,故曰肝热,用肝经正格。
【案109】两眼别无所痛,而时或吞酸,用肝经正格,一度少减,二度如平日。
按:酸为木之味,故从肝治疗。
肺经胜格:少府、鱼际补,阴谷、尺泽泻
【案84】右手大指麻木,灸之针之,已落一节,病势更深云云。故少府、鱼际补,尺泽、阴谷泻。有神效。
按:《太平圣惠方》云,“夫白虎风病者,是风寒暑湿之毒……畜于骨节之间”,病势深入于骨节之间,痛如白虎之啮。《舍岩正五行·痛风》云:“白虎风,肺胜,少府、鱼际补,阴谷、尺泽泻”,是肺经胜格。
大肠胜格:阳谷、阳溪补,通谷、二间泻
【案90】两肩臂痛恶,麻痹。时师乱刺天应,转剧,敛发敛衣,任人结束。以痛痹寒胜治之,有效。
【案92】右肩痛痹,手亦如之,其兄素以针药为名,率致刺天应,痛恶更甚,乍寒乍热,举止罔措,衣带任人。余以痛痹寒胜治之,一日振寒止,数回痛痹止,衣带自任数度止。
按:《舍岩正五行》云:“痛痹,寒胜,阳谷、阳溪补,通谷、二间泻”,是大肠胜格。
胃经胜格:临泣、陷谷补,商阳、历兑泻
【案88】四末浮白,痿战无力,四肢倦痛……初以痛痹治之,不验。更以治肌痹,有效。经络不明,四末及面属胃,故也。
【案96】右足跗上,以行役之余,以系鞋致伤,久之而合,本处常有根核,久而成麻木,及于全身者,或如大豆,或如大钱,或如小儿拳,浮气如痘肿未浓。上唇赤而浮,不能动挠,连及鼻准两颊,直上眉间近发际。上唇属胃,跗上亦胃也。用肌痹方,有效。
【案80】右膝盖骨后当中有旧疮,已三四年。脓出流下,湿履袜不绝,所病脚伸而不屈。临泣、陷谷补,厉兑、商阳泻。数日屈伸,三度而已。此虽脚足病,胃部湿伤之致,胜格治之效。
按:四肢及上唇、膝盖,胃经所过,湿邪胜,故用胃经胜格。
脾经胜格: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
【案86】两脚足糜熳如湿疮,上至胸背。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有效。治以着痹者,先始脾经也,疮以在下者,湿也。湿似重雾,非风无以扫之,补正风而治之。
按:脾经胜格之选穴,补木胜湿,风胜湿,补风木制土湿,风木扫重雾。
【案82】足大指内侧,皮肉绽开,长寸余、广三分许,不痒不痛,已数年。或曰油烙可治,以面泥四围,以种子器油烙之数次,不知寒热云云。故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二度完合,四度快合。难曰着痹,故记。
按:因湿邪胜,不痒不痛,不知寒热,故以着痹治之。《舍岩正五行》云:“着痹,湿胜,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是脾经胜格。
胆经胜格:商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
【案81】四肢及全身刺痛,四五日后,更为结核,所在无数,或大如一卷,或大如胡桃、生粟。如是者,十数日,即解如常……故商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数日,更不起作,数度而快。此症,难曰行痹,故为之记。
按:此案相似于痛风结节,经云,“风气胜者为行痹”。《舍岩正五行》云,“行痹,胆胜。商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是胆经胜格。
以上为《芝山医案》中典型的正格和胜格医案。芝山先生针灸处方的思路相对直观而有效。正格用于经络或脏腑之气虚,胜格用于邪气胜。正格临床应用较多。《舍岩正五行》的针灸处方则变化较多,临床上以正格和胜格为主,亦有不运用正格和胜格的针灸处方。
学用临证验案
下面介绍几例笔者运用正格、胜格的有效病例。
肺经正格治验
2012年,5月,女,60余岁。耳鸣耳聋。白眼球有血丝,是肺候,用肺经正格,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患者反馈,针灸治疗后出诊所的时候,患者突然感觉耳朵张开,耳聋耳鸣好转。
脾经正格治验
2019年7月,女,35岁。腹痛3个月余,加重3天。经医院检查,未查出病因。刻下面色暗浊,腹痛难忍。平时素喜食火锅和水果,一热一凉,是饮食内伤,故脾经正格治疗。脾经正格,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加中脘、上脘,天枢。针刺10分钟后面色恢复,疼痛缓解。
小肠正格治验
2012年8月,男,63岁。无明原因右下臂奇痒二周,大肠经所处为甚,近于手三里穴,但不明痒处。虽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据《芝山医案》“心经本无麻木”之意,故用小肠正格,大肠经之痒所以配大肠正格。便于取穴方便,选上肢的穴。方案是后溪补、前谷泻,曲池补、阳溪泻,患侧取穴,针刺,瘙痒即止。
2018年5月,女,34岁。黄褐斑。月经有血块色暗,治以小肠正格,加面局部穴位。共4次治疗,黄褐斑几乎消失。黄褐斑虽然面部色素沉着,但应该从内分泌失调治之,故用小肠正格血虚腹痛治之。
肝经正格治验
2017年,3月,女,64岁。左侧后背疼痛。左病,肝经正格治疗,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针刺即痛止。
2016年,4月,男,38岁。左大腿前侧神经痛2年。左病,用肝经正格,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疼痛止2天而再复发。再针刺肝经正格,加气海俞,疼痛消失。(朴镇浒 北京中医药大学彭建中名医传承工作室)
舍岩针法是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对五输穴、脏腑、经络进行五行配属,并将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合用的补泻方法,在韩国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它的出现进一步发展了《内经》《难经》的针灸补泻原则——
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道的针法,源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两本针灸著作。两部著作均成书于朝鲜时代(1392—1910年),具体时间不明确,《舍岩正五行》约是1644~1742年之间形成,《芝山医案》成书于1742年以后。两书作者亦不明确,仅在序文中分别出现作者别号“舍岩”和“芝山”。《舍岩正五行》的书名见于《芝山医案》的序言。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直未被刊行,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直至1970年代。由于历史上两部书总是合在一起抄写,故被误认为是一本著作,称之为《舍岩针法》。
《舍岩正五行》是一部针灸处方著作,内容主要是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针灸处方,附篇为其他针灸文献的引文。《芝山医案》是运用“舍岩针法”治疗的医案汇编,主要反映的是芝山先生的临床经验。而所谓“舍岩针法”实际上是在这两部著作基础上总结而成的。
正格、胜格配穴法概念
舍岩针法最大的特点是一种称为“正格”“胜格”的配穴法。《舍岩正五行》里有许多针灸处方,其配穴数少,以五腧穴为主,同一处方出现在不同的病症条目里。例如:肺经正格处方见于“燥症补泻。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舍岩正五行·燥症门》);“气弱,肺汗。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又如肝经正格处方包括:“支饮,肝饮。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舍岩正五行·痰饮》);“恐惧,肝汗。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舍岩正五行·虚损》)。这样的配穴法即是异病同治的体现。
实际上,“正格”和“胜格”二词并未出现在《舍岩正五行》中,是《芝山医案》将《舍岩正五行》中重复出现的针灸处方归纳总结,并命名为“正格”和“胜格”。《芝山医案》序文中云:“正格如礼乐刑政,胜格如良将用兵。正格者,心经虚,则大敦、少冲补,阴谷、少海泻者也。胜格者,肺经风,少府、鱼际补,尺泽、阴谷泻者也。”这样的配穴法是舍岩针法的创新,是综合运用中医学理论的结果。
正格、胜格配穴法形成
究竟是哪种中医理论影响了舍岩针法正格和胜格形成呢?
第一,正格和胜格主要是以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来选穴。
五输穴的论述出于《灵枢经·本输第二》,“肺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在《难经·第六十四难》云:“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论述了五输穴和六阴经六阳经的五行配属。
第二,正格和胜格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为配穴、治疗原则。
《素问·厥论》中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然: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害承制理论源于五行相生相克的恒动状态,是说明五行关系指导下的补泻治疗原则。
第三,正格和胜格运用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选穴。
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配穴例》中记载了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云:“《七十七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经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因肝经之病,补其脾经之土穴,又火生土,补脾经之火穴,泻肝经之木穴,又实则泻其子,泻肝经之火穴,说明了按照五行属性和相生相克理论来配穴的方法。
自经补泻法出自《针灸聚英·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篇,“手太阴肺经属辛金……补(虚则补之)……太渊(为经土,土生金,为母,经曰:虚则补其母)。泻(盛则泻之)……尺泽(为合水,金生水,实则泻其子)”。补肺经则刺太渊,太渊穴为肺经的俞穴,属土,虚则补其母,土生金,故刺太渊穴能补肺经;泻肺经则刺尺泽,尺泽穴为肺经的合穴,属水,实则泻其子,金之子为水,故刺尺泽能泻肺经。
他经补泻法出自于《医学入门·针灸篇》,“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实则泻其子,心经火实则泻脾胃经;虚则补其母,补木生火,心经虚则通过补木肝胆经来治疗。虽然病在心经,但可通过取他经之穴治疗之。
芝山论述正格、胜格配穴法
正格和胜格是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下是芝山先生对正格和胜格的论述。
正格者,火之心经虚,虚则补其母,则肝木之大敦、心木之少冲补;制则生化,则肾水之阴谷、心水之少海泻,补木抑水,心火安生之意。
胜格者,肺经风邪,亢则害承乃制,补火制金,则心火之少府、肺火之鱼际补;实则泻其子,则肺水之尺泽、肾水之阴谷泻。
十二经脉之正格
肺经正格,太渊、太白补,少府、鱼际泻;大肠正格,足三里、曲池补,阳谷、阳溪泻;胃经正格,阳谷、解溪补,足临泣、陷谷泻;脾经正格,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心经正格,大敦、少冲补,阴谷、少海泻;小肠正格,足临泣、后溪补,足通谷、前谷泻;膀胱正格,商阳、至阴补,足三里、委中泻;肾经正格,经渠、复溜补,太白、太溪泻;心包正格,大敦、中冲补,阴谷、曲泽泻;三焦正格,足临泣、中渚补,足通谷、液门泻;胆经正格,足通谷、侠溪补,商阳、足窍阴泻;肝经正格,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
十二经脉之胜格
肺经胜格,少府、鱼际补,阴谷、尺泽泻;大肠胜格,阴谷、阳溪补,足通谷、二间泻;胃经胜格,足临泣、陷谷补,商阳、历兑泻;脾经胜格,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心经胜格,阴谷、少海补,太白、神门泻;小肠胜格,足通谷、前谷补,足三里、小海泻;膀胱胜格,足三里、委中补,足临泣、束骨泻;肾经胜格,太白、太溪补,大敦、涌泉泻;心包胜格,阴谷、曲泉补,太白、大陵泻;三焦胜格,足通谷、液门补,足三里、天井泻;胆经胜格,商阳、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肝经胜格,经渠、中封补,少府、行间泻。
通过梳理文献可得,正格和胜格的配穴方法是通过五行学说对五输穴、脏腑、经络进行五行配属,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为治疗原则,将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合用的补泻方法。
舍岩针法的理论源于《内经》《难经》,随着历代中国的医学著作流传到韩国,影响和促进了一种独到的针灸体系——舍岩针法的形成。《舍岩正五行》里的处方原是多样多变的,被芝山先生从中选出了主要配穴法并提出了正格和胜格理论。
运用正格、胜格配穴法验案
《舍岩正五行》的记录比较简略,临床应用是有难度的。下面介绍笔者治疗经验案。
案一
姜某,女,36岁,面部脂肪消融。
2012年6月15日,患者因右颊部肌肉明显萎缩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彭建中教授处以汤药治疗,2012年6月18日起配合笔者运用舍岩针法治疗。患者5年前拔智齿后出现神经痛,经西医予抗生素治疗后又因受凉出现疼痛,予以按摩、电刺激等治疗后,颊部肌肉明显萎缩。发病时精神紧张,压力较大。
初诊,刻下症见:右侧面部脂肪组织消失,皮薄肉少,感觉、运动无异常,失眠。笔者以面瘫治疗,根据《舍岩正五行》“偏风口喎,肝实,劳宫补、照海泻”,配合谷、太冲、足三里、百会、四神聪、地仓、牵正。无效。
2012年6月19日,笔者考虑此症状属痿症,根据“治痿独取阳明”,按痿症治疗,用胃经正格,无效。
后几次治疗,笔者考虑该病是拔智齿后感受外邪而起。经云:“肺热叶焦”,按照“舍岩针法”痿癖治疗,用肺经正格。无效。
2012年7月9日,笔者再次更换治疗思路,因患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只是颊部肉少皮薄,故按肉痿治疗,用脾经正格,即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右病,故治左。起针后患者自己摸着两侧面颊部发出惊叹声音,触觉上自觉右颊鼓起、两颊对等。笔者观察也看出比针刺前有明显鼓起。
治疗过程中,初诊以“偏风口喎,肝实,劳宫补,照海泻”治疗,无效,后又几次更换思路,最终按“肉痿”脾经正格治疗,效果显著。由此说明,舍岩针法是有效的。但是《舍岩正五行》中的描述很简略,用舍岩针法治疗的时候,首先要以中医理论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再用舍岩针法治疗方可取效。
案二
范某,男,63岁,中风后遗症。
2012年3月,病人患中风偏瘫16年,右侧上下肢行动不便。右上肢抬不起,诊脉时需用左手将右手抬起置于桌上。经患者介绍病情,笔者发现此患者的症状和《芝山医案》中的一个医案很相似。“一男子,年可六十余。登山採焦,卒然昏倒,右手足不收,目睛右转无黑睛,故不能视物,腰背无力。劳宫补、照海泻。一日而坐,一度扶杖步数射,三度行步自若,其口半懿,其目如常,愚氓,故更不针渐差”。患者也是有一天在山上劳动中突然发作,坐着几个小时后才苏醒,后遗右侧偏瘫。笔者以针刺健侧的劳宫和照海穴治疗,针刺20分钟后,患者右手能自行抬起过头顶。
正格和胜格理论简明,可作为舍岩针法的理论主干,但对舍岩针法理论解释不够完全,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朴镇浒 北京中医药大学彭建中名医传承工作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