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熊继柏从气虚痰瘀论治胸痹心痛病
(2023-02-04 13:49:43)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熟稔经典,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长于辨证施治。熊继柏教授认为,胸痹心痛病的病机离不开气虚、痰阻、血瘀,采用益气化痰活血之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行医六十余年,长期坚持门诊,年门诊量万余人次。其临证善抓主症,准确把握病机,用药精准,临床疗效显著,备受患者好评。笔者有幸跟诊,对其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精研经典,长期坚持门诊,年门诊量万余人次。其临证善抓主症,准确把握病机,用药精准,临床疗效显著,备受患者好评。笔者有幸跟诊,但才疏学浅,所得有限。
现择熊继柏教授从气虚痰瘀辨治胸痹心痛病的案例,谈其治疗经验,供后学飨用。
熊继柏教授认为胸痹心痛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本身具备积损正衰的特点,正气亏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提出本病的病机要点是气虚痰瘀。其病理因素往往是心气不足,痰浊闭阻,血瘀阻滞夹而为病,相互影响。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腑,病性以心气虚、痰浊、血瘀为主。治疗宜益气养心,化痰祛瘀为主。
病案举隅
气虚痰阻证
朱某,53岁,女性。2011年2月15日初诊。既往有冠心病病史5年。因反复胸闷痛5年,加重周就诊。症见:时有胸闷胸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明显,疼痛牵涉至左肩背,伴见心悸、气短、自觉气紧、乏力、喉中有痰、手足厥冷等,1周1次,常嗳气、呃逆、腹胀等,平素情绪容易紧张。诊见唇色暗淡、手足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而滑。
辨证:心阳气虚,痰浊痹阻。
治法:益气通阳,化痰宽胸。
主方:十味温胆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白参片20g,丹参20g,制远志10g,法夏10g,枳实10g,茯苓15g,炒瓜蒌10g,薤白10g,桂枝10g,陈皮10g,厚朴10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
2011年1月4日二诊:诉服药后胸闷痛未再发作,平时仍有气短,腹部胀满,呃逆,大便溏。舌红,苔薄白稍腻,脉细。拟香砂六君子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白参片10g,丹参20g,炒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0 g,法夏10g,广木香6g,砂仁10g,炙甘草10g,炒瓜蒌5g,薤白10g,桂枝6g。10剂。后随访,诸症未反复。
按语:《金匮要略》云,“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提出阳微阴弦为胸痹心痛病主要病机。本病患者胸闷、神疲乏力,手足厥冷,为“阳微阴弦”之胸痹。久病必虚,心气亏虚,气虚推动乏力,气郁胸膈,痰湿内生。故选用十味温胆汤益气化痰,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行气宽胸。十味温胆汤源自明《世医得效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诸症。具有益气、化痰、化瘀之效。基本方药组成:人参、陈皮、法夏、茯苓、熟地、炒酸枣仁、远志、枳实、甘草、五味子。熊继柏在原方的基础上,改甘草为炙甘草,加丹参、竹茹,去熟地、五味子。方中白参补气宁神,益智养心;法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健脾,理气化痰;丹参活血化瘀;制远志、酸枣仁安神定志,炙甘草培补心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痰活血之功。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两方合用,共奏益气通阳化痰宽胸之功。后以香砂六君子收功,以治其气虚痰湿之本。
气虚痰阻血瘀证
李某,女,60岁。2011年11月2日初诊:诉反复胸闷痛,心悸心慌5月。症见:胸闷痛、伴见心悸、心慌、劳累或阴天时明显、每次发作程度较前加重、精神疲乏、形体肥胖、纳呆、夜寐欠安等。既往有胃病病史,反复出现胃脘部疼痛,嗳气;既往有胸部外伤史。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气虚夹痰瘀。
治法:益气宁心,化痰祛瘀。
主方:十味温胆汤合丹参饮。白参10g,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炒酸枣仁30g,柏子仁10g,制远志10g,陈皮10g,法夏10g,茯神15g,枳实10g,竹茹10g,炙甘草10g,炒瓜蒌8g,田七片30g。10剂,水煎服。
2011年12月9日二诊:经服上药后,诸症悉减,舌红,苔转薄黄,脉细。药已取效,守方再进7剂。
2011年12月20日三诊:胸闷痛已较前减轻,偶有心悸心慌,遇劳加重。近日兼见胃脘疼痛,时而嗳气,询及素有胃病史。舌苔薄白,脉细滑。改拟丹参饮、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田七片30g,甘草6g。10剂。
2011年12月30日四诊:胸痛已基本解除,偶有心悸心慌,睡眠已安,纳食正常,精神转佳。舌红,苔薄白,脉细。予丹参饮和柴胡疏肝散以善其后。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10g,田七片30g,炒酸枣仁30g,甘草6g。10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形体肥胖,乃痰湿之体质多见;劳作则诸症加重,提示存在气虚之本。平素长期胃脘部疼痛,伴见嗳气,提示乃肝气犯胃故胃痛,加之复有胸部外伤史,瘀血内生。故痰阻血瘀结阻胸中,遂生诸症。病位在心,以心气虚为本,痰阻血瘀为标。先用十味温胆汤益心气而祛瘀,化痰安神;再用丹参饮通心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共奏理气祛瘀之效。此证例虽病程较长,且病情较复杂,但明辨标本,分清主次,随症治之,终获良效。
痰阻血瘀证
黄某,女,17岁。2012年4月6日初诊:因心前区阵发性刺痛3年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刺痛,呈阵发性,痛甚则呕,夜甚昼轻。曾多处求医,服过不少中药、西药均未效,至今3年不愈。诊见心前区阵发性刺痛,疼痛可牵涉至右胸部,痛处固定,痛甚欲吐,夜甚昼轻,无心悸、气促、黑曚、晕厥等情况。平素饮食尚可,大便调。舌苔薄黄腻,脉细。
辨证:痰瘀闭阻。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止痛。
主方:丹参饮、颠倒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广木香6g,郁金15g,炒瓜蒌10g,薤白10g,法夏10g,延胡索15g,浙贝母20g,田七粉30g。7剂。
2012年5月5日二诊:心前区刺痛较前明显减轻,近日兼见头痛,巅顶为甚,同时伴有呕逆,口干,纳食减少,夜寐一般,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改拟通窍活血汤合黄芩温胆汤加减。10剂。
2012年6月8日三诊:心前区痛已止,头痛已消失。舌苔薄黄,脉细滑。拟通窍活血汤合颠倒散加味,击鼓再进,防其复发。
按语:本病患者以胸部刺痛为主要不适,痛处固定,入夜尤甚,提示瘀血在胸,痛甚欲吐,苔黄腻,提示痰浊内结。本病乃属于痰瘀闭阻心脉之证。《金匮要略》[2]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故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以通心脉之痰瘀合阻,颠倒散行气止痛。丹参饮出自《时方歌括》,“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该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丹参味苦微寒,化瘀不伤气血;檀香辛温行气,砂仁行气解郁。全方气血并治重在化瘀,瘀血化、气机畅,则诸痛自愈。颠倒散,又名木金散,出自《医宗金鉴》,由郁金、广木香组成,郁金主血瘀,木香主气郁,二者合而疏郁化瘀。丹参饮和颠倒散常合用,治疗合并有血瘀之证。胸痛大减之后,而后出现的头痛,仍伴有呕逆,提示痰瘀上扰清窍,通窍活血汤合黄芩温胆汤化痰祛瘀,则诸症自愈。
结 语
熊继柏在治疗胸痹心痛病提出了气虚痰瘀理论。上述医案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饮、血瘀为主。故治疗宜益气养心,化痰祛瘀,其中益气养心化痰多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为多见;化痰活血化瘀,以丹参饮联合颠倒散多见。在临证过程中,也多有加减,心气阴两虚者,合用生脉散;热像明显,如苔黄腻,舌红者,加黄连;阴虚明显,如舌红苔少,口干者,加麦冬;夹有气滞者,如胸闷明显者,加用瓜蒌薤白汤;心阴血亏虚,如心悸明显者,加柏子仁。
熊继柏强调对胸痹心痛病的诊治,还需提高对急危重症的识别能力。西医称之为致死性胸痛,如主动脉夹层、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急危重症。此类胸痛患者往往伴有晕厥、黑曚、气促、甚至亡阴亡阳之大汗出的表现。在处理此类患者时,西医的检验手段及急救方法有显著优势,需积极采用。但在稳定型心绞痛及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痹心痛病上,中医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上有更强的优势。故在胸痹心痛病的诊治上,积极采用西医检查手段规避急危重症,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往往事半功倍。(张维维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国医大师熊继柏传承工作室 宋银枝 姚欣艳 刘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熊继柏传承工作室)
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13岁习医,16岁行医,熟读中医古籍,理论功底扎实,现年近80岁,行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熊继柏临证思维敏捷,善于抓住患者主症、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病必有理、法、方、药。选方用药精准、处方灵活,效果显著。笔者有幸常侍诊其侧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所获点滴体会悉心总结,浅述如下。
眼睑并嘴唇痉挛案
蔡某某,女,56岁。2019年1月10日初诊:眼睑痉挛3年余,现症见:眼睑瞤动不止,甚则不能睁眼,嘴唇也时有抽搐。有疲倦感,双目有畏光,脸部及手部无麻木感,无行走困难。眼部有干涩、偶见头晕,口干但不苦,二便调。舌苔薄黄,脉细。
辨证:虚风内动,经络痹阻证。
治法:滋阴养血,搜风通络。
主方: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炒酸枣仁10g,木瓜15g,麦门冬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5g,川芎5g,天麻20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蜈蚣1条,甘草6g,蝉衣10g。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3月7日二诊:诸症明显减轻,舌苔薄黄,脉细。方选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当归5g,白芍15g,川芎5g,生地黄10g,酸枣仁30g,木瓜20g,麦门冬10g,天麻15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地龙10g,蜈蚣1条,甘草6g。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5月19日三诊:药后复诊,症状明显缓解,苔薄白,脉细,方药:镇肝息风汤、天麻四虫饮20服。水煎服。
按眼睑痉挛指非继发性的单侧或双侧眼轮匝肌不随意的非节律性的强直性收缩的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不自主频繁的跳动,甚者引起面部肌肉及口角发生抽动。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根据其出现的症状、体征,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胞轮振跳”“脾轮振跳”“目瞤”等范畴。其发生多与风邪有关,所谓风胜则动是也。其中又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多为感受外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脉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而纵缓抽搐;内风多由于肝火过盛,灼伤肝阴,或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使之拘急而痉。故治疗本病当以息风镇痉为主,或疏风祛邪以止痉,或育阴潜阳镇肝止痉。
补肝汤中包含四物汤,其中四物汤补血调血,以补肝固本;酸枣仁甘平以养心安神;炙甘草调中益气,且可调和诸药。方中有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血合营,再加木瓜酸温可舒筋活络养肝;全方合用有补肝养筋明目之疗效。天麻、钩藤平抑肝阳、息风、定惊、止痉;地龙定惊通络;全蝎、蜈蚣、僵蚕息风镇痉、散结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搜风通络止痉之功效。
眼睑掣动不止案
刘某,女,26岁,2018年10月20日初诊:眼睑掣动不止,右眼部病程已7月余,左侧2月余,兼失眠。舌苔薄白,脉细而弦。
天麻止痉散合补肝汤加味:当归6g,芍药10g,川芎5g,熟地黄10g,炒酸枣仁30g,木瓜20g,甘草6g,僵蚕30g,全虫5g,蜈蚣(去头足)1条,钩藤30g,龙齿30g,地龙10g。
2019年3月14日二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后,便未进一步治疗,后眼睑掣动复发,现兼失眠,舌苔薄白,脉细。药用天麻止痉散合补肝汤加味,30服。
5月16日三诊:已无眼睑掣动,痊愈,此次就诊为继续巩固。舌苔薄白,脉细。
药用天麻止痉散合补肝汤加味:当归6g,川芎5g,熟地黄10g,生地黄10g,白芍10g,炒枣仁30g,麦门冬10g,木瓜15g,天麻30g,钩藤30g,僵蚕30g,全蝎5g,蜈蚣(去头足)1条,地龙10g,龙齿30g,甘草6g。30服,水煎服。
按本案患者久病,而出现肝血亏虚,肝风内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失眠,肝血不足,脉络不充故见脉细;虚风内动,经络痹阻诸症;采用滋阴养血,搜风通络的治法;药用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补肝汤养血补肝,养筋明目,治其本;天麻止痉散搜风通络,治其标。标本兼顾,故患者现已痊愈。
鼻咽癌术后头痛及面肌痉挛案
郭某,男,56岁。2018年3月17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因“鼻塞、鼻衄”就诊湘雅医院,诊断为“鼻咽癌”,多次化疗、放疗后,于2016年4月行鼻咽坏死组织清除术,但从放疗后患者一直自觉右侧颞部、前额阵发性刺痛、麻木,口服感冒通后可缓解。现在症:右面部痉挛,抽掣,口噤难开,消瘦。右侧头痛,右眼视力模糊,大便3日1行,无鼻塞、鼻衄。舌红紫,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肝胆郁热,风邪袭络。
治法:息风止痉,疏肝解郁、泻热。
药用天麻止痉散合散偏汤加味:天麻30g,僵蚕30g,全蝎5g,蜈蚣1条,川芎10g,白芷30g,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花粉15g,酒大黄5g,甘草6g,20服,水煎服。
5月26日二诊:治疗后患者偏头痛几乎痊愈,面口歪斜、面部痉挛较前有明显的好转,舌头可以自行伸出口外,舌謇语涩也得到改善,患者可以自行陈述病情,整体上都在好转。仍有面部麻木,口苦,大便稍干,2日1次。舌苔薄黄,脉弦细。药用天麻止痉散合泻青丸加味:天麻20g,僵蚕30g,全虫5g,蜈蚣1支,黄芩10g,龙胆草6g,酒大黄3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30g,甘草6g,川芎10g,30服,水煎服。
按患者术后头痛,面部痉挛,抽掣。一诊选用天麻止痉散合散偏汤加大黄治疗。散偏汤出自《辨证录·头痛门》,由清朝医家陈士铎所创,用于治疗郁气不宣,风邪袭于少阳经之半边头风。主治: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其病有时重有时轻,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二诊选用天麻止痉散合泻青丸。偏头痛病位于头部两侧,需息风降火,方中龙胆草、大黄入肝经,泻肝胆实火;羌活、防风顺肝上升之性,羌活祛风止痛,防风入肝经,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加白芷兼治患者头痛。(文维农
郑航 姚欣艳 谭超 刘侃 湖南中医药大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