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驱百毒
每年五月,天气温热,雨量增多、蚊虫滋生,传染病也多了起来。所以,五月被称为“百毒之月”。疫病多发,重在预防,艾草成为防疫保健的首选良药。
端午节时,以艾条、菖蒲插于门眉,或将艾叶、菖蒲等编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做成美丽的花环、饰品佩戴,芬芳袭人,用来驱瘴。“五月五日下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蜈蚣,百虫归地府。”艾叶配菖蒲,驱百虫,消病魔。研究发现,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对多种病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在《本草中国》电视剧里,76岁的胡老伯点燃艾草,就是用来祛秽防疫。
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同仁堂、桐君堂……各个医馆每到端午时节,都会推出自家配方的特制香袋,讨巧的图案设计,年年有新意,但不变的是艾叶、菖蒲、白芷等芳香祛病草药。漂亮的造型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艾草里含挥发油,它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对多种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虞小霞就曾从艾草中提取艾叶油,研究其有效成分,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取得成果。
艾灸祛顽疾
将艾叶晒干,反复杵捣,剔除茎梗,就能得到艾灸的艾绒。针灸疗法,真正能让艾叶大放光彩的医疗手段。
经常去针灸的人,对那股艾香绝不会陌生。艾条燃烧散发出浓郁的气味,有人闻之安心,有人闻之兴奋,而在艾条的熏蒸之下,那些疼痛,就这样悄悄遁离。
关于灸,祖先尝试过很多的药材,在精挑细选、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艾来作为灸的基础材料。李时珍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这其实是针对灸而言的,但是因为这一番说辞,以至于后人连泡脚、入枕等,都以陈艾为首选。
如今的都市男女,喜欢喝冰饮,穿着露肉,自己阳虚、宫寒,此时从散寒祛湿去辨证,往往能得一二,而艾灸,起到的也正是这个作用。
借着当下流行的“宫寒”说辞,各路艾叶泡脚包、艾叶暖宫包、艾叶香包大行其道,但凡是个女的好像就该宫寒,但凡宫寒的就该用艾叶,可见艾叶在如今老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
以艾叶为主料做过一款肚兜,驱逐腹中寒气,用来治疗顽固性胃痛、腰痛、痛经等。
一年四季手脚冰凉的“冷血男女”,也可以试试用布袋装好熟艾放在鞋袜之中,温暖双脚。
中医讲究对症,不鼓励患者盲目用艾叶治病。对一些寒热错杂的病证,我常在开药方时,注明艾叶另包,方法是:建议患者自行煎药,前两次煎出的药汁是喝的,第三次煎药时加入艾叶,此时所得药汁用于外洗或者浸泡,往往能提高治疗效果。
在纪录片中,蕲艾疗法传人韩善明用艾灸治好了无泪症,这可不是说艾灸能治疗目疾,而是在经过了严密的诊病和辨证之后,准确地找到人体内瘀堵的经络,通过艾叶辛散温通的特性去打通它,从而将病灶逐出体外,眼疾这个表象也就随之而愈。选在了涌泉、三阴交等下肢穴位,正是起到了引火归源、疏肝解郁的作用,才能治愈顽疾。
古人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而目前的医疗手段更多的是采用针灸结合的办法:先选取治疗穴位进针,随后在针柄处加上一段燃烧的艾条,以增加针灸的效果,这就是温针灸。也有将艾灸盒置于扎针的皮肤上,一边针、一边灸,功效加倍。
入药调经送子
在多年宫斗剧,知道红花可以堕胎,也知道了熏艾可以保胎。艾叶是一味性温之药,可以止血,可以散寒,因而又成为妇科的常用药。
《本草汇言》一书说,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如“艾附暖宫丸”,就是一副送子圣药,治愈了不少真正宫寒的女人。
另有崩漏、痛经、孕期出血,以及各种月经不调病症,几乎都少不了艾叶的存在,艾叶和益母草最常见。
我治疗不孕症,胶艾汤是《金匮要略》名方。我还常用为膏方的主方,临床效果挺不错。
艾叶提炼出了艾叶油。其功效延续了调理月经这一最主要的特色,还能治疗秋季皮肤过敏或瘙痒:只需如风油精一般涂抹在患处即可。在长痱子的地方抹上点艾叶油,去痱子效果也是不错的
入食清香撩人
蕲春的一款经典面食——艾窝窝。这和我们清明节吃的那些青团、青饺都是一个思路,那就是把艾叶变着法子吃下去,用来保健。
难忘幼时,摘艾草做青饼的情形历历在目。清明节前几天去摘艾草,用开水烫过,用来做青饼。往往在晚饭后,母亲拿出糯米粉,用凉开水拌制好,上笼蒸熟,倒石臼中,加入艾草,反复捣杵,至艾草完全烂糊,溶入米粉中,再用饼印烙上福禄寿字样。饼蒸熟,用来做贡品,祭祖先;而那天的早餐必定是香甜的青明饼子。那和入艾青的特制饼,有一股特有的撩人清香,难以忘怀。
艾草用作食疗的原料。如艾叶煎鸡蛋,将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放盐、胡椒粉,入油锅煎熟食用。又如艾叶肉圆,把肉和艾叶分别剁碎后拌匀,放适量盐、姜末、花生油、生粉、鸡蛋清拌匀,加工成肉圆或肉饼,或煮或煎或蒸至熟食用。二者都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另有艾叶生姜蛋花汤和艾叶阿胶粥,可以称得上是药膳,前者用艾叶15克、生姜5片、鸡蛋2个,制作时先将艾叶装入纱布袋中,与生姜片一起放进锅里煮3分钟,弃艾包、生姜不用,打入鸡蛋,再煮2分钟即可。后者用阿胶20克、干艾叶10克、红糖1匙,做法:干艾叶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钟,倒出药汁;将阿胶捣碎,加入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加红糖拌匀,趁温热喝下。两方均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适宜于体质虚寒、手脚冰冷、小腹冷痛者祛病保健,而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病症,有调治效果。(施仁潮)
摘自2023-7-26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除烦止渴疗热病。清热泻火利尿通,
南朝医籍始有载,今及粥茶药食同。
竹叶与淡竹叶:种属不同功效有别
(2023-09-26
03:48:10)[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淡竹叶,药食两用,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本草纲目》载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淡竹叶常用做凉茶、清凉饮等,老百姓们购买时却发现淡竹叶的包装不尽相同,有“高高竹子的淡竹叶”,又有“矮矮草本的淡竹叶”,该怎么选呢?
其实,这是两种中药。“高高的竹子淡竹叶”是禾本科毛竹属乔木状植物淡竹的叶,现入药名为“竹叶”;“矮矮的草本淡竹叶”乃禾本科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全草,现入药名为“淡竹叶”。
“淡竹叶”一词最早出现在《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有言“(淡竹叶)其皮茹”,因为只有毛竹属类的茎才能制取竹茹,可见此处所载淡竹叶乃木本植物淡竹的叶,而非草本植物淡竹叶。现《中国药典》沿用的淡竹叶最早出现在《本草纲目》。李时珍言:“淡竹叶,处处原野有之。春生苗,高数寸,细茎绿叶,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门冬一样,但坚硬尔。随时采之。”此处淡竹叶特征描述与《中国药典》沿用的淡竹叶为同一物。因草本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是以明代以前诸本草和方剂中的淡竹叶均非草本淡竹叶,乃淡竹的叶。
淡竹不止其叶(竹叶)可入药,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竹叶卷心)、箨叶(淡竹壳)、根茎(淡竹根)、嫩苗(淡竹笋)、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竹茹)、茎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竹沥)、枯死的幼竹茎秆(仙人杖)皆可药用。竹叶随时采鲜品入药,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药性论》说竹叶“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竹卷心清晨采摘鲜用,能清心除烦、利尿、解毒,《本草再新》言其“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消暑利湿,止渴生津”。淡竹壳出自《本草纲目拾遗》,“能去目翳,功同熊胆”。淡竹根能清热除烦、涤痰定惊,《日华子本草》载其“消痰,去风热,惊悸迷闷,小儿惊痫”。《食物本草》记载淡竹笋“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颠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竹茹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淡竹茹)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本草经疏》记载“竹沥,竹之津液也”。竹沥能清热降火、滑痰利窍,《丹溪心法》说“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冯氏锦囊》又言“况沥之出于竹,犹人身之血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之要药”。仙人杖有和胃、利湿、截疟的功效,《本草纲目》言其“煮汁服,下鱼骨哽”。
淡竹的叶(竹叶)与淡竹叶功用相近,都能泻心火、清胃热、利小便。虽然一般认为竹叶清心胃除烦热作用较强,而淡竹叶尤长于清热利尿,但二者作用都比较平和,若日常用来制作清热止渴的凉茶,差别不大,二者皆可使用。
翠竹一身都是宝【草根一生】
(2015-04-09
04:26:16)[编辑][删除]

竹笋是竹的幼芽,是春季餐桌上一道味鲜色美的珍品,被誉为“蔬食第一品”。
竹笋含脂肪少,淀粉少,属天然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多纤维食品。对肥胖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有食疗作用。竹笋所含的丰富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既有助于消化,又能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的发生。竹笋还含有一种多糖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千金方》中指出:竹笋“味甘,性微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本草纲目》认为,竹笋有“化热、消痰、爽胃”之功。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笋,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竹笋还具有清胃热、肺热及安神之功效,因而在食养食疗中被广泛应用。
竹笋食疗方: 胃热烦渴:竹笋200克,加少许盐,煮烂食,每日2次。
小儿麻疹、风疹或水痘初起:鲜竹笋200克,鲫鱼250克,同煮汤食,每日1次。
小儿痰热惊痫、发热头痛:鲜竹笋150克切成薄片,放入开水中略煮片刻,捞起放入清水浸泡,再用植物油爆炒,加盐适量作菜食用。
肺热咳嗽:鲜竹笋250克,老鸭肉250克,同煮熟,调味佐膳。
久泻久痢脱肛:鲜竹笋20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每日2次。热痰咳嗽、胸膈不利:竹笋150克,煮熟,加生姜、醋适量拌食,每日2次。
阴虚血亏、二便不通:竹笋25~50克,瘦猪肉100克,共煮烂,加少许调料食之,每日1~2次。
腹水或浮肿:虫蛀竹笋10克,陈葫芦10克,冬瓜皮60克,水煎服食,每日2次。
脘腹胀气、妊娠眩晕:竹笋清炒食用。醉酒:竹笋60克,水煎代茶饮。
竹一身是宝,许多部位皆可入药。
竹沥:能清热涤痰,为治痰圣药,对热咳痰稠,具有卓效。还可清心火,降肝火,止牙痛,养血明目,润燥止渴。竹沥当茶饮,可治流脑高热、乙脑呕吐。淡竹沥点眼,或如人乳饮服,可治小儿目赤。
竹茹:能清化热痰、除烦止呕,可治肺热咳嗽、胃热呕吐。
竹黄:能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可治痰热惊搐、中风痰壅。
竹叶:可治咳逆上气,疗筋疾,恶疮,杀小虫,并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咳逆喘促。
竹衣:可治喉哑劳嗽。
竹实:能益气、下积。
淡竹叶
摘自2024-2-29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清热泻火且除烦,生津止渴功不凡。口舌生疮龈肿痛,利尿通淋尿不难
谷精草
摘自2023-7-27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疏散风热又明目,目赤肿痛服之舒。
眼生翳膜渐消退,风热头痛配薄荷。
大师具匠心用药巧构思【草根一生】
(2014-10-20
05:08:01)[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从医七旬,学识渊博,经验宏富。笔者常拜读朱老的大作,从中获益良多:
用药具匠心
朱老在用药方面,赋予新意,发挥潜在功效。如一枝黄花清热解毒,疏风达表;苍耳子通督升阳,祛风疗湿;川桂枝平降冲逆,温复心阳;石菖蒲化浊涤痰,清热开窍;夏枯草安神解毒,止血除痹;北细辛止咳疗痹,消肿敛疮;蒲公英清胃定痛,疏肝达郁;生大黄推陈致新,延缓衰老;藏红花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刘寄奴通经祛瘀,消癥利水;穿山龙活血通络,祛风利湿;路路通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仙鹤草止血活血,强壮消癌;黄药子降火消瘤,凉血止咳;徐长卿祛风止痒,宜痹定痛;七叶一枝花清肺泻热,解毒消疮等。
临证用药更是论述独到。如牛蒡子味辛能散,味苦能降,性凉解热,用于风热客于上焦,痰热阻于肺胃者甚宜;鱼腥草抗病毒、止咳力强,配伍轻宣药物治疗病毒性肺炎最佳;葎草有散结、消蒸、利水之效,常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久痹虚热、肾虚湿热之慢性肾炎;射干性善降,有降火解毒、祛痰利咽之功,多用于喉痹、梅核气、支气管哮喘、乳糜尿;苦参纯阴沉降之品,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及降低自律性作用;生栀子清热泻火解毒,配合灌肠法可治疗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朱老对虫类药的应用更具特色,并历数源流。认为其具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熄风定惊、宣风泻热、搜风解毒、行气活血、壮阳益肾、消痈散肿、收敛生肌、补益培本十大功用。并说除斑蝥、蟾酥有明显毒性外,绝大多数无毒,一旦死亡其毒液很快氧化、破坏而消除,少数过敏体质者可停服,尽可能制成丸散片剂应用。如治疗痹证常用露蜂房、地鳖虫、僵蚕、地龙、全蝎、九香虫、乌梢蛇、蜣螂虫、蜈蚣、水蛭等,于此可见一斑。此外,他认为“十八反”之说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属无谓,因此对古人的说法应批判地吸收。
药对凝巧思
朱老在药对上将其分为外感、心脑、肺系、胃肠、肝系、肾系、痹证、痛证、血证、气血水病、痰结、虚证、口咽、妇科、皮肤及其他病证16类予以论述,言简意赅,切于实用。如一枝黄花配苍耳子疏散风热,清解表毒;蝉衣配僵蚕疏风散热,化痰利咽,并解毒抗过敏;苦丁香配槐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金荞麦配鱼腥草清热解毒,化痰定咳:地龙配露蜂房镇咳平喘,通络止痛;党参配五灵脂益气化瘀,消胀止痛;黄芪配莪术补气祛瘀,扶正消积;五灵脂配黑丑消食除积,化滞去胀;庵闾子配楮实子养阴化瘀,利水消肿;水蛭配生大黄活血散瘀,涤痰泄浊;黄芪配磁有温补镇摄,治失眠症;太子参配合欢皮益气和阴,调畅心脉;片姜黄配海桐皮行气活血,通络定痛;徐长卿配白鲜皮祛风止痒,能抗过敏;鱼枕骨配潼木通、路路通消除水湿,可利脑窍;全蝎、蜈蚣配僵蚕、地龙熄风定惊,控制抽搐等。
有的药对不但介绍功效,而且指出主治,如蜈蚣62g,儿茶38g,研极细末,6个月以下每次0.33g,6~12个月0.65g,1~2岁0.85g,日服3次,治小儿消化不良之吐泻;炙全蝎、钩藤、紫河车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3g,日服2次,开水送下,治偏头痛;水蛭、地龙各2份,参三七1份,配散剂或装胶囊服,治血瘀痰凝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冠心病、脑梗死、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益母草30g,泽兰20g,水煎服,日1剂,治血瘀水停之四肢或大腹水肿、急慢性肾炎;天花粉、鬼箭羽各10~30g,水煎服,治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肾脏、眼底及神经系统病变;天南星、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取药6g,用醋调糊状,敷贴两侧涌泉穴,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炎;露蜂房10g,鹿角霜12g,小茴香6g,水煎服,治妇女带下清稀如水,绵绵如注者;海藻30g,水蛭8g,共研细末,每次6g,日服2次,黄酒冲服,治食管癌之咽物困难等等。
一代宗师汇中西 【草根一生】
(2014-10-19
20:36:32)[编辑][删除]
中西医汇通派实践大师张锡纯,首倡
“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学术见解。主张在汇通形成过程与理论实践中“衷中参西”的原则,以“凡事必实验而后知”的治学态度,冲破前人承袭旧论,抛弃崇古习气,接受近代实验科学之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通过切身体会探求新知,开创了一代学术新风,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典范。《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的心血结晶。
志存高远 济世活人
张锡纯自幼习儒,继承了祖国医学伦理观念,无论是在医疗实践还是在其论著中,都闪烁着崇高的医德精神。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中,他写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莽,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以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充分表明他投身医学的目的是济世活人。
张锡纯在任军医期间,移师汉口登黄鹤楼的题诗中流露出忧患心情,“自命生平愿不凡,良医良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向静中参,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撒大千。”从诗中表达了他未能精忠报国之遗恨,却用这种济世仁爱、救人为怀的事业准则,抒发了立志于岐黄之学的宏愿。
衷中参西 崇尚实践
张锡纯作为一代宗师,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念,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他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二是反对空谈,崇尚实验,坚持“凡事实验而后知”的治学态度。其辨证论治,选药组方尤能化裁古方,独出新意。采取他人理论,亦能荟萃众长,折衷至当。如自拟阴虚劳热的资生汤,治喘息之参赭镇气汤,治心病之定心汤,治肺病之清金益气汤,治大气下陷症之升陷汤,治女科病之理中汤,治霍乱之卫生防疫宝丹等代表方剂,皆依《内经》之理,先哲名言,间采西医新说加以发挥。
张锡纯原创方160余首,其方剂特点,药味少,配伍精当,针对性强,莫不历试皆效,屡救垂危。尤其药物研究,多有独到见解,如萸肉救脱,芪参利尿,白矾化热痰,三七消疮肿,水蛭生用末服治瘀血癥瘕,生硫磺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全蝎定风消毒等。他为了体验药物性能,不惮亲自尝试而后施于人。如甘遂、细辛、麻黄、硫磺、花椒之猛药,皆亲尝以验其毒性。临床用药,匠心独运,往往一方中用药一至数两,或仅以一、二味药为一方,力取其药专力宏,见效尤捷。是以其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
倡导新说 首开先河
张锡纯撰述了很多有创见性的文章,如对《内经》“其大气之博尔不行者,积于胸中,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他认为这是指“大气”生成、部位、作用。并理解《内经》中“大邪”入于脏腑不病而卒死的实质,是入脏腑的“大气”,不是“大邪”;他创立大气下陷证治说。根据《内经》“肝气虚”等理论,指出“食欲不振,能消化,服健胃暖药不效,诊其左关脉太弱,为肝阳不振,投生黄芪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创温补肝气法,补充了肝虚论治。又如他对“脏”的中医概念,一是解剖学的概念,二是抽象思维的功能概念,贯以五脏之名,是突出脏的机能作用,列举了肝脾位置之中西不同,突出了中医气化学说。“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固肝之脉诊于左关,脾虽居左,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右,故脾之脉诊于右关,按此诊脉治病则效,不按此脉诊则治病不效,如不信肝气之气化先行于左,脾之气化先行于右之说者,更可以西人生理学家之言征之”。
张锡纯治学虽多创论,很少直斥前人之非。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古经之中,尤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他与其同道多友善,不贬人贵己。如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之时,仍本其夙志,撰文《中西医理相通论》,并告诫“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但对误人至死的庸医却斥之为“投井下石者”。
优势互补 弘扬创新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代表之一,他认为中医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系统,但西医体系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内容,为保持住中医固有的体系,而不至于湮没在全面西化的浪潮冲击中,希望“不存疆域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
中西医汇通派在历史上影响巨大,汇通的理论形成,是近代中医发展史上的一股强劲的、不容忽视的潮流,近代中医学者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这股思潮中。一代医家在寻求发展中医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多科学探索,尽管他们的尝试,对以后医学发展与创新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医学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中去寻找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继承、发展创新中医的必由之路。
茯苓家族五兄弟【草根一生】
(2015-03-28
17:01:17)[编辑][删除]
叶天士非常善用茯苓,他的方子800首其中有370首方子中都用了茯苓,其中有36首把茯苓作为君药,起到主要治疗作用。那么茯苓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茯苓归心经所以能够养心,茯苓还入肺、肾、脾三经,所以它能够哺育三阴,对脏腑的调整都可以应用。一药救三人的故事,就是运用了茯苓健脾化湿的功效。

脾胃虚弱,湿邪偏盛这样一类人适用。
脾虚,脾不养心就会心神不宁而睡不好。平时可以多吃点茯苓汤或茯苓茶和各种茯苓的食品。平时可以喝点酸奶助消化,茯苓来健脾。
脾虚湿热有痰湿,多吃些茯苓,要把痰湿去掉了,身体会苗条一些,脸色也会好些。
反酸水,是因为脾虚造成的脾虚肝郁,多吃些茯苓和酸奶,健脾后症状就会改善。

脾是最怕受到湿邪的侵袭,而湿邪又是自然的一种现象,它会造成我们身体的沉重感,或者肢体的困重,周身酸懒,头痛,以及大便溏稀、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等等。

另外湿邪中医认为它是属于阴性的,会影响人的阳气,造成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再有就是湿邪会引起下半身的一些疾病,特别是踝关节附近。最后就是浮肿,緾绵难治。
一般情况下,酸奶一天喝两小杯,茯苓饼一天不超过5块。但糖尿病人不宜。
茯苓一物有四功

茯苓皮的功效

利水,水肿,小便不通或不畅特别好,用它泡水喝。10克到15克的茯苓皮泡水或煮汤喝,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代茶饮,或者伴一伴炒来吃都可以。
什么人可以用茯苓皮来祛湿?

赤茯苓和白茯苓

赤茯苓主要作用是健脾利湿,去湿热的功能比较强,利小便,小便短赤。体内有热的,舌质偏黄,大便很臭,不口渴,爱喝凉的等。
白茯苓也是健脾利湿,它的主要功效是利湿、去痰、消除肿胀,还有个作用就是安神。基本上体内不热的都用白茯苓。
赤茯苓和白茯苓的用量:9克到15克,煮水代茶饮,要坚持。
推荐:茯苓粥

本粥即可理气,健脾又可利湿,故可调和脾胃,老少皆宜。
茯神

主要作用:在于宁心安神,所以对于失眠、多梦的人可以用茯神来煮粥或,煎汤。
茯苓为四时神药

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的头一天用药,服七副药,一年二十八副药。
冬季老寒腿容易发,体质怕冷,关节疼痛,我们可以配桂枝、白术。
叶天士提倡,在临床用药前,首先调整您的睡眠,生活规律,另外用药食两宜的药来进行药膳治疗。
茯苓还可以抗癌,茯苓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对癌细胞杀伤、抑制的作用。

不仅仅是肿瘤,而且其它一些病的治疗,可以减轻放、化疗的多系统损伤等等。主要对鼻咽癌、胃癌和肝癌的预防和搞肿瘤的作用比较强,有这方面的病人用茯苓更适合。
推荐一款:茯苓养生茶

放姜未的目的,温通散寒,把茯苓和陈皮的药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姜对胃有温胃的作用,能够止呕、祛湿。经常饮用能够健脾、利湿,预防疾病甚至达到预防肿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