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唇部诊病的临床应用

(2023-02-03 15:31:19)


时间:2019-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曹文杰 王少军

 

  人的口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颜色,这些不同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即所说的“唇诊”。中医唇诊是通过观察唇神、口唇的色泽和形态,闻口中气味,询问是否有口渴等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唇诊是望诊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唇质唇态和唇色两部分。

  嘴唇颜色改变

  正常人的嘴唇颜色红润而有光泽,干湿适度而有弹性,一旦身体有问题,嘴唇颜色就会改变。所以早上起床不妨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唇,看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

  嘴唇为淡白色:提示身体里气血相对匮乏,无法充盈嘴唇显示出红润明亮的颜色。多见于失血过多,乏力困倦,或妇女带下、崩漏。防治方法:加强摄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牛肉等,拒绝挑食、节食;每天适度嚼服红枣和带红色内皮的花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

  嘴唇为青黑(紫)色:提示身体里有明显的气滞血瘀状况存在,因为正常速度流动的血液是不会呈现这种颜色的。多见于胸闷、嗳气、胸部偶有刺痛、寒症、痛症等,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急暴之症。防治方法:老陈醋除了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的作用以外,还有柔和的活血化瘀和改善心情的作用,建议每天吃饭的时候加1~2汤匙老陈醋,可以改善青黑色的嘴唇颜色;如果有吸烟的爱好,建议减少吸烟量;多做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加运动量。

  嘴唇颜色为深红色或紫红色:提示身体里因能量过剩而产生火,而且颜色越深越向着深红色发展,代表体内火越大。多因血热之故,症见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头疼、头晕、牙痛、便秘等。防治方法:减少辛辣食物、糖类、鸡肉、羊肉的摄入,因为这些热性食物会让体内产生更多热量,使体内火气更旺,嘴唇颜色更深。除此以外,玄参30g,生地30g,麦冬30g,肉桂2g,这个方子是古代的名方増液汤,对于以上不适有明显的缓解。可以在清理人体“火”的同时补足阴液,让我们不再是干柴、不再见火就着。

  嘴唇周围的皮肤泛起一圈黑色:提示身体里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湿气存在,同时多少也意味着肾气和脾气开始有亏应现象出现。常见不适有食欲下降、消化较差、下肢沉重感、小便多。防治方法:尽量避免各种甜食、油炸、黏腻、生冷等食品,因为它们能够让你的身体里产生更多的湿气。饭后一定不要急于卧倒或者睡觉,这会直接导致体内因食物的运输迟缓而产生湿气。肾经和胃脉都起源在脚上,双脚就相当于植物的根一样重要,试着每天用热水泡一下脚,把热直接从你的“根”补充到相联系的脏器。

  唇质唇态的改变

  正常人的嘴唇,柔软均匀,滑润充满光泽。一旦身体有问题,唇质唇态就会发生变化,一起看看你是否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况:

  唇屑:嘴唇上生长皮屑,如甲鱼翻起,嘴唇皮肤有绷紧发痒等不适感,撕揭的时候疼痛出血,老屑脱落,新屑复生绵绵难愈。多见于风燥之邪干扰上焦,导致津液不能濡养嘴唇而脱屑。

  唇茧:上下嘴唇紧绷,张口困难,饮食说话都受限制。多见于心脾积热,液聚化为痰火所致。

  唇缩:上下嘴唇收缩露齿,嘴唇皮肤骤然缩短,或者两唇日渐缩短,唇部肌肉显示枯萎之象。骤然缩短的症多属实,两唇日渐缩短、枯萎的,症多属虚,实者多数因为中风闭症,或痰闭,或中暑,虚症多数因为寒邪侵袭,或因惊厥癫痫,或脾肾元气衰微,皆能导致唇缩。

  唇疮:上唇生疮,唇质皱厚,颜色发紫,多见于心肺火郁;下唇生疮,唇质粗糙,颜色发乌,多见于脾经蕴热;如果嘴唇四周生疮,多半是肥甘厚味之邪火蕴积肠胃。脾与全身肌肉关系密切,嘴唇是肌肉组织,口唇的色泽与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脾主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脾气健运,功能正常,则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分布就正常,肌肉丰满壮实,口唇红润。若脾气虚,肌肉就消瘦或萎废,唇色浅淡甚至萎黄无华,所以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关键。食补菜单多吃蔬菜水果,女性可以将山药、麦冬(各9g)一起煮水,煮好后加入蜂蜜内服。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麦冬可以养阴生津,蜂蜜有润燥的作用。

  从中医的角度解释,嘴唇干裂生疮等问题可能是因为体内贫血或者肺虚而引起,建议补血,或用麦门冬、贝母等中药材进补润肺。此外,在干燥的季节用舌头舔嘴唇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会造成唇角发炎。当用舌头舔嘴唇时,会在唇部留下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能够帮助消化的酶,其中有两种酶,一种叫淀粉酶,另外一种叫麦芽糖酶,均可引起唇角发炎,这是因为在唇边残留的这两种酶等于在“消化皮肤”。舔嘴唇造成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较为常见的刺激性皮炎,也是唾液惹的祸。当用舌头舔嘴唇时,所带来的水分会蒸发,而蒸发时,又带走了唇部本来就比较紧张的水分,使得嘴唇更感干燥。不过这种“湿疹”不是“湿”的,而是“干”的,会使嘴角的皮肤变得粗糙起来,出现与周围皮肤不一样的颜色。

  不管如何,平时多喝水、保持饮食均衡,则是保持嘴唇湿润有光泽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曹文杰 王少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http://img.blog.163.com/photo/60xFjCRSR9eYFrR3wIXcag==/3097350643724525960.jpg

一、 总论

l、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

2、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

3、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

4、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

二、各论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5、胸(乳):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6、肝;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 (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而此人比较年轻或是有钱的老板或是大官,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若太阳穴处有斑,证明肝功能衰弱。若鼻梁高处有斑,还可能是肝火大,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班,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眉中央有痣,眼球发黄,且面色非常黄是乙肝。从鼻梁处一直青到鼻头可能是癌或瘤!

7、胆:反射区域在鼻梁高处的外测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较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若把右手放在右肋下(胆就在此部位),左手握拳击打右手背,若此部位疼痛的话,即是胆囊炎;若刺痛的厉害的话,可能是胆结石。胆有问题的人可能肥胖。眼下面胆区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是胆结石。眼袋晦暗亦证明胆不好。

8、肾:反射区在眼外角平线与耳中部垂起直线相交向下至下巴的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证明此人肾虚,一般倦怠,腰背及腿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若此部位有病或痞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也会腰、腿及背部酸疼。肾虚可导致膀胱、生殖系统、性腺等疾病。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也是肾虚的表现。肾区如有病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证明此人患有高血压或预示将来要患有脑血栓疾病。

9、膀胱:反射区域在鼻下人中两侧的鼻根部位。此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生疮等,证明有膀胱炎,会出现小便赤黄、稍频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酸痛。女性患膀胱炎,有时是妇科有问题。鼻根发红,但尿不频、急且整个鼻梁骨发红,证明是鼻炎。

10、脾:反射区域在鼻头。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证明脾热或脾大,一般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若鼻头发黄或白,是脾虚,会出现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

11、胃:反射区域在鼻翼。若鼻翼发红,是胃火,易饥饿,口臭。有红血丝且比较严重,一般是胃炎。饭前胃疼,一般是胃炎。饭后一、二小时腹疼是胃溃疡,压痛点在腹部正中或稍偏左处;饭后二到四小时腹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痛法在两排胁骨中间靠近心窝的地方,类似针刺一般,严重者可痛到后背,压痛点在腹部稍偏右处。若鼻翼灰青,是胃寒,与其握手时能感到此人手指尖发凉,此人受风寒肚子痛,拉稀等。而鼻翼部青瘪者,一般以前胃痛,形成病根,可引起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引发胃癌的可能性较大。鼻翼薄且沟深证明是萎缩性胃炎。

12、小肠: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内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证明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一般人会瘦弱。

13、大肠:反射区域在颧骨下方偏外侧部位。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或便溏,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

14、生殖系统:反射区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若女性嘴唇下面有痣、痦子、下巴发红、而肾的反射区域比较光洁的话,证明此人子宫后倾,腰部酸痛。若女性嘴唇四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或女性的嘴唇四周发青、发乌或发白,肾的反射区域也不好,这两种情况一般都证明此人性冷淡。若女性人中有痦子,一般是她子宫有疾病。若男性嘴唇上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说明此人生殖系统有问题。若40岁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较厚,可能是前列腺增大;若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可能是前列腺炎。男性上嘴唇不平,有沟沟,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上嘴唇两边发红,也是前列腺炎。

附:(1)上眼皮有痣,证明头晕。(2)任何部位反射区有痣或痦子,证明祖上都患过该部位疾病。(3)糖尿病:鼻头坑坑洼洼且肾区有红血丝及鼻翼发红。大眼皮浮肿嘴爆皮舌中间有红线可能是糖尿病。(4)眼睛周围发暗,证明大脑供血不足。易引起三叉神经疼及睡眠不良。(5)喉咙如有两条青筋,证明是风湿性关节炎。(6)整个面部有斑,属于血小板减少症。

额头靠近发迹三分之一处,如果有症状,代表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有痣,则表示心血管机能先天不良。如果是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现在或已有一段时间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如果是斑或色素沉淀,则表示心血管机能长期不良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两眉间及两眉二分之一处,靠中间画圈部分,代表呼吸系统肺、咽、喉。两眉二分之一处靠外画圈部分包括太阳穴,代表肝脏。两眼下方,颧骨上方代表胆。两眼之间的鼻根处,代表心脑血管。两眼与鼻根两侧间,男代表胸腔、女代表乳腺,男女都是交叉着看的。肝脏的另外一个位置是在鼻梁中断,胆的位置在鼻梁中断两侧,所谓肝胆相连,肝胆相照。鼻头代表脾,鼻翼代表胃。颧骨下方至鼻头下端大U字平行处,偏外侧代表大肠。偏内侧小U字处代表小肠。颧骨至耳之间包括耳朵、脸颊区域,代表肾功能。人中代表膀胱。嘴四周代表生殖系统。下巴代表肾或身上有酸痛;全脸青春痘,代表精神压力大或体内机能失衡。

中医面诊实用诊法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

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3、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现代面诊方法简便易掌握,而且诊断准确率亦较高,是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

 

现代面诊研究

由于面诊在中医诊断疾病上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已引起许多现代中医学者的重视,且对面诊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价值。

一、面部蟹爪纹颁与疾病

根据临床观察,蟹爪纹在面部颁与主病有一定规律,心病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为主;肺病以颧区为主;肾病以颊区为主;脾病缺乏特异性。经对肺癌、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观察,发现面部蟹爪纹的颁和深浅对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面部色诊与危重

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变和肝癌病菌人面色甚黑;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三、胃胆疾病与色诊

据临床观察证明,胃下垂患者脸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其色深者为久病。胆囊炎患者鼻翼两则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四、小儿疾病与色诊

临床因小儿脉来疾速,难以凭其诊断疾病,帮以察色为主,如面赤多泪,眼泪汪汪为麻疹之前驱症状;面青主惊风;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面黄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等,此外,在小儿患急腹症时,面呈灰色;重症白喉患儿呈蜡样苍白。

面部的天庭,是人体头部和面部器官组织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说明头部或面部出现了病变。天庭直下,眉心区域之上的这一块范围,称之为“阙上”,是人体咽喉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则反应咽喉区域器官组织的疾病。两眉之间的这一区域,既称之为“眉心”,又称之为“阙中”,它是肺的外部表现区。如果这一区域出现病色,则说明肺脏的病变。从阙中直下,是鼻的根部,也称为“山根”,古称“下极”,此地是心脏的外部显象区。当此处出现病色时,反应出心脏的内部病变。

从下极直下的部位,古代医家称为“鼻柱”,相家称为“年寿”。鼻柱应当平而直,不宜起节、偏斜、歪曲。鼻柱年寿区的对应内脏是肝脏。肝和胆互为脏腑表里,所以年寿的左右区域,是胆的反应区;年寿的下方,是鼻尖区,古代医家将这一区域称之为"面王"和"明堂"。相家则将它称为“准头”、“土星”和“中岳”。准头的位置处于整个面部的中央,它的五行属性为土,对应于内脏则是脾。准头左右两侧是鼻翼,古代医家称为“方上”,相家则将它们称之为“兰台”和“廷尉”,脾和胃这一对脏腑互为里表,脾居内而胃处外,所以它们是胃腑的外反对应区。鼻翼的外侧即相家所说的“法令纹”内侧,这一区域有针灸所用的迎香穴,这个区域是大肠的对应区,在横断面上仍然处于面部的中央,所以医经里还是把它称为“中央”。肺、心、肝、脾四个内脏在腹部内,都处于腹膜之中,它们的外部反应区,都居于面部中线上的鼻区。唯独肾脏,由于它在解剖学上居于腹膜后位的脊柱两侧,所以它在面部的对应区也远离于中线,分布于法令纹外侧的大肠区水平线上。此即"挟大肠者,肾也"。肾脏与脐相对,脐在面部的对应区位于两颊肾区的下方。鼻准头水平线的上方,胆区的外下方,所对应的是小肠。此即"面王以上者,小肠也"。准头中线之下是“人中”区,对应于膀胱和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区。此即"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子处,指男女内外生殖器。相家也指出"

人中平浅而且不生胡须者,多主无子。妇人也以人中深长者,善于产育。"

以上重点先介绍五脏六腑在面部的对应反应区,国内近代中医的少数著述者,在标注和解释部位时,可能由于未经师传,或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功验证,因而有错误的阐述出现,应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免错讹相传,误了后人,使传统中医这一诊断绝技蒙羞。

望面部诊病法

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通过面部观察来测知孩子的健康状况是极为方便的一种方法。有素称望面识病的说法,主要是观察面部的气色,中医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患病时色泽异常,即是疾病变化的表现,称为病色。望诊对观察孩子健康状况有一定意义。中医理论中,将面部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每种颜色又主不同病症。

    (1)面色青紫:一般来说,面部青紫为缺氧的表现。中医认为是气血不通,经脉阻滞。多见于寒证、疼痛、惊风。当小儿高热时,面部出现青色,以鼻柱与两眉及口唇四周较易察见,此是惊风的预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如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都可能出现面色青紫。当胃部或肠痉挛性疼痛、胆道疾病引起的绞痛发作时,亦可使面色青紫。

    (2)面色红:为血液充盈皮肤脉络而致。血得热则行,用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赤色。但有实热、虚热的不同,实证红色,常满面通红;虚证面红,多在久病后再现出现,如肺结核午后两颧发红。赤色见于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的表现。煤气中毒时,面部也会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

    (3)面色发黄:面色黄有面色萎黄和面色鲜黄之分。对于面色发黄的儿童首先要区别是因为进食不当引起发黄还是由疾病引起发黄。如食胡萝卜过量,或小孩子吃桔子汁时,鼻旁会发黄,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面色萎黄,多是脾胃虚弱。面黄还多见于黄疸病。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为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等。此外,新生儿出生后2-5天,皮肤可有发黄的现象,一周内消退,叫生理黄疸。如果一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是消退后再重新出现黄疸,这就是疾病现象。

    (4)面色白:健康儿童的皮肤是白里透红而且细嫩。如果面如白蜡无红润之色,多为贫血之病态。如面色苍白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剧烈腹痛、外寒的恶寒战栗,寄生虫病、血液病、休克等。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证和寒证。苍白枯槁、唇淡为血虚。

    (5)面色发黑: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者可出现面色变黑的现象。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停药后又恢复正常。中医认为,面色黑多是寒重或血瘀的表现。

望面色要注意区别正常颜色的客色与病色,中医所说的客色即是健康儿童的面部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或由运动、情绪变化、日晒、情绪激动、哭闹时都能引起暂时的面部潮红;寒冷、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则可使面色变得苍白。

应当说明,望诊所见是身体或疾病变化在外在现象,只能把这些现象作为诊断的向导,还必须结合其他诊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名医名方清肝止糜汤

 唇部诊病的临床应用 (2024-06-27 09:51:41)[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清肝止糜汤
摘自2024-6-26中国中医药报
杨进,1944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批百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称号,出版《新编温病学》等专业著作68部。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40余年,临床工作50余年,对感染性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深入研究。
组成:生黄芪18g,生地黄15g,炒知母10g,黄柏8g,牡丹皮6g,桑葚25g,肉桂2g,炒柴胡6g,玫瑰花5g(后下),夏枯草15g,玄参12g,生甘草3g。
功能:养阴和络,清肝止糜。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心烦少寐,头晕头胀,肢节麻木,舌边尖红,苔薄少或剥,脉弦,证属血虚肝阳上亢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好发于舌尖、舌缘、唇、软腭等部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本病归属于中医学“口糜”“口疮”的范畴,病位在口腔黏膜,与火密切相关。
火有虚、实之分,初发的口腔溃疡多为实火,宜苦寒直折。而复发性口腔溃疡多虚实夹杂,常累及上、中、下三焦。心属火,开窍于舌,《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脾气通于口,《医宗金鉴》也记载:“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蕴热深也。”肝者将军之官,内寄相火,得真水以涵濡,真气以制伏,若肝血不足,则罢极之本,从中变火。而本案患者多操持积劳,营血内耗,风起火勇,上为口糜,病位在上,而病根在下。故在治疗上,清肝与养阴并举,使其水火既济,阴平阳秘。
清肝止糜汤中以生地黄、牡丹皮养阴清热凉血。桑葚乃桑树之精华,善补骨中之髓,清肝经之热,有退火毒之功。生黄芪泻阴火、扶正托毒。玄参与夏枯草相配清肝火而散郁结。知母、黄柏苦寒坚阴而制龙相,少入肉桂,收引伏阳入窟。肝郁气滞,加玫瑰花理气开郁,稍佐柴胡,散诸经血凝气聚。生甘草泻火,又能调和诸药。全方以“肝胆相火扰动阳络”为基本病机,采用清泄、平熄之法,抑制阳分之有余,又以滋补、涵濡之法,扶持阴分之不足,集大补阴丸、夏枯草散、滋肾丸等诸方之长,共奏养阴和络、清肝止糜之功。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火麻仁;夜寐欠安者,加栀子、生牡蛎;头痛者,加桑叶、白蒺藜;情志不畅者,加合欢皮、郁金;口干多饮者加生石膏、麦冬。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 整理)

陌上柔桑破嫩芽

  (2021-05-17 10:44:14)[编辑][删除]

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桑树是我国的本土植物,因其树叶可以养蚕,木材可以制作农具、家具,果实可以食用、药用、酿酒等,是我国先民田间舍旁的常见树种。早在甲骨文字中,就已经出现了“桑”字。传说黄帝教人种桑,嫘祖教人养蚕。
桑树为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桑叶为绿色卵圆形,边缘有粗糙的锯齿,4月份开花,花开后挂上绿色的果实,成熟的果实被称为桑葚。美味的桑葚折服了众多文人墨客,如陆游《湖塘夜归》里的“郁郁林间桑椹紫,芒芒水面稻苗青”,欧阳修《再至汝阳三绝》里的“黄鹂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最精彩的要数晋代文学家傅玄的《桑椹赋》“繁实离离,含甘吐液;翠朱三变,或玄或白;佳味殊滋,食之无斁”,可见其甘甜多汁。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绘了当时朴实和谐的田园生活。两位老友轩窗一开,面对窗外的场院菜圃,在屋里饮酒交谈,话语间不仅仅是诗词文雅,也包括最接地气的“话桑麻”,让人感受到浓烈的生活气息。乐府诗《陌上桑》里“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描绘了年轻美丽的女子罗敷采摘桑叶的场景。
古时也常常在桑林举行一些重要活动,如“桑林之舞”,是一种大型的祭祀活动,自周代开始,历代多沿袭奉行,在中国延续了有数千年之久。在北京的北海公园里有一片浓密的桑林,其中就坐落着“九坛八庙”之一的“先蚕坛”,是清朝皇帝的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清朝每年春季,皇后和妃嫔们一起来此举行“亲蚕”大典,以此来祭祀蚕神。
《战国策•赵策四》载:“昔者尧见舜於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当时尧在桑树下将天下禅让给了舜。除此之外,桑林还是有情人约会的地方,《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成语“桑间濮上”就来源于此。
桑树全身皆可入药,桑叶具有清燥润肺、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功效,霜降后采摘又被称为冬桑叶或霜桑叶;其果桑葚具有养血生津、滋阴润肠的功效;其枝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其根皮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除此之外,与桑树有关联的中药也有许多,《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桑螵蛸“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桑寄生“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以及僵蚕、蚕沙、蚕茧等。
桑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附于桑白皮项下,被列为中品,有“叶主除寒热出汗”之功。《本草纲目》中有附方:“经霜桑叶,除寒热盗汗,末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盗汗,《本草备要》中记载:“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可见其治疗盗汗疗效之显著。桑叶还有明目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乃手足阳明之药,煎汁能止消渴,明目长发。”
除了药用价值以外,人们还将成熟的桑葚制成桑椹酒饮用,《本草纲目》中记载:“四月宜饮桑葚酒,能理百种风热。”
独具匠心的广东顺德人用桑叶入馔,做成具有独特风味的“桑叶宴”:顶尖的嫩芽入汤,中间的做“桑叶扎”,最厚实的叶子用作外层,包裹做成“桑叶卷”。他们还将熟透的桑葚熬制成“桑果酱”,吃起来酸甜解腻。(邓海祥)

中药配方颗粒雾化吸入治慢性咽炎

  (2024-06-18 04:16:25)[编辑][删除]
中药配方颗粒雾化吸入治慢性咽炎
摘自2024-6-17中国中医药报
张存龙 甘肃省通渭县中医医院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咽内异物感或干咳少痰,具有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属于中医“喉痹”“梅核气”等范畴,笔者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方颗粒雾化吸入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处方组成与用法:法半夏12g,厚朴6g,茯苓12g,生姜9g,紫苏叶6g,通草5g,蝉蜕3g,射干5g。喉黏膜红肿者加玄参6g;黏膜色泽紫暗者加赤芍5g;声音嘶哑者加胖大海6g。将中药配方颗粒倒入一次性纸杯中,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9%生理盐水30ml摇晃溶化,用注射器抽取10ml注入雾化器雾化杯中雾化吸入,1日3次,每次雾化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连续雾化治疗2个疗程。
王某,女,50岁,2023年3月11日就诊。患者有慢性咽炎病史3年,对咽喉干燥、咽痒、干咳、异物感症状十分苦恼。最初经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后获效,后因感冒等多种因素诱发,采用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收效不明显后转诊中医。刻下:咽干时痒,咳痰不爽,上午症状较重,伴胸胁胀满不舒,口苦,舌质淡紫暗,舌苔薄白,脉弦。喉镜检查提示咽喉黏膜萎缩,有暗红色斑块、树枝状充血,咽侧索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诊断:喉痹(肝气郁结,痰瘀阻络)。
处以半夏厚朴汤加味中药配方颗粒雾化吸入:法半夏12g,厚朴6g,茯苓12g,生姜9g,紫苏叶6g,通草5g,蝉蜕3g,射干6g,玄参6g,赤芍5g,胖大海5g。7剂。
3月20日二诊:患者经过雾化吸入治疗7天,咽喉干痒症状明显好转,胸胁胀满不舒症状减轻,口苦减轻,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滑。喉镜复查提示咽喉黏膜萎缩,淡红色斑块、树枝状充血减轻,咽侧索肿大消失,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治疗有效,继续守原方加减7剂,雾化吸入。
3月28日三诊:患者经过雾化吸入治疗14天,咽喉干痒症状消失,胸胁胀满不舒及口苦症状消失。嘱其保持良好心情,减轻工作强度,避免环境刺激。
按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慢性咽炎多因情志不遂所致,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采用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半夏厚朴汤方中半夏辛温,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辛苦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紫苏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本草纲目》谓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蝉蜕疏风止痉,《本草纲目》谓其“治头风眩晕……大人失音”;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玄参养阴散结消痈;赤芍清热凉血,善清血分郁热;胖大海清宣肺气。全方辛苦甘并用,行气化痰,凉血散结,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瘀阻得通,诸症自除。
半夏厚朴汤加味配方颗粒雾化吸入能较好地缓解慢性咽炎症状,配方颗粒雾化状态下药物直接从咽部黏膜吸收并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而且配方颗粒具有配制简单、雾化便捷、随雾随配、方便易行的优点。

治口疮小妙招【草根一生】

  名医名方清肝止糜汤 (2014-06-08 13:01:4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治口疮小妙招【草根一生】

       口腔溃疡是较为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病又称口疮,有虚火和实火之分,实火多责之心火上炎,虚火多因阴虚火旺。筑宾穴对于阴虚火旺所引起的口腔溃疡有很好的效果。

  筑宾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腧穴,阴维的郄穴。筑,通祝,为庆祝之意。宾,宾客也。该穴名意指足三阴经气血由此交于肾经,而肾经得之庆也。

  筑宾穴在足内踝上5寸,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取之。功擅散热降温。历代文献记载,筑宾穴主治癫狂、呕吐涎沫、疝痛、小腿内侧痛。

  现代临床常用之治疗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腓肠肌痉挛、精神分裂症、睾丸炎、胃炎、肾炎等多种病症。  

  取穴:筑宾、合谷。筑宾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合谷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照此法隔日1次,针6次后溃疡愈合。

  后给滋阴泻火的中药巩固,嘱患者以后每日在筑宾穴处按压数次。


     口腔溃疡中医称之为“口疮“。若反复发作又称为“复发性口疮”,发作时有明显的烧灼痛,严重时影响进食。

  治口腔溃疡小方法:

  1.吴茱萸粉末12克,用茶水调糊,睡前敷足心处,次晨取下。每晚一次,连敷三天。

  2.明矾100克,加水洗足。

  3.石榴皮煅炭后,研成粉末,加青黛适量,外涂。

  4.蒲公英、竹叶、灯草各等量,煎服,每日三次。

           口腔溃疡刺承浆 <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用三棱针在承浆穴上,放血大约十滴。轻者1次即愈。

腔溃疡中医称之为“口疮”。若反复发作又称为“复发性口疮”,发作时有明显的烧灼痛,严重时影响进食。

  防治口腔溃疡的外治法:

  1.吴茱萸粉末12克,用醋或茶水调成糊状,睡前敷足心(涌泉穴)处,次晨取下。每晚一次,连敷三天。

  2.明矾100克,加水适量洗足。

  3.石榴片烧成煅炭后研成粉末,加青黛共为细末外涂。

  4,按摩合谷穴,“面口合谷收”,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到头,所以头面上的症状比如头痛、口干、咽喉不适及五官的疾病,按摩合谷穴得到改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