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小平
中医俗称“慢郎中”,而作为在中医临床中岀镜率最高、有“十方九草”之称的甘草又被戏称“胡椒粉”,无论哪种汤中都可撒上一点调和调和。对此邹澍曾说:“诸方必合甘草者,始能曲当病情也”。其实乃委曲求全之结果。几千年以来他似乎默默地秉承着“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恪守着自己做为使药的职责。
尽管在仲景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桂甘龙牡汤、芍药甘草汤等方中都是君药,尽管《本经》载其“解毒”,《名医别录》言其“解百药毒”,孙思邈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尽管《本草蒙筌》有治饮馔中毒及砒毒用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的记载。但是由于西医对中医临床思维有负迁移,导致包括中医师在内的许多人无法相信甘草能解毒救急,即使对于相信甘草能解毒救急的一部分中医师来说也不愿承担风险,因为西医在急症处理上有优势又稳妥而且成功率高。
最近看到《国医大师邓铁涛》一书中引述解放军157医院黄锐尚军医的两个医案后,才知道甘草解毒救急堪任帅才。
其一:1961年,某山区公社,因吃山荔枝致197人中毒。症见剧烈呕吐,腹痛,腹泻。若采用洗胃、输液、注射抗胆碱药物等治疗,则人力(当时仅3名医护人员参加现场抢救)、物力、财力急救器材都无法解决,只有用中医药方法处理。考虑到“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于是每人用生甘草9克加水120毫升煮半小时,为首煎,渣再煎一次,两次煎剂混合后,反复温服,每次60~70毫升。对伴有发热者加黄连粉0.6克冲服以清热解毒;脱水较重的5例则加静脉输液。经48小时治疗,全部治愈。
其二:1968年建军节,某兵团400多人聚餐,因吃了节前两天烧的鸭肉,饭后逐渐岀现中毒病人,不到4小时,已达200余人。症见呕吐,腹泻,头晕等。身边医护人员不多,仍如上炮制,结果又全部治愈。
所以国医大师邓铁涛指出:“在急危重症之中,甘草更是元帅之才。”希望临床医生不要轻视甘草当大事,担大任的一面,又要在实践中胆大心细勇于创新,才能摘掉中医“慢郎中”这顶沉重的帽子。(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不传之秘在于引经报使【草根一生】
(2015-04-22
11:14:10)[编辑][删除]
http://www.kongming.cn/kmdocs/2214/20111225090007/1.png 好的处方得有引经药,假如想上华山,最好找个导游,如果找的导游只知道秦岭山,那样是到不了华山的。如果想入太阳经加羌活,如果想入阳明经得加白芷,想入少阳经得加柴胡,想入少阴经得加细辛,太阴经加苍术,厥阴经加吴茱萸,可见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引经药。
李XX,男,68岁,五年来多在晨起腹泻,食欲不化,曾经多方治疗无效,且用过理中汤,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药。往往服药后3--5日内可见好转,继复作泻,迄今未能治愈,经检查,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查其舌净,两脉俱弱,此乃肾虚作泻,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泻。仍用以理中取甘草加味而施之。投以“理中加减汤”连服五剂,病获痊愈。追访三年未见复发。
按:病达五年之久,曾服理中,四神等品,只收暂时之效,观附子理中,其双补脾肾,可暂时收效,但其内有甘草为中焦之药,有碍附子下行专力温肾,故用原方取甘草加细辛吴茱萸为治,药进五剂而获愈,且经久而不复发。余强调:“必取甘草者”乃防其将肾经药物缓停中焦以削弱缓下之力,加细辛者不但引药入肾,其自身更可激发肾阳,故有利于驱逐阴浊之邪,吴茱萸暖膀胱。
都是中医大夫,都用理中汤第一个用了有效,第二个亦用理中,只是取了甘草,加了细辛吴茱萸,引经药,五付药服完,一下痊愈。第2个医生对中医的经典学的深,读的明,五年的病五付药治愈,中医是否妙。
诸药泻诸经之火:
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石斛白芍泻脾火,龙胆柴胡黄连泻肝胆火,黄柏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
用药凡例:
头脚痛,需用川芎,血枯亦用,颠顶痛需用蒿本,遍体肢节痛需用羌活,风湿亦用,腹中痛需用白芍厚朴,脐下痛需用黄柏青皮,心下痛需用吴茱萸,胃脘痛需用草豆蔻,胁下痛需用柴胡,日哺朝热寒热往来亦用,茎中疼需用生甘草梢,气刺痛需用枳壳,血刺痛需用当归,心下痞需用枳实,腹中实需用苍术,补血需用川芎,调诸气需用木香,破滞气需用枳壳青皮。补元气需用人参,诸虚热需用黄芪,盗汗亦用,肌表热需用黄芩,祛痰亦用,祛痰用半夏,去风痰需用南星,脾胃受湿用白术,祛痰亦用。下焦湿肿用汉方已,草龙胆。中焦湿热用黄连。下焦湿用黄芩,烦渴需用白茯苓,葛根。咳嗽者用五味子,咳有声无痰者用生姜,杏仁,防风,咳有声有痰者用半夏,枳壳,防风,喘者需用。诸泄泻需用白芍白术,诸水泻需用白茯苓白术,泽泻,诸痢疾需用当归白芍。上部见血用防风,中部见血用黄连,下部见血用地榆。眼爆发需用当归,黄连,防风。眼久昏暗用熟地,当归,细辛。凡诸风需用防风,天麻。诸疮痛需用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左。所属经部分以引经药道之。
中医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诗圣中药缘【草根一生】
(2015-04-18
17:34:58)[编辑][删除]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6/251/1487/96756196.jpg “诗圣”杜甫命运的安排,使他一生与中药保持着特殊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生穷困潦倒,常为生活问题到处奔波,还对人民的疾苦满怀深切的同情,加之常年体弱多病,因而以种药来扶贫养身。他在庭院里栽种过几十种中草药,“近根开药圃”,“种药扶衰病”。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精心侍弄,“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各色药草生长良好,使得诗人大喜过望。“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他欣赏百药繁茂、花团锦簇的情景,不禁诗兴大发,吟赞不已。杜甫在黄家的百药园后,极为羡慕,当即赋诗药花盛开的景象:“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由于杜甫长期接触中药,观察中药植物的生长,所以他写的有关中药的诗显得格外有生气,一反他诗中常有的那种忧伤的格调。如他吟咏决明:“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咏栀子:“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咏丁香:“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可看出杜甫对中药怀有的特殊感情。
杜甫不仅种药,而且还会加工炮制中草药,懂得药性,会治常见病。“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他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外,还发动妻小晒药制药。在成都草堂,他广植花树,遍种药草,“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把草堂点缀得繁花斗艳,充满生机。正如他在《小园》诗中说的:“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可见杜甫种花既为观赏,又为入药治病。
石榴的文化寓意
摘自2024-6-3中国中医药报
昝金娜 冷伟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石榴,古称安石榴,自丝绸之路东渐,植根中土,成为文明交流的纽带。石榴的果皮、花、叶和根都可以入药。石榴的意义价值,可从数端论之。
丝路遗珍:石榴,源起波斯,随汉使张骞之足迹,渡西域,入长安,植于上林,开启其在中华之生长史。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开辟了东西方之交流,亦将石榴之种带回,使之在内地生根发芽。
吉祥象征:石榴,籽粒累累,象征子嗣绵延,家族兴旺,为民间所珍视,常用以祈愿。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其多籽之特性,成为多子多福之象征。
民俗瑰宝:石榴在中国民俗中占有一席之地。婚嫁喜庆,常以石榴为礼,寓意吉祥。石榴之红,如火如焰,象征日子红火,生活美满。
特产作物:石榴栽培促进地方农业发展。陕西临潼石榴产业兴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临潼石榴,以其独特之品质享誉海内外。
文化标志:石榴之形,广泛用于现代文化设计,成为地域文化之象征。从西安地铁之装饰到世园会之会徽,石榴之形象,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经济动力:石榴产业,不仅富民一方,亦提升地方形象,成为社会发展之积极因素。石榴之种植、加工、销售,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之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之繁荣。
石榴,其光华穿越时空,照耀古今。石榴文化,不仅体现其实用价值,更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每年四五月,盛开的春花大都悄然逝去,绿意浓浓的石榴树在春深后不声不响地长出粉红的石榴花,浓绿之中点点嫣红沁出。石榴花五月份开始萌动,直至立秋一直参差开放,络绎不绝,是整个盛夏的使者。
石榴花开的时候,花朵有的像铃铛,有的像喇叭,一瓣瓣花片有拇指那么大,小巧、清新又朴素,和绿叶相互点缀,正如唐代诗人子兰的《千叶石榴花》所云:“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勤劳的小蜜蜂在花朵上采花酿密,从花瓣里爬进爬出。微风吹起,石榴花时常会扬起轻盈的舞姿,散发出清淡的幽香,让人心旷神怡。就像王安石诗中所描述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石榴花的生命里有强烈、奔放、炽热、火红这些积极向上的朝气。
在民间,人们经常在驱鬼逐邪的钟馗画像的耳边插上一朵艳红的石榴花表示火样性格,由此而延伸出这样的传说:吃石榴可以除去心中的嫉妒与憎恨。石榴花一直受人喜爱,大概源于它的艳色。传说杨贵妃就非常喜爱石榴花,并且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古往今来喜爱石榴花的大有人在,爱着石榴花红裙的人更多。正所谓“娇滴初绽藏绿云,怜春借还桃花魂。鹊望明月妒夜短,英雄常醉石榴裙。”
石榴花开红似火,娇艳妩媚姿色多。十月孕育千百籽,酸酸甜甜幸福果。每年秋天正是石榴成熟之际,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石榴,那晶莹剔透的籽粒,颗颗如宝石般光彩夺目,总喜欢用手把果肉扣出来,晶莹的果肉吃起来甜中带点涩,还有一点水分,吃在嘴里更是沁人心脾。
石榴营养丰富,也是很好的养生水果。石榴可谓全身是宝,果皮、根、花皆可入药。其果皮中含有苹果酸、鞣质、生物碱等成分。石榴花有止血功能,石榴皮有驱虫功效。石榴籽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多酚类物质等强抗氧化剂,有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石榴籽油还富含抗氧化因子,具有很强的清除人体自由基和延缓衰老的能力,并可有效改善食欲不振。(桂孝树)
扁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中国又是“神医”的代称,但是长期以来围绕着扁鹊的很多谜团和多种说法使人莫衷一是,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扁鹊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研究扁鹊的意义
扁鹊为中医学打造的特色,深深地融入了中医的根脉之中,至今难以撼动。”研究2500年前的医祖扁鹊,不仅为中医史补上了先秦阶段的空白,更是探究古朴久远的中医经典的最佳切入点。
不久前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以脉定证”的学术主张与扁鹊脉学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笔者认为中医传承、发扬的核心内容是辨证论治,各种研究必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否则无论冠以何种名目都不属于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扬。我们要研究扁鹊,首先要知道扁鹊是谁、扁鹊名号的由来以及扁鹊生活的年代。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真实的扁鹊虚化,虚化扁鹊不仅是虚化中医的历史,也虚化了中医学是我国原创医学的地位。
史书中的扁鹊
《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者,郣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史记》素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评价,是我们研究扁鹊的重要史料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扁鹊的记载言之凿凿,说明司马迁对于扁鹊的记载是经过严格考证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总结了汉以前的596家著作和秦以前的1949位各类人物,把扁鹊列为春秋末期的人物,与孔夫子、老子、赵简子等人物是同时代的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自序》中均称扁鹊为“中世”或“中古”名医,王叔和的《脉经·序》则把扁鹊与医和并称。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六国之时,则有扁鹊。”在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扁鹊是春秋末期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民间医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被称作良医或“上工”,并且都有各自的名称,如晋医衍,秦医和、缓等。医和、医缓都被晋侯称为“良医”,在《新语·资质》《吕氏春秋·至忠》《尸子》《战国策·秦策》等典籍中均有“良医”的记载而不称呼良医为扁鹊,在马王堆汉墓医书《十问》中记载的医家均不被称呼为扁鹊,可以看出扁鹊是经过太史公严格考证的确切历史人物。
“在赵者名扁鹊”的由来
“在赵者名扁鹊”的说法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诗经·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之女,简狄在玄池中洗澡,有燕子飞过并产蛋一枚,简狄吃了以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派到“商”做首领。“契”的十四代孙成汤建立了商朝,这个传说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殷本纪》中。“契”的后代“中衍氏”,“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他就是赵氏的祖先,所以赵氏以“鸟”为图腾,直至赵襄子时期还是如此。秦越人在赵国行医济世,如同赵氏祖先一样福佑着赵氏族人,赵氏出于尊重就称呼秦越人为“扁鹊”。
扁鹊的原意是翩翩飞舞的喜鹊,《禽经》曰:“灵鹊兆喜。”扁鹊千里行医,扶危救困,如同通灵的喜鹊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人们就用“扁鹊”称呼秦越人,以至于后来人们忘记了秦越人的真实姓名而只知道有神医扁鹊了。
去伪存真识扁鹊
确定扁鹊生活的年代是根据历史记载,但是扁鹊的历史资料涉及到赵简子、虢太子、齐桓公和秦武王等执政的时期,这四个人相差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其中必然有差错。读书就要去伪存真,哪些是寓言故事,哪些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必须要多方求证。司马迁对于扁鹊的记载是经过严格考证的,他在书中叙述的三个故事,笔者认为基本是可信的。扁鹊诊赵简子的故事在《史记》中首先见于《赵世家》,这则历史资料应该是摘自于《虞氏春秋》等赵国的史书,尽管被多次篡改,但可以看出扁鹊是赵简子同时代的人。虢国是真实存在的,扁鹊诊虢太子的历史事件比较可信。扁鹊望桓侯之色的故事有浓厚的寓言色彩,这则故事首先记载于《韩非子·喻老》之中,这是一部记载韩非子言行和思想主张的书,是韩非子死后,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言行和思想主张整理而成的一部书。《韩非子·喻老》主要的目的是进行说教而不是记载历史真实故事,司马迁收入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对当时流行的《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两部医书进行注解,其为历史事实的可信度不高,不应作为推测扁鹊生活年代和考证扁鹊其人的依据。
经过以上的考证可以看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扁鹊的记载是相对可靠的。扁鹊是春秋末期的民间医生,名字叫秦越人,即扁鹊是秦越人的专有名号。(马京雪
曹东义)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