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疾病,是指具有发作性、反复性特点的一类疾病,散见于临床各科中。因其发病的特殊性,中医学往往视其为“怪病”,且对其诊疗有着独特的认识,也有较好的疗效。兹对此类疾病加以分析,以正于同道。
发病特点
发作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的临床特征是具有发作期与间歇期的交替出现,而间歇期时间长短不定。
发作前或有先兆,因人而异
如哮病(支气管哮喘)或可出现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不及时处理即可加重而出现哮喘;头风(偏头痛)或于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哈欠等,继而出现视物模糊、视物不清、眼前出现黑点和闪光等,或见肢体麻木或肿胀,或见言语不利等,可先后接连出现。
发作期起病突然,症状典型,病情较重
如哮病发作时可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痫病发作时可见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眩晕(内耳眩晕症)可见突发的剧烈眩晕,自觉天旋地转,自身亦转,并伴有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此外,中医还有一个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述的疾病——奔豚气,多表现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伴见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惊、烦躁不安,或夹杂寒热往来等,类似于现代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多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且在间歇期可一如常人。
大都有个体因素
如哮喘患者多有个体过敏体质或有家族史;偏头痛多有家族史,易发于女性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或绝经后则发作减少或停止;内耳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人;遗传因素是导致癫痫尤其是特发性癫痫的重要原因。
病机特点
由发病特点可以看出,发作性疾病大都具有病变的内在特殊性。概括起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疾病多具有独立性,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二是具有相应的病理基础,于平时形成发病的内环境;三是多有相应的诱发因素。
下面举例说明中医学的独特认识:
哮病(支气管哮喘)
本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个体过敏体质往往是其发病的基础因素,外界环境中的变应原刺激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中医则认为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即“哮喘专主于痰”(《丹溪心法》)。哮病痰的产生主要由于脏腑功能衰减,如肺不能布散、脾不能运化、肾不能蒸化等,致使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若蛰伏于肺,则构成发病的夙根。当遇到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因,即会触动伏痰,进而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挛急不畅而发病。此如《证治汇补》所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症因脉治》亦言:“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痫病(癫痫)
本病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学在《内经》中谓之“巅疾”,认为是一种“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素问·奇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其病因认识更加深入,指出:“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丹溪心法》更是径言其发病“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而成。由此可见,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于母体受惊,胎气受损,后天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或脑部外伤等。发病则多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致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其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眩晕(内耳眩晕症)
关于本病的病因、学说很多,如变态反应、内分泌障碍、维生素缺乏及精神神经因素等,但尚无定论。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终致内耳膜迷路积水而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主要涉及肝、脾、肾,属本虚标实证,本虚可见肝肾不足,或脾肾两虚,或气血两虚等,标实可见风、火、痰、瘀等。当形成风火、风痰上扰,或痰湿中阻、痰饮内停时,即可致本病发生。
头风(偏头痛)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呈发作性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气血亏虚、络脉不和是其病理基础,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是其诱发因素,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等是其常见类型。
奔豚
又称奔豚气,为五积之一的肾之积。中医学认为奔豚常见于两种情况:一者由于汗后伤及心阳或心阳素虚,肾中寒水之气乘虚上冲;二者由于情志不遂,气郁日久化火,肝气挟火热循经上逆。
可以看出,发作性疾病的发生总体上缘于内外合因,病性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或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或与平素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这种背景性的因素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某些疾病发生的基础。标实是指内外环境中遇到的刺激性的诱发因素,如外邪侵袭、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或过于劳累,或失治误治等。此外,由于反复发作,中医还有“怪病多痰”及“久病入络”的说法,即发作性疾病常与痰相关,迁延日久则常有络阻的病理变化。
治疗特点
由于发作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大都未有明晰,现代医学目前对此类疾病的处理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措施。
治疗发作性疾病,中医学有许多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般而言,发作期邪盛病急,间歇期正虚病缓,故而朱丹溪治疗哮喘时言:“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此治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哮喘发作时当祛痰利气,着力解决痰阻气闭的状态。痫病发作时每用豁痰息风、开窍定痫。由于此哮喘与痫病发病都与痰有关,因而临证常选用具有非常之力的攻逐豁痰之品,如白芥子、南星、皂角、白矾、葶苈子等,选方如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冷哮丸(《张氏医通》)、定痫丸(《医学心悟》)等。
平时则应扶正治本,通过恢复脏腑功能,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实践证明,间歇期的调治可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次数。如哮喘当调补肺、脾、肾;痫病宜调补心、脾、肾;眩晕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奔豚气宜疏肝或温阳等。当然,避开诱因刺激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辨病辨证相结合
在明确诊断,了解发病机理与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症、病位、病性、病势等因素,得出辨证结论,确定治法,择方选药。在这一过程中,辨病是相对的,辨证是绝对的。既不能为原发病所囿而忽略现阶段的证机要点,又不能无视原发病的特殊性而一味强调辨证,宜辨证结合辨病。如治疗哮喘,中医往往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还常加用地龙,因其有解痉、抗组胺、抗炎作用,能舒张支气管,减轻支气管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又如内耳眩晕症存在着膜迷路积水,因而治疗时无论辨证结果如何,均可选择佐用淡渗利水的药物茯苓皮、泽泻等。
反复发作宜佐用化瘀通络
疾病久治不愈,原因各种各样,但却大都存在着血瘀络阻的共性现象。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因此,对于头风这种始终存在着“不通”病机的疾病自不待言,治疗其他发作性疾病,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都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考虑加用化瘀通络之品,如全虫、蜈蚣、地龙、僵蚕等。(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血虚、气虚外感疫邪须引起重视
(2023-01-10
08:54:01)[编辑][删除]
摘自2023-1-9中国中医药报
何云长 云南省大理州中医医院
笔者认为,治疫不可仅注重解表透邪及内清里热,亦需关注血虚、气虚外感疫邪之证。
葱白七味饮是一张治疫良方,出自《外台秘要》,由葱白、葛根、淡豆豉、生姜、麦冬、生地、甘澜水组成,主治阴血亏虚复感受外邪之证。妇女经期、产后、病后多血虚,老年人、肿瘤患者、慢性疾病患者亦多血虚,这类人群正气不足,易感风热、风寒疫毒,症见头痛身热、微汗或无汗、舌淡、脉细等。治宜养血解表,方用葱白七味饮。《内经》云“夺血者无汗”,《伤寒杂病论》有“亡血家不可发汗”之告诫,叶天士亦云“在卫汗之可也”。“汗之”并不只是发汗,乃解表之意,故血虚感受外邪,治宜养阴血以资汗源,发表以解外邪,标本兼治,以防犯“虚虚实实”之过。方中葱白通阳解表,淡豆豉、葛根、生姜疏散表邪,生地、麦冬滋阴养血以资汗源,使表解而阴血不伤,共奏养血解表之功。身热盛者,酌加连翘、银花、板蓝根等疏风清热之品;恶寒重者,酌加荆芥、苏叶、羌活等解表散寒之品;不思饮食者,酌加砂仁、陈皮、山药、麦芽等醒脾和胃之品;出血不止者,酌加三七、白及、阿胶、藕节、仙鹤草、白茅根等止血之品。本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葱白四物汤均治阴血虚复感受外邪之证,均具有养血解表之功,但葱白七味饮以解表散寒为主,柴胡葱白四物汤以养血和营为主,当区别应用。
气虚外感疫病经常用的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两张处方,临床中当准确辨别应用。参苏饮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主治气虚外感风寒疫邪、内有痰饮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无汗、涕黏稠、胸膈满闷、苔薄白、脉弱。人参败毒散具有益气解表、散寒祛湿之功效,主治气虚感受风寒湿毒疫邪证,症见恶寒、发热、项强、肢体疼痛、无汗、眼睛疼、鼻塞、咳嗽有痰、苔白腻、脉浮。两方均有益气解表之功,均可治气虚外感风寒疫邪,但参苏饮理气化痰作用较强,人参败毒散祛风散寒祛湿作用较强,临证当加以辨别应用。
学会穴位按摩缓解新冠感染症状
(2023-01-11
05:11:49)[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29中国中医药报
近期,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江苏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中成药)干预专家共识》,介绍了针对新冠肺炎症状的中医非药物疗法——穴位按摩。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治中医师张梦佛介绍,穴位按摩简单易学、操作简便,非常适合居家治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但按摩时务必要找准穴位、规范操作。
找准穴位 对症按摩
缓解发热、咽干症状
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是常用于去热的一组穴位。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缓解咳嗽、流涕等肺系症状
列缺穴、尺泽穴是肺经上的穴位,风池穴可治疗外感,有清热的作用。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缓解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溏等脾胃症状
中脘穴属任脉,足三里穴属于胃经穴位,阴陵泉属于脾经穴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按摩这组穴位能够调节脾胃功能。
缓解失眠、焦虑、恐慌情绪
中医认为,失眠、焦虑、恐慌情绪等与神志密切相关,可通过按揉百会穴、印堂穴、神门穴来缓解。百会穴和印堂穴都位于头部,是临床上缓解失眠、焦虑症状的常用穴。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印堂穴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是心经上的穴位,中医认为“心藏神”,按摩神门穴可以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缓解乏力、疲劳症状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一组常用的补益穴位。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掌握正确方法 牢记注意事项
张梦佛指出,按摩过程中,可用大拇指指腹按揉穴位,也可以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进行按揉。建议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日3~5次,缓缓用力。在实际操作中应视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此外,用热水袋或暖宝宝在穴位区域进行热敷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要注意控制温度,防止烫伤。
为保证安全操作,穴位按摩过程中须牢记以下注意事项:
1.力度适中,不可使用蛮力,以被操作者能接受为度。
2.局部皮肤可以涂抹介质(爽身粉、按摩油等),防止皮肤破损。
3.妇女在孕期及经期,腹部、腰骶部不宜按摩推拿。
4.被操作者在饥饿、饱腹、虚弱状态等情况下不宜按摩推拿。
5.帮年长者按揉时,力度要减轻(防止骨折)。可考虑以局部热敷替代。
6.局部皮肤破损时不宜按摩推拿。
7.操作者在操作前要修剪指甲,避免损伤局部皮肤。
8.建议先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后再行推拿。 (姚灿安 罗鑫)
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第二版)
(2023-01-11
08:09:14)[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28中国中医药报
在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救治工作经验,修订“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形成第二版以指导临床实践。
一、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运用原则
(一)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疗以加快核酸转阴,减少病情加重,减少死亡为目标。
(二)无症状、轻型、无高危因素、基础疾病稳定的患者,治疗参照在国家九版方案基础上制定的上海成人治疗方案。
(三)新冠肺炎普通型伴有高危因素、重型、危重型、基础疾病不稳定且加重者,需要分清基础疾病与新冠肺炎之间的主次,重视基础疾病的变化。应开展多学科会诊,针对主要影响病情加重的因素,一人一策,截断扭转病势,减少死亡。
(四)老龄患者往往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正气不足,症状隐匿,如果出现疲倦乏力、神昏嗜睡、饮食减少或不进、大便不通等临床表现,临床检测指标如氧合指数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动态降低、炎症因子动态升高、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升高、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等,应尽早识别,尽早研判,尽早干预,按重症管理,注重早期扶正达邪防止向重症传变。
(五)老年新冠感染普通型,以虚人新感疫毒辨证,宜益气扶正,清热化湿,迅速截断病势。推荐基础处方:生黄芪15g,生晒参10g(或西洋参10g),荆芥9g,苍术15g,广藿香9g,金银花15g,虎杖20,芦根30g,丹皮9g,生甘草9g。
(六)老年新冠感染重型、危重型,宜尽早清肺通腑,解毒凉血。推荐基础处方:炙麻黄10g,苦杏仁10g,生石膏30~90g(先煎),金银花20g,知母10g,浙贝母15g,全瓜蒌30g,葶苈子15g,赤芍15g,玄参20g,生地30g,生大黄6~9g(后下)。
二、老年新冠肺炎中医救治工作要点
老年人往往正气不足,脏腑虚损,气血失畅,基础疾病较多,感染疫疠邪气后病情容易迅速加重,在祛邪同时,应注意保护正气,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临证要首先及时辨清疾病的类型、状态和缓急,围绕“紧急对症治标”和“缓和保护正气”两个方面。处理好邪正之间的关系,或祛邪为主辅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并重,或扶正固脱救逆为主,抓住主要症状和核心病机,确定好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策略。在用药时机上应体现“早”“快”,在治疗策略上应体现“通”“清”“托”等关键要素,注重调节机体整体状态。口服或鼻饲用药的同时,应特别重视急救中药注射剂的选用,及时扭转危重趋势。
特别强调的是在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推荐处方基础上,结合本共识老年新冠肺炎和基础疾病中医救治工作要点内容,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应用。具体要点如下:
(一)高热不退辨证以实证为主者,宜尽早凉血解毒通腑。可选择加用:黄芩30g,黄连6g,升麻30g,青蒿30g,水牛角30g(先煎),丹皮(或丹参)30g等。中成药:紫雪散,每次1.5~3g,每日2次,口服;或安宫牛黄丸,每次1~3丸,每日2~3次,温化后口服;或羚羊角粉0.6g,每日2~3次,口服;痰热清注射液4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或热毒宁注射液2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
针灸选穴:大椎,曲池。
(二)神昏不清者,宜辨虚实。虚证者应顾护津液,益气养阴,可选择加用生晒参10g(或西洋参10g),或粉剂冲服。中成药:生脉注射液20~6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痰热实证者,可选择加用:菖蒲12g,远志9g,郁金15g,胆南星15g,天竺黄15g等。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内闭外脱危象者,芳香开窍宜苏合香丸,每次1~2丸,每日2~3次;清热开窍宜安宫牛黄丸,每次1~3丸,每日2~3次;开窍镇惊宜局方至宝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化后口服或鼻饲。
针灸选穴:人中、劳宫、中冲,点刺或浅刺。
(三)大便不通者,宜尽早通便,肺肠同治,宜分清虚实。虚证可选择加用:全瓜蒌30g,火麻仁30g,厚朴20g,口服或鼻饲。实证可选择加用:生大黄10~30g(后下),厚朴20g,枳实20g,芒硝10g(溶化),口服或鼻饲。灌肠方:生大黄30g(后下),厚朴20g,枳实20g,芒硝10~30g(溶化),直肠滴注。或大黄粉10~30g,冲服。
针灸选穴:支沟,照海,天枢。
(四)痰黏难咯者,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可选择加用:蒲公英30g,麦冬30g,生薏苡仁30g,冬瓜子30g,桔梗9g,竹沥水30mL(兑服)等。顽痰加皂角刺15g,胆南星6g。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4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
针灸选穴:天突,丰隆,尺泽。
(五)肺部影像学渗出加重者,当配合清热活血治法。在重型危重型推荐处方基础上可选择加用:金荞麦30g,鱼腥草30g,黄芩15g,桑白皮15g,炙苏子15g,马鞭草30g,鬼箭羽15g,地龙15g等。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4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
(六)舌苔垢腻持续不退,见胸闷呕恶,头痛烦躁,气机不畅者,为邪入膜原之象,宜透达膜原,疏通气机,可选择加用:槟榔12g,厚朴12g,草果9g,芍药15g,黄芩15g,生薏苡仁30g,砂仁6g(后下),肉豆蔻6g(后下)等。
(七)气虚明显者,应尽早补气以助达邪。宜重用黄芪30~60g,可选择加用党参15g或太子参30g,气虚重者,予独参汤,可选择加用西洋参15~60g(阴虚津亏者重用),或生晒参15~60g,或红参15~60g等,必要时可选择加用山参4~6g等水煎口服或减量研粉冲服。肾元亏虚甚者,可选择加用山茱萸15~30g,熟地15~3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炙乌梅6~9g等,或加用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与汤药共煎。阳虚欲脱者,可选择加用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四逆汤类核心药味。中成药:生脉注射液20~6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血压不稳者,予参附注射液20~6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虚盛必兼瘀,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日2次,静脉滴注。
针灸选穴:足三里,气海,中脘。
(八)脾胃虚弱者,用药慎用苦寒,必要时选用甘寒之品。同时重视饮食调养,宜醒脾健脾运脾。可选择加用香砂六君丸、健脾丸、补中益气丸核心药味,或口服丸药。
针灸选穴:足三里,内关。
三、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基础疾病中医救治工作要点
新冠感染合并基础疾病,应新病宿疾并重,但要分清主次,更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和治疗。在辨证论治时可以先证治疗,截断病势,维护住脏腑基本功能。应加强老年相关基础护理和基础疾病护理,保证每日营养物质摄取,避免误吸,保持大便通畅等。具体要点如下:
(一)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宜益气温阳、活血通腑。重用黄芪30~90g,可选择加用:炮附子12g,柴胡12g,葛根15g,川芎12g,僵蚕12g,益母草30g,丹参30g,制大黄9g(后下)。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可选择加用:人参15g,制附子15g,桂枝12g,茯苓30g,猪苓30g,泽泻15g,益母草30g,丹参30g。
(三)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者,宜补气活血通络。可选择加用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大活络丹中的核心药味。
以上建议仅供临床参考使用。三因制宜,把握标本,辨证施治。同时,根据补液和出入量限制,调整给药方案。针刺治疗采用套管针,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制定组成员: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
山东青岛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