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中医药”为基层中医药发展赋能

(2023-02-03 10:02:33)


时间:2019-09-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王翠平

 创立了百利诺控股集团,深耕“互联网+中医药”。

  创始以来,百利诺控股集团植根于中医药产业,以创新、创业精神,精准定位于中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以“互联网+中医药”的产业布局,通过共创投资的商业模式,打造汇聚互联网诊疗平台、互联网营销、IP服务认证、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科技平台、云药房、教育联盟等支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要素服务平台,为人类健康赋能提供综合服务。其两大核心产品:御医良药平台和互联网中医院平台在赋能基层中医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御医良药平台 做基层中医药的“资源库”

  老百姓坐在家里就可以“面对面”看名中医;名医名方随时随地满足医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吃的每一味中药扫一扫二维码就看到这味药种子的选择、种植时间、土壤检测、生产加工、炮制、物流等…御医良药平台让这些成为了现实,满足了基层百姓看名医、吃放心药的需求,也给基层中医机构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成了基层中医药的“资源库”。

  “建设御医良药平台主要目的在于‘未病’管理,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健康诊断、健康干预、健康保障、健康防范。”申学武介绍。

  御医良药平台是百利诺集团着力打造的中医全产业链、全生态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它是一款移动互联网中医在线问诊医疗应用,针对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体验差,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煎药流程不规范、中药炮制不专业、中医传承难等中医行业痛点,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再造中医业态。致力打造成同时拥有国际和国内中医专家团队的诊疗养生平台;拥有视频远程双向会诊系统的中医诊疗平台;具有藏、维、苗、道、禅等中医药特色诊疗平台;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中医诊疗、健康服务平台。

  御医良药平台由御医良药APP用户端、御医良药APP医生端、中医馆PC端三个产品组成。御医良药用户版APP是一款中医移动问诊应用。提供找医师、找中医馆、线上咨询、云端课堂、诊后配药等功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大众的健康需求,做最好的互联网中医。

  御医良药医生版APP是一款专为入驻御医良药医生使用的手机APP。在线的医生们可以使用御医良药医生版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内容,进行在线问诊。御医良药中医馆PC端是一款专为入驻御医良药平台中医馆服务的系统,中医馆可以通过系统上传和编辑中医馆的展示内容,如坐诊医师、诊疗技术和产品。同时承接御医良药线上预约服务内容,实现线下首诊线上复诊的合规合法性。

  做良药的捍卫者

  当今,中药材既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老百姓日常养生的必备品,这就对中药材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承诚信文化,是百利诺集团的内在基础,有了诚信,才能保证药品质量。从御医良药平台上出去的每一味药,可以通过二维码看到从种子的选择、种植时间、土壤检测,到收割、生产加工、炮制、物流、包装全流程可控。申学武介绍,中药材追溯系统实现了药品从田间到患者手中全程可追溯,在中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产线实时跟踪赋码的方式,为每一件产品匹配唯一的“身份证”,实现了便捷管理、防伪防窜、质量追溯、大数据分析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产品管理模式。保证中药质量,从而保证中医的疗效。

  做中医人爱不释手的工具

  “御医良药平台的目的像它的名字一样,一方面致力于‘良药’,另一方面致力于引进、培养‘御医’。”申学武表示。入驻御医良药平台的医生都经过了专业的挑选,严格把关。对于中医师来讲,好的口碑要建立在高效率、好疗效的基础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御医良药平台全方位地给出了解决办法。御医良药系统从患者管理、云端病历、线上咨询、药房联接、诊后随访等方面为中医师赋能,做中医人爱不释手的工具。

  对中医师而言,学习中医经典临床价值非常高。如何能够方便中医师学习中医经典,提升专业水平,更好的服务患者?御医良药系统对数千年来中医经典内容、名医名方等进行了梳理。“背处方对很多中医师来说难度还是挺大的,所以我们当时就想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把成千上万个处方都搬到平台上来,成为中医师的资源库,随时随地就可以找到想用的方子,减轻记忆的压力。

  此外,我们还注重方子的质量,梳理了多位国医大师及其弟子的医案,通过御医良药系统,中医师可以学习到国医大师等名医的医案,提高诊疗水平。” 申学武介绍说。据悉,御医良药平台正在开发独特的中医药产品,近期已经开发了多种具有独特治疗疗效的中医药处方,未来这些处方将方便高血压、失眠等慢性病患者。

  据申学武介绍,御医良药也正在融合科技力量,颠覆大众对中医的传统印象。御医良药平台正逐步引用AI(人工智能)技术,计划上线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辩证系统。通过采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信息,方便中医师更准确地辨识患者病种,提高诊疗的准确性。

  做百姓的健康管家

  御医良药平台从患者角度出发,努力做百姓最得心应手的健康管家。在“御医良药”APP上,患者可以寻医问药,还可以进行健康咨询和中医体质测试。通过APP,用户可以在线向医生进行视频问诊,还可以线下预约中医馆服务等。在“问诊板块”中,除传统的图文问诊外,为增加患者的信任度,确保为患者服务医生的真实性,平台以视频问诊为核心功能点,患者可以和医生面对面地进行问诊咨询;在“找专家”板块当中,用户可以查看到医生的简介、擅长诊疗疾病、出诊时间与日期。部分中医馆开通了预约功能,用户最低仅需1元钱就可以提前预约;在“找医馆”板块,患者不仅能就近找到中医馆,还可与医馆坐诊医师进行线上问诊和预约线下首诊服务,同时还可在线购买、预约中医馆的治疗和理疗项目…除此之外,御医良药APP上还提供了丰富的健康资讯以及照方抓药、健康商城等板块,为用户提供健康、养生等知识。

  做中医领域的医疗分诊员

  御医良药平台一直致力于中医领域的医疗分诊。目前,御医良药已经与河南300多家中医馆/诊所达成了合作。在禹州,百利诺集团与禹州市政府达成合作共识,共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医院,并依托禹州市中医互联网医院项目与当地与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将御医良药平台上的专家医师资源成功对接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线下还同百家中医馆为企业、社区开展上百次的义诊活动。申学武说,“我们所希望的,不仅是为基层广大患者提供精准的服务,更是通过互联网打通中医药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互惠,助力分级诊疗的全面落地。”

互联网中医院平台 做基层中医药的“新舞台”

  “让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三甲医院的专家们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向基层医生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百利诺集团用互联网为基层中医药架起了发展的“新舞台”。

  百利诺集团与区域政府合作共建中医互联网平台,以区域内中医三甲机构为主体共建中医互联网医院,将国内和国外优质中医药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将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互联网医疗联合体。架起了上接北上广乃至国外顶尖专家,下连县市、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单位的远程医学网络,扩大了服务半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百利诺集团已经与禹州市中医院联合共建中医互联网平台,双方将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重点围绕打造禹州市智慧医疗医联体平台、便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信息协同助力基层能力提升、大数据提升政府实时监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升级改造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助力禹州市健康城市建设与发展。

  面向患者的智慧就医服务

  中医互联网医院是患者就医的智慧小助手,它以线下实体医院所具有的优质资源为基石、搭上线上虚拟院区这一入口,可以为患者提供预算挂号、医患沟通、线上开方配药、检查住院预约和随访管理等服务。运用中医互联网平台终端,医患双方便可完成完整规范的咨询问诊。此外,根据线上的诊疗结果,患者还可以到医院完成线下就诊服务,真正实现了O2O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与用户体验,发挥口碑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医院—医生—患者的生态圈。

  中医互联网医院所提供的远程诊疗服务也使得原本需要远处就医的患者不离开本地就能享受到大医院资深专家的诊疗服务,改变了患者求医难,找著名专家更难的局面,避免了异地求医的盲目性。

  面向医生的医学教育服务

  基层中医药面临着人才流失、人才培养的难题,中医互联网医院可以为区域的中医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从在线点播自学到一般的培训讲座、病历讨论、手术直播,再到专业的远程教育学院,中医互联网平台为基层中医师赋能,实现了中医医护人员不离开工作岗位就可以接收到实用、性价比高的医学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获得优质继续教育的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基层医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建立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途径。”申学武补充到。

  面向医院的协同诊疗服务

  在中医互联网医院平台上,上级医院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就可以指导并支援下级医院的诊疗服务。依托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优质中医医疗资源,赋能基层中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基层中医院等医务人员对疑难病症诊疗水平的不足,提高医院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达到医疗资源下沉的目的。

  “互联网中医院本身就是一个‘自转体’,可以通过一些区域医联体龙头医院的医疗资源服务患者,现在它通过融入百利诺生态体系,通过御医良药这个大的“资源库”,可为其输送更加优质的医护人员、疾病解决方案等诊疗资源,使其丰富性和完备性更充足,又形成了‘公转体’”。申学武表示。

  日后,百利诺集团还将进一步提供整体方案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为“健康中国”和中医药产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王翠平)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中医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2023-02-04 04:53:38)[编辑][删除]

壮丽70年·中医药学科发展巡礼(5)中华中医药学会协办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9-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键 代玄烨 何叶博

 

  伟哉中华,镶以岐黄;千古未绝,唯我无双。明哲煌煌,旁灼之疆;仁道淼淼,泽流四方。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文皆有不同。故岐黄之道,一源多流,越千载而成百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学术流派正如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在中医学的这座大花园里争芳斗艳,各展风姿,在相互争鸣中取长补短,在交叉融合中革故鼎新,成为中医学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强劲动力和坚实基础。

  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经过70年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研究跨度的系列学术研究转变,包括了中医学史、地方病研究、道地药材研究、医籍考研究、地域性医学研究、中医学术流派区域区划研究等学术拓展。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研究意义

  曹雪涛院士在谈2011诺奖启示时说:“纵观世界科技史,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完善是与科学学派有关……科学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某个领域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开拓学科发展新领域、提出领域发展新方向、构建新观点新学说、最终推动基础科学理论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学术流派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高层次医学家群体,他们不断提出突破性新说,完善既有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知,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经验积累的途径、理论产生的土壤、学术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正是因为如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中医流派研究列入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任务。

  地域性医学有别于医学史及各家学说

  地域性医学(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学史都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以前学术界较重视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从民国时期陈邦贤提出《中国医学史》(1919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各家学说》(1964年),逐步发展到《中医学术发展史》(2004年)。但缺少系统的以“空间区域”为核心的地域性医学和地域医学流派研究。

  著名中医学家王乐匋先生给洪芳度《新安医学史略》序中写道:“医史,是整个医学的缩影。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就如同航海而有了指航,入第宅而有了门径一样。”王会昌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提出:“文化作为一种现象,一种事物,当其在某一中心地域形成之后也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必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向新的空间地区转移,形成新的文化中心。”医学和文化一样,都有着历史和时间、空间的积淀,也像河流一样随着时间轴的改变,会发生横摆。

  地域性医学研究,属于区域区划研究,是随着我国的区域区划研究逐步发展而来的,如《中国地貌区划》(1959年)、《中国植被区划》(1960年)等。目前中药材研究有《中国道地药材》(1989年)、《中国中药材区划》(2019年),该研究是从“道地药材”的单味药研究到区域区划研究的学术转变。相对于中药材的“形而下”来说,“形而上”的中医学(地域性医学)区域区划研究更为复杂,其内容包含了地貌、文化、经济、行政、风俗、疾病、气候、药材、土壤、水质等相关区划研究。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中医学术流派的区域区划研究来看,其特征应是“一方水土现一方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同地域、不同致病因素,《神农本草经》中药材生于不同河谷、川谷、河泽的认知。这些均与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有关。

  研究视角从国家、民族文化向地域性文化拓展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前学术界把华夏(中华)文化作为上位文化,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视为下位文化。近年来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成了华夏文化的源头,他们之间不再被视为上下级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正如《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中指出:“地域文化是按地理区域分的中国文化的若干分支。研究区域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地域文化研究有助于改变有些区域正在面临消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地域性医学)的特色与差异。近期的江南新史学研究也属于其范围内的学术拓展,新安、海派、岭南、江苏、浙江医学等地域性医学研究也是如此。

  就中医学术流派而言,它的形成是地域性意识形态(区域医学、文化)与物质基础(科技、经济、环境致病因素、药材空间分布)的综合体现,并随着环境、医、药、人(疾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学术学科建设,地域性医学流派、学派、医派的研究得到国家、学界与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术特色与贡献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临床体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学术呈现

  任何一个学术群体的出现,都有其发展的脉络和过程。参考民国时期谢观先生编写的《中国医学源流论》(1935年),内容涉及上古医派,唐宋、金元、明清学派及临床各科等。虽涉及医派、学派,但缺少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划分。这说明中医学术流派的区域区划研究,在新中国以前是缺乏系统性的整理研究的。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保障中医药临床治疗的两大核心问题。

  一是中药材研究,尤其是道地药材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始于1958年谢宗万《论“道地药材”与“就地取材”》。他首次阐述了研究“道地药材”的意义。随着中药材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发生了变化。90年代胡世林主编《中国道地药材》、中国药材公司编著《中国中药区划》,2014年黄璐琦等《中药材区划20年——从单品种区划到区域区划》,以及历史药物地理学研究等。这说明区域区划研究不仅存在于地域性文化、医学、史学层面。

  二是地域性医学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1950~197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界多关注地方病的研究,如《中华地方病学》(1950年)、《东北的地方病》、《浙江的地方病》等。到1985年《北方、南方、黄河、长江、燕山医话》等五部医话的相继出版,才有了中医学术流派学术层面的进步,有南北医,长江黄河医,中土医(行政中心)的学术推进。在此之前的1980年前后,地域性医学开始提出:孟河医派、新安医学、海派中医等以空间区域命名的地域性医学。

  道地药材与地域性医学是历史医学地理学与历史药物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医学史研究、各省医籍考研究及方志研究的学术推进,更是地方历史、文化、医学研究积累至一定高度后的学术体现。

  地域性医学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的学术贡献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学术争鸣与共识

  从2007年起,学术界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观点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学派、流派开始细化,文化意识形态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流派与学说之间的关联等学术探究开始出现,以及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核心问题的探讨。

  经过多年的学术发展与探索,目前学界对中医学术流派已达成某些共识。研究有代表性的中医学术流派,具有挖掘中医原创思维,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继承中医学术经验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医学术流派应具备以下特点:“文化底蕴深厚,学术成就突出,名医名著众多,历史影响深远,区域特色明显。”

  各地域性医学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的医著特点

  (1)全国医学流派研究医著:多见于2011年后,如《争鸣与创新: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临床医学流派》等;临床多涉及中医妇科、皮肤科、骨科的流派著作,如《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中医皮科学术流派与传承》等。

  (2)新安医学医著:有成系列的学术流派论著《新安医学流派研究》《新安医学研究集成:学术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新安医学精华丛书》等。

  (3)海派医学医著:代表性的有《海派中医流派精粹》《上海中医药文化史》《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等。

  (4)江苏医学医著:其中孟河医派的著作最多,也有吴门医派、金陵医派、绍派伤寒及龙砂医学的著作。

  (5)浙江医学医著:以浙江医学为核心的著作较多,也有钱塘医派、永嘉医派和宁海医派等。

  (6)其余南方各省医学医著:目前南方地域性医学的医著除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外,也有岭南医学、巴蜀医学及福建医学等。

  (7)北方医学医著:北方的地域性医学著作主要见于燕京医学、河北医学、天津医学、三晋医学、齐鲁医学、中原医学及龙江医学等。

  各地域性医学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的学术特色

  我们在开展地域性医学与中医流派研究工作中,搜集整理改革开放40年间(1978年至2018年)2万余篇地域性医学与中医学术流派的学术论文,可以初步从中看到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部分特色与规律。

  从搜集到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相关的论文来看,有以下特点:

  (1)论文数量较多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是:新安医学、海派中医、江苏医派、岭南医学、江西医派等。

  (2)从空间来看,江苏地域性医学流派多于他处(吴门、孟河、金陵、扬州、南通、龙砂、山阳、虞山、江阴、昆山等中医流派),其次是浙江地域性医学流派(钱塘、绍兴、永嘉、婺州、衢州、台州、乌镇等中医流派)。

  (3)从时间来看,历史时期新安医家世传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新安医学世家简表》载新安家传三代至三十多代共有63家。

  (4)当代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最多的地区在上海。

  目前海派医学有47家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上海中医药发展史》)

  (5)南方医学流派数量多于北方医学流派。

  从目前搜索到的中医流派的论文分类来看,北方各省如中原医派、齐鲁医派、三晋医派、河北医派、东北医派等论文数量少于南方医学流派。

  对当代及未来医学的意义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是对中医药顶层规划的完善

  2019年6月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需要中医药(文化)保驾护航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及其下的各流派传承工作室,是中医传承人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临床、学术平台。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其中有三项重点工作与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研究息息相关:(1)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2)要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3)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目前是有顶层规划的,即有国家层面的规划,也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顶层发展设计。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了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进行重点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经验的传承发展。

  2018年8月3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分会,这标志着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分会虽然成立较晚,但因其成员贯穿中医药的各个学术领域、各个省份及临床各科,使得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具有全国性的“高度、深度、广度”,其各地域性中医流派分会及流派均各具“临床风格”与“地域性特色”。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中医药国际化“一带一路”的坚强后盾

  目前中医药海外教育已影响到全球五大洲183个国家。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其特点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国家,受中医药教育传播的影响越大。这种各国意识形态与医疗认知发生的自我转变,与现代医学居高不下的成本有关。在当前的医疗格局下,中医药见效快、成本低的临床优势与特色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民众、机构接纳。

  世界在变,疾病在变,药源地、地理环境亦如是,不变的是临床医学的主旋律:继承与创新。在全球都在接纳中医药的时代,中医药更应该走出去,融入更广阔的天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一份力。同时应更严格的律己,完善自身学科建设,以应对未来的医疗战争。

  从日本汉方、韩医、越医及美国、英国五行针灸流派等不同地域文化与中医药融合的呈现来看,不同的地域文化与中医药融合后都可能出现新的流派。但中医学术流派的核心——临床与疗效是不会变的。各地域性医学流派均有各自的特色及临床优势,这将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是未来医学交叉、融合、创新的基础

  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就是各地域性医学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交叉、融合、创新的体现。地域性医学及中医学术流派之间如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临床水平,共同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就地域性医学及中医学术流派的交叉、融合及创新来看,我们可以借鉴新安医学及海派医学的发展模式。新安医学与海派中医都是我国地域性医学中的高地,也是中医流派中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医学流派,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既指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又指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万紫千红总是春”形容各文明、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创繁荣的地球村。这个诗句也同样可以启迪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我们既要尊重中医学术流派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又要鼓励各学术流派的相互借鉴和交叉渗透。唯有如此,才能迎来中医学术流派万紫千红的春天,才能识得中医学全面振兴的 “东风”。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 王键 代玄烨 何叶博)

实践出明医【草根一生】

 “互联网+中医药”为基层中医药发展赋能 (2015-10-24 08:18:57)[编辑][删除]
标签: 

股票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名医,就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无欲无求,方可为苍生大医。明代刘纯《杂病治例》中说:“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代宁松生《书林选青》中指出:“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用不熟。”不学经典,难以做好中医,更难以成就“上工”。没有经典理论的指导,临床诊疗就无方寸,甚至杂乱无章,侥幸得之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经典可以给人启迪,经典更能解惑。俗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之说,所谓“实践出真知”是也。只有把学来的书面理论知识、老师的经验之谈,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运用,并不断地验证修正,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掌握其精华、悟出其真谛,获得灵感、求得升华,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读精用活真中医【草根一生】

  实践出明医【草根一生】 (2015-10-29 05:05:34)[编辑][删除]
标签: 

情感

                                                     

读精用活真中医【草根一生】

     真中医、好中医应精读医古籍,读到入骨三分,然后勤于临床。要活学活用古人的方子,学会加减,学会合方治病,不拘泥于古方,活用经方。

  我认为中医人要做到‘信、学、活、传’,相中医,誓为中医事业献身;刻苦习,钻研经典,扎实基础;学活用,发皇古义,继往开来;薪火相,承前启后,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