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仪黄童朝天歌——《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浅议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即成二绝》)儿童是家庭的宝贝、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引民谚语)这是人们对小儿病治疗难度的形容。实质上,除了儿童具有的特殊生理、病理特点之外,人们对儿童非同一般的珍爱也是决定儿科疾病难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儿科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职业,知名的小儿科医生还常被冠以“小儿王”的称谓。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儿科医生的缺口超过20万人,能称王称家者更屈指可数,小儿就医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读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顿觉眼前一亮:一位执着献身于儿科的著名专家宋明锁,“风风雨雨岐黄路,痛并快乐四十年”——矢志不移,心仪这份事业;一群甘愿继承儿科的有志后生王小芸、赵怀舟等,勤勤恳恳跟师学,忙并收获数春秋——敢于担当,酷爱这份事业。师与徒的这种共同追求,在教与学、传与承、践与行中得以碰撞、得以延伸、得以升华,通过一本扎实的传承笔记——《临证汇讲》,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医儿科大有所为、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希望。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给读者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作者精湛的医技医术,大体可概括为从药、从方、从病、从法四点。这四点,是宋明锁先生一生实践的结晶,始终是围绕服务小儿这一中心的。从药,详说浙贝母、胡黄连、土鳖虫、石膏、大黄、栀子、羚羊角粉、藿香、乌梅、薏苡仁、苍术、白术、竹类药、消导药、参类药等在儿科的应用,寒热温凉,皆有涉猎;从方,细论调脾八方、调脾和中汤、调脾承气汤、栀子温胆汤在儿科的应用和关于角药、对药的思考等,温清补泻,各有说道;从病,剖析小儿淋巴结肿大、小儿出疹性疾病、小儿咳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小儿咽不适、小儿湿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的辨治要点等,急症慢病,独有见地;从法,畅谈四诊合参重望舌望神色、治发热重气分兼顾脾胃、治疗杂病以脾胃为枢纽、守方守法以王道为准绳、给药方法多样,不废外治、小儿中药直肠注入的应用、退热法的应用、调脾十五法的应用等,辨证论治,病证合参。善于总结,是医者进步的推手;善于传承,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妙思以解疑惑,实践成就经验。一本书,记的是心法,写的是心术,吐的是心声,明的是心志,一位医者爱儿童、爱儿科的形影跃然纸上,让人思索,让人感怀。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给读者带来的最明晰记忆是作者奋进的医道医路,大体可归结成用古、用今、用中、用西四条。这四条,是宋明锁先生一生医路的写照,始终是不离如何兴医这一目标的。用古,就是尊崇古贤、古方、古说,从中医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名家训导中寻取方略,从历代医案中摄取精华,找到中医的源,抱紧中医的腿,站稳自己的脚。用今,就是认识现实的环境特点、人文特点、疾病特点、诊疗特点,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把医与社会、医与生活、医与生存融为一体,把握中医的位置、儿科的位置、医生的位置。用中,就是牢守中医的根本,谨记中医的要义,掌握中医的枢机,应用中医的法宝,做护卫中医的铁杆、传播中医的喉舌、推进中医的先锋,在风浪面前不改颜变色,在诱惑面前不易弦更张。用西,就是学习西医可为我所用的长处,继承中医兼容并蓄的传统,用多学科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东风也要西风衬,中医天外另有天,化得西学为中用,何尝不惠病苦人?宋明锁以鲜明的观点、实干的精神,大胆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儿科路。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给读者带来的最耀眼亮点是作者高尚的医德医风,大体可提炼出重书、重师、重人、重果四款。这四款,是宋明锁先生一生坚守的信条,始终是紧扣如何做人这一宗旨的。重书,就是多读书、善读书,这是中医成名的重要基础。他一生所读之书甚多,医学之外,还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等多门学科;儿科之外,有内科、妇科、伤科众家。他走路读书,曾一头撞到车子上,头上缝了4针,血的代价换来了人的觉醒。重师,就是跟名师、多跟师,这是中医成才的不二法门。他尊师道、循师道、悟师道,从勤学中破解奥秘;学内科、重儿科、傍全科,在磨难中积累智慧。重人,就是敬畏生命,尊重病人,尤其是要尊重自己的服务对象“小人儿”,既要研究他们的生理、病理,又要吃透他们的心理、事理。在对儿童的深入了解中,创造出适宜这群对象的内治法、外治法、药治之法、心治之法。重果,就是重视治疗的效果。作为医生,每当看到患儿“从痛苦不堪的哭闹不安,到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再现,其实是一种幸福”。宋先生以处方小、剂量准、痛苦少、收效快的优势,受到家长和儿童的信赖。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全书280万言、34讲,分是多篇论文,能单独成章;合则一部著作,可作为儿科医生的系统教材。书中《历代中医儿科著作提要》的附录,还为儿科医生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读书参考目录,具有文献学价值。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的一份报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项目的一份总结,《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无疑都是合格的答卷。(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摘自2023-12-29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夜啼是指婴幼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者每夜定时哭闹,严重者通宵达旦不止,但白天正常的一种病症。很多年轻的新晋爸妈遇到夜间哭闹不止的孩子,往往束手无策,苦恼不已。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哭闹是表达诉求或痛苦的方式,因饥饿、惊恐、尿布潮湿等原因引起的啼哭,可以很好解决,但若是因非发热、腹痛等不明原因引起的夜间啼哭,导致宝宝哭得撕心裂肺,影响家人及邻居休息,当爸妈的再不知所措,就很糟心了。笔者前几天就遇到亲戚家咨询孩子夜啼如何缓解,结合孩子体质及哭闹情形,告知按揉百会、大陵、神门、行间等穴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儿夜啼的病因病机
小儿夜啼在古代儿科医籍里又称为“儿啼”,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民间俗称“夜哭郎”。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和惊恐所致。
脾寒腹痛是引起小儿夜啼的常见病因,母亲体质虚寒,喜食生冷,导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寒内生;或因照护不当,小儿腹部受寒,或用冷乳、冷食喂养,寒伤脾阳,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小儿因痛而啼;夜间属阴,脾为至阴之脏,阴盛则脾寒加重,故小儿在夜间腹痛啼哭。可见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姿喜蜷曲,摩按腹部可减轻啼哭,四肢欠温,面色青白,唇色淡红,饮食欠佳,大便溏稀,指纹多淡红等症状,治以温脾行气。
心热导致夜啼,可因母亲脾气急躁,或平素喜食辛燥烧烤之物,或过服温热药物,热邪遗于胎儿;小儿出生后饮食、穿着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均会导致体内积热,热扰心神而出现啼哭。因心火过亢,阴不制阳,所以小儿夜间啼哭、闹腾,进而耗伤阳气,白天出现精神不振、嗜睡状态,夜间心火复亢,夜啼周而复始。可见哭声响亮,见光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指纹多紫等症状,治以清心导赤。
惊恐导致夜啼,可因小儿形气未充,神气怯弱,如果见到异常之物,或闻异常声响,常常导致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小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易于梦中惊醒,因惊而啼哭不止。可见睡中突然啼哭,哭声不已,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指纹色紫等症状,治以镇静安神。总而言之,小儿夜啼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寒、热、惊,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
腧穴调理
百会 督脉腧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为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百会穴居人体最高之处,别称“三阳五会”,具有醒脑安神、升阳熄风的功效。按揉百会,可调补心神,安定神志,兼补脾阳,对寒、热、惊引起的小儿夜啼皆有改善作用。
大陵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包经与心经为表里,心包代心受邪,心包经脉病候“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大陵穴为心包经的原穴和腧穴,是心包原气留止的部位,具有调整心包和心包经虚实的功能,所以历代针灸医籍皆有大陵穴主治心热、喜悲泣惊恐等病症的记载。该穴临近小儿推拿学中的“小天心”穴位,即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小天心具有清热、镇惊的作用。小儿体形小,二穴位置临近,按揉大陵穴处可兼收揉小天心的作用,故对热、惊引起的小儿夜啼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神门 手少阴心经腧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心主神志,本穴为神气出入之门,故名神门。神门为心经原穴,是心脏原气留止的部位,有调补心神的作用。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虽功能各异,但都在心神主宰和调节下,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心神正常,人体各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全身安泰。脾阳受损,热扰心神,惊恐伤神皆能使小儿出现夜啼,故按揉神门,能宁心安神,清心调气,有效减轻夜啼。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胃经经脉病发时会出现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会惕惕惊慌,心跳不安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和胃的下合穴,按揉足三里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养血安神,升降气机,故可有效改善小儿夜啼引起的诸症。
行间 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其用为阳;肝主藏血,涵养肝气,调节全身血量,其体属阴,疏泄与藏血关系密切。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夜啼常会导致全身气机失调,气郁化火,濡养功能受损。行间为肝经荥穴,有清泻肝火、舒畅情志、定惊安神的作用,能有效缓解惊恐引起的夜啼。
药物外治
热熨腹部
药物组成:干姜粉、艾叶,药量可结合小儿夜啼病情和体形。
操作方法:炒热布包后熨小腹,从上至下,反复多次。适用于脾虚中寒引起的小儿夜啼。
贴敷脐部 药物组成: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
操作方法:药物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用于脾寒气滞证。新生儿及婴儿可用醋或温水直接敷于脐部,可避免膏药损伤皮肤。
艾灸
取穴:神阙,任脉腧穴,在腹中部、脐中央,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作用,是艾灸的重要腧穴。
操作:将艾条点燃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触及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施灸者可将自己手放在皮肤上感受温度,以防烫伤小儿,每日1次,连灸7天,适用于脾寒气滞证。
日常养护小儿,可参照“待要小孩安,三分饥和寒”,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避免过暖,饮食有节,作息规律,注意查找小儿夜啼原因。同时小儿夜啼要及时辨清寒热虚实,若无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啼哭,可坚持上述中医外治进行调理,特别是在小儿白天正常时,亦要坚持调理。若有原发疾病要及时治疗,同时亦可结合病情表现,辨证采取上述腧穴按揉,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早日解除宝宝夜啼带来的烦恼。
辨证论治,儿童用药要兼顾脾胃
摘自2023-12-22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王青云
近期儿童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多发,部分患儿应用奥司他韦、阿奇霉素、米诺环素等药物后,仍剧烈咳嗽,且夜间咳嗽多见,以致影响睡眠。对此,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科主任医师韩桂玲建议应用中药辨证治疗,中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改善咳嗽、咳痰等症状。
韩桂玲表示,儿童具有“稚阴稚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肾常虚” 等生理病理特点,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能够“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副作用相对少。
韩桂玲从三种证型给出了详细的辨证论治,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是风寒束肺,肺气失宣。症状表现为干咳,咽痒,频繁嗖嗓,遇风加重,舌淡,苔薄白,脉紧。可选用华盖散加减治疗,方中应用炙麻黄,当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适当减量。
二是外寒内热。此证多因儿童脾胃虚弱,饮食积滞化热,复感风寒之邪而发病。症状表现为咳嗽、恶寒,咳声不扬,痰黄不易咯出,咽痛口渴或有身热,饮食差,甚则气逆作喘,舌苔黄厚腻,脉浮数。可选用麻杏石甘汤或越婢汤加半夏,同时加用炒薏苡仁、山药、茯苓、鸡内金、焦麦芽等健脾化湿、消食导滞。
三是正虚邪恋,脾气亏虚,肺阴不足。症状表现为干咳少痰,口燥咽干,饮食差,舌质淡嫩,苔白腻或少苔,脉沉细弱,可选用养阴润肺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以培土生金,养阴润肺。
“总之,儿童用药时一定要兼顾脾胃。”韩桂玲强调,并建议日常可以食用山药大米粥、薏苡仁大米粥等。
对于老年人群感染后患肺炎的情况,韩桂玲也给出了建议:“预防老年性肺炎,可以应用如黄芪、薏苡仁、山药等健脾益气的药物以培土生金、补肺之母。”
韩桂玲提醒,老年人要重视体质及基础病的调护,注意休息和营养的结合,调适心理;同时通过适当锻炼,户外活动,适应冷空气等措施,越过“免疫鸿沟”,提高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摘自2023-12-27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衣晓峰 刘效姬 通讯员 杨阳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伴随着一场场寒潮的来袭,儿童呼吸道疾病也随之进入高发季,各地儿科诊室已经人满为患。在这类呼吸道疾病中,又以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感冒等病种为主。那么,小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安然过冬?就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有鹏给出了他的分析和忠告。
孩子生病的幕后“黑手”
作为北方寒地儿科流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有鹏从地域视角出发,对寒地儿科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和主张。他认为,小儿生理、病理特征与成人是不同的,多发病及发病证型也与成人有较大差别。其患病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内在的致病因素,体现为饮食起居不节;三是外在的致病因素,主要为风、寒、燥、邪等。
王有鹏进一步解释,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御外邪的能力均明显不足;加之小儿寒热不知自调,家长调护不当,风寒之邪侵袭口鼻及皮毛,易为外感;并且小儿为稚阳之体,脏腑功能薄弱,寒性凝滞,为无形之阴邪,最易耗伤稚弱之阳气,阳气虚损,失其温煦气化之职,则会生成虚寒之证,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最为突出。
在冬季,人们喜欢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来御寒。相较成人而言,小儿本就脾常不足,偏嗜肥甘更易造成脾胃损伤,水湿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而家长对孩子的饮食娇纵,会导致孩子生痰化热,湿热内生。再加上天寒地冻,活动受限,多食肥甘而运动消耗欠缺,易于气血凝滞,因而寒地儿童形体相对敦厚壮实甚至肥胖,患病多以湿热性为主。
王有鹏指出,寒邪收引皮毛,闭郁阳气,则易呈现恶寒发热、头身痛;肺主皮毛,皮毛阳气闭郁,汗不得出,肺之宣降受阻,则易鼻塞、咳嗽、喘促;若寒邪郁肺,肺津不化,则鼻涕连连。同时因为天冷,人们经常紧闭门窗,加之供暖充足,故室内空气干燥而不流通。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长时间学习、看电视、打游戏、玩手机,致使久卧伤气,久视伤血,易生燥邪,燥邪又最易伤阴,损肺之津络,这就是少儿容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
为孩子加个御寒“保护罩”
王有鹏表示,今年的儿科疾病与往年不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患儿混合感染,多是细菌、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混杂”在一起。二是呈现“病证分离”的特点,孩子症状可能不是很重,但检查结果却很重。他特别要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生病一定要及早就医,不要在家盲目服药。
在疾病诊疗方面,中医药对儿童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王有鹏结合寒地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特点,多用风药;临证见湿热体质患儿较多,开创性地以“分消走泄法”运用于寒地小儿呼吸道疾病,以温胆汤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与诸多经方合用,创立了温胆汤系列诸方,效如桴鼓。王有鹏提醒,治疗期间需要遵守“医家精治,患家细防”的医疗原则。“医家精治”指的是医生通过辨病、辨证、辨体相结合,提供个体化临床方案及护理指导,加速患儿好转。“患家细防”是指通过家长主动了解本病,采取细密措施,如限制患儿剧烈运动、避免接触过敏物质等,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王有鹏告诫,只有医家精治和病家细防相配合,才能更加有效治愈呼吸道疾病,进而维护好儿童少年的身体健康。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冬季寒风凛冽,儿童长期处于严寒环境,易于受寒邪袭扰,寒性疾病多发。不仅如此,王有鹏还在临床中发现,因受生活习惯或饮食方式的影响,儿童体质倾向于湿热体质和过敏体质者较多。在寒冬时节,一部分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作与接触过敏源密切相关。很多疾病的诱发都与感染和接触过敏源有关,所以在生活中要杜绝或减少接触过多的过敏源,是临床防治儿童过敏所致的呼吸道疾病简单而有效的手段。寒冬时节,室内空气相对不流通,儿童应该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比成年人更脆弱,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此外,儿童生病后应该休息,以避免病情加重或传染给其他人。抵御寒邪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增加身体的“保护罩”,例如通过及时增添衣物、饮食调理以及避免暴露于寒冷环境等做法,有效地保护身体免受寒邪侵袭。而杜绝过敏源的接触、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及病后充分的休息,均有助于防患未然。
为孩子的健康提前“储值”
如何做才能减少孩子生病的概率呢?王有鹏强调,要提前为健康“储值”,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适当增加运动量,合理饮食,作息规律,打造强健体魄。
具体来说,健康儿童应该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冬季天气虽然寒冷,但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增进儿童的抗寒能力,提高抵抗力。同时,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儿童尤其容易受到影响。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传播,保护儿童的呼吸系统。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唯有调理好体质,孩子才会少生病,即使生病,症状也会很轻。除合理起居和积极锻炼外,也可通过健康饮食增强孩子免疫力。王有鹏介绍,蛋白质是身体构建和组织修复的基本物质,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在冬季,可以增多儿童对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禽肉、豆类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蔬果,有助于提高儿童免疫力。还可以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类、草莓、猕猴桃等,以及一些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
王有鹏提示说,冬季天气干燥,儿童容易口渴,因此要保持水分平衡。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喝水。还需要注意的是,脂肪和糖类是身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但食用过多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负能量”。因此,要适量控制儿童对脂肪和糖类的摄入,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和高糖食品。另外,孩子的饮食应该多样化,避免偏食或挑食。此外,身体虚弱的孩子还可以到医院贴敷“三九贴”,或者通过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来提升正气。
摘自2023-12-20中国中医药报
王萌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敬孝系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对经方的运用见解独到,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小儿咳嗽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典型医案
张某,女,5岁,2023年9月4日初诊。患儿1个月前因肺炎住院治疗,治愈出院后出现自觉头热,体温波动在36.2~36.8之间,该症状夜间较重,干咳,少痰,易过敏,易感冒,食欲好,多食易饥,消化不良,大便稍干,小便黄。舌质淡,苔白,舌尖略红,脉细数。
诊断:咳嗽(内伤发热,证属余邪未尽)。
治法:宣肺滋阴,清心泻热。
处方:荆芥5g,白前7g,陈皮5g,白芍7g,桔梗10g,旋覆花7g,炙紫菀7g,炙冬花7g,杏仁5g,竹叶5g,通草3g,生地黄10g,西洋参5g,麦冬5g,五味子3g,甘草3g。7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9月11日二诊:家属诉患儿服药之初症状减轻,后期因感冒导致咳嗽加重,自觉头热。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方用桑菊饮加减:桑叶7g,菊花7g,杏仁5g,芦根10g,薄荷5g,桔梗7g,连翘5g,川芎5g,鱼腥草10g,白前10g,炙枇杷叶5g,甘草5g。7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9月18日三诊:患儿咳嗽减轻,仍感头热。舌尖略红,脉数。守二诊方加生地黄10g、竹叶3g、通草3g。7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9月25日四诊:患儿咳嗽明显减轻,头热未缓解,大便干燥。舌淡,苔白,脉细数。方用升降散加减:僵蚕10g,蝉蜕(后下)5g,姜黄15g,大黄5g,川芎10g,白芷10g,甘草5g,柴胡10g。7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10月3日五诊:患儿自述头热消失,排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消食行气:神曲7g,焦山楂7g,炒谷芽7g,炒麦芽7g,丹参5g,炒鸡内金7g,厚朴5g,人参5g,茯苓7g,炒白术7g,木香3g,砂仁7g,陈皮7g,姜半夏5g,甘草5g。7剂,颗粒剂,水冲服,早晚分服。
10月10日六诊:患儿无头热等不适。嘱家长慎喂养,避风寒。
审证求因
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
与成人体质不同,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说明小儿的气血津液幼小而稚弱,脏腑功能均未成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感与内伤等病因影响。这种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迅速、病情变化较快的病理特点。
在五脏六腑中,肺通过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外合皮毛,易被外邪侵害,称为娇脏。因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弱,容易被六淫邪气所伤,肺主气,司呼吸,外邪袭肺,肺气失于宣降,则易出现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在饮食方面应有规律且有节制,脾主运化,若家长喂养不当,则会导致饥饱不均,使脾失健运,出现饮食积滞、大便干结或溏薄等症;小儿具有“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医学正传•小儿科》曰:“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的心气、心阳易从热化,气有余便是火,在肾水不济的情况下则容易出现心阳偏亢、心经火热的病理变化。
三焦气机阻滞,阴阳不调为本案主要病机
三焦具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布达五脏六腑,运行于全身。三焦囊括脏腑,上焦指头面至横膈之间,包括心肺;中焦指横膈至脐之间,包括脾胃;下焦指脐以下至耻骨之间,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概括了上焦宣化,若雾露之溉;中焦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化生转输水谷精微;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像沟渠排水一样排泄二便的功能特点。故上焦气机失于宣发则会导致咳嗽,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会导致饮食积滞,下焦腑气不通,则可见大便干结。
阴阳失调是人体阴精、阳气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发热的基本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胜则热。”阳偏盛多由感受温热阳邪,或外感阴寒邪气、入里而热,或痰湿、食积郁久化热而成。《素问•调经论篇》曰:“阴虚则内热。”意指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虚,阴阳平衡失调,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的病理状态。阴偏衰可因外感阳热病邪,久病阴液亏损,或过食燥热食物,日久伤阴而成。李敬孝认为不论是阳胜发热还是阴虚发热,应表现为全身发热,而不仅仅局限于头热,该患儿除阴阳不调外,还应有气机阻滞,阳浮于上,阳郁不能外达的病机,故头热而体温不高。
治以调畅气机,平衡阴阳
《温病条辨》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指出,治上焦病证用药量宜轻,药性须轻清上浮,使药力直达病所;治中焦病证,用药须着眼于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治疗下焦病证,用药质地应沉重下行。针对上焦气机宣降不利,予止嗽散、桑菊饮,止嗽散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荆芥辛、苦,温,芳香而散,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白前辛开苦降、微温不燥,陈皮调中,甘草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桑菊饮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薄荷助桑叶、菊花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苦寒,轻清上浮,治上焦之热,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咳;升降散调畅三焦气机,方中蝉蜕甘寒质轻,僵蚕味辛能散,两者有升浮之力,轻解上焦,姜黄辛行苦泄,大黄苦降泻下,两者有降泄之功,畅达下焦,调气机升降出入,使清阳之气升发上行,浊阴排出体外,郁热得以清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临床运用时,需在补益人体阴阳之偏衰的同时祛除阴阳偏盛之邪气,使阴阳平衡。李敬孝针对小儿心经积热、阳偏盛者常用导赤散,方中生地黄味甘,性寒,功在凉血滋阴降火,木通味苦,性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可滋阴制火,利水通淋,竹叶味甘、淡,功在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考虑到小儿不仅阴阳俱稚,还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用药时常予生脉饮顾护阴液、平衡阴阳,将方中性味偏于温燥的红参改为甘寒凉补的西洋参,以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麦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敛肺止咳、补肺益气、养阴生津。
辨治思路
余邪未尽,扶正祛邪
患儿曾患肺炎,属于外感病邪侵袭于肺;肺炎急性期过后,体质较差,易反复感冒,属于大病初愈,正气未复,仍有邪气留恋,稽留肺部不退,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故仍咳嗽;余邪入里化热,耗气伤津,故干咳而少痰;气津损伤可致阴虚,故头热,夜间较重;患儿小便黄,考虑心经有热;舌质淡、苔白、舌尖略红、脉细数为余邪未尽、正气未复之象。治以宣肺滋阴、清心泻热。予止嗽散,加旋覆花、炙冬花、杏仁宣降肺气,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益气滋阴,导赤散清心养阴。
复感六淫,宣肺解表
二诊家长诉患儿服药之初症状减轻,后期因感冒导致咳嗽加重。李敬孝认为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该患儿卫外功能尤其薄弱,对外邪抵抗力差,寒温不能自调,外邪侵袭,上犯于肺,肺气失宣,故咳甚。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邪犯肺证,应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鱼腥草清热解毒,加白前、炙枇杷叶宣降肺气。三诊患儿咳嗽略减轻,脉浮而数,考虑外邪入里化热,守二诊方加生地黄、竹叶、通草清心泻热。
病后体虚,调中复衡
四诊时患儿咳嗽明显减轻,说明外邪祛除,正气来复,但仍气机升降失常、阴阳失和,故头热不缓解。中焦脾胃受纳、转化失常则出现消化异常,《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胃强脾弱,则多食易饥;患儿消化不良,积滞伤脾,脾升胃降功能失常,影响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故大便干;舌淡,苔白,脉细数,体虚有热,阴阳不调,故脉细数。治以调畅气机,方用升降散升浮宣透、通腑行气,加川芎行气活血、白芷解表散寒,加柴胡和解表里,转胃肠之枢机。五诊患儿无咳嗽,头热消失,排正常软便。患儿阴阳调和,气机调畅,予香砂六君子汤理气健脾,加焦三仙、炒鸡内金健胃消食。
中医调理孩子体质助力呼吸道疾病防治康
摘自2023-12-20中国中医药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郭钦源从未病先防、病后救治、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医药在防治儿童呼吸道疾病方面的方法。
郭钦源表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调理好孩子的体质,吃得好,睡得好,大小便正常,孩子就少生病,即使生病,也症状轻。
平时该怎么调理孩子的体质呢?郭钦源建议,日常可以用山药、莲子、百合、银耳熬成药膳粥给孩子吃,有利于改善食欲和睡眠。另外可以按揉孩子的足三里穴,每天按揉5~10分钟,可以健脾开胃;每天给孩子捏脊5到10遍,用大拇指和二拇指一起从尾椎捏到颈肩交界处,可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在疾病治疗方面,对于儿童居家发热,可以通过挤捏大椎穴,就是低头颈后骨头凸起的地方,通过拇指挤捏出痧,起到发汗退热作用。挤压大拇指夹角的少商穴50次,能缓解咽痛效果。对于鼻塞的孩子,可以按揉迎香穴,就是鼻翼外缘中点凹陷处,按揉5~10分钟,可以有效地缓解孩子鼻塞症状。日常的葱白、生姜煮水喝,对风寒引起的鼻塞也有很好的效果。
愈后防复方面,如果咳嗽、痰多,可以用陈皮、罗汉果煮水后服用,化痰止咳;如果食欲不振、大便不调,可以用小米加山药熬粥食用,健脾止泻。日常还可以用艾条灸足三里或者大椎穴,可以补脾助阳气。(卫健文)
摘自2023-12-20中国中医药报
陈志凌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儿童鼾症当从气、痰、火论治,三者常常夹杂而致病,其中又以痰浊更为关键。
•根据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疾病与情绪关联密切,在诊疗中需关注患儿的情志变化以改善躯体的症状。
•儿童鼾症的自我调护非常重要。家长首先要加强孩子的日常防护,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儿童鼾症归属于中医“鼻鼾”“鼾睡”“鼾眠”等范畴,指以气道阻塞、气息出入受阻造成的以睡眠中出现鼾声、气息滞涩不利,甚或呼吸时有停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病机“气有不和,则冲击咽喉而作声也”,说明气机不和病机对本病的重要性,而气机不和的原因,一般认为与痰浊有关。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顺则津布,气滞则湿聚,因此,气机失调可引起痰湿内生,故治疗中始终要贯彻行气、化痰的原则。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俞景茂认为,本病发生多由外感风热及肺脾两脏功能失调引起,痰、瘀、毒三者互结于咽喉贯穿始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严道南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病之根本在于肺脾不足,标实责之痰瘀。山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仁忠认为,本病多为痰所致,复感、食积兼夹为患,痰瘀互结、肺脾气虚为主要病机。综合古今各家所言,儿童鼾症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在于肺、脾、肾三脏不足,标实责于邪羁、热毒、痰凝、气滞、血瘀。
笔者有幸跟随浙江省名中医、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永华学习,现整理总结其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结合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常有不足”的特点,从理气、化痰、清火等方面着手治疗儿童鼾症经验,以飨同道。
病机探析
气 张永华认为,气机失调为儿童鼾症发生的初始病机,无论是六淫外袭,还是七情内伤,必先伤人气机。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主宣发和肃降,无论外感和内伤,均可使其宣降失调,治疗上应首重宣降肺气,才能使呼吸调匀。《伤寒论》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多眠睡,鼻息必鼾。”提出外感风温之邪,风气壅塞于肺,导致卫气不利,肺失宣降,鼻息不畅而鼾,认为外感导致营卫不和,肺气不利是鼾症发生的重要病因。此外,《景岳全书》提出“气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凡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以致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认为胃气所伤,脾必受之影响,气机升降失调,也可致鼾症发生。
痰 张永华认为,痰浊为儿童鼾症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且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壅盛,交阻气道,则呼吸不畅,甚则有时暂停。痰浊内聚,日久郁而化热,痰热蕴结,交阻于咽喉,以致鼾声阵阵。小儿肾气尚未充盛,若肾阴亏虚则肺脏失去滋养,阴虚火旺,上灼水湿,加剧痰凝。现代社会儿童成长环境优越,常饮食过度,脾胃乃伤,健运失司,痰浊、水湿、血瘀等有形之邪壅阻结滞。此外,由于家长过度溺爱娇宠,使得孩子恣意任性,不善交流,稍不遂心就大发脾气,还有部分家长注重孩子物质生活而疏于同孩子的沟通,致使孩子形成内向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但不开心的事自己无法消化,负面情绪郁滞不去。这些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脾虚致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湿聚成痰,与火热互结,循经上壅咽喉而致腺样体扁桃体增生。
火 张永华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气有余便是火,气郁、痰郁日久,均易化火。现代儿童多喜食辛辣、油炸、膨化等高热量食品,加之户外活动减少,热量积聚不易消耗发散,内火滋生,常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怒。结合《黄帝内经》和古代医家对情志的理解,张永华情志辨证理论将其归为五志之“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化失常,由此影响营卫输布气化,故其在诊疗中尤其关注患儿的情志变化,调情志以改善躯体不适。
临证思辨
从气、痰、火论治
张永华认为,儿童鼾症当从气、痰、火论治,三者常常夹杂而致病,其中又以痰浊更为关键。临证时需注重三者的辨识,灵活把握中医四诊的综合信息以指导治疗,临床分型常见痰结阻窍、痰热郁结、痰郁气滞三型。
痰结阻窍型:小儿肺、脾二脏常不足,卫气不能充实腠理,外邪侵袭,迁延日久,进一步耗伤脾肺之气;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津液化为痰浊,痰浊上扰咽喉;肺气虚则驱邪无力,病情迁延日久,邪郁瘀阻,致痰瘀互结,阻于咽喉,导致本病的发生。此类患儿多伴有慢性鼻炎、鼻窦炎或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情缠绵,易于反复,常与呼吸道感染夹杂。其临床表现多为鼻塞、流涕、咳嗽、咯黏痰等;体征多表现为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舌淡苔白或薄白、脉缓等。治以化痰散结为主,兼以健脾理气。
痰热郁结型:咽喉乃肺胃之门户,受病首当其冲。风热之邪犯肺,肺经蕴热,失于宣畅,入里化热,痰热互结,内外合邪,结于咽喉而诱发此病,且小儿“体秉少阳”,易于化热,热盛则可炼液生痰,痰热互结。此类患儿临床可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咽喉不利,鼻塞,夜寐鼾声重,张口呼吸,口干,口臭,便秘,易出汗;体征多表现为双侧下鼻甲肿胀充血,中鼻道可见脓涕,双软腭及咽后壁充血,扁桃体红肿,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治以清热化痰为主,兼以宣畅肺气。
痰凝气滞型:“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而腺样体就位于“颃颡(咽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所欲未遂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其所行之处必有郁滞,气血津液皆停聚于此。且小儿“肝常有余”,肝气郁结,化火上沿,若肝火煎灼津液则易成为痰核,气滞则血凝,气血瘀阻经络不通,病程日久较难治愈。此类患儿临床表现除鼻塞、打鼾外,常兼夜卧多梦,易于惊醒,情绪急躁,胃纳差、耳闷耳痛等症状;体征多以腺样体肥大为主,扁桃体基本正常,咽部无充血,舌黯红,苔薄黄,脉弦滑等。治以理气化痰,兼以疏肝清热。
张永华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常有不足”,故在临证辨病的同时当辨清兼夹证,或兼外感,或夹食滞,或兼津亏。当外感时邪而发病时,卫表不固,肺气失宣,故治疗上在清热化痰的同时,应重视解表祛风、宣畅肺气。当食积生痰而发时,则在治疗时应注意消食导滞、健运脾胃。当病程日久出现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津液不足的症状时,则应增液生津,如此治疗才能丝丝入扣、恰如其分。
调理体质
张永华认为,鼾症患儿形体多丰腴,喜食肥甘厚味。《丹溪心法》中提出“肥人多痰”“肥人多湿”,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可归属于此范畴。痰湿质的个体常由于津液失其输布而致水湿停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壅盛,交阻气道,则呼吸不畅,甚则有时暂停。张永华临证时将“治痰浊”贯穿始终,以缓慢纠正体质的偏颇,再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发挥中医“因人制宜”的诊疗特色。
辨识情志
张永华认为,根据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疾病与情绪关联密切,在诊疗中需关注患儿的情志变化以改善躯体的症状。患儿常出现情绪烦躁易怒,证型多属痰热郁结型或痰郁气滞型,治疗应清热泻火或理气化痰。部分具有性情急躁、易怒、喜哭闹、多汗等伴发症状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后仍疗效不佳,对此类患儿可从肝论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张永华临证常用僵蚕、蝉蜕、大黄取升降散之意用以宣透郁热,升清降浊。
防治调摄
张永华认为,儿童鼾症的自我调护非常重要。家长首先要加强孩子的日常防护,预防感冒,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多吃蔬菜,适当节制肉类及纤维素含量较少的食物摄入,做到未病先防。其次是既病防变,《小儿药证直诀》云“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儿童鼾症变化较成人迅速,常常由上呼吸道部分气道阻塞引起的单纯性打鼾发展为持续性气道完全阻塞引起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出现睡眠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心肺功能异常、神经损害、行为异常等表现,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因此在治疗上要有整体观念,早期干预及时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儿童身心获得良好发育的同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验案举隅
王某某,男,4岁。2022年3月26日首诊。主诉:夜间睡眠鼻塞、打鼾1年余。病史:患儿于1年前感冒后夜寐时出现鼻塞、打鼾,行鼻咽侧位片检查提示“腺样体肥大”,外院西药治疗三个月效不佳,建议手术治疗,故家长前来门诊求助中医治疗。现症:夜寐打鼾,鼻塞,磨牙,出汗;晨起有咳嗽,鼻痒,打喷嚏,口臭,纳差,便秘,脾气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滑。查体:咽红,双扁桃体度肿大,双下甲肿胀略苍白,鼻内镜可见腺样体堵塞后鼻孔4/5。
西医诊断: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过敏性鼻炎。
中医诊断:鼾症(痰热郁结、肺气不利证);慢乳蛾;鼻鼽。
治法: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宣畅肺气。
方用消瘰丸合苍耳子散加减:玄参6克,浙贝母6克,生牡蛎12克,苍耳子3克,辛夷6克,白芷6克,夏枯草6克,鸡内金6克,山楂炭6克,炒麦芽6克,僵蚕3克,蝉衣3克,甘草3克。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并嘱其注意鼻部保暖,避免受凉,勿吹冷风。
二诊:诉患儿睡时鼻塞、打鼾、磨牙已明显好转,晨起仍有鼻痒,打喷嚏,口臭,胃纳欠佳,大便偏干,脾气急躁。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咽稍红,双扁桃体度肿大,双下甲肿胀略苍白。方用消瘰丸合苍耳子散加减:玄参6克,浙贝母6克,生牡蛎12克,苍耳子3克,辛夷6克,白芷6克,鸡内金6克,山楂炭6克,炒麦芽6克,芦根12克,薏苡仁6克,蝉衣3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服药14剂后,患儿基本无鼾,偶有鼾声时,则使其侧卧,便能鼾消而安然入眠。嘱其守方一月余后停药,随访至今,除感冒鼻塞时偶有鼾声,随感冒症状消减后鼾声亦消,晨起无鼻痒,打喷嚏,食欲渐增,脾气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平。查体见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腺样体堵塞后鼻孔约1/3。
按 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六淫邪气,正气不能鼓邪外出。小儿为“阳常有余”之体,易化热化火,热毒炼液成痰,滞于颃颡。肺与大肠相表里,邪热失于清解,往往下移大肠,故伴有便秘。故本案病机为痰热郁结、肺气不利,治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宣畅肺气。
方中玄参、牡蛎、浙贝母合用组成治瘰疬名方“消瘰丸”,功用清热滋阴,化痰散结。玄参清热滋阴、凉血散结,牡蛎软坚散结,浙贝母清热化痰。三药合用,可使阴复热除,痰化结散,使腺体自消。首诊时患儿伴鼻痒、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查体可见咽红、扁桃体肿大,同时有纳差之表现,且舌脉皆表现为痰热之象,故用辛夷、苍耳子、白芷取“苍耳子散”之意宣通鼻窍,清散风热;加夏枯草、僵蚕祛风平肝;鸡内金、山楂炭、炒麦芽健胃消食以除痰源;蝉蜕可疏风止痒、清热化痰,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二诊时患儿鼻塞打鼾好转,但食欲无改善,大便偏干,故加石菖蒲醒脾健胃、化浊祛痰,芦根、薏苡仁清热化痰、增液通便。因服药后患儿病情稳定,嘱其守方一月余,同时注意饮食起居调护。
临床上,大多数鼾症患儿往往病程较久、反复发作,且病机复杂多变。张永华认为,临证治病把握疾病主病机、辨明其兼夹证;鉴于气、痰、火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治疗上应注意调治这三者的关系,三者同治往往能取得良效。其次,患儿常伴有汗多、易感冒、纳差等脾虚气弱之症,张永华指出,在遣方用药时始终应顾护脾胃,防止苦寒伤胃,也不能一味投以补益之品以防气机滞塞。《医学三字经•小儿》中“稚阳体,邪易干”说明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张永华常嘱家长要注意患儿日常饮食起居,减少呼吸道感染,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为要,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儿童鼾症。
摘自2023-12-11中国中医药报
程倩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前多地已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呈现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很多儿童患上呼吸道疾病之后,虽然烧退了,但是会咳嗽很长时间,家长们对此担心不已。本文从中医推拿及食疗的角度讲讲,如何缓解孩子咳嗽症状。
咳嗽为何反复发作
咳嗽是儿童呼吸道不适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当喉咙、气管的神经末梢或肺部受到刺激时,人体就会产生一种神经反射,迫使肺内气体通过气道咳出。咳嗽一般和呼吸系统疾病有关,例如感冒、哮喘、细支气管炎、假膜性喉炎、流感、肺炎等。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邪伤到肺的一种表现。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小儿的肺更为娇嫩,如果处理不好,外邪就会留在里面。加上小儿身体抵抗力比较弱,所以咳嗽更容易反复发作,甚至引发肺部其他疾病。
小儿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分支,其以中医辨证为基础,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通过穴位点按、推拿,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能够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是小儿未病先防、提高免疫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介绍7种常用于治疗小儿咳嗽的推拿手法。
补脾经
部位: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
手法:施术者将小儿拇指屈曲,以拇指端循小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200~300次。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
清肺经
部位: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掌面。
手法:从无名指指跟推向指尖,200~300次。
功效: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顺运八卦
部位:手掌面,以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周上。
手法:施术者一手持小儿四指,掌心向上,用拇指螺纹面做顺时针运法,运 50 次。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
掐揉二扇门
部位:掌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手法:以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掐5次,揉200~300次。
功效: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揉天突穴
部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手法:施术者用拇指指腹进行按揉,时间1~2分钟。
功效:宣肺通气,消痰止咳,可以有效缓解咳嗽。
揉膻中
部位:小儿取仰卧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凹陷处。
手法:施术者用拇指按揉500~1000次。
功效:宽胸理气,生津增液,可缓解胸闷、吐逆、痰喘、咳嗽等症状。
分推肩胛
部位:位于胸廓的后面,是倒置的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间。
手法:施术者从肩井穴开始,沿着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往下推、往两侧做分推200~300次。
功效:调补肺气,宣肺止咳。
食疗妙招
川贝雪梨汤
功效;此方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材料:川贝、雪梨、冰糖。
做法:把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孩子吃。
白萝卜水
功效:治疗风热咳嗽、鼻干咽燥、干咳少痰。
材料:白萝卜。
做法:白萝卜洗净,切4~5个薄片,放入小锅内,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等水稍凉后再给孩子喝。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快,家长在养护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有的孩子看似咳嗽得很厉害,但疾病未必很严重,恢复起来很快;有的看似咳嗽症状很轻,但病情却逐渐加重,并出现其他并发症,例如进展为肺炎等。这需要家长留心观察,不能因为孩子症状表现轻而有所忽略。如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烦躁、意识不清等情况,应尽快就医。
日常如何防护
平时注意预防孩子得感冒,感冒可能会诱发咳嗽的发生。发现孩子手脚冰凉,家长要注意给他们多添一点衣服,以免受凉;如果孩子的颈部或背部冒汗过多,说明需要脱掉一些衣物,这样做可以降低孩子患感冒的风险。平时加强孩子体育锻炼,增强其免疫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宁静的休息环境,且保持居室通风以保证空气清新,要保证孩子睡眠充足。患儿在病中不可洗澡,因为此时血液循环比较旺盛,洗澡容易造成二次着凉。此外,孩子饮食宜清淡,多补充水分。辛辣油腻、容易上火的食物应忌口,如羊肉、狗肉、乌鸡、鱼、虾、枣、桂圆肉、荔枝等。
摘自2024-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生活中总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缺乏自制力、总有小动作,虽经家长、老师多次教导,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如果去医院接受系统检查,确诊为小儿多动症,就需要接受专业治疗,同时还可居家进行穴位按揉、耳穴贴压、小儿推拿等中医外治手法进行辅助,提高疗效。
中医认识
小儿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参与事件能力差为主要特征,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的关系。本病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会逐渐好转痊愈,但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异常可继续存在。
中医古籍对本病未有专门记载,根据其多动、多语、冲动不安等特点,可归入“脏躁”“躁动”范畴,又因其活动过多、思想不集中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故与“健忘”等亦有关联。小儿多动症病因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不当、外伤或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若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可致心神失守而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脑失精明而不聪;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表现为多动、易激动;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言语冒失、健忘,脾虚肝旺又加重多动与冲动之症。同时,阴主静,阳主动,人体脏腑阴阳失调,就会出现阴失内收、阳燥于外的种种情志、动作失常。故结合病因病机,分别治以补益心肾、滋补肝肾、补益心脾,兼以化痰、清热、祛瘀,以达阴阳调和。
穴位调理
穴位按揉
四神聪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在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具有宁心安神、明目聪耳的功效。中医认为“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按揉、拍打四神聪穴可与按揉百会穴同时或交替应用,发挥安神定志、健脑益智的作用,起到调理小儿多动症的效果。
内关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前臂掌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本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脉联络诸阴经以通任脉,主一身之里,故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疾患。内关又为心包经络穴,沟通表里二经,具有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的功效。故按揉内关穴可对小儿多动症患者起到宁心镇定安神的效果。
太溪
太溪,足少阴肾经腧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肾经脉气至此穴汇聚而大如溪,具有益肾纳气、滋阴壮阳的功效。太溪穴为肾经原穴,按揉该穴可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一身之原气,调节肾脏的各种机能,对肾精和肾阴不足引起的小儿多动症皆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太冲
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在足背侧,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太冲为肝经原穴,能调节肝脏的各种机能,又为冲脉的支别所过之处,“冲为血海”,肝藏血,肝经与冲脉在此穴相合而盛大。太冲具有平肝熄风、健脾化湿的功效,是调节情绪的常用穴位。按揉该穴可以育阴潜阳,对小儿多动症诸症型皆能起到调理效果。
三阴交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本穴为脾经、肝经和肾经三条阴经的交会之穴,具有健脾化湿、肃降肺气的功效。按揉三阴交并与上述肾经原穴太溪和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可健脾、调肝、益肾,增强育阴潜阳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多动症状。
神门
神门,手少阴心经腧穴,在腕部,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心藏神,本穴为神气出入之门,是调神的重要穴位,具有宁心安神、清心调气的功效。神门为心经原穴,与上述内关合用,可增强宁心镇定安神的作用,从根本上调理、改善小儿多动症。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具有长久刺激效果,可交替选取皮质下、心、肾、神门、交感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并嘱患儿时时按压,有酸、胀、微痛、发热感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对耳穴贴压胶布或材料过敏者慎用;小儿耳部皮肤娇嫩,按压要注意力度,以免引起局部破溃感染。
小儿推拿
补脾经
操作者一手固定小儿拇指,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旋推小儿拇指螺纹面;或将小儿拇指屈曲,以拇指端循小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在按揉上述穴位同时,可以结合小儿特有的补脾经操作,起到健脾胃、补气血、调神定志的作用。
捏脊
操作者以拇指与食、中两指对称着力,自尾椎端开始,双手一紧一松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大椎穴处,每次可反复操作3~7遍,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也可对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进行推、擦,在心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等穴进行点按揉,加强调节各脏腑精气的作用,亦可进行走罐、刮痧,提高效果。
除此之外,患儿家长要增强对本病的认识,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引导,多加关怀和爱护,切忌对孩子打骂和不耐烦,鼓励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
摘自2024-9-20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 邓茜曼
从初识中药的懵懂,到临床一线的磨砺,最终她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中医儿科。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道路,但对她而言,每一份付出都源自对患儿的深切热爱。她以无尽的耐心与爱心,誓将所学倾注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小生命。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的诊室里,总能看到这样一位身着白大褂、眼神中透露出温柔与坚定的女性,她就是“胡氏儿科流派”的第五代传人、主任医师孙香娟。
儿科之路,充满挑战与艰辛
孙香娟与中医的结缘,似乎是天注定的一段缘分。回忆起最初接触中医的那一刻,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温暖与感激:“初中时,我因便秘痛苦不堪,一次腹痛难忍,老师联系了我母亲,我母亲带着我去找到村里的老中医,给我开了几味中药。那碗药下肚后,不久便通了便,疼痛也随之消散。”
“那一刻,我惊叹于中医的神奇,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中医的种子。”从此,她踏上了探索中医奥秘的征途。
选择儿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孙香娟有着自己的考量:“读本科时,在学校的一次秋季运动会上,我遇到了一位脑瘫患儿,这让我意识到儿科医生的责任重大。我决定用所学去帮助这些无法享受正常生活的小天使。”
然而,儿科工作的艰辛远超她的想象。面对复杂的病情、家长们的焦虑与期待,儿科医生必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与耐心。正如孙香娟所说“真正接触了儿科临床之后,我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儿科很多疑难病症会牵涉到多系统的问题,有时候很难用某一个系统把一位患儿的所有症状都解释完。接诊时需要我们抽丝剥茧,才能够把病情诊断清楚。”
说到这里,孙香娟回忆起一个难忘的病例:”曾经我院急诊来了一位喘息不止的患儿,通过对家长多次询问和对患儿的细致查体,我认为不排除是异物吸入。之后患儿转诊到西医院,确实是花生呛入气管。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儿科需要反复问诊、细心观察,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诊断的关键。”
流派传人,传承中医精髓
胡氏儿科发源于四川眉山,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历经150余年,是四川省著名中医儿科流派之一。作为“胡氏儿科流派”的第五代传人,孙香娟深感责任重大。她介绍:“我的老师胡天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论富贵贫穷,对患儿一视同仁,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流派注重传承与创新,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以满足患者需求。”
在治疗多动症等儿科疑难杂症时,孙香娟尤为强调小儿脾胃健康的重要性:“一个拥有强健脾胃功能的孩子,其罹患多动症的风险会显著降低。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其‘困’之状态涵盖了两大层面:一是各种邪气困扰脾胃,导致脾失健运;二是脾胃虚弱,难以健运水谷和水湿。两种因素均可以导致多动症的发生,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会针对性地开具调理脾胃的方剂,以调和脾胃,恢复其正常运作。”
此外,孙香娟主张,行为疗法与心理疗法相辅相成,这对于多动症的治疗很重要。通过纠正不良行为模式,以及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关爱与支持,可以显著减少多动症的发生与发展。同时,营养失衡也是诱发多动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微量元素的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食量不足,乃至脾胃吸收功能不佳等。
在临床、科研与教学之间,孙香娟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她不仅致力于提升个人医术,更关注年轻医生的培养与成长。她严格要求年轻医生中医基础扎实、通晓西医知识,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同时,她非常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用真诚与关爱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尊重。她分享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在我的建议下,一位给孩子使用敷胸散而迅速缓解其咳嗽的家长,第二天兴奋地告诉我疗效非常显著。这种正向反馈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力量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此外,孙香娟积极参与下基层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医生和百姓带去医疗援助和科普知识。她深知医疗资源的地区不平衡问题严重:“我先后去过北川羌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泸定县、九龙县等偏远地区,这些不发达地区更需要我们这些医生去做两件事:一是针对基层医生做基础训练及医疗培训,二是面对基层老百姓做各种形式的健康科普。”
在中医儿科这条道路上,孙香娟以她的医术、仁心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摘自2024-9-12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蒙以养正”源自《周易•蒙卦•彖辞》。蒙卦为《易经》第四卦,与教育密切相关。“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阶段,就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教育。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健康,往往是人生幸福的基础。如果在这阶段不懂得爱惜身体,起居、饮食不节,或伤于六淫、七情、色欲,以及过劳等,必定会影响之后的身心发展和生命周期。白居易在18岁时便有所感悟,其诗作《病中作(时年十八)》:“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诗人指出长期辛劳,没有学习养生方法和保养好身体,年轻时候身体已经有很多病痛,对未来充满担忧。
除了正确的健康观念要从小培养,家长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冷庐医话》记载:“男子破身迟,则精力强固。凡育子者,最防其知识早开,天真损耗,每至损身。当童蒙就传之时,尤宜审择俦侣,勿令比匪致伤。”提示了父母需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健康教育,包括注意其身边的朋友,以防止养成不良习惯,发现相关不良行为要立即指导和干预。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时期,如嗜欲不节可以损害人体根基,引起多种疾病。
摘自2024-9-9中国中医药报
龚小雪 贵州中医药大学
患者女,14岁,2023年6月18日初诊。自幼迄今,遗溺之症已缠绵十四载,夜卧不宁,每至子丑之交,遗溺必作,未尝间断。兼见小便频数;口干欲饮,饮水不辍,犹难解其燥;手足汗出津津,浸淫成疱,疹痒现皮屑;小腿酸痛。大便尚调,胃纳如常,睡眠稍浅薄,夜梦纷纭,难享安眠之乐。观其舌象,舌质偏红,而苔薄白少津,切其脉象细数而弦。四处遍访名医而未得确解。观其体态,身形瘦弱而身姿挺拔,脉象虽数,却合于孩童天性之活泼,正如《濒湖脉学》所云:“数脉息间常六至……惟有儿童作吉看。”然细脉并见,此乃体质瘦弱、阴血滋养不足之征。细而弦并见尽显气血稍亏、阴分不足之候。遗溺之疾,久而不愈,细思之,当责之素体肾阴虚损,累及肾阳,致阳不固摄,阴水失约,故夜卧遗尿。又肾阴匮乏,无以濡润上焦,则口舌干燥,饮水难解其渴,此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所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之旨相通,皆肾气不足之候,缘于先天禀赋薄弱,肾气未充,膀胱失于约束,上不能濡润口咽,下则固摄无权,流于水道之外。
是以诊断为金匮肾气丸证无疑,病机在于肾之阴阳两虚,肾气失固。治宜双补肾之阴阳,以固摄下元。遂投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桂枝6g,生地黄20g,山药15g,山萸肉15g,茯苓6g,泽泻6g,牡丹皮6g,醋五味子6g,桑螵蛸6g。方中桂枝温通肾阳,生地黄、山药、山萸肉滋养肾阴,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而不伤阴,牡丹皮凉血活血以助肾气流通,更添五味子涩精止遗,桑螵蛸强化固涩之力。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7月21日复诊:患儿告之服药期间遗溺仅发两次,口干口渴之症大减,手足汗疱疹亦渐消退,下肢酸痛全然已愈,舌淡红,苔薄白,脉仍细数而较前有力。此乃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续用前方再进一周,以资巩固。果不负所望,诸症悉除,病体康安。
按 观其孩童,身形颀长,凌于同龄,体质之微妙,常合于阴血之不充。此女下肢隐痛酸楚之症,乃肾中真阴匮乏,肝木失养,血不荣筋,遂致筋脉挛急,犹若草木失雨而枯槁。论及疗治,肾气丸固为益肾之良剂,然附子一味,性烈如火夏日,燥且猛,恐伤稚子娇嫩之阴血。盖因童子之体,纯阳未艾,犹如朝阳初升,无须附子之酷烈以助阳。至于口干舌燥之候,乃肾水不济,上焦失润所致。五味子,此物能滋肾水之源,使肾精得以蒸腾上达,犹如甘霖普降,解口干舌燥之困,于肾阴不足之口渴,其效立显。又论遗溺之疾,此肾气不固之征也。当辅以桑螵蛸,以其固摄之力,强化肾气,使膀胱开合有度,遗溺之症自除。经一旬调治,患儿诸症已去三分之二,其效可睹。预之再经一候,当可痊愈,体复康健,犹如春日草木,欣欣向荣矣。
此患者的中医治疗,仅需四诊之术,便能如明镜般准确映照出病机之所在,无需繁琐检查,耗费资财。这正是中医“简、便、廉、验”的理念之体现。在治疗尿床这一顽疾的同时,中医之方法犹如春风化雨,能使全身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它注重整体的调节,如同一位智慧的琴师,轻轻拨动身体的琴弦,使音律和谐,恢复自然的韵律。而且,药少价廉,却疗效可靠,宛如山间清泉,虽不张扬,却能滋养万物,使病痛如晨雾般消散。这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与新时代下“以人为本,健康至上”的观念相契合。
标签: 育儿 |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4_185.jpg
孩子天生胆小,这是为什么呢?“胆为中正之官”,胆主生发,象征着春天。孩子也是正在发育的时候,所以胆在小儿非常重要,跟小儿的发育密切相关。胆气虚寒小孩表现就是发育不良,同龄的孩子,别人家孩子个子高,自己家孩子个子矮,而且体质也不一样,就觉得身体素质比别人家孩子差。《黄帝内经》中说“凡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所以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小儿胆气亏损,发育就会迟缓。
孩子出现上面的这些症状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先天因素,这孩子天生胆子小而出现上面的情况,一般如果夜里惊醒、哭闹等等,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不去治疗,对孩子的心理因素影响也很大;第二个就是受到了惊吓,孩子突然受到了惊吓,还有家长严厉的批评教育,都有可能是胆气虚寒造成的。这种胆气虚寒不是胆受到了风寒而产生的,而是受到了惊吓或者某种刺激造成的。
在发育的过程中都应该温胆,无论有没有症状。一般治疗小孩的夜惊、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徐老善用温胆汤加减,其中有一味药蕤仁,蕤仁甘,微寒。归肝经,可以养肝明目,疏风散热。用于目赤肿痛,睑弦赤烂,目暗羞明。
小儿温胆调理的代茶饮:钩藤 5克、蝉衣2克、麦冬2克、竹叶2片,泡水代茶饮。成人如果有失眠、害怕等症状也可以服用,成人的药量需要加倍。
另外专家提醒,如果没有病千万别瞎吃药,因为是药三分毒。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5_4677.jpg
徐老引用《内经》中的话介绍胆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6_6748.jpg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对小儿疾病的认识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6_8067.jpg
您的孩子是否经常有以上症状?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8_6551.jpg
徐老介绍蕤仁的性味、功效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9_8622.jpg
蕤仁的外形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459_893.jpg
徐老推荐养肝明目泡水方:3克蕤仁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500_4873.jpg
推荐代茶饮,适合小孩子有夜惊、不安的症状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500_6945.jpg
点按小儿百会穴可以起到安神作用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501_1125.jpg
按揉内关穴,可以起到静心作用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501_6765.jpg
徐老还称:内关穴对成人也有作用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502_5367.jpg
徐老特别提示:小天心穴只适合于儿童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502_4676.jpg
百会穴也适合于成人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11/121120210503_5187.jpg
虎边穴
标签: 房产 |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