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挺直脊梁做中医
(2023-02-03 05:32:50)
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至民国著名中医学家,曾任职于清太医院,清亡后,应阎锡山邀赴山西。先后在太原开设了山西中医改进会、山西中医专门学校,开创了山西中医系统教育的先河,据其弟子王养林当年回忆,彭子益治学严谨、医理渊博、学验俱丰、思维敏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折理之精,辨证之确,敢于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崇,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教学方法,其理至易,其法至简。
彭子益生活于军阀混战、列强侵入的时代。西方列强垂涎中国,以庚子赔款办西医院,培养青年西医,企图诋毁、弱化、消灭中医,使中医被四面围剿,特别是学成归国的海归派余云岫、褚民谊等废止中医提案被国民政府采纳后,成为灭绝中医的急先锋。正是在中医生死存废的关头,彭子益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为保护中医、传承中医正统,足迹遍及山西、湖南、江苏、四川、广西、云南,所到之处办学、讲学、为民众义诊、口传身授,引导学生从事古中医学的临床验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堪称脊梁最直的铁杆中医。
彭子益弟子王养林介绍,在国民政府企图废除中医的那段日子里,彭子益义愤填膺,虽未能参加南京请愿团,但人在山西,心系南京,夜以继日查阅大量资料,力图从多角度来审视中医的科学性,以实际行动声援南京请愿团。
1936年夏,时任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中央国医改进研究会理事长陈立夫特邀彭子益到南京国医特别研究班讲学。在开班仪式上,彭子益被聘为教授。研究班共有学员80人,皆医专毕业。学员李良谟为反对五行论者,学后说:“今乃知中医学五行之真,余医学思想年年移动,读系统学后主义定矣。”学员张煜说:“学中医读系统学,一举足即到达目的地。中医学校,皆读系统学,中医乃不亡也。”
其间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设医政学院,特邀彭子益讲系统学。在南京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彭子益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火种撒在南京,播至全国。(牛国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就在此篇:圆运动彭子益先生的毕生心血
胃主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气,而胃为化气之源。气血分宫,胥秉土气。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温升则化神气,肺金清降则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浊气不能下降,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清气不得上升,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中气之虚。上逆者,养中补土,以降浊气,则呕吐与腹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满与呕家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升降之倒行者,火衰水胜而土湿也。火盛而土燥,则成水枯,而病实热,阳明承气之证是也。承气之证少,真武之证多。以水易盛而火易衰,燥易消而湿易长。火衰土湿,丁火奔腾,而癸水泛滥,是以寒盛于中下也。盖火不胜水,自然之理。所恃者,壮盛之时,生土以制之。至其渐衰,母虚子弱,火土俱亏,土无制水之权,而火处必败之势,寒水上凌,遂得灭火而侮土。
火复而土苏,则生,火灭而土崩,则死。人之死也,死于火土两败,而水胜也。是以附子、真武、四逆诸方,悉火土双补以胜寒水。仲景先师之意,后世庸工不能解也。附子沉重下行,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补益阳根之药,无以易此。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则臣从。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温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则相火亦泄,君相皆腾,是以上热,而上热之剧者,则全缘于相火。
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温和也。人之神宁而魂安者,二火之归根也。君火飞则心动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故也。庸工以为血虚而用清凉之药,诸如归脾、补心之方,误世多矣。当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归根窟伯,神魂自安。
但欲调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补土、养中、燥湿、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独奏奇功也。惟惊悸年深,寒块凝结,少腹硬满,巳成奔豚者,莫用附子,用之药不胜病,反为大害。当以桂、附、椒、姜研熨脐下,积寒消化,用之乃受。凡内伤虚劳,以及各门难病,皆缘中气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热,未有下热者。下寒若胜,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敛丁火,决有奇功。至于伤寒三阴之证,更为相宜也。其下热而不宜附子者,水寒土湿而木陷也。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下热虽生,而病本仍是湿寒。
如漏崩、遗带、淋癃、痔漏、黄疸、气鼓之证,悉木郁下热之证,但事清肝润燥,而寒湿愈增,则木愈郁而热愈盛。法宜于姜、甘、苓、术之内副以清风疏木之品,郁热一除,即以附子温其下焦,十有九宜。但法有工拙,时有早晚耳。纸包数层水湿,火中灰埋煨熟,去皮脐切片,砂锅隔纸焙焦用,勿令黑。庸工用童便甘草浸,日久全是渣滓,毫无辣味,可谓无知妄作之至矣。
黄连: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
兹将研究药性次序,开列于后。照此次序,去读《长沙药解》,《长沙药解》明了之后,再看别家本草以求变通。
干姜 温运中气。
人参 补中生津。
大枣 补中养血。
冰糖 补中。
白糖 养中。
豆豉 坪补中气,兼养阴液。
白术 坪补土气,除湿生津。
薏苡 除湿补土,阴虚忌用。
饴糖 炒焦用,养中去瘀。
神曲 调中去滞。
粳米 养中生津
大黄 下热攻积。
厚朴 温泻积气。
草果 温运结滞。
玄明粉 滑泻积热。
苍术 除湿发汗,性燥伤津
鸡内金 消食最良,过用伤胃
茯苓 升脾去湿。
泽泻 去湿升脾。
扁豆皮 利湿升脾。
干姜 升脾降胃,阴虚忌用。
半夏 降胃燥痰,阴虚忌用。
南星 降胃润痰,不伤阴液。
藿香 降胃温胃。
扁豆 降胃补土,阴虚最宜。
吴萸 温降胃胆。
山药 补降肺胃。
沙参 补肺生津。
苏条参 补肺生津。
百合 凉降肺气,胃寒忌用。
麦冬 凉补肺液,胃虚忌用。
西洋参 补肺生津,收降力大。
糯米 补肺生津,阴虚最宜。
白及 专补肺损,阴虚最宜。
黄精 润补肺胃,阴虚妙品。
牛蒡子 泻肺,伤津。
贝母 泻肺清热,专化燥痰。
麻黄 泻肺发汗,力猛慎用。
薄荷 泻肺发汗,虚家少用。
黄芩 清热泻肺,极能寒中。
石膏 凉泻肺燥,最能寒中。
白芥子 泻肺化痰,阴虚忌用。
苏子 大泻肺气。
葶苈 大泻肺水,力猛非常。
黄芪 升补卫气,阴虚忌用。
升麻 专升大肠,阴虚忌用。
葛根 专升大肠,凉润解表。
杏仁 降肺化痰,阴虚慎用。
桔梗 降肺排脓,阴虚忌用。
橘皮 温降肺胃。
枇杷叶 疏降肺胃。
竹叶 专降肺气,清凉不寒。
枳实 降气通滞,气虚忌用。
当归 和血润燥,湿脾滑肠。
羊肉 温补木气,滋养非常。
啊胶 润木息风,脾湿忌用。
乌梅 大补木气,收敛生津。
枣皮 收敛阳气,补木生津。
枣仁 滋补胆经。
艾叶 温补肝阳。
地黄 养血息风,木燥妙品。
羊肝 温养木气,补助肝阳。
苦楝子 专破横气,并止热痛。
桃仁 性热破血。
红花 专去瘀血,去瘀生新。
青皮 大泻木气。
香附 专泻肝经。
郁金 泻肝解郁。
五灵脂 去瘀散结。
赤芍 最散木气。
胡索 专攻木气,去结散血。
桂枝 升达肝阳,阴虚慎用。
川芎 温升肝经,窜性最大。
蒺藜 温升肝经,兼能滋补。
木香 温升肝经,木燥忌用。
白芍 专降胆经,收敛相火。
肉桂 温降胆经,直达肾脏。
吴茱萸 温降胆胃。
龙胆草 清降胆经。
黄芩 凉降胆经。
厚朴 温降胆经。
猪胆汁 凉降胆经。
苦酒 收降胆肺。
附片 专补肾阳,除湿破横。
巴戟 温补肾肝,滋润不燥。
菟丝 温肾补精。
淫羊藿 温补肾肝,坪和之品。
覆盆子 温补胆肾,能收小便。
熟地 滋补肾精。
甜苁蓉 温补肝肾。
破故纸 温补肝阳。
胡桃 温补肾阳。
车前 除湿利水。
猪苓 利水通窍。
通草 清利水道。
海金砂 泄水去结。
泽泻 泄水利湿。
萆薢 通利水道。
水气药升降品
凡补品皆升,泻品皆降。
温补肝肾之品,皆补心火,并补相火。
火气药泻品
黄连 专清心火,并除湿热。
莲心 专清心火。
灯心 轻清心火。
栀仁 凉泄心火。
朱砂 妄降心火。
黄柏 清泄相火。
胡柴 专升命门,善衡结气。
凡温补肝肾之品,皆能升火。凡泻火之品,皆能降火。惟肉桂补火,系温降胆经相火。
荣卫药
外感和荣药
芍药 降胆收热。
淡豆豉 养木抑阴,调养中气。
黑豆 降胆滋水,养中降火。
大枣 养中养木,滋补津液。
绿豆 养中清热。
黄豆 养木调中。
麻黄 善开卫闭,能通腠理。
薄荷 泄卫开肺。
杏仁 降肺泄卫。
陈皮 温降肺胃。
生姜 散肺伤津。
竹叶 轻降肺卫。
可于《长沙药解》中,分为常用者、不常用者。常用者先读,不常用者后读。按土气、木气、金气、水气、火气的河图系统,不可任意取舍,致将整个的意义失却,得不着一以贯之之妙。本书处方篇所列各方,惟大黄廑虫丸用之虫类药,为不常用者。能将处方篇各药研究彻底,熟记于心,自然发生妙于化裁的机会。
如小建中汤治虚劳,以芍药降胆经、收相火为主,须右脉关、寸之间脉气较它脉为盛,乃受得芍药之苦寒。倘右脉关、寸之间脉气不盛,胆胃之热不足,当减轻芍药,或不减轻芍药,加冰糖、白糖以和芍药之苦,免伤胆胃之阳。
百年三晋医学人物之——彭子益
三晋名医彭子益近代中医生存空间日渐逼仄,但无论是“中西医汇通”,还是“中医科学化”,最后都陷入“中医不科学”的悖论,面临丧失中医自身的困境。曾经积极参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近代名医彭子益,萌发了中医系
三晋名医彭子益
近代中医生存空间日渐逼仄,但无论是“中西医汇通”,还是“中医科学化”,最后都陷入“中医不科学”的悖论,面临丧失中医自身的困境。曾经积极参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近代名医彭子益,萌发了中医系统论和西医还原论范式不可通约的观点,站在纵深的视野,向传统中医回归。在继承发展“医易同源”理论和黄元御学说的基础上。彭子益构建出体系完整的中医圆运动模型,认为处于宇宙万物升降浮沉循环运动规律中的人身,其经络也如轮辋循行运动。如果轴不旋转,轮不升降,则发生患病。各中医流派治病的原理,都可以归结为从不同着力点恢复正常圆运动。
彭子益生平概况
彭承祖(1871-1949年),字子益,白族,云南鹤庆人。其父在黔为宦,出生于贵州的彭子益自幼家学严谨,年长后向黔中名流广为求学,涉猎广泛。尤其天性嗜医,钻研颇深。后游历京师,曾任晚清太医院医员,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医学典藏,医术名著于京城。辛亥后,受山西督军阎锡山的延请北上山西,先后任汾西县(1915年)、介休县(1916年)[1]、霍县(1917-1922年)、平陆县(1922-1925年)[2]灵石县(1925-1927年)[3]、新绛县(1927-1931年)[4]知事、县长等职。1919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后,彭承祖兼任研究会名誉理事、理事,附设医学传习所、医学专门学校教员,编讲《医学丛谈》课程[5],在公余积极参与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工作。任灵石县知事期间,彭承祖在该县城东介庙创办绵山中医院并亲自临诊。应诊、求学者络绎不绝。1931年前后,由于中原大战中的阎锡山战败下野,加之抗战爆发。彭子益辞官离开山西,赴南京任国医馆编纂委员。1935年著成《中医系统学原理》书稿。1936年夏,国医馆举办中医特别研究班。政要陈立夫推荐彭子益担任该班系统学课程的教授。1937年彭子益先后到北平国医学院[6]、南京国民行政学院卫生特训班、江苏省医政学院讲习中医系统学,一时间中医界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彭子益的名声还远扬到业外。铁道部技正孙子明,邀集有留学欧美背景的政要员六十余人,先后在南京第一公园、五洲公园听彭子益讲演生命宇宙学说。孙子明感慨:“现今世界科学方法所不能解决之事物,惟生命宇宙耳;彭叟将我中国古代的形上文化,与现代世界的科学文化,合而为一,由大气运动中得着解决。”表明了这些接受过现代西方教育的人物对其理论的理解和认同。[7]295
南京失守后,彭子益返回故乡云南。在云南民政厅长丁又秋的支持下,举办了昆明市中医学特别研究班,开展中医教育。同时,筹划设立中医院。后因重庆和成都国医学校延聘任教,计划未及施行。1942年,因其婿抱病广西桂林,电促往诊。后留广西桂平、博白、合浦等处讲学数载。1949年应越南海防为市长之邀前去应诊,突发疾病去世。[8]
彭子益在研习临证中医的心得,均编为讲义,印发学子。在担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期间,彭子益编撰《医学丛谈》(后改名《实验系统医学》)。在此基础上,1935年著成《中医系统学》。1935-1939年间,先后在《文医半月刊》分26篇[9];1937-1941年间在《国医砥柱月刊》(后改名《国医砥柱》)分13篇连载[10],[11]。同时,彭子益对文稿不断充实修改,先后更名为《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系统的古中医学》等作为各讲习班教材。1947年,彭子益在前后修订三十余次后,正式定名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版。
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
作为受阎锡山赏识的名医,彭子益出席了中医改进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并进行了“演说”。[12]民国初期的彭子益对研究会“阐发中医真理,参证西医科学,穷源溯流,融汇贯通”的中西医汇通思想是赞同的,也积极参与到中西医参衷的研究中。1923年,彭子益发现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在融贯中西医学方面有精到之处,于是立即给研究会理事长、时任山西民政厅长杨兆泰写信:“张锡纯所著《衷中参西录》,其中皆本人多年实验之方,较之医校中各家讲义,录古人成书,案而不断,无裨实际者,实高出万万”,所以,他“拟求理事长与(研究会附设)专校学生、传习所学生,每人发给一部”,作为他们学习的教材。还建议“如经费无余,请令各县解送学生饭费内多解一元五角”(当时山西专校、传习所学生的学费、饭费均由各县承担)。言辞间充满了对中西医汇通的关注。[13]杨兆泰果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为每位学生购置该书一部。
但随着中西医汇通活动的深入,以致后来出现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彭子益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他认为:“欲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须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欲由中医方法去选择科学,须先认识古中医学的本身真相。”他进而定义“科学”是“有原理有系统有证实之谓;非死(尸)体剖解之谓。”现代西医基于“死体剖解学”,“是分析的、片段的、直的、不运动的,是死的”,而“古中医学”“是不能分析的、整个、圆的、运动着的,是活的”。“彼此立场,适成相反”。中医系统论和西医还原论的对立观已经在彭子益思想形成。他指出“盲目地去用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医,得了科学的虚名,失了中医的实效,可惜殊甚。”
他讥讽“谓中医的阴阳五行为古董”之人,是“不认识阴阳五行”,“无异坐井观天者,嫌天小也。”[7] 269-294这样,彭子益的医学思想与近代“中医科学化”思潮分道扬镳,进而对“中西医参衷”也反思后,对向重新认识古中医回归。
返本求源的彭子益,回归到主要研究晋唐以前的中医学,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论》来把握中医内涵。彭子益任山西霍县知事时,该县农桑局组织村民种核桃,久不出土。彭子益亲临田头,掘土视之,“见发根之芽与发干之芽,并不直上直下,乃相抱如环,作圆运动之态。”从而顿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升降搓挪而成此圆运动”的“宇宙圆运动”理念。他认为,由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在大气、地面、土壤中随着二十四节气,作升降沉浮的圆运动。处于其中的万事万物包括人身就要受其影响。“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故位于身体中的足少阳胆经相火,由右侧降入下部水气之中,再从左侧通过足厥阴肝经循行上升。其他5对主经也类似对应循行、升降浮沉,形成“人身一小宇宙”。[7]10彭子益拿车辆轮辋做比喻,“一个完整的圆运动要有轴有轮,缺一不可”,“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如果中气不足或四维不张,则“轴不旋转,轮不升降”,人体患病。相应地,中医治病的原理可以概括为“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三种,目的是恢复人体正常的圆运动。
彭子益“应用象数思维构建医学模型”的医易思想,将河图看作大气的宇宙图,以“天人合一”为原理,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框架,以“相火升降浮沉周流全身”为运作机制,构建出体系完整的人体气化圆运动模型。[14]彭子益的圆运动学说强调天地、人体脏腑之间的平衡。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间互相转化,以平为期。
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前后,山西温病流行。对照“中医治温病无不遵守之本”的《温病条辨》用药,人们发现 “服‘银翘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剂而死者”。“银翘散”作《温病条辨》的第一方,而不见效如此,中医改进研究会各理事苦思不得其解。一日,彭子益到圣佛村下乡,见有儿童摘食未熟小杏,欲止之。一老人曰:时行病发大热,用此小杏十数枚,捣烂加盐少许,煎汤热服,即汗出热退也。彭子益退而琢磨,“于是得知《伤寒论》桂枝汤用芍药之原理;且并得知自来用‘银翘散’治温病,用‘升麻葛根汤’治麻疹错误的原因。”[15]他分析,作为《伤寒论》位列首方的“桂枝汤”有治中风发热之功用。但桂枝汤中的芍药,却系收敛作用。“既因中风而发热,反用芍药以收敛之,是何理由?”原因在于外感之病,非风寒入了人身致病;而是荣卫被风寒所伤。所以,“利用芍药敛荣卫,降胆经也”达到治病的目的。[7]34
对医易同源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类比后,彭子益认为,中医不同的治疗方法,或在圆运动的轴(中气)上用力,或在四维的轮上用力,或者轴轮同时用力,虽着力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不圆的运动复圆。
圆运动学说的影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同于以往的中医古籍,它采用引导学习者循序渐进树立传统文化观念入手,在反复的讲述过程中形成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习惯。[7]3001937年,国医馆特别研究班学员八十人,皆有医专毕业经历,或行医多年之士。听闻彭子益学说后,欣喜道:“今乃得见我中国古医学的本身真相。”[7]29520余年间,直接听讲的学生有2000余人,一致认为该书是“使人认识中医学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缩短学程之本。”[7]1山西灵石老中医李可,私淑彭子益圆运动学说,尽得精髓,成为当代运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急症救治、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
导言
什么是实在?就是客观的。问:是患者的口给,未必准确,望、闻,精微难于把握(望舌相对客观),唯有脉是实实在在的医生诊断的客观凭证,所以中医很重视脉诊。
枯润二脉
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润者津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润脉无论何病,慎用凉润药,枯脉无论何病,忌用热燥药,认明枯润二脉,处方用药,便少错误。
《伤寒》‘脉法篇’说:“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沈、濇、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是用阴阳统领诸脉,后世有六纲脉:浮沉,迟数,虚实。都是提纲挚领之意。
什么脉算枯?什么脉算润?
微弱二脉
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温补宜急图;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阴液枯,清润法当守。此二脉,脉体皆少,一者宜补气补阳,一者补液补阴,最易含糊,须以轻按重按之间,寻出证据以为用药之本,病人的体质不是阴虚,便是阳虚,故诊脉先以枯润微弱,分别阴虚阳虚,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来概属虚脉之称,而以阴虚阳虚置之不辨,遗误后学不少,故以脉法起首,郑重言之。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用附子。营卫病,脉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润二脉别阴虚阳虚,弱微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又须审查两尺,左尺较右尺少为水虚,右尺较左尺少为火虚,据两尺为判断之中判断,用药更少误差。总之脉法的阴虚阳虚,认识无差,然后能识一切疾病之阴虚阳虚,然后能判断一切医书所说疾病之阴虚阳虚。
虚实二脉
前天遇一沉实脉,用下法,泻后胀痛大减,今查脉变缓和,非攻下所宜,改予消满化滞,以观后效
松紧二脉
滑涩二脉
滑脉,有二象,鼎沸与盘珠:鼎沸躁热病;盘珠津液多。燥热伤津,如鼎锅之水,被火煎熬沸腾,故脉滑;津液滋多,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故脉滑。痰病脉亦滑,痰亦津液也,新婚有孕脉亦滑,津液增多也。鼎沸之滑,重按有力;有孕之脉,脉气充足;痰病之滑,脉气不足。
涩脉,有两仪,血少与阳虚:血少涩在左;阳虚涩右居。涩如刀刮竹,亦如雨点沙,血少津枯故脉涩;阳虚脉涩者,津液生于阳气也,荣卫不足,脉亦现涩,荣卫调和充足,然后津液生也。血少津枯之涩者,薄而有力;阳虚之涩,薄而微也;荣卫不足之涩,薄而无神也。左属水木,故血虚则涩应于左;右属火土,故阳虚则涩应于右;荣卫不和不足,必左右皆涩。
滑脉类润,涩脉类枯。细心体察,注意区分。
滑涩二脉
二象也还是大概,各脉象都存在各层次、程度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兼脉,代表的意义也就不同,详细体会,推导病机,指导用药
。弦缓二脉
弦脉收敛病,气机不舒展,治弦须养中,用药忌收敛,疏泄畅通,则气机舒展,疏泄不通,则气收聚。弦者如弓之弦,向内收聚之象,木主疏泄,木气本身稚弱,不能疏汇则脉弦,金气燥结,木气因而不疏则脉弦,弦乃木气之郁象,木气稚弱之弦,宜温养木气,金气燥结之弦,宜清润金气之燥,开散金气之结,然后木气之郁舒开,脉乃自去,唯既现弦象,木气愈郁而欲疏泄,则克中土,中气受伤不能运化四维,病即关系生死。故又须于疏展木气之中,兼扶中土。五行之气,郁则克其所胜,而悔其所不胜,此自然之势也。金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其意指此也。弦即为寒,木气阳弱也;弦则为饮,木气不能疏泄水分也;弦则为痛,木郁冲击也;弦则为风,木病风而脉弦,则病重矣,中气败故病重也。弦脉多胃气脉少故也,治弦脉忌用收敛药,慎用刚燥药,寒病之弦脉弦,温能则弦化,则弦脉易治之病。此外之弦脉皆不易治。寒病之弦、饮病之弦、弦大而虚,润而不枯;风病之弦,不润而细,阴虚津枯之脉弦,宜养津清热;内伤之脉弦,宜补中土,兼治木气,弦乃能去。
凭脉辨证论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