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牛国莲
已故名医何绍奇,既是教育家,又是中医大家,他临床对麻黄的应用有较深的认识与研究。他在广泛继承古代名医陶弘景、孙纯一、何廉臣、张潞、王洪绪、徐灵胎,以及近代名医张锡纯、何时希、姜春华、恽铁樵、赵锡武、范文虎、蒲辅周、彭宪章等人运用麻黄的特点的基础上,又深入民间地头了解麻黄的生长习性和民间应用麻黄的偏方、验方。在何绍奇手里麻黄既是“将才”,又是“小卒”,既是“主角”,又是“配角”。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麻黄的草质茎,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之功。《本草通玄》称之为“发表第一要药”。《本草正》称之为“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本草经疏》称之为“伤寒解肌第一”。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几易其版,麻黄稳坐第一把交椅。《方剂学》麻黄汤独占鳌头,虽没有桂枝汤“群方之首,众方之冠”的美誉,但五个第一足以证明其在临床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验案
中学女老师,63岁。患者洗澡时发现大腿内外有8个、上肢3个圆形疙瘩,约1.2×1厘米,有2个局部紫瘀,其他皮色不变。在医院活体切片检查,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其脉弦滑,眼眶周围黯黑,拟诊为“痰核”,以温阳活血,化痰通络为法,取阳和汤。
处方:麻黄(每剂用3克)、姜半夏、炮南星、山甲珠、僵蚕、橘络、紫背天葵、丹参、桃仁、红花等。
患者共服30剂,结节由10个减至2个,继服而愈。麻黄画龙点睛,非此不为。何绍奇运用徐灵胎的经验,认为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并引他药共达。
何某,男,50岁。1982年发现左侧乳头内陷,乳下有一核桃大的肿块,能推动,无疼痛感,医院病理切片诊断为乳腺癌,遂入院手术,术中活检,结果为良性,改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症”。后右侧乳头下又发现一核桃大小的肿块,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用阳和汤加丹参、淫羊藿、法半夏、青皮、陈皮、当归、鹿角霜。
患者服至15剂,肿块开始缩小。服药26剂,肿块完全消失。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而何绍奇以阳和汤加减每每获效,值得推广与借鉴。
麻黄研末应用
何绍奇将麻黄配伍并研散是其用药特色之一。
麻黄和甘草打粉,以2:1比例和匀,每服3~5克,治疗时行感冒。
麻黄30克、甘草30克、蜂房6克,共研细末,和匀,每次4克,1日3次用于遗尿。
麻黄30克、五味子30克、甘草30克研粉,和匀,分成30包,治气管炎,1日3次,每次1包。曾有一哮喘患者,久治不愈,误将三药研粉煮糊,一次服下,麻黄量高达30克,竟喘息顿平,虽属意外,确歪打正着。
何绍奇一再强调,麻黄用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不可贸然投以大量,更不能猛狼从事。他还指出使用经方中的麻黄可师其意,不可枸于方,随证调整,灵活便用。他将麻黄作为自己治疗风、寒、湿、热的要药之一,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温病治疗中,提高了治疗效果。以上仅是何绍奇临床应用麻黄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了他对麻黄的了解与喜爱。(作者单位为山西中医药大学)
三七配伍袋妙用【草根一生】
(2015-04-29
19:38:37)[编辑][删除]
1、三七1袋,丹参1袋,水蛭1袋,地龙1袋,沉香1袋,瓜蒌1袋,黄芪1袋。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栓溶解,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机梗、高血压、高血脂等与血液及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
2、三七1袋,当归1袋,川芎1袋,白芍1袋,熟地1袋,黄芪1袋。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的数量和活性,达到促进造血的功能,调经养颜,美容祛斑的作用。
3、三七1袋,山楂1袋,葛根1袋,五味子1袋,泽泻1袋,丹参1袋。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
4、三七2袋,当归1袋,香附1袋,地榆1袋。止血和活血的双向调节: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出血。对吐血、呕血、咯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瘀血等具有明显效果,对于妇女不正常的子宫出血,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的崩漏,产后血晕效果也十分明显。
5、三七1袋,天麻1袋,五味子1袋,洋参1袋。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安定与改善睡眠等功用,三七叶总皂苷镇痛以及镇静作用非常明显;三七地下部分(三七根)能兴奋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和体力,表现出抗疲劳性。
6、三七1袋,茯苓1袋,洋参1袋,红景天1袋,灵芝1袋。具有抗衰老作用。
7、三七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治疗肿瘤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三七中尚含有硒,β-榄香烯等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
8、三七1袋,黄芪2袋,地龙1袋,全蝎1袋,丝瓜络1袋。抗炎症:三七对急性炎症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组织水肿、白细胞游走以及后期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9、三七1袋,山楂1袋,陈皮1袋,太子参1袋,柴胡1袋,白术1袋。保护肝脏:三七能降低谷丙转氨酶,对糖代谢有促进作用,使肝细胞糖元贮备增加,有利肝损伤的恢复。
http://www.nwk.yn.cn/imageRepository/b2cb2fdf-0ccb-470b-ada1-18a35f47fa57.jpg 三七生吃和熟吃的功效区别:
生吃三七主治: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衄血等血症。并可防治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保肝、高血糖、调节胆固醇、前列腺炎、抗血栓等。忌:孕妇忌服。
熟吃三七主治:补血、活血、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失血、贫血、提高免疫力、抗癌等。侧重于“补”。
三七的用量问题:每人每天用量以不超过5克为佳,外伤止血除外。
固精止遗二“螵蛸”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桑螵蛸与海螵蛸均以“螵蛸”为名,皆因外形而得名。“螵蛸”偏旁为“虫”,二者的确皆来源于动物。一陆一水,桑螵蛸为螳螂之卵鞘,海螵蛸为乌贼之内壳,两者均为收涩药,皆能入肾固精止遗而用于遗精、早泄、赤白带下等病证。但桑螵蛸味甘咸,性平,以补为要,长于固精缩尿、补肾助阳;而海螵蛸味咸涩,性温燥,效专收敛,除涩精止带外,尚善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以下细说二“螵蛸”。
桑螵蛸
桑螵蛸为螳螂之卵鞘,“其状轻飘如消也”(《本草纲目》),古时多采自桑树,故名。《本草经集注》言“逢树便产,以桑上者为好”。其异名有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螵蛸(《广雅》)、螳螂子(《名医别录》)等。桑螵蛸应在深秋至次春收集,采收的卵鞘内有虫卵,蒸后晒干,杀死虫卵,以防贮存过程中因虫卵孵化而失效。
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表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表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表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桑螵蛸味甘、咸,性平,归肝、肾经,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桑螵蛸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主伤中,疝瘕,阴萎,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等症。中成药补肾十七味膏、甘露消渴胶囊、鹿尾补肾丸等皆有用桑螵蛸组方入药。桑螵蛸助阳固涩,故阴虚火旺或膀胱有湿热者慎用。
桑螵蛸补肾助阳,《本经逢原》言“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兼言其“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尿白浊方多用之”。如《杨氏家藏方》桑螵蛸丸,与五味子、补骨脂、附子同用,以温肾助阳,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早泄、腰膝酸痛者。
值得一说的是,螳螂全体也能入药。《医林纂要•药性》言其“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入心而能泄热气,散瘀血”。现多地方习用,《山东省中药材标准(2012年版)》等有收载。螳螂能熄风定痉、去热消肿,用于惊痫、咽喉肿痛、痔疮等症。
海螵蛸
海螵蛸因生于海中,形似螵蛸,故名。另有异名乌鲗骨(《素问》)、乌贼鱼骨(《神农本草经》)、乌贼骨(《千金要方》)、墨鱼骨(《药材学》)、墨鱼盖(《中药志》)等。
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前者药材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有不甚明显的细小疣点,尾部较宽平,无骨针;后者背面疣点明显,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末端有1骨针,多已断落。
海螵蛸味咸、涩,性温,归脾、肾经,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的功效。其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等;外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等症。中成药胃康灵颗粒、四方胃胶囊、止血定痛片等皆有用海螵蛸组方入药。
海螵蛸功能收敛,为止血要药,凡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内服外用,止血效果均佳。《本草纲目》言“诸血病皆治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固冲汤,常与黄芪、白术、山茱萸肉等同用,以补气摄血、收敛止血,
而治崩漏下血者。值得注意的是,阴虚多热者不宜多服;久服易致便秘,可适当配润肠药同用。
海螵蛸主要含碳酸钙,尚含壳角质、黏液质、磷酸钙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海螵蛸具有修复骨缺损、抗辐射、抗肿瘤、抗溃疡等作用。
六剂药治愈夜间发热半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