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山逢故人仙术正芳芬

(2023-02-02 15:55:18)


——诗词中的“术”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19-11-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山下寒林平楚,山外云帆烟渚。不饮如何,吾生如梦,鬓毛如许。

  能消几度相逢,遮莫而今归去。壮士黄金,昔人黄鹤,美人黄土。

  这首《茅山逢故人·句曲道中送友》是元代诗人张雨的作品,描写在茅山送别友人的情形,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茅山逢故人》为张雨自度曲,调名本意即咏茅山道中遇见老朋友。

  茅山仙术名天下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地处句容、金坛交界处,风景秀丽,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相传西汉茅盈三兄弟在此采药修道成仙,后人因此称此山为茅山。

  茅山还以出产中药“术”而名满天下。古方并无白术、苍术之别,统称为“术”,《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载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古人认为茅山出产的“术”品质最好。陶弘景说:“(术)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陶弘景将“术”分为白术、赤术,赤术即为苍术。

  苍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茅苍术、北苍术、关苍术的根茎,是常用的化湿类中药。茅苍术也称南苍术,江苏茅山地区是茅苍术道地药材的产区,所产苍术体重质坚,气香特异,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数红棕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南朝梁庾肩吾在《答陶隐居赉术煎启》中描写茅山苍术说:“绿叶抽条,生于首峰之侧;紫花标色,出自郑岩之下;百邪外御,六府内充;山精见书,华神在箓;木(术)荣火谢,尽采撷之难;启旦移申,穷淋漉之剂。”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根茎,是常用的补气类中药,传统认为临安市於潜镇产者质量最为上乘,称为“於术”。

  苍术燥湿效可夸

  “山精媒长生,仙理信可诘。梨枣本寓言,杞菊亦凡质。幽人爱臞儒,药鼎荐珍物。绝粒谢烟火,耘苗换肌骨。摩挲莱芜甑,尘生不须拂。”(宋代范成大《次韵施进之惠紫芝术》)苍术辛香而苦,具温燥之性,既能芳化湿浊,苦燥脾湿,除中焦秽浊之气,又能健运脾胃,促进运化,为燥湿健脾要药。苍术配伍厚朴、陈皮等药,可治疗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的脘腹胀满、呕恶食少、困倦乏力、舌苔白腻等;配伍茯苓、猪苓、泽泻等,可治疗脾虚湿聚、水湿内停导致的痰饮、泄泻或水肿。

  “射的穿云白,莲房照水乌。山精今及采,鹰爪得同拘。”(宋代朱翌《宣城书怀》)苍术辛温苦燥,能祛风散寒除湿,可用于风湿痹证。又因其长于祛湿,故对痹证而湿胜者尤宜,常配伍薏苡仁、独活、羌活等使用;若配伍石膏、知母等,可治疗湿热痹痛;配伍黄柏、薏苡仁、牛膝等,可治疗湿热下注、脚气肿痛、萎软无力;配伍龙胆草、黄芩、栀子等,可治疗湿热带下、湿疮等。

  “地炉火软苍术香,饤盘果饵如蜂房。就中脆饧专节物,四座齿颊锵冰霜。”(宋代范成大《分岁词》)苍术辛香燥烈,能开腠理发汗,祛肌表之风寒表邪,又因长于胜湿,故多用于风寒表证而夹湿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配伍使用。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唐代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苍术尚能明目,可用于夜盲及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苍术辛温燥烈,内热阴虚,气虚多汗者禁服。

  补气健脾数白术

  “老僧似识众生病,久在山中养药苗。白术黄精远相寄,知非象马费柔调。”(宋代苏辙《答琳长老寄幽兰白术黄精三本》)白术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归脾、胃经,既能补气以健脾,又能燥湿、利尿。临床广泛应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引起的食少、便溏或泄泻、痰饮、水肿、带下诸证,对于脾虚湿滞证有标本兼治之效,被前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吴山雾露清,群草多秀发。白术结灵根,持锄采秋月。归来濯寒涧,香气流不歇。夜火煮石泉,朝烟遍岩窟。千岁扶玉颜,终年固玄发。曾非首阳人,敢慕食薇蕨。”(宋代梅尧臣《采白术》)白术能益气健脾,固表止汗,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千金方》单用其治汗出不止。白术配伍黄芪、防风等,可治疗脾肺气虚、卫气不固所致表虚自汗、外感风邪等,如玉屏风散。

  “丹砂久窖井水赤,白术谁烧厨灶香。闻道神仙亦相过,只疑田叟是庚桑。”(苏轼《楼观》)白术能益气健脾,脾健气旺,胎儿得养而自安,故有安胎之功,适用于妇女妊娠,脾虚气弱,气血生化无源引起的胎动不安。白术配伍黄芩等,可治疗气虚兼内热者;配伍苏梗、砂仁等,可治疗兼有气滞胸腹胀满者;配伍人参、黄芪、当归等,可治疗气血亏虚所致胎动不安或滑胎者;配伍杜仲、川断、阿胶等,可治疗肾虚胎元不固。

  “守闲事服饵,采术东山阿。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柳宗元《种术》)苍术和白术均是菊科苍术属植物,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皆有健脾燥湿功能,均可用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为补脾要药,适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为运脾要药,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养肝明目密蒙花

 (2024-04-19 04:27:31)[编辑][删除]
养肝明目密蒙花
摘自2024-4-18中国中医药报
唐略 北京汉方唐略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有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其中黄色的饭团是用密蒙花染成的,不仅能养肝明目,还清香可口。
密蒙花,味甘,性微寒,入肝,既能清热,还能平润肝经、平肝熄风,对眼睛非常好。临床治疗很多眼病,尤其是在治老年人阴虚火旺所致眼病时,笔者经常会把密蒙花和谷精草一起用,还可以再加一些滋养肝肾的药,如生地、山萸肉等,也可以加一些与密蒙花作用类似的菊花。
小儿患近视往往是因为用眼过度,久视伤血,继而伤了肝肾之阴,精气不能上承导致的。如刚患近视,或假性近视者,可用密蒙花配上菊花、枸杞子、生地、沙蒺藜、谷精草,对恢复视力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风热、湿热导致的眼花、眼痒、眼睛刺痛等不适,就可以用密蒙花跟黄连、赤芍、荆芥、防风、菊花、龙胆草等同用,能有效缓解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密蒙花有很多毛,所以古书里都说要 用绢包煎。绢是蚕丝织成,也有祛风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用密蒙花来做一碗养肝明目、透着浓郁花香的“染花饭”。密蒙花只在清明前后盛开,如今正是密蒙花开的季节,采回来焯一焯水,去掉涩味,沥干水分,晾晒至干,可以存放一整年,随时取用。当然,如果没有条件采摘制作,也可以直接买现成的干品。
用的时候取一把干的密蒙花,加水熬煮十多分钟,至水变黄色,过滤出黄色的水,放至温热。然后将糯米浸泡在黄色水中一个晚上,就会染上明艳的黄色了。第二天,把泡好的糯米和黄色水一并倒入电饭锅煮熟即可。
练疏肝顺气操 食桃花养生膳
摘自2024-4-18中国中医药报
刘杨 魏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感应、相互映照的。春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始生、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特点。这个时候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日益旺盛,整个人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肝脏属木,就像树木一样,拥有着生生不息、伸展自如、升发旺盛的特性。它与春天的气息紧密相连,所以春季养生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让肝气自由舒展。肝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如果肝气不舒,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偏头痛、两胁胀满、易叹气、情绪不畅、嗳气、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畅、月经不调等。所以,春季养生要特别注重疏肝,让肝气自由舒展,享受春天的气息。
疏肝理气操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套疏肝理气操,包括擦膻中、开门见山、牵拉胁肋等动作,坚持练习有助于疏肝顺气,促进气血运行。
擦膻中
右手立掌,将大鱼际对着膻中穴,做整个胸骨段上下来回地擦法,速度可以快一点,以膻中区域觉得发热为宜。
开门见山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双臂向前伸直与肩同宽,双手自然张开,两手心相对;吸气,双手翻掌慢慢向后做扩胸状,到达极限后憋气停1秒,呼气,肩关节由前向后做小幅度环旋运动。注意动作要与呼吸配合。
牵拉胁肋
接上势;左手置于腰间,右臂上举贴于耳前,身体逐渐向左弯曲;弯曲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使右侧肝胆经充分拉伸,然后身体逐渐恢复中立位,同时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同法身体逐渐向右侧弯曲,拉伸左侧肝胆经。左右交替反复练习10次。
桃花药膳
除了疏肝理气,食疗养生也是春季的重要养生方法。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处处春意盎然的景象了,而春季最具代表性的花就是桃花,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桃花的药膳吧。
桃花味苦、性平,有利水、活血、通便之效。桃花入药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云其可以“令人好颜色”。《千金药方》也记载,用桃花泡水饮用,可以起到减肥细腰的作用。而民间更是用桃花制作桃花糕、桃花酒及桃花茶等。《太平圣惠方》中还有用桃花做馄饨的记载。桃花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对于便秘的人群较为合适。如果觉得桃花做馅的馄饨味道过于平淡,也可以在桃花中加入少许猪肉,使口感更为柔和,并且药效更为平缓,更适合体虚便秘的老年人食用。

行气止痛诸“木香”

  (2024-02-03 09:11:26)[编辑][删除]
行气止痛诸“木香”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木香”之名的药物只有三种,即木香、川木香和土木香。虽言“木”香,来源却非木本,而是来源于菊科草本植物的根。从药材质地而言,三者中只有川木香质硬脆、易折断,余者质坚硬、不易折断。从功效而言,三者皆有行气止痛之效,然木香另有健脾消食之功,土木香兼有健脾和胃、安胎之效。
从历代应用和市场流通品种看,还有其他有“木香”之名的中药,如广木香、云木香、青木香、祁木香、红木香等,以下逐一分说。
木香、广木香、云木香本一物。木香原主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以自广州进口、形如枯骨的质量最好,故有广木香之称。《四声本草》也说木香“昆仑船上来,形如枯骨者良”,《本草图经》则言“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也,他无所出”。后我国大量引种,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尤以云南丽江地区和迪庆州产量最大、质量佳,故又有云木香之名。现临床处方用药时,多用广木香或云木香之名强调优质饮片入药。
木香,来源于菊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木香的根,又有名青木香(《本草经集注》)、南木香(《世医得效方》)等。药材气香特异,味微苦。木香本名蜜香,因香气如蜜,后讹传为木香。《本草纲目》载言:“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缘沉香中有蜜香,遂讹此为木香尔。”木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木香辛散苦泄温通,芳香醒脾,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木香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多用于止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木香汤,与青皮、姜黄、莪术、炒麦芽等同用,治食积气滞、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者。《太平圣惠方》木香丸,配当归、川芎、黄芩、桔梗等药,治小儿冷热不调、腹痛不可忍,或时寒热、下痢脓血者。《中国医学大辞典》香砂六君子丸,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砂仁、陈皮、半夏、枳实等药同用,治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脘腹胀满、呕恶食少、消化不良等症。因木香辛温香燥,易伤阴血,故阴虚、津亏、火旺者慎服。
质脆易折川木香。川木香,来源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根。因主产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雅安等地而得名。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药材外皮脱落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油头”。呈圆柱形,习称“铁杆木香”,或成纵槽半圆柱形,习称“槽子木香”。川木香仅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肠鸣腹泻、里急后重。
祁木香亦为土木香。土木香为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气微香,味苦、辛。主产于河北,有祁木香之称(《河北药材》)。《蜀本草》中记载后蜀国主孟昶苑中曾种的“木香”,《本草图经》考证后认为“恐亦是土木香种也”。另有《本草衍义》中所称塞外所得青木香,亦为土木香。土木香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安胎的功效。临床用于胸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湖北中草药志》有用土木香治牙痛的记载,直接捣烂或嚼烂,含患处或入虫牙孔内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血虚内热者要慎服。
古今青木香莫混用。今之青木香为藤本植物马兜铃或北马兜铃的根,而古之青木香乃木香的别名。《新修本草》中将马兜铃根称作土青木香,便是对木香的别称青木香而言。《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木香“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本草蒙筌》将土青木香简作青木香,今通行之。因此在按古方用青木香时务必注意,切莫用错品种。如从苏合香丸拆方研究冠心苏合丸时,用的便该是菊科植物青木香而非马兜铃根青木香。马兜铃根青木香含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不可用于中成药,饮片配方也应慎用,不宜久服。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有青木香的中成药品种早在2004年9月30日前已将处方中的青木香替换为了土木香。《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之后也已将该品种删除。目前仅有《广西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7年版)有收载该品种,言其有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南五味子红木香。红木香为五味子科常绿木质藤本长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入药,味辛性温,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的功效。红木香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言“治风气痛,伤力,跌扑损伤,胃气疼痛,食积,痧胀等症,俱酒煎服”,主治气滞脘腹胀痛、筋骨疼痛、痛经、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证,民间多用。红木香虽未被药典收录,却也被多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录,如《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第三版)(2019年版)记载红木香来源于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且言临床处方写红木香、紫金皮均付红木香。有《疡科选粹》一紫散,用紫金皮、生地黄治伤损眼胞,青黑紫色肿痛。

理气化滞沉香化滞丸

   (2024-02-23 15:53:21)[编辑][删除]
理气化滞
沉香化滞丸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春节假期刚过,李先生便打来电话,说他过节海吃海喝,把胃伤了,现在胃痛腹胀、大便不利,十分难受。他想吃点中成药调理,我问明情况后,推荐了沉香化滞丸,他服用仅一天,便觉好了大半。下面来解读这款药。
组成与功效
沉香化滞丸源于明代吴旻所著《扶寿精方》。原方由沉香五钱,蓬术(莪术)三两,炒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藿香、炒麦芽、炒神曲、炙甘草各二两组成,为细末,酒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腹开水送下。功能消积滞,化痰饮,去恶气,解酒积,治中满呕哕恶心。同代医籍《万病回春》又原方收录。之后此方得以不断充实与改进,版本较多。《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药成方配本》《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等书都有载录,成分大同小异。尤其《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所载沉香化滞丸,是在原方基础上减去甘草、藿香、麦芽、神曲,加入大黄、厚朴、黑丑(牵牛子)、枳实、青皮、三棱、五灵脂、山楂、枳壳而成,加强了理气消导之力,用来“主治饮食停滞,胸膈痞闷,两胁胀痛,嘈杂吐酸”。
现行中成药沉香化滞丸采用《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组方,由沉香、大黄、香附(制)、厚朴(制)、莪术(制)、牵牛子(炒)、陈皮、枳实(炒)、木香、青皮、三棱(制)、砂仁、五灵脂(制)、山楂(炒)、枳壳(炒)共15味中药制成。主要功能是理气化滞,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证,症见脘腹疼痛、胸腹胀满不舒、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吐后痛减、饮食不下或厌食、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或弦。现代可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习惯性便秘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意即胃、大小肠、胆等传化之官要维持出纳、消化、转输、排泄等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保持其畅通无阻。若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腻,极易损伤脾胃,造成食积内停、气血凝滞,故治疗重在理气化积、消食导滞,这正是本方的立意所在。方中沉香辛苦而温,以行气和中,降逆止呕;大黄、牵牛子苦寒泻下攻积,清理肠胃积滞,共为君药。枳实、青皮、香附疏肝破气,散结消痞;山楂消食化积;木香、枳壳、厚朴行气宽中,消胀止痛,共为臣药。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化湿和中;三棱、莪术、五灵脂活血行气,消积止痛,共为佐药。全方配伍药多而不杂,重在理气又兼顾血,重在消食又配合攻下,可迅速达到胃肠通利之目的,使诸症消弭。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褐黄色的水丸,味苦、辛。每袋装6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胃痛、腹痛属脾胃虚寒者慎用。年老体弱及大便溏泄者不宜。女性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平素月经量多者不宜使用。孕妇禁用。儿童应在医师指导和成人监护下服用。不宜与含人参成分的药物同服。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应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苍耳子

   (2024-02-03 07:56:19)[编辑][删除]
苍耳子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外散风寒治头痛,鼻塞流涕易见功。
祛风除湿治痹痛,苍耳有毒损肝功。
苍耳子散治鼻炎,肝功不全要慎用。

龙葵龙胆苦寒清热解毒身安——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03 08:34:37)[编辑][删除]
龙葵龙胆苦寒 清热解毒身安
——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化碧何年自醢龙,一茎瘦玉琢寒筇。
鱼鳞蘸恨波光艳,鹊脑萦愁篆缕浓。
视草索声清悄悄,护花铃影翠重重。
胆瓶秋色堪酬对,卧听蒲牢送晓钟。
这首《龙胆》是明末清初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通过描写龙胆草的形态典故,抒发心中的愁苦之情。龙胆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因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而龙葵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见植物。
龙葵解毒疗疮痈
龙葵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草,路边地头都能见到。龙葵的外貌与辣椒相似,故又名野辣椒,但其实果实一点也不辣。龙葵夏季开白色小花,花谢后结青色小浆果,如绿豆大小。浆果秋季成熟,呈紫黑色,味道和枸杞子有点相似。明末清初王夫之《续落花诗三十首•其二十九》:“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常采摘龙葵成熟的果实食用。成熟的龙葵果实营养丰富,现在还有人将其制成饮料,但龙葵未成熟的果实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
龙葵因其性滑如葵菜而得名,但为什么加上“龙”字呢?或许古人觉得龙葵的果实和传说中的龙珠相似吧!还有一种和龙葵外貌极为相似但却结红色果实的植物,就名为龙珠。龙葵和龙珠药性相似,古人认为二者是一物二种。在《唐本草》中,龙葵又被称为苦菜,但龙葵的叶子并不很苦,之所以被称为苦菜,更多的来源于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一些诗词中,也将龙葵称为苦菜,如南宋王质《山水友余辞•苦菜》:“贝母花哆哆,龙葵叶团团。苦菜,苦菜,空山自有闲人爱,竹箸木瓢越甜煞。”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诗辨别苦菜与龙葵,《月令七十二候诗•四月小满中三候•其二十二•苦菜秀》:“其甘如荠风人咏,非赤若珠颜氏评。作苦充肠宜旅客,微酸入口合书生。”
“龙葵滋味苦甘全,寒滑原来毒已捐。效著热消兼美士,功垂血散并婵娟。便艰利水根能矣,疔肿除疼子有焉。最是令人堪爱处,筋当伤损善相连。”(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龙葵》)中药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咳嗽、水肿的治疗。龙葵子为龙葵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的治疗。龙葵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痢疾、淋浊、尿路结石、白带、牙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治疗。
龙胆清热泻肝火
龙胆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节,和竹子有点相似,但却低矮,高度只有半米左右。龙胆的叶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与龙葵叶相似,但韧性更强。条叶龙胆的叶为线形或披针性,与大蒜叶更为接近。龙胆秋季开花,花色鲜艳,花萼呈钟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中描写龙胆“茹苦若饴,味宜尝胆。葵叶阳倾,竹枝露泫。银蒜菀垂,金铃孰撼。夏茂冬藏,宿根勿剪”。清代吕兆麒《龙胆草花》:“生意随枯蘗,清寒不自知。未孚霖雨望,徒作卧薪思。瘦甲终应显,冬心莫见疑。为矜颜色好,开处独迟迟。”
龙胆名称奇特,在药名诗中经常出现,如陆龟蒙《药名联句》:“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宋代孔平仲《再赋•其一》:“冻地榆抽笋,寒山药长苗。老翁须自白,积雪草方夭。折桂心安在,屠龙胆已消。花前胡不醉,排闷合欢谣。”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龙胆味道极苦,自古便是入药的良材。《神农本草经》将龙胆列为上品,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易水老人张元素总结龙胆功用有四:一是除下部风湿,二是除下部湿热,三是祛除脐下至足肿痛,四是治疗寒湿脚气。清代张望《古今医诗•龙胆》:“龙胆苦寒气味厚,下泻之功防己耦。风湿湿热若干证,脐下至足肿痛忧。胆肝气益火邪泄,上行外行酒浸甊。”
“吴兴龙胆草班(斑)斓,性味尝来最苦艰。叶似龙葵无异样,根同牛膝一般颜。湿瘀防己堪同使,火郁柴胡可共攀。晓起若教空腹饵,便溲不禁水潺湲。”(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龙胆草》)中药龙胆为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口苦胁痛、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热病惊风抽搐的治疗。近代王剑宾《国药诠证》载:“龙胆治湿已化热之病奏效甚捷,惟燥而不润,故血热者须与润药同用,以燥血可以伤气而助热也。”
“苦涩多寒龙胆草,阴沉相火最能清。疸黄痢下咸堪去,风湿全消定痫惊。”(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胆》)龙胆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龙胆与苦参同用,或配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可治疗湿热黄疸,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苦参丸;配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可治疗治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龙胆草》)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配伍柴胡、黄芩、栀子等,可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强中、胁痛口苦,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是龙胆泻肝汤的君药。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明代有一妇人常无故发怒,感到小腹痞闷,时而寒冷时而发热,此外还有尿频、白带过多、面青口苦等症状,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后来找到名医薛立斋诊治。薛立斋认为妇人是积愤不能发散所致,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妇人服药不久后痊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和八珍汤调理,使妇人完全康复。
“草龙胆治肝经热,黄疸时行湿下焦。明目上升须酒浸,惊疳客忤总能消。”(明代沈应旸《药性诗决•草龙胆》)龙胆善泻肝胆实火,配伍牛黄、黄连、钩藤等,或配伍黄柏、大黄、青黛等,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大寒小毒性兼全,苦涩尝来味更然。沉降偏教腑脏定,峻严却使绝伤连。肝邪焦湿相将去,目肿肠虫次第捐。脾胃若虚宜禁服,恐遭呕泻致忧煎。”(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草龙胆》)按照炮制方法不同,龙胆可分为生龙胆、酒龙胆和龙胆炭。生龙胆常用于清热燥湿,酒龙胆常用于上焦及肝胆实火,龙胆炭常用于清肝凉血。龙胆苦寒,脾胃虚弱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初春蜡梅艳含香

     (2024-02-23 15:52:29)[编辑][删除]
初春蜡梅艳含香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蜡梅傲霜斗雪、不争俏丽、以香报春,深受历代文人骚客的喜爱。《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蜡梅用途广泛,不仅可作盆景、切花供观花赏景,还可提取精油、入药疗病。每年蜡梅初开时,采集花朵,或干燥备用,或冷浸萃油。之后无论是制成香包,还是手工做成如香皂、唇膏等日化品,都是极好的。为的不仅是蜡梅的那缕缕冷香,更有那潜在的馥郁药香。
蜡梅有解暑清热、理气开郁之效,《本草纲目》有言蜡梅“解暑生津”。《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将蜡梅科植物蜡梅的花蕾入药为“蜡梅花”,味辛、甘、微苦,性凉,有小毒,归肺、胃经,可解暑清热、理气开郁,用于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等,孕妇慎服。《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收载的“蜡梅花”除花蕾入药外,初开的花也供药用。中成药跌打万花油、伤科万花油等均用蜡梅花组方入药。
中药“铁筷子”,其实是蜡梅的根,有祛风止痛、理气活血、止咳平喘之效,主治风湿痹痛、风寒感冒、跌打损伤、脘腹疼痛、哮喘、劳伤咳嗽、疔疮肿毒。现代临床应用中,还将铁筷子制成注射液用于治疗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

春风吹葛长生津止渴良

  (2024-04-01 08:12:00)[编辑][删除]
春风吹葛长 生津止渴良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刘姗姗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种葛南山下,春风吹葛长。二月吹葛绿,八月吹葛黄。”这是明代张时彻《采葛篇》里的诗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处处有葛的身影。戴茎皮织的葛布,“藜杖空云气,葛巾多雨痕”;穿葛布制的衣服,“五月暑犹薄,中庭试葛衣”;踩葛藤编的鞋子,“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由头到脚,尽显葛的馈赠。
葛,是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藤粗壮而蜿蜒缠绕,叶互生,花蝶形,淡紫色。到了深秋,葛叶落尽,藤蔓枯黄,地下的葛根也成熟了,乡人便开始顺藤摸根,挖葛根。葛根粗细不均,如晒干的树根,内白色,含有大量淀粉及纤维。中医认为,葛根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解酒毒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葛根洗净切片,捣烂放入水缸中浸泡,经手搓洗,揉出淀粉,等待半日,白色浆水沉淀凝结,倒去浮水,通风阴干,闻名遐迩的葛根粉就制成了。葛根粉用温水调匀,再用沸水冲泡即可食用,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等功效,是养生保健的佳品。
花开时节,紫色的葛花一大串一大串悬垂于青色的藤条上,人们将葛花摘下,和面蒸食,淋上麻油,也是一道好菜。葛花还是解酒的一种药材,民间曾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叫“千杯不醉葛藤花”。《名医别录》也有葛花“主消酒”的记载。

当归:气血昏乱,服之即定

   (2024-04-05 08:17:43)[编辑][删除]
当归:气血昏乱,服之即定
摘自2024-4-3中国中医药报
王怡 甘肃中医药大学
《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汤液本草》中也写道:“气血昏乱,服之即定。有各归气血之功,故名当归。”当归,又名秦归、西当归、岷当归等,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
当归入药补血强
我国对当归的开发应用历史悠久,不仅入药,还广泛用于食疗中,有“十方九归”和“药王”之美称。《神农本草经》中对当归记载到:“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当归入心、肝、脾三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可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又被称为“补血圣药”。
不仅如此,古代医家发现,根据当归部位不同,功能擅长也不同。李时珍提出:“人身法象天地,则,治上当用头,治中当用身,治下当用尾,通治则全用,乃一定之理也。”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认为,“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可见,当归头长于止血,归身长于补血,归尾长于破血。
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使当归功效有所不同,如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常用于血虚证、血虚便秘、痈疽疮疡等;酒当归功善活血调经,常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等。
当归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多糖,以及许多微量元素。当归有镇静镇痛、抗炎、抗肿瘤、促进造血功能、防止肝糖原减少、保肝护肾、增强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血压、调节子宫平滑肌,以及抗恶性贫血等多种现代药理作用。
当归食疗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制作:当归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30克、食盐适量。羊肉切块焯水,当归、生姜洗净,切片备用。将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后用小火炖煮至羊肉熟烂,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
功效:本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治疗虚寒腹痛之名方,可益气补血、温中祛寒、调经止痛。
当归补血汤
制作:当归10克、黄芪60克水煎。亦可将用量增加,煎成膏滋食。
功效:源于《内外伤辨惑论》,重用黄芪意在补气而益血。可用于失血后气血耗伤,或气虚血亏、体倦乏力、头昏。
当归肉桂酒
制作:当归30克、熟地黄50克、红花15克、肉桂6克,用米酒1000克浸泡1~2周。
功效: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熟地黄滋阴补血,红花、肉桂活血通经,米酒行血脉。可以治疗血虚,或有瘀滞的经闭、月经不调。
归芪蜜膏
制作:当归、黄芪各30克,陈皮10克,火麻仁100克,蜂蜜适量。火麻仁捣碎,同前三药加水煎取汁液,再煎至浓稠,入等量经煎炼的蜂蜜,搅匀,煎溶。每次食1~2匙。
功效:方中以黄芪补中益气,当归补血润肠,蜂蜜、火麻仁润肠,兼用陈皮理气。
当归烧羊肉
制作:当归、干地黄各15克,干姜10克,羊肉250克。羊肉,洗净、切块入油中炒至发白,放入中药,加水、盐、酒等,以小火煨至羊肉烂熟即成。饮汤吃肉。
功效:源于《千金要方》。本方以羊肉、当归、地黄补虚益血,以干姜温中健胃。用于血虚体弱,或虚寒腹痛。
党参当归茶
制作:党参1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将药物分别用清水洗净,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
功效:本品能益气健脾、养血,适合心脾两虚失眠者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当归不宜与降压药物同用,防止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与肝素、阿司匹林、华法林同用可增加出血倾向;湿盛中满、大便溏泻者也应慎用。

枸杞头:补虚益精清热明目

    (2024-04-11 17:12:03)[编辑][删除]
枸杞头:补虚益精 清热明目
摘自2024-4-10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枸杞春天萌发出的柔嫩叶芽,称枸杞头、枸杞尖、枸杞叶。它与菊花脑、马兰头,被南京人奉为“金陵三草”,是品尝春味儿的极佳选择。
中医认为,枸杞头味苦、甘,性凉,归肝、脾、肾经,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明目之功效,常用于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等。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云其“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现代研究发现,枸杞头富含甜菜碱、多种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头性凉,大便滑泄之人慎食,亦不宜与奶酪同食。
枸杞头入馔,可凉拌,可炒食,亦可入汤等,均有一定的助益健康作用。下面为大家推荐4款简便易学的枸杞头养生膳食方,以供参考。
凉拌枸杞头
材料:枸杞头250克,红椒半个,香油、盐、糖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红椒切丝备用,枸杞头洗干净,放到沸水中焯2分钟捞起,再放到凉开水中浸泡15分钟,捞出来装盘,放入红椒丝,加香油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即可。功效:补虚益精、清热生津、清肝明目。
枸杞头炒鸡蛋
材料:枸杞头200克,鸡蛋2枚,油、盐等调料适量。
做法:将洗好的枸杞头用开水稍微烫一下,捞出来控干水之后切碎;取一个大碗,将切碎的枸杞头放入碗中,打入鸡蛋,加少量油和盐,搅拌均匀;热油锅,倒入搅拌好的鸡蛋枸杞头糊,小火慢炒,炒至金黄,即可出锅装盘。功效:滋阴益肝、祛火明目。
淡豆豉枸杞头粥
材料:枸杞头100克,淡豆豉60克,粳米100克,食盐适量。做法:上述材料洗净备用;水煮淡豆豉,取汁煮粳米到熟,再下枸杞头煮成粥,加盐调味。功效:清心补虚、平肝除烦。 枸杞头老母鸡汤材料:枸杞头200克,老母鸡一只,姜3片,食盐少许。做法:老母鸡宰杀洗净,斩块,汆水捞起;枸杞头洗净切段;将适量清水倒入瓦煲烧开,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食用。功效:健脾补肾、养血安胎。

丹心要学月月红
摘自2024-4-1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相传为苏东坡五十大寿时所作的清廉爱民诗。
苏东坡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备受百姓敬仰。在其他官员借寿收礼时,苏东坡一再制止家人要为其祝寿的行为,并嘱咐不准宣扬。岂料寿辰当天,有人抱一盆盛开的月季花上门而来。问其何事?来者说名叫赵钱孙李,祝寿而来。道是名字奇怪,却说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更是言说知大人爱民,只送一盆月月红,聊表心意。如是这般,家人依旧为难。来人只得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苏东坡晓得此间事,亲自收下月季花,并作此流传千古之清廉爱民诗。
月季花秀美且四时常开,故又名“月月红”,正如诗云:不逐群芳更代谢,一生享用四时春。另有清代德阳诗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称月季为“月贵花”“月记”。
如今,月季花花型多样,色彩更为丰富,用作切花、绿篱、花镜、造景等都是极佳的花材。绚烂的月季花颇受百姓喜爱,除观赏外,亦有食用价值。用月季花做的鲜花饼香甜可口,让人欲罢不能。而月季花作的茶饮,更是现代女性常备的悦颜茶之一,除色香味俱全外,更有药用价值。
月季花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活血消肿,敷毒”。月季花是《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气清香,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等症。月季可单用也可配伍使用。《泉州本草》便有记载单用鲜月季花开水泡服,治月经不调。《福建药物志》亦有载月季花开水泡服,可治高血压病。因月季花入血而活血,是以孕妇慎用。
此外,月季花的叶、根亦可入药。月季花叶能活血消肿、解毒、止血,《湖南药物志》记载“月季花嫩叶,捣烂敷患处”治筋骨疼痛、腰膝肿痛、跌打损伤。月季花根有活血调经、涩精止带之效,《分类草药性》言其“治妇人月经不调”。

春季尝尝“两鲜”和“三果”

      (2024-04-29 13:20:31)[编辑][删除]

陈藏器和《本草拾遗》

  (2024-03-18 09:52:01)[编辑][删除]
陈藏器和《本草拾遗》
摘自2024-3-15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藏器(约687—757年),盛唐时期医药学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撰著的《本草拾遗》,不仅为《唐本草》拾遗补缺,极大地扩充了本草学的视野,而且在药剂分类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身在官场 心系杏林
陈藏器自幼聪慧过人,童年时期就跟随懂医识药的父亲和邻居到野外采药,每次都能认识几种药草,对相似易混药草具有异于常人的辨别能力。结伴采药的邻居对陈藏器父亲赞叹道:“令郎日后必成大器。”两三年后,陈藏器开始帮助父亲炮制、存储药材,学习药物配伍知识。少年时代,家中亲人病逝,他决心下苦功研习本草、精修医道。他到处搜罗散落乡间的医书,认真抄写、反复阅读。每逢集日,他都要蹲坐在悬壶卖药的摊位旁边,观看民间医生的看病过程,揣摩临证门道。经过几年的磨砺,他未及成年便能给求医者切脉诊病,在家乡十里八村小有名气。
开元(713—741年)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推行改革,选贤任能,百业兴旺,唐代进入开元盛世。开元初年,陈藏器在家人的敦促下,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被任命为京兆府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县尉。县尉是县令、县丞之下具体负责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征收赋税等项庶务的基层官员,多为进士进入官场的初始职位。县尉虽为九品小吏,但三原县是距京城长安只有七八十里的京畿要地,陈藏器来此任职,表明朝廷对他的器重。
在三原县县尉任上,陈藏器一方面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另一方面又心系杏林、情牵本草,经常行医施药。他在庶务之余为人诊病赐药之事逐渐传开,三原县境内和周边的求医百姓纷至沓来,陈藏器医名渐起。据传说,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瑁身患怪疾,感觉饥饿却倦恶进食,瘦骨嶙峋,终日卧床不起。太医院的太医们治疗多日后感到束手无策。陈藏器听闻此事后,通过官场熟人向皇室进献秘方“药茶”,用后疗效明显。几个月后,李瑁病愈,玄宗大喜。后世称陈藏器为“茶疗鼻祖”。
陈藏器在精读和应用《唐本草》《本草经集注》等典籍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药材未被收载,遂萌生了补编本草书籍的念头。唐代是一个重视发展医药事业的朝代,尊重像陈藏器这样儒而通医、能官能医的人才。陈藏器的想法,获得同僚的理解,得到官方的支持。
《本草拾遗》 流传甚广
唐代初期,唐高宗李治敕令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苏敬携同重臣李勣、长孙无忌、孔志约和御医等20余人,以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为底本,补增阙略,析疑匡谬,绘制图谱,编撰新的药书。显庆四年(659年),《唐本草》成书,收载药材850种,以朝廷名义颁行。
在《唐本草》颁行80年后,陈藏器参阅历代医药、史书、地志、杂记等文献110余种,经过多年的民间访谈积累,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撰成《本草拾遗》。该书包括“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共10卷。卷一“序例”部分,为全书的总论;卷二至卷七“拾遗”部分,按照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6部收载《唐本草》遗逸药材700多种,介绍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药法、别名、形态、生境、产地、采制、禁忌、混淆品种考订等;卷八至卷十“解纷”部分,意在解除旧本草内容的纷乱,纠正性味功效、品种产地等方面的舛误,涉及265种药材。
《本草拾遗》刊刻问世后,受到医药界的重视,流传甚广。引用《本草拾遗》相关内容的著作,主要有唐末五代医药学家李珣的《海药本草》,北宋开宝年间刘翰、马志等的《开宝本草》,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李穆等人编纂的类书《太平御览》,北宋名医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及《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本草拾遗十卷……其书失传,惟嘉祐补注广引之。《本草拾遗》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原书因仅有手写本流传,在南宋时期亡佚,后世医书、药书引用《本草拾遗》皆为借助于官修刻印版《嘉祐本草》《政和本草》等书的间接引用。
在《嘉祐本草》药材条目释文中,引自《本草拾遗》的内容,均注明“新补见陈藏器”。《政和本草》药材条目释文中,引自《本草拾遗》的内容,均注明“陈藏器余”。宋代和其后的药书编纂者充分地尊重前人和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著书时恪守标注引用文字出处的“规矩”。用现代语言来陈述,就是药书编修者具有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正是这种令人景仰的知识产权意识,才使现代研究者能够借助《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药书,将《本草拾遗》佚文摘选出来,最终汇集成当代人所看到的辑佚本《本草拾遗》。
药学贡献 影响深远
《本草拾遗》在原书失传的情况下依然被辗转引用,成为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本草典籍。明代医药学大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历代诸家本草”中对此书赞赏有加:“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陈藏器是浙东地区第一位有全国知名度的医药学家,清代史学家、浙东学派集大成者全祖望称其为“四明医学之初祖”。美国汉学家谢弗(E.H.Schafer)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赞誉陈藏器是“8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赞誉《本草拾遗》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本草拾遗》内容丰富,广采博取,收载了诸多以往未入药书的药材,其中有收集于民间的土药材,也有来自波斯(伊朗)、拂菻国(东罗马帝国)等地的洋药材。当年,官修《唐本草》比之参照底本《本草经集注》新增药材114种,而仅凭一己之力撰成的《本草拾遗》收载新药竟多达700余种(按辑佚本统计),是《唐本草》新增药材数量的6倍多。《本草拾遗》的问世,使本草家族成员出现史无前例的一次“爆增”。
首倡药材十分法,是《本草拾遗》在药学领域影响深远的一项开创性贡献。陈藏器在“序例”中提出:“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接着,他依次指明十种药材的治疗效用并举例:宣可去壅,即姜、橘之属是也;通可去滞,即通草、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赵佶编撰的医药学教科书《圣济经》,其中的“审剂篇”移用了《本草拾遗》的药材十分法,提出方剂十分法,在“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每个字的后面都加上一个“剂”字。例如,“郁而不散为雍,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是也”。

春日繁花背后的中药密码

   (2024-03-19 03:12:39)[编辑][删除]
春日繁花背后的中药密码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春天,在大地的丹青妙手下,描绘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好似天地间的一场盛大庆典。然而,你知道吗?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不仅是春天的使者,它们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有不少都是中药。
三月,又称为桃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那粉嫩的花瓣,犹如少女的脸颊,带着一丝羞涩。它不仅是爱情的象征,还是一味良药。桃花具有利水、活血、通便的功效。日常用桃花泡水、熬粥食用,有润肠通便、滋润皮肤、美容养颜的效果。
三月,白墙黑瓦下的辛夷,风中随摇曳,瓣瓣落心田。辛夷,又名木笔花、玉兰花、望春花等,它的名字就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辛夷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的作用。对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渊等症状,辛夷有着很好的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辛夷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时最好用纱布包煎。
四月的清晨或黄昏时分,金银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宁静与祥和。金银花,它的名字就蕴含了它的特性——金银双色。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对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金银花有疗效。此外,金银花还可以日常泡水饮用,能改善皮肤瘙痒。
春天里,风悄悄地吹过大地,蒲公英头顶上的白色冠毛随风飘散。蒲公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好似一颗颗璀璨的星星。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它对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痛、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蒲公英。
一簇簇,一层层,如云似雪,那便是梨花。梨花的洁白和清香是春天的另一道美丽风景。梨花在我国约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种类及品种均较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素淡的芳姿更是博得诗人的推崇。梨花还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作用。
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不仅带给我们娇艳的花朵和宜人的气候,还赠予我们丰富的中药资源。这些春花,它们不仅仅是春天的使者,更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美丽的花朵,感受它们带来的健康和美好吧。(杨晓杰)

黄泥炒制马钱子控制剂量祛顽疾

    (2024-03-23 10:31:11)[编辑][删除]
黄泥炒制马钱子 控制剂量祛顽疾
石恩骏运用仿九分散经验
摘自2024-3-22中国中医药报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仿九分散方药组成为土鳖虫、全蝎、制乳没、生甘草、苍术、川牛膝、麻黄、自然铜各360g,制马钱子1500g。制法:将生马钱子冷水浸泡致软,刮净其毛并晾干,取新鲜黄土(黄泥),铁锅内炒至略干,捣碎,放入生马钱子继续炒至黄褐色、微焦,弃黄土,将制马钱子称准份量与诸药一起粉碎,分装胶囊,每粒含药末0.3g。
黄泥甘平,入脾胃经,治中暑吐泻、痈疽肿毒,用其炒制马钱子可以尽解马钱子之毒,且保全其药性。此炒制法系贵州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石恩骏近年从一年老中医处习得,此法所制马钱子用药量仅为常法所制马钱子一半之量,药力却过于常法。石恩骏认为,凡用马钱子,多宜用此法炮制,不仅可节约大量药材,且药效也有提高。
清宫九分散乃活血化瘀之方,力大功专,为伤科要药,据载由醇王府传抄而来。功能化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红肿疼痛等症,宫中刑杖之伤常用此药,而方中马钱子的份量与他药份量等齐。现代有治椎间盘突出之秘方,方类九分散而以马钱子为主药,马钱子约占总药量之20%。石恩骏对马钱子药性研究较深,认为其苦寒有大毒,有兴奋神经等作用,服用过量可致抽搐、惊厥、昏迷等中毒症状,然其通络散结、消肿定痛、透达关节、开通经络之力又远胜他药,若能按法炮制,控制剂量,乃是治疗诸多顽症之良药。石恩骏参考九分散制仿九分散方,每个胶囊含药0.3g,每天服用10粒以内,连服月余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石恩骏曾自服以亲试之。然肝肾功能损伤者、孕妇及胃肠道有出血倾象者,皆不可用本方。
仿九分散中其余诸药多为活血化瘀之品,生甘草可调和诸药之燥性。石恩骏用此药于以下病症。
跌仆损伤
无论是否伤筋动骨,若疼痛明显,均可用此药化瘀止痛。针对多种骨折所致剧烈疼痛与肿胀,皆可服用,每用黄酒送服3粒,每日3次。软组织损伤也可按此法服用。
验案 万某,男,24岁,运动员。3天前因跑步时不慎扭伤右踝部,致肿痛跛行,七厘散内服、云南白药喷剂外用后疗效均不显。此为血瘀气滞之候,径投仿九分散3粒,每日3次,黄酒送服,2日后肿消痛止,行走如常。
多种骨关节疾病
治疗多种骨关节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寒痹及痛痹为主要表现者,可用黄酒送服3粒,每日3次。此类疾病多因风寒湿邪留连筋骨之间,以致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石恩骏也常用阳和汤或当归补血汤与胶囊同服,也曾用补肾滋阴中药配合胶囊治疗慢性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疗效。
验案 黎某,女,65岁,农民。患者近半个月来感觉左髋部疼痛剧烈,予消炎痛及补肾壮骨类中药治疗,无效。症见左髋部疼痛,跛行,不能久站,下肢外展、外旋功能受限,舌淡紫,苔薄润,脉沉涩。CT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此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留连筋骨,致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之证,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嘱可继服之前的中药,加仿九分散3粒,每日3次,黄酒送服。治疗半年,病情明显好转。
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常表现为慢性腰痛,此类腰痛虽常挟肾虚病理,然多有寒邪滞闭经脉。以黄酒吞服此药,每日3次,每次2~3粒,常有卓效。石恩骏也常用其与阳和汤、补中益气汤、独活寄生汤等同服。
验案 颜某,男,49岁,司机。腰痛7年,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近5天病情加重,经中药、针灸理疗等治疗后无效。症见腰痛,惧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慢性腰肌劳损。此为肾虚、寒邪滞闭经脉之证,当补肾散寒、活血通络。予独活寄生汤配合仿九分散3粒,每日3次,黄酒送服。翌日腰痛大减,继服1周,腰痛、惧冷消失。
神经性皮炎
此方可燥湿解毒、祛风活血,以醋调和外敷患处治疗神经性皮炎有一定效果。
验案 姜某,男,41岁,商人。患颈部神经性皮炎3年,于数家专科医院治疗,迄今未治愈。症见颈部有3.5cm×5cm的皮损,呈苔藓样变,边界清楚,淡褐色,搔之流液渗血,奇痒难忍,舌苔薄白,脉濡。此为风湿相搏、经气不畅之证,亟宜燥湿解毒、祛风活血,予仿九分散适量,以醋调和外敷患处,翌日痒减,1周后皮损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晚上临睡前服用5粒,黄酒加温开水送服。此后每晚增加1粒,最多不超过10粒,若有腰痛加重或腰背部紧而发麻反应,则不宜再增加药量,药后安静卧床,服药后不宜多饮开水,恐抵药性。2周为1个疗程,按此法连用2周,每个疗程间宜停药3天,若病情缓解,则每晚减服1~2粒,至3粒则不继续减量,再服2~3周以巩固疗效。
石恩骏认为此症为顽症,非此类重剂难愈,若有头眩、脊背发麻或腰背肌群紧缩之感,轻则无需处理,重则多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缓解。
脑血管病后遗症
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后遗症,如偏瘫、失语、记忆力减退等,乃经脉瘀滞所致。除明显有痰热者,皆可用本方活血化瘀。每日2次,每次2粒,温开水送服。
若气虚明显,同时服用补中益气汤;若阴分伤者,同时服用六味地黄汤;有热者,同时服用增液汤。
多种恶性肿瘤
《外科证治全生集》谓马钱子“能搜筋骨入骱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此方治疗乳腺癌及食道癌有一定疗效。石恩骏认为,以内服此方替代术后放化疗之法,有其效而无其副作用,其功用与小金丹类同。然剂量问题还需深入研究。石恩骏倾向于顾护正气的同时,增大剂量,可突破每日10粒之限制。
勃起功能障碍
此方活血化瘀之力于性功能颇有振作之力,宜小剂量常服,以黄酒送服。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

 (2022-12-05 05:34:15)[编辑][删除]


时间:2021-02-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于荣章

  王不留行系石竹科草本植物麦蓝莱的成熟种子,其走而不留的穿透性很强,与穿山甲作用相似。主要含王不留行皂苷、王不留行三萜皂苷、多种环肽、黄酮化合物、氢化阿魏酸、尿核苷、王不留行黄酮苷、麦蓝菜咕吨酮、王不留行咕吨酮、异肥皂草苷、王不留行次皂苷、D-葡萄糖等成分。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王不留行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药物,也是一个草本植物,性味苦、平,其归于肝、胃经。它的籽很坚硬,用的时候要炒开了以后才能运用,它也有利水通淋、通乳消肿的作用。

  王不留行有通经下乳的功效,其可以用于治疗闭经、乳汁稀少、排乳不畅,治疗乳汁多而不通畅的乳汁之虚证时,则需要配有补气、补血的药一同使用;有活血消肿的功效,一般用于瘀血、肿块及疮疡肿毒时,也需要配伍使用;还有消炎的功效,对于脓肿及蜂窝织炎,可以采取王不留行鲜叶砸碎外敷,起到消炎、散肿、镇痛的作用;还有消肿活血的功效,可以治疗腮腺炎、睾丸炎,使用时都要配伍其它的药物同用,效果更好;具有消肿活血的功效,可以治疗腮腺炎、睾丸炎。对组织缺血、缺氧有保护和抗癌作用。用于热淋,血淋,石淋时,可利尿通淋,配伍石韦、滑石、冬葵子。还可将王不留行适量,炒黄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外涂。王不留行、吴茱萸根、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蒺藜子、大麻仁,洗头面久疮。(于荣章 河南省洛阳市中医药研究院)


王不留行:通经络抗肿瘤

  (2022-09-10 15:22:26)[编辑][删除]
时间:2022-07-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三虎

王不留行以通乳而著名,也因此淹没了其通经络抗肿瘤之功。《名医别录》就指出其治疗“痈疽恶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王不留行体外对食管癌109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对艾氏腹水癌、人体肺癌有抑制作用。最近研究揭示,王不留行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其抗癌机理是抑制人体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且与剂量成正相关。其通经活络之功与抑制血管内皮增殖作用,实在是相反相成,就像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一样。似乎《神农本草经疏》的作者缪希雍早已认识到这一点:“治金疮血出鼻衄,仍治妇人难产,可见其能使诸血不旁流逆出,其当顺流而下者,又能使之无所留滞,内而隧道,外而经脉,无不如之。”真不能低估前贤格物致知的能力。试想,这种维持经脉气血运行不息、如环无端的能力,不就是预防肿瘤发生发展的杀手锏吗?

山西已故名老中医刘绍武的攻坚汤,药仅4味,除夏枯草、紫苏子、生牡蛎以外,重用王不留行100g,治疗子宫肌瘤、乳腺增生、颈淋巴结核等,取效绝非偶然。方中紫苏子化痰降气,王不留行通经活络,均有化痰通络而不伤阴,甚至有增水行舟之妙。在肿瘤临床,对于需要大量长期服用化痰活血通经药的患者,改换思路,破除思维定势,取刘绍武攻坚汤之意,岂不美哉!而对于肝血管瘤等无现成有效方药的疾病,王不留行何尝不是一个靶向性很强的辨病药物。(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王不留行:不唯通经下乳 实堪利水通淋

燕京刘氏

时间:2021-12-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王不留行为石竹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麦蓝菜的成熟种子,味苦、性平,归肝、胃经,有通经下乳、利尿通淋之功。

当今临床,王不留行主要用作通乳,但从历代本草书记载来看,下乳并非王不留行最主要功效,其通经、通淋作用应为临床医生所重。

下乳散结

王不留行具苦泄宣通之性,行而不住,能通利乳汁,为产后下乳佳品,且常与穿山甲同用,以至于明代《本草纲目》就记载了“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的民谚。金代医家张元素也说:“王不留行,下乳通导用之,取其利血脉也。”《种杏仙方》治乳汁不通方,即以王不留行、穿山甲两味加猪蹄筋膜,酒或水煎服。《卫生宝鉴》涌泉散,以王不留行、炮穿山甲、瞿麦穗、麦冬、龙骨等份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后食猪蹄羹,每日3次,并配合木梳梳乳以增效。如遇气血不足乳少者,可以在补益气血药物中少加王不留行,即可取效。王不留行通利乳窍,对乳腺增生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通经下胎

王不留行性善下行,又入血分,《本草纲目》说“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药性论》称其能“通血脉”,《日华子本草》谓其“治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故临床上治疗经行不畅、痛经、血滞经闭以及难产、胎死腹中,往往用其通下血滞。如《东轩产科方》治血闭不行之经脉淋涩证,证属血瘀者,配伍当归、红花、川芎、乌药、延胡索等。《普济方》胜金散治难产逆生,胎死腹中,以王不留行配伍酸浆草(死胎用)、茺蔚子、白蒺藜、五灵脂(行血俱生用)。

通淋利尿

王不留行味苦能泄,行而不守,《本草纲目》认为其“利小便”,《外台秘要》云其“治诸淋及小便不利”,《东轩产科方》云其可“治血淋不止”。清代医家陈士铎治疗小便淋痛,常在利尿药中加入活血之品。

王不留行善于下行,其活血利水通淋之功为人所常用。《资生经》记载,“一妇人患淋卧久,诸药不效,用剪金刀花(即王不留)十余叶煎汤,遂令服之,明早来云,病减八分矣”。即以本品一味治疗久淋取效。《外台秘要》引张文仲治诸淋及小便不利,阴中痛,日数十起,即用王不留行配伍石韦、滑石、瞿麦、冬葵子。上述症状,颇似当今之急、慢性前列腺炎,故笔者以此方为基础加入鬼箭羽、车前子、鱼脑石、海浮石等,治疗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收效甚捷。

消痈

王不留行有通血脉之功,性兼苦泄,活血行瘀之中又能消肿敛疮,对于热毒壅滞,特别是乳疽红肿热痛者适用。《伤寒杂病论》中载有治疗金疮的王不留行散,以王不留行配蒴藋细叶、桑白皮、川椒、黄芩等,制末服。《濒湖集简方》治疗疔肿初起,用王不留行与蟾酥制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则愈。

王不留行善通乳络,治疗乳痈更为适宜。《本草汇言》治乳痈初起,即以本品配伍公英、瓜蒌仁、夏枯草等治之。笔者在临证时常以本品30克、公英50克、瓜蒌30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20克、鹿角镑5克治疗乳腺炎,无不效者。

王不留行煎汤内服常用量为10~30克,外用适量。本品有下胎功效,孕妇忌服。(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上不能留吴行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 (2017-08-14 05:24:28)[编辑][删除]

   http://cdn.duitang.com/uploads/blog/201306/08/20130608095612_FR2da.thumb.600_0.jpeg

   王不留行入药历史悠久,自西晋起,民间就有使用者,为古代战场上救死扶伤的良药。

  相传隋朝末年,李世民与杨广在太行山下进行残酷的决战,由于势均力敌,双方伤亡惨重。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双方兵力的多少,如何让伤员尽快康复并重返战场,使李世民伤透脑筋。正当李世民苦思对策、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名叫吴行的农夫挑着一捆野草求见。吴行称这野草对治疗刀枪伤有特效,李世民将信将疑。吴行取下野草的种子,研碎后撒在一个伤兵的刀口上,一个时辰过后,士兵的伤痛大减。李世民大喜,忙命士兵到田野采来此草药如法炮制。3天后,伤兵大都康复,唐军军威大振。然而,为了不让敌军得到这个验方 ,李世民下令封锁消息,并不得已悄悄将吴行杀害。当李世民大败隋军并最终登上王位时,这种野草也留下了一个渗透着吴行鲜血的名字——王不留行,意味王上不能留下吴行。

  王不留行系石竹科草本植物麦蓝莱的成熟种子,性平,味苦,是有名的活血祛瘀中药,且能够通经下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 《本草备要》记载王不留行“通,行血。甘苦而平。其性行而不住,能走血分、通血脉,乃阳明、冲、任之药(阳明多气多血)。除风去痹,止血定痛, 经利便,下乳催生。治金疮(止血) 痈疮(散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王不留行含有多种皂苷,并有生物碱及香豆素类化合物,有镇痛、收缩子宫、抗凝血、散瘀消肿、行血消炎的功效。 

产后缺乳不用慌 尝尝四款催乳汤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新生命的降临无疑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的事情。母乳是新生婴儿最理想、最有营养的食品。但有些宝妈却出现了产后缺乳的情况,使宝宝无法及时有效的补充营养,让全家人都十分发愁。其实,在宝妈乳腺管通畅,没有堵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催乳汤帮助下奶。
通草鲫鱼汤
材料:鲫鱼1条,葱白1段,姜4片,通草3克,食盐及胡椒粉适量。
做法:将鲫鱼清洗干净,去除鱼鳞、内脏和腮。向平底锅中倒油,油热后放入鲫鱼,煎至两面金黄。将煎好的鱼放入炖锅,放入葱段、姜片,倒入一壶开水,再放入通草炖煮1小时。最后,将汤料滤除,并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食盐及胡椒粉即可。
功效:通络下乳,消肿利水。通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通乳药品之一,在《本草征要》中记载其可“泻肺利水,引热下行。通气渗湿,来乳催生”。可见,单用通草便已有良好的通乳效果。鲫鱼是我国最常食用的鱼类之一,《本草纲目》中记载其“主胃弱不下食,调中益五脏”。现代研究也发现,鲫鱼中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等多种矿物质,营养全面。通草与鲫鱼的结合,可谓补中有通,对于产后气血虚弱的宝妈们来说是一道补益佳品。
五红汤
材料:红枣5颗,红糖10克,红小豆20颗,红皮花生20颗,枸杞子20颗。
做法:将洗净的花生、枸杞子、红小豆放入砂锅,一同浸泡半小时。然后开火,大火烧开后,改为小火,煮1小时,最后加入红枣及适量红糖再炖煮半小时即可。
功效:益气补血,催乳。红枣是常见的药食同源之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将其归为上品,认为其具有“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的功效。《本草易读》中记录了红糖“和中助脾,缓肝润肠”的功效,还记载红小豆可“散血消肿,排脓清热,止渴解酒,通乳下胎”。花生在古代亦是一味补益药材,《本草从新》中认为花生“润肺补脾,和平可贵”。养生必备的枸杞更是功效堪夸,《本草备要》中记载其可“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可见五红汤中的五种食材不仅可补肺健脾,还可清肝、平胃、催乳,对于新产后的宝妈来说是一道补益而不滋腻的催乳佳品。
王不留行鸡汤
材料:老母鸡500克,王不留行10克,姜2片。
做法:将洗净切块的老母鸡与王不留行、姜片一起放入砂锅中,先大火煮开,再转文火煲1.5小时,最后加适量盐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养血,通络下乳。王不留行是下乳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本草求真》中以“妇人服之乳常流”来形容其下乳神效。《名医别录》认为母鸡可“补益五脏,续绝伤,治虚劳,益气力”。现代研究也发现,母鸡肉中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谓营养价值颇高。将“补益五脏”的母鸡与下乳的王不留行同煮,是补气通乳的很好选择。
黄豆猪蹄汤
材料:黄豆60克,猪蹄2只,葱、姜适量,食盐适量。
做法:将猪蹄用沸水烫后拔净毛,刮去浮皮,并划开几个口。把黄豆提前洗净,浸泡1小时。将猪蹄放入砂锅,加入清水、葱、姜煮沸,撇去浮沫,炖煮半小时。再向其中加入浸泡好的黄豆,用文火焖煮,直至黄豆半酥。向其中加入适量食盐,再炖煮1小时即可。
功效:补肾填精,益胃增乳。《随息居饮食谱》中对于猪各个部位的功效做了详细的介绍,认为猪蹄可“填肾精而健腰脚,滋胃液以滑皮肤,长肌肉可愈漏疡,助血脉能充乳汁”,为补益佳品。现代研究也发现,猪蹄中含有多种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能有效补充人体所需。《药性切用》中记载黄豆可“解毒润燥,益胃利肠”。现代研究也认为黄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其中蛋白质含量高于谷类和薯类食物,还含有钙、磷、铁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疏肝滋肾法辨治单纯乳房早发育
摘自2024-4-22中国中医药报
侯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儿童乳房发育是指以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异常发育症,中医称之为“乳疠”。此病病因病机复杂,病程长短不一。现代医学对于儿童单纯乳房发育通常无明确病因可循,治疗尚无特效方法。笔者运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浴足治疗肾阴不足、肝郁化火导致的乳房早发育,疗效甚好。兹介绍验案一则如下。
马某,女,6岁9个月,2023年9月9日初诊。主诉:双侧乳房肿大、结节,伴触痛3天。患儿近3天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乳房肿大伴疼痛,未见阴道分泌物,无月经来潮。患儿平素喜食辛辣、油炸食品及各种零食,吃菜较少,烦躁易怒,易疲劳,夜睡不宁,出汗多,小便调,大便干结。查体:体重20kg,身高134cm。双侧乳房发育,乳核肿大,触痛明显,无明显色素沉着。无腋毛、阴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辅助检查:1.性激素六项:促卵泡生成素2.49IU/L,促黄体生成素0.13IU/L,雌激素<5.00pg/ml,泌乳素372.2uIU/L。2.妇科超声:子宫大小12.5×17.3×26.7mm,左卵巢7.6×12.6×8.3mm(容积0.4ml),右卵巢3.7×4.7×9.1mm(容积0.07ml),内均可见数个卵泡回声较大,约3.2×4.7mm(左)、4.7×5.2mm(右)。3.乳腺超声:双乳腺区探及腺体组织,腺体厚约4.0×10.8mm(左)、2.8×7.8mm(右)。4.左腕正位片:骨龄符合6~7岁女童骨龄。
诊断:乳疠(肾阴不足,肝郁化火,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疏肝行气。
处方:熟地黄24g,山茱萸12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2g,知母10g,黄柏10g,白芍10g,山药12g,柴胡9g,郁金 9g,夏枯草10g,甘草5g。14剂,每2日1剂。中药水煎,晾至水温40左右浴足,每日20分钟。
同时嘱家长注意控制患儿饮食,避免服用激素类及滋补药物,不吃反季节蔬菜水果;减少接触、使用塑料类玩具及电子产品;保证充足夜间睡眠,睡眠中勿开小夜灯,合理进行体育锻炼。
10月8日二诊:患儿双侧乳核缩小、变软,触痛基本消失,情绪较前改善,脾气较前缓和,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守上方加麦芽9g,14剂,继续治疗。
11月4日三诊:患儿双侧乳核消失,无触痛。建议1个月后复查性激素、子宫超声等检查。3个月后随访患儿乳房未再发育,余症明显改善。
按 《素问•上古天真论》早有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而肾阴不足,加之饮食无节制,嗜食肥甘厚味,过培肾气,气有余便是火,则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亏损无以制火,则相火妄动;肝肾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郁火旺。乳房为足厥阴肝经所过,肝郁不疏,气聚痰凝,则见乳房肿痛、急躁易怒;肾阴不足,虚火灼津,则见夜寐不安、多汗。
本病中医治疗循“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原则,以滋肾阴、清肝火、疏肝散结为治则。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健脾补虚,补后天以充先天,白芍养阴柔肝止痛,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泽泻、牡丹皮清泻肝火、淡渗泻浊,防熟地黄滋腻恋邪,此谓补中有泻。夏枯草、郁金软坚散结,郁金尚有行气解郁之效,可缓解乳房发育引起的胀痛,柴胡引诸药入肝经,甘草调药和中。诸药配合,共奏滋阴降火、疏肝行气之功。

田间采来剪金草 通经下乳淋证消
——诗词中的王不留行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5-30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剪金元是俗相称,病客相逢莫讳名。天上乞归曾累疏,君王非是不留行。
这首《剪金花》是明代诗人鲁铎的作品,描写剪金花又名王不留行,是上天赐予人间治疗疾病的良药。
王不留行有嘉名
王不留行是常用的活血调经类中药,为石竹科王不留行属植物麦蓝菜的干燥种子。王不留行因通经走窜之力强而得名,李时珍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善于行血脉、通乳汁,民间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之说。民间还有打油诗说:“产后乳少听我言,山甲留行不用煎。研细为末甜酒服,畅通乳道如井泉。”
还有人认为,王不留行得名于蜀主孟昶。相传孟昶喜欢剪金花,在宫中后苑广泛种植,亡国后不得不抛弃喜爱的剪金花,离开成都,迁居汴梁,不久后郁郁而终。后来人们将孟昶喜爱的剪金花称为王不留行。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四月开花黄紫色,本名剪金花。因蜀主素好此花,后因降宋迁汴,人言此花曰王不留行。”但实际上,《神农本草经》已经有王不留行的名称,这个传说可能是附会之言。
王不留行本名剪金花,宋代韦骧《剪金花一首和陶掾》:“花神委曲竞光阴,特向低丛剪寸金。买断园林初夏景,竟教蜂蝶慰寒心。玲珑圆影风前舞,寂寞红芳雨后深。稚子知名不知实,采之掷地听余音。”初夏时节,群芳褪去,王不留行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在风中翩翩起舞,招蜂引蝶。一阵风雨过后,残花顺水飘零,花开花落,仿佛一瞬间的事情。古人惜时,有一寸光阴一寸金之说,王不留行花开,告诉我们春天已经过去,更应珍惜眼前时光。
王不留行有着极强的耐旱性,适应性极强,常生于路旁、荒地,尤以麦田中最多。如此常见的植物,却有着禁宫花的别名,可能与其良好的药用功效有关。《神农本草经》将王不留行列为上品,载其“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王不留行散主治金疮亡血。王不留行可治疗经闭、痛经、难产、乳汁不下、乳痈、淋证等多种妇科常见疾病,而古代禁宫之中多女性,可能因此被称为禁宫花吧!王不留行的花萼为圆筒状,与酒盏相似,可能因此又被称为金盏银台,例如水仙、旋覆花等花卉的花都有类似特点,也被称为金盏银台。在古诗中,也常用王不留行指代良药,如明代袁宏道《送医者黄生谒东诸侯》:“而今海上单方几,王不留行一味多。”倪元璐《忆母遂病三上疏求归不允却赋十诗•其十》:“曲有公无渡,药难王不留。”
王不留行的茎叶也可入药,《本草图经》载“五月内采苗茎,晒干用,俗谓之剪金草”。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一妇人患淋证,卧床不起,百医无效,丈夫无奈之下找到王执中。王执中让他用剪金花叶煎汤给妻子服用,第二天早上妇人病势就减去了八分,再次服用就痊愈了。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王不留行》:“王不留行甘苦平,妇人得此乳能盈。通经和血除淋疾,疔痈疮伤用亦亨。”
王不留行名称独特,常用于药名诗中,如宋代王安石《既别羊王二君,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羊王不留行薄晚,酒肉从容追路远。”周紫芝《病中戏作本草诗》:“一朝逐客便当去,王不留行空泪流。”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药名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用王不留行谐音逐客的故事。晋代卫展为人非常吝啬,在江州做官时,有一故友前来投靠,卫展不愿收留,但不好意思说出口,就送给朋友一斤王不留行。朋友看到后明白了其中的寓意,便离黯然开了。卫展的外甥李弘范知道后感叹道:“家舅刻薄,乃驱使草木逐客。”后世雅称离去为“不留行”,如宋代胡宿《送显忠上人归吴郡》:“秋风随处起,振锡不留行。”陈造《江行四首•其四》:“世事快人如此否,日斜三百不留行。”
活血通经王不留
“血脉疏通病速瘳,行虽王命不能留。妊娠艰涩须臾下,鼻衄淋漓顷刻收。军士敷来疮可疗,妇人服了乳常流。竹头木屑钻肌肉,非此谁能把刺抽。”(清代赵瑾叔《本草诗•王不留行》)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妇女经行腹痛、经闭、乳汁不通、乳痈、痈肿的治疗。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载:“王不留行,乃利药也,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冲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
“王不留行味苦平,通经下乳亦催生。去风行血还除痛,利便消痈热即清。”(明代徐燨《药性诗解》)王不留行苦泄性平,善于通利血脉,活血通经,走而不守,常用于瘀滞经产病证。王不留行配伍当归、川芎、香附等,可治疗瘀滞经行不畅、经闭、痛经;配伍酸浆草、五灵脂、刘寄奴等,可治疗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
“王不留行,调经催产,除风痹痛,乳痈当啖。”(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扩四百味•王不留行》)王不留行归肝、胃经,走血分,苦泄宣通,行血脉,通乳汁,为治疗产后乳汁不下常用之品。王不留行配伍穿山甲、木通、通草,可治疗气血不畅、乳汁不通;配伍黄芪、当归,可治疗产后气血亏虚,乳汁稀少。王不留行还有活血消痈、消肿止痛之功,配伍蒲公英、夏枯草、瓜蒌等,可治疗乳痈肿痛。
“专行血分不留行,金盏银台俗著名。竹木刺除疼痛息,淋漓病治浊污清。尝来自觉甘兼苦,用去还知良且平。胞络大肠肝肾药,利通窍孔计功程。”(清代朱钥《古今医诗•王不留行》)王不留行性善下行,善于活血利尿通淋,能治疗多种淋证,常配伍石韦、瞿麦、冬葵子等使用。
“王不留行能止血,风瘾疹子洗还真。若令妇人须下乳,侵晨食达效如神。”(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王不留行》)将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黄研粉,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涂,可治疗带状疱疹。《圣惠方》载将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干掺一夜,篦去,可治疗头风白屑。
王不留行的种子为球形,直径约2毫米,呈黑色或红棕色,其形状大小作为耳穴的刺激点极为合适。用王不留行籽制作耳豆贴,敷于相应耳穴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王不留行具有活血下行的作用,孕妇、血虚无瘀滞者均应禁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