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黄博明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
穴位贴敷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传统的穴位贴敷只是中药膏贴穴位,忽视了穴位贴敷前后穴位、经络的状态。传统经络学说认为,穴位是有开阖状态的,子午流注针法即是重视穴位状态的一种针刺方法。为了提高穴位贴敷的治疗保健效果,在传统的穴位贴敷的基础上,结合穴位状态的调整,我们创新了开穴闭穴经络穴位贴敷技术。开穴闭穴经络穴位贴敷技术是在继承传统穴位贴敷疗法、手指点穴法的基础上,结合经络穴位开阖状态创制的,提高了传统穴位贴敷的治疗保健效果,较口服药物简便、实用,是中医独特、行之有效的传统创新疗法。
穴位贴敷的历史源流
穴位贴敷疗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上条文说明了穴位贴敷的治疗机理,通过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灵枢·经筋》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劳损用的五养膏、玉泉膏。唐代孙思邈用朱甲末儿贴敷肚脐治疗小儿夜哭,并提出“无病之时”用青摩囟上及足。华佗《神医秘传》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载了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等。《圣济总录》载:“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指出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是穴位贴敷疗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收录了大量膏药,如吴茱萸贴足底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清代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清代的《急救广生集》记载了清代以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是后世研究和穴位外敷的经典之作。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穴位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源远流长,较口服药物简便、实用。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人体表里、上下,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途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穴位贴敷中的药物作用于穴位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穴位贴敷可以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防病保健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开穴闭穴的传统认识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道和穴位中的气血有旺盛和衰弱的不同时机。中医对此早有论述。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昼夜节律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在经脉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始于肺经,依次流注于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经,然后回到肺经,昼夜环流50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子午流注,将昼夜十二时辰分属于十二经脉,每一时辰有一相应经脉的气血循行最为旺盛,其穴位处于开启状态,此时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经络学说认为穴位是有开启和关闭状态的。在穴位开启的时候,给予针刺或者相应治疗,效果更好。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是传统的针灸方法之一。“子午”代表时间,“流注”即人体经络的气血流注。他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认为人体经络的气血流注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着盛衰开阖的变化,依据时间,按时取穴,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因而把经络穴位通过阴阳五行和日时干支结合在一起,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来按时推算人体气血的流注和相应的经络穴位开阖。
子午流注针法的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子午流注针法只能按时推算十二经络五俞穴的方法,由于推算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子午流注纳甲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养子时刻注穴法。广义的子午流注针法则包括了各种按时取穴的方法,如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实际上已经成为传统时间针法的代名词。
开四关
“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文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这里的“四关”主要是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没有具体指何穴。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首次提出“开四关”之名,原义是指治疗寒热痹痛性病证时当针刺肘膝以下的腧穴。杨继洲所注《标幽赋》与徐氏同,明确指出“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此后,开四关即指相应手法作用于合谷、太冲两穴。
开四关的“开”,是开启、开通之意,“四关”位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是不应闭塞的要道,必须开通使之气血流畅,方能达到驱邪痛定的目的。合谷、太冲皆为本经之原穴,合谷属阳;太冲属阴,两穴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上一下,主气主血,相得益彰。“开四关”的目的,即是施以相应的手法,激发穴位的特殊性能,从而达到快速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药膏准备
选用相应的中药,打成细粉,过80目筛,按比例混匀,备用。使用时,加适量介质(常用的有白醋、白酒、姜汁、清水等),调成糊状。
操作流程
(1)开穴:选择相应经络的要穴,手指点按,力度中等,每穴50次。
(2)穴位点按:选择需要贴敷的穴位,用手指指端着力,穴位处行揉按法,每个穴位约50次,力度适中。
(3)穴位贴敷:取穴位贴敷膏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
(4)闭穴:选择相应经络的要穴,手指点按,力度轻柔,每穴50次。
临床应用
本疗法适用于儿童、妇女、成人常见病的治疗和保健。现举4例,简要说明本法的应用。
遗尿
(1)开穴:涌泉穴。食指揉按50次,力度中等。
(2)穴位点按:用掌跟或中指指端着力,分别在关元、肾俞、命门、四满穴行揉按法,每个穴位约50次,力度适中。
(3)穴位贴敷:取保健贴贴于关元、肾俞、命门、四满穴。
(4)闭穴:俞府穴。大拇指揉按50次,力度轻柔。
泄泻
(1)开穴:商阳穴。大拇指揉按50次,力度中等。
(2)穴位点按:用大拇指或食指指端着力,分别在天枢、脾俞、手三里、足三里穴行揉按法,每个穴位约50次,力度适中。
(3)穴位贴敷:取泄泻保健贴贴于天枢、手三里、足三里穴。
(4)闭穴:迎香穴。食指揉按50次,力度轻柔。
咳嗽
(1)开穴:中府穴。大拇指揉按50次,力度中等。
(2)穴位点按:用大拇指或食指指端着力,分别在天突、肺俞、膻中、孔最穴行揉按法,每个穴位约50次,力度适中。
(3)穴位贴敷:取咳喘保健贴贴于天突、肺俞、膻中、孔最穴。
(4)闭穴:少商穴。大拇指揉按50次,力度轻柔。
厌食
(1)开穴:承泣穴。大拇指揉按50次,力度中等。
(2)穴位点按:用大拇指或食指指端着力,分别在上脘、中脘、足三里穴行揉按法,每个穴位约50次,力度适中。
(3)穴位贴敷:取厌食保健贴贴于上脘、中脘、足三里穴。
(4)闭穴:历兑穴。食指揉按50次,力度轻柔。
注意事项
(1)穴位敷贴处穴位皮肤有炎症、红肿或者创伤时,不适宜应用本法。
(2)对所用的中药过敏者,不适宜应用本法。
(3)本法是绿色传统疗法,一般无不良反应。
开穴闭穴经络穴位贴敷技术,源于经络学说、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手指点穴等中医传统疗法。此技术结合经络穴位的气血流注特点,在中药穴位贴敷前后,结合手指点穴,用开穴闭穴手法,调整经络穴位状态,达到提高穴位贴敷保健治疗效果的目的。此技术是几种治疗技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效应的保健治疗作用。首先是穴位的作用,药物作用于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周围组织营养,调整经络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其次是药物的作用,药物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再次是穴位点按的作用,手指点穴、开穴、闭穴,刺激穴位,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周俊亮 黄博明)
六剂药治愈夜间发热半年
治慢性口腔炎七方使用心得
摘自2025-11-5中国中医药报
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
慢性口腔炎,又称复发性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长期口腔黏膜溃烂、舌边尖生疮,时好时坏,无休无止,十分苦恼。其病因究竟为何,至今众说纷纭,用西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治疗思路
从中医病机上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病大致可以分为湿热内蕴、虚火上浮两大类。无论哪一类,一旦治疗有效,当谨守病机,密切观察证候的变化,细心调节方中的药物,处理好滋阴、清热、燥湿、温阳、潜镇等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化湿不过燥,滋阴不过腻,以免顾此失彼,持以时日,才能完全治好。
湿热内蕴又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如上焦心火旺盛,热重于湿,导致口舌生疮,则红肿热痛,舌边尖红、苔黄厚而干,心烦、失眠、多梦,且每因睡眠不好而复发,宜清热养阴,用黄连阿胶汤加减。
如湿热中阻,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导致口舌生疮,舌苔厚腻、黄白相间,兼有心下痞胀、不欲饮食、经常腹泻等,宜温清并用、补泻同施,用甘草泻心汤。
如下焦湿热流连,气阴俱损,导致口舌生疮,舌红、舌体瘦、苔薄黄,腰酸膝软,男子遗精,女子白带黄等,宜清热燥湿、坚阴益气,用三才封髓丹。
如阴血不足为主,又有湿热内蕴,导致口舌生疮,往往红肿不明显,舌苔薄黄而有津液,小便黄,大便偏干,宜养阴清热利湿,用甘露饮,或用中医喉科大家耿鉴庭治口疮复发方。
虚火上浮一类,病机多为阳虚于下、火浮于上,出现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见证,患者口舌生疮,但舌淡红,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且面色浮红,手足发冷,宜滋阴潜阳、引火下行。证属痰火互结的,用《疡医大全》引火汤;证属阴虚湿热而阴病及阳、久治不愈的,用肾病大家邹云翔创制的导阳归肾汤。
验方集锦
黄连阿胶汤加减(笔者经验方)
处方:黄连10g,芍药10g,黄芩5g,阿胶10g,石斛15g,合欢皮10g,生地黄10g,麦冬10g,莲子心5g,乌梅10g。
用方心得:原方出自《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方中以黄连清心火,黄芩解郁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阴养血安神,使火不炽、水不亏,则心烦、失眠诸症可除。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大部分因为熬夜或失眠而引起口疮者,本方可用。本方的作用为苦寒清热、酸苦坚阴、酸咸养阴,适合于阴虚火炽的病机,但以心火炽盛为主。失眠为其主症,为其因;口疮为其兼症,为其果。笔者去方中的鸡子黄,加生地黄、乌梅、麦冬、石斛滋养心肝、肺胃之阴,加莲子心、合欢皮清心安神。如果舌红干瘦、大便秘结,则是阴伤较重,当酌情减少黄芩、黄连之苦燥,加麦冬、生地黄、玄参、石斛、乌梅等大队甘寒酸咸之品,以养阴润燥;如果舌红干瘦,上有薄白苔,而又大便溏,则尚有脾虚湿邪不化的一面,当再加山药、薏苡仁、茵陈、藿香,以健脾渗湿、芳香化湿。
甘草泻心汤
处方:炙甘草15g,黄芩10g,黄连5g,半夏10g,党参15g,干姜10g,大枣10g。
用方心得:本方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肠鸣下利、食谷不化等证候,类似于现今所说的急、慢性胃肠炎或胃肠功能紊乱。在《金匮要略》中,又用于治疗狐惑病,类似于现今所说的白塞病。方中以炙甘草、党参、大枣健脾益气,半夏和胃降逆,干姜温中,黄连、黄芩泻火,通过辛开苦降来调整胃肠气机。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所适合的病机为湿热内蕴、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遣方用药的立意与乌梅丸相似,但本方的重点在中焦脾胃,药性偏凉;乌梅丸的重点在下焦肝肾,药性偏温。甘草泻心汤若用于治疗比较复杂的白塞病,须适当加减,并配合外用药物,才能更好地保证疗效。
《卫生宝鉴》三才封髓丹
处方:党参10g,天冬10g,熟地黄10g,黄柏15g,砂仁5g,甘草10g,肉苁蓉10g。
用方心得:本方以天冬滋肺阴、熟地黄补肾精、党参益心气而谓之天、地、人三才,又合封髓丹中的黄柏、砂仁、甘草三味药,故名三才封髓丹。《医理真传》解析说:“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治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适合的病机为气阴两虚,下焦湿热蕴结,或湿热蒸腾于上。故本方所治的口疮患者,当有头晕、腰酸膝软、男子梦遗、女子带黄、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腻等见证。另外,原方是制成水丸,用肉苁蓉煎汤送服,后世很多医家及方剂学教材在解析本方时,竟然忽视了肉苁蓉,这是一个失误。在这首方中,肉苁蓉一方面温肾阳,一方面引火下行,使得龙雷之火归于肾,是不可或缺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露饮
处方: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天冬10g,麦冬10g,石斛10g,黄芩10g,枳壳10g,茵陈10g,枇杷叶10g,炙甘草10g。
用方心得:这首方是治疗阴虚湿热的主方,方中的二地、二冬名固本丸,可滋养肺肾之阴,加上石斛养胃阴,则上、中、下三焦的阴虚均能顾及;清热的药物只有一味黄芩,说明火热不盛,而且是隐而不彰的郁火;茵陈淡渗利湿,炙甘草和胃,枇杷叶、枳壳降肺胃之气,以利于湿热的祛除。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凡病机属于阴虚夹有湿热,是最难治疗之证,难就难在病情总是缠绵不已,不易断根,治疗时必须兼顾阴虚、湿、热三头,用药难以掌握分寸,稍有过分,即伤害到另一方面。治疗阴虚湿热的方剂也不多,本方是非常有效的一首。清代名医唐容川有一本名为《医学见能》的临床通俗著作,书中唐容川活用本方,不仅治疗口腔溃疡,凡是上、中、下焦阴虚湿热的病症,适当加减,均有卓效。
治口疮复发方(耿鉴庭创制方)
处方:肉苁蓉15g,玄参15g,黄精10g,石斛10g,玉竹10g,绿萼梅10g,藿香5g,灯心草3g,莲子心5g,竹叶心5g。
用方心得:本方共10味药,以肉苁蓉温肾阳,又能引火下行;玄参滋肾阴,又能降火解毒;黄精益脾阴,石斛养胃阴;玉竹润肺健脾,兼去湿热;藿香散脾火,梅花调肝气;灯心草、莲子心、竹叶心轻泻心火。诸药相合,组方别致,用药讲究,考虑周全,五脏阴阳湿热的调摄,均在一方之中。
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本方与甘露饮在滋阴清湿热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两方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滋阴固本药物为构方主体,佐以调理气机、清利湿热之药,凝重而不滋腻,流动而不伤正气;不同之处在于,本方侧重化脾湿、清心火、调肝气,患者可兼见心烦失眠、肝气不舒等症;甘露饮侧重清肝经郁火和胆经湿热、降肺胃之气,患者可兼见呃逆、脘腹饱胀等。相比之下,本方的用药更轻清灵动。能够掌握好这两首方的机理,随证调节,对于阴虚湿热引起的慢性口腔溃疡即可得心应手。近年来,笔者常应用本方于临床,作为甘露饮的补充,发现其确有不可替代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