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肝息风化痰开窍治疗耳鸣眩晕

(2023-02-02 15:38:47)


时间:2019-11-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立红

 

  临床常见眩晕患者。中医认为眩晕病因病机有几种: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无痰则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相对容易治疗,但是如果伴有严重耳鸣,病机相对复杂,治疗不容易,以某一单方治疗难取效,必须经过加减方能收效。兹举以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女性,55岁,耳鸣头晕半年余,经多方医治,到过省级医院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自觉耳朵轰响,耳内闷胀,听力明显减退。眩晕时发,晨起时较轻,活动后加重。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次。舌胖大有齿痕、舌苔薄黄腻、失眠、大便不畅。右脉弦滑,左脉细滑。血压150/90mmHg。

  刻见:患者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舌苔黄腻、大便不畅、血压高等,提示肝阳上亢;但是活动后眩晕加重、舌胖大有齿痕,提示气血不足,苔黄腻、脉滑,说明有痰热,痰热内扰则失眠,痰浊上犯蒙蔽清窍则耳鸣、耳内闷胀,听力减退。因此治疗需要平肝息风、健脾益气、化痰开窍。处方如下:天麻9g,钩藤(后下)12g,陈皮9g,法半夏12g,茯神15g,白术15g,炙甘草6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20g,葛根30g,石菖蒲9g,丹参15g,泽泻20g,川芎9g。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日2次。

  本方以天麻钩藤饮、二陈汤、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分别起到平肝息风、健脾化痰、和解少阳的作用,加葛根、石菖蒲,升阳开窍;丹参、川芎,活血理气;泽泻,消痰饮。

  7天后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耳鸣眩晕减轻,口不苦,晚上口干减轻,饮水1次即可,睡眠较以前好转,血压140/85mmHg。舌齿痕减少、舌苔变薄、脉弦细滑。效不更方,原方去川芎加远志9g,祛痰安神。

  三诊时,诉诸症明显好转。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药巩固调理一段时间。给予耳聋左慈丸和二陈丸,半个月服用。

  本患者半年多方医治无效的耳鸣头晕能够2周显效,可见中医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优势。(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上個月,在伊利沙白醫院治療一位75歲持續性耳鳴4年的患者,同時伴有失眠近50年。查其左肩岡下肌明顯壓痛。經針灸推拿火罐治療3次後,耳鳴基本消失,也出現了睡意。這種激痛點引起的老年性耳鳴很少見,而且,由岡下肌引起的耳鳴更未見報道。特錄於此,以供同道參考。為真實起見,本人將病歷照下來,將其名字等個有資料擦去了。詳情請參考圖文。

[转载]冈下肌激痛点致耳鸣针灸治愈一例报告

聪耳十则 【草根一生】

 平肝息风化痰开窍治疗耳鸣眩晕 (2015-10-12 19:25:16)[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1、石菖蒲60克,水煎分2次口服。肾阴虚同服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同服金匮肾气丸。药物中毒性耳鸣加生甘草20克同煎。石菖蒲少于30克。效果不佳。        
  2、取鲜仙鹤草(连根)150克,大火煎成浓汁频饮,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对药物性引起的耳鸣、耳聋疗效极佳。
                                                  3、路路通15克,水煎,频饮,5天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可愈。
[转载]治疗耳鸣特效方


  4、特发性耳聋:葛根粉,胶囊装后吞服,每粒含药0.5克,每日3次,每次4粒。一个月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即可好转。
[转载]治疗耳鸣特效方
  5、通气散: 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共研细末。主要用于链霉素类药物引起的耳聋或耳鸣,每次口服1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老人、儿童酌减。

  
6、地柏煎:  熟地50克,黄柏1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阴虚火旺所致的耳鸣、耳聋疗效较好。

  
7、百合散:百合9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温水冲服9克,每日2次,对阴虚火旺的耳鸣及听力减退疗效较好。
[转载]治疗耳鸣特效方 

8、二至丸:内含女贞子和旱莲草各等份,每次用开水吞服10克,每日2次,连用半个月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即可痊愈,对肝肾阴虚的耳鸣及耳聋疗效满意。
[转载]治疗耳鸣特效方

9、灵磁石10克,水煎服,1日2次,10天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即可痊愈。


10、芦瓦饮:取鲜芦根,瓦松,车前草各10克,代茶饮,一个月为1疗程。

基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治疗眩晕

 平肝息风化痰开窍治疗耳鸣眩晕 (2024-11-30 04:37:39)[编辑][删除]

基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治疗眩晕
摘自2024-11-29中国中医药报
周赋杰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中医医院 毛京京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张见良 云南省德宏州中医医院

人体圆运动运行图。
清末民国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认为,人体是以脾土、胃土构成中气,肺金、胆木、肝木、肾水构成四维,中气旋转而有四维升降的一个“圆运动”,其关系概括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治当“运轴行轮”,即温补脾胃中气,恢复四维升降。
近年来,因山西名医李可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力红的发扬推广,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得以被世人所知,笔者将该理论指导临床,有提纲挈领之功。
彭子益认为,自然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即阳气,此阳气经秋收敛降入地下为金气,经冬沉降封藏于地下水中为水气,经春升浮再由地下水中升出地面为木气,经夏阳热进一步浮出地面之上为火气,是为木火金水四维,四维运动而生中气,中气亦名土气,土气调控四维的运动,此为一个圆运动,即秋金主降、冬水主沉、春木主升、夏火主浮、中土主运化。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理念,彭子益提出“人身为一小宇宙”之说,自然界的圆运动推衍到人体亦为一个圆运动,即肺金、胆木随胃土之降而降,肝木、肾水随脾土之升而升,脾土、胃土之升降运化构成中气,此为人体的圆运动。人之有生,先有中气,后有四维,彭子益将其形象的比喻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如图)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彭子益提出:“轴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此中医的生理也;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在“圆运动”理论中,人身为病,不过是四维和中气的本气自病,中气和四维其中一环出问题,圆运动就不圆,人身机理就会异常而现疾病,其病理无非是中气旋转和四维升降之异常。因此,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即调中气和四维的升降,其总的治法有三,一为运轴行轮,二为运轮复轴,三为轴轮并运,总而言之,复其圆运动耳。
笔者以彭子益“圆运动”理论为指导,辨治眩晕,临床效彰。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曾某,女,53岁,因“间断头晕头昏1月余,加重1天”于2022年11月25日来诊。自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昏,呈阵发性,有天旋地转感,晕时欲倒,经救护车送至当地医院就诊,行颈椎CT、颅脑MRI、经颅多普勒、测血压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医院诊断为眩晕综合征,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盐酸氟桂利嗪、天麻醒脑胶囊等治疗后诸症未见改善。近1月上症时轻时重,平素易上火,表现为舌痛、眼痛,既往无特殊。2022年11月25日患者眩晕再发,家属以平车推来就诊。
刻下:头昏头晕,感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不能动颈,动则加剧,伴倦怠乏力,手脚心汗出,胃中寒冷如冰,稍食即打嗝呃逆,胃脘胀满,纳呆,眠差,小便调,大便溏薄。舌淡胖,质嫩水滑,边齿痕夹青,苔薄,六脉沉细。
诊断:眩晕(中阳不运,浊阴上犯,相火上扰)。
治则:温中燥土,降浊制水,引火归元。
方用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白附片(先煎)30g,酒吴茱萸9g,干姜15g,党参15g,生白术20g,茯苓20g,生白芍15g,姜厚朴10g,怀牛膝25g,炒黄柏10g,砂仁20g,麸炒泽泻30g,乌梅15g,天麻片15g,炙甘草10g。2剂,水煎服,日3次,每次200ml,饭后温服。
11月28日二诊:患者诉服完上药后眩晕诸症明显缓解,守方续服3剂,至今眩晕未发。嘱忌食生冷,不适随诊。
按 本案患者舌淡胖水滑,边齿痕夹青,脉沉细,此为阳虚寒饮,属阴证。患者脾阳不足则胃冷;中气虚弱,运化失司,精微不得布散四肢则倦怠乏力、胃胀、便溏;脾土不升,胃气不降则打嗝呃逆;脾土不能带动清阳上升清窍则眩晕。脾胃中轴不运,四维升降就会出现异常。后天脾土阳虚,子病及母,病及先天四维之肾水寒冷,肾水寒冷反侮脾土,寒湿水饮内生,土不制水,水饮浊阴上犯清窍必至眩晕昏蒙,其病反复一月可为虚象。因此,患者眩晕致病本在脾胃中阳虚弱,中轴旋转不力,清阳不升,标在四维之肾水寒冷,水饮寒湿浊阴上蒙清窍。中轴脾土不升则胃气不降,胆经甲木亦不能降,相火内寄于肝胆,胆木不降则相火不能归位于肾水,相火上扰则现舌痛、眼痛、失眠等“上火”症状,其本质仍是脾胃中轴异常带动四维的异常,如此,轴不旋转,轮不能行,圆运动不圆。
综上,本案患者病机为中阳不运,中轴旋转无力,土不制水,浊阴上犯;四维胃土、胆木不降,相火上扰,治以“运轴行轮”法,温中燥土,降浊制水,引火归元。
彭子益“运轴行轮”法以理中汤为代表,此方白术燥中土之湿,干姜温中土之寒,参草补中气之虚。中土温运,胃经下降则呃逆止,脾经上升则便溏止;胃气降则浊阴下降,清阳归位,头自不晕。脾土升则下部气升,自能行动。中气运而整个升降复,是以诸病皆愈,故以理中汤为基本方。
患者眩晕欲扑,不能站立,符合《伤寒论》真武汤“振振欲擗地”之意,真武乃制水主方,主降浊制水。加泽泻乃师医圣“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之意,方证对应,且泽泻为降浊阴要药,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在《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中言:“泽泻汤尤适用于该类胖大舌病人。”附子专温脾肾之阳,温补中气;牛膝、封髓汤引火下行、纳气归肾;在彭子益“圆运动”药学理论中,吴茱萸、乌梅、白芍有升肝木降胆木、引相火归位之功,恢复四维升降;厚朴降胃土、运化中轴;酌佐天麻,非祛风平肝,乃取止眩功效。
眩晕一病在现代医学中亦属难题,有的患者往往查无所因,而中医有极大优势,若辨证精确,疗效可观。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在云南被广泛应用和研究,其思想通天人之观、脏腑机理、阴阳之道,以天地人的三才观念统筹疾病全局,学术特色鲜明而临床效果彰显,笔者以为值得进一步推广。

罗博士话圆【草根一生】

  基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治疗眩晕 (2015-06-22 14:11:01)[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ceibs.edu/media_c/archive/images2/20130402/41820.jpg                                    

[转载]大塜敬節 (矽谷中醫損友團 BY 阿旺)

 罗博士话圆【草根一生】 (2015-06-22 05:20:03)[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桂枝湯】桂枝9 白芍藥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麻黃湯】麻黃6克(去節) 桂枝4克(去皮) 甘草3克(炙) 杏仁9克(去皮、尖)【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藥6克 大棗12枚(擘)【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藥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24克(8兩)  桂枝去皮9克(3兩)  乾薑6克(2兩)  栝蔞根12 克(4兩)  黃芩9克(3兩)  牡蠣熬 6克(2兩)  甘草炙6克(2兩)【抑肝散】軟柴胡 甘草各1.5克 川芎2.5克 當歸 白朮(炒) 茯苓 鉤籐鉤各3克【補中益氣湯】黃耆18 甘草9 人參6 當歸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朮9克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白虎湯】知母18 石膏50 甘草6 粳米9 【竹葉石膏湯】竹葉6 石膏50 半夏9 麥冬20 人參6 炙甘草6 粳米10 【炙甘草湯】甘草12 生薑9 桂枝9 人參6 生地黃50 阿膠6 麥冬10 麻仁10 大棗30枚 【滋陰降火湯】當歸3克 川芎3克 白芍3.6克 川黃柏(蜜水炒)3克 生知母3克 懷熟地黃4.5克 天花粉3克 生甘草3克 元參6克 白桔梗(去蘆)9克 【三物黃芩湯】黃芩 苦參各6克 干地黃12克 【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豬苓湯】豬苓9 澤瀉9 茯苓9 阿膠9 滑石9 【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9克 芍藥9克 桂枝6克 細辛3克 甘草6克 乾薑3克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 石膏9克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補中益氣湯】黃耆18 甘草9 人參6 當歸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朮9【黃耆建中湯】芍藥18 桂枝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 飴糖30 黃耆9【桂枝加黃耆湯】桂枝 芍藥 甘草各6克 生薑9克 大棗12枚 黃耆6克【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24克 桂枝9克 乾薑3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 甘草6克(炙)【防己黃耆湯】防己30克 甘草15克(炒) 白朮22.5克 黃耆37.5克(去蘆)【白虎湯】石膏50 知母18 炙甘草6 粳米9【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茯苓12克 桂枝9克(去皮) 白朮6克 甘草(炙)6克【四逆湯】附子15 乾薑9 甘草6(炙)【茯苓四逆湯】茯苓12克 人參3克 附子(生用) 甘草6克(炙) 乾薑4.5克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豬苓湯】豬苓9 澤瀉9 茯苓9 阿膠9 滑石9 【四物湯】熟地黃12 當歸9 白芍葯9 川芎6 【茵陳蒿湯】茵陳18 梔子9 大黃6 【木防己湯】木防己9克  石膏(雞子大)12克  桂枝6克  人參12克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防風通聖散】防風6 川芎6 當歸6 芍葯6 薄荷6 大黃6 麻黃6 連翹6 芒硝6 石膏12 黃芩12 桔梗12 滑石20 甘草10 荊芥3 白朮3 梔子3 【大承氣湯】大黃12 厚樸24 枳實12 芒硝6 【小承氣湯】大黃12 厚樸6 枳實9 【瀉心湯】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潤腸湯】麻子仁4.5克(研細,用水浸,濾去皮,取濃汁) 脂麻6克(微炒,研,用水浸,取濃汁)  桃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熟, 研如泥)30克  荊芥穗(搗末)30克 【麻子仁丸】麻子仁20 白芍葯9 枳實9 大黃12 厚撲9 杏仁10 在大塜先生的書中沒有說明如分別大小承氣湯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半夏瀉心湯】半夏12 黃芩9 乾薑9 人參9 黃連3 大棗12枚 炙甘草9 【甘草瀉心湯】甘草12 黃芩9 人參9乾薑9 黃連3 大棗12枚 半夏9 【生薑瀉心湯】生薑12 乾薑3 甘草9 人參9 黃芩9 黃連3 半夏9 大棗12枚 【真武湯】茯苓9 芍葯9 白朮6 生薑9 附子9 【啟脾丸】人參 白朮 青皮(湯洗,去瓤) 神曲(炒) 麥芽(炒) 陳皮(湯洗,去瓤) 厚樸(去粗皮,銼,姜制一宿,炒) 縮砂仁 乾薑(炮)各30克 甘草(炒)45克 【胃風湯】白芍葯 白朮 肉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 當歸(去蘆) 芎藭 茯苓(去皮)各等分 【桂枝加芍葯湯】桂枝9 芍葯18 甘草6 大棗12枚 生薑9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葯6克 大棗12枚(擘)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15克 甘草6克(炙) 黃芩9克 黃連9克 【錢氏白朮散】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枳殼(炒)各1.5克 藿香3克 干葛6克 木香 五味子 柴胡各0.9克 【四逆湯】附子15 乾薑9 甘草6 【茯苓四逆湯】茯苓12克 人參3克 附子(生用) 甘草6克(炙) 乾薑4.5克 【柴胡桂枝湯】桂枝(去皮)4.5克 黃芩4.5克 人參4.5克 甘草3克(炙) 半夏7.5克 芍葯4.5克 大棗6枚(擘) 生薑4.5克 柴胡1.2克
【半夏瀉心湯】半夏12 黃芩9 乾薑9 人參9 黃連3 大棗12枚 炙甘草9
【生薑瀉心湯】生薑12 乾薑3 甘草9 人參9 黃芩9 黃連3 半夏9 大棗12枚
【旋覆代赭湯】旋覆花9 人參6 生薑10 代赭石9 甘草6 半夏9 大棗12枚
【理中湯】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9克  ( 就是「人參湯」)
【四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6
【六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9 陳皮3 半夏4.5
【香砂六君子湯】人參3 白朮6 茯苓6 甘草2 陳皮2.5 半夏3 砂仁2.5 木香2 生薑6
【茯苓飲子】赤茯苓(去皮)  半夏(湯泡七次) 茯神(去木)  橘皮(去白) 麥門冬(去心)各30克 沉香(不見火) 甘草(炙)  檳榔各15克
【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
【柴胡抑肝湯】柴胡7.5克  赤芍 牡丹皮各4.5克  青皮6克 連翹  生地各1.5克 地骨皮  香附 蒼朮 山梔各3克  川芎2.1克 甘草0.9克  神曲2.4克
【茵陳湯】茵陳12克  黃芩6克 梔子9克  升麻9克 大黃9克  龍膽草6克 枳實6克(炙)  柴胡12克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4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桂枝)2
【清暑益氣湯】西洋參5 石斛15 麥冬9 黃連3 西瓜翠衣30 荷梗6 知母6 甘草3 粳米15 竹葉6
【補中益氣湯】黃耆18 甘草9 人參6 當歸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朮9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瀉心湯】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黃連解毒湯】黃連9 黃芩6 黃柏6 梔子9 【甘草瀉心湯】甘草12 黃芩9  人參9乾薑9 黃連3 大棗12枚 半夏9 【溫膽湯】半夏6 竹茹6 枳實6 橘皮9 甘草3 茯苓4.5 【加味歸脾湯】當歸3克,茯苓3克,白朮3克,炙黃3克,龍眼肉3克, 遠志3克,炒酸棗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 人參3克,柴胡2克,山梔2克。 【酸棗仁湯】酸棗仁15-30 茯苓6 知母6-9 川芎6 甘草3 【三物黃芩湯】黃芩  苦參各6克  干地黃12克 【清心蓮子飲】黃芩10 麥冬10 地骨皮10 車前子10 甘草10 石蓮肉15 茯苓15 黃耆15 人參15 【豬苓湯】 豬苓5    茯苓5  澤瀉5    阿膠5  滑石碎5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 【柴胡桂枝湯】桂枝(去皮)4.5克  黃芩4.5克  人參4.5克  甘草3克(炙) 半夏7.5克  芍葯4.5克  大棗6枚(擘)  生薑4.5克  柴胡1.2克 【芍葯甘草湯】芍葯12克  甘草12克 【小建中湯】芍葯18 桂枝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 飴糖30 【抑肝散】軟柴胡  甘草各1.5克  川芎2.5克  當歸  白朮(炒)  茯苓  鉤籐鉤各3克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當歸9克  芍葯9克 甘草6克(炙)  通草3克  桂枝9克(去皮)  
細辛1.5克  生薑15克(切) 吳茱萸5克  大棗5枚(擘)【當歸芍葯湯】當歸9克 芍葯  人參  桂心 生薑  甘草各6克 大棗10枚  干地黃6克【當歸芍葯散】當歸9克 芍葯18克  茯苓12克 白朮12克  澤瀉12克 川芎9克【苓薑朮甘湯方】  甘草、朮各6克,乾薑、茯苓各12克。【桂枝加附子湯】桂枝9克(去皮) 芍葯9克  甘草9克(炙) 生薑9克(切)  大棗12枚(擘) 附子6克(炮)【烏頭桂枝湯】以蜜2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5合解之,令得1升,后初服2合;不知,即服3合;又不知,復加至5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真武湯】茯苓9 芍葯9 白朮6 生薑9 附子9 【附子湯】附子18 茯苓9 人參6 白朮12 芍葯9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 附子9 細辛3 【附子理中湯】大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理中湯1】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9克 【大建中湯】蜀椒(6克 ) 乾薑(12克) 人參(6克)【四逆湯】附子15 乾薑9 甘草6 【甘草乾薑湯】甘草12克(炙) 乾薑6克 【白虎湯】石膏50 知母18 炙甘草6 粳米9

【補中益氣湯】黃耆18 甘草9 人參6 當歸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朮9
【四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6
【六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9 陳皮3 半夏4.5
【香砂六君子湯】人參3 白朮6 茯苓6 甘草2 陳皮2.5 半夏3 砂仁2.5 木香2 生薑6
【人參湯】人參12克,炙厚樸6克,生薑6克,枳實(炙)6克,炙甘草6克。
【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9 白朮15 天麻6 茯苓6 橘紅6 甘草3
【清暑益氣湯】西洋參5 石斛15 麥冬9 黃連3 西瓜翠衣30 荷梗6 知母6 甘草3 粳米15 竹葉6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真武湯】茯苓9 芍葯9 白朮6 生薑9 附子9
【雞鳴散】大黃30克(酒蒸)  杏仁3~7粒(去皮、尖)
【十全大補湯】人參6 肉桂3 川芎6 地黃12 茯苓9 白朮9 甘草3 黃耆12 當歸9 白芍葯9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  芍葯  生薑各9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龍骨  牡蠣各9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半夏厚朴湯】半夏20 厚朴9 茯苓12 生薑9 蘇葉6
【三黃瀉心湯】大黃12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黃連解毒湯】黃連9 黃芩6 黃柏6 梔子9
【桃核承氣湯】桃仁12 大黃12 桂枝6 甘草6 芒硝6
【加味逍遙散】當歸6 芍葯6 茯苓6 白朮6 柴胡5 牡丹皮3 梔子3 甘草3
【歸脾湯】白朮  當歸 白茯苓  黃耆(炙)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3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0.9克 人參3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
【抑肝散】軟柴胡  甘草各1.5克 川芎2.5克  當歸 白朮(炒)  茯苓 鉤籐鉤各3克
【大承氣湯】大黃12 厚樸24 枳實12 芒硝6
【龍骨湯】龍骨12克,炙甘草12克,段牡蠣18克,白薇18克,炮附子18克,芍葯24克,大棗4枚,生薑30克。
【奔豚湯】甘草  芎藭 當歸各6克  半夏12克 黃芩6克  生葛15克 芍葯6克  生薑12克 甘李根白皮12克
【三黃瀉心湯】大黃12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膠艾湯】川芎6 阿膠9 甘草6 艾葉9 當歸9 芍葯12 生地黃15 【溫清飲】當歸 白芍 熟地黃 川芎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4.5克 【桂枝茯苓丸】桂枝10 茯苓10 牡丹皮10 桃仁10 芍葯10 【桃核承氣湯】桃仁12 大黃12 桂枝6 甘草6 芒硝6 【歸脾湯】白朮 當歸 白茯苓 黃耆(炙)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3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0.9克 人參3克 【麥門冬湯】麥門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參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棗12枚 【扶脾生脈散】人參 當歸 白芍各3克 紫菀 黃耆各6克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1.5克 【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24克 桂枝9克 乾薑3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 甘草6克(炙) 【黃連解毒湯】黃連9 黃芩6 黃柏6 梔子9 【人參湯】人參10 乾薑10 甘草10 白朮10 【四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6 【四逆加人參湯】附子15 乾薑9 甘草6 人參6 【麻黃湯】麻黃6克(去節) 桂枝4克(去皮) 甘草3克(炙) 杏仁9克(去皮、尖) 【小建中湯】芍葯18 桂枝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 飴糖30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歸脾湯】白朮9 茯苓9 黃耆12 龍眼肉12 酸棗仁12 人參6 木香6 甘草3 當歸9 遠志6 【四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6 【四逆湯】附子15 乾薑9 甘草6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茯苓12克 桂枝9克(去皮) 白朮6克 甘草(炙)6克 【十全大補湯】人參6 肉桂3 川芎6 地黃12 茯苓9 白朮9 甘草3 黃12 當歸9 白芍葯9 【當歸芍葯湯】當歸9克 芍葯 人參 桂心 生薑 甘草各6克 大棗10枚 干地黃6克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 芍葯 生薑各9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龍骨 牡蠣各9克 【鐵砂丸】蒼朮3兩(米泔制,炒),香附3兩(醋炒),白朮1兩,豬苓1兩,澤瀉1兩,茯苓1兩, 茵陳1兩5錢,牛膝1兩,檳榔1兩,木瓜1兩,草果1兩,砂仁1兩,枳殼1兩5錢(麩炒), 青皮1兩,陳皮1兩5錢,三棱1兩(醋炒),莪術1兩(醋炒),當歸1兩,神曲2兩, 青3兩(麩炒黑)
【分消湯】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去蘆) 陳皮 厚樸(薑汁炒) 枳實(麩炒)各3克 砂仁2.1克 木香0.9克 香附 豬苓 澤瀉 大腹皮各2.4克 茯苓3克 【木防己湯】木防己9克 石膏(雞頭子大)12克 桂枝6克 人參12克 【心氣飲】紫蘇莖葉120克 羌活 半夏(湯浸七次) 肉桂(去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大腹皮 桑白皮 木通(去節) 芍葯 甘草 赤茯苓各30克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4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桂枝)2 【茵陳蒿湯】茵陳18 梔子9 大黃6 【當歸芍藥散】當歸9克(3兩) 芍藥18克(1斤) 川芎24克(半斤) 一作3兩 茯苓12克(4兩) 澤瀉24克(半斤) 白朮12克(4兩) 【桂枝茯苓丸】桂枝10 茯苓10 牡丹皮10 桃仁10 芍葯10 【防己黃耆湯】防己12 黃耆15 甘草6 白朮9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補中治濕湯】(東醫寶鑑) 人參 1錢,白朮 1錢,蒼朮 7分,陳皮 7分,赤茯苓 7分,麥門冬7分,木通7分,當歸 7分,黃芩 5分,厚朴3分,升麻 3分。 【牡蠣澤瀉散】牡蠣(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鹹) 栝樓根各等分 【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9 杏仁9 甘草3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茵陳蒿湯】茵陳18 梔子9 大黃6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4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桂枝)2 【梔子柏皮湯】梔子9 甘草3 黃柏6 【大黃硝石湯】大黃4兩 黃蘗4兩 硝石4兩 梔子15枚 【小建中湯】芍葯18 桂枝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 飴糖30 【人參湯】 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9克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當歸白朮湯】白朮 茯苓各90克 當歸 黃芩 茵陳各30克 前胡 枳實(麩炒,去瓤) 甘草(炙) 杏仁(麩炒,去皮,尖)各60克 半夏(湯洗七次)75克 【炙甘草湯】甘草12 生薑9 桂枝9 人參6 生地黃50 阿膠6 麥冬10 麻仁10 大棗30枚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十味敗毒散】柴胡 桔梗 川芎 櫻皮 茯苓 獨活 防風 荊芥 生薑 甘草 【消風散】荊芥6 防風6 牛蒡子6 蟬蛻6 蒼朮6 苦參6 石膏6 知母6 當歸6 胡麻仁6 生地黃6 木通3 甘草3 【溫清飲】當歸  白芍  熟地黃  川芎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4.5克 【當歸飲子】當歸9 白芍葯9 川芎9 白蒺藜9 防風9 荊芥穗9 何首烏6 黃耆6 甘草3 【防風通聖散】防風6 川芎6 當歸6 芍葯6 薄荷6 大黃6 麻黃6 連翹6 芒硝6 石膏12 黃芩12 桔梗12 滑石20 甘草10 荊芥3 白朮3 梔子3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 【大芎黃湯】川芎60克  羌活  黃芩  大黃各30克。 【桂枝茯苓丸】桂枝10 茯苓10 牡丹皮10 桃仁10 芍葯10 【真武湯】茯苓9 芍葯9 白朮6 生薑9 附子9 【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葯6克  大棗12枚(擘) 【加味逍遙散】當歸  芍葯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3克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炙)各1.5克 【茵陳蒿湯】茵陳18 梔子9 大黃6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大黃牡丹皮湯】大黃12 牡丹9 冬瓜子30 桃仁12 芒硝9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十味敗毒散】柴胡 桔梗 川芎 櫻皮 茯苓 獨活 防風 荊芥 生薑 甘草【苦參湯】苦參9克  黃芩6克  生地黃24克 【排膿散】黃耆(鹽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研,炒)  人參各等分 【紫雲膏】麻油100ml 2. 紫根(紫草)10g 3. 當歸20g 4. 冰片10g 5. 蜂臘(蜜臘)20g 【托裡消毒散1】人參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川芎  芍葯(炒)  白朮  茯苓各3克  金銀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內托散】人參  黃耆  甘草  川芎  當歸  防風  白芷  桔梗  白芍  厚樸  木香  肉桂 【加味黃耆建中湯】黃耆  白芍葯各6克  當歸4.5克  人參  白朮  麻黃根  牡蠣粉各3克  官桂1.5克  飴糖10毫升  大棗2枚 【十全大補湯】人參6 肉桂3 川芎6 地黃12 茯苓9 白朮9 甘草3 黃12 當歸9 白芍葯9 【伯州散】蟹(取生淡水中,甲大3-4吋者)15錢,反鼻(酒浸一宿,各燒存性)15錢,鹿角(男子乳浸,日曬乾3遍,燒存性)15錢,沉香5錢。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吳茱萸湯】吳茱萸15 人參9 大棗12枚 生薑18 【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9 白朮15 天麻6 茯苓6 橘紅6 甘草3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桃核承氣湯】桃仁12 大黃12 桂枝6 甘草6 芒硝6 【鉤籐飲】鉤籐9 羚羊角0.3 全蠍子1 人參3 天麻6 甘草2 【抑肝散】軟柴胡 甘草各1.5克 川芎2.5克 當歸 白朮(炒) 茯苓 鉤籐鉤各3克 【桂枝人參湯】桂枝12 甘草12 白朮9 人參9 乾薑9 【加味逍遙散】當歸6 芍藥6 茯苓6 白朮6 柴胡5 牡丹皮3 梔子3 甘草3 【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藥6克 大棗12枚(擘)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 附子9 細辛3 【清上蠲痛湯】黃芩3克 生薑3克 當歸2克 川芎2克 白芷2克 羌活2克 防風2克 蒼朮2克 麥門冬2克 獨活2克 菊花1克 蔓荊子1克 細辛0.6克 甘草0.6克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藥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 芍藥 生薑各9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龍骨 牡蠣各9克 【加味逍遙散】當歸 芍藥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3克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炙)各1.5克 【禿癬散】雄黃2、硫黃4、膽1、大黃3 (取自《漢方治療の実際》)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鉤籐飲】鉤籐9 羚羊角0.3 全蠍子1 人參3 天麻6 甘草2 【溫清飲】當歸 白芍 熟地黃 川芎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4.5克 【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葯6克 大棗12枚(擘) 【十味敗毒散】柴胡 桔梗 川芎 櫻皮 茯苓 獨活 防風 荊芥 生薑 甘草 【越婢加朮湯】麻黃12克 石膏25克 生薑9克 甘草6克 白朮12克 大棗15枚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 芍葯 生薑各9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龍骨 牡蠣各9克 【黃連解毒湯】黃連9 黃芩6 黃柏6 梔子9 【瀉心湯】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桂枝茯苓丸】桂枝10 茯苓10 牡丹皮10 桃仁10 芍葯10 【桃核承氣湯】桃仁12 大黃12 桂枝6 甘草6 芒硝6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
[转载]大塜敬節 <wbr><wbr><wbr><wbr>(矽谷中醫損友團 <wbr><wbr><wbr><wbr>BY <wbr><wbr><wbr><wbr>阿旺)

【苓桂朮甘湯】茯苓12 桂枝9 白朮9 甘草6
【澤瀉湯】澤瀉15克  白朮6克
【半夏厚樸湯】半夏20 厚樸9 茯苓12 生薑9 蘇葉6
【當歸芍葯散】當歸9克  芍葯18克  茯苓12克  白朮12克  澤瀉12克  川芎9克
【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9 白朮15 天麻6 茯苓6 橘紅6 甘草3
【真武湯】茯苓9 芍葯9 白朮6 生薑9 附子9
【瀉心湯】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黃連解毒湯】黃連9 黃芩6 黃柏6 梔子9
小青龙汤加减辨治顽固性鼻炎
摘自2025-6-18中国中医药报
龚小雪 贵州中医药大学
赖某,女,24岁,2024年7月23日初诊。主诉:鼻塞,鼻涕多1年有余。有汗,怕风,大便偏软,舌红苔腻,肺脉浮两尺沉,余脉稍沉紧。
诊断:太阳病兼阳虚。
治则:温太阳散寒饮。
方药小青龙加减: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4g,五味子4g,白附片4g,陈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30日二诊:患者药后症状明显改善,晚上已不鼻塞。1天前因天气变化鼻塞复发,舌红苔薄白,脉浮紧缓。继服前方7剂。
9月10日三诊:停药1月余,鼻炎复发,脉寸关浮紧,两尺沉。继服原方7剂。
9月24日四诊:天气变化受凉鼻炎复发,声音嘶哑1天,舌红苔薄白,脉浮紧缓。继续前方7剂。
患者凡是鼻炎发作就来诊,未发则停药休息,饮食忌寒凉,方子一直不变,直至11月26日第八诊。病情越来越轻微。
2025年2月11日,患者自诉这个冬天,仿佛是命运馈赠的一段温柔时光,整整4个月未曾染上感冒。患者觉得在这寒风凛冽的季节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安宁。以往,每到天气转凉,鼻腔每天被寒气堵塞,呼吸变得艰难,而今年却格外顺畅。而就在这个看似美好的冬日里,身体却出现了新的不适:小腹时常胀痛,尤其是在经期;双脚时而冰冷如霜,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偶尔脚底还会渗出冷汗,湿漉漉的;而臀部也如同浸在水里一样凉意袭人。舌红苔薄黄,左脉细,右关滑。患者太阳已无表邪,素体本寒出现,属于本身体质的原因。诊断为太阴脾肾阳虚,治疗温补脾肾阳气,方用附子理中汤,也是对鼻炎的善后调理。
按 在西医眼中,鼻炎常被视为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似乎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便不算是什么大问题。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鼻炎绝非小事。它是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表的外在表现,若人体五脏正气充沛,通常不出一周,便能凭借自身的力量驱邪外出,恢复健康,即便借助药物之力,也往往能在一周之内痊愈。
太阳的阳气,源自肾阳的温煦之力。肾阳如同人体的“生命之火”,为全身提供温暖与动力。倘若肾阳不足,太阳的阳气也会随之匮乏,人体便容易反复感受外邪。正气虚弱,无法抵御外邪,风寒便会滞留于肌表,难以排出。鼻为肺之窍,肺气受阻,便会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若鼻塞严重且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则是肺气虚寒的表现,此时需要借助小青龙汤这样的方剂,将太阳的阳气从下焦蒸腾而起,甚至加入附子以温补肾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若对鼻炎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寒邪便会进一步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久而久之,肾气也会受到牵连。肾主下焦胞宫,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一旦肾气受损,月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生殖发育。因此,太阳表证的治疗,虽看似针对表层,实则根基于内脏。《黄帝内经》有云:“善治者治皮毛。”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医治疗的智慧——从表及里,以皮毛为切入点,调和全身。而《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二,看似最为表浅,实则最为复杂。太阳病不仅关乎表证,更与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息息相关。治疗太阳病,绝非简单的驱邪解表,而是要从根本上调理脏腑,恢复正气,才能真正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这位患者饱受鼻炎困扰已有1年之久,两尺脉沉,宛如深潭之水,难以泛起波澜,此为肾阳不足之象。而肺脉浮起,暗示风寒之邪正盘踞于体表。鼻塞不通正是肺气虚寒、邪气壅塞肺窍所致。治疗时,选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这一方剂犹如一把温暖而有力的钥匙,从本源入手,推动太阳的阳气从下焦蒸腾而起。附子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种,为肾阳注入温暖与活力,进而带动全身阳气的升发。用药一周后,患者便初见成效,症状逐渐缓解。此后,一直借助药物之力,帮助太阳的阳气抵御外邪。待症状完全消失时,便暂停用药,让身体得以休养生息。然而,天气变化时,疾病仍会偶尔复发。但只要每次发病都能正确治疗,持续助力阳气抗邪,太阳的阳气便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逐渐强大起来。患者正值青春年少,经过几次感冒的反复洗礼后,这个冬天竟未曾再染风寒。这无疑是阳气已然升发、正气充沛的绝佳征象。鼻炎,虽常被视为顽疾,但通过精准的中医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这位患者的经历,便是最好的证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