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息风化痰开窍治疗耳鸣眩晕

临床常见眩晕患者。中医认为眩晕病因病机有几种: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无痰则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相对容易治疗,但是如果伴有严重耳鸣,病机相对复杂,治疗不容易,以某一单方治疗难取效,必须经过加减方能收效。兹举以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女性,55岁,耳鸣头晕半年余,经多方医治,到过省级医院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自觉耳朵轰响,耳内闷胀,听力明显减退。眩晕时发,晨起时较轻,活动后加重。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次。舌胖大有齿痕、舌苔薄黄腻、失眠、大便不畅。右脉弦滑,左脉细滑。血压150/90mmHg。
刻见:患者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舌苔黄腻、大便不畅、血压高等,提示肝阳上亢;但是活动后眩晕加重、舌胖大有齿痕,提示气血不足,苔黄腻、脉滑,说明有痰热,痰热内扰则失眠,痰浊上犯蒙蔽清窍则耳鸣、耳内闷胀,听力减退。因此治疗需要平肝息风、健脾益气、化痰开窍。处方如下:天麻9g,钩藤(后下)12g,陈皮9g,法半夏12g,茯神15g,白术15g,炙甘草6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20g,葛根30g,石菖蒲9g,丹参15g,泽泻20g,川芎9g。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日2次。
本方以天麻钩藤饮、二陈汤、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分别起到平肝息风、健脾化痰、和解少阳的作用,加葛根、石菖蒲,升阳开窍;丹参、川芎,活血理气;泽泻,消痰饮。
7天后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耳鸣眩晕减轻,口不苦,晚上口干减轻,饮水1次即可,睡眠较以前好转,血压140/85mmHg。舌齿痕减少、舌苔变薄、脉弦细滑。效不更方,原方去川芎加远志9g,祛痰安神。
三诊时,诉诸症明显好转。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药巩固调理一段时间。给予耳聋左慈丸和二陈丸,半个月服用。
本患者半年多方医治无效的耳鸣头晕能够2周显效,可见中医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优势。(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上個月,在伊利沙白醫院治療一位75歲持續性耳鳴4年的患者,同時伴有失眠近50年。查其左肩岡下肌明顯壓痛。經針灸推拿火罐治療3次後,耳鳴基本消失,也出現了睡意。這種激痛點引起的老年性耳鳴很少見,而且,由岡下肌引起的耳鳴更未見報道。特錄於此,以供同道參考。為真實起見,本人將病歷照下來,將其名字等個有資料擦去了。詳情請參考圖文。
标签: 美食 |
6、地柏煎: 7、百合散:百合9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温水冲服9克,每日2次,对阴虚火旺的耳鸣及听力减退疗效较好。
基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治疗眩晕
基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治疗眩晕
摘自2024-11-29中国中医药报 周赋杰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中医医院 毛京京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张见良 云南省德宏州中医医院 人体圆运动运行图。 清末民国白族医学家彭子益认为,人体是以脾土、胃土构成中气,肺金、胆木、肝木、肾水构成四维,中气旋转而有四维升降的一个“圆运动”,其关系概括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治当“运轴行轮”,即温补脾胃中气,恢复四维升降。 近年来,因山西名医李可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力红的发扬推广,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得以被世人所知,笔者将该理论指导临床,有提纲挈领之功。 彭子益认为,自然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即阳气,此阳气经秋收敛降入地下为金气,经冬沉降封藏于地下水中为水气,经春升浮再由地下水中升出地面为木气,经夏阳热进一步浮出地面之上为火气,是为木火金水四维,四维运动而生中气,中气亦名土气,土气调控四维的运动,此为一个圆运动,即秋金主降、冬水主沉、春木主升、夏火主浮、中土主运化。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理念,彭子益提出“人身为一小宇宙”之说,自然界的圆运动推衍到人体亦为一个圆运动,即肺金、胆木随胃土之降而降,肝木、肾水随脾土之升而升,脾土、胃土之升降运化构成中气,此为人体的圆运动。人之有生,先有中气,后有四维,彭子益将其形象的比喻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如图)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彭子益提出:“轴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此中医的生理也;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在“圆运动”理论中,人身为病,不过是四维和中气的本气自病,中气和四维其中一环出问题,圆运动就不圆,人身机理就会异常而现疾病,其病理无非是中气旋转和四维升降之异常。因此,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即调中气和四维的升降,其总的治法有三,一为运轴行轮,二为运轮复轴,三为轴轮并运,总而言之,复其圆运动耳。 笔者以彭子益“圆运动”理论为指导,辨治眩晕,临床效彰。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曾某,女,53岁,因“间断头晕头昏1月余,加重1天”于2022年11月25日来诊。自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昏,呈阵发性,有天旋地转感,晕时欲倒,经救护车送至当地医院就诊,行颈椎CT、颅脑MRI、经颅多普勒、测血压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医院诊断为眩晕综合征,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盐酸氟桂利嗪、天麻醒脑胶囊等治疗后诸症未见改善。近1月上症时轻时重,平素易上火,表现为舌痛、眼痛,既往无特殊。2022年11月25日患者眩晕再发,家属以平车推来就诊。 刻下:头昏头晕,感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不能动颈,动则加剧,伴倦怠乏力,手脚心汗出,胃中寒冷如冰,稍食即打嗝呃逆,胃脘胀满,纳呆,眠差,小便调,大便溏薄。舌淡胖,质嫩水滑,边齿痕夹青,苔薄,六脉沉细。 诊断:眩晕(中阳不运,浊阴上犯,相火上扰)。 治则:温中燥土,降浊制水,引火归元。 方用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白附片(先煎)30g,酒吴茱萸9g,干姜15g,党参15g,生白术20g,茯苓20g,生白芍15g,姜厚朴10g,怀牛膝25g,炒黄柏10g,砂仁20g,麸炒泽泻30g,乌梅15g,天麻片15g,炙甘草10g。2剂,水煎服,日3次,每次200ml,饭后温服。 11月28日二诊:患者诉服完上药后眩晕诸症明显缓解,守方续服3剂,至今眩晕未发。嘱忌食生冷,不适随诊。 按 本案患者舌淡胖水滑,边齿痕夹青,脉沉细,此为阳虚寒饮,属阴证。患者脾阳不足则胃冷;中气虚弱,运化失司,精微不得布散四肢则倦怠乏力、胃胀、便溏;脾土不升,胃气不降则打嗝呃逆;脾土不能带动清阳上升清窍则眩晕。脾胃中轴不运,四维升降就会出现异常。后天脾土阳虚,子病及母,病及先天四维之肾水寒冷,肾水寒冷反侮脾土,寒湿水饮内生,土不制水,水饮浊阴上犯清窍必至眩晕昏蒙,其病反复一月可为虚象。因此,患者眩晕致病本在脾胃中阳虚弱,中轴旋转不力,清阳不升,标在四维之肾水寒冷,水饮寒湿浊阴上蒙清窍。中轴脾土不升则胃气不降,胆经甲木亦不能降,相火内寄于肝胆,胆木不降则相火不能归位于肾水,相火上扰则现舌痛、眼痛、失眠等“上火”症状,其本质仍是脾胃中轴异常带动四维的异常,如此,轴不旋转,轮不能行,圆运动不圆。 综上,本案患者病机为中阳不运,中轴旋转无力,土不制水,浊阴上犯;四维胃土、胆木不降,相火上扰,治以“运轴行轮”法,温中燥土,降浊制水,引火归元。 彭子益“运轴行轮”法以理中汤为代表,此方白术燥中土之湿,干姜温中土之寒,参草补中气之虚。中土温运,胃经下降则呃逆止,脾经上升则便溏止;胃气降则浊阴下降,清阳归位,头自不晕。脾土升则下部气升,自能行动。中气运而整个升降复,是以诸病皆愈,故以理中汤为基本方。 患者眩晕欲扑,不能站立,符合《伤寒论》真武汤“振振欲擗地”之意,真武乃制水主方,主降浊制水。加泽泻乃师医圣“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之意,方证对应,且泽泻为降浊阴要药,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在《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中言:“泽泻汤尤适用于该类胖大舌病人。”附子专温脾肾之阳,温补中气;牛膝、封髓汤引火下行、纳气归肾;在彭子益“圆运动”药学理论中,吴茱萸、乌梅、白芍有升肝木降胆木、引相火归位之功,恢复四维升降;厚朴降胃土、运化中轴;酌佐天麻,非祛风平肝,乃取止眩功效。 眩晕一病在现代医学中亦属难题,有的患者往往查无所因,而中医有极大优势,若辨证精确,疗效可观。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在云南被广泛应用和研究,其思想通天人之观、脏腑机理、阴阳之道,以天地人的三才观念统筹疾病全局,学术特色鲜明而临床效果彰显,笔者以为值得进一步推广。
[转载]大塜敬節
原文地址:大塜敬節
![]() 【桂枝湯】桂枝9 白芍藥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麻黃湯】麻黃6克(去節) 桂枝4克(去皮) 甘草3克(炙) 杏仁9克(去皮、尖)【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藥6克 大棗12枚(擘)【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藥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補中益氣湯】黃耆18 甘草9 人參6 當歸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朮9【黃耆建中湯】芍藥18 桂枝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 飴糖30 黃耆9【桂枝加黃耆湯】桂枝 芍藥 甘草各6克 生薑9克 大棗12枚 黃耆6克【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24克 桂枝9克 乾薑3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 甘草6克(炙)【防己黃耆湯】防己30克 甘草15克(炒) 白朮22.5克 黃耆37.5克(去蘆)【白虎湯】石膏50 知母18 炙甘草6 粳米9【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茯苓12克 桂枝9克(去皮) 白朮6克 甘草(炙)6克【四逆湯】附子15 乾薑9 甘草6(炙)【茯苓四逆湯】茯苓12克 人參3克 附子(生用) 甘草6克(炙) 乾薑4.5克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豬苓湯】豬苓9 澤瀉9 茯苓9 阿膠9 滑石9 【四物湯】熟地黃12 當歸9 白芍葯9 川芎6 【茵陳蒿湯】茵陳18 梔子9 大黃6 【木防己湯】木防己9克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半夏瀉心湯】半夏12 黃芩9 乾薑9 人參9 黃連3 大棗12枚 炙甘草9 【甘草瀉心湯】甘草12 黃芩9 人參9乾薑9 黃連3 大棗12枚 半夏9 【生薑瀉心湯】生薑12 乾薑3 甘草9 人參9 黃芩9 黃連3 半夏9 大棗12枚 【真武湯】茯苓9 芍葯9 白朮6 生薑9 附子9 【啟脾丸】人參 白朮 青皮(湯洗,去瓤) 神曲(炒) 麥芽(炒) 陳皮(湯洗,去瓤) 厚樸(去粗皮,銼,姜制一宿,炒) 縮砂仁 乾薑(炮)各30克 甘草(炒)45克 【胃風湯】白芍葯 白朮 肉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 當歸(去蘆) 芎藭 茯苓(去皮)各等分 【桂枝加芍葯湯】桂枝9 芍葯18 甘草6 大棗12枚 生薑9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葯6克 大棗12枚(擘)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15克 甘草6克(炙) 黃芩9克 黃連9克 【錢氏白朮散】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枳殼(炒)各1.5克 藿香3克 干葛6克 木香 五味子 柴胡各0.9克 【四逆湯】附子15 乾薑9 甘草6 【茯苓四逆湯】茯苓12克 人參3克 附子(生用) 甘草6克(炙) 乾薑4.5克 【柴胡桂枝湯】桂枝(去皮)4.5克 黃芩4.5克 人參4.5克 甘草3克(炙) 半夏7.5克 芍葯4.5克 大棗6枚(擘) 生薑4.5克 柴胡1.2克
【半夏瀉心湯】半夏12 黃芩9 乾薑9 人參9 黃連3 大棗12枚 炙甘草9
【生薑瀉心湯】生薑12 乾薑3 甘草9 人參9 黃芩9 黃連3 半夏9 大棗12枚 【旋覆代赭湯】旋覆花9 人參6 生薑10 代赭石9 甘草6 半夏9 大棗12枚 【理中湯】人參 【四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6 【六君子湯】人參9 白朮9 茯苓9 甘草9 陳皮3 半夏4.5 【香砂六君子湯】人參3 白朮6 茯苓6 甘草2 陳皮2.5 半夏3 砂仁2.5 木香2 生薑6 【茯苓飲子】赤茯苓(去皮) 【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 【柴胡抑肝湯】柴胡7.5克 【茵陳湯】茵陳12克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4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桂枝)2 【清暑益氣湯】西洋參5 石斛15 麥冬9 黃連3 西瓜翠衣30 荷梗6 知母6 甘草3 粳米15 竹葉6 【補中益氣湯】黃耆18 甘草9 人參6 當歸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朮9 【瀉心湯】大黃10克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 ![]()
【半夏厚朴湯】半夏20 厚朴9 茯苓12 生薑9 蘇葉6
【三黃瀉心湯】大黃12克 【黃連解毒湯】黃連9 黃芩6 黃柏6 梔子9 【桃核承氣湯】桃仁12 大黃12 桂枝6 甘草6 芒硝6 【加味逍遙散】當歸6 芍葯6 茯苓6 白朮6 柴胡5 牡丹皮3 梔子3 甘草3 【歸脾湯】白朮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12克 半夏6克(洗) 【抑肝散】軟柴胡 【大承氣湯】大黃12 厚樸24 枳實12 芒硝6 【龍骨湯】龍骨12克,炙甘草12克,段牡蠣18克,白薇18克,炮附子18克,芍葯24克,大棗4枚,生薑30克。 【奔豚湯】甘草 【三黃瀉心湯】大黃12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膠艾湯】川芎6 阿膠9 甘草6 艾葉9 當歸9 芍葯12 生地黃15 ![]() 【分消湯】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去蘆) 陳皮 厚樸(薑汁炒) 枳實(麩炒)各3克 砂仁2.1克 木香0.9克 香附 豬苓 澤瀉 大腹皮各2.4克 茯苓3克 【木防己湯】木防己9克 石膏(雞頭子大)12克 桂枝6克 人參12克 【心氣飲】紫蘇莖葉120克 羌活 半夏(湯浸七次) 肉桂(去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大腹皮 桑白皮 木通(去節) 芍葯 甘草 赤茯苓各30克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4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桂枝)2 【茵陳蒿湯】茵陳18 梔子9 大黃6 【當歸芍藥散】當歸9克(3兩) 芍藥18克(1斤) 川芎24克(半斤) 一作3兩 茯苓12克(4兩) 澤瀉24克(半斤) 白朮12克(4兩) 【桂枝茯苓丸】桂枝10 茯苓10 牡丹皮10 桃仁10 芍葯10 【防己黃耆湯】防己12 黃耆15 甘草6 白朮9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補中治濕湯】(東醫寶鑑) 人參 1錢,白朮 1錢,蒼朮 7分,陳皮 7分,赤茯苓 7分,麥門冬7分,木通7分,當歸 7分,黃芩 5分,厚朴3分,升麻 3分。 【牡蠣澤瀉散】牡蠣(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鹹) 栝樓根各等分 【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9 杏仁9 甘草3 ![]() 【茵陳蒿湯】茵陳18 梔子9 大黃6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4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桂枝)2 【梔子柏皮湯】梔子9 甘草3 黃柏6 【大黃硝石湯】大黃4兩 黃蘗4兩 硝石4兩 梔子15枚 【小建中湯】芍葯18 桂枝9 炙甘草6 生薑9 大棗12枚 飴糖30 【人參湯】 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9克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當歸白朮湯】白朮 茯苓各90克 當歸 黃芩 茵陳各30克 前胡 枳實(麩炒,去瓤) 甘草(炙) 杏仁(麩炒,去皮,尖)各60克 半夏(湯洗七次)75克 【炙甘草湯】甘草12 生薑9 桂枝9 人參6 生地黃50 阿膠6 麥冬10 麻仁10 大棗30枚
【十味敗毒散】柴胡 桔梗 川芎 櫻皮 茯苓 獨活 防風 荊芥 生薑 甘草【苦參湯】苦參9克 【吳茱萸湯】吳茱萸15 人參9 大棗12枚 生薑18 【半夏白朮天麻湯】半夏9 白朮15 天麻6 茯苓6 橘紅6 甘草3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桃核承氣湯】桃仁12 大黃12 桂枝6 甘草6 芒硝6 【鉤籐飲】鉤籐9 羚羊角0.3 全蠍子1 人參3 天麻6 甘草2 【抑肝散】軟柴胡 甘草各1.5克 川芎2.5克 當歸 白朮(炒) 茯苓 鉤籐鉤各3克 【桂枝人參湯】桂枝12 甘草12 白朮9 人參9 乾薑9 【加味逍遙散】當歸6 芍藥6 茯苓6 白朮6 柴胡5 牡丹皮3 梔子3 甘草3 【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藥6克 大棗12枚(擘)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 附子9 細辛3 【清上蠲痛湯】黃芩3克 生薑3克 當歸2克 川芎2克 白芷2克 羌活2克 防風2克 蒼朮2克 麥門冬2克 獨活2克 菊花1克 蔓荊子1克 細辛0.6克 甘草0.6克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藥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腎氣丸】生地黃24 山藥12 山茱萸12 澤瀉9 茯苓9 牡丹皮9 桂枝3 附子3 【鉤籐飲】鉤籐9 羚羊角0.3 全蠍子1 人參3 天麻6 甘草2 【溫清飲】當歸 白芍 熟地黃 川芎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4.5克 【葛根湯】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桂枝6克(去皮) 生薑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葯6克 大棗12枚(擘) 【十味敗毒散】柴胡 桔梗 川芎 櫻皮 茯苓 獨活 防風 荊芥 生薑 甘草 【越婢加朮湯】麻黃12克 石膏25克 生薑9克 甘草6克 白朮12克 大棗15枚 【五苓散】豬苓9 澤瀉15 白朮9 茯苓9 桂枝6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 芍葯 生薑各9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龍骨 牡蠣各9克 【黃連解毒湯】黃連9 黃芩6 黃柏6 梔子9 【瀉心湯】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桂枝茯苓丸】桂枝10 茯苓10 牡丹皮10 桃仁10 芍葯10 【桃核承氣湯】桃仁12 大黃12 桂枝6 甘草6 芒硝6 【大柴胡湯】柴胡12 黃芩9 芍葯9 半夏9 生薑15 枳實9 大棗12枚 大黃6 【小柴胡湯】柴胡24 黃芩9 人參9 甘草6 半夏9 生薑9 大棗4枚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薑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 大黃6克(切) 牡蠣4.5克(熬) 大棗(擘)6枚 【苓桂朮甘湯】茯苓12 桂枝9 白朮9 甘草6
小青龙汤加减辨治顽固性鼻炎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