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宁心安神治怪病
(2023-02-02 10:41:46)
河北省名中医张洪洲,主任中医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精研经典,临床疗效显著,在疑难怪症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古人有“怪病多痰”之说,如《类证治裁》谓:“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肾则冷,在肠则泻,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属痰”。张洪洲指出:怪病亦多属瘀。如《素问·谬刺论篇》谓:“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经,溢于大络而生奇病焉”。指出络脉不通可致奇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皆因病久气血阴阳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滞则瘀血易生。故中医有“久病多瘀,怪病多瘀”的说法。
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它们之间相互交杂,互为因果。情志不遂,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里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情志不调,则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中医理论认为痰与瘀关系最为密切。张景岳说:“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说,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痰与郁的关系也颇为密切。《仁斋直指方论》云:“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痰、瘀、郁均可以用气来贯通,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滞可成痰。又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少,气止血亦停。
张洪洲对“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百病之长”之说认识较深,运用灵活。他认为“气”之与怪病密切攸关,因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气滞血瘀乃是怪证的病机。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变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致六郁之病生焉”。《医学准绳》指出:“百病由污血者多”。此外,《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所伤,虽分五脏,但必归于心,各种情志刺激,在影响本脏的同时,都会影响心的功能。所以,临床上以宁心安神、调节神志、活血化瘀作为治疗怪病的主要治则。现举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张某,男,63岁,2019年7月25日初诊。患者因情志不遂而致身感有气团窜行疼痛一年余,按之呃逆,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刻诊:自觉身体中有气团窜行疼痛,以脚后跟为重,按之呃逆,脚踝肿胀,检查显示尿酸偏高,无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眠差,饮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
中医诊断:呃逆(气机郁滞,瘀血内停)。治则:调节神志,活血化瘀。
处方:桂枝12克,白芍2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枳壳 12克,牛膝20克,地龙9克,香附10克,木瓜15克,百合20克,生地黄25克,炙甘草15克。7剂,水煎分两次饭后温服。医嘱:畅情志,慎思虑,免劳累,减压力。
二诊(2019年8月1日):患者诉服药后身上气体窜行疼痛症状大减,按脚后跟仍呃逆,脚踝肿胀好转,眠差,饮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弦涩。
处方:桂枝12克,白芍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牛膝20克,枳壳12克,桔梗6克,地龙9克,香附10克,木瓜15克,百合20克,生地黄30克,柴胡6克,炙甘草6克。7剂。
三诊(2019年8月8日):患者诉服药后身上气体窜行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呃逆好转,眠差,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弦涩。
处方:龙骨30克,牡蛎3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牛膝20克,枳壳12克,柴胡9克,桔梗6克,地龙9克,香附10克,木瓜15克,生地黄30克,百合20克,远志10克,炙甘草6克。7剂巩固疗效。
如是以上方化裁调治月余,患者病情已经痊愈,未再复诊。
按:患者因情志不遂而致病,情志病日久,必有瘀血阻滞,这也就是张洪洲 “久病必有瘀”之观点。上方以潜镇安神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治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以及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汤加减而成。方中百合、生地、龙骨、牡蛎养心安神;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牛膝、地龙活血化瘀;柴胡、香附、桔梗、枳壳疏肝解郁,因而呃逆怪病应手而愈,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张小雷 魏立亚)
深研《金匮要略》 辨治“百合病”
摘自2025-6-18中国中医药报
代民涛 河南中医药大学
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人们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神志类病症。探索如何防治这些病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追溯本源,查阅中医古籍,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种情志病,即“百合病”。张仲景以条文形式详细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以及正确的治疗方法、误治后的变证等,并明确了治疗原则,列出了相应的方药。笔者每次研读此篇,都深有体会,现将其要点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阴虚为根本,病在心肺
张仲景辨证论治,首必分清虚实。如在《金匮要略》首篇,其即提出“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学界历来认为,百合病是心肺阴虚所致。其因有二,一是认为该病是继发于伤寒热病之后,余热未尽,导致阴虚内热,为继发病;二是情志不遂,日久郁而化火,导致心肺阴虚内热,乃原发病。张仲景在原文中对百合病有着客观的症状描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此与阴虚症状相符。
病类属情志,身形如和
单论其心肺阴虚是病因,并不能判定此即为情志病。若将其归入情志一类,须分析张仲景对百合病人之具体症状的论述。张仲景首先指出百合病人“常默默”,即经常沉默不言,喜欢独处。此可谓患有精神问题者的常见表现,此属于语言功能障碍。
又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即有进食的主观意念,但却又饮食难下。通常,人们在情志不遂、情绪低落时,多有此表现。从五志而论,脾主意;脾又主运化水谷精微。百合病人因仓廪空虚,虽起“欲食“之意,但却因情绪不佳,而又“不能食”,此属于饮食功能障碍。但若心情转好,则随即食欲大增,所以张仲景又云“饮食或有美时”;但如心情不佳,则又面对美食,毫无食欲,因此张仲景又言“或有不用闻食嗅时”,此亦属饮食功能障碍。可知,百合病人在饮食上,极易受情绪左右。
张仲景又描述百合病人“欲卧不能卧”,想睡却睡不着,辗转反侧,此即睡眠障碍。笔者曾在临证时,遇一患者,女,年过而立,自诉若外出夜宿亲朋家,必带自己床单被罩,否则彻夜难眠。此即素有洁癖,或强迫症者常有之行为,亦可归于百合病之范畴。
又有“欲行不能行”,此“行”非言走路,而是指“行为”。百合病人需要做某事,但内心又拒绝去做,表现出胆怯、恐慌、纠结之状态,此属于行为障碍。笔者曾遇一患者,男,警察,年过不惑,因抑郁、失眠前来求诊。自述从事文职,半年前外调于偏乡僻壤,此处民风剽悍,其在处理民事纠纷时,遭遇挫折,情志不遂,进而抑郁,并伴有严重睡眠障碍,可谓上述“欲卧不能卧”。于是其在家人陪同下从家乡前来省城就诊,其家人云其来时颇为纠结,不想前来,怕见生人。笔者与其交流近1小时,其方愁眉略展。笔者给其施药一周。其暂住亲戚家服药调治,并约好一周后前来反馈。周后再诊,其言眠差好转。笔者望其面色,精神复奕。因此其家人欲此次配药后带其返乡。然其又不想回家,因怕见家乡亲人、同事。此即“欲行不能行”,出现行为障碍,皆心理因素所致。
张仲景又描述百合病人有“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即感觉障碍。此体现百合病人在性格上的极端。比如夏季炎热,世人皆知,亦可忍受,但百合病人可能会在言语、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烦躁不安,夸大炎热之影响。反之,冬季身处严寒,又难耐寒冷,做出异于常人之表现。
以上论述即张仲景对百合病人的总体症状论述,涉及语言功能障碍、饮食功能障碍、睡眠功能障碍、行为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等。此皆与情志紧密相关。人有七情六欲,可以说,以上症状正常人亦皆会有出现,及时调整即可。但若反复发作,且久久不得缓和好转,则即成“百合病”。因此,张仲景指出此病“或一月微见”,即百合病人发病隐匿,时间长久,不易被直观发现。因此,张仲景用“身形如和”来形容百合病人,即从外观看,身体很正常很健康,貌似没有疾病,但其实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多种方面的功能障碍,表现出异于平时的怪异行为,其用“如有神灵”来比喻,极为形象。
百合系列方,随证治之
百合病人因为心肺阴虚内热而致心神不安,并出现语言、饮食、睡眠、行为、感觉等方面的障碍,张仲景治病求本,用百合地黄汤治之,养心润肺、益阴清热。但由于百合病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出现上述诸多症状,因而如果辨证不清,极易出现误治。
张仲景记载了3种误治的情况。因为百合病人出现“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的感觉功能障碍,医生可能误以为是外感而用发汗之法,从而导致津液更伤,使其烦躁更甚,张仲景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又因为“意欲食,复不能食”的饮食功能障碍,医生误以为是邪热入里之实证,从而用攻下之法,使津液从大便泄出,更加损伤津液;同时又苦寒克伐胃气,致胃气上逆,而出现呕恶症状,张仲景以滑石代赭汤治之,以达养阴清热、利水降逆之效。若医生仅关注百合病人有“或有不用闻食嗅时”这一饮食功能障碍,而误以为是痰涎壅滞之实证,从而误用吐法,使胃阴更损,燥热更重;而且会扰乱肺胃和降之气,致虚烦不眠、胃中不和等症,张仲景以百合鸡子汤治之,以养阴清热、润燥和中。
此外,百合病人若经一个月不愈,会增加口渴之变症,张仲景以百合洗方外洗,洗其外而通其内,以清热生津补液。若口渴之症仍不缓解,张仲景又以栝楼牡蛎散清热生津止渴,引热下行。又日久变热甚,张仲景以百合滑石散治之,以达养阴润肺、清热利水之效。
张仲景对于百合病,明确指出要“各随证治之”。正如清末名医唐容川所言:“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此即医圣辨证论治之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张仲景所用百合,非百合花,而是百合科植物卷丹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茎,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张仲景以百合为主药,随证治之,创制了一系列方子,效如桴鼓,古为今用,为当今防治情志病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治疗思路和方药。
大便当如漆,提前告知
对于百合病,张仲景以百合为主药治之。清代医家魏荔彤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云“即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认为张仲景用一味百合为主药,因此把该病称为“百合病”,而我们也可因此称此类患者为“百合人”。百合人多属于情志因素所致,患者往往比较敏感,过于计较与纠结,张仲景在临证时必颇有体会。如对于百合地黄汤,用过后,因地黄含有环烯醚萜苷物质,水解后易变黑,加之质地甘润,患者在服用后,张仲景特意指出“大便当如漆”,即是告知后世医家,在运用时应提前告知患者此项变化,以免患者误以为病情加重,而更加担心,引起医患关系紧张。这亦充分体现张仲景对患者之细腻关心,尤其对于精神类患者,更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