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治疗腕关节腱鞘囊肿

(2023-02-01 04:17:06)


时间:2019-11-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马亮

 

  腕关节腱鞘囊肿是指发生在腕关节背侧的关节囊囊肿。临床表现为腕关节背侧局部有一半球形的小肿块,逐渐发生,成长缓慢,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大者有波动感,小者只有硬韧感。患腕局部有酸胀疼痛感,有时会向囊肿周围放散,严重者活动受限,感觉手腕部软弱无力。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实验室检查:彩超多显示有囊肿。临床采用电针结合按摩治疗效果较满意。

  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患腕关节背侧(手腕关节掌侧垫一棉垫,使腕关节掌屈,背侧充分暴露,减少患肢紧张度)。针刺取阿是穴(囊肿局部)围刺(以囊肿中央直刺进针,前后左右呈45°角斜向囊肿底部,穿透囊壁)治疗。常规消毒,1寸毫针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手法,前后左右四针行电针治疗,留针20~30分钟,出针时尽量摇大针孔。TDP烤灯照射局部治疗。拔针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按揉局部2~5分钟,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一般每日1次,每周5次。多数患者5~7次见效。

  腱鞘囊肿是关节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所致。祖国医学称为“筋瘤”、“筋结”范畴。电针围刺阿是穴可以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状态,减轻局部肌腱紧张度,缓解局部疼痛,有利于黏液吸收及排除。按摩按压局部可以促进黏液排除,解除局部挛缩,松解黏连,改善关节活动。TDP烤灯治疗对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改善局部肌肉组织的营养,减轻局部疼痛感,共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期间患腕部要注意休息,减少手持重物,不宜做手工工作。避免腕关节受寒冷刺激,局部宜保暖,

  本病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传统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相比外科手术有一定的优势,采用针灸毫针治疗尤其是对于女性及疤痕体质者来说即可减少影响患部的美观,又不影响平常的生活。

  调和营卫退热法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方法。《难经》上说:“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卫分受了风邪,引起发热,鼻塞,自汗出,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只要看它的典型方剂桂枝汤,服药后须喝热稀粥和盖被安卧,助其出汗,便可理解。不过桂枝汤用桂枝祛风,又用白芍和血,用生姜发表,即用红枣补中,两两结合,与发汗剂的专仗发汗退热,显然不同。意味着调和营卫是增强本身功能来祛邪外出,宜于体弱邪轻的患者。如果对一般伤风发热证,放弃发汗而强调调和营卫,也是不恰当的。

  桂枝汤不适用于外感无汗的表实证,同时用量也要适当配合。桂枝汤原方桂枝和白芍的分量相等,假使桂枝重于白芍或白芍重于桂枝,便为桂枝加桂汤及桂枝加芍药汤,均能变更其作用。也因为主要功能在于调和营卫,故经过加味以后如小建中汤等,并可治疗虚弱证候,这是突出的一点。秦老对偏向阳气虚弱,平时畏冷,疲劳后微有低热的患者,依据“劳者温之”的治则,常用桂枝汤酌减桂枝用量,假如党参或黄芪或当归之类,效果良好。

  小提示:仲景所用的芍药不分赤芍、白芍。(朱马亮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祭城医院)

滑膜炎传世方【草根一生】

 中医治疗腕关节腱鞘囊肿 (2015-10-11 13:57:43)[编辑][删除]

    大黄米面一斤蒸熟,加芥末面二两和匀,温热敷在膝盖上,一次一小时,隔三天敷一次,四次一疗程。

老人足跟痛外治三则【草根一生】

  滑膜炎传世方【草根一生】 (2015-10-19 07:45:50)[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http://img2.imgtn.bdimg.com/it/u=722783264,4090606540&fm=21&gp=0.jpg                          一、熏洗方

  做法:先将夏枯草60克,加适量清水煎30分钟,去渣,将药汁倒入盆里,再加入白醋50毫升,

  趁热熏洗足跟患处20分钟,每天熏洗1次,坚持用7天。

  二、外敷方

  做法:将川芎30克研成细末,与等份的蜂蜜、白醋调成膏即可。每天睡前敷在足跟,次日清晨拿掉,连续用7天。

  偏方一、二可以同时使用,先熏洗足跟再外敷。

  三、红花活络酒

  做法:白酒500毫升,紫草9克,赤芍,当归各9克,红花15克。浸泡,密封放7天,去渣剩药酒。用药酒按摩足跟部

宣通法治脚气肿痛案(转)【草根一生】

  (2015-12-01 15:25:11)[编辑][删除]

 


 武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赵某,男,66岁。2015年5月11日初诊。

患者主诉右足背突发肿痛半月。刻诊:无明显诱因突发右足背肿痛,色微红,按之痛甚,伴见右下肢行走不便,否认外伤扭伤史,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弦滑。

辨证属湿邪下注之脚气。治宜宣通化浊,消肿止痛。

方用鸡鸣散治疗。方药:槟榔10克,陈皮6克,木瓜30克,吴茱萸3克,桔梗6克,紫苏梗10克,生姜3克。6剂,免煎剂。温开水空腹冲服,早晚各一剂。嘱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二诊(2015年5月14日):服药6剂,右足肿痛明显减轻,右下肢活动较前轻便,仅觉口干咽燥、小便少。方用鸡鸣散合猪苓汤加味治疗,方药:槟榔10克,陈皮30克,木瓜30克,吴茱萸6克,桔梗12克,紫苏梗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滑石30克,生姜15克,阿胶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麦冬10克,甘草6克,炒杜仲10克,川牛膝10克,薏苡仁20克,竹茹6克。6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5月20日):患者右足肿消,右下肢活动自如,诸症悉平,继用前方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外台秘要》云:“脚气者,壅疾也,惟宣通可以去壅滞。”鸡鸣散合猪苓汤有效地起到了宣通的作用。方中槟榔性重,坠下达,以降气除逆,泄泻壅滞;木瓜温通,去湿舒筋;两药合用,对于湿性脚气而肿胀疼痛者有特效。吴茱萸散寒降浊,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开郁化滞,则中焦暖,气自下。紫苏梗辛温疏散风寒;桔梗开宣上焦肺气;陈皮行气燥湿醒脾;三药合用共奏开肺利气、醒脾化湿之功,达到“气行则湿行”的功效。生姜温散寒气。鸡鸣散全方配伍起到了宣通气机、行气降浊、开壅行滞、宣化寒湿之功而解除脚气。配伍猪苓汤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使水湿从小便走。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均有利水渗湿的功效,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五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两方合用总奏宣通之功而治愈脚气肿痛。

一 穴 速 治 坐 骨 神 经 痛
      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有三五次痊愈的,有七八次痊愈的,所治之人没有超过15次的,自疗也行,你可以不信,但你可以试试
取穴方法:
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一针治疗腕踝关节扭伤{奇效}
临床经常遇到腕踝关节扭伤的病人,踝关节轻则肿胀疼痛跛行,重则青紫足不敢落地!腕关节肿胀疼痛不能活动!采用下法可一次祛疾!!临床用3年,有效率百分百!!病人经常一针扎下后立刻不痛,大呼:“神医阿!真是神医啊!不痛了!一点都不痛了!!”
此种病人最好是扭伤当后第一时间治疗。
方法:
1。左足扭伤取右手大陵穴!右足则相反取左手大陵!用一寸半毫针刺入两分,行针得气后让病人转动脚踝,行走立刻觉得轻松,不痛!如踝部肿胀青紫得厉害则在丘墟,申脉三棱针点刺放血后拔罐15分!如病人扭伤超过24小时方来治疗,采用上法后用镇江膏贴患处!
2。如为腕关节扭伤,左腕扭伤取右足的解溪穴,右腕则相反,用一寸半毫针刺入三分,针得气后让病人转动腕部!痛减大半!!
3。临走给病人开些活血化淤,跌打损伤类药以助疗效益可增加收入!
    师传坐骨神经痛方,疗效显著                                 
恩师在临床上治疗坐骨神经痛颇负盛名。今录其常用方子,供大家探讨。
方药;乌头汤加味
组成:制川乌6——10克  (先煎30分钟) 桑寄生15克      麻黄9克  黄芪30克    白芍40克    炙甘草15克  蜂蜜50克
加减:风重者加防风,寒重者加桂枝   湿重者 加薏米    露蜂房,气血亏虚着加当归  党参  鸡血藤,肝肾不足者加熟地,杜仲,久痛入络者加桃仁    红花    地龙  蜈蚣
病例:李某,男,工人。因雨林受寒,右侧臀部剧痛,向小腿部放射,活动受限,止痛药无效,检查直腿高抬及加强试验阳性    。脉浮苔白。
治疗:上药加桂枝10克。五服后,疼痛减轻,仍有冷感。原方加当归10克    熟地20克  地龙10克,七付后痊愈。
方解:乌头汤和芍药甘草汤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疑难杂症
口 苦: 目前国内外均无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三焦经热。用三棱针刺关冲穴放血一滴如绿豆大,隔天一次,两次可愈。
口 臭: 此为常见之症,目前国内外均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心经热。针刺大陵穴,一天一次,两次口臭自除。
胁肋痛(肋神经痛):此为常见之症,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针刺支沟穴,一天一次,两次可愈。此法简单效佳,不可轻之。
疟 疾:针刺大椎、期门(泻)、关元,针后各灸九壮。翌曰针风池(泻)、中脘(泻)、针后灸中脘九壮。第三天,针天枢(泻)、肓俞(泻),针后各灸九壮。以上为一疗程。无发病时,针一疗程;发病时,针二疗程。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多不复发。
失 眠:针大椎、陶道、心俞。效佳。
嗜 睡:针大椎、陶道、脾俞。有立竿见影之效,最多针二次就可痊愈。

                        针穴密配

3、 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 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 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 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 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皮脂腺囊肿方

 (2018-07-17 09:34:52)[编辑][删除]

内服方:赤小豆30g,南沙参、麦冬、天冬、杏仁、薏苡仁、生地、金银花各15g,桑叶、连翘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外用方:乌梅、白矾各适量,捣烂,用盐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用数次可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