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岁辉煌居高揽阔福泽苍生千古流芳

(2023-02-01 03:53:12)


——沉痛悼念国医大师路志正

时间:2023-01-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2023年1月20日,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路志正先生逝世,享年103岁。

路志正先生献身中医药事业80余载,平生致力于中医学传承创新,是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仁心仁术,融古贯今,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学说,颇多建树,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垂范后世。

路志正先生仙逝后,海内外各界人士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悼念,现辑录部分中医药院士、国医大师敬献的挽联挽词,以表缅怀之情。

大师千古,功勋永存,后世敬仰,踔厉前行!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130/16750498199511303_984x1260.jpg

路志正(自称廉州医翁)于2019年仲秋书写的《百岁抒怀》,表达了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

路志正老师是河北藁城人,幼承庭训又受名师亲炙,系一代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

先生早年任职于原卫生部中医司,曾就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的教师邀聘、校舍建设等作为联络员,奔走于国务院文教办、北京市政府与教育部之间,为学校建设做过大量工作,吾辈首届入学的1956年级的学生对先生感激至深,铭刻心胸。1981年董建华老师于武汉洪山宾馆举行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上当选为主任委员,我为秘书长,会前邀聘路志正、焦树德、步玉如、吉良晨审阅论文,会后聘为学会常委,我曾拜四位先生为参师。其后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对学科规范标准化建设、中医病例书写规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的审评与推广做了大量工作。

先生崇尚国故,追思前贤,治学执教,专攻临证,仁术并重。总以惠民为天!务本创新,悟道引航之功,甘为人梯之德,破策问难之论,历久弥新启迪后学,博及医源精进沉潜,其修为淡定纯素,求真储善是从。

呜呼!先生仁德必将常青于杏林,不竭于橘井而流芳于千古,惠泽于桑植。先生厚土德、主中央、辅四旁、怡情志、顾润燥、纳化常之学说乃守正创新理念,验证于临床而彰显疗效,于学派学会之传承,嘉惠医林,有思想的研究,以中国哲学大成智慧指导,惟国医国药为国是,后学当以开创中国特色医药学为目标,砺志前行。

学生沉痛悼念路志正老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

路志正大师千古!

忠诚中医药事业,垂范后世。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130/16750498200151706_2394x3492.jpg

陈可冀悼念路志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

惊闻路志正国医大师仙逝,岐黄堕星,不胜哀悼!

先生守正笃实,传承创新,居功至伟,功冠杏林。创脾胃论十八字心诀,提纲挈领;倡北方亦多湿,揭论治当今疾病之新径,启迪同仁;国医圣手,着药轻灵,屡起沉疴,福惠众生。

先生于我亦诸多教益,为事业求索之导师,谆谆告诫,言犹在耳。今先生驾鹤西去,心痛不已,难抚悲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

学界北辰陨,

杏林典范彰。

百年路志正,

千古自流芳。

忆及一九七八年秋,余就读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其时延请名师执教,路老荣列其中,相距四十三载。二零二一年秋,北京中医药大学隆重举办王琦书院成立大会,路老受聘为首批特聘教授,以百岁高龄挺立讲台,发出雄厚之声:做好师承教育,培育高端人才。犹洪钟大吕,激励中医学人。路老行为世范,学为人师,仁厚平和,德艺双馨,情系苍生,山高水长,其事迹广博,业绩丰厚。前呈五言绝句,恐难尽表,续叙数语并同表王琦书院全体学员对路老深切悼念之情。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130/16750498206751705_1182x651.png

王琦悼念路志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

上联:挽国医颓势八老上书彰显阳刚品格

下联:重调理脾胃升降相宜尽展平和手法

横批:刚柔相济

•国医大师张学文

墨染青卷千字追,

霜落杏林万枝垂。

惊耗一瞬不当醒,

犹在案前洗药尘。

•国医大师徐经世

江南子·悼路公

惊闻泰斗星陨落,两泪沾巾,且思绪无限。路公束发志岐黄,期颐救人千百渡。

矢志初心擎旗帜,八老上书,弘扬大医愿。鞠躬尽瘁为民疾,高风亮节照后人。

•国医大师刘敏如

“度百岁乃去”民俗视之为喜,我仍万分“悲欣交集”。

哀哉!善哉!尚响!

我和路老交往半个世纪,敬他为我师。

他的一生,谦和待人,风骨刚正;国学医学,渊博过人,治学严谨,育人传真。

鞠躬尽瘁!阖眼安宁!

——天堂迎大师,人间留精神!

•国医大师晁恩祥

沉痛悼念首届国医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路志正先生。路老是中医泰斗,更是我辈楷模,一生人如其名。

杏林不走寻常路。路老长期专注于调理脾胃、胸痹心痛及慢性疑难病症研究。从医独树一帜,从政不忘初心,早年参与中医药科研体系建设,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醉心岐黄怀奇志。路老幼秉家学,躬耕临床。不仅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学验俱丰之余,还亲身教授学生,培养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可谓中医传承创新之美谈。

悬壶济世风骨正。路老百岁高龄把脉看病,对待病患,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普同一等!八十余年,救人无数,人称“杂病圣手”,真正的精诚大医!

行善行德方为行医,斯人已逝,路老千古!

•国医大师孙光荣

上联:志高道明学术泽百世

下联:正心修身风范垂千秋

•国医大师薛伯寿

惊悉路老遽归道山,深为震悼,杏林痛失大医,我辈痛失师长!

路老家学渊源,文化底蕴深厚,少年行医,早有医名;而立之年,入卫生部,孜孜不倦,足迹遍南北,为中医治疗血吸虫病研究做出奉献,进言献策。1973年,路老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创办中医内科研究室,倡导用中医综合疗法,治急难重症,后创建中医风湿专科,蜚声海内外。

我与路老相识、共事五十载,曾多次得路老教诲,受益良多。路老学贯古今,医学造诣精深,著述宏富,嘉惠杏林,德艺双馨,世之楷模。其拳拳之心,为中医事业发扬光大奉献一生,蜡炬成灰,初心不改。

愿先生事业薪火广传,人才辈出。

•国医大师李佃贵

上联:悬壶济世活菩萨

下联:垂范千古真名家

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3/0130/16750498207301277_1193x1633.jpg

李佃贵悼念路志正。

•国医大师肖承悰

惊悉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仙逝,悲恸万分!我曾多次拜访先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先生于我乃良师益友,与祖父萧龙友交情甚笃,曾于1953年共同参加第一届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成立大会,为此后中西医结合发展筑牢根基。

先生一生,勤于著述,享誉杏林,内外妇儿,造诣皆深,尤关心中医妇科事业,留心妇科人才培养。吾辈当牢记先生嘱托,弘扬国医,传承岐黄,振兴妇科!

一代宗师为家国擎旗医政,中医圣手斩病魔留名千秋!

路老千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仙逝,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全体同志不胜悲痛、万分惋惜!谨以此向路老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路志正大师从医八十余载,笃学精业,以成仁术。自1973年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建学科、创学会、兴特色、育英才,为医院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政双担、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以毕生精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医德醇厚,品格坚毅,乃吾辈“大医精诚”之楷模。

路志正大师于我亦诸多教益,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不胜悲痛。他的逝世是医院巨大损失,亦是中医药界重大损失!我们唯有继承先生遗志,弘扬大医精神,守正创新、发愤图强,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路志正大师万古长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胡元会

大师驾鹤,悲痛莫名!白沙垂首,伊洛呜咽!

路老身正垂范,谦恭厚德,笔耕不辍,敢于担当,百岁高龄犹奋进,为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奔走一生。学术崇尚脾胃,兼擅百家,砥砺后学,桃李华章,培养的人才均已成长为中医界的中坚力量,为广安门医院建设发展和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恩深重,诲尔谆谆,音容笑貌,淡于潸然。我们将秉承先师遗志,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朝乾夕惕,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为广安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海霞 路喜善 姜泉 尹璐辑录)

国医大师路志正逝世

摘自2023-1-3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张 霄)1月20日13时58分,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首届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央保健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药监局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创始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指导老师路志正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1934年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先后拜路益修、孟正己、王步举等名医为师。1939年毕业后悬壶乡里,1952年入卫生部中医司工作,参与“一司两院”(中医司、中研院、四所中医学院)创建,最早参与并主持对中医药治疗乙脑成效的认定,将中医治疗腹水的经验用于血吸虫病防治,支边期间成功抢救包钢大面积铁水烧伤工人,参加《中国针灸学概要》编写,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1973年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从事风湿病、心肺疾病、中医疑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成立全国最早以研究内科疑难病症痹证为主的内科研究室,担任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主编第一部中医风湿病学专著,创建风湿病学科。2008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评首届“国医大师”。2019年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路志正在医教研工作中,通过建学科、兴特色、创学会、做科研、抓急症、育英才,积累了丰富临床诊疗经验,继承与创新中医理论学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对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忆陈潮祖

 (2023-02-01 04:14:38)[编辑][删除]


——我的第一次试讲

时间:2019-11-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贾波

 

  这篇文章是写于一年多以前,当时陈潮祖还和我们在一起。时间如此匆匆,来不及遮挽,陈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每次想起那慈父般的关爱,智者般的教导,还是禁不住再次泪湿了双眼!在这里再次感恩陈老为我们这些学生和广大的医生、病者留下的宝贵财富。愿陈老师在天堂安好!

  回忆往事,瞬间,温暖起曾经的远去……

  多年后想起我执教生涯的第一节课,一切已变得那么遥远,但深深印在记忆深处的,是站在教室门外,听我讲课的陈老师,那清瘦的身影,是多么的难以忘怀!

  邓铁涛老师曾很多次对我说,我是何等的福气,一生中能够遇如此良师!

  回忆起以往每次见到陈老师,对我说得最多的,依然是好好上课,好好做学问……

  试讲,又称预讲,是培养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每位老师自身特点及所授课程的差异,有的一次通过,有的或许二次、三次,甚至数次演练方能达到“站上讲台”的要求。

  1983年秋季学期,老师先告诉我按培训计划这学期需要试讲,时间是9月20日下午两点,内容是分清脾胃治法与方剂的章节概述。我一听,有些畏缩,一则需在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面前演示,能放松过关吗?二则授课对象正是老师现在授课的班级,老师教学总是以大量例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诱导学生的思维,给人以启迪。加之言辞委婉清新,令闻者为之折服。被誉为“月下清泉,留于石上”。我与老师不啻天渊,能站稳讲台吗?

  试讲如期举行,记得那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记得除老师以外,有李大琦、周训伦、邓中甲三位老师。我按既定思路,设计内容开始试讲……“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次与大家讨论……”话毕,老师问讲了多少时间?啊?完全忘了时间,赶紧看表,原本还有点兴奋的心一下黯然了。30分钟的内容20分钟就讲完,时间流逝的这么快?老师们逐一评价并建议,我本能地点头并记录。试讲结束,神情懊丧,快要窒息的我恨不得立马离开教研室。可陈老师还没发言,还得等待教训。怎料老师面带微笑地让我坐下,不吝赞词“讲得不错嘛!”不错?没听错吧?“提前‘下课’是年轻老师初上讲台易犯的毛病,不是啥大问题,老师们都肯定了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组织能力及授课仪态,这些都反映了老师的基本素质。为什么要提前下课?一是板书,你平时在教室练习,今天是在教研室试讲,其黑板只有教室十分之一,板书的时间必然减少。” 经老师一提醒,看着黑板上仅写的几个字,恍然大悟,“二是基本功不扎实,表明知识点有缺漏,三是熟练运用授课技巧有待提高,利用提问、背方案、举案例等方法,皆可‘拖延’时间,要上好方剂课,基本功要扎实,积深广之理论,以探讨方剂之配伍。”老师博学多识,诲人不倦,谆谆教导,既切中要害,又顾及后辈之自尊,如春风化雨令我感动不已。老师又谈及他早期的教学经历,我静静地倾听,渐渐轻松起来。憧憬着我上台讲课的情景……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时分,愉悦地与老师并肩走出了教学楼。于是我的试讲一次通过了。

  根据试讲时老师们的建议,不断修改完善讲稿,知识点的切入,提问设问的运用,对时间延长与缩短等予以设计,把握好讲课节奏,尽可能做到“站稳站好讲台”。

  9月29日上午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正式授课。刚开始有些紧张,慢慢地进入角色。脾胃的生理、病理与治法的相关性,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下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本脏治法与方剂,请同学们预习……”语声刚落,下课的铃声响了,可以长长地舒口气了,有几个同学问了一些问题,我一一作答。

  拿着书、讲稿回到教研室,老师端坐在椅子上,我有些吃惊,忙问“你咋在教研室?”老师不露声色地盯着我,“感觉如何?”是要我汇报讲课的情况?正要开口,老师便说:“声音洪亮,有激情。语速把握适中,重点难点处理得当。”然后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几乎一字不差地说了一遍。听到这些,第一反应是好厉害,老师在班上竟安排了“卧底”!“昨晚没睡吧?”“嗯。又紧张又兴奋睡不着”“你是可塑之才,今晚好好睡一觉。”正好邓老师来教研室,彼此招呼后老师走出门口,“你遇到这么好的老师,真是福分啊!老师今天在教室外整整站了近50分钟听你的课。”我才恍然大悟,老师对我的讲课了如指掌,原来……我马上跑出了教研室,望着那清瘦的身影慢慢走远……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挂满了面颊,心里默默地念道:“老师,我不会让您失望!”“我上午有事到办公室,经过教室见老师站在门口,不知何故?询问才知道老师想了解你上课的情况,可你胆怯,担心坐在教室里影响你情绪,影响你发挥,所以站在门外。上第一节课老师就来了,我都陪着站了十几分钟,你声音好大,我们在外面听得清楚,老师很满意,下课时是我劝他回到教研室休息,说了下对你的培养。你可是老师站在门外听课的先例。”邓老师的话让我无言以对,这是福分,更是缘分!宽以待人,亲切和蔼,可窥一斑。(贾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医方剂学家陈潮祖二三事

  (2023-02-02 08:22:15)[编辑][删除]


时间:2019-11-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兴隆

 

  著名中医方剂学家陈潮祖(1929—2018),乃吾师贾波教授之导师,吾有幸侍诊,得其教诲,受益匪浅。

  陈潮祖一生致力于研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精于临床,勤于思考。他为建立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倾力诸多,并呕心沥血编撰《中医治法与方剂》,影响了很多中医后学者。

  陈潮祖幼时,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治,故耳濡目染,矢志岐黄,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尔后,悬壶济世,医誉鹊起。陈潮祖眼界高远,不囿中西,常常告诫学生及弟子:“中西医各有优势,要相互学习、相互弥补不足”;“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实际上是中医四诊的延伸,你们要学会看西医的检查报告,要西为中用”。陈潮祖临证时态度谦逊,时常说:“我们中医很多治疗方法来源于民间,医生要向患者学习。”

  陈老对患者一视同仁,态度和蔼,总是耐心、认真地倾听患者的细述。记得侍诊时,曾遇到一位围绝经期妇女,受家庭不睦之影响,情绪有些失常,诉说病情近半小时。陈老耐心倾听,待其述完,乃书方并告之煎服方法。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陈老时常会给予帮助,或免收诊费,甚至还会垫资,但对于是否能收回从来不问。

  陈老教育学生注重平时的言传身教。在读期间,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深秋的早上。当日突然降温,早上又突降大雨,本就天气阴冷的成都越发湿冷。我们在诊室等待跟诊,陈老准时步行至门诊,我们见其外衣略湿,问其是否回去换衣或停诊休息,他说“外地患者来一趟不容易”,随即开诊。待诊完第三位患者,陈老突然开始呕吐,告诉我们他身体不适,只能暂时停诊,让我们把他送回家,并请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宋兴教授到家中为其治疗。当时我们感到不解,好奇为什么不去医院,但是既然陈老发了话,我们还是把他送回了家。

  一周后,陈老基本康复,贾波教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到家看望他。陈老见了我们非常高兴,对贾老师说:“他们几个娃娃很乖,听我的话,没有送我去医院。”看着我们不解,他接着说:“医院的急救医生一般不懂中医,我当时是外寒直中三阴,根据我的体质当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为先,所以宋老师当时给我用红参汤送服碾碎的附子理中丸急救,再开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参附汤调理。”听完,我们才解开了疑惑。

  陈老通常不会给我们讲太深的理论,而是用这些小小的事例让我们学会中医诊病的思维,教会我们治病要分步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时常告诫:“临床患者很复杂,要向仲景学习,抓主要矛盾,不要想一个方子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治病要一步步来。”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记忆深刻。

  对于人才培养,陈老也倾注了心血。著名方剂学家邓中甲当年报考成都中医学院研究生时,被陈老看中,毕业后遂留在教研室从教。著名医史与各家学说专家宋兴当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生源地工作。陈老得知消息后,为了帮学校留住人才,连夜坐火车,赶在宋老师递交报到证之前,把宋老师截回了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名老师皆曾受陈老教诲,至今感念至深。(刘兴隆 成都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