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强心方

(2023-01-30 13:11:30)


时间:2019-12-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吴林鹏,主任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临证经验丰富,擅治内科、儿科疾病,尤在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

  组成: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丹参15克,枳实10克,葶苈子10克。

  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主治:气短乏力,胸闷心悸,喘咳痰壅,动则加重,尿少浮肿,畏寒肢冷等症。如冠心病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解: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五味子益气生津,宁心安神;党参主治脾虚胃弱,气短乏力。茯苓,《神农本草经》曰:“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泽泻功善利水渗湿。桂枝温心阳,通经脉,化寒湿。擅治胸痹、心悸、痰饮等症,《得配本草》曰:“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丹参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邪气……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枳实,《名医别录》曰:“除胸胁痰痹,逐停水,破实结,消胀满、心下急痞痛。”葶苈子,《心印绀珠经》曰:“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现代研究证实,黄芪能加强心脏收缩功能,还有利尿、降压和改善心肌损伤等作用。党参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量,增加冠脉和脑血流量,还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等功能。五味子能调节心脏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脏泵血功能,还有镇静安神、止咳平喘、抗肝损伤等作用。桂枝能使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茯苓提取物有增强心肌收缩和加快心率的作用。泽泻的利尿、降脂、降压作用亦得到药理和临床研究的验证。丹参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收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葶苈子能使心脏收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枳实能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输出量,明显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病案:孙某,男,74岁。自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尿少,下肢浮肿。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级)住院一月余,疗效欠佳。患高血压、糖尿病20余年,冠心病心绞痛10余年。刻下见患者口唇轻微发绀,舌有条索状瘀斑,苔白腻,脉细数,偶结代。证属心肾阳虚,水饮泛滥,凌心射肺,治当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用强心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人参15克、制附子15克(先煎)、肉桂10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葶苈子10克、五味子10克、枳实10克。7剂,水煎服,分两次服,日1剂。

  服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两周后病情改善。

《名医名方》:调律汤

时间:2019-08-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吴林鹏,主任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北京中医学院、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医专二附院等单位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来刻苦钻研,临证经验丰富。擅长内科、儿科疾病,尤在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

  组成:刺五加15克,当归10克,玄胡10克,酸枣仁15克,黄连10克,炙甘草15克。

  功能:益气活血,宁心调律。

  主治:气虚血瘀,心脉失养,胸闷心痛,惊悸怔忡。即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纤颤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刺五加益气安神,活血通络,《长白山植物药志》云其主治“神经衰弱,气虚乏力......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当归其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延胡索温通活血,理气止痛。《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酸枣仁宁心安神,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本草汇言》云:“酸枣仁,均补五脏,如心气不足,惊悸怔忡,神明失守”。黄连泻火解毒,清心安神,《本草通玄》曰其“去心窍之恶血,消心积之伏梁”。《本草汇言》记载:“惊悸怔忡,烦乱恍惚而神志不宁……黄连为必用也”。炙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日华子本草》曰:炙甘草“安魂定魄,治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 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常重用炙甘草,如《伤寒论》炙甘草汤。

  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实,刺五加不仅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还能使心室晚电位由阳性转为阴性,从而抑制与猝死密切相关的危重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当归能增加冠脉流量,对抗心律失常,治疗心房纤颤。酸枣仁的镇痛、镇静、降脂、降压、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作用也得到确认。延胡索的抗冠心病作用主要是由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氧所致,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其拮抗Ca2+有关。临床研究显示,单味延胡索对房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黄连对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以及心肌缺血复灌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炙甘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优于生品。

  加减: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脉迟无力,四肢厥冷者,去黄连加人参、附子、桂枝温通心阳,强心救逆。舌青紫有瘀斑,脉涩滞者加川芎、赤芍、红花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口渴烦躁,舌红少苔者,加知母、生地、麦冬等,养阴清热,安神宁心。

  医案:郑某,女,62岁,2016年12月20日首诊。自述气短乏力,胸闷心悸,烦躁焦虑,失眠多梦一年余。曾在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最近两周频繁发作,诸症加重。当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21次/分,频发房性早搏,阵发性心房纤颤。T波V4-V6倒置。S-T段压低。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数细、结代。治当补气活血,安神调律。方用调律汤原方加赤芍15克,珍珠母30克。服药三剂,诸症明显减轻,治疗一周复查心电图,心动过速、房早、房颤已不存在。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吴林鹏名医工作室吴军 崔爽 李清纪整理)

建安神医与“心肺复苏术”

 (2023-01-30 09:32:22)[编辑][删除]


时间:2019-12-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196年)1月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在建安年间,不仅出现了建安七子和建安文学(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也出现了“建安三神医”,即华佗、张仲景和董奉。

  建安三神医中,华佗和张仲景去世的时候,董奉还未出世,而华佗和张仲景两人的生卒时间相差不过五六年,而且从两人对“心肺复苏”有相似的观念和技法来看,他俩可能有所交往。华佗以外科为主,号称“外科鼻祖”“外科圣手”,而张仲景以内科为主,被誉为“医圣”。从他们如出一辙的救治缢死者时的辨病方式和采用的技法,可以推断1800多年前,用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办法抢救缢死者,已初步成为当时医界的共识。

  《华佗神方》卷十七“急救神方”之一“救缢死神方”介绍了对病情及预后的判断:“凡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活。暮至旦,则难疗。此谓其昼则阳盛,其气易通;夜则阴盛,其气难通也。”接着详细地讲解了治疗技法:“先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截断,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挽其发,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是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并稍稍与以粥汤,自能回生。”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也有类似记载。可见1800多年前,古代医家已经采用屈伸手臂,按压胸廓的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法,综合急救缢死的一类人。

  “口对口吹气法”在我国民间也早就用于急救。据《中藏经》下卷“治缢死方”所载:“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啖葱根末,吹入两鼻中,更令亲人吹气入口,候喷出涎,即以矾石末取丁香煎汤,调一钱匕灌之。”《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一是传说为华佗所作,二是认为六朝人(约3—6世纪)辑录华佗遗方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无论哪种观点都说明我国开始使用“吹气入口”急救法已有1600年以上的历史。

  诚然,我国古代医家开创的胸外按压和吹气入口救治技术,还未形成当今心肺复苏术中要求的具体指标和参数,没有查到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按压时胸廓下陷的深度、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频率等,但1800多年前已经要求人工呼吸至少要持续一两个小时,不辞劳苦坚持到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宝贵经验,已为历来施行急救的大量病例所证实。虽然现代医学对其实施步骤仍处在不断地变更、调整中,但我国建安神医创立的抢救缢死者胸外按压和吹气入口的做法,暗合了现代医学心肺复苏术的基本原理。(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跟师学习治疗胸痹经验

 (2023-01-27 08:02:48)[编辑][删除]

编者按:心脑血管疾病被称为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病种,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和临床诊疗经验。现辑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悸等的经验。


时间:2020-0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顾颖敏

 

  冼绍祥教授临证时,面对许多棘手的病案,通过从心和心理两方面调整,往往能事半功倍。如治疗肝脾气滞型胸痹,疏肝健脾,化痰宽胸,配合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彭某,女,1988年生。

  2013 年6月28日初诊

  主诉:胸闷反复发作2年,再发1月余。

  病史:2年前,在哺乳期间出现胸闷气短,确诊为室性早搏,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近1个月胸闷再发,伴头晕,气短,胸痛,与情绪有关,眠差,怕冷怕热,无汗,纳呆,二便正常。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右脉沉细。心率:102bpm,频发早搏,血压:110/70mmHg。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22629,总心搏数94728。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病(肝脾气滞)

  西医诊断:室性早搏

  处方:瓜蒌皮10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酸枣仁30克,生地15克,鸡内金10克,甘松10克,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7剂。

  曲美他嗪片20mgtid,可达龙0.2qd。

  2013年7月5日二诊

  症状:上症缓解明显,间胸痛,劳累时可诱发,微头晕,无气短,眠可,怕冷怕热,汗难出,掉头发,纳好转,有痰,微口干,二便正常。

  舌偏红苔腻微黄脉弦细。心率:89bpm频发早搏,血压:100/70mmHg,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

  证型:肝脾气滞。

  处方:瓜蒌皮10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酸枣仁30克,化橘红5克,鸡内金10克,甘松10克,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7剂。

  曲美他嗪片20mgtid,可达龙0.2qd,温胆片4片tid。

  2013年7月19日三诊

  症状:无胸闷痛,微头晕,下午精神稍差,纳眠可,二便正常。咳嗽5天,有痰,无鼻塞,痰稠。舌淡红苔略腻脉滑细。心率:72bpm,四联律早搏,血压:100/60mmHg,甲状腺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生化:正常。

  证型:痰瘀互结。

  处方:人参叶15克,龙俐叶15克,枇杷叶15克,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甘松10克,五指毛桃30克,丹参15克。

  曲美他嗪片20mgtid,可达龙0.2qd,温胆片4片tid。

  按:患者为年轻女性病人,性格多愁善感,体弱,近1月因家事心情不佳,诱发胸闷胸痛,气短头晕,纳呆失眠等症,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脾气滞。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纳呆,头晕,气短;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失眠;性格多愁善感,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胸闷胸痛。以疏肝健脾,化痰宽胸,配合益气养阴,安神定悸为法,方药予栝楼类方,温胆汤加甘松等。二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本病例还用上西药可达龙0.2qd治疗频发室早。冼绍祥教授考虑到在中药的治疗基础上,西药用最少的剂量,可以避免西药的毒副作用,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冼绍祥教授耐心劝导病人放松心情,告诉病人情绪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克服生活的困难。(顾颖敏 广州市中医医院五羊门诊部)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

  (2023-01-28 16:33:17)[编辑][删除]


时间:2019-12-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陈秋雄 王磊

 

  家住广州市天河区的苏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2019年1月他因为严重的冠心病、心脏血管堵塞,心脏植入了两枚支架;3个月后,他又再发心绞痛,准备在另外一条血管(前降支)植入支架时,发现血管局部严重钙化伴有瘤样扩张,不适合行支架植入,于是就接受了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术后康复的很好,迅速就出院了,苏先生对于手术也非常满意。然而,3月后他又再次出现了心绞痛,步行500米左右就再次感觉胸痛,医生建议他再次复查冠脉造影,然而,他对心脏手术失去了信心,不愿意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就在这时,他听闻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陈秋雄教授团队,专门主攻复杂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于是慕名而来求诊。经过陈教授团队细心的问诊、体格检查,陈教授为他分别安排了心脏CTA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苏先生的支架和搭桥血管都很通畅,没有发生再狭窄;而心肌声学造影显示他的心肌存在较大范围的灌注缺损和延迟。真相终于大白,陈教授告诉他,这是一种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与心脏微血管病变相关,需要用芳香温通的中药进行调理,于是,陈秋雄教授给予了他宽胸气雾剂的治疗。经过3个月的调理,苏先生的心绞痛迅速缓解,压低的ST段也恢复到了正常基线位置,他也可以向正常人一样,旅游、跑步、打球,重新享受幸福的退休生活。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显示,目前我国有1100万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带来的死亡居全国死因首位。随着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为主的冠脉血运重建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干预方法。2018年,我国全年冠心病介入例数突破90万,成为全球冠脉介入手术第一大国。然而,高发的冠脉血运重建术后的心绞痛,一直困惑着心血管领域的多数医生。在ARTS研究中,1205个患者被纳入研究,经过术后5年的随访调查,冠脉支架植入组有42%的患者和冠脉搭桥组有22%的患者再发严重心绞痛事件。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严重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成为患者的梦魇。因此,预防和治疗再发心绞痛对于维持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所带来的益处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攻克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这一顽疾, 201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发布了《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实施办法》,组建了国内最好的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要求双方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探索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双方特别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担任首席顾问,陈院士认为芳香温通法是古今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治法,其在治疗血运重建后心绞痛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其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广东省中医院陈秋雄教授牵头组织了“宽胸气雾剂治疗冠脉介入术后心绞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希望通过高质量的RCT研究,为芳香温通法治疗冠脉介入术后心绞痛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目前,这一研究已经通过广东省中医院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核,并在中国临床试验完成了注册,预期项目将于2020年完成。

  陈可冀院士认为,冠脉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是冠脉介入术后心绞痛的主要原因,需要进一步加强“芳香温通”药物干预微血管病变的的作用机制研究。为此,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特别组建了“心脏微血管病变中医药防治研究团队”,借助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先进的生命科学技术和分子影像技术平台,从器官、细胞、分子等多个层面筛选药物的作用靶标和有效组分,深入阐释中医药对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损伤的网状调理机制。

  陈秋雄教授认为,未来冠心病治疗的突破,取决于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认识,而中医药干预具有较大的优势,广东省中医院在这一领域的中医药研究迈开了重要的一步。(陈秋雄 王磊 广东省中医院)

只有圆机才能活法——从慢性心衰谈中医临证诊疗思维方法

 (2024-12-24 05:28:15)[编辑][删除]
只有圆机才能活法
——从慢性心衰谈中医临证诊疗思维方法
摘自2024-12-23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严世芸
病机分析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核心思路和方法,也是中医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领域。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思维方法出现了扭曲和变化。以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为例,尽管中医学界在其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但可以明显看出,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思维方法随着西医对慢性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策略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基本丧失,甚至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类似的现象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不重视中医临床证据的收集和病机分析,以及治则治法的异化,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对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反思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令人担忧的临证思维趋势
不能以证型替代对病机转归的分析、以固化替代灵活
目前,中医临床中存在辨证分型和单方验方等诊疗思路。对于辨证分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多样,各持己见。单方验方则是基于一种病症对应一种处方或药物的方法,即从一病一方、一病一药等角度出发。同时,也有根据西医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策略来组合处方的做法。
笔者认为,证候分型不应成为中医临证的固化思维。首先,证候分型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规律,不利于主动把握病情。证型简繁不一,难于把握,且不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特点。因此,我们应该从病证出发,临证紧紧抓住证候的发展变化、病机转归,灵活应变,处方用药。而非以线性思维替代中医的非线性思维、以证型替代对病机转归的分析、以固化替代灵活。
其次,单方验方汇集了众多医家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民间广泛流传的有效单方。然而,在西医的影响下,当前出现了许多针对单一病症的特定治疗方案,即所谓的“一病一方一药”。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做法正在逐渐取代中医传统的辨证思维。这种思路在临床实践中忽略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没有进行中医病机分析,而是依据西医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来确定所谓的中医治则治法,并在现代药理学的指导下选药组方。长此以往,中医的临床思维特色将逐步淡化、消失,中医将名存实亡。
如近年来关于慢性心衰的报道显示,所谓的中医治疗中有90%采用的是“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方法。很明显,这实际上是西医“强心利尿”治疗原则的中医版本。又如,近年来西医提出了“舒张性心衰”的概念后,有报道便机械地将其与中医理论对应,提出收缩性心衰以气虚、阳虚为主;舒张性心衰以血瘀、痰阻为主,多见实证,少见虚证。再如,随着慢性心衰心肌重塑理论的提出和对长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反对,一些人通过所谓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声称,大剂量使用党参、黄芪、附子治疗慢性心衰导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
紧扣病机,把握病情
临证要圆机活法,即据证析机、按机立法、依法遣方(药)
笔者认为,临证必须紧扣病机,把握病情,规范应用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克服单方验方的局限性。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中医药学的非线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中医的基本理论中,更显著地表现在以病机变化为核心的临床思维上。临证要圆机活法,即据证析机、按机立法、依法遣方(药)。在临床中要做到:标本兼备,整体分析;结合证情,动态把握;个性共性,全面结合;指导治疗,灵活变化。
如慢性心衰可分属中医“心悸”“怔忡”“喘咳”“痰饮”“心痹”等病证范畴。其病位在心,广涉五脏(互为因果),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可能出现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标实可有痰瘀、气滞、水饮、寒热等。在具体治疗中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制定具体治疗方案。
随机应变,法无常法
协调阴阳气血,是中医的治疗大法。具体方法则因人、因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而异。心衰调治,兼顾五脏;调治心衰,应兼补中;心衰日久,治必补肾;治疗心衰,重宗气而顾养肺;调心和神,应善调肝,疏导七情。
扶正祛邪,通补兼施
因心衰本虚标实,故治宜通补兼施。因正虚邪实的情况各不相同,故通补治法也不同,如只通不补、先通后补、先补后通、通补兼施。组方原则为:补不宜呆滞,通(泻)不可伤正,寒不能伤阳,温不可劫阴。
病情错综,方不嫌“杂”
所谓“病情错综”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表里、寒热、升降、病位、诸虚、诸实等证候交叉兼见的复杂状况。这种情况可见于急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更多见于慢性疾病、疑难疾病之中。
临床中遇到病情复杂、病机多变的疾病,治疗时需要兼顾主次,方不嫌“杂”。古往今来的医籍方书中这类方剂数不胜数,是切合临床实际的主要组方法则之一。这类方剂的特征是:“杂”中有法,“乱”中有序。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只有圆机才能活法。
“中医处方,西医灵魂”的现象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反对西医治疗思路对中医临床治疗的有益补充,但必须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这是维护和发扬中医特色、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

慢性心衰经验方【草根一生】

 名医名方强心方 (2015-10-20 17:18:1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慢性心衰经验方【草根一生】

                                                                                                                                               心衰的病机关键在于心之元气受损,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水饮等标实之证。

组成:红参15克,麦冬40克,五味子, 桂枝各30克,茯苓60克,甘草,泽兰,桑白皮各30克,黄芪60克,葶苈子30克,苦参15克,桑寄生,当归,川芎,丹参,酸枣仁各30克。

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主治:水肿阳虚水泛、气虚血瘀证,现代医学慢性心功能不全可参照此方治疗。证见喘息,胸闷气短,动辄喘甚,双下肢浮肿,纳差,夜寐不安,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细涩。

用法:水煎服,早晚温服,日服1剂,7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限盐限水,忌生冷油腻饮食。

方解:方中红参、麦冬、五味子用生脉散之意,配以桑寄生并重用黄芪养阴益气,顾护心气;酸枣仁养心安神;桂枝温阳利水、茯苓健脾利水、泽兰活血利水共奏利水之良效;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平喘;苦参味苦,入于心经,具有引经之用;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甘草之用一则补气养心,一则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攻补兼施,收散并用,兼顾病机之各个方面,故能获得良效。

加减运用: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加附子、肉桂;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者忌服。

3益气活血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 (转)【草根一生】

  (2015-10-25 18:58:3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张 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对冠心病治疗方法探索的又一成果。近年来,以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PCI)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尽管这一方法对冠心病的疗效是显著的,成功地抢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PTCA后出现的再狭窄(RS)及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在临床中应用益气活血复方防治PTCA 术后再狭窄,可取得明显效果。

  笔者选择在本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的行PTCA成功的冠心病患者40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程度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P >0.05)。

  对照组20例常规应用波立维片、或拜阿司匹林片。立普妥片或舒降之片.欣康片或消心痛片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复方。其主要成分为人参15g,丹参30g,红花15g,黄芪30g,赤芍20g,当归10g,川芎15g,茯苓20g,水煎口服或颗粒剂口服。每日早晚各服100ml。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随访半年。

  临床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有效率65/%,差别显著(P >0.05)。其中心绞痛发生率减少,心肌供血改善,再狭窄发发生率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

  PTCA术后RS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内皮细胞机械性损伤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与血管内膜损伤或剥脱导致的血小板聚集、附壁血栓形成及单核细胞黏附,释放大量生长因子或中分裂因子使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并大量增生等因素有关。

  PTCA术后再狭窄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其病机属本虚标实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血瘀、痰浊为标。病机主要是心气虚心血瘀阻,PTCA术后损伤心气,伤及血脉,耗气伤血,心气虚弱不能运行血脉,心血瘀阻,瘀阻血络,在原病变基础上,新的瘀血容易形成,因此治疗PTCA术后应“补气以扶正固本,活血以化瘀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以温养血脉及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致使瘀阻血脉。本病之治,忌用大攻大补,益气与活血要恰到好处,以扶正而不助邪,攻邪而不伤正为原则。益气以人参、黄芪为主。人参有补气宁神、益智养心作用,尚可通血脉。黄芪可补诸虚不足,亦为补气之要药。参芪配伍,补气作用尤强。配以茯苓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之源。活血以丹参为主,《本草求真》载:“丹参入心包络破癖一语,已尽丹参之功效”。《本草正义》云:“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达脏腑而化癖滞。”血行则癖祛络通,诸症自愈。配川芎能通窜行气,善行血中气滞。气行则血行,与丹参合用,能增强活血祛瘀功效。红花、赤芍可破血行瘀,解痉止痛,祛瘀生新。当归为血中圣药,具有活血补血,通调血脉之功。诸药合用,使得心气旺盛,心脉疏通,则痹痛可止。

  临床研究证实: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益气活血中药防治RS,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的程度,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好于单独应用西药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益气活血中药有明显的降脂、抗凝、降低血小板聚集或黏附,增加纤溶,溶解血栓等作用,解决了PTCA术后再狭窄3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节:即血栓形成、内膜增生、血管重塑。中医药在治疗PTCA术后患者疗效较好,有改善症状,减少心绞痛发生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