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干舌燥不可滥用麦冬、生地

(2023-01-26 16:33:26)


时间:2020-01-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玉生 邱奕霏

 

  中医临床中常会遇到口干舌燥夹兼在某种病证之中,也有主以口干舌燥来就诊者。这种情况属于津液亏虚者不在少数,但不属于阴虚津亏者也屡见不鲜。经常会遇到患者述说口干舌燥严重,饮水也不能解决。凡属于肝胆火盛、肝胃阴虚、心火盛、心阴虚、胃火盛、胃阴亏、肺火盛、肺阴虚、肾阴虚或是外感燥邪所致的口干舌燥在以上清火养阴的同时,加用麦冬、生地、沙参等滋阴药,可以得到阴助津生、口干舌燥会消减的后果。但是还会遇到肝胆湿热、痰火内蕴、痰湿阻肺、脾虚湿盛、膀胱湿热或外感湿邪等也会引起的口干舌燥,如这些情况下,决不可配用滋阴药,用之更会湿得湿助,效得其反,病情加重。

案例1

  周某,女,58岁。北京某大学退休,2012年11月9日就诊。胃内灼热多年,胃病史10年,诊为浅表性胃炎,一直应用西药治疗,高血压,现一直服用降压药。诊时见胃内灼热,近1年来加剧,食欲尚可,每食后胃内有灼热感,每天口干口苦,时恶心、呃气,两胁时有胀痛,颈部痛,大便2~3天1次,质偏干,舌质淡白,苔灰黑薄腻,脉弦。

  病机:脾湿盛化热,胃气升不降(嘈杂)。

  治则:健脾化湿,清热降逆。

  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5g,山药20g,莲子肉20g,砂仁5g,黄连12g,吴茱萸2g,清半夏10g,陈皮12g,木香10g,煅瓦楞15g,竹茹10g,茯苓10g。水煎日2次服,7剂。

  2012年11月19日二诊:药后胃内灼热、口干口苦明显减轻,再以前方加入香附12g,水煎日2次服,7剂。

  2012年11月26日三诊:药后各症基本消除,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以前方去清半夏,茯苓,加花粉15g,石斛15g,麦冬12g,7剂,可隔日1剂。

  :本案如只看胃内灼热,口干口苦,很可能误认为是阴虚火旺,但见舌苔薄腻一症,便知是湿热之象,所以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健脾化湿。用左金配瓦楞子祛酸清热除嘈杂;陈皮、砂仁、竹茹和胃降逆;山药、莲子肉是化湿不伤阴,养阴不助湿的好对药。诸药合之,脾健胃和,津液得以上承,故诸症全消。从而可见,处方中并没有生津养阴的麦冬、天冬等,同样口干口苦全消,三诊时,湿祛热清方可加入石斛、麦冬、花粉以护胃阴。

案例2

  柴某,女,21岁。2012年11月21日就诊。诉胃脘胀痛2年,可能因饮酒所致。近1个月来加剧,近2年来时常胃脘胀痛,平时不敢多食,稍食多则胀痛不舒。诊时仍每日胃脘胀痛,以胀为主,隐痛。食欲可,但不敢多食及食凉东西,每日早晨口干口苦,持续到中午,少寐多梦,月经周期正常,经前双乳房胀痛,近半年来,月经量少,行经3天即净,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肝郁脾虚,胃气不和。

  治则:疏肝健脾,和胃止痛。

  处方: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2g, 云苓15g,炒白术15g,香附12g,枳壳12g,佛手12g,太子参15g,砂仁5g,川芎12g,薄荷12g,陈皮12g,甘草10g。水煎日2次服,7剂。

  2012年12月3日二诊:药后胃脘胀痛、口干口苦完全消除,仍以前方7剂,隔日1剂。

  :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胃失和降,同样会造成口干口苦,所以肝郁脾虚为本,阻滞津液上承,致口干口苦却是标,根据治本求源的原则,本除,标会消,可见本案治疗得当,药到病除,方中也未有补津助液的麦冬、天冬之类,同样有效。

体会

  口干口苦、舌燥除津液亏虚以外, 气血瘀滞会阻滞津液上承是其因之一;湿痰内阻,湿热内蕴同样也能阻滞津液上承是其因之二。气虚无力运化水津,上承是其因之三,所以临症遇到口干舌燥口苦,绝不可一律看作津液亏虚。诊其口干舌燥之因,重点要观其舌苔,舌质红少苔,是阴虚有热,其苔少或花剥舌是为阴虚,光舌无苔是胃阴大亏,如果舌质色正常,苔黄腻、白腻或薄腻苔,即是湿盛或湿热,即非津阴亏虚。湿浊、湿热不论是产生在何脏何腑,皆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一点必须搞清楚,此种湿邪多属体内的内湿,无论是有形的痰湿也好,还是无形的湿浊也好,它皆会阻滞气机的正常上输下达,体内津液即会被阻滞上不能达口腔,下不可达二阴。所以凡遇口干舌燥是这种湿邪所致,再应用滋阴之药,这更会雪上加霜,冰上加水一样。临床上常会遇到既是阴虚之体,或某个脏器是阴虚,又有湿浊内阻,这需经辨证,分清主次轻重,化湿会伤阴,滋阴会助湿,二者同时存在,掌握二者轻重关系,治疗恰当,二者会达到同时解决的,或是先化湿邪后养阴,或是先养阴后治湿,或者应用既化湿不伤阴,养阴又不助湿的山药、莲子。(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

叶天士用“润剂”经验

 (2023-01-24 04:06:23)[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姚鹏宇

 

  “十剂”之论始于北齐徐之才,《本草纲目·序例·十剂》载:“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故后世常以“十剂”分类方剂。“十剂”之外亦有他剂,如“柔剂”“刚剂”“润剂”“阳剂”“阴剂”“守剂”等,历代医家不乏其论,而清代名医叶天士言之颇详。“润剂”一名,屡见于叶案中。

何为润剂

  润,多与水相联系,《说文解字》载:“润,水曰润下”;《周易·说卦》言:“雨以润之”,有潮湿,滋润,使不枯干之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燥者润之”,确立燥证治则;《康熙字典》曰:“泽也,滋也,益也”,颇为恰当。“润剂”为以润泽、润养、濡润为功效的一类方剂。

  关于“润剂”的概念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本草纲目·十剂·湿剂》言:“湿剂当作润剂”,并谓“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此处的“润剂”是指按药物功效分类。《女科证治准绳·赤白带下》载:“带下久而枯涸者濡之。凡大补气血,皆所以濡之。如以四物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以疗年高妇人白带良验,皆润剂也”,气血枯涸需补气血以濡润之,四物汤即“润剂”的代表方。

  “燥者润之”,《中医大辞典》载“润燥”治法,即用滋润药治疗燥证的方法,分为清宣润燥、甘寒滋润、清肠润燥、养阴润燥等。临床上润燥治法指导下的方剂也可称为“润剂”。

叶天士善用润剂

  “润剂”一词屡见于叶案之中,《临证指南医案》5次,《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3次。笔者总结叶天士临证运用润剂有四个方面。

  润剂通腑

  《临证指南医案·便血》载:“润剂通腑”,肠燥津枯,液乏血虚,则便闭滞涩,便坚带血,以润剂滋润胃肠,增水行舟通腑,选药如麻仁、当归、阿胶、生地、石斛、柏子仁、杏仁、桃仁、肉苁蓉等,选方如五仁汤、滋燥养营汤、润肠丸等。《温病条辨》增液汤亦属此类润剂。《临证指南医案·便血》医案载“肠红粘滞,四年不,阴气致伤。肛坠刺痛,大便不爽,药难骤功。当以润剂通腑”,叶天士以生地、豆皮、楂肉、麻仁、冬葵子、归须组方,润剂通腑,调和气血。

  润剂和阳

  叶天士言:“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大凡肝肾宜润宜凉”(《临证指南医案·肝风》)、“ 治肝体用,润剂和阳”(《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肝体阴用阳,润剂滋养,育阴和阳,养血熄风,调和体用。益阴和阳的润剂组方选药如生地、 阿胶 、当归、天冬 、麦冬、枸杞子、白芍、五味子、沙苑子、酸枣仁、何首乌等,选方如四物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化裁,叶天士云:“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乃邪少虚多之治法”,凡阴液亏损,多取此方化裁。

  温燥润之

  《眉寿堂方案选存》载:“风温得润而解”“温邪宜润忌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为阳邪,肺为娇脏,以润剂清润养肺祛邪,选药如桑叶、石斛、杏仁、冬瓜子、枇杷叶、芦根、天花粉、玉竹、沙参、麦冬等轻灵滋润之品。《医方集解·润燥之剂·滋燥养荣汤》载:“艽防散肝风,为风药润剂”,秦艽、防风亦为常用风药中性润者,清燥救肺汤即有此二药。后世吴鞠通法宗叶天士桑杏汤、杏苏散等方,俱属治温之润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宋案载:“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叶氏以桑叶、玉竹、大沙参、甜杏仁、生甘草,糯米汤煎,风温犯肺化燥,症见喉痒咳嗽不爽,右脉浮数,以润肺益阴,祛风润燥,此案为叶天士润剂治温的代表医案。除上述润剂外,叶天士治疗燥邪亦有滋燥养营汤、琼玉膏、牛羊乳汁等法。《叶氏医案存真·卷二》载“肺家留热,频年呛发”案,言:“长夏诸阳升腾,而霉天反燥。当清肺之急迫,润肺之燥烈”,以清阿胶、枯黄芩、南花粉、地骨皮、绿豆皮5味组方,温燥之邪,自外而受,润剂中常加清邪之药。

  甘凉润胃

  《种福堂公选医案》载:“甘寒润剂,不致伤胃”;《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载:“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胃为阳土,体阳用阴,性凉质润味甘之品适宜胃腑,如麦冬、沙参、玉竹、天花粉、枇杷叶、甘蔗汁等药。枇杷叶质润益胃阴,馨香悦胃腑,体轻达气机,味苦降逆气,性凉清温燥,一药多功,笔者之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陶汉华教授喜用此药。性凉质润味甘之方如叶氏益胃汤,后世吴鞠通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叶氏用润剂治疗噎膈反胃,方中常有茯神、茯苓、半夏、枳实等药,通胃阳,健脾脏。

  叶天士另有辛润通络治法,以味辛而体润之药组方,养血通络,治疗络脉失养的多种疾病。虽属络病治法,其组方中亦蕴含“润剂”思想。

  “润剂”使用亦有禁忌,《临证指南医案·崩漏》载:“阅医童便、阿胶味咸润滑,大便溏泻,岂宜润下”“便溏不实,不可寒润”,润而滑之,便溏不实者,润剂需慎用。

  “润剂”乃润泽、濡养之剂,叶氏临证运用“润剂”的方法散见于叶案中,言简意赅,切合实用,可为医家参考。(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叶天士运用“静治”“静药”经验

  (2023-02-23 14:39:07)[编辑][删除]


时间:2019-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姚鹏宇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医术精深,知之者甚众,《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熟谙药性,其识药用药,除明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之外,又强调辨析药物阴阳、动静、轻重、刚柔之性。学习叶案,发现以“静治”为法,灵活运用“静药”是其临证特色之一。

  《内经》中的动静观

  《增韵》载:“静,动之对”“动,静之对”, “动静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指导理论。中医学的“动静观”发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载:“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与动相对,指代事物的两种状态。《素问·痹论》载:“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阴气静则无损。《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描述气的正常状态“必清必静”,《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也有“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的记载。《内经》对于“静”的论述为后世“静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

  “静治”是一套系统完善的治法体系,是中医学“动静观”指导下的治法内容。历代文献对于“静治”不乏论述,《石室秘录》专列“静治法”一篇,介绍“静治”治法特点及代表方药,书中言:“静治者,静以待之,而不可躁也”。《类经附翼·医易义》载:“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动病以“静法”。血病静治,主要针对血热妄行、血溢于外类疾病,如《女科经纶·崩带门》载:“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证治汇补·火症》载:“火宜静养,火之为物,静则退藏,动则亢上,不拘五脏六腑十二经中,动皆属火,当恬惮虚无,镇之以静”,介绍火病静治,静能退火、制亢、镇潜,无论虚火、实火均可用之。“静治”的使用亦有禁忌,如《证治汇补·咳嗽》载:“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治分内外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国医大师朱南孙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纠动静失衡法:“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国医大师李振华基于中医学动静观,将“以静制动,以动起静”法则用于临床,以静药、静法制约动疾,以动药、动法启运静疾。

  叶氏静治三意

  叶天士所用“静治”之法蕴有三意。一曰,静以养心安神。《临证指南医案》载:“静坐神识稍安”“养育阴气,贵乎宁静,夫思烦嗔怒,诵读吟咏,皆是动阳助热”。《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载:“静养则神藏”。二曰,静而勿劳以养其形。《临证指南医案》言:“安静勿劳,不致痿厥”“苟能静养百天,可以充旺”。《未刻本叶氏医案》载:“夏暑炎蒸,宜绿荫深处静养为要”“葆真静养,尤为最要”。徐大椿于叶案评语曰:“奔驰用力太过,浮阳最易泄越,阴火即随上溢,载血涌逆。惟静处林泉天真宁谧,斯为上药”“静则温养脏真,为生生之气”是对叶氏静以养形全神治疗的介绍。三曰,静药调摄以疗其疾。叶案中屡论静药,凡阳升、火动、风盛、血溢等,动而不安其位者,皆以“静治”之法,以“静药”降、摄、镇、潜、平之。叶天士遵“静法”,以“静药”组方,常于方中酌加一、二味平和、淡薄、健运、疏理的动药,以使方剂虽静而蕴动机,虽补而不呆滞。

  叶氏运用静药特点

  “静药”多指药性具有滋填、守补、收摄、补养、徐缓、镇潜等特点,用于阳亢风动、阴虚火动、邪气窜扰等证的一类药。“静药”不善走行,而有滋腻、呆滞、凉遏之弊。《景岳全书·传忠录》载:“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论动、静药性,静药守而不走,以味厚之品居多。名医岳美中认为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国医大师王琦《王琦用药30讲》提出静药多为滋腻味厚之品,如滋补药、寒凉药。叶天士所论静药则以滋阴、补血、填精、降火之品居多。

  对于“静药”的功效特点,叶天士论述其用有四。一为益阴和阳,叶氏有言“议用静药,益阴和阳”“静药填阴”“静药和阳意”。二为填补固摄,叶氏言“静药固摄”。三为潜阳息风,叶氏言“内风震动,当与静药”。四为补益滋润,叶氏言“静药补润”。

  叶天士常用的“静药”有熟地黄、生地黄、阿胶、五味子、麦冬、山药、淡菜、女贞子、甘草等。

  医案

  脉涩,失血、咳嗽、妨食、盗汗,渐延劳怯之途,勿忽视之,须静养为妙。

  小建中汤(《未刻本叶氏医案》)

  按:此案属虚劳病范畴,症见失血、咳嗽、妨食、盗汗,脉涩,其气血两虚病机可知。虚劳最宜静养,勿劳形动神,故叶天士言“静养为妙”,此亦为静治法。然虚劳之疾,徒以养摄则力所不逮,法当以补虚填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建中即所以理劳,叶氏门人邹滋九言“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虚劳建中是叶天士对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发挥,《临证指南医案》载:“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矣”,可见叶天士对于建中之法推崇。

  吴,坐蓐过劳,惊恐交迫,真阴既伤,经年不复,目暗昏花,烦动热升,皆肾阴不得自充,何以涵养肝木?厥仆眩晕,阳挟肝风直上无制,则当静药填阴,佐酸以收摄。

  熟地、阿胶、五味、萸肉、北沙参、茯神、黑稆豆皮、秋石二分调入。(《临证指南医案·产后》)

  按:此案属产后病范畴,其病因包括过劳、惊恐等,症见目暗昏花、烦动热升、厥仆眩晕。其症状、病因虽纷纭复杂,而病机单一,即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肝体阴用阳,体用相系,水不涵木,肝体亏虚,阴不制阳,肝气升之太过,则阳动化风,法当静药填阴,佐酸收摄。静以制动,酸以柔肝。方中熟地、阿胶、萸肉、黑稆豆皮、秋石滋水涵木,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养血息风;北沙参滋阴清火,有补金生水,清金制木之能;五味子酸以收摄,敛肝柔肝;茯苓一味静中蕴动,通胃阳,制滋腻寒凉之弊。

  叶天士学术博奥,蕴理深远,品读叶案,参古验今,获益匪浅。余读本草、从师学、做临床之时,每仿叶氏用药识药之法,深感确有执简驭繁之功。(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慢性咽喉炎治验二则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慢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中长期不适,有异物感,每以咯出为快,或咽中痛,或有少量痰,晨起为重,受凉加剧,有的与情绪波动相关联。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肥厚,咽后壁或咽侧束有颗粒状或片状隆起的淋巴滤泡。《金匮要略》所说的“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后世所说的“梅核气”,都形象地描绘了本病咽部梗塞不舒的一个特征。但有时咽喉部检查无所见,西医则认为属于咽部神经症或“癔病球”。实际上,很多慢性炎症与精神因素都密切相关,中医在治疗上可以统一考虑,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慢性喉炎则表现为经常喉干,咽痛,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两者虽然在症状表现上有所区别,但咽喉本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
慢性咽喉炎的病机大部分为痰气交阻,但痰有寒痰与热痰之分。偏于寒痰的,舌白胖淡,津液多,口不渴,咽喉不红,宜于燥湿化痰理气,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厚朴10g,半夏10g,茯苓10g,生姜10g,苏叶5g。偏于阴虚痰热的,舌红苔薄黄,口微渴,咽喉红肿,当清热解毒,化痰养阴,宜用笔者经验方铁笛丸加减:栝楼皮10g,川贝10g,桔梗10g,甘草10g,麦冬10g,玄参10g,茯苓15g,诃子肉10g,凤凰衣5g,青果10g。寒热错杂以热为主的,可用《霍乱论》菖阳泻心汤:石菖蒲15g,厚朴10g,半夏10g,苏叶g,黄芩10g,黄连5g,枇杷叶10g,竹茹10g,芦根10g。
咽喉长期疼痛,日轻夜重,察之咽喉干红不肿的,称为“阴蛾”,当滋阴补肾,引火归原,宜用《辨证录》引火汤:熟地黄90g,麦冬30g,五味子10g,茯苓15g,巴戟天10g。
咽喉干痒疼痛,咳嗽难已,喉间有黯红斑点,状如苔藓的,谓之“喉癣”,当滋阴降火,清咽化痰,宜用《辨证录》化癣神丹:玄参30g,麦冬15g,五味子3g,牛蒡子10g,白芥子6g,百部10g,紫菀10g,白薇10g,甘草5g。
慢性咽喉炎可因感冒等原因经常发作,出现发热、咽喉红肿疼痛等症,属于风寒的,宜用《咽喉秘集》六味汤:荆芥10g,薄荷10g,防风6g,桔梗15g,僵蚕6g,甘草6g。属于风热的,宜用《吴鞠通医案》代赈普济散:桔梗15g,人中黄6g,牛蒡子12g,射干6g,黄芩9g,玄参15g,荆芥12g,薄荷6g,金银花15g,连翘15g,蝉蜕9g,僵蚕9g,马勃6g,板蓝根6g,大青叶9g,生大黄(炒黑)6g。
现将笔者治疗慢性咽喉炎验案二则整理分享如下。
案一
陶某,男,48岁,2006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于1周前出差回来,路上感受风寒,出现声音嘶哑。某医院检查,咽喉充血,喉头高度水肿,开始用大量抗生素,后来用激素治疗,渐至不能发声。刻诊察之面色红润,体型较胖,咽喉微痛,痰涎壅盛,色白清稀,不咳嗽,口渴,喜热饮,舌偏红,舌体胖,舌苔厚腻色白细腻,上有浮黄苔,脉弦紧,自诉属于阴虚火体,经常咽喉疼痛,大便干结,有慢性咽喉炎病史。此为寒火闭结于咽喉,宜先温开。处方:麻黄10g,附子5g,细辛5g,半夏15g,桔梗15g,甘草15g,射干10g,茯苓15g,威灵仙15g,白芥子10g,石见穿10g,诃子10g,金果榄10g,木蝴蝶10g。1剂。上方煎煮时,加陈醋15g、蜂蜜30g,煎15分钟,取一大碗,再加醋、蜜煎取一碗,两碗混合后,不分昼夜,多次频服,每15分钟服1次,每次服一小口,慢慢咽下。
11月20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即能发声讲话,察之舌苔已经褪净,舌红,有少许薄黄苔,脉滑数,口渴,喜冷饮,咽喉疼痛,大便3天未解。治宜清润化痰。处方:桔梗15g,甘草15g,瓜蒌皮15g,川贝10g,麦冬10g,金果榄10g,诃子10g,木蝴蝶10g,茯苓15g。7剂。
服上方后,咽喉疼痛消失,大便亦通畅,以原方为蜜丸,巩固疗效。
按 咽喉部位,在中医概念中属于“至阴之地”,慢性咽喉炎患者,大部分属于阴虚夹有痰热,或虚火上浮。本案患者素体阴虚火旺,此次患病,则因感受寒邪而起,寒闭于外,热郁于里,造成寒热错杂的局面。西医开始用大量抗生素、后来用大量激素治疗,致使阳气受抑,生湿生痰,寒邪内陷,火郁更深,越治效果越差,以至于最后完全不能发声。古人云:“金破不鸣,金实亦不鸣。”寒痰胶结,是本案患者不能发声的主要原因。此时治法,当大力扶阳,温散寒邪,宣通肺气,化痰开窍。故一诊处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夏苦酒汤、桔梗甘草汤合方,借张仲景3首经方的大力,熔温阳、散寒、化痰、宣肺、开窍于一炉,又加威灵仙、茯苓、白芥子以助半夏化寒痰,并以射干降肺气,诃子敛肺气,金果榄、木蝴蝶苦寒利咽,以防温燥宣泄太过,带动咽喉中的伏火。本案用《霍乱论》菖阳泻心汤也未尝不可,但药性太过缓和,不易立马奏效,而患者1天之后即将作重要报告,缓不济急,故勉用阳刚之剂,未料1剂而声音开,能够坚持做完长达几个小时的报告。二诊寒痰温散,已见阴伤火旺之象,转用铁笛丸加减,从本论治,取效后,并以蜜丸善后,得以痊愈。
该案笔者有几点心得。其一,醋、蜜同煎频服治疗咽喉病。本案一诊用醋与药同煎,取苦酒汤之意。《伤寒论》312条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即醋,方中药共三味,半夏、醋、鸡蛋清。醋性收敛,蜜性甘润,两者同用,酸甘养阴,有利于保护咽喉,又可防止其他药辛温发散太过而伤阴。采取频服、每次一小口的方法,使药物多次经过咽喉,有局部治疗的作用。其二,威灵仙、白芥子、石见穿同用利咽化痰。如见慢性咽喉炎咽中梗塞不舒,分泌物增多,喉头水肿,而又咽喉不红者,笔者每以威灵仙、白芥子、石见穿3味药合用,能迅速消除梗塞、减少分泌物,但咽喉红肿、舌红苔黄不宜。其三,射干、金果榄、诃子、木蝴蝶同用开声。此4味为治疗声音嘶哑、咽喉疼痛要药,常可同用,但整体药性偏凉,主要用于阴虚火旺者。本案患者寒痰阻塞导致“金实不鸣”,在温化宣散以治其因的前提下,佐此4味药,以治其果,故而收到标本同治的疗效。
案二
孙某,女,20岁。高热3天,体温39.8,始终不降,住院后经过各种检查,一直找不到病因,2004年11月1日初诊。患者面部潮红,舌红而干,咽喉部干红不适,偶尔干咳,喉壁布满黯红色颗粒。不头痛,不出汗,没有其他感冒症状,大便已经3天未解,平时经常大便干结,脉搏急促异常,每分钟达140次以上。他医怀疑是急性心肌炎,拟于第2天作进一步检查。这时长沙已经数月不下雨,气候干燥。此为热伏少阴,酿成喉癣,当滋阴降火,处方:生地黄60g,玄参30g,淡豆豉30g,麦冬30g,五味子6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黄芩10g,白薇10g,紫菀10g,百部10g,白芥子5g,人中黄6g。嘱其1剂药煎2次,每次煎一大碗水,下午6时服第1碗药,9时服第2碗药,清晨6时,热已退至36.8,旋即出院,服下方5剂以善后:熟地黄30g,生地黄15g,麦冬15g,山萸肉15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川贝10g,甘草5g。
按 笔者历来重视望诊中的“望咽喉”,只要是咽喉疼痛或发热,必详细观察咽喉的情况。这个案例的关键就在于此。从咽喉所见,当属于喉癣,这是笔者生平遇到的第1例,用化癣神丹应有效,但患者高热不退,使得病情复杂化,开方不得不斟酌再三。
临床属于温病的发热,有外感与伏气之分。外感温邪,发热常逐渐升高,必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属于伏气温病,常陡然出现高热,偶见咳嗽,咳声短促轻浅,无痰,很少头痛。外感温病,初起虽有舌红、咽红,但必定颜色较淡;伏气温病,内热潜伏甚久,一旦发病,则舌红绛无苔,咽深红而干。慢性咽喉炎和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时,常带有伏气温病的特点。提出温病应当分外感与伏气论治的是王孟英,他以此纠正了《温病条辨》认为温病的发展规律是“始上焦,终下焦”的片面观点,但是,王孟英没有拿出一个治疗伏气温病的有效方剂。清代柳宝贻在《温热逢源》的“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中,提出用黄芩汤加玄参、豆豉,为至当不易之法。国医大师张镜人则赞赏葛洪《肘后方》中的黑膏(主药为生地黄、淡豆豉),认为黑膏着重于育阴达邪,犹如叶天士的“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的原则。
笔者参考了两位名家之说,以化癣神丹为主方,加黄芩、生地黄、淡豆豉,以清解郁热,育阴达邪。因为药证相符,故能一剂奏效。这也为笔者后来治疗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的急性发作提供了经验。

公英茶饮知

 (2018-07-23 04:48:45)[编辑][删除]

  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苦甘而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等功效,可治疗目赤肿痛、喉痹咽痛、痈肿疔毒、乳痈、瘰疬、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毒蛇咬伤、缺乳等病症。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急性结膜炎、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肝炎、肺炎、胆囊炎、急慢性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炎症、痤疮、粉刺、高脂血症等都有防治作用。治病疗疾,可熬汤药,作药膳,泡茶饮,入散剂,也可捣敷外用。

  脾胃虚寒者慎用,特别是勿单独喝。若需服用可添加玫瑰花、红枣、姜片等温和之物;二是不过量喝(一般每天用量3~5克为宜),也不宜长期喝;三是不宜放凉喝;四是体虚、久病、年老、产妇、婴幼儿群体不宜用。有过敏体质者忌用。用之不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瘙痒等不良反应,对身体有害。

渴引水浆新解

  (2018-07-23 04:53:36)[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