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治疗皮肤病经验
(2023-01-26 13:49:31)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味苦,性寒,入肺、胃、肾经,功效是清热泻火,滋阴退蒸,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曰: “(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本草纲目》曰:“(知母)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动物实验证明,知母有显著退热作用。煎剂体外实验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均有较强抗菌作用。此外,知母亦能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
知母苦寒质柔,上清肺热,下泄肾火,中消胃家实热,还可滋阴润燥。故凡热邪伤阴所致皮肤病变,不论实证或虚证,皆可应用。以下为临证应用经验。
面部过敏性皮炎:症见皮肤潮红,干燥不适,边缘不清,灼热痒剧,取知母配生地、丹皮、黄连、天花粉、白鲜皮。
口腔溃疡(胃火炽盛型):症见口上下唇内呈现数个似高粱粒大凹陷性溃疡面,上覆灰白色薄膜,有热痛感,取知母配黄连、天花粉、白及。
药物性皮炎:症见皮损潮红,伴干性鳞屑,痒剧,触之灼热,口渴,取知母配玄参、生地、白鲜皮、蝉蜕。
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疹色潮红,伴干燥鳞屑,皮损不断呈现时,取知母配黄芩、丹皮、麦冬、牛蒡子、浮萍。
玫瑰糠疹:皮疹色红,覆糠秕状鳞屑,有痒感,伴口渴,取知母配生地、白蒺藜、石斛、白鲜皮。
急性荨麻疹:红色风团发作频繁,瘙痒难忍,烦躁不宁,及有胃脘觉热,口苦口渴欲饮,取知母配生石膏、黄连、丹皮、蝉蜕、薄荷。
周身皮肤瘙痒:抓后皮肤色红灼热,肌肤干燥,口渴咽干,取知母配生地、地骨皮、银柴胡、青蒿、胡黄连、蛇床子。
手足皲裂性湿疹:除干燥裂外,肤色红,痒剧,触之灼热,口渴咽干,五心烦热,取知母配生地、玄参、麦冬、黄柏、银柴胡、白鲜皮、白蒺藜、防风。
剥脱性唇炎:口唇干燥脱屑,伴裂口,疼痛明显,有灼热感者,取知母配麦冬、石斛、花粉、生地、防风。(马建国 马龙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部于表”语出中医典籍《素问·刺禁论》。原文旨意是根据传统哲学阴阳互根、天人合一理念,总结概括出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将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的特点归纳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历代医家注解
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云:“心者为火,在夏,居于太阳最上,故为表。”“心为五脏部主,故得称部。”唐代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云:“阳气主外,心象火也。”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云:“心属阳,居于鬲上,故心部在表;肾属阴,居于鬲下,故肾治于里。”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云:“心为牝脏,属阳而主表。凡诸动作,皆其所部署焉。”日本学者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火阳气充足于皮肤,故心部于表也,部是分配部别之意。”
心部于表,藏象合一。故外在皮肤疾患征象既由内藏之心君,主统辖、治理。外在肌表病证之论治,便不能忽略从心阳化血、心气行血、心志调情三方面的“杂合以治”为基本举措。
皮肤疾患辨证归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疼痛、皮肤瘙痒及脓疮等症,均应定位在心,属于心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明代张介宾于《类经》亦所称“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疼痛痒疮的发生多与脉道不利,血行失调有关。临床出现的疼痛疮痒症状,往往同时伴有心烦、舌红、脉数等症,多非外邪侵袭,而是脏腑气机紊乱所致,故治当清心宣透,旨在疏通少阴心经气机,散其郁热。
皮肤疾患用归心经药物
皮肤疾患基本病机多为营卫失调,故应以调和营卫、温散表邪为治疗大法。如桂枝之辛温入心。辛则通达阳气走表,温则强壮阳气,入心经能通达血脉,辛温相合则补心阳、通血脉、调营卫之力尤专。故治疗皮肤疾患除用解表达邪药外,还宜选用辛温入心经之药,鼓动阳气,驱邪外出。如荆芥、防风、柴胡、白芷、葛根、桂枝等。
皮肤疾患用静心安神药
皮肤疾患病人多伴用或痒或痛的不适感,从而出现神志不安的表现。比如心烦焦虑、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临证时可酌情运用滋养或者重镇安神药物,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皮肤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控制临床表现。
“心部于表”的立论与古代解剖和哲学有关。古人解剖时发现,心居胸中,两翼有肺辅佐,并与下面腹腔其他脏腑相连。由此通过对天地自然、文化及社会体制的取象类比,采用象思维的思辨方法逐渐使“心”的概念脱离其实体,向功能化演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突出了心为身之主宰的含义。古代医家还将古代系统研究事物的五行哲学理论引入医学,以五行论五脏,分析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有了气化的五脏,其中心(脉)为火脏(体);肺(皮)为金脏(体)。相互关系有“金得火而缺”《素问·宝命全形论》。
“心部于表”的实质是心在气化活动中,具有主上、主外的特性,作用于表,并且表现出火热的性质。这里的“表”应包括中医组织学所指的皮肤、肌肉、经络等。(刘明 李娟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
很多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出现皮肤瘙痒,皮肤瘙痒通常是皮肤疾病所引起的,那么中医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治疗皮肤瘙痒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1、老生姜治皮肤瘙痒
新鲜老生姜1块捣烂如泥,以纱布包裹,涂擦患处,疗效显著。此方既能止痒,又能滋润皮肤。
2、大枣雪梨膏治皮肤瘙痒
大枣(或金丝枣),雪梨膏。将枣先泡半小时,入砂锅内加水煮至枣烂后加入雪梨膏后服用。此方可润肺护肤,健脾益气。适用于冬季皮肤干燥脱屑,老年皮肤瘙痒。
3、猪蹄骨汤治瘙痒
取猪蹄的骨头,加水煮沸后再熬5分钟。每天临睡前用卫生棉或洁净的白布条蘸猪蹄骨汤在皮肤瘙痒处搽洗一遍,可治老年人顽固性皮肤瘙痒。
4 、银黄烧酒治老年人皮肤瘙痒
银黄(中药店有售)与60度高粱酒调和(银黄、白酒)拌好,晚上睡觉时用棉球蘸调好的药浆涂抹在瘙痒处,当夜即可见效,适用于老年人皮肤瘙痒。
5、中药煎剂治冬令皮肤瘙痒
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藓皮、露蜂房、土槿皮、苏叶、川椒,加适量水煎煮后,滤取药液,趁热洗浴,早晚各一次,适用于皮肤瘙痒症。
6、盐水或醋治瘙痒
每晚睡前,用面盆盛半盆清水,放适量食盐或米醋,加热至盐溶解,用毛巾蘸水搽洗患处可见效。如有反复,可继续搽洗。适用于中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较好。
以上就是寻医专家为您推荐的治愈皮肤瘙痒的小偏方,如果您有皮肤瘙痒的问题,不妨试试以上方法!
久久健康网(www.9939.com)小编温馨提示:每晚睡前,用面盆盛半盆清水,放适量食盐或米醋,加热至盐溶解,用毛巾蘸水搽洗患处可见效。如有反复,可继续搽洗。适用于中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较好。
白薇6克。
克
夏季常见皮肤问题的中医调护
盛夏时节,暑热湿邪交织,易致各类皮肤疾患。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故夏季皮肤问题多与暑热湿邪相关。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介绍各类皮肤问题的调护方法。
痱子(热痱)
病机
暑湿郁闭肌表,玄府不通。
饮食调理
荷叶绿豆粥:鲜荷叶1张、绿豆50克、粳米100克同煮。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粳米健脾和胃。三物合用,共奏清热解暑之效。
三豆饮:赤小豆30克、绿豆30克、黑豆30克、甘草6克煎水。赤小豆利水消肿;绿豆清热解毒;黑豆补肾利水;甘草调和诸药。此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
外治养护
1.六一散(滑石6份,甘草1份)外扑患处。
2.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煎汤外洗。
3.鲜马齿苋捣汁外涂患处。
汗斑(紫白癜风)
病机
湿热虫毒蕴结腠理,气血失和。
饮食调理
薏苡仁土茯苓汤:薏苡仁50克、土茯苓30克炖汤。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二者合用,共奏健脾利湿、解毒化斑之效。
赤小豆冬瓜汤:赤小豆30克、冬瓜200克煮汤。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冬瓜清热利水、消肿解毒。此方长于清热利湿、解毒消斑。
三仁粥: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10克煮粥。杏仁宣肺利气;白蔻仁化湿行气;薏苡仁健脾渗湿。三仁合用,共奏宣畅气机、化湿解毒之功。
外治养护
1.苍耳草、苦参各30克煎汤外洗。
2.米醋调雄黄末外涂(注意不可久用)。
3.硫磺皂沐浴后涂抹芦荟胶。
虫咬皮炎(土风疮)
病机
虫毒外袭,与气血相搏。
饮食调理
绿豆甘草汤:绿豆50克、甘草10克煮汤。绿豆清热解毒、消暑止痒;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二者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之效。
蒲公英茶:干蒲公英15克泡水代茶。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尤善清解皮肤热毒,对虫毒引发的红肿热痛效果显著。
茯苓山药粥:茯苓15克、山药30克煮粥。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此方适用于脾虚湿盛之体,能健脾化湿、扶正祛邪。
外治养护
1.取七叶一枝花30克浸泡于75%酒精100毫升中,7天后取汁外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2.取新鲜蒲公英全草捣烂敷于患处,每2小时更换一次。能快速缓解红肿热痛。
日晒疮
病机
阳毒外袭,灼伤肌表。
饮食调理
苦瓜绿豆汤:苦瓜1根、绿豆50克煮汤。苦瓜清热解暑、明目解毒;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此方长于清解暑热、修复晒伤。
黄瓜汁:鲜黄瓜榨汁饮用。黄瓜清热利水、解毒消肿,富含维生素C和水分,能有效缓解晒伤后的口渴烦躁。
西洋参麦冬茶:西洋参3克、麦冬10克泡茶。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用于晒伤后气阴两伤之证。
外治养护
1.取新鲜芦荟叶汁冷敷患处。芦荟清热凉血,能快速缓解晒伤灼热感。
2.绿茶10克煎汤待凉后湿敷,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珍珠粉5克调蜂蜜适量外敷。珍珠粉能清热解毒、生肌敛疮;蜂蜜润肤生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