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紧抓难治性皮肤舶核心病机”

(2023-01-24 09:37:21)

岐黄学者学术思想(23)卢传坚

时间:2020-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卢传坚 

  卢传坚,女,广东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从业30年以来,坚持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实现临床疗效的提升,解决各种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难题,临床上具有独特的“识病”理念,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深入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内涵;科研思路的鲜明特色是以解决临床问题、提升防病治病能力为依归,以阐释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为推手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以“治病求本”理念为临证核心,崇尚李东垣补土流派学术,强调固本以“调护脾胃为中心”,同时认为扭转核心病机是实现固本的关键,提出凡治病需以寻求“核心病机”为首务,把握疾病共性,抓住其主要矛盾,方能更好地实现治病求本、稳定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这在难治性疾病的诊疗中尤为重要。

治病必求于本

  皮肤病的表现尤其是局部的皮损表现是内在病机表现于外的“标”象,治疗必须深究其背后的内在病因及发病本原。基于这一观点,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皮肤病时,问诊除了询问主诉及一般表现,还需要特别关注患者平素体质情况、生活工作状态、近期是否经历特殊事件等。望诊时注重患者神态、面色、唇色及舌象,以求从整体层面把握患者证候特点。在具体疾病的治疗中,要结合慢性皮肤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治的特点以及临床上长期观察积累的经验。慢性皮肤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治与素体亏虚密切相关,必须时刻注意调整正气的状态,治病必以顾护正气为本。在用药中注重调节患者五脏阴阳平衡,通过纠正病人体质的偏颇以促进健康的恢复,取得卓著的临床疗效。

固本以脾胃为中心

  脾胃在皮肤病的发病中扮演了非常核心的角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有诸内,必形诸外”,皮肤病的实质与脾胃关系甚大。比如,脾主运化而恶湿,脾气不健或脾失运化,则湿浊内生,而皮肤病因湿邪为患的患者甚多。

  各种皮肤病的发病均以脾胃为中心,故治疗中贵在调节中土升降,健运脾胃。在皮肤病的治疗中要以脾胃为固本的关键,尤其是对于病邪混杂,六淫俱见,五脏不和者。从中土入手,以条畅升降为要,一发破的,效如桴鼓。

核心病机统领立法用药

  以《内经》的病机理论和历代中医的思想精华为依据,针对难治皮肤病临床上复杂的证候分型和皮损表现,可以用“核心病机”统领难治皮肤病的证候、治疗大法和原则。疾病可能会有多种表现和兼夹证候,但病机是相对固定的,核心即是发病的根源,万变不离其宗。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病的特点和精华,辨识病因病机,确立治疗大法,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抓住疾病的中医核心病机,针对核心病机立法用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银屑病

  银屑病“从血论治”已是行业共识,血热、血瘀、血燥只是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证候,要实现临床疗效的提升,还需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核心病机。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银屑病不同证候类型中,往往均兼夹有血瘀征象。对患者血瘀状况处理得当,往往可以朝着消退期发展,处理不当可加重病情,促发疾病进展。故血瘀贯穿银屑病始终,是病理转化的机轴。临床要以活血祛瘀为治疗银屑病基本大法,特别对顽固性银屑病,善用化瘀药常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银屑病发病有遗传倾向,且具有家族史者往往发病更早、病情更重,这与患者先天肾元不足相关。银屑病常于冬季、疲劳或感冒时加重,提示银屑病发病与卫表不固密切相关,也是反复发作的关键。在血瘀核心病机理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银屑病本虚标实理论,认为银屑病发病根源于脾肾亏虚。一方面脾肾生化不足导致气血亏虚,气虚日久导致血行不畅而成瘀,血虚日久化燥生风导致瘙痒;另一方面脾肾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水湿流注肌肤阻滞气血运行,终成湿瘀互结,搏结于肌肤形成斑块,形成本虚标实之象。故银屑病治疗当以“健脾益肾固表治其本,祛湿化瘀散结治其标”为法。临床应用屡获良效,解决了银屑病复发的临床瓶颈问题。

  慢性荨麻疹

  既往古籍资料多从外邪尤其是风邪论治荨麻疹,而近现代则更为注重该病发生的内因,对于荨麻疹的治疗,无论从病机理论、证型、治法及方药的分类都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经过从整体层面对慢性荨麻疹病机展开分析,符合慢性荨麻疹流行病学总体特征的典型病人具有以下表现:风团瘙痒反复发作,自身或一级亲属具有过敏性体质或过敏性疾病病史,发作时多以夜间至清晨为剧,伴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可见乏力、多汗、容易外感等高频症状,进行体质分析多属于气虚质,亦可兼有湿热体质。对于符合典型特点的慢性荨麻疹病人应以“健脾温肾治其本、祛风化湿治其标”为治疗大法。

  慢性湿疹

  综观慢性湿疹内外之因,不离乎“湿”,而导致湿邪为患的根本原因,当责之于中土不足,无以运化水湿。因此,对于慢性湿疹的治疗,应从调节中土功能入手。“补土”一说,非单指补益脾胃,而是指一切恢复中土升降的治疗手段,尤其要重视气机升降出入对水湿运化的重要性。湿邪重浊黏滞,而脾主运化水湿,水湿不化,主要责之于中土虚弱,枢机不利,致使湿邪内蕴,难以速除,故湿疹的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健运脾土,祛除湿邪尤为重要。结合“补土”思想提出治病需求本,湿邪蕴阻,会影响脾的运化而加重湿邪阻滞,反之,脾虚运化水湿无力生湿,又导致湿邪的入侵,故只要抓住脾虚湿蕴的治疗核心,以健脾除湿为根本治法,便能够给慢性湿疹的治疗带来更加清晰的思路。

  对于疾病要把握其“核心病机”,抓住治疗用药中的重心,提取证候间的共性。同时,对于“核心病机”的提取有利于升华对于疾病的理论认识,把握疾病的本质。因此,“核心病机”的辨证观点有助于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抓住诊断治疗中的关键点,更能将中医繁杂的各家经验化为共识,推动中医理论的升华提高。(卢传坚 广东省中医院)

清泻胃肠热邪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摘自2025-9-4中国中医药报
马建国 马龙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马致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带状疱疹,中医称“缠腰火丹”。若治不及时,大多数会遗留神经痛,且迁延时间较长,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笔者临床治疗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常有良效,现总结一例验案如下。
单某,男,61岁,2024年6月9日初诊。患者两个月前右腹部、背部出现几处条状皮损,密布粟粒至高粱粒大小红色丘疱疹,疼痛尤甚。于某院诊为带状疱疹,予更昔洛韦、甲钴胺注射,口服维生素B1、普瑞巴林、布洛芬缓释胶囊,外用阿昔洛韦乳膏、炉甘石洗剂。治疗十余日后,上述皮损虽然变干消退,但遗留神经痛症状未有丝毫减轻,痛剧时似汤泼火灼。后患者又坚持服营养神经药物、止痛药物半月,效果亦不佳,阵发性疼痛难忍,晚间难以入眠。检查:患处皮损呈现红褐色,触之灼热感明显。现仍胃热口渴,口苦,腹胀,小便黄,尿有热感,大便干燥,3日未解。察舌质红,苔黄燥,按脉滑数。考虑系胃肠热邪未得及时清解,蕴结化毒所致。
治则:清泻胃肠热邪,解毒止痛。
处方:生地黄30g,知母12g,麦冬12g,天花粉12g,石膏12g,蒲公英20g,地丁20g,忍冬藤20g,板蓝根20g,大黄15g,竹叶9g,延胡索12g,厚朴9g,甘草9g。3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将药渣再煎,待凉,纱布蘸药液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日数次,忌食辛辣之物。
6月12日二诊:服药3剂即泻下燥便,口渴、口苦、腹胀、小便黄、皮损处触之灼热及疼痛等症状均明显减轻。方中去石膏、大黄,生地黄减为15g,知母、麦冬、天花粉减为9g,竹叶、厚朴减为5g,蒲公英、地丁、忍冬藤、板蓝根减为15g。复服7剂。仍按上法湿敷。
6月19日三诊:口苦、口渴症状已无,腹部舒适,小便正常,皮损处灼热及疼痛感全部消失,晚间能入睡,告愈。
按 此患者初以西药注射、内服、外用,疗效不著。据其症状辨为胃肠热盛,蕴结化毒,未得及时清解泻下而发。热不清,火不降,毒不解,则肌肤难得安宁。故取生地黄、知母、麦冬、天花粉、石膏、大黄、竹叶清胃泻热并导热下行,厚朴下气除胀,蒲公英、地丁、忍冬藤、板蓝根清热解毒,延胡索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另湿敷患处,内服外用相合,使热毒能够尽快得以清解,从而皮损消退,痛感消失,在较短时间内治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